白沙陇村
白沙陇村
白沙陇村位于整个普宁市区域的中部。东侧紧连流沙,北面紧接南园,西北与华市交界,西与赵接壤,西南与赤水毗邻,南与平湖隔河相望。整个村庄面积约1.5平方公里。
白沙陇置寨的地点和分金,相传是江西省一位七十多岁,精通地理学的老地师择定的。老地师经考察,综观地势和地貌,认为老寨内系双龙集首灵地。一龙脉由铜杆嶂山脉向东延伸,经贵政山,赤水和赵厝寮交界处直至本寨;另一龙脉由南阳山向东延伸经池尾,再经赵厝寮与上寮交界处而至本寨。故称双龙集首。因此,自置寨以来,每天凌晨公鸡报晓,全村雄鸡皆是寨内西厅的先啼,然后其它角落雄鸡才跟着啼叫起来;另,在南门外即寨内西面有叫喊声或什么巨响时,寨龙(即科祖祠向西至顶乡一带)便即刻有回响。
村史记录
老地师认为寨内系莲花地,主张只开东西南三个寨门,又主张四周寨墙建成半圆形,象一朵莲花。环绕整个寨内的东门溪、东门大池、东门小池、新灰埕池、西门池、西河沟池、南河沟池共七处,象征大小七片莲叶。此称形象生动,昔日于远处登高眺望,白沙陇老寨确似一朵出水莲花,含苞待发,清姿玉质,在原野之间,生气盎然,蔚为壮观。
后来也有地师把白沙陇老寨地貌称为七星伴月,此称更为妙肖。当夜幕降临,整个寨内华灯齐明,诚似一轮皓月。更兼老寨内前面的围墙是沿直线筑起的,后围墙则是一弧线,前后围墙形成上弦月状。而周围七个池塘,在华灯照耀下映着碧光,恰似七颗闪闪时星,登高俯瞰,称它为七星伴月,确是惟妙惟肖。
自然环境是哺育人类的摇篮,白沙陇村有如此多姿多彩,如诗如画的天然美景,真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昔年,每于中秋之夜,白沙陇乡亲们便聚首吟咏,共歌家乡胜景,气氛犹如赛诗盛会。如他们吟道:“向阳莲花该作赋,七星伴月堪吟诗。”“向阳莲花美如画,七星伴月妙若图。”
另,以乡道随龙而言,相传白沙陇村地理有“宝砚金笔”之说。宝砚是指本村科聂氏宗祠前100~150米处的卢厝埕(形状诚似宝砚),金笔是指顶乡陂随龙之沟仔,它直至科祖前,然后转入后浦池。若干地理先生在此过往,总是异口同声称赞曰:白沙陇藏有宝砚与金笔,代代贤人出不完(然而,由于平整土地,物换星移,它已不存在了)。
尔后,白沙陇各氏先人,同心同德兴修水利,使家园农田沟渠纵横,状如脉络,清流潺潺,环绕全村。村南练江和人工开凿的小水库粮坛(系用10亩田粮开成的,故称“粮坛”,后人渐改称其为“凉坛”)堤岸树苍竹翠,绿叶成荫。四时鸟语花香,景色宜人。村中到处有先人种植的芒果、蜜桃、龙眼柑橘属和荔枝等果树。每年果季,一串串的龙眼荔枝挂满树梢,果香诱人,家乡由是更添一番景致。故有“墨士至此添诗意,游人至此却忘归”之世代传言。
氏族结构
白沙陇的置村渊源,由于年代久远,缺乏可考史料,究竟置寨于何时?由何先人到此拓荒置寨?这些都有待今后进一步探索。但于明宣年间(1427),先后已有赵、郭、卓、巫、洪、傅、吕、陈、秦、胡、卢11户姓氏迁入白沙陇,聚居于寨内,故白沙陇历来是个多姓氏的村庄。一段时期之后,赵、洪、郭、卓、巫、傅、吕诸氏皆先后迁往原籍或他处。1950年,肖(肖长泉,原籍潮阳区)始迁入白沙陇落户定居,参加土改分田。
陈氏进居白沙陇的始祖系荣显公,于明景泰年间(1453)从福建省迁入白沙陇,迄今有543年历史,从荣显公传至陈氏现在的“钦”字辈已是21代。
秦氏进居白沙陇的始祖系敦良公,于明天顺年间(1459)从潮阳贵屿风港里迁入白沙陇,迄今有537年历史。从敦良公传至秦氏现在的“钦”字辈是21代。清嘉庆四年(1799年),敦良公的胞兄诚朴公的11世裔孙奕佳公,从潮阳潮美乡迁入白沙陇,迄今有197年历史。爱新觉罗·旻宁元年(1821年),秦姓又有一族数十人从揭阳市白塔迁居白沙陇(俗称白塔秦),至今已有175年历史。
卢氏县进居白沙陇始祖系维藩公,于明嘉靖年间(1527年)从里湖竹头迁入白沙陇,迄今已有469年历史。从维藩公传至卢氏现在的“文”字辈是16代。
胡姓进居白沙陇始祖系乾一公,于明万年间(1578年)迁入白沙陇,迄今已有418年历史,从乾一公传至现在的“世”字辈已是28代。胡氏历代子孙旅居泰国和欧美各地,于家乡定居人数不多。
相传现在的赵厝寮相当部分村域,原系白沙陇赵姓垦荒地。赵姓为看护庄稼、放置农具和放牧,于田间搭了几间大草寮,来往路人称之为“赵厝寮”。当时有一姓李的铁匠(客家人),以打锄头打铁为生,租借赵氏此处的二间草寮为工场和住家。李铁匠为人忠厚热情,工艺颇佳,生意兴旺,与赵家成为莫逆之交。后来赵氏迁回原籍,便把整片土地转让卖给李家。李姓世代繁衍生息,财丁兴旺。今赵厝寮的李氏就是昔年李铁匠之子孙后人。
据传说,现在的平湖村,昔年系白沙陇胡姓林地,清雍正五年(1727),居于白沙陇的胡氏把整片林地卖给从饶平县迁居赤水的黄氏。黄氏在此拓荒置村,村名初称平胡,后改为平湖,就是现在的平湖黄氏。
白沙陇各氏祖先进村时,先置寨内,后逐代向老寨周围发展。老寨西侧有陈氏新乡,村人多称“顶乡”,创建时寨门向北,分金与大南山区的官田埔、赤水的坛头一样。民国26年(1937)秋,听陈氏宗亲奇明地师的主张,把寨门改为向东立辛乙单行分金。老寨以南有南门片(包括坛仔尾、外围埕),老寨以西有后埔池片,北面有亭脚下片、禄合片,东面有白塔秦片等各居民点。
各氏为纪念自己的祖先建造了公室、聂氏宗祠,供奉祖先神主。老寨内有陈氏绍州祖公室,卢氏县先祖公室,胡氏乾一祖肥室和华仕祖公室,秦寿山公室、牧祖公室、宽祖公室、钦阁祖公室、翰祖公室和科祖祠。寨外则有陈氏绍州祖祠,卢氏房祠,秦氏振兴祖祠、籍祖祠、明合祖祠、惠祖祠、登云祖祠、传祖祠、侯祖公室、诚朴公室、六一山房等。
解放前,秦氏祖祠成了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一个地下活动据点。抗日战争时期,秦氏祖祠又先后成为文高中学、普宁市流沙中学、汕头海滨中学、普宁第二中学校址。
地域变迁
据传说考究,明末清初,白沙陇寨的地域范围极为宽广。东至当时的流沙溪(今流沙中市老河街),与新坛乡的流沙区域(今新安村)相连。白沙陇在流沙圩内原土地庙前后的打铁街、打银街还有一片公地、几间公铺和几户白沙陇居民。那公地、公铺解放前由秦氏牧祖派下子孙轮流管理,那几户居民中有颇负盛名的秦德记(秦士贤)和秦子源药店、秦春记金铺、秦珍记(秦姿娘)百货店。
当时的流沙溪的东南面也属于白沙陇地域,那里原是一片冢铺(公墓地),俗称秦厝坝,与前寮、蔡厝乡(今前蔡村)接壤。白沙陇村南至当时的流沙溪南面(今平湖村,当时系白沙陇胡姓林地),与南山为界,并沿流沙溪向西经粮坛桥、粮坛陂、庵前溪与赤水、贵政山隔溪为邻。西面与池尾的上寮接壤,现在的赵厝寮当时系白沙陇赵姓垦荒地。西北连接华市,东北毗邻南园。古时地广人稀,且到处是待垦荒原林地,各村之间,往往界线不甚分明。
民国期间,随着流沙经济的发展,市场逐渐繁荣起来,新坛乡把流沙溪东侧沙滩进行全面规划开拓为商住楼和市亭。此后白沙陇地域东面就以当时的流沙溪为界;南面沿流沙溪向西与平湖、赤水为邻;西面以粮坛尾、高园、宫顶片与赵厝寮接壤;北面以赤草洋片与华市相隔;东北面以禄合片、三座半后的沟仔下、下圩路片的大沟下与南园毗邻。整个白沙陇的地域比早期面积几乎缩小一半。1932年,中国国民党张瑞贵部队进驻流沙时,把流沙溪东南面的秦厝坝的东部墓地开辟为操场(即今的流沙操场及市图书馆地方),白沙陇在这一方面的地域仅存靠近流沙溪的一片冢埔(该冢埔解放后被县政府征用,辟为人民公园)。
1950年,村耕地面积650亩(老亩)。1953年查田定产清丈土地,村耕地面积900亩(市亩)。由于解放后县城设于流沙,流沙建设日新月异,市区迅猛扩大。80年代,白沙陇全村耕地面积减少为200余亩。至1994年,白沙陇已地处县城市区中心,这个古老村庄已变成城市型的居民区,已经旧貌换上新颜,到处是现代化建筑楼群,马路纵横,楼宇林立,白沙陇村耕地面积实存170亩,而四至的地域,也日渐消失。
村名的由来
地球有人类已经几十万年了,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却仅有几千年。因为历史是要在有了文字之后,才能把事物记载下来的。至于在没有文字以前的社会状况,则仅能凭着向来的传说,加上人们的不断发现而予以综合推想。然每一传说,虽仅凭口头流传,其中却多具有一定的事实。
现将历来有关我们祖辈的传说和几十年来我们的发现进行综述:
白沙陇及毗邻各个村庄,系大南山麓斜坡趋势稍缓之平原处。相传昔年此乃荒林之地,巨树参天,后因历经强度地震,整片林木皆沉陷于地层深处,表层成了广漠荒地。后来,在多次山洪暴发中,洪流于今赵厝寮和赤水交界处朝白沙陇整片荒地冲泻急转向流沙一带。洪水在这整片荒地上冲出了三条沙河:中河于白沙陇与平湖交界地方,即现在的流沙新河平湖河段;中河于白沙陇陈姓新乡市南侧;北河于白沙陇赤草洋与华市村交界处。洪水过后,三条沙河的河床和整片荒地皆堆积白沙(今这三条沙河所在地的地层仍是白沙),朝廷册定地名时,把这片沙层区称为白沙。由福建省迁徙到此垦荒之先人,置村后把白沙垅改名为白沙陇。
据考证,1955年,建于白沙陇地域内的普宁市党委会及县公安局挖一鱼塘,白沙陇村民秦锦鸿与秦廷发等参加挖掘工程,在一丈多深的地层中,挖起了两株大樟树。1956年,开凿流沙新河时,在整条新河的地层下,挖起了不少朽木。1982年,白塔秦片村民秦木湖兴建楼房,在清理地基时,发现地下有一香樟木,树身大得须三个人合抱方能围拢。1984年,有一捕鱼者,在普宁市第三中学门前的流沙河段撒下鱼网后,潜入河底摸鱼,又发现一大樟树,树身约有几人围抱之大,该树现仍埋于河底。
经济综述
明、清、民国时期白沙陇村地处平原地区,昔年各氏祖先共辟荒林而改成良田。故历代以来,各氏乡亲皆以农业为主。
明未时,各氏多于家乡开办夏布加工作坊,加工后夏布运往上海市天津市、汉口等地出售。清代至民国初期,卢氏县有和记、禄合、宝记、忠记等布庄,秦氏有祥记、河记、顺记、双利、勇利、昌振等布庄和利民染织厂,还有流沙中华路(桥西)、秦茂昌、秦茂隆、秦茂兴经营的豆饼(俗称“豆凡”)、田粉等农肥生意,双利、祥记还设有糖房做糖生意。村中又有六七个榨蔗场(糖寮)。秦氏还于汕头市开办一家环宇洋行。
白沙陇秦氏历代祖传医学,医生殊多。清代至民国时期于潮汕地区各地开办很多药店诊所,有不少还负有盛名,深受病家称道。白塔秦片的秦氏,多以务农兼网渔业为主,也有数户从事金银首饰加工业
新乡陈氏历代祖传制造修理碾谷土,在县内各村为各农户修造,属半农。
夏布加工作坊使用劳力较多,部分村民被雇用,以获取经济收入。至民国初期,随着日本中原地区的经济掠夺日益扩大,日本“洋布”倾销中国,国产夏布一落千丈,夏布作坊相继倒闭,于是一部分白沙陇人转往南洋谋生(多“过番”,到泰国)。故全村部分农户每年有不同程度的侨汇收入。但也有部分人因无土地,缺劳力,又无侨汇收入,生活困难。1924年初,村中有些贫苦农民常往惠来县汕尾市挑盐度日。
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侨汇全部中断。1943年春旱严重,农田无收,县内发生大饥荒,瘴疫流行,村民饿死者不少,全村有十几户逃荒去江西省。1945年日本投降后,海路通航,村里很多穷困者告别亲人,离乡别井,漂洋出国,到马来亚、泰国等地谋生。当时全村人口由原1500多人减少为1200多人。到1948年,全村人口1400多人,400多户,耕地面积650亩。村里绝大部分的农民靠租地耕种为生,外出者靠打工、肓挑、搬运度生。
1950年,全村有人口1500多人,耕地650亩(老亩)。村中实行土地改革分田分地,每人分得土地0.4亩(老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家家有余粮,农民大翻身。当时,白沙陇村民以“天下农民一家亲”为信念,全村共捐稻谷100担支援池尾镇贫困村上寮村的农民兄弟。
1953年,白沙陇村与赵厝寮合并为赵陇乡。乡政府贯彻执行查田定产清丈耕地政策,清丈后白沙陇村耕地总面积是900多亩(市亩)。政府评定年产量单产842市斤,应上交国家公粮(王粮),白沙陇按国家累征税率12.09%上交国库,余下的作村民自食口粮。此期间,人民生活丰衣足食。
1953年,县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1954年县实行棉布定量凭布票供应政策。1955年县实行食油统购统销政策。
1955年,政府号召村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白沙陇村共组织了10几个互助组,生产体制从单干户转为小集体耕作,收成的粮食归各户所有。1956年上半年,白塔秦片又从小集体转为大集体,成立了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下半年全村合并成立为一个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所有土地一律入社,社员耕牛农具折价入社,打破了旧社会遗留下的小农经济思想意识,取消土地分红,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合作社生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大搞技术革新,引进良种,农业生产形势大好,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比较平衡,家家户户衣丰粮足,全村没有懒汉、乞丐,也无小偷小窃出现,治安稳定。
1957年年底,白沙陇村与南园合作星星社。
1958年秋,白沙陇村与全国一样,走公社化道路。行政体制也随着改变,星星社更名为南园管区。生产关系也随着改变,由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农业生产收成归集体,经济收入归集体,由集体发展工副业。是年白沙陇村办有养猪场、小水电站、碾米厂、抽纱场、医疗站、信用合作社(小银行)。全村分片办起了5个公共食堂,吃大锅饭8人1桌,食饭不用钱,每个劳力每月还领到6元的零用费,在校学生也每月领到0.2-0.3元的学习用费,产妇也有生活费和肉证补贴。所有劳动力由集体统一调配到各行业参加劳动。全村大搞农业水利建设,集中劳力修筑寒妈、三坑等水库;进行开荒造田土地大平整,在大平整期间把所有的零碎小区耕地规划成大区田,把大区田中所有的小沟、废池、坟地都一律去掉平整成水田,把所有的田园的坟墓统一迁至南山农场(即蛇场)安葬(男女分开),对水利灌溉渠道进行整修,乡道村路重作规划。当时村中原有一条大溪名叫"粮坛溪",位于现市华侨医院西南侧,面积约10余亩,也平整成水田。通过这次大平整,全村增加了耕地面积100多亩。
公社化期间,由于大刮放卫星,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物质发生紧缺,供不应求,如农民买条浴布还要布证。白沙陇村民也和其他各地群众一样,生活紧张,经济困难。1959年夏,公共食堂全部取消,各家各户自行开灶。
1961年,白沙陇与南园拆乡,自建村政,称白沙陇大队,直属于红色公社所辖。白沙陇大队下设11个生产队,大队土地、耕牛、农具、债务都按各生产队人口数搭配给各生产队,国家下达的各项任务也分配落实给各生产队完成,并建成包工包产各生产队核算的制度(这种核算制度一直坚持到1980年)。由于白沙陇是侨乡,是年大部分村民得到海外侨胞钱、物的授助,生活有了好转。
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社会混乱,生产关系改变,农民积极性提不起,生产停滞不前,加上国家金融不稳定影响了侨汇收入,白沙陇的侨汇收入减少,全村人民生活受到直接影响。
1968年,白沙陇村响应号召,开展"农业学大寨",改评工记分为政治评分和政治评粮(口粮),村民生活还是有困难。
1970年,村政领导班子积极带领广大村民大搞粮食生产,在肥料缺乏情况下大积土什肥,积绿肥,做到以粮为纲发展农业;大搞技术革新,引进新品种。水稻品种有窄叶青、包胎矮,其米质量佳,深受社员喜爱;番薯品种有普薯二号及潮薯一、二号,其产量极高,有稳产高产特点。是时水稻年单产1700斤以上,白沙陇属高产村,家家户户有余粮,社员经常拿余粮到流沙粮食市场出售。由于丰产,口粮有余,村民大力发展养猪三鸟等副业,全村有上百家养母猪专业户。其时村中的集体工副业也得到发展,村中有养猪场、乳牛场、柑场、抽纱场、绣花场、瓦厂、粮食加工厂、竹帽厂、小五金修理厂等企业,经济收入增加。村民侨汇收入也比以前有所增加。由于集体经济与个人经济同步发展,村民生活得到大大改革。
1979年,全国体制下放,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白沙陇和其它地方一样,把耕地按人口分配到户,粮食产品除完成定额的征购任务外,全归农户自己支配。
80年代,白沙陇村紧跟着形势的步伐,进行改革开放,工副业及其它各行业得到长足发展。村集体创办有药材市场,址于老爷宫前即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西两侧;又办有温泉旅社及服装市场,址于原沟头园百岁祖边接近流沙西市场附近。村的侨胞还捐资建造白沙陇乡道大牌亭2个、公学1所(占地面积10余亩)。村民也多开始建新房。
此期间,流沙市场相当活跃,烟草、药材、服装、布料畅销全国各地。白沙陇村地处县城腹地,商贸活跃。由于市区建设使耕地面积缩小,村民大部分弃农从商从工,有的办起服装厂,有的搞起建筑业等。同时,不少外地人到流沙做生意、办工厂,在白沙陇租房办厂、务工,由此白沙陇村民经济有了明显的变化。此后,市政建设发展迅速,白沙陇村的耕地仍不断被政府各部门征用建办公楼或建住宅楼。村政也在闹市处建设一批集体企业,如药材市场铺面、成衣场、白桦大酒店、松鹤大酒店,并承包给私人经营,年纯收入320万元以上;又集资建了些民楼铺面分配给部分村民,作为其今后生活的来源。村中有95%以上的农户也建成了新住房,是时全村耕地由于被国家征用及村民自建民房而大幅度减少,仅存200余亩。
90年代,全村经济更加发达。尤其,自1993年普宁撤县设市后,白沙陇又似春风送暖,更展丰采。1994年,全村农户824户,农业人口2298人,耕地面积实存170亩。管区党政领导班子高瞻远瞩,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地处市区商贸活跃的有利条件,大力兴办集体企业,发展商业。至1995年,管区集体企业拥有白沙陇经济发展公司、普宁市金盛典当行、白沙陇农村合作基金会流沙镇房地产开发公司城关经营部、白沙陇温泉旅社等等。村党总支、办事处特别注重抓好财务管理工作,使村于1995年被流沙镇政府评为"农村财务管理先进单位。"村民经济收入大提高,人年均收入超过3000元;生活方式也从农村转为城市居民式,大部分农户天天都能吃到"一稀二干"的饭,不少人每天三餐有鱼、肉、菜加汤。此确是史所未有的生活。全村几乎家家户户皆有新建房屋,有的又将新建房屋改建为楼房。解放前白沙陇与各乡是阡陌相接,如今与毗邻各乡是楼宇相连,成为左邻右舍。市政府还把南门外至顶乡老寨沿广汕公路北侧(即白沙陇大路亭至赵厝寮交界处长600米宽150米的地方)的所有民房拆除,按城建规划改建成八层商住楼,定名为"龙苑新村"。楼的一、二层归村民所有,三至八层由市政府部门开发出售。
1996年,白沙陇于大南山的三坑下水库外东面建造了青山庄(公墓),为村民解除了后顾之忧。是年秋,白沙陇于西门外动工兴建高十层的管理区办公大楼。此外,村还拟建文化公园、公德堂。
现在,普宁市的市委、市政府、邮电局、车站、电影院、第三中学、城关中学、流沙镇第五小学等等许多单位和成衣、布料、烟草、医药等商场都建成于原白沙陇村域内,使白沙陇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文化机构
解放前,白沙陇村未设立文化机构。
1950年,白沙陇村成立了青年学习会,址在登云祖祠,主席先后是秦昌延(又名松龄)、秦允传,陈德明。青年学习会设有体育股(秦允武负责)、康乐股(即文娱股,秦昌林负责)、图书管理员(图书系由会员捐献,共100多本)。青年学习会还负有宣传政策、写标语、出村壁报、协助办夜校等任务。
1958年公社化,村里共有5个食堂,村始于各个食堂中建文化室,时面设有小图书间、阅览室、民俗音乐栏、黑板报。1959年夏,公共食堂散伙。但各文化室仍有活动,组织群众读夜校,读报纸,学《毛泽东著作》等。
后来随着岁月流逝,各文化室逐渐自行停办,而"白沙陇村文化室"则以村文化机构而存在,地址在明合聂氏宗祠
1984年开始,白沙陇文化室利用寒暑假连续举办了音乐培训班,后来又增加了图画、书法培训班。学员来源甚广,除本村的外,还有来自惠来县、揭阳、潮阳、揭西县等地。白沙陇村举办的培训班,在社会上得到很好的评价,不仅为本村培养了许多图、音、书幼苗,还为高等院校输送了不少音乐人材,也培养提高了社会上不少幼儿教师、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详见村史书《图音书培训班焕异彩》。)
1988年,文化室更名为文化活动中心,址于明合祖祠、籍祖祠。秦敬善为专门管理人员。文化中心的活动经费由村负责。里面组织了音乐社,购置了全套潮乐器,还有其它娱乐用具,如象棋、麻将等。
几年来白沙陇的文化活动中心坚持天天开放,经常有人到里面玩麻将、弈棋、拉弦、弹琴。尤其是星期天,那里更为热闹,且不时有外地文化团体到那里与白沙陇音乐社进行联欢活动。音乐社也经常"走出去",先后到惠来神泉、梅塘内丰、谢山、洪阳南村、流沙方草洋等地联欢。
由于白沙陇文化活动中心办得有声有色,其它各项文明建设也成绩突出,1989年受省电视台采访录像报道,1996年9月又受中国中央电视台采访录象报告。
体育概况
白沙陇村向来重视群众体育,经常组织体育活动,这样,一方面使村民得到锻炼,增强体质,一方面又可从中为体育部门发现和培养苗子。
60~80年代,白沙陇村输送给县篮球队队员有秦惠銮(女,60年代的女篮10号)、秦楚汉、秦裕平、秦振民、秦惠容(女)等人。1981年,划艇健儿卢淑慈(女)于上海市参加全国4人赛艇荣获第5名,1982年于上海参加全国4人赛艇荣获第4名,1983年于上海参加第五届全运会8人赛艇荣获第3名。
近几年来,村党政更是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体育工作方针政策,把群体活动列入村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议事日程,成立了群众体育活动领导小组,由卢育斌、秦淑贤(女)、秦夏辉、秦泽棠、秦锡河5人组成。他们定期开会,研究每年村的群众体育活动项目和经济预算,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有比赛,有奖励,有总结。由此,有村的体育设备更齐全,现有体育场地1600平方米,其中有水泥篮球场1个,室内乒乓球桌3台。因而白沙陇的群体活动更为活跃,特别是每年春节,更是搞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这即使村民们得到娱乐,得到锻炼,又培养了体育骨干。
1990~1995年,白沙陇村又输送给县体校不少运动员,有秦少春、秦风玲(女)、秦畅、秦臻、陈选萍、秦佳惠、秦晓文、卢思泽等,他们在参加省市各项体育竞赛中都获得了一定名次。还有陈文,她是国家乒乓球队员,现受聘于马来西亚担任乒乓球教练,1995年还带马来西亚队员来汕头市进行友谊赛。
1990年8月,膝下已有几个内外孙子的44岁的秦刘莲,在流沙大操场参加普宁市农民自行车载重选拔赛。全县参赛共28人,男女者都有。她和其他参赛者一样,先背上(或肩扛)50市斤重的沙包,沿跑道长跑一周(400米),接着马上骑上单车,车后载着80市斤重的沙包,沿跑道长跑25周(400*25=10000米)。比赛结果,秦刘莲荣获普宁县农民自行车选拔赛第一名。是年10月,她代表普宁县到澄海区参加汕头市农民自行车载重比赛,荣获第3名,并得奖品金杯1个(后来存放于县委),还有普宁县政府、县体委、流沙镇政府、白沙陇村党政、澄海县政府等单位检奖给她人民币1520元以及大面布等物。
目录
概述
村史记录
氏族结构
地域变迁
经济综述
文化机构
体育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