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汶上集镇下辖63个行政村。
2018年,有工业企业106家,其中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家,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92家。
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9月,建立汶上集区,属
巨野县。
1957年,撤区设乡为汶上集乡。
1958年秋,改设成武县七一公社,后改为汶上集公社。
1983年12月,撤社改为汶上集镇,把原汶上集公社的15大队划归徐庄组建徐庄乡。
1988年5月,撤销徐庄乡,并入汶上集镇。
2001年2月,宝峰乡划归汶上集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汶上集镇地处
成武县西北部,东与
党集镇接壤,南与
伯乐集镇为邻,西连
定陶区孟海镇,北接巨野县
柳林镇。区域面积110.8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
2011年末,汶上集镇辖苏张庄、党楼、
周代、汶西秦田庄、铜庙、董阁、徐海、田楼、巩庄、宝西、宝东、西杨庄、洪楼、
李庄镇、小王堂、东杨庄、胡堂、前苗、苗岗、后苗、董口、东张庄、大王堂、东孙庄、王庙、林路口、汶东、董楼、杨楼、燕庄、邱海、马寺、西孙庄、前张庄、后张庄、牛老家、牛双楼、申庙、
玉皇大帝庙、常路口、付潭、长李庄、徐庄、牛海、高庄、王集、蔡庄、史庄、董庄、宋彭庄、纪合寺、单王庄、水路店、鲁集、陈朱楼、姬楼、袁堂、刘楼、牛张楼、
西周公国、袁阁、刘庄63个
村民委员会。
2020年6月,汶上集镇下辖63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汶上集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汶上集镇辖区总人口7.36万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汶上集镇财政总收入0.3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0.2亿元,比上年增长16%。人均地方财政收入301元,比上年增长10%。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
营业税317万元,增值税458万元,
企业所得税92万元,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各项贷款余额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
2018年,汶上集镇有工业企业106家,其中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家,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92家。
汶上集镇是山东省政府批准成立的建制中心镇。该镇大力实施“工业立镇,工业兴镇”战略,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2005年,全镇共完成GDP2.3亿元,财政收入730万元,人均纯收入3211元。汶上集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乡镇、
菏泽市蔬菜生产示范乡镇、
成武县较大的棉花生产基地、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辣椒生产基地。并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位
武状元陈超、全国学雷锋标兵
司春玉。汶上集镇是菏泽市以蔬菜、棉、林、粮生产和畜牧养殖为基础,以农副产品加工为支柱的经济强镇,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镇、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
山东省小城镇建设明星乡镇、菏泽市蔬菜生产重点示范乡镇、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平安建设先进乡镇、林网建设基地、辣椒生产基地。
农业
2011年,汶上集镇有耕地面积11.5万亩,人均1.6亩,以种植小麦、玉米、蔬菜为主,农业总产值达到1.96亿元。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生产粮食6.4万吨,人均869.6
千克,其中小麦4.2万吨,玉米2.2万吨。主要
经济作物为蔬菜,蔬菜种植面积3.3万亩,产量7.4万吨,主要品种有黄瓜、辣椒、
芸豆等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生猪饲养量76万头,年末存栏2万头;羊饲养量17.2万只,年末存栏7.2万只;家禽年饲养量110.9万羽。
工业
2011年,汶上集镇工业生产总值3.7亿元。有工业企业29家,职工1.3万人;实现
工业增加值9.7亿元,比上年增长11%。以化工、铸造、服装加工、医药、农产品加工为主。
商业
2011年末,汶上集镇有商业网点36个,职工91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3.5亿元,比上年增长8.4%;
集镇农贸市场3个,年成交额2.4亿元。出口总额2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2%,主要产品是辣椒,销往
日本、
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产业特色
“牛郎织女”并肩创业
汶上集镇是一个劳务输出大镇,每年外出务工经商的逾1.2万人,精壮劳力外出,妇孺老人留守,对广大育龄妇女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便。既要照管老人孩子,又要从事农田劳作,护守家园。有的丈夫外出数年不返,夫妻多年分居,导致夫妻不和。有的老人受孤单,孩子受冷落,为社会的安定和谐布下阴影。汶上集镇党委政府采取兴建工业园区、养殖小区、特种种植示范园等基地,组织成立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为他们打造平台,激发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热情。2006年以来,在汶上集镇各村涌现出鸡鸭养殖夫妻棚242个,搞运输、贩运的夫妻车500多辆,从事送客服务和服装销售的夫妻店300多家。
在汶上集镇活跃着一群致富娘子军。她们从思想上转变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纷纷补脑子、闯路子、想法子,广泛参与能源结构调整,依靠勤劳双手和聪明智慧,在新农村建设的致富路上大展风采。补脑子,农业结构调整异军突起。学科技、用科技,眼下已成为该镇广大育龄妇女的共识。镇里积极为她们搭建科技致富信息平台,利用农闲季节或晚上,组织她们到村科技夜校或人口学校去学文化、学知识,让她们把学到的“科学种植、养殖”专业知识用于农作物种植、配方施肥、果树
嫁接、特种养殖等。通过多渠道学习,该镇大多数育龄妇女都掌握了至少一门实用技术,涌现出蔬菜、毛兔、生猪等养殖以及制衣、
刺绣等手工制作大户200多个,500多名育龄妇女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闯路子,抓市场,争做商海弄潮人。汶上集镇处于
成武县、
巨野县、
定陶区三县交界处,人流如潮,物流似河,市场活跃。很多育龄妇女利用这一优势,自愿执行晚婚晚育政策,离开“锅台”上“柜台”。有的在服务行业当工人,有的不出门就成了上班族,到窑场、建筑队当“泥腿子”都是育龄妇女挣钱的好门路。还有人办起了小饭店、小摊点、
服装店、美容店等店铺,自己当上了小老板。据统计,该镇从事服务行业的育龄妇女达2000余人,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交通
2011年,汶上集镇有省道东丰公路横贯东西,德商公路从境内东部穿过,西距
京九铁路53千米,横贯全镇的东鱼河北支、
万福河直接与
京杭大运河通航。实现村村通柏油路。
社会
文体事业
2011年末,汶上集镇有文化站1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5处,各类文化专业户17户,文化书屋12个,藏书1.2万余册,学校体育场4个。7%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1%,有线电视用户5961
万户,入户率38%。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汶上集镇有幼儿园32所,在园幼儿3000人,专任教师118人;小学15所,在校生5280人,专任教师28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初中3所,在校生2118人,专任教师194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98%,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796万元,比上年增长8%,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例为24.8%,比上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汶上集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个,病床52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0.71张;
固定资产总值88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61名,其中执业医师26人,
执业助理医师26人,注册护士40人,村级医生135人,
医疗机构完成诊疗14.8万人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9%。
社会保障
2011年,汶上集镇有
医疗救助856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
农村医疗保险510人次,共支出3.06万元,比上年增长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540户,人数2741人,支出301.5万元,比上年增长9%,月人均91.6元,比上年增长9%。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80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02万元,比上年增长15%。社会福利费9.6万元,比上年增长8%;敬老院家,床位206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199人。
社区服务设施6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5个,社区服务站1个。慈善分会1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5.2万元,比上年增长6%。参加新型农村社会
养老保险3万人,参保率40.1%。
代表人物
苗好谦,我国古著名农学家,元代成武焦村(今成武县汶上集镇前苗楼村)人。初任都察院属员,
延祐三年(1316)年升任淮东廉访司事,因“善课桑农”,皇帝“赐衣一袭”,后入朝为司农丞,著有《栽桑图说》和《
农桑辑要》,受到皇帝赞许:“农桑衣食之本,此图甚善”。遂命刊印千册,散之民间。并晋升苗好谦为
御史中丞。
苗好谦出仕为官之后,先任都察院属员,后任工部、
枢密院吏曹,大德改元升为大宗正府
都事。他刚正不阿,秉公执法,颇得民心。有一次,一官庭豪门的一袋货物遗落在运输途中,被几个老百姓捡到私分。官庭寻找货物的下落,追查到了这几个人,打算处以死刑,以杀鸡儆猴。
苗好谦认为这是滥用刑法,草菅人命,于是据理力争。最后货物收回,并对当事人进行了批评教育,之后息事放人。
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苗好谦升任丞务郎、大都路总管府
推官,不久再拜御史台
监察御史。
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迁
江南诸道御史台
都事。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任奉训大夫、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史。他执法严明,不徇私情,贪赃枉法之人无不战战兢兢,心惊胆寒。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升任淮东廉访司佥事,因“善课桑农”,皇帝“赐衣一袭”。
后来,由于
苗好谦在
农学方面成绩卓著,遂令其入朝为司农丞,全面指导全国农业生产。苗好谦倾注多年心血,大展平生所学,继先前编著成《
农桑辑要》六卷之后,又完成《栽桑图说》一书。延佑五年(公元1318年),经大司农买住等向
赵祯推荐,受到皇帝赞许:“农桑,衣食之本。此图甚善。”遂下令刊印千册,散之民间,并晋升苗好谦为
御史中丞。
苗好谦先碑
苗好谦(约公元1240年-约公元1312年),元代成武焦村(今成武县汶上集镇前苗楼村)人,我国古代著名农学家。
苗好谦死后,皇帝赐其中书省参知政事,谥训肃,安葬于今成武汶上集镇前苗楼村,并立有苗好谦先茔碑。
现该碑下半部淤埋于地下,碑身地上部分高340厘米、宽120厘米、厚33厘米,碑帽高140厘米,额曰“廉访苗公先莹墓碑铭”,背额曰“苗氏宗系之图”,国子博士从侍郎
江南诸道行
御史台
监察御史刘泰撰文,中顺大夫
陕北地区诸道行御史台
治书侍御史马敬之
书丹,资善大夫御史台中丞翼德方篆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