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后凯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魏后凯,男,汉族,1963年12月生,衡南县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农林经济管理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课程主讲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主编。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民政部、北京市、山东省广东省等决策咨询委员。
人物经历
1984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学士
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4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9年晋升为研究员。
1991年任该所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副主任,1996年升为研究室主任,2006年任所长助理。其中,1994年底至1996年初,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做访问学者。
200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8年11月到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长。
2015年7月到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任所长(其中,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在甘肃省嘉峪关市挂职,任市委副书记)。
2021年12月19日,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会议通过了理事会工作报告,经全体会员投票选举产生了第八届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成员,选举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担任会长。
2024年9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2024年新当选学部委员颁证仪式暨工作座谈会,公布2024年学部委员选举结果,部署学部委员队伍建设工作。院长、党组书记高翔讲话,为9名新当选学部委员颁发证书,魏后凯位列其一。
担任职务
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民政部、国家民委、北京市、山西省等决策咨询委员,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咨询组成员,10多所大学兼职教授。
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
获得荣誉
1993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青年、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2000年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参加“全国留学回国成果汇报会”,2001年6月享受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得20余项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五个一”工程优秀著作奖、孙冶方经济学奖、全国第二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中国发展研究一、三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学术著作二、三等奖、中国国家图书奖图书奖等。各项科研成果获20多项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2023年,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与区域发展、国家区域政策、企业迁移、经济增长与地区差异、外商投资区位、城镇化、产业集中、产业集群、产业布局、区域规划、资源与环境经济等。
研究成果
截至2016年,已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00多篇,公开出版独合著学术专著16部,主编学术专著30部,并负责主持了70多项国家重大(重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重点)以及各部委和地方委托研究项目。
外文学术成果
1.Wei Houkai \u0026 Chen Xueyuan. Costs and Strategies on Urbanization of Chinese Megacities’ Rural Areas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Beijing,China Economist, 2015, Vol.10, No.3, pp.38-48.
2.Wei Houkai.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Outlook,China Economist, 2015, Vol.10, 二氧化氮, pp.102-123.
3.Wei Houkai. The Administrative Hierarchy and Growth of Urban Scale in China,Chinese Journa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2015, Vol.3, No.1.
4.Wei Houkai, Su Hongjian. The process and approach for the “citizenization”of Chinese rural migrant populations,China Finance and Economic Review, 2014, Vol.2, No.4, pp.56-69.
5.Wei Houkai, Wang Yeqiang and Bai Mei.The Micro-Analysis of Regional Economy in China: A 透视 of Firm relocation, World Scientific, 2014.
6.Wei Houkai. The Achievements and Obstacles of China’s Western development, inChina’s Evolving Industrial Policies and Economic Restructuring, edited by Yongnian Zheng and Sarah Y. Tong, Routledge, 2014, pp. 226-240.
7.Wei Houkai. China’s Urban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in New Period,Chinese Journa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2013, Vol.1, No.1.
8.Wei Houkai \u0026 Wu Xiaoxia. China's Regional Policy Scenarios for 2011-2015 Period,China Economist, 2012, Vol.7, No.1, pp.90-97.
9.Wei Houkai \u0026 Xie Xianshu. The Drive to Develop China's West: An Inclusive 透视,China Economist, 2011, Vol.6, No.4, pp.16-25.
10.Wei Houkai.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gglomeration and Relocation, in Saw Swee-Hock \u0026 John Wong, eds.,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gapore, 2009, pp.28-52.
11.魏後凯、贺灿飞、王新著,中国における外资系企业の立地决定と公共政策,日置史郎译,日本侨报社,2009年10月.
12.Wei Houkai \u0026 Wang Yeqiang. A regional comparison of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fficiency,China Economist, No17, Nov.-Dec. 2008, pp.120-130.
13.Wang Yeqiang \u0026 Wei Houkai.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Spatial Competition and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 Evidence from China,China Economic Journal, Vol.1, Issue 2, 2008, pp.177 -190;Revista de Economie Industriala, 2008, vol. 6, issue 1, pages 20-35.
14.Wei Houkai \u0026 Wu Xiaoxia. Rural and Urban Poverty Calls for 相等 Treatment,China Economist, N0.10, 2007, pp40-54.
15.魏后凯, アジア経済研究所IDE-JETRO,2006年2月, pp.79-104.
16.Wei Houkai. Dynamics of FDI Investment after China’s Entering WTO. In Kuang Jingming etc. eds.China on the Way to Modernization. Cuvillier, 2005, pp.59-75;Revista de Economie Industriala, 2007, vol. 5, issue 4, pages 1-6.
17.Wang Luolin \u0026 Wei Houkai. Progress of Western China Development Drive, and Evaluation of the Results.China \u0026 World Economy, No.2 2004.
18.Wei Houkai. China: Descentralização e Disparidades Regionais na Educação.Abrindo os Olhos para a China. Rio de Janeiro, 2004, pp.191-232.
19.Wei Houkai, Shen Zhiyu \u0026 Mark Wang. Structural Adjustment: Creating a New Textile Industry. In M. Webber etc. eds.China’s Transition To A Global Economy. Palgrave, 2002.
20.Wei Houkai. 10 Five-Year Plan and the Strategy for Developing the Western Region. In Yasuo Onnishi ed.,China’s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Issues and Prospects, IDE-JETRO, December 2001.
21.Wei Houkai.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es. In Li Jingwen edcThe Chinese Economy into the 21 Century: Forecasts and Policies,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001, pp.217-245.
22.Wei Houkai. Urban Accessibility, Mobility and Traffic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Big Cities, Berlin, August 2000.
23.Jin Bei \u0026 Wei Houkai. General Situation in 搬运作用 In Yasuo Onnishi \u0026 Lu Zheng eds.,30-59.
24.Lu Zheng \u0026 Wei Houkai. North China: A Case Study. In Yasuo Onnishi \u0026 Lu Zheng eds.,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Prospects, IDE-JETRO, Japan 1999, pp.86-110.
25.Wei Houkai. Decentralization and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Education in China. In Foreign Affairs Bureau CASS ed.,Social Sciences: CASS Forum,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9, pp.64-90.
26.Wei Houkai \u0026 Yang Dali. Decentralization and Disparities in Local Education in China,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No3 1998.
27.Dali L. Yang and Houkai Wei. Rising Sectionalism in China,J.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二氧化氮 1996.
28.Dali L. Yang and Houkai Wei. Rura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Policy in China,Asian 透视, No.1 1996.
中文学术著作(独合著)
1.魏后凯著:《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魏后凯、王业强、苏红键著:《“十三五”时期城镇化和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
3.王伟光、魏后凯、张军著:《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
4.魏后凯等著:《中国城镇化:和谐与繁荣之路》,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
5.魏后凯等著:《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魏后凯等著:《中国区域政策:评价与展望》,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7.魏后凯、白玫、王业强等著:《中国区域经济的微观透析:企业迁移的视角》,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8.魏后凯等著:《中国产业集聚与集群发展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9.魏后凯著:《市场竞争、经济绩效与产业集中:对中国制造业集中与市场结构的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10.魏后凯、贺灿飞、王新著:《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决策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2;
11.魏后凯著:《走向可持续协调发展》,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12.魏后凯著:《中西部工业与城市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3.魏后凯编著:《区位决策》,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
14.魏后凯、刘楷、周民良、杨大利、胡武贤著:《中国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地区差异》,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15.陈栋生、魏后凯、陈耀、刘楷著:《西部经济崛起之路》,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16.魏后凯著:《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中文学术著作(主编)
1.魏后凯、杜志雄、黄秉信主编:《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5~2016)》,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
2.魏后凯主编:《西部大开发十三五总体思路》,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
3.潘家华、魏后凯主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8》,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
4.魏后凯、李景国主编:《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o.12》,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
5.魏后凯、李国红主编:《中国商务中心区发展报告No.1》,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
6.魏后凯主编,《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
7.潘家华、魏后凯主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
8.魏后凯、李景国主编,《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o.11》,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
9.潘家华、韩朝华、魏后凯主编,《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中国经济论坛(2012)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10.潘家华、魏后凯主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6》,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
11.魏后凯、李景国主编,《中原地区房地产发展报告No.10》,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
12.王伟光、魏后凯主编,《走共享型融合发展之路——莱芜统筹城乡发展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
13.魏后凯主编:《中部崛起战略评估与政策调整——对江西省的实地调研》,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14.潘家华、魏后凯主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5》,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
15.魏后凯、李景国主编,《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o.9》,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
16.魏后凯主编:《现代区域经济学》(修订版),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17.潘家华、魏后凯主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
18.魏后凯、叶裕民执行主编:《城市与区域发展转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年第1期,商务印书馆
19.王伟光主编,潘家华、魏后凯、盛广耀副主编:《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大郑州都市区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0.潘家华、魏后凯主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3》,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
21.魏后凯、刘楷主编:《镇域科学发展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2.潘家华、牛凤瑞、魏后凯主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
23.魏后凯主编:《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4.王洛林、魏后凯主编:《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战略与政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
25.魏后凯、陈耀主编:《中国西部工业化与软环境建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6.王洛林、魏后凯主编:《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7.王洛林主编、魏后凯副主编:《未来50年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北京出版社,2002;
28.魏后凯主编:《从重复建设走向有序竞争》,人民出版社,2001;
29.黄速建、魏后凯主编:《西部大开发与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0.魏后凯主编:《21世纪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主持课题
1. 《西藏自治区阿里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负责人,阿里地区人民政府,2012;
2. 《西藏水电开发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负责人,中国水电顾问集团,2012;
3.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研究》,负责人,国土资源部,2011;
4. 《贵州省省发展战略研究》,负责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司、贵州省发改委、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2011;
5. 《黄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负责人,黄陂区政府,2011;
6. 《莱芜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执行负责人,莱芜市人民政府委托,2011;
7. 《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方案研究》,负责人,国家发改委西部司、国家开发银行规划局,2011;
8. 《包头市产业发展与城市环境研究》,负责人,包头市发改委委托,2010;
9. 《毕节试验区发展规划研究》,负责人,毕节市发改委委托,2010;
10. 《杭州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共同负责人,杭州市委研究室委托,2010;
11.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部地区发展趋势与主要对策》,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2010;
12. 《大郑州都市区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研究组组长,郑州市政府委托,2010;
13. 《娄底市两型产业发展规划研究》,负责人,娄底市发改委委托,2010;
14. 《北京CBD“十二五”发展规划》,共同负责人,北京CBD管委会委托,2010;
15. 《江西省城镇化发展战略思路研究》,共同负责人,江西省建设厅委托,2009;
16. 《上饶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负责人,上饶市经贸委委托,2009;
17.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09;
18. 《三峡移民工程总结性研究》,研究综合组组长,国务院三峡办,2009;
19.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及到2020年中长期发展思路》,负责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司,2009;
20. 《辽宁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研究》,负责人,辽宁省发改委,2009;
21. 《北京市高端制造业综合成本研究》,负责人,北京市工业促进局,2008;
22. 《乐亭新区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负责人,乐亭县、海港开发区委托,2008;
23. 《上饶市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负责人,上饶市经贸委委托,2008;
24. 《迁安市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市规划》,负责人,迁安市委委托,2008;
25.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负责人,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2008-2010;
26. 《国家主体功能区政策研究》,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重点课题,2007-2008;
27. 《镇域科学发展研究》,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2007-2008;
28. 《迁安市工业发展规划》,负责人,迁安人民政府委托,2007-2008;
29. 《营口开发区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前期研究》,负责人,营口开发区管委会委托,2007-2008;
30. 《唐山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规划》,规划编写组副组长,唐山市委委托,2007-2008;
31. 《迁安市服务业发展规划》,负责人,迁安人民政府委托,2007;
32. 《国家区域政策与区域发展新格局研究》,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2006.7-2009.7;
33. 《对外开放与和谐社会建设》,负责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委托,2006-2007;
34. 《老工业基地长效机制研究》,执行负责,国务院东北地区办委托,2006-2007;
35. 《东北地区振兴政策保障措施研究》,负责人,国务院东北办委托,2006-2007;
36. 《中国企业迁移决定因素及区位政策研究》,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1-2007.12;
37. 《中国工业布局调整研究》,负责人,国家统计局委托,2005-2006;
38. 《鹰潭市工业发展规划》,负责人,鹰潭市工信局委托,2005-2006;
39. 《北京市主导优势产业链构建研究》,负责人,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委托研究项目,2005-2006;
40. 《眉山市经济发展战略与产业发展指南》,负责人,UNDP项目,2004-2006;
41. 《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支撑战略研究》,负责人,科技部项目,2004-2005;
42. 《北京市工业发展优势、战略定位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研究》,负责人,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委托研究项目,2004-2005;
43. 《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研究》,国务院西部办委托,2004-2005;
44. 《我国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战略》,负责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3.7-2006.6;
45. 《东北地区地区经济振兴战略与政策研究》,共同负责人(与王洛林),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2003.7-2006.6;
46. 《我国经济外向型城市产业集聚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计划财务司委托,负责人,2003-2005;
47. 《“十五”西部开发规划中期评估》,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委托,负责人,2003-2004;
48. 《国际大都市建设与北京工业发展研究》,负责人,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委托研究项目,2003-2004;
49. 《上饶市工业发展战略规划》,负责人,上饶市工信局委托,2003-2004;
50. 《武安市工业发展规划》,负责人,武汉市人民政府委托,2003-2004;
51. 《乐平市工业发展规划》,乐平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委托,负责人,2002-2004;
52. 《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战略研究》,中央交办,负责人,2002-2003;
53.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发展国内区域合作研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委托,负责人,2002-2003;
54. 《加快西部工业化进程研究》,负责人,国家工信局委托课题,2001-2002;
55. 《景德镇工业发展规划(2000-2010年),负责人,景德镇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委托,2001-2002;
56.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政策研究》,共同负责人(与王洛林),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2000.7-2003.6;
57. 《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负责人,香港方润华基金会资助项目,2000-2002;
58. 《漳州市工业发展规划》,执行负责人,漳州市计委委托,2000-2001;
59. 《中国外商投资区位选择及政策导向研究》,负责人,人事部出国留学人员资助项目,1999-2002;
60. 《西部大开发与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研究》,负责人,国家计委地区司委托,1999-2000;
61. 《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决策与公共政策研究》,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8-2000;
62. 《我国不合理重复建设及其防范机制研究》,负责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97.7-2000.6;
63. 《加快中西部工业化进程研究》,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1996.7-1999.6;
64. 《地方分权与中原地区地区教育差异》,共同负责人,美国Spencer基金资助,1995-1996。
65. 《我国地区收入差异与区际协调机制研究》,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1994-1996。
学术论文
魏后凯. 扎实推进以城带乡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乡村振兴[J]. 农村工作通讯,2021,(21):29.
姜辉,魏后凯,马海涛,吴卫星.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笔谈[J]. 财贸经济,2021,42(08):5-19.
李周,温铁军,魏后凯,杜志雄,李成贵,金文成.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农”专家深度解读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J]. 中国农村经济,2021,(04):2-20.
魏后凯. 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J]. 小康,2021,(07):22-24.
刘金凤,魏后凯. 城市高房价如何影响农民工的定居意愿[J]. 财贸经济,2021,42(02):134-148.
魏后凯,姜长云,孔祥智,张天佐,李小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权威专家深度解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J]. 中国农村经济,2021,(01):2-14.
魏后凯. 中原地区脱贫攻坚的主要经验[J]. 经济研究参考,2021,(02):5-7.
魏后凯,崔凯. 面向2035年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战略[J]. China Economist,2021,16(01):18-41.
刘伟,顾海良,洪银兴,陈宗胜,黄泰岩,魏后凯,丁任重,杨开忠 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笔谈[J]. 经济学动态,2021,(01):3-26.
谢伏瞻,刘伟,王国刚,张占斌,黄群慧,魏后凯,张车伟,张晓晶,政武经,佟家栋,龚六堂,洪永淼 奋进新时代 开启新征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笔谈(上)[J]. 经济研究,2020,55(12):4-45.
魏后凯. 全面加强扶贫资产的管理和监督[J]. 中国发展观察,2020,(23):24-25.
魏后凯. 推动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格局[J]. 中国果业信息,2020,37(11):2.
魏后凯. 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0,(06):18-25.
魏后凯,苑鹏,芦千文. 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的历史演变与理论创新[J]. 改革,2020,(10):5-18.
苏红键,魏后凯. 迁入潜能与城市增长[J]. 中国软科学,2020,(08):78-90.
魏后凯,亮亮,崔凯,张瑞娟,檀学文. “十四五”时期促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与政策[J]. 农村经济,2020,(08):1-11.
魏后凯. 中国的反贫困战略需要实现三大转变[J]. 农村工作通讯,2020,(16):46.
魏后凯,李,年猛. “十四五”时期中国城镇化战略与政策[J].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24(04):5-21.
魏后凯. 深刻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内涵[J]. 中原地区农村经济,2020,(06):5-8.
魏后凯,年猛,李玏. “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J]. 中国工业经济,2020,(05):5-22.
魏后凯,芦千文. 新冠肺炎疫情对“三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经济纵横,2020,(05):36-45+2.
[2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魏后凯,于法稳. 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后小康时期乡村振兴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20,(09):5-45.
魏后凯. “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若干重大问题[J]. 经济研究参考,2020,(08):110-113.
魏后凯. “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若干重大问题[J]. 中国农村经济,2020,(01):2-16.
魏后凯. 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J]. 农村工作通讯,2020,(04):33-34.
魏后凯,顾仲阳,常钦. 保持政策稳定 巩固脱贫成果[N]. 人民日报,2020-02-10(012).
魏后凯. 疫情之下做好三个统筹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J]. 中国国情国力,2020,(02):1.
魏后凯. 在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实现西部高质量发展[J]. 新西部,2019,(34):35-37.
刘金凤,魏后凯. 城市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J]. 经济管理,2019,41(11):20-37.
苏红键,魏后凯.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资源错配问题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2019,(10):79-87+281.
魏后凯,刘长全. China's Rural Reform: Journey, Experience and Outlook[J]. China Economist,2019,14(05):2-10.
魏后凯. 建立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J]. 四川党的建设,2019,(13):16-17.
年猛,魏后凯. 中国城郊经济的概念分歧与空间识别——基于全球夜间灯光数据[J]. 城市与环境研究,2019,(02):55-66.
魏后凯. 当前“三农”研究的十大前沿课题[J]. 中国农村经济,2019,(04):2-6.
魏后凯,刘长全. 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脉络、经验与展望[J]. 经济研究参考,2019,(08):101-115.
魏后凯. 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已迫在眉睫[J]. 中国品牌,2019,(04):94.
蔡,张宇燕,张晓晶,姚枝仲,魏后凯,张晓山,吴国宝,黄群慧,李平,潘家华,高文书,王延中,魏众,刘元春. 从中国故事到中国智慧[J]. 国际经济评论,2019,(02):9-31+4.
魏后凯. “三化”融合 加快推进智慧乡村建设[J]. 农村工作通讯,2019,(06):22-23.
魏后凯,刘长全. 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脉络、经验与展望[J]. 中原地区农村经济,2019,(02):2-18.
魏后凯.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四条关键措施[J]. 农村工作通讯,2019,(03):45.
[41]王颂吉,魏后凯. 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背景与内在逻辑[J]. 农村经济,2019,(01):1-7.
魏后凯,王颂吉. 中国“过度去工业化”现象剖析与理论反思[J]. 中国工业经济,2019,(01):5-22.
魏后凯. 深刻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J]. 农村工作通讯,2019,(02):1.
张晓山,韩俊,魏后凯,何秀荣,朱玲. 改革开放40年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J]. 经济学动态,2018,(12):4-16.
魏后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与难题[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8,(11):34-35.
苏红键,魏后凯.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镇化历程、启示与展望[J]. 改革,2018,(11):49-59.
魏后凯. 2020年后中国减贫的新战略[J]. 中州学刊,2018,(09):36-42.
魏后凯. 乡村振兴需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小农生产方式[J]. 中国乡村发现,2018,(04):20-24.
魏后凯. 多措并举促进乡村振兴[J]. 农村工作通讯,2018,(10):49.
魏后凯.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and Policy Transition[J]. China Economist,2018,13(03):66-77.
魏后凯. 人才是乡村振兴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J]. 农村工作通讯,2018,(09):45.
王业强,魏后凯. 大城市效率锁定与中原地区城镇化路径选择[J]. 中国人口科学,2018,(02):24-38+126.
魏后凯. 实施化肥、农药使用减量行动计划[J]. 中国合作经济,2018,(03):29.
魏后凯. 乡村善治决定乡村振兴的成败[J]. 群众,2018,(04):9.
李永乐,胡晓波,魏后凯. “三维”政府竞争——以地方政府土地出让为例[J]. 政治学研究,2018,(01):47-58+127.
魏后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及难点[J]. 社会发展研究,2018,5(01):2-8.
魏后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基础和重点任务[J]. 团结,2018,(01):25-29.
魏后凯. 如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03):14-18.
魏后凯. 把握新趋势 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J]. 农民科技培训,2018,(02):24-26.
魏后凯. 乡村善治要求创新乡村治理体系[J]. 农村工作通讯,2018,(02):51.
魏后凯,韩磊,胡冰川 粮食供需关系变化新形势下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研究[J]. 河北学刊,2018,38(01):103-110.
魏后凯.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内涵、依据、方法[J]. 农村工作通讯,2017,(24):18-20.
张冬梅,魏后凯. 中央支持民族地区税收政策效果评价与调整方向[J]. 新疆社会科学,2017,(06):74-82.
魏后凯.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策略[J]. 区域经济评论,2017,(06):22-24.
魏后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战略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J]. 财经智库,2017,2(06):28-32.
魏后凯,王军. 以产权与业务对接促进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上下贯通——对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的调查[J]. 中国合作经济评论,2017,(02):112-126.
魏后凯.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策略[J]. 中国乡村发现,2017,(04):27-31.
魏后凯. 论中国城市转型战略[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7,9(02):45-63.
魏后凯,刘同山. 论中国农村全面转型——挑战及应对[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17,8(05):84-116.
魏后凯. 要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J]. 农村工作通讯,2017,(16):53.
魏后凯. 农业供给侧改革如何改[J]. 人民周刊,2017,(15):55-57.
魏后凯.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谨防“新瓶装旧酒”[J]. 农村工作通讯,2017,(15):48.
苏红键,魏后凯. 城市规模研究的理论前沿与政策争论[J]. 河南社会科学,2017,25(06):75-80.
魏后凯. 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的若干战略问题[J]. 经济学动态,2017,(07):10-12.
施文鑫,魏后凯,赵勇. 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策略[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4):83-86.
[76]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建设研究"联合课题组,魏后凯,檀学文,刘建进. 大扶贫:贵州创建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模式研究[J]. 贵州社会科学,2017,(07):148-154.
魏后凯,苏红键.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贫困状况及治理策略[J]. 中国国情国力,2017,(06):35-37.
魏后凯. 中原地区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及其政策转型[J]. 中国农村经济,2017,(05):2-17.
魏后凯. 加快解决进城落户农民土地退出问题[J]. 农村工作通讯,2017,(11):53.
韩镇宇,魏后凯,苏红键,王宁. 中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致贫原因研究——基于北京、深圳、惠州的微观调查[J]. 人口学刊,2017,39(03):52-65.
魏后凯. 农业供给侧改革如何改[J]. 人民论坛,2017,(12):60-62.
魏后凯,苏红键,韩镇宇. 中国城镇化效率评价分析——基于资源环境效率的视角[J]. 中原地区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2):65-73.
魏后凯. 新常态下中国城乡一体化格局与趋势[J]. 中国乡村发现,2017,(01):25-31.
魏后凯. 东北经济的新困境及重振战略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2017,(01):26-32+2.
魏后凯. 微调产业布局 加快攀枝花市全面转型[J]. 当代县域经济,2016,(12):12-13.
魏后凯. 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J]. 中国农村经济,2016,(10):11-14.
魏后凯,张瑞娟. 中国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评估[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18):27-40.
魏后凯,刘同山. 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政策演变、模式比较及制度安排[J]. 东岳论丛,2016,37(09):15-23.
魏后凯. 对西藏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略思考[J]. 中原地区发展观察,2016,(16):52-54.
魏后凯. 树立以全面转型促全面振兴的理念[J]. 当代县域经济,2016,(08):11.
魏后凯,韩磊 中国农业发展的中长期展望[J]. China Economist,2016,11(04):46-67.
王宁,魏后凯,苏红键. 对新时期中国城市贫困标准的思考[J]. 江淮论坛,2016,(04):32-39.
魏后凯.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战略选择[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03):14-18.
魏后凯,王业强,苏红键. “十三五”区域发展大战略[J]. 中国经济报告,2016,(05):92-94.
魏后凯. 我国区域发展两大失衡问题亟待破解[J]. 人民论坛,2016,(12):66-67.
魏后凯.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论》简评[J]. 经济学动态,2016,(04):160.
魏后凯,苏红键,韩镇宇. 城镇化效率谁最高?——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效率排名[J]. 中国经济周刊,2016,(11):78-81.
魏后凯. 补齐农业现代化的短板[J]. 河南农业,2016,(06):1.
关兴良,魏后凯,鲁莎莎,邓羽.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集聚、机理及其科学问题[J]. 地理研究,2016,35(02):227-241.
魏后凯. 新常态下中国城乡一体化格局及推进战略[J]. 中国农村经济,2016,(01):2-16.
魏后凯. 当今聚焦:补齐农业现代化的短板[J]. 农业工程技术,2016,36(03):50.
邓明,魏后凯. 自然资源禀赋与中国地方政府行为[J]. 经济学动态,2016,(01):15-31.
魏后凯. 实行多中心网络开发 支撑长期中高速增长[J]. 区域经济评论,2016,(01):5-7.
魏后凯. 长江经济带发展潜力与两岸合作机会[J]. 江海学刊,2016,(01):56-64+238.
魏后凯. 我国有能力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N]. 人民日报,2015-10-22(008).
魏后凯. 我国有能力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J]. 理论导报,2015,(10):39-40.
胡浩,魏后凯,晏世琦. 中国西部城镇化的空间格局优化研究[J]. 开发研究,2015,(05):1-7.
魏后凯,朱焕焕. 长江中游城市群范围界定与一体化推进策略[J]. 企业经济,2015,(09):12-18.
邓明,魏后凯. 公共支出结构偏向的经济波动效应研究——兼论新常态下的公共支出结构调整[J]. 经济管理,2015,37(09):166-177.
魏后凯. 对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 环境保护,2015,43(17):16-19.
魏后凯. 新区域经济战略中的东北棋局[J]. 人民论坛,2015,(24):40-42.
赵勇,魏后凯. 政府干预、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地区差距——兼论中国区域政策的有效性[J]. 管理世界,2015,(08):14-29+187.
魏后凯. 北京如何补偿张家口市?[N]. 中国经济导报,2015-08-07(B02).
魏后凯. 中国特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及其治理策略[J]. 城市与环境研究,2015,(02):30-35.
王业强,魏后凯. “十三五”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与应对[J]. 中国软科学,2015,(05):83-91.
魏后凯,陈雪原. Costs and Strategies on Urbanization of Chinese Megacities' Rural Areas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Beijing[J]. China Economist,2015,10(03):38-48.
魏后凯,苏红键. 目前城市规模两极化倾向严重 “十三五”城镇化质量再高些[N]. 中国经济导报,2015-03-21(B01).
魏后凯. 《多维邻近性与产业集群创新》简评[J]. 经济学动态,2015,(03):159.
魏后凯. 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与前景展望[J]. China Economist,2015,10(02):102-121.
魏后凯. 差别供应,人地规模相匹配[N]. 中国国土资源报,2015-03-06(003).
魏后凯. 确保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J]. 中国民族,2015,(03):86-90.
魏后凯,白联磊. 中国城市市辖区设置和发展评价研究[J]. 开发研究,2015,(01):1-7.
魏后凯,盛广耀.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进展、障碍与推进思路[J]. 经济研究参考,2015,(03):6-17+41.
魏后凯. 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J]. 前线,2014,(12):88-89.
魏后凯. 城镇化,产业集聚才有人口集聚[N]. 人民日报,2014-11-21(005).
魏后凯. 中国城市行政等级与规模增长[J]. 城市与环境研究,2014,1(01):4-17.
魏后凯. Polarization in China's Urbanization:Tendency and Outlook[J]. China Economist,2014,9(05):12-23.
魏后凯. 推动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N]. 广西日报,2014-08-16(002).
魏后凯,陈雪原. 中国特大城市农转居成本测算及推进策略——以北京为例[J]. 区域经济评论,2014,(04):114-121+2.
魏后凯. 新时期中国城镇化转型的方向[J]. 中原地区发展观察,2014,(07):4-7.
武占云,魏后凯,王业强. 国际金融危机空间传染机制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8(03):418-424.
施文鑫,魏后凯,赵萌. 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的小城镇发展研究[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02):71-74.
王蕾,魏后凯. 中国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 资源科学,2014,36(06):1235-1243.
魏后凯. 建设长江经济带重庆市应对策略[J]. 改革,2014,(06):13-15.
魏后凯. 重塑京津冀发展空间格局[N]. 经济日报,2014-06-06(007).
魏后凯. 公平 协调 共享 习近平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支点与特征[J]. 人民论坛,2014,(15):18-23.
苏红键,魏后凯,邓明. 城市集聚经济的多维性及其实证检验[J]. 财贸经济,2014,(05):115-126.
魏后凯,苏红键,李凤桃. 农民工市民化现状报告[J]. 发展,2014,(05):30-31+33.
魏后凯.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两极化倾向与规模格局重构[J]. 中国工业经济,2014,(03):18-30.
魏后凯. 新型城镇化建设亮点解读[J]. 人民文摘,2014,(03):25-26.
魏后凯,苏红键,李凤桃. 农民工市民化现状报告[J]. 中国经济周刊,2014,(09):20-25.
魏后凯,关兴良.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与战略重点[J]. 河南社会科学,2014,22(03):18-26.
魏后凯,赵勇.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评估及政策建议[J]. 开发研究,2014,(01):1-7.
蔡翼飞,魏后凯,吴利学. 中原地区城镇化成本的度量研究[J]. 发展研究,2014,(01):4-13.
魏后凯.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亮点解读[J]. 紫光阁,2014,(01):25-26.
钟少颖,陈锐,魏后凯. 中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3,20(12):18-23.
魏后凯,王宁. 参与式反贫困:中国城市贫困治理的方向[J]. 江淮论坛,2013,(05):9-17.
魏后凯.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农村让城市更向往——2050年的中国城市化展望[J]. 探索与争鸣,2013,(11):29-31.
苏红键,魏后凯. 密度效应、最优城市人口密度与集约型城镇化[J]. 中国工业经济,2013,(10):5-17.
魏后凯,苏红键. 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2013,(05):21-29+126.
赵勇,魏后凯. 城市人力资本外部性测度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J]. 经济学动态,2013,(09):60-69.
高春亮,魏后凯. 中国城镇化趋势预测研究[J]. 当代经济科学,2013,35(04):85-90+127.
魏后凯. 关于城市型社会的若干理论思考[J]. 城市发展研究,2013,20(05):24-29.
邓明,魏后凯. 空间相关性下中国地区经济的多重均衡[J]. 经济管理,2013,35(04):30-40.
郭叶波,魏后凯. 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述评[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02):37-43.
魏后凯,武占云,冯婷婷. 东亚国家城市化模式比较及其启示[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02):39-44.
魏后凯. 构建面向城市群的新型产业分工格局[J]. 区域经济评论,2013,(02):41-43.
李凤桃,赵明月,张伟,魏后凯,王业强,苏红键,郭叶波. 中原地区286个地级以上城市城镇化质量大排名[J]. 中国经济周刊,2013,(09):23-28.
魏后凯.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各界关于城镇化的主要观点[J]. 经济研究参考,2013,(14):15-17+32.
魏后凯.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J]. 中国发展观察,2013,(03):15-17.
魏后凯. 有差异的城市化战略:城市转型[J]. 新产经,2013,(01):31-32.
郭叶波,魏后凯,袁晓. 中原地区进入城市型社会面临的十大挑战[J]. 中州学刊,2013,(01):33-38.
成艾华,魏后凯. 促进区域产业有序转移与协调发展的碳减排目标设计[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01):55-62.
[164]袁冬梅,魏后凯,于斌.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与产业布局的空间关联性——基于Moran指数的解释[J]. 中国软科学,2012,(12):90-102.
魏后凯,袁晓勐. 中国城市走绿色繁荣之路的战略路径[J]. 中国市场,2012,(50):63-67.
魏后凯. 《区域经济学的演变、体系及前沿问题》评介[J]. 中国工业经济,2012,(12):155.
成艾华,魏后凯. 中国特色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1):22-28.
魏后凯,王业强. 中央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政策导向[J]. 经济学动态,2012,(11):49-55.
王蕾,魏后凯,王振霞. 中国区域节能潜力估算及节能政策设计[J]. 财贸经济,2012,(10):130-136.
魏后凯. 中国城市化转型与质量提升战略[J]. 上海城市规划,2012,(04):6-11.
王蕾,李红玉,魏后凯. 城乡共享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 经济纵横,2012,(07):56-59+33.
郭叶波,魏后凯.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地区差异研究述评[J]. 经济学动态,2012,(06):68-76.
魏后凯,成艾华. 携手共同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J]. 江汉论坛,2012,(04):5-15.
魏后凯,成艾华. 加快推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多极协同、一体发展[J]. 政策,2012,(04):49-52.
张燕,魏后凯.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U型转变及稳定性分析[J]. 江海学刊,2012,(02):78-85+238.
魏后凯,陈雪原. 带资进城与破解农民市民化难题[J]. 中国经贸导刊,2012,(06):24-25.
魏后凯,成艾华,张冬梅. 中央扶持民族地区发展政策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01):103-110.
魏后凯. 走好“双加速”下的“三化”协调之路[J]. 经济经纬,2012,(01):1-2.
魏后凯,高春亮.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与政策调整思路[J].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01):73-81+107-108.
[180]袁冬梅,魏后凯. 对外开放促进产业集聚的机理及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 财贸经济,2011,(12):120-126.
魏后凯 ,祖明远. 双核多赢 打造内陆型开放经济[N]. 四川日报,2011-11-02(006).
魏后凯,高春亮. 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机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147-152.
魏后凯,张燕. 全面推进中国城镇化绿色转型的思路与举措[J]. 经济纵横,2011,(09):15-19.
魏后凯. 大武汉需要大战略[N]. 长江日报,2011-07-18(001).
[185]袁冬梅,魏后凯,杨焕. 对外开放、贸易商品结构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11,(06):47-56.
魏后凯. 限禁开发区域的补偿政策亟待完善[J]. 人民论坛,2011,(17):22-23.
邬晓霞,魏后凯. 实施差别化国家区域援助政策的科学基础与基本思路[J]. 江海学刊,2011,(03):84-89+238-239.
魏后凯. 我国城镇化战略调整思路[J]. 中国经贸导刊,2011,(07):17-18.
魏后凯. 《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绩效评价与制度创新》评介[J]. 民族研究,2011,(02):103-104.
时慧娜,魏后凯. “十二五”时期中国资源型城市援助政策的调整思路[J]. 经济学动态,2011,(02):75-79.
魏后凯. 论中国城市转型战略[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4(01):1-19.
魏后凯. 依靠大转型 实现大发展[J]. 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1):4.
魏后凯. 依靠大转型 实现大发展[J]. 新西部,2011,(01):63-64.
魏后凯,蔡翼飞. 我国老区扶持政策及其调整方向[J].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4(01):93-100+92.
魏后凯. 以战略思维谋划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J]. 中国经贸,2011,(01):64-66.
魏后凯. 中原地区城镇化的战略转型[J]. 中国乡村发现,2010,(04):26-29.
魏后凯,邬晓霞. “十二五”时期中国区域政策的基本框架[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2):30-48.
魏后凯. 论城市全面转型与空间秩序规范[J]. 人民论坛,2010,(32):12-13.
魏后凯. 新时期西部大开发区域政策展望[J]. 中国财政,2010,(19):18-20.
魏后凯. 走向互动融合的城乡协调发展——《走向2020年的我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评介[J]. 城市发展研究,2010,17(08):136.
魏后凯. 以市场为主体,推进新能源产业大发展[J]. 绿叶,2010,(08):20-24.
魏后凯. 未来十年中国西部大开发新战略[J]. 西部论坛,2010,20(04):1-8.
时慧娜,魏后凯,吴利学. 地区产业发展综合成本评价与改进政策——以北京市高端制造业为例的研究[J]. 经济管理,2010,32(06):29-38.
魏后凯. 地方竞争是一个中性概念[J]. 人民论坛,2010,(15):18-20.
魏后凯.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政策走向[J]. 中国发展观察,2010,(05):23-26.
魏后凯. 我国镇域经济科学发展研究[J]. 江海学刊,2010,(02):80-86+238-239.
魏后凯,邬晓霞. 我国区域政策的科学基础与基本导向[J]. 经济学动态,2010,(02):57-61.
魏后凯,袁晓勐. 我国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评价及调整方向[J]. 税务研究,2010,(02):3-8.
魏后凯,蒋媛媛,邬晓霞. 我国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调整方向[J]. 经济纵横,2010,(01):38-42.
蔡翼飞,魏后凯,吴利学. 我国城市高端制造业综合成本测算及敏感度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10,(01):34-44.
魏后凯. 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J]. 金融博览,2010,(01):19.
魏后凯.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成效、问题及思路[J]. 西南金融,2010,(01):4-5.
魏后凯.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成效与未来政策展望[J]. 新西部(下半月),2009,(12):8.
魏后凯,蒋媛媛. 长江流域地区开发规划:现状与展望[J]. 学习与实践,2009,(11):5-13+1.
魏后凯,蔡翼飞. 西部大开发的成效与展望[J]. 发展,2009,(11):12-14.
魏后凯,白玫. 中原地区企业迁移的特征、决定因素及发展趋势[J]. 发展研究,2009,(10):9-18.
魏后凯,蔡翼飞. 西部大开发的成效与展望[J]. 中国发展观察,2009,(10):32-34.
王业强,魏后凯. 中国产业集群战略与政策考察[J]. 经济研究参考,2009,(55):2-19.
魏后凯. 新时期我国国土开发的新方略[J]. 绿叶,2009,(09):38-43.
魏后凯. 要防范产业集群出现衰退[J]. 资源再生,2009,(09):28-29.
魏后凯. 沿海经济向哪里转型[J]. 今日浙江,2009,(17):44.
魏后凯. 沿海经济向哪里转型[J]. 浙江经济,2009,(15):26.
邬晓霞,魏后凯.国家区域援助政策的理论依据、效果及体系构建[J].中国软科学,2009,(07):94-103.
王业强,魏后凯,蒋媛媛. 中国制造业区位变迁:结构效应与空间效应——对“保罗·克鲁曼假说”的检验[J]. 中国工业经济,2009,(07):44-55.
魏后凯. 沿海经济面临的困境及出路[J]. 中国发展观察,2009,(07):31-32.
魏后凯. 新中国60年区域发展思潮的变革与展望[J]. 河南社会科学,2009,17(04):8-11.
刘晓午,袁钢明,魏后凯,曹和平 谏言重庆市[N]. 中国经营报,2009-06-22(A16).
魏后凯. 中国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与展望[J]. 发展研究,2009,(05):22-27.
魏后凯. 金融危机对我国地区经济的影响分析[J]. 西部金融,2009,(05):20-22.
魏后凯. 关键是要规避不合理的冲突[J]. 人民论坛,2009,(08):34-35.
邬晓霞,魏后凯. 国外援助衰退产业区政策措施评介[J]. 经济学动态,2009,(04):138-142.
魏后凯. 金融危机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4):30-38.
吴利学,魏后凯,刘长会.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征[J]. 经济研究参考,2009,(15):2-15.
魏后凯,邬晓霞. 中国的反贫困政策:评价与展望[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10(02):56-68.
魏后凯. 中国GRP与GDP增长率差异分析[J]. 中州学刊,2009,(02):29-34.
魏后凯. 沿海产业集群面临衰退风险[J]. 决策,2009,(Z1):50-51.
魏后凯. 论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01):1-7.
刘昭云,魏后凯,朱晓龙. 中国外向型城市的判别标准及特征分析[J]. 河南社会科学,2009,17(01):44-48.
魏后凯. 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开放战略研究[J]. 北京社会科学,2008,(06):8-12.
魏后凯,王业强. A regional comparison of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fficiency[J]. China Economist,2008,(06):120-130.
魏后凯. 中国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与展望[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0):56-64.
魏后凯. 我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有益探索——《区域经济学原理》评介[J]. 经济管理,2008,(18):96.
魏后凯,白玫. 中国上市公司总部迁移现状及特征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08,(09):13-24.
魏后凯. 不能实行单一模式[J]. 人民论坛,2008,(11):36-37.
魏后凯.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区域经济的变迁——从不平衡发展到相对均衡发展[J]. 经济学动态,2008,(05):9-16.
魏后凯. 实现不开发的发展和富裕[J]. 人民论坛,2008,(03):18-19.
魏后凯. 东北振兴政策的效果评价及调整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2008,(01):60-65.
魏后凯. 建立国家政策保障的长效机制[J]. 人民论坛,2008,(01):49.
魏后凯,刘长全,王业强. 我国实行以开放促和谐的战略思路及政策选择[J]. 财贸经济,2007,(12):75-81+141.
傅晓霞,魏后凯,吴利学. 城市工业搬迁的动因、方式和效果——以北京市为例[J]. 经济管理,2007,(21):66-71.
魏后凯. 区域发展新阶段与烟台市新型城市化战略演讲提纲[A]. 烟台市科学技术协会、烟台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烟台中心城市发展研究[C].: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2007:5-16.
魏后凯. 《西部大开发新选择》评介[J]. 中国工业经济,2007,(10):127.
魏后凯,邬晓霞. Rural and Urban Poverty Calls for 相等 Treatment[J]. China Economist,2007,(05):40-54.
魏后凯. 警惕“集群热”后的隐患[J]. 中国中小企业,2007,(10):19-21.
魏后凯. 沿海企业西进——全球瞩目中国出口加工贸易趋势[J]. 中国外汇,2007,(09):52-53.
康培,陆大道,肖金成,魏后凯. 欠发达地区如何“闯关”[J]. 人民论坛,2007,(18):40-42.
魏后凯. 中国市场转型中的区域经济差距:社会影响与政策调整[J]. 开发研究,2007,(04):1-8.
魏后凯. 北京主导优势产业链发展战略[J]. 北京社会科学,2007,(03):21-26.
王业强,魏后凯. 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地理集中——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 管理世界,2007,(04):68-77+171-172.
魏后凯. 综合配套改革五题[J]. 开放导报,2007,(02):8-10.
魏后凯. 关于西部品牌建设的五点看法[J]. 新西部,2007,(Z1):105-106.
李靖,魏后凯. 基于产业链的中国工业园区集群化战略[J]. 经济经纬,2007,(02):68-71.
魏后凯. 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冷思考[J]. 中原地区发展观察,2007,(03):28-30.
魏后凯. 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2007,(02):28-34.
魏后凯. 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A]. 北京论坛(Beijing Forum).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对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的新思考”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北京论坛(Beijing Forum):北京大学北京论坛办公室,2006:189-203.
魏后凯. 东北经济“双塌陷”透析[J]. 决策,2006,(10):38-39.
魏后凯,刘长全. 中原地区利用外资的负面效应及战略调整思路[J]. 河南社会科学,2006,(05):21-25.
魏后凯. 多策并举节能降耗[J]. 时事报告,2006,(09):47-48.
王业强,魏后凯. 产业地理集中的时空特征分析——以中国28个两位数制造业为例[J]. 统计研究,2006,(06):28-33.
魏后凯. 中国地区工业发展态势及政策导向[J]. 经济纵横,2006,(09):13-16+43.
王红茹,海福军,杨开忠,张可云,魏后凯. 中部崛起六省不能各自为战[J]. 中原地区经济周刊,2006,(17):30-31.
王洛林,魏后凯. 振兴东北地区经济的未来政策选择[J]. 财贸经济,2006,(02):3-10+96.
魏后凯. 规划编制中的“央地矛盾”[J]. 瞭望新闻周刊,2005,(45):29-30.
魏后凯. 当前优化区域竞争中的几个理论误区[J]. 中州学刊,2005,(03):23-26.
安树伟,魏后凯. 北京工业发展中商务成本的判断及其控制[J]. 中国工业经济,2005,(05):66-73.
魏后凯. 未来西部大开发政策走向[J]. 新西部,2005,(05):69.
魏后凯.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水资源保障能力研究[J]. 中州学刊,2005,(02):34-37.
魏后凯. 加快环渤海湾地区开放和开发的建议[J]. 中国经贸导刊,2005,(05):47+46.
魏后凯. 北京国际大都市建设与工业发展战略[J]. 经济研究参考,2005,(24):13-26.
魏后凯. 全球化、国家战略与中国地区差距[J]. 嘉兴学院学报,2005,(01):92-96+115.
魏后凯. 《行政区边缘经济论》评介[J]. 中国工业经济,2004,(11):112.
魏后凯.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发展战略[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9):10-13.
魏后凯. 我国产业集聚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J]. 经济学动态,2004,(09):58-61.
魏后凯. 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变迁及其经济影响[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04):26-31.
魏后凯. 西部大开发的新阶段和新内涵[J]. 中国金融,2004,(14):17-18.
吴利学,魏后凯. 产业集群研究的最新进展及理论前沿[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03):51-60.
魏后凯,孙承平.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效果评价[J]. 开发研究,2004,(03):21-25.
魏后凯. 我国地区工业技术创新力评价[J]. 中国工业经济,2004,(05):15-22.
魏后凯,刘长全. 首都经济圈的功能定位与新型产业分工[J]. 经济管理,2004,(07):80-83.
[291]贺灿飞,魏后凯. 新贸易理论与外商在华制造企业的出口决定[J]. 管理世界,2004,(01):27-38+155.
王洛林,魏后凯.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及效果评价[J]. 财贸经济,2003,(10):5-12+95.
[293]何传启,于维栋,董正华,魏后凯,梁桂全. 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选择[J]. 中国科技论坛,2003,(05):3-8.
魏后凯. 要有计划地稳步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J]. 宏观经济研究,2003,(10):10-12.
穆献中,赵国杰,魏后凯. 油气储量管理和效益评价方法研究——以吉林油田为例[J]. 资源科学,2003,(05):28-32.
魏后凯. 加入WTO后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变化及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前景[J]. 管理世界,2003,(07):67-75.
魏后凯. 长三角:构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龙头[J]. 中国经济快讯,2003,(31):16-17.
魏后凯. 中国西部现代化的发展战略[A].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第一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文集[C].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2003:49-53.
魏后凯. 中国制造业集中与X非效率探讨[J]. 产业经济研究,2003,(04):1-6.
[300]穆献中,赵国杰,魏后凯. 中国西部天然气产业经济政策研究[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29-32.
魏后凯. 中国制造业集中与利润率的关系[J]. 财经问题研究,2003,(06):21-27.
魏后凯. 将长江三角洲建成中国现代制造业的龙头[J]. 中国经贸导刊,2003,(10):10-11.
魏后凯. 关于加快矿业权市场建设的几点建议[J]. 中国经贸导刊,2003,(09):11-12.
魏后凯. 当前西部开发亟待解决“政府热、民间冷”[J]. 内蒙古财会,2003,(04):6-8.
魏后凯. 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04):11-15.
魏后凯. 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战略[J]. 上海经济研究,2003,(04):3-12.
[307]穆献中,魏后凯. 我国“西气东输”产业化的政策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03,(02):64-70.
魏后凯. 加快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 经济研究参考,2003,(38):2-11.
[309]周叔莲,魏后凯. 加入WTO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 现代经济探讨,2002,(10):3-7.
魏后凯. 西部大开发的“软肋”和“硬伤”[J]. 中国经济快讯,2002,(45):27.
魏后凯,吴利学. 中国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J]. 中国工业经济,2002,(11):54-62.
魏后凯. 加入WTO对“特殊经济区”政策的影响[J]. 中国经济快讯,2002,(43):23.
魏后凯. 加入WTO后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J]. 经济纵横,2002,(08):20-22.
魏后凯. 经济转型、市场竞争与中国产业集中[J]. 当代经济科学,2002,(04):51-57+95.
魏后凯. 加入WTO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J]. 经济学动态,2002,(06):50-53.
魏后凯. 中国制造业集中与市场结构分析[J]. 管理世界,2002,(04):63-71.
魏后凯. 加入WTO对“特殊经济区”政策的影响[J]. 经济管理,2002,(09):67-68.
魏后凯.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 经济研究,2002,(04):19-26+92-93.
魏后凯. 企业规模、产业集中与技术创新能力[J]. 经济管理,2002,(04):4-10.
魏后凯. 中国制造业集中状况及其国际比较[J]. 中国工业经济,2002,(01):41-49.
魏后凯. 对我国西部开发的超前探索——评邹东涛的《什么粘住了西部腾飞的翅膀》[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01):104-105.
魏后凯. 中国区域基础设施与制造业发展差异[J]. 管理世界,2001,(06):72-80+213.
魏后凯,贺灿飞,王新. 外商投资区位研究的理论前沿及最新进展[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04):42-52.
魏后凯. 中国工业集中和市场结构的实证分析[J].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09):39-44.
魏后凯. 欧美日韩在华制造业投资的区位决定[J]. 经济研究参考,2001,(39):4-12.
贺灿飞,魏后凯. 信息成本、集聚经济与中国外商投资区位[J]. 中国工业经济,2001,(09):38-45.
魏后凯. 北京市城市建设与交通发展的对策探讨[J]. 前线,2001,(08):45-48.
魏后凯. 西北经济发展滞后原因何在?[J]. 陕西水利,2001,(03):14-16.
魏后凯. 西部大开发要坚持工业化与环境保护相结合[J]. 求是,2001,(12):7-10.
魏后凯. 市场竞争、经济绩效与产业集中[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孙弢,魏后凯,王延中. 民企西进 政府当何为[J]. 中国经济快讯,2001,(14):20-21.
魏后凯. 中国大城市交通问题及其发展政策[J]. 城市发展研究,2001,(02):27-32.
魏后凯. 西北要实行赶超战略[J]. 领导决策信息,2001,(12):17.
王洛林,魏后凯. 我国西部开发的战略思路及发展前景[J]. 中国工业经济,2001,(03):5-19.
魏后凯. 西北经济发展滞后原因何在?[J]. 西部大开发,2001,(03):28-30.
魏后凯. 如何看待西部开发与东部发展的关系?[J]. 中国商办工业,2001,(02):13-14.
魏后凯,贺灿飞,王新.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动机与区位因素分析——对秦皇岛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2001,(02):67-76+94.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北开发战略研究课题组,陈佳贵,刘迎秋,魏后凯,朱钢,袁钢明,陈耀,于立新,王跃生,王红领,张军,王延中,胡国成,厉声,王小映. 西北大学开发的战略选择(上)[J]. 中国工业经济,2001,(01):35-42.
[339]周叔莲,魏后凯. 我国区域经济开发的中长期战略[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01):55-66.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北开发战略研究课题组,陈佳贵,刘迎秋,魏后凯,朱钢,袁钢明,陈耀,于立新,王跃生,王红领,张军,王延中,胡国成,厉声,王小映,夏红滨. 西北开发的工作重点与政策选择[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01):46-52.
魏后凯. 欧美日韩在华制造业投资的区位决定[J]. 中国工业经济,2000,(11):65-73.
魏后凯. 关于加快西部开发的若干政策问题[J]. 中国工业经济,2000,(07):45-50.
[343]温铁军,谢扬,叶耀先,魏后凯,彭振武,谢春霖. 小城镇建设与西部大开发——第二届“小城镇大战略” 高级研讨会[J]. 小城镇建设,2000,(06):22-31.
魏后凯. 完善国家投资政策 促进西部大开发[J]. 中国外汇管理,2000,(05):8-9.
魏后凯. 西部大开发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作用[J]. 求是,2000,(07):27-31.
魏后凯. 加快西部大开发要有新思路[J]. 经济学家,2000,(02):14-19.
魏后凯. 新世纪我国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J]. 管理世界,2000,(02):93-102.
魏后凯. 西部开发战略:以资源换资金、换技术[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02):3-6.
魏后凯. 我国工业地区结构调整与优化政策[J]. 国有资产管理,2000,(03):18-20.
[350]周叔莲,魏后凯. 21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开发战略[J]. 经济研究参考,2000,(02):2-9.
魏后凯. 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战略问题[J]. 开放导报,2000,(01):9-11.
魏后凯.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变动趋势及其预测[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1999,(06):9-15.
魏后凯. 发展中西部需要新思路——加快中西部(长治市)发展研讨会综述[J]. 中国农村经济,1999,(11):74-78.
[354]陈栋生,陈耀,李海舰,王延中,谢正观,刘楷,周民良,谢霞,郝晓辉,宾融,魏后凯. 加快中西部工业化的新思路及政策选择[J]. 中国工业经济,1999,(09):40-45.
[355]陈淮,徐国弟,魏后凯. 中西部:战略发展呼唤新思路[J]. 中国经济信息,1999,(10):10-12.
[356]周叔莲,魏后凯. 论政府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J]. 内部文稿,1999,(04):1-5.
魏后凯. 新形势下我国中西部工业化战略探讨[J]. 中国工业经济,1999,(02):52-57.
魏后凯. 跨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J]. 财经问题研究,1998,(12):4-9.
周叔莲,魏后凯. 论政府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J]. 特区理论与实践,1998,(12):28-32.
魏后凯. 跨国公司的全球区位战略[J]. 经济管理,1998,(06):49-50.
魏后凯.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J]. 中国工业经济,1998,(05):70-75.
魏后凯. 当前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前沿[J]. 开发研究,1998,(01):34-38.
魏后凯.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城市化战略[J]. 管理世界,1998,(01):191-196.
魏后凯. 缩小东西差距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97,(05):15-17.
魏后凯. 地区教育经费差距扩大现象应当引起重视[J]. 内部文稿,1997,(16):19-22.
魏后凯. 中国乡镇企业发展与区域差异[J]. 中国农村经济,1997,(05):56-60.
魏后凯. 我国地区工业增长因素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1997,(05):4-9.
魏后凯. 我国地区工业增长质量评价[J]. 经济纵横,1997,(04):4-9+63.
魏后凯,刘楷. 我国东西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J]. 学术交流,1997,(02):17-21.
魏后凯.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 中国工业经济,1997,(03):31-37.
周民良,杨大利,刘楷,胡武贤,陈耀,魏后凯. 中国地区发展差异及其协调机制(上)[J]. 经济管理,1997,(03):24-27.
魏后凯. 美国联邦区域政策及其效果评价[J]. 开发研究,1997,(01):33-36.
魏后凯. 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形成、影响及其协调途径[J]. 经济研究参考,1997,(14):2-13.
魏后凯,杨大利 地方分权与中国地区教育差异[J]. 中国社会科学,1997,(01):98-113.
魏后凯. 美国联邦政府对地区经济的干预与调节[J]. 经济学动态,1997,(01):48-50.
魏后凯. 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分解[J]. 经济研究,1996,(11):66-73.
魏后凯. 缩小地区教育经费差距刻不容缓[J]. 经济管理,1996,(10):29-32.
魏后凯. 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两个政策问题[J]. 经济学动态,1996,(08):24-27.
魏后凯. 美国联邦政府对地区经济的干预与调节[J]. 中国工业经济,1996,(07):64-70.
魏后凯. 建立教育财政拨款制度支持落后地区教育发展[J]. 理论前沿,1996,(09):11-13.
魏后凯. 美国联邦政府对地区经济的干预与调节[J]. 经济研究参考,1996,(E0):38-51.
魏后凯. 瑞典的区域科学与区域政策[J]. 开发研究,1995,(01):39-41.
魏后凯. 中国乡村工业化的代价与前景[J]. 中州学刊,1994,(06):30-33+37.
魏后凯. 论东西差距与加快西部开发[J]. 贵州社会科学,1994,(05):2-8.
魏后凯. 对中国乡村工业化问题的探讨[J]. 经济学家,1994,(05):75-82+127-128.
魏后凯. 荷兰国土规划与规划政策[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03):54-60.
魏后凯.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J]. 决策探索,1994,(08):16-18.
魏后凯. 荷兰国土规划考察[J]. 国土经济,1994,(03):44-50.
魏后凯. 荷兰国土规划的经验与教训[J]. 经济学动态,1994,(08):47-49+46.
魏后凯.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与政策选择[J]. 开发研究,1994,(03):16-18.
魏后凯.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议[J]. 天府新论,1994,(03):3-7.
魏后凯,刘楷.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和政策(下)[J]. 经济纵横,1994,(04):19-20.
魏后凯,刘楷. 我国地区差异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J].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03):28-36.
魏后凯. 加快西部开发的若干政策建议[J]. 开发研究,1993,(05):19-20.
魏后凯. 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形势、问题和对策[J]. 经济研究参考,1993,(Z5):189-196.
魏后凯. 当前亟须加强对投资的管理和调控[J]. 经济纵横,1993,(07):16-19.
魏后凯. 区域经济的新发展观[J].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3,(05):31-36.
魏后凯. 必须加快内地的工业发展[J]. 开发研究,1993,(01):20-24.
魏后凯. 论区域经济利益及其协调机制[J]. 经济纵横,1993,(01):39-43.
魏后凯. 我国政府间经济权力分配模式的选择[J]. 经济体制改革,1992,(06):71-75.
魏后凯. 我国区域生产力发展战略的新思路[J]. 生产力研究,1992,(03):66-71.
魏后凯. 论我国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J]. 江汉论坛,1992,(09):1-5.
魏后凯. 论我国区际收入差异的变动格局[J]. 经济研究,1992,(04):61-65+55.
魏后凯. 我国贫困地区经济开发政策的抉择[J].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2,(01):18-21+62.
魏后凯. 我国区际工业分工转型的方向与经济关系的协调[J].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12):50-56+36.
魏后凯. 东西差距与西部发展战略[J]. 科学·经济·社会,1991,(02):7-10.
[407]陈栋生,魏后凯. 我国经济布局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80年代的反思、90年代的选择[J]. 开发研究,1991,(01):6-12.
陈栋生,魏后凯. 论“八五”时期我国经济布局和地区经济发展政策[J].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0,(04):1-4+13-62.
魏后凯. 区域政策的效应评价与调整方向[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0,(06):57-62.
陈栋生,魏后凯,陈耀. 区域经济研究的里程碑——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成立大会暨首次学术讨论会述要[J]. 开发研究,1990,(05):2-6.
魏后凯. 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西方区域经济学述评(下)[J]. 开发研究,1990,(05):54-59.
[412]陈栋生,魏后凯. “八五”时期我国经济布局和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构想[J]. 决策探索,1990,(05):2-4.
魏后凯. 西方区域经济学及其发展——西方区域经济学述评(上)[J]. 开发研究,1990,(02):60-64.
魏后凯. 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区域收入差异[J]. 经济科学,1990,(02):10-16.
魏后凯. 我国宏观区域发展理论评价[J].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0,(01):76-80+63.
魏后凯. 论国土规划的目标与政策[J]. 经济地理,1989,(04):247-250.
魏后凯. 区域承载力·城市化·城市发展政策[J]. 学术界,1989,(06):77-80+76.
陈栋生,魏后凯.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有分析地借鉴西方区域经济学[J]. 开发研究,1989,(05):2-5.
魏后凯. 会面改善投资环境是克服当前投资障碍的关键[J].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9,(09):25-28.
魏后凯. 东中西部关系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J]. 管理世界,1989,(04):84-91+225.
魏后凯. 冲破条块怪圈 重构区域经济——全国区域经济理论研讨会综述[J]. 开发研究,1989,(01):16-18.
魏后凯. 产业布局主体及其经济行为研究[J]. 生产力研究,1988,(05):27-32.
魏后凯. 区域开发理论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1988,(01):16-19.
魏后凯. 中国西部地区开发的目标、模式及政策[J]. 生产力研究,1987,(06):2-6.
魏后凯. 经济自由区结构演变及其原因[J]. 世界经济,1987,(09):27-30.
人物事件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表示,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要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找出有力抓手,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研究农村发展问题的学者,魏后凯经常深入乡村调研。他发现,在快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虽然近年来农村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但城乡之间仍存数字鸿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74.6%,农村地区仅有38.4%。
魏后凯说,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不能按照传统的思维,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按部就班地推进,而应该将‘三化’融合、协同推进。”
魏后凯建议,应从加大政策支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强化科技支撑等方面入手,找出有力抓手,加快智慧乡村建设步伐。智慧乡村建设一定要跟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结合起来,跟农民的获得感紧密结合起来。智慧农业、智慧旅游、农村电商是智慧乡村建设的三大有力抓手。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可以利用农村淘宝等农村电商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来影响和带动农民的意识。
魏后凯建议,要重视开展试点示范工作。“目前,包括平谷区西柏店村湖北省鄂州市胡桥村等地都在进行智慧乡村的有益探索。”他建议,由有关部门牵头,选择一批有条件的村庄,分期分批开展试点示范工作。
魏后凯表示,还要鼓励人才下乡、农民工返乡,吸引人才回到农村,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参与智慧乡村建设,同时加强对村民的信息技能培训。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担任职务
获得荣誉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人物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