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干镇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云南省文山
麻栗坡县东北部的一个城镇,东与
富宁县隔河相望,南连
越南同文县,西邻
铁厂乡,北靠
广南县。截至2020年11月1日,董干镇常住人口为40985人。
历史沿革
1955年董干区,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54公里。面积246平方公里。麻富公路过境。农产玉米、稻谷、
油茶,特产董干冬梨。纪念地有董干烈士墓。
地理环境
董干镇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东北部,东与富宁县隔河相望,南连越南同文县,西邻铁厂乡,北靠广南县。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董干村委会,距省会
昆明市480公里,距文山州府170公里,全镇国土面积453.62平方公里,辖董干、长槽、白沙杠、者挖、普弄、马坤、马林、马崩、麻栗堡、永利、嘎啊、回龙、新寨、马波、董来、马龙16个村民委员会,352个村民小组(314个自然村),居住着汉、壮、苗、瑶、彝、蒙古、
仡佬族、
白族8种民族。
全村有耕地面积47332亩,其中水田面积6509亩,旱地面积40823亩,人均耕地面积1.05亩,地形以山区为主,具有典型
亚热带气候,境内粮食主产玉米、水稻,主要经济作物有
麻栗坡草果、
柑橘、
甘蔗、核桃、竹子,矿产资源主要有锌、煤。
自然资源
董干镇位于
麻栗坡县东北部,东与
富宁县隔河相望,距州府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70公里,2007年末总人口45571人,农户数10536户,农业人口总数45349人。有耕地面积47332亩,地形以山区为主,具有典型亚热带气候,境内粮食主产玉米、水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草果、桔子、甘蔗、核桃、竹子等。
董干镇地处“文富”公路交通要道,运输便利,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全镇有6个村委会49个村民小组4392户18956人与
越南接壤。6个村委会分别是马林、马崩、麻栗堡、马坤、者挖和普弄。6个村委会中有3个村委会属石山区(马崩、马坤、者挖),有3个村委会属石山半石山地区(麻栗堡、马林、普弄),有4个边民互市点,分别是马林、马崩、者挖、普弄。
马林村委会:马林村委会距镇政府所在地16公里,居住着汉、苗两种民族,2007年底,全村共有930户4162人,人均纯收入1408元,人均有粮177公斤,有耕地3592亩,其中田247亩,地3345亩。有边沿村小组11个,分别是马生、上弄一、上弄二、大弄、半坡、卷湾、踩山坪、牛厂、卡子、寨上、瑶仁弄。
马崩村委会:马崩村委会距镇政府所在地24公里,居住着苗、两种民族,2007年底,全村共有584户2537人,人均纯收入1197元,人均有粮162公斤,有耕地2315亩,其中地2315亩。有边沿村小组11个,分别是金竹山、上寨、大火焰、毛、
香蕉树托、上黑山、长弄、麻弄、地棚、吴家寨。
麻栗堡村委会:麻栗堡村委会距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居住着汉、苗、倮三种民族,2007年底,全村共有341户1402人,人均纯收入1176元,人均有粮162公斤,有耕地2026亩,其中田118亩,地1908亩。有边沿村小组11个,分别是水源头、半坡、大马苏、小马苏、麻栗堡、山脚、岩洞坪、大丫口、新堡、竜嘎、新寨。
马坤村委会:马坤村委会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主要居住着汉、苗两种民族,2007年底,全村共有862户3769人,人均纯收入1294元,人均有粮204公斤,有耕地3171亩,其中田37亩,地3134亩。有边沿村小组3个,分别是小弄、坪子、湾子。
者挖村委会:者挖村委会距镇政府所在地9公里,居住着汉、苗、倮三种两种民族,2007年底,全村共有750户3265人,人均纯收入1294元,人均有粮281公斤,有耕地2863亩,其中地2863亩。有边沿村小组3个,分别是兴隆湾、草果洞、小寨。
普弄村委会:普弄村委会距镇政府所在地18公里,居住着汉、苗、普、
仡佬族等五种民族,2007年底,全村共有930户3995人,人均纯收入1428元,人均有粮200公斤,有耕地3708亩,其中田598亩,地3110亩。有边沿村小组10个,分别是样、铳善、铳文、坪上、滕家洞子、上小卡、下小卡、普弄上村、普弄山边、普弄中间。
16个村委会到目前为止,均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电视。
董干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发展
麻栗坡草果、
苹果、竹子、茶叶、
甘蔗具有良好的条件,首先是有丰富资源,其次有20多年的种植经验,再次是有系统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
董干茶叶、草果、
柑橘、甘蔗品质上乘,在发展中走“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种植各种经济作物,提供原料,品质极佳,受到各界人士好评。现有产品茶叶、草果、桔子、甘蔗销往国内各省和
越南等市场,目前有优质茶叶、草果、桔子、甘蔗基地1000余亩,年产经济价值100万余元。
人口民族
2007年末总人口45571人,农户数10594户,农业人口总数45349人,其中:
汉族23122人,少数民族22222人,少数民族中
苗族18529、
彝族986人、
壮族2509人、其他少数民族40人。
2021年7月9日,根据
麻栗坡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董干镇常住人口为40985人。
经济
2007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4905万元,同比增5%,粮食总产量847.1万公斤,同比增长2.9%,农民人均纯收入1341元,比上年增101元,农民人均有粮224公斤,比上年增12公斤。
全镇实现
农村经济总收入8702万元,比上年增15.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1万元,比上年减14万元,地方财政支出794万元,比上年增130万元;商品零售总额7347万元;边贸进出口总额18913万元;招商引资800余万元;镇内主要农作物有水稻、
玉米棒,农民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养殖出售收入和劳务收入。
由于自然资源匮乏,山高坡陡,居住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财困民穷是冻干的客观现实。
特色产业
董干镇主要经济支柱以
烤烟生产、边贸、劳务经济等为主。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茶叶、
柑橘逐渐形成规模,成为当地特色产业。
茶叶
董干镇马龙村委会,下辖20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2048人,国土面积35.29平方公里,是茶叶的生产地。马龙
土层深厚,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年平均气温18°C,年降雨量1400—1700毫米左右,土壤以红壤、黄壤为主,土壤PH值在5-6之间,很适宜茶树生长。
凭借天然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气候条件,加之这里空气、土壤和水质均无任何污染,现有茶叶首选的种植地10000余亩。马龙生产的茶叶具有色泽黛绿、口感青纯、香气浓郁、芽毫肥壮、汤色清亮、味甘爽宜人、香气独特,是开发形、香、色、味独具特色成品茶的最佳原料。
现有茶厂2家,天平山茶厂创建于1982年,现有茶园800亩,年产量年年巨增;国豪茶厂成立于1991年,现有茶园700亩,公司计划每年增加500亩。公司以制造、加工、销售为一体主营茶叶、研制各种符合不同消费者喜好
新茶。
为让更多的人认识、品尝到高品质茶叶的韵味,真正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不断研制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茶叶产品。茶厂以“诚信第一、质量保证”为经营宗旨,本着“货真、价实、质优、守信”的方针,供应新茶,为各地茶商、茶店、茶行、茶庄、茶楼、茶馆、茶社、茶坊、茶轩、茶苑、酒店、酒楼、商场、超市等提供了便利,批发销售,价格实惠。
柑橘
董干镇马波村委会,下辖21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4026人,国土面积55平方公里,当地土壤以红壤、黄壤为主,秋季昼夜温差大,孕育了较优越的小气候条件,全年平均气温15.9℃,年降雨量833mm,日照1950小时,空气、土壤和水质均无任何污染,其地理、土壤、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柑橘。
其生产的柑橘富含多种
维生素,橙汁多,甜味足,口感好,鲜果个头大,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销路极好。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马波以自身独特的生态优势为依托,不断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种植
柑橘,现有柑橘种植面积1000余亩,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柑橘种植生产,主要品种有
脐橙、
芦柑等。不断发展的柑橘产业已成为该村支柱产业。
农村市场
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镇党委、政府分别在马崩、马林、者挖、普弄、董干等五个村委会建立了集贸市场,占地面积达11200平方米,总投资388万元。
集贸市场的建立,互市贸易得到快速发展,逐步成为边境地区农民脱贫致富、边境乡镇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互市贸易的迅速发展,不仅使大部分边民摆脱了贫困,而且为地方财政提供了收入,董干镇每年从边贸中获得的收入已占地方财政收入的8%以上。
互市贸易已经发展成为我镇边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贸易形式多样化,进出口商品逐渐增多,从而满足了双方边民生产、生活需要,较好地发挥了“利国、富民、睦邻、安邦”的作用。
各市场建设情况是:马崩市场始建于1986年,期间1999年、2001年、2002年进行过改扩建,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整个市场共投入资金148万元,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马林市场总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共投入资金约60万元;挖掘场总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共投入资金约100万元;普弄市场占地面积约1500个平方米,共投入资金约30万元;菜市场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投入资金约50万元。
文化
董干镇2007年末共有2所乡镇完全中学,完小50所,幼儿园1所。在校高中生468人,1-6年级4438人,7-9年级2051人。
有文化站8个,职工4人。
全镇共有村文艺队4支,分布在4个自然村,参加人员150人。
民族节日
董干镇主要有着汉、壮、苗、瑶、彝、蒙古、
仡佬族、
白族8种民族,2007年末总人口45571人,农户数10594户,农业人口总数45349人,其中:少数民族22222人,占总人口的48.76%,以
苗族居多。各少数民族的主要节日有
花山节、红饭节、赶花街、盘王节等节日。
苗族有正月初的采花山节。苗族同胞们唱歌跳舞,青年们结交朋友。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三月初的“风流街”,七月初一的“花饭节”,“陇端”(
壮语,赶田坝之意)。三月初的“风流街”,壮族同胞们唱歌跳舞,青年们结交朋友。“陇端”这个节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
侬智高(壮族)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对宋王朝的事迹。现
陇端节已发展成为壮、瑶、苗、彝、汉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共同欢庆的传统节日。
瑶族十月十六盘王节,是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为纪念盘王生日,而举行的
大庆市。相传古代瑶人乘船飘洋过海时,遇上大风大浪,船不能靠岸,在海上飘流了三百六十日,随时有覆灭的危险。为了生存,瑶族先民在船上许下盘王大愿,船到岸,年年酬盘王。许愿毕,风平浪静,船靠岸这天正好是农历十月十六日,又恰好是盘王生辰日,于是瑶民打糍粑粑,唱歌跳舞纪念这个重大日子。以后将这一天定为"盘王节",代代相传,这天又称"调盘王",其祀典最为隆重,在纪念活动中不仅人数达数百、上千,而且还大摆酒肉宴,通宵达旦地跳舞,唱"盘王大歌",盛况空前,常常六七日不散。
民族风俗
宗教信仰,各民族以先民为祖先,最为尊崇,各家各户都在显眼地方贡供奉先的神位,每逢盛大节日家人就用酒肉祭奠,欲求先民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和家幸福。
瑶族婚俗很有特色,一是“招郎”(入赘)传统,二是“拿兰子”的自由恋爱方式。招郎上门是普遍现象,没有女孩的人家还要“接”一个女孩,为的是长大“招郎”以延续家族。招郎后又有“男从女姓”即男子到女方家后,要改从女姓。“两不辟宗”结婚后对两家的生产生活要轮流照顾,所生子女头胎随
母姓,二子随父姓。这说明妇女的地位较高。“拿兰子”指在节假日成群姑娘,手提精致的、盖花手帕的小竹篮去求偶,同时也有成群结队的青年小伙找对象,看中了哪位姑娘,趁其不备抢走花篮,装入点心,再送给姑娘,于是双双走出人群,到僻静幽雅的地方对歌,谈恋爱,以增进彼此了解。还可以多次约会,直到双方满意。其
瑶族男子满12周岁要举行过法仪式也很有特色。
民族服饰
董干民族服饰多种多样,男子较简单,妇女服饰较复杂,因地而异,喜戴银耳环、银扣、银链、银圈等等,重者数十两,行走起来铿锵有声,光彩夺目。
社会
医疗卫生
通过广泛宣传、动员和农户积极参,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农村合作医疗等农村优惠政策落实到各个村寨,到2007年底,全镇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473人,享受低保人数2767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户10533户,共计34368人,参合率达75.12%。
董干镇所在地共有2所卫生院,即董干卫生医院和新寨卫生医院。建有董干、长槽、白沙杠、者挖、普弄、马坤、马林、马崩、麻栗堡、永利、嘎啊、回龙、新寨、马波、董来、马龙16所乡村卫生室,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农村科技
董干镇科技部门主要有董干农业技术推广站,董干镇畜牧兽医站2个站。全镇共有
科技人员18人。
各科技部门的主要职责:
1、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开展“两杂”推广,新品种试验、示范,电脑农业,规范化栽培,冬季农业开发以及各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科技活动,积极开展冬早蔬菜栽培、冬玉米栽培、
脱毒马铃薯栽培及合理用药、各种农作物病虫害预防及纺织等。2006年开展科技培训101期,参训人员4040人,通过培训达到了农户增长农业技术知识,掌握各种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合理用药,主动栽培冬早蔬菜,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目标。
2、畜牧兽医站,负责畜牧技术推广。开展
西班牙援助的牛冻精改良技术和
仔猪人工授精技术推广,D病、W病、猪瘟和猪链球菌病、马传贫、太瘟热的预防注射等。推广
黑麦草、
象草等种植,指导农户
肉牛养殖。2006年共开展农函大培训200期,培训8100人(次),通过培训使农村群众更好地地各种
兽医学知识更好用到生产生活中。
基础设施
截止2007年底,全镇已实现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话、通电视,有8个村小组有路灯。全村有5285户通自来水,有4262户饮用井水,有5287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有10531户通电,有5432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7554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83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759户.
镇到县人民政府全程为108公里,全程为柏油路路面。全镇有273个自然村通公路,其中:有3个自然村为柏油路路面;有2个自然村为弹石路路面;有32个自然村为砂石路路面;有236个自然村为土路路面;有41个自然村未通路。建有董干、新寨、马崩车站3个;建有董干、新寨、马林、马崩、者挖、普弄集贸市场6个。全村共拥有汽车95辆,农用运输车60辆,拖拉机37辆,摩托车415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6509亩,有效灌溉率为13.75%,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333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5亩。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350户;装有
太阳能农户195户;建有小水窖2999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280户。
全村有5266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0473个自然村已通电;有273个自然村已通路;有314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314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8个村小组已通路灯。有41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
全镇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68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87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864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374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新农村建设
2005年以来,董干镇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州、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立足不同区域的基础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自愿程度,按照先行示范、辐射带动、点上出经验、面上出成果的思路,引导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6年,董干镇共投资180万元,组织实施了永利村委会南利一、南利二、大石墩、龙哈4个小康示范村;在建设过程中主要组织建设了进村公路,科技活动室,沼气池,改厕、改厩等项目。2007年在建的有3个。到目前为止,全镇共建设小康示范村、温饱示范村共17个。在17个示范村探索尝试城郊服务型、能人带动型、民族特色型、生态文明型、循环经济型、市场带动型、产业支撑型、移民搬迁型等8种新农村建设模式,为全镇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在全镇352村小组的具体实际出发,从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明确了推进村的工作重点和措施。边远贫困村以扶贫开发为重点,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能力,不断向脱贫致富奔小康迈进;基本解决温饱的村以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为依托,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借助外力,激发内力,提升实力,努力实现新突破;生活比较富裕的争在产业发展上形成新优势、在农民生活水平上实现新提高、在乡风民俗上树立新风尚、在乡村面貌上实现新变化、在乡村治理上健全新机制,努力在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前列,推动全镇新农村建设进程,确保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点面结合、有序推进。
政府服务
“十五”以来,董干镇在改革开放总方针指引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对外开放工作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国内外市场变化的考验,度过了重重难关,取得了可喜成绩。
边境贸易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007年,董干镇完成边贸进出口总额18913万元,其中,进口8399万元,出口10514万元,出口商品主要有化肥、粮食、电器、布匹、五金交电、百货等,进口商品主要有:药材、
矿石等。
凡到董干投资的企业、个人,政府协助协商土地,减免税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董干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各种富民、便民政策的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为投资商营造了极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