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强兵
长安大学教授
黄强兵,男,汉族,1972年10月21日生,湖南安化人,九三学社社员,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兼职教授,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美国凯斯西储大学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土木系访问学者。
现任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自然资源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安大学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面岩石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监审专家,国家一级注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
个人经历
教育经历
1993-1997,长安大学本科
1998-2001,长安大学硕士
2003-2009,长安大学博士  
工作经历
1997.07-1998.08,湖南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二队(长沙市)、湖南省地矿局岩土工程(集团)公司(长沙),助理工程师
2001.07-2008.11,长安大学,助教、讲师;
2008.11-2014.10 ,长安大学,副教授;
2014.01-2015.01,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土木系(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访问学者;
2014.11 至今,长安大学,教授。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地质工程、岩土及地下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
1)城市工程地质与地下空间工程
2)边坡工程与滑坡灾害防治
3)交通岩土工程 4)岩土地震工程与抗震减灾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1项、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项目1项及其他纵向科研项目等10余项,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及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等10余项,主持完成西安地铁、大西(大同至西安)合湛高速铁路兰新铁路等重大工程地面沉降、地裂缝、活动断裂带及巨型滑坡灾害防治科研项目15项。
一、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黄河上游巨型滑坡形成机理及灾害链演化(42041006)”,294万。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重大工程黄土边坡灾变防控技术研究(211026180100)”,90万。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研发治沟造地工程地质与土壤湿陷稳定技术与标准(2017YFD0800501)”,289万。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速铁路跨地裂缝带路基动力响应机制及长期沉降研究(41772274)”,64万。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黄土地区地面沉降对地铁隧道影响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41372328)”,85万。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地裂缝活动对高速铁路工程的影响机理研究(41072222)”,49万。
7.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项目“地裂缝防治工程勘查、设计及施工技术规范(214026160159)”,27万。
8.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地裂缝地面沉降工程致灾机理与防治对策的物理模拟试验研究(1212011220187)”,540万。
9.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项目“西安市轨道交通建设中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2011KTZB03-02-05),200万。 [1]
二、主持横向课题
1.中国电建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课题“黄河茨哈峡水电站坝前大型倾倒变形体水岩作用机理及失稳风险分析(220226220676)”,2022-2023。
2.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科研开发课题“西安地裂缝对地铁隧道影响规律及盾构法穿越适应性评价研究(220226190589)”,2018-2020.
3.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暗挖隧道穿越地裂缝带的综合施工技术研究(220226180066)”,2018-2020。
4.西安高新区市政配套建设有限公司项目“西安高新区有轨电车试验线跨越地裂缝带防治专题研究(S2-合-nt-2020-362)”,2020-2021。
5.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西安地铁八号线穿越地裂缝及断裂带设防专题研究(19-0142)”,2018-2019
6.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西安市地下综合管廊穿越地裂缝带专项设防研究(220226180052)”,2017.10-2018.12。
7.陕西省水工环地质调查中心项目“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土工安全互馈作用机制研究(220126190469)”,2019-2020。
8.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科研开发课题“西安地裂缝对地铁隧道影响规律及盾构法穿越适应性评价研究(220226190589)”,2018-2020。
9.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暗挖隧道穿越地裂缝带的综合施工技术研究(220226180066)”,2018-2020。
10.地铁设计有限公司项目“西安市地铁十五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地裂缝处理措施专题研究”,2018-2019。
11.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西安地铁十号线一期工程穿越地裂缝及断裂带的设防研究”,2017-2019。
12.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科研开发课题“深厚层黄土-泥岩斜坡稳定性及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研究”,2016-2018。
13.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西安市地铁十五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地裂缝处理措施专题研究”,2018-2019。
14.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项目“断裂带滑坡稳定性与机理物理模拟试验(213026160166)”,2016-2017。
15.山西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项目“吕梁市市离石地区典型黄土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2009-2010。 [1]
三、参与纵向与横向课题
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黄土重大灾害及灾害链的发生、演化机制与防控理论”(2014CB744700),2014-2018,973首席科学家助理。
2.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基金项目“人类活动的黄土滑坡响应机理与灾害预警”(41130753),2012-2016。
3.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汾渭地区地裂缝地面沉降综合研究”(1212010914013),2009-2010。
4.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公路工程与活断层及地裂缝灾害的精细探测及防治技术研究”(200431881212),2004-2007。
5.西安市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科技项目“西安地裂缝对地铁工程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研究”,2008-2009(技术负责)。
6.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西安市轨道交通二号线穿越地裂缝带的结构措施专题研究”,2005-2007(技术负责)。
科技成果
1.对西安地面沉降地裂缝开展了系统研究,基于大型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技术,揭示地裂缝对城市地铁明挖隧道、暗挖隧道和盾构隧道影响的力学机制,提出了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带抗断抗裂结构设计地层荷载计算理论方法,建立了地铁工程地裂缝灾害的防治关键技术。
2.研发了高速铁路列车振动荷载模拟试验系统,通过大型物理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技术,系统开展了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跨地裂缝带路基动力响应、地裂缝活动对高速铁路工程影响研究,真实再现了地裂缝活动对高速铁路路基、桥梁等结构设施的变形及破坏过程,揭示了高铁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路基动力响应规律及地裂缝致灾力学机理,创新提出了高速铁路地裂缝灾害防治关键技术。
3.研发了地面沉降室内模拟试验装置,针对西安市黄土地区地铁建设工程遭遇凹槽型地面沉降问题,基于大型物理模拟和理论解析,揭示了城市地面沉降加剧对地铁隧道的影响机制,提出了黄土地区地铁工程穿越区域地面沉降的结构防治技术措施。
4.研发了先进的大型地层沉降物理模拟试验系统,为地面沉降、地裂缝和活断层成因、工程致灾机理和防治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平台。
5.基于室内物理模型试验、离心机试验与数值模拟技术,结合非饱和土力学理论,揭示了工程开挖和降雨条件下黄土边坡失稳及黄土滑坡的响应机制,以及降雨作用下黄土高原治沟造地边坡非饱和入渗机制、变形失稳物理过程与力学机制。
学术兼职
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会(IAEG) 会员
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ISSMGE)会员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面岩石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陕西省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九三学社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监审专家
国家一级注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
开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
岩体力学》《环境岩土工程》《地质工程专业概论》《地质工程案例分析》
研究生课程 
《高等岩石力学》(硕士研究生)        
《相似理论与模型试验》(硕士研究生)      
《地学前沿与国家需求》(博士研究生)
学术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0余篇,专著及教材3部,主编和参编国家、行业及地方技术规范6部,获国家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2项。
英文论文
[1]Yu, TF ; Huang, QB*; Kang, XS; Liu, X; Xie, QY, 2023.On seismic response of loess-mudstone slope with underlying anti-dip fault zone: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using shaking table test.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 Yu, D.J., Huang, Q.B*., Kang, X.S., Liu, Y., Chen, X., Xie, Q.Y., Guo, Z.Y., 2023. The unsaturated seepag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internal interfaces in loess-filled slopes during intermittent rainfall. Journal of Hydrology. 619, 129317.
[3] Xie, QY, Huang, QB*, liu, Y, Wang, ZZ, Yu, DJ, and Peng, JB. (2023). strength behaviors of undisturbed Malan loess under rainfall leaching in Yan’an 面积, China. 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82(2), 53.
[4]Zhiyu Guo; Qiangbing Huang*; Yue Liu; Qianqian Wang; Yiping Chene. Model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failure mechanisms of a loess-基岩 fill slope induced by rainfall.Engineering Geology.
[5] Qiangbing Huang*; Chenyang Miao; Yi Yuan; Yang Qu; Yuxuan Gou. Failure analysis of metro tunnel induced by land subsidence in Xi’an, China. 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
[6] Yuxuan Gou; Qiangbing Huang*; Xiaosen Kang; Lixin Wang; Xiaoqiang Yang; Hongquan Teng.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mechanical response of metro shield tunnels obliquely crossing ground fissures.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乐队 Technology.
[7] Li, CY; Huang, QB*; Gou, YX; Yan, YF; Miao, CY; Wang, YL; Jia, SC.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analysis of metro 地盾 tunnel induced by active ground fissure in Xi'an, China. 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
[8] Miao, CY; Huang, QB*; Gou, YX; Ning, RH; Chen, CY.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overburden stratum load on metro tunnel induced by active ground fissure. 搬运作用 GEOTechnics
[9]Tan, WJ; Huang, QB*; Chen, X. Physical Model Test on the 接口 of Loess Fill Slope.LAND.
[10] Yan, YF; Huang, QB*; Xie, YL; Qiu, JL; Han, YX; Teng, HQ; Liu, T. Failure analysis 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segmented utility tunnels crossing ground fissure zones with different intersection angles. 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
[11] Jia, XN; Huang, QB*; Peng, JB; Lan, HX; Liu, Y.Seismic Response of Loess-Mudstone Slope with High Anti-Dip Angle Fault Zone.APPLIED SCIENCES-BASEL.
[12] Kang, XS; Liao, HJ; Huang, QB*; Huo, BY.Spacing ratio of structural loess and its prediction using bounding surface plasticity model.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13] Kang, XS; Liao, HJ; Huang, QB; Li, 赫兹 Test analysis and modified SBSP model prediction for strength decay and healing of jointed soft rock. 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14] i, YQ; Su, SR; Huang, QB. Active tectonic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黄色 River from Lagan Gorge to Liujia Gorge, northwestern China: Insights from geomorphic indices.GEOLOGICAL JOURNAL.
[15] Kang, XS; Liao, HJ; Huang, QB; Dai, Q. Enhanced anisotropic bounding surface plasticity model considering modified spacing ratio of anisotropically consolidated clay.ACTA GEOTECHNICA.
[16] Yan, YF; Huang, QB*; Xie, YL; Liu, T; Xu, Q; Fan, FF; Wang, YL. Failure analysis of urban open-cut utility tunnel under ground fissures environment in Xi'an, China.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
[17] Qiangbing Huang*, Xiangning Jia, Jianbing Peng, et al. Seismic response of loess-mudstone slope with bedding fault zone. Soil 动力学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123 (2019): 371–380.
[18] Nina Liu, Xiaoyang Feng, Qiangbing Huang*, et a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a ground fissure site. Engineering Geology, 248 (2019) :220–229.
[19] Nina Liu, Qiangbing Huang*, Li Wang, et a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of a ground fissure site at Xi’an, China.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82 (2018) :182–190.
[20] Xingang Wang, Qiangbing Huang, Baoqin Lian, et al. Modified nishihara rheological model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thermal-mechanical coupling and its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olume 2018, Article ID 4947561, 9 pages.
[21] Nina Liu, Qiang-Bing Huang*, Wen Fan, Yu-Jie Ma and Jian-Bing Peng.Seismic responses of a metro tunnel in a ground fissure site. Geo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Vol. 15, No. 2 (2018) 775-781.
[22] Yuan Guo, Jiale Li, Qiangbing Huang and Xiong (Bill) Yu. Effective and Safe Berming for Pavement Shoulder Maintenance in Cold Regions. Journal of Cold Regions Engineering, 2018, 32(1): 04017020.
[23] Jian-bing Peng, Qiang-Bing Huang*, Zhi-ping Hu, etal. A proposed solution to the geological challenges encountered in urban metro construction in Xi'an, China,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2017,61:12–25.
[24] Nina Liu,Qiangbing Huang, Yujie Ma, etal.. , Experimental study of a segmented metro tunnel in a ground fissure 面积[J].Soil 动力学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7, (100): 410-416.
[25] Peng Jian-bing, Chen Li-wei, Huang Qiang-Bing et al. Physical simulation of ground fissures triggered by underground fault activity, ENGINEERING GEOLOGY, 2013, 155: 19-30.
中文论文
[1]苟玉轩,黄强兵*,杨晓强,王立新,石卫,杨兆.大角度斜交地裂缝带盾构隧道变形破坏机制的模型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22,55(10):117-130.
[2]康孝森,廖红建,黄强兵*,王作辰,马宗源. 双剪统一边界面塑性本构模型的有限差分算法及其数值验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3]黄强兵*,薛力铭,何国辉,王涛. 高速铁路跨地裂缝带双线路基动力响应[J].中国铁道科学,2020,41(5):11-19.
[4]杨招,黄强兵*,肖双全,苟玉轩,王友林.地裂缝场地地铁隧道施工CRD工法优化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 2020,29( 2) :516-525.
[5]黄强兵*,王涛,刘悦,何国辉. 跨地裂缝带高铁路基动力响应及CFG桩地基加固优化研究[J].铁道学报,2020,42(1):103-111.
[6]何国辉,黄强兵*,王涛,刘妮娜. 高铁路基正交跨越地裂缝带动力响应数值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 2020,28(1) :149-157.
[7]徐明祥,黄强兵*,王庆兵,李明,雷建. 西安地裂缝地段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沉降规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20,47(1):161-170.
[8]黄强兵*,彭建兵,王飞永,刘妮娜.特殊地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地学前缘,2019,26(03):85-94.
[9]黄强兵*,姜紫看,邓亚虹,等.穿越地裂缝带地铁隧道结构分段长度优化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46(02):109-117.
[10]黄强兵*,姜紫看,郭瑞,等.地裂缝环境下SRTP埋地管道性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9, 41(01):107-115.
[11]黄强兵*,马玉杰,姜紫看等.地裂缝活动作用下地层应力和位移传递规律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8,45(1):144-150
[12]黄强兵*,高欢,刘妮娜,等.地裂缝场地地铁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振动台试验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18,24(06):785-794.
[13]闫钰丰,黄强兵*,杨学军,等.地下综合管廊穿越地裂缝变形与受力特征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8,26(05):1203-1210.
[14]陈星,黄强兵*,刘妮娜,等.地震作用下邻近地裂缝带地铁隧道工程场地地表沉降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18,24(05):714-722.
[15]贾向宁,黄强兵*,王涛,等.陡倾顺层断裂带黄土–泥岩边坡动力响应振动台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8,37(12):2721-2732.
[16]黄强兵*,郭瑞,张宁,等.西安地铁临潼线穿越地裂缝及断裂带隧道抗裂设防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8,55(06):144-151.
[17]王震,黄强兵*,孙晓涵,等.西安地铁沿线地面沉降活动趋势及危险性评价[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8,14(06):1676-1683.
[18]黄强兵*,杨涛,王震,范文东.跨地裂缝地铁隧道竖向地层压力计算方法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35(08):1705-1711.
[19]黄强兵*,梁奥,门玉明等.地裂缝活动对地下输水管道影响的足尺模型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35(S 1):2968-2 977.
[20]黄强兵*,康孝森,王启耀等.山西吕梁黄土崩滑类型及发育规律[J].工程地质学报,2016,01(24):64-72.
[21]黄强兵*,彭建兵邓亚虹等.西安地铁2号线隧道穿越地裂缝带的设防参数[J].岩土力学,2010,31(09):2882-2888.
[22]黄强兵*,彭建兵,门玉明等.分段柔性接头地铁隧道适应地裂缝大变形的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9(08):1546-1554.
[23]黄强兵*,彭建兵,王启耀等.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带的结构抗裂预留位移量[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9(S 1):2669-2675.
[24]黄强兵*,彭建兵,高虎艳等.地铁隧道斜交穿越地裂缝带的纵向设防长度[J].铁道学报,2010,32(01):73-78.
[25]黄强兵*,彭建兵,石玉玲等.地裂缝活动对地铁区间隧道地层应力与位移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9,31(10): 1525-1532.
[26]黄强兵*,彭建兵,樊红卫等.西安地裂缝对地铁隧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9,31(05):781-788.
[27]黄强兵*,彭建兵,闫金凯等.地裂缝活动对土体应力与变形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9,30(04):903-908.
[28]黄强兵*,彭建兵,门玉明等.地裂缝对地铁明挖整体式衬砌隧道影响机制的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 27(11):2324-2331.
[29]黄强兵*,彭建兵.基于地震波入射角的地下管道地震应力计算[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04(05):979-984.
[30]黄强兵*,彭建兵,杨天亮.埋地管道在地震波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分析[J].工程勘察,2004,3:64-67.
学术专著
[1] 彭建兵,张勤,黄强兵等.西安地裂缝灾害[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彭建兵,卢全中,黄强兵.汾渭盆地地裂缝灾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行业规范
[1]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地裂缝防治工程设计规范》(T/CAGHP 080-2022),主编。
[2]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地裂缝防治工程勘查规范》(T/CAGHP 079-2022)。
[3] 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西安地裂缝场地勘察与工程设计规程》(DBJ 61/T 182-202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DZ/T 0283-2015)。
[5]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协会,《地质灾害应力应变监测技术规程(试行)》(T∕CAGHP 009-2018)。
[6] 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西安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DBJ61-98-2015)。
参加活动
2024年2月,参加第二届博防灾减灾大会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论坛。
获奖记录
1.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R3),获奖项目名称“西安地裂缝成因与减灾关键技术”,2012年。
2. 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R4),获奖项目名称“汾渭盆地地裂缝分布规律、成因机理与减灾技术”,2016年。
3. 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R3),获奖项目名称“西安地裂缝地面沉降成因与防治研究”,2009年。
4. 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R10),获奖项目名称“典型黄土地质灾害成因机理与防治技术”,2015年。
5. 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二等奖1项(R9),获奖项目名称“高速铁路路基技术深化研究-地裂缝和地面沉降对工程影响与对策”,2015年。
6. 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R4),获奖项目名称“重大项目与重大工程双驱动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2021年。
7.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R3),获奖项目名称“重大项目与重大工程双驱联动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2022年。
参考资料
黄强兵教授.长安大学.2024-03-14
目录
概述
个人经历
研究方向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学术兼职
开授课程
学术论文
英文论文
中文论文
学术专著
行业规范
参加活动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