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势是北高南低态势,西北部间有土陵,北部栾部顶周边多涝洼地,东、南部地下白沙储量丰富,地下水不但储量丰富而且水质甘洌。土地以壤土,沙壤居多,土壤肥沃,适宜种植品种繁多的粮食及蔬菜,是
青岛市最早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南北最大距离1.6公里,东西最大距离0.7公里。
东流亭形成村落的时间较早,有关村名的来历有几种说法:(1)村前北斋庵建于
唐朝,庵前有亭,亭下流水,故以“流亭”为名。(2)村落形成于汉朝。
秦汉时,设乡以下行政机构为“亭”,《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初时地无确名,遂以行政机构名称冠以亭长姓氏作地名,是时,亭长姓刘,称“刘亭”,后演化为“流亭”。清乾隆版,
同治版《
即墨县志》“七乡村庄图”均标注“刘亭”、“流亭”在很长时间里曾混杂互用。 2002年底,全村共有776户,总人口2073人,全村姓氏有胡、王、许、吴、刘、黄等102个,以
胡姓为多,均为
汉族。东流亭村在建国前隶属即墨县;1949—1951年属南海专区崂山行政办事处一区;1951—1953年属
青岛市人民政府崂山办事处流亭区;1953—1956年属
青岛市崂山郊区流亭区;1956—1958年属崂山郊区流亭乡;1958—1961年属崂山郊区仙家寨公社;1961—1984年属崂山县仙家寨公社;1984年属崂山县流亭镇;1988年属
崂山区流亭镇;1994年属
城阳区流亭镇;2001年6月属城阳区流亭街道办事处。东流亭村地理位置优越,
白沙河环绕村前,上朔百年,河上架设的
木桥,是进出青岛的咽喉,遗留的桥墩现仍存在。后改建为
漫水石桥。通往
烟台市的“青烟路”是从东流亭村里的一条较宽的胡同穿过,该胡同仍存在。当初交通工具是木轮车、马车,时有汽车通过,商贾南来北往,川流不息,是
即墨区南乡的大集市,商号店铺林立于村内大街小巷,可谓繁荣,“益隆”“广聚”等老字号。解放初期,派出所、供销社、医院、邮电、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均设流亭,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社化以后,东流亭属仙家寨公社的一个行政村,后撤公社换镇,撤镇改街道,均以“流亭”命名。东流亭村历史悠久,村前美丽的
白沙河,在这个古老的村落里哺育了一名在即墨境内远近闻名的理学家————
胡屹阳。胡阳,名良桐,(1639—1718年)一生品行端洁,风骨刚毅。其持身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语为宗。热衷理学直追程朱本义,精研《
周易》惮发前人未尽之旨。著有《柳溪碎语》、《易经征实》、《易象受蒙》、《解指蒙图说》等书,以《易》为经,推延天地五行,研究三百八十四爻、六十四象,征解上古至清历朝之兴衰,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清《
莱州府志》《
即墨县志》,今《
崂山县志》、《
崂山志》均载其事迹。流亭域内有关
胡屹阳的传说极多,既生动又神气,讲者皆避提名讳,称其为“神仙”,听者也皆一片虔恭。其“千难万难不离
崂山区”的喻世名言,为妇幼皆知,心领口传,成为一方父老的精神支柱,支撑着他们代代相传,不离斯土。其后人,于清光绪33年(公元1907年)为其专建“
胡公祠”,位于
胡氏宗祠“合敬堂”南侧偏东,奉祀胡峄阳和夫人江氏,战氏及子胡映黎牌位。祠内
祭器幔帐琳琅满目,一幅长联悬挂左右:“儒也为儒,仙也为仙,精神与墨水同长,歉而不歉,乱而不乱,唯居之崂山最稳”。古老的东流亭村,有一座名播四方的古刹————北斋庵,此庵位于白沙河北岸,流亭古桥头东侧,创建于
唐朝(具体年月不详),初名“千手佛庙”,后名“观音庵”、“菩萨庵”、“北斋庵”。1937年由
国民政府主席
林森为此庵题写匾额“古观音寺”。该寺原为正殿三间,歇山飞檐,镂空花格,钟、鼓两楼左右矗立,五层石塔位于庙东,另有厢房僧60多间,
庙宇占地30余亩,周边庙产地数百亩。北斋庵正殿供奉“
千手观音菩萨”,佛像高3米,身生手臂48只,每手握有一件法器,面庞慧颖,仪威摄人。旧时夏历初一、十六是流亭传统集日,周边数十里善男信女来此降香祈福。北斋庵山会(庙会),俗称“逢山”夏历二月十九日至二月二十一日为庙会,后又增农历十月十九至二十一日为庙会。庙会虽定会期三天,实际持续时间往往在10天左右,方圆百里之商贾、戏班、杂耍云集流亭,流亭百姓亦借机迎亲邀友,来流亭降香、叙旧、言欢,历久不衰。至60年代香火渐衰,“文革”期间,千手佛
观世音塑像下落不明。解放前,古老的东流亭村中的人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人们充分发挥土地肥沃的优势,逐渐扩大蔬菜种植面积,
结球白菜、黄瓜、西红柿称名一时。东流亭的沙窝地瓜、湾涯萝卜更为远近闻名。60年代开始,东流亭村就开始注重发展工业,1963年,村中就办起了磨坊
加工厂,农机修配厂、酱菜厂等,东流亭产的调味品风靡数省,流亭大馒头名扬岛城。东流亭村北依省内最大的公路立交桥,交通十分发达便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成为当今商家投资的一方热土。1996年,村中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吉恩斯工艺品有限公司,掀起了外商落户东流亭村的热浪,截止到2002年,全村共引进外资企业18家,合同利用外资36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60万美元,共引进
内资公司12家,合同利用内资6900万元,实际利用内资6900万元。2002年,全村工业总产值928万元,上缴利税46万元。明万历七年版《
即墨县志》已将流亭列为二十四大乡集之一。古老的集市,培育着流亭人们的经商才能,因此流亭村的商业非常发达。2002年底,全村从商业主共450户,从业人数850人,年创产值820万元,上交税金31万元。1999年,创建流亭建筑材料装潢批发市场,总投资2800万元。占地207亩,室内营业面积38333平方米,交易主楼22000平方米,主要经营木材、胶合板、家俱、钢材、卫生洁具、陶瓷、厨具、服装等十几类上千个品种,吸引了广大业户纷至沓来,其中国外商户13家,2002年,市场从业人数436人,实现交易额达1.8亿元。东流亭村工业、商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使村中集体经济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全村共有私人小轿车78辆,全村各户彩电、冰箱、洗衣机、安装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拥率达95%以上。1997年开始,对年满60岁的男、女老人按年发放生活补助费,并多次调整增加,到2002年每人每年补助1200元,全村共发放生活补助费74160元,并每逢
中秋节、
重阳节、
春节给老年人发放油、奶、面、及床上用品。快速发展的集体经济,不断提高了人民的生活,东流亭的村庄建设也加快了步伐。1997年村投资460万元,建高层居民楼3幢,共12000平方米,有72户村民首迁新居。2000年,因修筑
青岛—银川高速公路公路连接线,拆除民房及其他建筑14980平方米,投资1560万元,建高层居民楼6幢,共24000平方米,有185户村民乔迁新居,到2002年累计投资2020万元,拆除各类建筑物14980平方米,建高层居民楼9幢。共36000平方米,共有255户村民喜迁新居。现乔迁新楼的居民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33%。为了优化环境、村自1995年以来,加大了绿化力度,为配合立交桥周边绿化,在近4公里的绿化带内,栽植
毛白杨、银杏、雪松、樱花及其他花木近5000株。并对村北工业园区近1000米道路两侧进行了绿化,主要栽植白杨、法桐合欢、红叶梨、
松柏等,共计1000余株。并绿化绿地6块,共计5100平方米。东流亭村尊师重教历史悠久,早先的村塾和后来的学校都办的不错,村中祖辈重视学问,尊重读书人,在
胡屹阳老先生的影响下,村民虽生活贫寒,大都能省吃俭用将孩子送进私塾门。文化气氛浓厚,文明程度较高。废除私塾教育后,成立以东流亭为中心的流亭小学,校址在原
胡氏宗祠,主要负责东、西流亭、洼里、夏家庄、高家台、刘家台、杨埠寨共七村学生入学,因学生多,教室大多数分散在沿街农舍,教学制度正规、严谨,一直到解放后。1958年,随着人口增长,
城阳区流亭小学迁刘家台,原址作为东、西流亭、洼里、夏家庄四村低年级分校,为改善办学条件。东流亭小学在1970年又迁入位于村西北角的新校址。 2000年村两委领导班子在党的重科技、抓教育政策的促进下,不惜重资发展教育事业。在街道统一领导下,村与周边其他11个村合建新流亭小学,新建小学总投资1400万元,占地55亩,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设施齐全、配套完善、语音室、微机室、
多媒体室、电视卫星远程教学设备、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阶梯教室等一应俱全,
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图书、报刊均按部颁一类标准配备,教师实现无纸化办公。2002年,
城阳区流亭小学被评为
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村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古老灵秀的东流亭村文化艺术活动源远流长,虽无专业的戏班和艺术团体,而民间自创自乐的艺术活动历久不衰。百年前就有踩高跷等表演,建国初,为庆祝新中国诞生,歌颂提倡新思想,反对、打击反动道会门,排演了歌舞剧《害人一贯道》。50年代,村民自筹资金组建柳腔班子,于农闲排练演出了《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寻功夫》、《
井边会》、《
柳荫记》、《借年》、《双换妻》等二十多个柳腔剧目,在本村和周边多个村庄演出,有时一个地方连演三天,或昼夜连场。60年代排演了吕剧《
沙家浜》除在本村演出外,还为驻流亭海航基地官兵、陆军基地官兵、守卫自来水厂的部队官兵,参加
抗美援越战争凯旋归来的将士们慰问演出,受到上级表彰奖励。80年代成立腰鼓队,90年代成立了民间大秧歌队、老年合唱队、新世纪、村投资两万余元,组建了40人的青岛大锣鼓队,该队由青壮年妇女组成,服装统一,动作整齐,节奏严谨,气势雄壮,演出效果极佳。东流亭村在大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狠抓了精神文明的建设,1980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