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阳,民间讹传为立阳、玉阳、维阳,名良桐,更名翔瀛,字峄阳,号云屿处士,清即墨城阳人。约生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少年时就读于洼里、慧炬院,清顺治十年(1653年)14岁应童子试时,守门人强令其解衣搜身,他怒不受辱,拂袖而去,发誓终生不应试,以后设馆授徒为生。胡峄阳生有异禀,精研《
周易》,于濂洛之学别有微契。家贫甚,一介不苟取,蓬室瓦,悠然自得。虽雅工制艺,但视进取之途泊如也,唯与崂山
百福庵蒋青山道长
相交甚密。著有《
易象授蒙》、《易经征实》、《解指蒙图说》、《柳溪碎语》、《寒夜集》等。
人物生平
胡峄阳,名良桐,后更名翔瀛,号云屿处士,据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
莱州府志》载:“胡翔瀛操履端洁,于理学,邑人所称峄阳先生。”为行文方便,此文以下亦称为峄阳先生。
先生出生于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自幼聪慧,童年时就读于洼里村私塾,稍长后,又于崂山古刹慧炬院深造。慧炬院既为
寺院,又作书院,拥有大量藏书,少年胡峄阳在此博览群书,学业猛进。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14岁的胡峄阳去
莱州府应童子试。因考试规定不得携带文稿、书籍入场,监场官吏强令考生解衣搜身。峄阳对此十分反感,说道:“视士子如盗,乌乎可!”于是拂袖而去,立誓终生不仕。
峄阳先生放弃举业后,潜心研究儒业,崇尚易理,风骨刚然,恪守“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的古训,以品学兼优而驰名乡里。成人后边设馆授徒,边精研儒学经典,著书立说。虽家境清贫,“蓬室瓮牖”,却坚守“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取,一介不与”的持身之道。他曾赋诗明志,曰:“我能耕,田何有?我能读,书在手,有书可读堪白首,笑语山妻解此否?君勿负,柳溪柳。”表明了先生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的坦荡胸襟。
个人作品
先生一生著述很多,传有《
易象授蒙》、《易经征实》、《解指蒙图说》、《柳溪碎语》、《竹庐家聒》、《寒夜集》等,原存于流亭胡峄阳祠堂及百福庵等址,但多已散轶。
其中,今尚存的《柳溪碎语》是为论文集,所辑篇章的写作时间,最早为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最晚为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全书历时20年,共1600余字,书中以理学思想,言天道兴衰之事理,阐述为人处事之规范,传扬仁道,宏博而微契。
《竹庐家聒》则是一本道德规范启蒙教育的通俗读物,民国初年曾铅印行世,广为传播。书中用通俗的语言,对于持家、处世、待人接物、礼仪、孝道等作了言简意的阐释,例如在《示幼儿知法便口词》一文中写道:“为人休犯法,犯法没人替。为人要守法,守法是便宜。王法最无情,犯了饶不的。
五刑有三千,不孝是第一。骂人也有罪,打人不须题……”
《寒夜集》是先生的另一本散文集,辑录了先生的读书笔记和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情,从而印证了先生一生博览群书、胸怀旷远,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为文蕴涵哲理、为诗情致旷远”的大儒形象。
轶事典故
胡峄阳除品行高洁,知识渊博外,还有很多的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这与先生精研《
周易》有关。《周易》相传是
周文王所创,历史上有“文王拘而演周易”的说法,是一本利用
八卦推演天地无穷造化、
预言人间生死福祸的奇书。先生除了在儒学上的极高造诣外,还博览群书,致力于《周易》的研究,因而能仰观天象,俯察地情,推演天道人事,测风云,卜吉凶,以至于有后人把他衍化为神仙,具有超自然的法力,称其前后各能知三百年,奉其为胡(狐)三太爷。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关于他用分身法助农种豆、缩身穿行雨中不湿衣衫、神力避
蝗灾等传说。
今流经
城阳区域内的
白沙河曾经有一特产,名为
仙胎鱼。在《城阳概况》及《城阳区志》中均有所记载。据传,当年峄阳先生、蒋道人和
孙笃先先生三人在游览华楼山、慧炬院等地后,来到华阴村白沙河畔小酌。忽然孙笃先说:“知己相会,岂可食而无鱼?”峄阳先生捋须笑道:“这好办,烦二位各折一条柳枝。”蒋、孙二人依言顺手折柳枝数条。峄阳先生接过柳枝,将柳叶捋下撒入河中,手在水中一搅,说道:“鱼在水中矣!”顿时,片片柳叶变成了一群小鱼,往来游动,在阳光映照下晶莹剔透。蒋清山问道:“没有鱼网,河中游鱼怎么能变成盘中美味?”峄阳先生手拿两根柳枝,横在水面上,鱼群游到柳枝在水里的投影处,不敢逾越,挤成一团。
孙笃先并拢双手,伸入水中一捧,几条小鱼就被捧上来了,烹之入口,鲜嫩无比。从此,白沙河里便有了这种鱼生存,这种鱼鱼体晶亮透明,掉到地上能跌碎,而味道奇鲜,入口有一股初夏时节头一茬黄瓜的味道,人称“
仙胎鱼”。仙胎鱼游疾如飞,但怕横草阴影,捕捉时须以横竿前挡后堵,趁其前后回游时迅速捕捉。1970年前,白沙河畔绿树成荫,花草繁茂,流水潺潺,仙胎鱼颇多。后来由于挖河取沙,
植被破坏,河水污染,仙胎鱼日渐减少,如今在白沙河里已经近乎绝迹了。
在即墨城,至尽还流传着峄阳先生预测洪水,让人“快搬”的故事: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峄阳先生在即墨城坊子街一
孙姓家中当塾师,当时塾师要回家省亲都有定期。这一天,峄阳先生忽然对主人提出要回家探视,主人觉得十分蹊跷,因为先生处事非常严谨,非期归探,不是先生所为。于是就派学童用毛驴送先生回家,并嘱咐说“一路上要注意听先生说些什么。”先生一路无语,到家门口下驴后指着行李说:“快搬,快搬!”学童回来后把情况对主人进行了禀告。主人孙先生反复琢磨,“快搬,快搬,是不是要我搬家?”虽然孙先生将信将疑,但还是做了一些搬家的准备,把贵重物品搬向了他处。当年的流经
即墨区城南的淮涉河沿城西流至坊子街时,被窑头村北、坊子街村南的一座土坝截住,折而北流,称近西河,至城北汇入龙泉河,西流至庄头村东再折向南流,河段为“弓”字型。就在孙先生刚把家当搬出之际,忽然乌云密布,狂风暴雨,骤然而至。一时间淮涉河水汹涌澎湃,巨浪翻滚,将坊子街前的堤坝冲决,呼啸西去。所幸孙家有所准备,虽房舍亦被冲毁,但人员没有罹难,财物也有所保留。
此类传说,举不胜举。
我们现在经常自豪地说得“千难万难,不离
崂山区”这句话,就是出自先生根据崂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所分析得出的“大难不难,大艰不艰,千难万难,莫离崂山”的论断。
峄阳先生虽名不登国史,述不刊当世,然其潜德幽光,尚需韦编三绝;吉光片羽,何异径寸之珠?清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先生卒。据清乾隆版(1763年)《
即墨县志》记载:先生“年七十余预示死期,无疾而逝。”死后葬于流亭村
东北地区胡姓祖,旧有墓和墓碑。峄阳先生辞世后,其行状学识,载之以史籍志乘者广矣。《
莱州府志》《即墨县志》《
崂山志》《
胶澳志》《即墨县乡土志》等许多志书均有所记载。
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冬,海上打渔者数人到流亭访问胡峄阳的儿子胡映。打渔者说:“日下遇海风,筏随浪去一夜,不知几千里。忽抵一岛,岛中百花盛开,暖如春。有洞穴,无室庐,一石平如砥,有方丈余,晒丹枣满之。枣大如鸡卵,有老人坐其旁,貌甚清古,与之语,不答。告以饥,人与一枣食之,腹果。既曰‘东南风起矣,可速去。’叩其姓名,老人曰:‘识得流亭否?’曰:‘知之。’老人曰:‘吾故里也。归语胡映藜,好为人,若翁在仙岛甚乐。’众人乘风返棹,翌午抵家,不觉饥也。”三日后,至流亭,时胡峄阳先生已殁四十年了。渔民们感觉十分惊异,向峄阳先生的
牌位再拜而去。
1947年,流亭人周中训曾经登临位于今
即墨区东部海域的千里岛,见岛上有一座
小庙,庙里供奉胡峄阳的牌位,香火旺盛。后来得知庙为渔民所建,香火也为渔民所供,以祈求先生保佑海上平安。1965年,流亭村民曾经掘开峄阳先生的墓穴,结果墓中空无一物,令人费解。
交友之道
峄阳先生志高气昂,交友十分慎重。他在《友义自叙》一文中这样论交友之道:“朋友居
五伦之一,即天命之性,率性之道,此义不明,朋友道绝,诸伦皆废。”他认为,交友必须志同道合,患难与共,言而有信。先生一生最亲密的朋友有
蒋清山、
孙笃先、
韩良辅、张逢海等人。说到这,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这位蒋先生。因为此人与崂山道乐乃至
民俗音乐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蒋清山,又名蒋迪南,号烟霞散人,乃饱学之士,满腹经纶,擅琴棋书画,尤喜音律,为明末
江南进士,并曾任河南祥符(今
开封市)知县。
明朝灭亡后,他于清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来到不其山(今
城阳区惜福镇街道街道办事处铁骑山)
百福庵,成为一名道人,后晋住持之位,潜心修道,研读收藏大量经典书籍,使百佛庵一时成为
崂山区十一个藏书院之一。
话说明朝灭亡后,
崇祯朱由检的两个爱好笙、笛、萧、管等乐器并能歌善舞的妃子杨艳姬和蔺婉玉在太监蔺卿的保护下,化装成乞丐,逃亡到东海崂山,潜入
修真庵(今崂山区王戈庄域内)隐居,闲暇时便教道姑们吹、拉、弹、唱诸如《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名曲。修真庵是内山派
道家庙宇,不准响动吹奏乐器,因此养、蔺二人遭到了内山派道家的强烈不满。擅长琴、棋、书、画并特别喜爱音律的百佛庵道人
蒋清山,听说修真庵有两位才女
出家,亲自前往拜访。百佛庵是外山庙宇,因距离
即墨区、
城阳区等地较近,交通便利,香火旺盛,又是外山派道家的音乐胜地,便邀请二人到百佛庵挂清修,也便于养、蔺二人能潜心研究音乐,而自己到
通真宫(童
公祠)主持庙事。养、蔺二人到了百佛庵后,一面将宫中演奏的古典乐曲和演奏技法传授给
崂山区各庙道士乐手及民间艺人,另一面二人也结合当地的
民俗音乐以及道乐进行改编,充实道乐曲牌。其中最著名作品的是二人创作的《离恨天》与《六问青天》两首。杨、蔺二人离世后,在
蒋清山的倡导和继承下,很长时间以后,百佛庵一直成为崂山外山派道乐活动中心。
峄阳先生气高量雅,如此朋友自然倾心结交。蒋道人在百佛庵时,先生每年都要到庵中小住。在百佛庵中,峄阳先生又结识了
莱阳市名士
孙笃先。这位孙先生不仅工诗善画,尤精于琴,因
爱慕崂山风光,于不其
山麓结庐而居,自号“琴隐先生”。峄阳先生不时与蒋、孙二人雅聚,或讲经论道、探究学术,或诗赋唱酬、挥毫
泼墨,或同游崂山诸峰,寄情山水。孙笃先曾寄诗峄阳先生:“两度相携入石林,溪边石上握谈深。烟霄共寄凌云意,风雨常怀连夜吟。”峄阳先生亦为孙笃先立传《琴隐先生内外篇》,称其为“宏博之学,超敏之才,众妙之艺。”赞其“不愿浊富,是以清贫,仪容秀古,耳目精神。”
后世纪念
胡姓一族自
明朝初年迁居流亭,迄今已经600多年了,其族人繁衍生息,分散居住于今
城阳区、
崂山区、
即墨区等区市六十多个村庄,人口超过万人,堪称当地之大族。欣逢盛世,胡氏族人又重新挖掘胡峄阳先生的
文化遗产,重新整理印刷出版了峄阳先生的遗著《柳溪碎语》《
易象授蒙》《竹庐家聒》等书。
即墨电视台还在《话说即墨》栏目中,专门采访录制了两集专题片。小里说,这是胡氏家族对先祖的追忆,大里说,通过对峄阳先生文化乃至传奇的挖掘整理,就是对当时的即墨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这对于继承和保护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激发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弘扬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1994年,
即墨区七级镇泉庄村的
胡姓族人重新修建了被称为“竹庐”的
聂氏宗祠。2007年10月,
城阳区流亭街道办事处的洼里、
东流亭两个社区的胡氏后人和当地的居民一起,在
洼里村头胡峄阳先生故居旧址以峄阳先生为表现主题,规划修建了占地五万平方米的文化公园,以缅怀先哲,感悟贤道。2007年12月30日,城阳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公布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城阳区流亭街道办事处东流亭社区、洼里社区提报的关于胡峄阳的传说(作品集)赫然名列其中。2008年1月17日,东流亭社区和洼里社区
胡姓邀请了
城阳区政协文史委、区文化局、区史志办、
即墨区史志办、即墨市电视台有关领导以及专家、教授、学者共计80余人,召开了胡峄阳
文化遗产座谈会。与会专家、教授、学者就深入挖掘胡峄阳先生的历史文化资料,进一步做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高屋建瓴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我们也期待着先生更多的遗作重新面世。
人物评价
峄阳先生之于胡姓家族、之于古邑即墨、之于今城阳,均有着很高的研究意义。其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以及充满神奇色彩的传奇人生,都使他充满了无尽的魅力。本文结束时,还是用百佛庵道长
蒋清山概括先生一生的一副
对联作为结尾:歉而不歉,乱而不乱,居之惟
崂山区最稳;儒也为儒,仙也为仙,精神与墨水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