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欧洲》(英文名:One Flaneur's Europe)是一本旅游文学书籍,作者
周婉京,于2016年出版。
(2015年12月12日—
北京市)中国旅游出版社现正推出由青年作家周婉京著写的首部旅游文学书籍《一个人的欧洲》(英文名:One Flaneur's Europe):从一个从事艺术评论的“九〇后”留学生出发,围绕艺术和旅行之于人生的意义进行循循探索,以美学方式游遍欧洲十二国。本书共计约10万字,为作者历时两年的创作。
《一个人的欧洲》适合所有年龄的读者。故事主人翁是一个二十多岁留学至
斯德哥尔摩的中国女孩。作者以私人化的视角,借助旅行为载体,将生命里的一段真诚与读者分享。生活经历,艺术思维,人文情怀都在其中,用文字与镜头打造一个她独有的
欧罗巴王国。
当初决定为
周婉京出版,原因是她发来的书目介绍中的一句话:旅行不论几人成行,最终都是一个人的事。这句话给人一种接地气的感觉,是旅行中最直接的体会。这恰恰是这个90后作家最可贵的一点,直接真实。
作者周婉京表示自己18岁便离开北京,独自去
香港特别行政区读书,几年后又离开香港独自去
欧洲闯荡,她身上总是带很少的行李,一部相机,一个本子,相机用来捕捉美,记事本用来写下感触。
在她眼中:“旅行,无论几人成行,最终都是一个人的事,同行者,偶遇者,无论身分,最终都成为过客,只有所感所想成为记忆中的永恒。旅行中有酸楚,亦有美好,她在
北极圈遇见北极光,在
丹麦寻找
汉斯·安徒生,在巴黎舞一曲
探戈,在
西班牙遇险,在
匈牙利吟唱布达佩斯之恋,在
爱沙尼亚寻找挪威的森林,在
瑞典聆听
小津安二郎的樱花物语……在路上,人比风景精彩。”
——“
内卡河蜿蜒流淌,穿过整个
图宾根市。河岸旁的堤岸上坐满年轻的学子,他们荡着双脚,在阳光下安静地看书。街上的旅人走得缓慢,提着菜篮的妇人笑着和我问好。这儿还是
德国吗?”
——“我更痴迷于观看
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早年所绘的线稿,黑漆漆的细致笔触描绘着
魔鬼撒旦与古希腊、
古罗马神话中的各种神怪,以及
欧洲当时的
瘟疫情况与人类的病痛……这一切都难以在其他博物馆中看到,人们一直以为这位画神是光鲜亮丽的,到了普拉多才发现,这显然是个误读。”
——“眼下再看,我发觉巴赫最好的地方,其实是他的快与停。停下来写一段‘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乐旨’,他亦知道,复合音乐所承载的庞大的、错综复杂的体系并非他能在生前解决的,所以留下
赋格并称其为艺术,冠以这悬疑的名号。”
茅盾文学奖得主、《
湖光山色》作者
周大新阅毕全篇后作序称赞:“游记作品的高下之分,文字的优美与否是一个重要因素。
周婉京是读书多且早有文学写作练习的缘故,在文字操作上颇有点功夫,在这本书里,她写人,生动;写景,逼真;写物,有形。她在游走
欧洲十二国时遇见的人、看到的景、触过的物,都通过她的文字呈现了出来,这不容易。她并没有满足于走路看新鲜,而是边走边思考,在游走的过程中获得关于自然、历史、艺术等问题的新见解。年轻的她在游历欧洲十二国时,对看到的人、景、物,不管前人、别人已经有了怎样的议论或定论,她都要去再琢磨一番,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的结果。”
周婉京,笔名周刺,青年作家。1990年12月生于
北京市,久居
香港特别行政区。也是一位游走列国的文字工作者,曾在香港与北京的电视台任编导,在报章任记者。
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电影艺术学士(一等荣誉),
香港中文大学视觉文化研究硕士(优秀学生嘉许)。自2009年起从事电影剧本创作及艺术评论。大学时期是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
谭家明的学生,毕业作品为5万字长篇电影剧本《寨》,曾与团队拍摄
微电影《重演》、《川子》、《Eveline》等。2012年获得香港城市文学奖,同年获香港特区政府才艺发展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