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章太炎致康有为的一封公开信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发表于1903年,是章太炎致康有为的一封公开信,逐条驳斥了康有为的改革谬说。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是革命派从思想上、理论上正面批判立宪派的极具战斗性的重要著作。
时代背景
曾子予百日维新后来成为改良派领袖的康有为在海外发表了《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止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阐述了他反对革命排满、主张立宪保皇的立场。康有为写这封信,是因为南北美洲华侨中的保皇会会员曾对康谈到他们向往革命。他们认为,保皇会一向忠心保皇,但清代却缉捕保皇会员,对其或杀或监,既然这样,不如“以铁血行之,仿效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革命自立,或可以保国民。”于是康有为写了这封复信加以反对。他在复信中说,要把慈禧瓜尔佳·荣禄之流与光绪帝区别开来,慈禧等人虽然昏暴,欺国虐民,但光绪却是个圣明皇帝。他并且说,后党秉政的局势不久就会改变。康有为在这封信中以庸俗进化论为依据,博引旁征、洋洋万言地论述了他的保皇理论。
他强烈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的作法,并罗列了中原地区不能进行革命的四个理由:一曰革命残酷,二曰国情特殊,三曰革命必然招致外国干涉,四曰皇帝圣仁。他又攻击革命派的反满口号是无的放矢,“大怪不可解”,因为他觉得满汉早已平等。因此他作出结论说:立宪容易,革命困难,立宪有利,革命有害;只可以立宪,而不可革命。由于康有为在海内外名气很大,他的这些保皇言论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他的门生信徒又把这些言论编印成册,广为散发。这封信在思想舆论战线上严重混淆了人们的视听,阻碍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为了驳斥康有为的谬论,澄清人们的思想,同时宣传革命主张,章太炎在光绪二十九年上半年写了一封致康有为的公开信,即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这封公开信写好之后,章太炎曾请人带到香港特别行政区转交康有为,结果未能带到。六月,《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与邹容的《革命军》“同时刊行,不及一月,数千册销行尽”,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当时上海市倡议革命的进步报纸《PHY苏报》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的评介文章,为之声扬。
《苏报》原是一家很平庸的小报,创办于光绪二十二年。光绪二十五年,该报的所有权被湖南省举人陈范购买后,面貌略有起色。但陈范本是一名变法改良派,他利用报纸来宣传变法,虽然刊登了一些政论性文章,但社会影响并不大。直到南洋公学大风潮发生,《苏报》开辟“学界风潮”栏目,及时反映学潮,以此为契机,《苏报》才柳暗花明,逐渐成为爱国学社的喉舌,并组织起了一支以蔡元培章太炎吴稚晖、章士钊等激进的民族主义者为核心的作者和编辑队伍。于是报纸显得锐气英发,为全国学界所注目,俨然成为号召学潮的旗手。从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903年)章士钊担任《PHY苏报》主笔后,《苏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在国内众多的报刊中独树一职,首先吹响了革命排满的号角。这之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苏报》排满革命的议论,如同潮水般宣泄而出,其中反响最为强烈的,莫过于关于邹容所著《革命军》的评价和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摘录。
早在五月二十五日,《苏报》即刊出书介一则,向读者推荐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说:“康有为最近《政见书》力主立宪,议论荒谬。杭州市章炳麟移书驳之,持矛刺盾,义正词严。凡我汉种,允置家置一编,以作警钟棒喝。”六月二十九日,《PHY苏报》以《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为标题,摘录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文中点名直斥当朝光绪帝为“载小丑,不辨菽麦。”这八个字石破天惊,中外震动。清政府气急败坏,恼羞成怒,欲把章太炎、邹容等人置之死地而后快。五月二十五日两江总督魏光焘即向清廷报告:“有《苏报》刊布谬说,而邹容所作《革命军》一书,章太炎为之序,尤肆无忌惮”,经外交部呈慈禧阅览,命魏光焘立即严密查办,逮捕人犯。
闰五月六日,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应两江总督魏光焘、江苏巡抚恩寿之请,逮捕了章太炎。次日,邹容主动投案。接着《PHY苏报》很快被查封。这样就引发了清朝的最后一桩文字狱案——《苏报案》。
自文网苛密的乾隆朝以后,文字狱案寥若晨星。爱新觉罗·旻宁咸丰同治各朝均无文字狱记载,苏报案可说是有清一代文字狱的最后一幕。在案发之前,慈禧太后还梦想着仿效康熙、乾隆朝文字狱案的处理方法,计划着迅速扑杀革命火种,“一日逮上海市,二日发苏州市,三日解南京,四日槛京师”,而后凌迟处死,杀一儆百。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清廷的意料。由于西方各国领事馆的阻力,清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
由于《PHY苏报》报馆设在英租界内,清政府入租界捕人,必须事先征得外国领事的同意。因此当逮捕《苏报》馆主、主笔及章太炎邹容的谕旨下达江苏省督抚之时,他们不得不与上海的外国领事团交涉,请求签发拘票捕人,但各国领事为了维护租界治权,坚持不允。后来经过双方谈判,此案定为“租界之案”,清政府无权将有关案犯解出租界独立审判,只能由设在租界的“会审公”来审理此案。清政府委托洋人律师指控《苏报》“污蔑今上,挑诋政府”,指控章太炎、邹容“大逆不道,谋为不轨。”
十月十五日,该案移至“额外公堂”,由上海县会同会审委员、英陪审官审讯。这期间清政府一面聘请洋律师作为诉讼一方与章、邹等人打官司,一面又与外国领事团暗中交涉“移送人犯”,但未能成功。“额外公堂”开审后,上海县企图不顾英国防审官的反对,独立作出判决,将章、邹二人俱科以永远监禁之罪。一时之间社会舆论哗然。上海市的外国领事团亦不承认该判决,并且照会上海县,要求再审一次,否则将该二犯释放。清廷不敢对立反抗症洋人旨意,只好委曲求全地下令上海县按照洋人意思从宽办结。这样在经过清政府与外国领事团长达半年的“讨价还价”之后,“额外公堂”于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五月作出最后判决: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罚作苦工,从上年到案三日起算,限满释放,驱逐出境。这样,沸沸扬扬、枝节横生的苏报案才告终结。
在这起清末最大的文字狱中,清政府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威风扫地,终未能实现自己企图将章、邹迅速斩决的如意算盘,而革命党的声势和影响在这次审判后却越来越大。可见血腥的文字狱伴同专制的清朝一起在走向它们的末日,民主的曙光已经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
《苏报案》判决之后,章太炎和邹容被正式监禁,身陷囹。但二人仍然胸怀斗志,心忧天下。但邹容终因不堪狱中折磨,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二月病逝狱中。邹容死后,租界迫于舆论压力,章太炎的生活得到了一些改善。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五月,章太炎三年监禁期满,出狱当晚即乘坐一艘日本邮船株式会社,东渡日本。五年之后,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是一篇脍炙人口、传颂不衰的反清革命檄文。在这篇气势磅礴、笔锋犀利的长文中,章太炎站在鲜明的民主主义立场上,逐条驳斥了康有为的改良谬说。章太炎首先列举了满清王朝压迫汉族的历史,指出从清代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屡兴不废的文字狱,直到清末戊戌政变,残杀维新党人,这一系列压迫汉人的罪行都表明满为主,汉为奴,并不存在什么康有为所说的“满汉平等”。其次,章太炎又驳斥了康有为称颂光绪“圣仁英武”的观点。他说,“光绪帝小丑,不辨菽麦”,因为害怕慈禧废置自己,才铤而走险,赞助变法。即使光绪在西太后死后,做起名副其实的皇帝,到那时他也必定是个残杀维新党人的独裁暴君。
此外,章太炎还痛斥了光绪皇帝享有“天命”的无稽之谈,他严正指出:“拨乱反正,不在天命之有无,而在人才之难易”。同时,章太炎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又正面回答了革命必须流血的问题。他批驳了康有为等保皇党人所谓的立宪可以避免流血,通过“清”来实现的天真梦想,指出革命是免不了要流血的,但“立宪”更要流血。最后,章太炎针对康有为信中所谓中国国情特殊,“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不能革命的谬论,进行了有力的驳斥。他义正辞严地指出:“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是清末一篇歌颂反满革命的奇文。章太炎在这篇文章中,旁征博引、观点鲜明地进行论述,因而整篇文章显得条理缜密,内容丰富。同时,这篇文章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作者在字里行间注入了自己充沛的感情。总之,《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以前革命思想发展的理论总结,同时它又吹响了鼓舞革命志士继续前进的号角,对以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理论影响作用。
内容
长素足下:读与南北美洲诸华商书,谓中原地区只可立宪,不能革命,援引今古,洒洒万言。呜呼长素,何乐而为是耶?
热中于复辟以后之赐环,而先为是龃龉不了之语,以耸东胡群兽之听,冀万一可以解免。非致书商人,致书于满族也!夫以一时之富贵,冒万亿不而不辞,舞词弄札,眩惑天下,使贱儒元恶为之则已矣;尊称圣人,自谓教主,而犹为是妄言,在己则脂韦突梯以满人已耳,而天下之受其盅惑者,乃较诸出于贱儒元恶之口为尤甚!吾可无一言以是正之乎?
谨案长素大旨,不论种族异同,惟计情伪得失以立说。
虽然,民族主义,自太古原人之世,其根性固已潜在,远至今日,乃始发达,此生民之良知本能也。长素亦知种族之必不可破,于是依违迁就以成其说,援引《匈奴列传》,以为上系淳维,出自禹后。夫满洲种族,是曰东胡,西方谓之通古斯种,固与匈奴殊类。虽以匈奴言之,彼既大去中原地区,永滞不毛,言语、政教、饮食、居处,一切自异于域内,犹得谓之同种也耶?荀果自别为辅氏,管氏变族为阴家,名号不同,谱牒自异。况于虐祖国,职为寇仇,而犹傅以兄弟急难之义,示以周亲肺腑之恩,巨缪极戾,莫此为甚!
近世种族之辨,以历史民族为界,不以天然民族为界。借言天然,则袷海藻,享猿,六洲之氓,五色之种,谁非出于一本,而何必为是聒聒者耶?
长素又曰:“氏、羌、鲜卑等族,以至元魏所改九十六姓,大江以南,骆越、闽、广,今皆与中夏相杂,恐无从检阅姓谱而攘除之。”不知骆越、闽、广,皆归化汉族,而非陵制汉人者也。五胡、代北,始尝宰制中华,逮乎隋、唐统一,汉族自主,则亦著土傅籍,同为编氓,未尝自别一族,以与汉人相抗,是则同于醇化而已。日本定法,夙有蕃别;欧、美近制,亦许归化。此皆以己族为主人,而使彼妥吾统治,故一切可无异视。今彼满洲者,其为归化汉人乎?其为陵制汉人乎?堂子妖神,非郊丘之教;辫发璎珞,非弁冕之服;清书越南语,非斯、邈之文。徒以尊事孔子,奉行儒术,崇饰观听,斯乃不得已而为之,而即以便其南面之术,愚民之计。若言同种,则非使满族为汉种,乃适使汉族为满种也。长素固言大同公理,非今日即可全行,然则今日固为民族主义之时代,而可溷肴满、汉以同薰于一器哉!时方据乱,而言大平,何自悖其三世之说也?
长素二说,自知非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不得已复援引《春秋》,谓其始外吴、楚,终则等视。不悟荆、扬二域,《尚书·禹贡》既列于九州,国土种类,素非异实。徒以王化陵夷,自守千里,远方隔阂,沦为要荒。而文化语言,无大殊绝,《世本》谱系,犹在史官,一日自通于上国,则自复其故名,岂满洲之可与共论者乎?
至谓衣服辫发,汉族已化而同之,虽复改为宋、明之服,反觉不安。抑不知此辫发胡服者,将强迫以成之耶?将安之若性也?禹入裸国,被发文身;墨子入楚,锦衣吹笙。非乐而为此也,强迫既久,习与性成,斯固不足以定是非者。吾闻洪、杨之世,人皆蓄发,不及十年,而曾、左之师摧陷洪氏,复从。是时朋相对,但觉纤首锐颠,形状噩异。然则蓄发之久,则以蓄发为安;辫发之久,则以辫发为安。向使满洲制服,涅齿以黛,穿鼻以金,刺体以龙,涂面以垩,恢诡殊形,有若魅,行之二百有六十年,而人亦安之无所怪矣!不问其是非然否,而惟问其所安,则所谓祖宗成法不可轻变者,长素亦何以驳之乎?野蛮人有自去其板齿,而反讥有齿者为犬类,长素之说,得无近于是耶?
种种缪戾,由其高官厚禄之性,素已养成,由是引犬羊为同种,奉尾为鸿宝。向之崇拜《公羊传》,诵法《春秋繁露》,以为一字一句,皆神圣不可侵犯者,今则并其所谓复九世之仇,而亦议之。其言曰:“扬州十日之事,与白起坑赵,项羽阬秦无异”。岂不曰秦、赵之裔,未有报白、项之裔者,则满洲亦当同例也!岂知秦、赵、白、项,本非殊种,一旦战胜而击阬之者,出于白、项二人之指靡,非出于士卒全部之合意。若满洲者,固人人欲尽汉种而屠戮之,其非为豫酋一人之志可知也。是故秦、赵之仇白、项,不过仇其一人;汉族之仇满洲,则当仇其全部。且今之握图籍,操政柄者,岂犹是白、项之胄乎?三后之姓,降为舆台,宗支荒忽,莫可究诘,虽欲报复,乌从而报复之?至于满洲,则不必问其宗支,而全部自在也;不必稽其姓名,而政府自在也。此则枕戈刃之事,秦、赵已不能施于白、项,而汉族犹可施于满洲,章章明矣。明知其可报复,犹复饰为聋,甘与同壤,受其豢养,供其驱使,宁使汉族无自立之日,而必为满洲谋其帝王万世、祈天永命之计,何长素之无人心,一至于是也!
长素又曰:“所谓奴隶者,若波兰之属于俄,印度之属于英,南洋之属于荷,吕宋之属于西班牙,人民但供租税,绝无政权,是则不能不愤求自立耳。若国朝之制,满、汉平等,汉族有才者,匹夫可以为宰相。自同治年来,沈、李、翁、孙,迭相柄政,曾、左及李,倚为外相,恭、醇二邸,但拱手待成耳。即今除瓜尔佳·荣禄、庆邸外,何一非汉人为政?若夫政治不善,则全由汉、唐、宋、明之旧,而非满洲特制也。然且举明世廷杖、镇盗、大户加税、开矿之酷政,而尽除之。圣祖立一条鞭决,纳丁于地,永复差徭,此唐、虞至明之所无,大地万国所未有。他日移变,吾四万万人必有政权自由,可不待革命而得之也。”夫所谓奴隶者,岂徒以形式言耶?曾、左诸将,倚虽重,位在藩镇,蕞尔弹丸,未参内政。且福康安一破台湾,而遂有贝子、郡王之赏;曾、左反噬洪氏,挈大圭九鼎以付满洲,爵不过通侯,位不过虚名之内阁。曾氏在日,犹必谄事官文,始得保全首领。较其轻重,计其利害,岂可同日而道?近世军机首领,必在宗藩。夫大君无为,而百度自治,为首领者,亦以众员供其策使,彼恭、醇二邸之仰成,而沈、李、翁、孙之有事,乃适见此为奴隶,而彼为主人也。阶位虽高,犹之阉宦仆竖,而赐爵仪同者,彼固仰承风旨云尔,曷能独行其意哉!
一条鞭法,名为永不加赋,而耗羡平余,犹在正供之外。徭役既免,民无恶声,而舟车工匠,遇事未尝获免。彼既以南米供给驻防,亦知民志不怡,而不得不借美名以媚悦之。
康熙帝乾隆,数次南巡,强勒报效,数若恒沙,己居尧、舜、汤、文之美名,而使佞幸小人间接以行其聚敛,其酷有甚于加税开矿者。观唐甄之《潜书》与袁枚之《致黄廷桂书》则可知矣。庄生有云:“狙公赋芋,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朝四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此正满洲行政之实相也。况于廷杖虽除,诗案、史祸,较诸廷杖,毒百倍。康熙以来,名世之狱,嗣庭之狱,景祺之狱,周华之狱,中藻之狱,锡侯之狱,务以摧折汉族,使之噤不发语。虽李绂孙嘉淦之无过,犹一切被贯木,以挫辱之。
至于近世,戊戌之变,长素所身受,而犹谓满洲政治,为大地万国所未有,呜呼!斯诚大地万国所未有矣!李陵有言:“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
夫长素所以不认奴隶,力主立宪以摧革命之萌芽者,彼固终日屈心忍志以处奴隶之地者尔。欲言立宪,不得不以皇帝为圣明,举其诏旨有云:“一夫失职,自以为罪者,而谓亟亟欲开议院,使国民咸操选举之权以公天下,其仁如天,至公如地,视天位如敝屣,然后可以言皇帝复辟,而宪政必无不行之虑。”则吾向者为《正仇满论》既驳之矣。
盖自乙未以后,彼圣主所长虑却顾,坐席不暖者,独太后之废置我耳。殷忧内结,智计外发,知非变法,无以交通外人,得其欢心;非交通外人,得其欢心,无以挟持重势,而排沮太后之权力。光绪帝小丑,未辨菽麦,铤而走险,固不为满洲全部计。长素乘之,投间抵隙,其言获用,故戊戌百日之政,足以书于盘盂,勒于钟鼎,其述则公,而其心则只以保吾权位也。令制度未定,太后夭,南面听治,知天下之莫予毒,则所谓新政者,亦任其迁延堕坏而已。非直堕坏,长素所谓拿破仑·波拿巴第三新为民主,力行利民,已而夜宴伏兵,擒议员百数,及知名士千数,尽置于狱者,又将见诸今日。何也?满、汉两族,固莫能两大也!
今以满洲五百万人,临制汉族四万万人而有余者,独以腐败之成法愚弄之,塞之耳。使汉人一日开通,则满族固不能晏处于域内,如奥之抚匈牙利,土之御东罗马也。人情谁不爱其种类而怀其利禄,夫所谓圣明之主者,亦非远于人情者也。果能敝屣其黄屋,而弃捐所有以利汉人耶?
籍曰其出于至公,非有满、汉域之见,然而新法犹不能行也。何者?满人虽顽钝无计,而其怵惕于汉人,知不可以重器假之,亦人人有是心矣。顽钝愈甚,团体愈结,五百万人同德戮力,如生番之有社。是故汉族无民权,而满洲有民权,且有贵族之权者也。虽无太后,而掣肘者什伯于太后;虽无瓜尔佳·荣禄,而掣肘者什伯于荣禄。今夫建立一政,登用一人,而肺腑近之地,群相,朋疑众难,杂沓而至,自非雄杰独断,如俄之大彼得者,固弗能胜是也!
共、欢四子,于尧皆葭荸姻娅也,靖言庸回,而尧亦不得不任用之。今其所谓圣明之主者,其聪明文思,果有以愈于尧耶?其雄杰独断,果有以侪于俄之大彼得者耶?往者戊戌变政,去五寺、三巡抚如拉枯,独驻防则不敢撤,彼圣主之力,与满洲全部之力,果孰优孰绌也?由是言之,彼其为私,则不欲变法矣;彼其为公,则亦不能变法矣。长素徒以诏旨美谈,视为实事,以此诳耀天下,独不读刘知几《载文》之篇乎?谓魏、晋以后,诏敕皆责成群下,藻饰既工,事无不可。故观其政令。则辛、癸不如;读其诏,则勋、华再出。此足以知戊戌行事之虚实矣。
且所谓立宪者,固将有上下两院,而下院议定之案,上院犹得以可否之。今上院之法定议员,谁为之耶?其曰皇族,则亲王贝子是已;其曰贵族,则八家与内外蒙古是已;其曰高僧,则卫藏之达赖、班禅是已。是数者,皆汉族之所无,而异种之所特有,是议权仍不在汉人也。所谓满、汉平等者,必如奥、匈二国并建政府,而统治于一皇,为双立君主制而后可。使东北地区尚在,而满洲大长得以兼统汉人,吾民犹勉自抑制以事之。今者满洲故土,既攘夺于俄人,失地当诛,并不认为满洲君主,而何双立君主之有?夫戴此失地之天囚,以为汉族之元首,是何异取罪人于囹圄,而奉之为大君也?乃曰:“朋友之交,犹贵久要不忘,安有君臣之际,受人之知遇,因人之危难,中道变弃,乃反戈倒攻者!”
诚如是,则光绪帝者,固长素之私友,而汉族之公仇也。况满洲全部之蠢如鹿豕者,而可以不革者哉?
虽然,如右所言,大抵关于种类,而于情伪得失未暇论也,则将复陈斯旨,为吾汉族筹之可乎?长素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之耶?既知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民变者,其徒以口舌变乎?抑将以长戟劲弩,飞丸发变也?近观日本,立宪之始,虽徒以口舌成之,而攘夷覆幕之师在其前矣。使前日无此血战,则后之立宪亦不能成。故知流血成河,死人如麻,为立宪所无可幸免者。长素亦知其无可幸免,于是迁就其说以自文,谓以君权变法,则欧、美之政术器,可数年而尽举之。夫如是,则固君权专制也,非立宪也。阔普通武之请立宪,天下尽笑其愚,岂有立宪而可上书奏请者?立宪可请,则革命亦可请乎?以一人之诏旨立宪,宪其所宪,非大地万国所谓宪也!长素虽与光绪帝久处,然而人心之不相知,犹一体而他体不知其痛也。载湉亟言立宪,而长素信其必能立宪,然则今有一人执长素而告之曰:“我当酿四大海水以为酒。”长素亦信其必能酿四大海水以为酒乎?夫事之成否,不独视其志愿,亦视其才略何如。长素之皇帝圣仁英武如彼,而何以刚毅能挟后力以尼新法,瓜尔佳·荣禄能造谣以耸人心,各督抚累经严旨,皆观望而不辨,甚至章京受戮,己亦幽废于瀛台也?君人者,善恶自专,其威大矣。虽以文母之抑制,佞人之谗,而秦始皇之在位,能取太后、毒、不韦而覆之,今光绪帝何以不能也?幽废之时,犹曰爪牙不具。乃至庚子西幸,日在道涂,已脱幽居之轭,尚不能转移俄顷,以一身逃窜于南方,与太后分地而处。其孱弱少用如此,是则仁柔寡断之主,汉献、唐昭之俦耳!司马迁曰:“为人君父而不知《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是故志士之任天下者,本无实权,不得以成败论之,而皇帝则不得不以成败论之。何者?有实权而不能用,则不得窃皇帝之虚名也。夫一身之不能保,而欲其与天下共忧,督抚之不能制,而欲其使万姓守法,庸有几乎!
事既无可奈何矣,其明效大验已众著于天下矣,长素则为之解曰:“幽居而不失位,西幸而不被弑,是有天命存焉。王者不死,可以为他日必能立宪之征。”呜呼!王莽渐台之语曰:“天生德于予,绿营其如予何!”今之光绪帝,何幸有长素以代为王莽也。必若图录有征,符命可信,则吾亦尝略读纬书矣。纬书尚繁,《中庸》一篇,固为赞圣之颂。往时魏源宋翔凤辈,皆尝附之三统三世,谓可以前知未来,虽长素亦或笃信者也。然而《中庸》以“天命”始,以“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终。“天命”者,满洲建元之始也;上天之载者,载湉为满洲末造之亡君也。此则建夷之运,终于光绪,奴儿哈赤之,尽于二百八十八年,语虽无稽,其彰明较著,不犹愈于长素之谈天命者乎?
要之,拨乱反正,不在天命之有无,而在人力之难易。今以革命比之立宪,革命犹易,立宪犹难。何者?立宪之举,自上言之,则不独专恃一人之才略,而兼恃万姓之合意;自下言之,则不独专恃万姓之合意,而兼恃一人之才略;人我相待,所倚赖者为多。而革命则既有其合意矣,所不敢证明者,其才略耳。然则立宪有二难,而革命独有一难,均之难也,难易相较,则无宁取其少难而差易者矣。虽然,光绪帝一人之才略,则天下信其最绌矣。而谓革命党中必无有才略如乔治·华盛顿拿破仑·波拿巴者,吾所不敢必也。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拿破仑之微时,天下亦岂知有华盛顿、拿破仑者?而长素徒以阿坤鸦度一蹶不振相校。今天下四万万人之材性,长素岂尝为其九品中正,而一切检察差第之乎?借曰此魁梧绝特之彦,非中原地区今日所能有,尧、舜固中国人矣,中国亦望有尧、舜之主出而革命,使本种不亡已耳,何必望其极点如华盛顿、拿破仑者乎?
长素以为中国今日之人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以后,必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夫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此又何也?岂有立宪之世,一人独圣于上,而天下皆生番野蛮者哉?虽然,以此讥长素,则为反唇相稽,校无已。吾曰不可立宪,长素犹曰不可革命也。则应之曰:“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且勿举华、拿二圣,而举明末之李自成。李自成者,迫于饥寒,揭竿而起,固无革命观念,尚非今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会党之侪也。然自声势稍增,而革命之念起;革命之念起,而剿兵救民、赈饥济困之事兴。岂李自成生而有是志哉?竞争既久,知此事之不可已也。虽然,在李自成之世,则赈饥济困为不可已;在今之世,则合众共和为不可已。是故以赈饥济困结人心者,事成之后,或为枭雄;以合众共和结人心者,事成之后,必为民主。民主之兴,实由时势迫之,而亦由竞争以生此智慧者也。征之今日,义和团初起时,惟言扶清灭洋,而景廷宾之师,则知扫清灭洋矣。今日广西会党,则知不必开衅于西人,而先以扑灭满洲、剿除官吏为能事矣。唐才常初起时,深信英人,密约漏情,乃卒为其所卖。今日广西会党,则知己为主体,而西人为客体矣。人心进化,孟晋不已。以名号言,以方略言,经一竞争,必有胜于前者。今之广西会党,其成败虽不可知,要之继此而起者,必视广西会党为尤胜,可豫言也。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长素以为今之言革命者,或托外人运械,或请外国练军,或与外国立约,或向外国乞师,卒之,堂堂大国,谁肯与乱党结盟,可取则取之耳。吾以为今日革命,不能不与外国委蛇,虽极委蛇,犹不能不使外人干涉,此固革命党所已知,而非革命党所未知也。日本之覆幕也,法人尝通情于大将军,欲为代平内乱。大将军之从之与否,此固非覆幕党所能豫知。然以人情自利言之,则从之为多数,而不从为少数;幸而不从,是亦覆幕党所不料也。而当其血举义之时,固未尝以其必从而少沮。今者人知恢复略有萌芽,而长素何忍以逆料未中之言,沮其方新之气乎?呜呼!
生二十世纪难,知种界难,新学发见难,直人心奋厉时难。
前世圣哲,或不遇时,今我国民,幸睹精色,哀哀汉种,系此刹那,谁无父母,谁无心肝,何其夭阏之不遗余力,幸同种之为奴隶,以必信其言之中也!且运械之事,势不可无,而乞师之举,不必果有。今者西方数省,外稍负海,而内有险阻之形势,可以利用外人而不为外人所干涉者,亦未尝无其地也。略得数道,为之建立政府,百度维新,庶政具举,彼外人者,亦视势利所趋耳。未成则欲取之,小成则未有不认为与国者,而何必沾沾多虑为乎!
世有谈革命者,知大事之难举,而言割据自立,此固局于一隅,所谓井底之蛙不知东海者,而长素以印度成事戒之。虽然,吾固不主割据,犹有辩护割据之说在,则以割据犹贤于立宪也。夫印度背蒙古之莫卧尔朝,以成各省分立之势,卒为英人蚕食,此长素所引为成鉴者。然使莫卧尔朝不亡,遂能止英人之蚕食耶?当莫卧尔一统时,印度已归于异种矣,为蒙古所有,与为英人所有,二者何异?使非各省分立,则前者为蒙古时代,后者为英吉利时代,而印度本种,并无此数十年之国权。夫终古不能得国权,与暂得国权而复失之,其利害相越,岂不远哉!语曰:“不自由,无宁死!”然则暂有自由之一日,而明日自刎其喉,犹所愿也,况绵延至于三四十年乎!且以印度情状比之中国,则固有绝异者。长素《论印度亡国书》,谓其文学工蓺,远过中原地区,历举书籍见闻以为证。不知热带之地,不忧冻饿,故人多慵惰,物易坏烂,故薄于所有观念。是故婆罗、释迦之教,必见于印度,而不见于异地。惟其无所有观念,而视万物为无常,不可执著故。此社会学家所证明,势无可遁者也。夫薄于所有观念,则国土之得丧,种族之盛衰,固未尝慨然于胸中。当释迦出世时,印度诸国已为波斯属州,今观内典,徒举比邻诸王而未见波斯皇帝,若并不知己国之属于波斯者。厥有愤发其所能自树立者,独阿育王一家耳。近世各省分立之举,亦其出于偶尔,而非出于本怀,志既不坚,是故迁延数世,国以沦丧。夫欲自强其国种者,不恃文学工蓺,而惟视所有之精神。中国之地势人情,少流散而多执著,其贤于印度远矣!自甲申沦陷,以至今日,愤愤于腥贱种者,何地蔑有!其志坚于印度,其成事亦必胜于印度,此宁待蔡而知乎?
若夫今之汉族,判涣无群,人自为私,独甚于汉、唐、宋、明之季,是则然矣。抑谁致之而谁迫之耶?吾以为今人虽不尽以逐满为职志,或有其志而不敢讼言于畴人,然其轻视鞑以为异种贱族者,此其种性根于二百年之遗传,是固至今未去者也。往者陈名夏钱谦益辈,以北面降虏,贵至阁部,而未尝建白一言,有所补助,如魏徵之于李世民范质之于蓺祖者。彼固曰异种贱族,非吾中夏神明之胄,所为立于其朝者,特曰冠貂蝉、袭青紫而已。其存听之,其亡听之,若曰为之驰驱效用,而有所补助于其一姓之永存者,非吾之志也。理学诸儒,如熊赐履魏象枢陆陇其、朱轼辈,时有献替,而其所因革,未有关于至计者。虽曾、胡、左、李之所为,亦曰建殊勋、博高爵耳,功成而后,于其政治之盛衰,宗稷之安危,未尝有所筹画焉。是并拥护一姓而亦非其志也。其他朝士,入则弹劾权贵,出则搏击豪强,为难能可贵矣。次即束身自好,优游卒岁,以自处于朝隐。而下之贪墨无蓺、怯懦忘耻者,所在皆是。三者虽殊科,耍其大者不知会计之盈绌,小者不知断狱之多寡,苟得禄以全吾室家妻子,是其普通之术矣。无他,本陈名夏钱谦益之心以为心者,固二百年而不变也。明之末世,五遭倾覆,一命之士,文学之儒,无不建义旗以抗仇敌者,下至贩夫乞子,儿童走卒,执志不屈,而仰药剚刃以死者,不可胜计也!今者北京之破,民则愿为外国之顺民,官则愿为外国之总办,食其俸禄,资其保护,尽顺天城之中,无不牵羊把茅,甘为贰臣者。若其不事异姓,躬自引决,绅之士,殆无一人焉。无他,亦曰异种贱族,非吾中夏神明之胄,所为立于其朝者,特曰冠貂蝉、袭青紫而已,其为满洲之主则听之,其为欧、美之主则听之,本陈名夏钱谦益之心以为心者,亦二百年而不变也。然则满洲弗逐,而欲士之争自濯磨,民之敌忾效死,以期至乎独立不羁之域,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浸微浸衰,亦终为欧、美之奴隶而已矣!非种不锄,良种不滋,败群不除,善群不殖,自非躬执大彗,以扫除其故家污俗,而望禹域之自完也,岂可得乎?(以上录旧著《正仇满论》。)
夫以种族异同明白如此,情伪得失彰较如彼,而长素犹偷言立宪而力排革命者,宁智不足,识不逮耶?吾观长素二十年中,变易多矣。始孙文倡义于广州,长素尝遣陈千秋、林奎往,密与通情。及建设保国会,亦言保中原地区,不保清代,斯固志在革命者。未几,瞑瞒于富贵利禄,而欲与素志调和,于是戊戌柄政,始有变法之议。事败亡命,作衣带诏,立保皇会,以结人心。然庚子汉口之役,犹以借遵皇权,密约唐才常等,卒为张之洞所发。当是时,素志尚在,未尽灭也。唐氏既亡,保皇会亦渐溃散,长素自知革命之不成,则又瞑瞒于富贵利禄,而今之得此,非若畴昔之易,于是宣布是书,其志岂果在保皇立宪耶?亦使满族闻之,而曰长素固忠贞不贰,竭力致死以保我满洲者,而向之所传,借遵皇权、保中原地区不保清代诸语,是皆人之所以诬长素者,而非长素故有是言也。荣禄既死,那拉氏亦,光绪帝春秋方壮,他日复辟必有其期,而满洲之新起柄政者,其势力权藉,或不如荣禄诸奸,则工部主事可以起复,虽内阁军机之位,亦可以觊觎矣。长素固云:“穷达一节,不变塞焉。”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抑吾有为长素忧者,向日革命之议,哗传于人间,至今未艾。陈千秋虽死,孙中山、林奎尚在;唐才常虽死,张之洞尚在;保国会之微言不著竹帛,而入会诸公尚在;其足以证明长素之有志革命者,不可件举,虽满族之愚蒙,亦未必为长素欺也。呜呼,哀哉!南海圣人,多方善疗,而梧鼠之技不过于五,亦有时而穷矣。满人既不可欺,富贵既不可复,而反使炎、黄遗胄,受其蒙蔽,而缓于自立之图。惜乎!己既自迷,又使他人沦陷,岂直二钟惑而已乎?此吾所以不得不为之辨也。
若长素能跃然只悔,奋厉朝气,内量资望,外审时势,以长素魁垒耆硕之誉闻于禹域,而弟子亦多言革命者,少一转移,不失为素王玄圣。后王有作,宣昭国光,则长素之像,屹立于星雾,长素之书,尊藏于石室;长素之述,葆覆于金塔;长素之器,配崇于铜柱;抑亦可以尉荐矣。借曰死权之念,过于殉名,少安无躁,以待新皇,虽长素已槁项黄馘,卓茂之尊荣,许靖之优养,犹可无操左契而获之。以视名实俱丧,为天下笑者,何如哉!
书此,敬问起居,不具。
章太炎白。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章太炎 刘师培卷》,172——182页)
参考资料
《章炳麟驳康有为书》.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2024-03-14
目录
概述
时代背景
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