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
浙江省温州乐清石帆镇龙门山
龙门山位于乐清市石帆镇,以其峰峦叠翠、茂林修竹的环境而闻名。山上景观丰富,包括七星池、玉箫峰、王十朋的读书处、鹿迹岩、俩老峰、仰天龟、梅花洞等,还有晋朝的寨城遗址。
龙门景区
七星池
池水碧绿,终年不枯。其外形如北斗星座,夜间在月色下闪烁银波,常可映见七女星。据传,池名系宋代王十朋所取。民间故事《王十朋捉蟹精》即以此池附近的贾宅为背景。池畔有一眼水井,水净如碧玉,冬暖夏凉。
鹿迹岩
岩坡呈凤翼状,坡上窟窿星罗棋布,状如群鹿踩过的足迹。其中一处维妙维肖。民间传说为“八仙过海”时仙鹿踏过的遗迹,故名鹿迹岩,贾氏祖先贾仁三建村即以“鹿岩”为村名。此岩所依的山形如凤凰,山上有古墓“金雀坟”遗址。
俩老峰
系龙门山光朗堂主峰之一,奇峰耸立,状似俩老者相伴,形态逼真。峰下山色如画,草木葱茏,鸟语花香。
王十朋读书处
又名龙门庵,典出自“鲤鱼跳龙门”。传说南宋王十朋少年在此攻书,曾题诗:“三更打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期。黑发不知读书早,白头方悔求学迟。”后由其叔公(妻之叔)贾如规资助上京(临安区)投考,中取状元。
玉箫峰
与县城箫台山遥遥相对。据传太子晋当年在乐清市吹箫骑丹顶鹤经此,见此峰奇特,在此吹奏一曲仙乐,箫声悠扬,远近可闻。
仰天龟
在玉箫峰旁,状如灵龟观天。传说当年灵龟在此仰首听王子晋吹箫。王子晋骑仙鹤飞去,灵龟仰首送行,呈恋恋不舍状。王十朋曾有诗咏之。
梅花洞
在玉箫峰下,洞高约40米,阔8余米。可容百余人。洞境清幽。据传梅花娘娘在此修行得道,听仙乐后成仙。后人在洞内建寺,塑梅花仙子像。
文化背景
乐清市东的龙门山,峰峦叠翠,茂林修竹,环境清幽。山上的玉箫屏,据说是晋张文君乘白鹿吹箫云游过的地方,山上的龙门庵留有南宋状元王十朋的读书处,还有晋朝的寨城,至今寨门、寨墙依然屹立。
山上有如此景观,山下大界村有唐天授三年、宋祥和九年皇帝赐匾额的古刹——明庆寺王十朋曾在此开辟书馆。几处古村落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古物古迹甚多。古时候,驿道经过山下,晋代著名学者、文学家郭璞为县城选址路过龙门山下一小村,龙门山景使他赞不绝口,后人便将此村叫作“郭路庄”。王十朋有诗赞颂。山下的贾村,与王十朋有三代联姻关系。王十朋高祖母是该村贾如规之祖姑,王十朋之大母是贾如规之嫡姑,王十朋内室是贾如规的嫡侄女。贾如规,少年时在龙门庵攻读经籍,宋宣和年间(1119—1125)补入太学,50岁中特奏进士,任广昌尉。任内判决精明,吏畏民服,后调兴国司理,不赴,隐居乡里,自号鹿岩居士,济贫兴学,间有著述,以其气节懿行称颂当世。至今该村保留着贾如规故居遗址上的府第大门,俗称“司理门”,是留存明代风貌的建筑。贾如规的高风亮节,对王十朋影响甚大。
玉箫屏右翼,大界村左原岭头下,峭崖下一股清泉碧波荡漾,石壁上“源远泉”三字清秀刚劲,熠生辉。三字系山下大界村人、南宋忠烈刘黻所书。刘,号蒙川,34岁入太学,厄言劲气,屡触权奸,因此得罪朝廷,削去学籍,流放南安(今江西大佘)。45岁中进士,出任浙东提举,后晋升监察御史。所上第一疏,即论皇上赏赐之滥的弊端,为此降职。但政声极佳,后拜刑部侍郎,试吏部尚书中书舍人。1276年临安被元军攻破,赵昰赵在福州市即位,元军追逼,端宗渡海至广东省刘黻携家奔赴,病死在广东增城,夫人林氏举家投海为国殉难。刘黻著有《蒙川遗稿》。刘母解氏胸怀豁达,乐善好施,如今村中“慈济桥”就是刘母解囊捐资建造,数百年风雨无摧,是乐清市著名的古桥,属市文保单位。
刘黻墓在左原岭上,系衣冠冢,是后人为缅怀这位乡贤而建。常有人爬山越岭到此瞻仰。
龙门山钟灵秀,人杰地灵,历史上还有数位进士,官至长沙市太守等职。现代又有从农家走出的学者、博士、作家,成就斐然,著述甚丰。
故事传说
张文君入竹隐龙门
晋代乐清高士张文君,入竹归宿在何方?这是乐清文史界几乎未曾涉足的课题。民间广为流传的是张文君“成仙说”,是说张文君炼丹得道“入竹”变成仙人了。这对我们无神论者来说,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而志书史乘有关记载语焉不详。
据明永乐《乐清县志》“仙释”部记载:“张文君,字子雁,乐清人。世居丹顶鹤山下,得神仙修炼之术,于所居旁炼丹……后遂舍宅为寺,日中乘白鹤入山,不知所之。”南宋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刘黻(乐清龙门大界人)在《龙门山记》中云:“龙门山……玉箫峰隶其下,晋张荐张文君)骑鹿入竹而游之,竟逃焉不返。盖疑兹山有仙焉,不但龙专之也。”刘黻不仅对“不知所之”作了注解,而且似乎将张文君视为久居龙门的山中仙了。
东晋张文君“入竹”至南宋刘黻写这篇《龙门山记》,时间已跨越800年左右,这位山中仙竟然在龙门山“扎根落户”,刘黻似乎将做当作自己的乡亲了。我们可以依此推断:张文君入竹,是在龙门山隐居到老而仙化(逝世)的。他既然当初“舍宅为寺”,“骑鹿入竹而游之,竟逃焉不返”,那么至死也绝不会返回乐成金溪的,张文君入竹的归宿之处,就是在龙门山麓的鹿岩村(今属石帆街道贾岙村)。
原龙门乡鹿岩村有张文君祠、鹿迹寺、鹿迹岩等诸多历史文物遗址,如今仍然历历在目,凡此种种属于物证,再加上本文上述的书证(志书史乘记载),让我们试着像剥笋壳般层层解开“张文君归宿何方”的谜底。
据《永乐乐清县志》记载:“文君祠,在永康乡鹿迹岩下,去县东二十里。旧志云:‘张文君乘白鹿游此乡。’”“鹿迹岩,去县东二十里,在永康乡贾岙。相传晋张文君乘白鹿游此,故名。至今鹿迹尚存。”(见卷六)“玉箫峰,去县东三十里,在永康乡。其山岩崖峭拔,旧传张文君吹箫游此。”(见卷二)
清代《道光乐清县志》记载:“龙门山……在三都……两崖如门,下有龙潭,中有古刹……玉箫峰在龙门下,相传张文君吹箫于此。”“龙门南行为龟山,其岙为贾岙。岩峦嵽,高矗琼霄……东旋为鹿迹岩。隆庆《志》:张文君乘白鹿游此,迹尚存,下为贾如规故里。”明隆庆乐清县志》记载:“鹿迹岩:晋张文君乘鹿过此,鹿迹尚在。下为贾如规故里。”这似乎隐现张文君入竹成仙(隐居至老死)的落脚点、归宿处在鹿岩的端倪。
根据上述志书史乘所记,结合历史文物建筑遗址以及当地百姓口碑所传,张文君入竹隐龙门。综合《永乐乐清县志》及有关资料的记载,古时候在鹿迹岩下建有一座文君祠。这是当初当地张姓后裔为纪念先贤张文君所建,曾废。后来村人在废墟恢复修建了一座文君祠。“文革”时期,造反派认为文君祠宣扬神仙,属于迷信,在“破四旧”中遭到破坏。“文革”后人们将文君祠迁建到鹿迹岩背,改称鹿迹寺,内供张文君像及其牌位。又因南宋状元王十朋曾在旁边的鹿岩乡塾里读过四年书,寺院内有一眼状元泉,泉水清冽,常年不枯,所以乐清东乡远近慕名来此祭祀者纷至沓来,寒暑不断,香火甚旺。
清代以降,建祠之风趋盛,各省州县均有名目繁多的乡贤祠。凡本籍德行著称的士绅,故后由官吏题准祀于祠中,每岁春秋予以祭祀。另外,历代亦有民间自发立祠的,除宗族祠堂之外,也有少许是民众为先贤名士所建的祠堂。《永乐乐清县志》所记载的张文君祠,大概属于此类。《永乐乐清县志》所记的张文君祠有两处:一处坐落在乐清市金溪,那是他的出生、炼丹的地方;一处坐落在龙门鹿岩,这是他隐居归宿的地方。也就是说,后者是张文君“入竹”归隐、安度晚年的地方。
贾岙村后大竹山俗称“仙竹山”,贾宅屋后的大竹园叫“仙竹园”,邻村有个村名叫“竹屿”。贾岙和竹屿,历史上都曾属于“竹林乡”(今均归属石帆)。而且,如今贾岙仙竹山仍然是一片葱茏叠翠的竹海,鹿迹岩、鹿迹寺(文君祠)就在仙竹山(又名凤尾山)。这些也可以佐证上述的推论思路合乎逻辑和情理,总而言之,与传说中张文君归宿在龙门的说法比较一致。
据明代生金廷威嘉靖四十年撰《乐成珠张氏宗谱重修序》记载:“按其先世,由福之太仓州,有讳者,好炼丹辟谷之术,遨游四方,来居县治丹霞山下。有讳文君者,蹈其故术。郡守王羲之慕其名而访焉。行谊载于县志,可稽也。子孙繁衍,有居云门福地者,有居河岙石马者,散处左原,为邑之望族。及宋乾元二年,洪水淹没,居民漂泊。胡元之初,有讳者徙张山,携子五人,曰恳、曰惠、曰衍、曰志、曰恩,以是地隘不足居,颇信黄牛地钳之说,乃命其子以珠垟为定居焉。”若宗谱记载属实,张文君入竹后并非成仙,而且繁衍了后代,散居于左原(今属四都)、珠垟(今属乐成)等地。左原、珠垟均是龙门的毗邻,而珠垟历史上曾属龙门乡。这些地方的张姓人或是张文君的后裔。
贾岙村南有个小地名叫“张岙”(疑是古代张氏后裔聚居地),就在鹿迹岩旁边。而贾岙鹿迹岩与竹屿小群山墓葬群只隔一片“张岙垟”,距离仅几百米。根据市文物部门考证资料,1965年竹屿小群山曾发现晋代古墓多座,一些墓砖铭文中有“张之墓,太元十一年丙□岁□月建”及“太和”、“元嘉”等文字与纪年。这些有着“张氏”记号的古迹文物,也许与张文君或其家族魂归之处有关。笔者陋,不敢妄断,立此存照,以俾方家便于考证。
相关诗词
南宋开科状元诗人王十朋
三更打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期。黑发不知读书早,白头方悔求学迟。
南宋诗人刘黻
《和杜老人龙门寺题宝界东柱》
招提有宿缘,坐此豁心境。
风来松寄声,月过竹移影。
殿依鲤石古,井汲龟泉冷。
究竟定慧门,如何日三省。
《南山龙门》
毛叶两面针谁立石,人说有龙居。
此地终招隐,何年定结庐。
云封秋嶂老,瀑倒夕林虚。
不似门峻,为谋恐未疏。
当代诗人宫秋白
《题龙门禅寺·读崔诗有感》
西联山寺郁森森,揽却秋风入燕门。
闲步松间传梵语,方知鸟雀是禅身。
此外不少当代乐清市诗人先后在此游览题诗,网间余下不少佳作。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龙门景区
七星池
鹿迹岩
俩老峰
王十朋读书处
玉箫峰
仰天龟
梅花洞
文化背景
故事传说
相关诗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