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墓
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孙无忌墓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孙无忌原籍洛阳市,初为拓跋姓,好学谋略,封齐国公,历任尚书仆射司空姓司徒姓,唐李治执政时,因许敬宗诬陷被贬赐死。长孙无忌墓现有数处,此墓真伪待考。
建设背景
长孙无忌(约597年-659年),字辅机,唐初人,祖籍河南洛阳,世代为官,幼好学,博文史,性通悟,有筹略,李世民长孙皇后即其妹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长孙皇后的哥哥。无忌与太宗友善,玄武门之变中,先发诛建成、李元吉等,天下初平。贞观元年由吏部尚书进封齐国公,十七年画无忌等二十四功臣像于凌烟阁。太子李承乾得罪,太宗欲立晋王,犹豫不决,经无忌、房玄令等周旋晋王乃立,加授无忌为太子太师,太宗病危,封无忌、褚遂良二人为辅政大臣。李治继位后,欲立武则天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高宗偏听许敬宗诬陷,逐去其舅父长孙无忌的官爵,流放黔州,后令自缢,籍没其家,天下至今哀之。
墓地介绍
长孙无忌墓现有数处,此墓真伪待考。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北86公里处永寿县渠子乡永寿坊村唐朝墓葬。墓为圆锥形,封土高0.7米,占地面积1840平方米。墓前原有墓碑,现已遗失。永寿坊村民皆姓长孙,自称无忌是其先祖,成立有文保小组,设有文保员。已划定五亩土地保护其墓,加高封土,植树绿化,墓地围墙及看护房正在筹建中。
史料记载
据《永寿县志》记载,从西魏大统十四年(548-558年)永寿境内建广寿县,县治就在永寿坊村,先属泾州,后属豳州宇文毓二年(558年)迁永寿县治至今永寿村,改县名为永寿县,属新平郡。唐武德二至四年(619-621年)复置永寿县,居邠州,县治在麻亭(今永平乡),唐贞观二至三年(628-629年),又迁县治至永寿坊村。唐兴元二年(785年)德宗李适复迁县治于永寿村。前后算来,永寿坊村作为永寿县的军、政、文化要地时间长达167年之久。加之该村长孙氏家族唐时出了一个名相长孙无忌,所以自古以来,永寿坊村就是一个历史上很有名的村落,该村的长孙氏家族为永寿县的名门望族。2003年,永寿坊村长孙氏族面对和谐盛世,遂起修谱之心。于是由该族长孙振文、长孙振敏、长孙书亭、长孙仲泰、长孙学亭、长孙博等人组成了一个修谱小组。由长孙氏的八十世孙长孙振文、长孙振敏和董沐谨执笔撰写。历时一年,于2003年12月15日修撰完成了《永寿坊村家谱》。家谱是一个家族内部的信史,是家庭演变的记录,是以严整的单位、明确的分类,用以记叙人、事、物的录籍,是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一部完善的族谱记录着每个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的过程。《永寿坊村家谱》,就是永寿坊村长孙氏家族的一部鲜活的生命史
据《永寿县志》记载,永寿坊村的长孙姓氏相传是唐相长孙无忌后裔,祖籍洛阳市,唐初来永寿坊。初来者长孙步云,自称是长孙仁的二十四代孙,定居永寿坊村。今长孙姓聚族永寿坊村,分支龙头沟村。同《永寿县志》记载相似,在永寿坊村的村民中流传着另一种关于长孙家族的传说。说是长孙无忌在唐时的牛李党争中被许敬宗武则天一派陷害失宠后,被李治贬到了黔州(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朝廷随即派杀手一路到黔州刺杀了他,并祸及家族。长孙无忌的儿子为了使父亲落叶归根,于是准备将父亲的尸体运回洛阳老家安葬,半路打听到洛阳老家的族人也已遭通缉杀戮,便改道长安方向,当时京城长安内凡和长孙无忌来往甚密的官员也同遭祸患。无奈之下,长孙无忌的儿子便载着父亲的尸体一路北上来到了永寿坊村,以金头玉身安葬父亲于此。自己从此也隐居于此。半道途经五峰山(永寿县乾县礼泉县三县交界处)的时候,为了惑众遮目,他曾将父亲的头埋在了永寿境内的上邑乡南顺什村。至今南顺什村埋有长孙无忌头的一个小山包,人们还叫它无忌头。长孙无忌密葬于永寿坊村的事后来被官方知晓后,直到民国时,凡来永寿做官的官员,上任前都要先去永寿坊村拜祭长孙无忌,村民为了接待这些一拨一拨的客人,就在长孙无忌墓旁建了一个占地四十亩之大的拴马桩石雕场,供来客歇息,安置车马,并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戏楼,供来客休闲娱乐。后来,村民实在无力应付这些络绎不绝的来客,就对外宣称,该村的长孙无忌墓为假墓,是衣冠冢。慢慢地,永寿坊村便无人问津,安寂了下来。如今四十亩大的拴马桩场已没有了踪迹,戏楼虽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毁坏,但经过修复仍在。从长孙无忌后裔繁衍至今,永寿坊村的长孙氏子民已达1339口。该族唐初至今千余年,没有流传谱牒,仅存各支系清末民初一些支离破碎的篇章。民国时期长孙邦俊,长孙有章曾修家谱一册,也未能留存,仅找到了初修谱。这次修谱,弃旧规,本着男女平等的原则,入赘男之子与兄弟同列,抚养不作区别,独女入谱。行辈字从北魏时的世祖长孙仁起至24世祖长孙步云,记叙清楚;从25世祖至64世无考;从65世至今83代记载完整。该《家谱》共分为序言、凡例、姓氏溯源、姓氏考证、行辈字、世祖谱、长孙氏名流、重修长孙无忌墓草图、长孙氏家规、长孙氏世祖谱、东分谱、西分谱、南分谱、北分谱、中分谱共14个部分。《家谱》收录了自十六国时代至民国时期的长孙氏名流60余人,其中就有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父亲长孙晟等人。《家谱》不仅翔实地记叙了永寿坊村长孙氏家族的繁衍变迁,同时也为研究永寿县的历史变迁、古时民居分布、社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数据。
长孙无忌墓-记载
长孙无忌墓在距永寿县城40公里处的槐山脚下,有一个名为永寿坊的村子,境内原面开阔,耕地充裕,民众富足,历史悠久,自古闻名。
重庆记载
1,长孙无忌死后,即葬于武隆区江口镇乌江河畔薄刀岭的令旗山下。原江口墓址成为衣冠冢保存至今……墓地规模原占地三亩,主基古朴庄重、楼亭阁工艺精湛,石碑、石狮、石兔、石马排列有序,栩栩如生,然而风雨沦桑,现存墓高5.35米、直径三十米的圆形黄土冢,墓前有明万年历间彭水知县吴元凤立“唐太傅长孙公无忌之墓”碑一方,高一点五八米,宽零点七三米;清乾隆十一年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知县立“长孙无忌之墓”碑一方,高一点四米,宽零点四九米,厚零点一一米;清咸丰十年,彭水邑令建诗碑一方,高一点五五米,宽零点七米,厚零点一米,诗文三十二句,二百二十四字,褒功颂德,堪称缅怀忠良的好诗篇。一九八四年,武隆区人民政府立“赵国公长孙无忌之墓”正碑一方,以示纪念,并定为文物古迹加以保护。
2,1997年8月,黔江地区乌江电力集团在彭水县绍庆街道东门村三组统井关下修建变电站时,挖出了由上下两块粘合起来的沙石碑,两块各长90厘米,上宽54.3厘米,下宽59.3厘米,上盖呈鱼脊棺盖状。石碑下底,镌刻有两行楷书:“唐朝显庆五年岁次庚申七月(庚)子朔十日巳酉故长孙无忌墓志”26字,两行竖排。蔡老当即赶往现场,将碑文与陈垣所著的《二十史朔闰表》核对,碑上的年月日干支无误。可以断定,此为长孙无忌的墓志碑。按古代葬俗,上盖刻标题,下底刻写墓志铭,但此碑只有标题,而无墓志铭。长孙无忌墓志碑的发现,不仅证实了他的初葬地在彭水县城东门坡,同时还对他的死年提出了新说:新、旧《旧唐书》、《资治通鉴》等,都作“显庆四年”;墓志却作“显庆五年”,是否《唐书》有误?今人不得而知。墓碑如今存放在县文管所。最让蔡老感到遗憾的是当初挖出来的陶棺有30层,但都被附近村民所毁坏。
上面的武隆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唐朝都属黔州管辖,是相邻的两个县。
陕西记载
其次,陕西又有三处记载——
1,长孙无忌墓位于陕西省永寿县渠子乡永寿坊村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半公里处。1986年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竖立署名永寿县人民政府文物保护标志碑一块,建立了文物保护组织和科学记录档案。
2,出启夏门(乌龟曰:这是长安南门),览南郊、百神、灵星三坛。次杜光村。东南历仇家庄。张注曰:庄即唐宦官仇士良别业也。士良死,籍没其家,后晋赐晋昌军节度使安彦威,安氏子孙世守之。士良墓碑俱存,其南为郭子仪墓,西南长孙无忌之墓,碑皆断仆。——这个是北宋张礼的《游城南记
3,当然就是宋元时留下来的那个昭陵图,里面明确标注说无忌哥哥的墓在昭陵陵园里。
也就是说,陕西省这块儿,至少有三处可疑地点,一是长安城南,一是长安西北的昭陵,一是昭陵还要往西北走的永寿县——
结论:永寿县志所记载长孙氏唐初移民至此靠不住。
长孙姓源
其实长孙姓源出有二:
1、出自北魏皇室沙莫雄,为拓跋姓所改。长孙复性本为拓跋氏,为后拓跋弘第三兄元嵩之后。拓跋珪拓跋圭的曾祖父拓跋郁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沙英雄为南部大人,号拓跋氏;小儿子什翼健就是拓跋圭的祖父,拓跋圭建立北魏称帝后,因沙英雄是曾祖父的儿子,就赐他的儿子为长孙氏。长孙嵩后来位至太尉,封为北平王;他的侄子长孙道生屡建战功,位至宰相,封为上党王。拓跋嵩因有功于魏,世袭为王族大人。拓跋宏时,以拓跋姓为魏朝皇族宗室之长门,故改姓为长孙氏。
2、出自北魏之前有长孙氏。据《汉书。艺文志》和《孝经》上记载有长孙顺“长孙氏说”二篇,西汉已有长孙氏。
得姓始祖:长孙顺。关于长孙氏的来源有二个说法:一是如《通志·氏族略》和《旧唐书·长孙无忌传》上记载所言,长孙氏出自北魏皇室的沙莫雄,因沙莫雄是南部大人,号反正跋氏,又是拓跋珪的长子,拓跋圭建立北魏称帝后,沙莫雄就赐他的儿子嵩为长孙氏;二是《汉书·艺文志》上记载有长孙顺,认为在北魏之前早有长孙氏。总之,长孙氏的得姓历史在2000年上下。长孙氏后人尊长孙顺为长孙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长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代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王族中有一位叫元嵩,因为功劳大,朝廷封他为王族大人,这个封号可以世代承袭。到了拓跋宏在位时,孝文帝向汉文化学习,将拓跋姓改为元姓,孝文帝的姓名叫元宏。而拓跋嵩的后代,就改姓为长孙,意思是王族长门的子孙,这个姓和王族大人的封号也相呼应。长孙姓望族居济阳区(今山东省定陶西北,一说河南省兰考东北)。据《郡王百家姓》记载:长孙氏望出济阳郡司马衷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置济阳郡,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
多数隶书记载长孙为洛阳市人,且自北魏隋朝起其家族就与皇室联姻,何至于长孙无忌会出生于偏僻的永寿!
结论:长孙无忌死于黔州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终于不顾大臣们的冒死极谏,诏废王皇后萧淑妃,册立武则天为皇后。因进谏,褚遂良等人被远贬蛮荒,武则天最忌恨长孙无忌,但他不同于褚遂良等,不但是佐命元勋,更是高宗的元舅,要将之搞垮,需要时机。显庆四年(659年),在武则天的授意下,由许敬宗费尽心机,把长孙无忌编织进一桩朋党案,进行恶毒陷害。许敬宗借处理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朋党案之机,诬奏韦季方与长孙元忌构陷忠臣近戚,要使权归无忌,伺机谋反。李治先是吃惊不信,继而伤心怀疑,命许敬宗再察,然后面对许敬宗足未出户编造的关于韦季方交待与长孙无忌谋反的供词,哭泣道:“舅若果尔,朕决不忍杀之,天下将谓朕何,后世将谓朕何!”许敬宗举刘恒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唐高宗懦弱昏庸,竟然不与长孙无忌对质(或者他需要不进行对质),就下诏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太尉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但准许按一品官供给饮食,算是对元舅的照顾,对当年为其争得帝位的报答。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流或杀。三个月后,高宗又令许敬宗等人复合此案,许敬宗派大理白族自治州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杀。
长子长孙冲:尚太宗女长乐公主。官至秘书监。冲生子延,延生子(元)冀(追念无忌功劳,复封为赵国公)。次子长孙涣。三子长孙浚。四子长孙淹。五子长孙温。六子长孙澹。七子长孙净。八子长孙。九子长孙湛。十子长孙津。十一子长孙泽。十二子长孙润:封金城县子。
长孙无忌的儿子们除了长孙冲曾担任较高的官职外,其余多是因为父亲的恩荫而授与一些较低的爵位和食邑。在长孙无忌遇害十五年后,李治为其平反,追复了他的官爵,并由其曾孙袭赵国公。但长孙家族并没有因此东山再起,恢复往日盛况,子孙往往也只担任一些中下级官吏。直至唐末,长孙无忌的子孙担任官吏的有:长孙钧为猗氏县令,长孙铸考中进士,长孙铎为知杂侍御史长孙延为司津监,长孙昕为尚衣奉御,长孙演为长安县令等等。
若以上人物在永寿的家谱中能对上号或许对其修谱有帮助。
价值意义
唐初的江南道范围太大,后分江南东、西道及黔中道,黔中道治所在今重庆彭水郁山镇地盘大约为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桂西北,贵州省大部,渝东南,鄂西一带。黔中道治黔州,领黔、辰、锦、施、巫、业、夷、播、思、费、南、溪、溱、珍、充等州和若干羁州。黔州黔中郡,辖彭水郁山、石城县黔江区)、洪渡镇(酉阳龚滩)、盈川(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信宁(江口县)、都濡(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等数县。
长安离黔州数千里,需越秦岭、翻大巴山脉,涉蜀水。而当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涪州涪陵区)到黔州当时不可能走乌江天险的水路。4月被贬,7月就死,3个月估计根本无法抵达黔州。武龙(今武隆区土坎纸厂)县的群山险滩严重阻碍了他的行程(即使今天武隆的群山激流依然是阻碍渝湘交通的瓶颈),闲适悠游的他不幸被许敬宗追上逼死于途中,就近埋于信宁县(今武隆江口镇,当时属黔州所辖,宋代废县设镇,后长期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所辖,1950年划归武隆县),此地距黔州尚有上百公里(当时走古驿道至少十余日的路程)。由于是武则天秘密处死,对外称水土不服,所以墓葬可以享受一品待遇。但信宁乃新设小县,武龙虽近,同为穷县,人力物力财力均无法承建豪华墓葬,且不属于黔州管辖。因此,黔州道治就责无旁贷,无数工匠在黔州大肆打造墓室材料,长途运往信宁。因交通不便,大型石材和石刻成品很难运输,废弃不用浪费的不少。因此,今天彭水有发现石碑不足为奇。另外黔州还流放过4位皇子,李承乾就死于此,与长孙的死并不遥远,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发掘应该是“太子坟”更有可能性。但问题是,后来流放的太子都陆续迁走,其墓怎会现在才被发现?30多层的棺木即使被破坏,也不可能不惊动考古界,破烂棺木也能分析出许多惊天秘密。可惜彭水没有提供实物证据。
长孙的死因虽保密,但其死讯却天下尽知,黔州官员和许敬宗岂敢谎报?历代隶书和彭水许多官员在县志中都有记载葬于信宁。
在许敬宗的严密监视下,长孙的儿子要想偷运父亲的尸骨谈何容易?运回又怎敢埋于永寿坊(偷运是欺君,流放长孙时,其族人或杀或放,永寿坊早成是非危险地,岂非罪加一等想灭九族)?永寿县县志漏洞百出,一会儿说是祖上唐初从洛阳市迁往永寿,一会儿又说子孙打算偷运回洛阳老家。都是一派胡言。
最大的可能是许敬宗割下长孙的人头回京复命,尸身留在信宁入土为安。待武则天验明头颅真伪后,埋头颅与长安城南。
结论4:昭陵为最后归宿
15年后,获得平反,迁葬在所难免。按长孙生前遗愿以及当时许多前朝大臣的潮流,陪葬在昭陵旁的隶书记载应该可信,那么信宁(江口)的墓地实际上还未完工就已经停止修建,徒留衣冠冢和外围巨大的封土堆以及逐渐风化腐朽的木石附件。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建设背景
墓地介绍
史料记载
重庆记载
陕西记载
长孙姓源
迁徙分布
价值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