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棕熊(学名:Ursus arctos pruinosus)是棕熊的
亚种之一,又被称为马熊和蓝熊。体长约为1.8-2.1米,肩宽约1米,四肢特别粗壮。毛色主要是棕
褐色,变异范围很大,有棕褐色、褐黑色、污白色和褐黄色等。老年熊的毛则呈银灰色。
西藏自治区棕熊主要生活在山区的森林带,食性较杂,主要以翻掘洞穴的方式捕食
鼠兔和旱獭。它们会冬眠,冬眠期间体温、心跳和排毒系统都会停止运作,以减少热量和钙质的流失,防止
失温和
骨质疏松症。它们在
冬眠洞中会产仔,每胎一般有1-2只,春季,雌熊常常会带着小熊在林中玩耍。它们分布在
尼泊尔、
不丹以及中国的青藏高原、
甘肃省和新疆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将西藏棕熊定为CITES附录Ⅱ级濒危动植物种,并严禁国际间的随意贸易。
命名
西藏棕熊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同时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代表性动物之一。它属于
食肉目、
熊科的
亚种,又被称为马熊、
喜马拉雅山脉蓝熊或喜马拉雅雪熊。在
藏语中被称为“折蒙”。这一亚种的学名为
棕熊属 arctos pruinosus,其属名“Ursus”还是1758年由
卡尔?冯?林奈科学家命名,经过数个世纪被全球
动物学沿用至今。中国现代
棕熊的科学名称最早于143年前由拜特(Blyth)定名,当时在
拉萨市获得标本,因此也被称为藏马熊。
形态特征
体型
西藏棕熊是一种具有独特特征的大型动物,体长约1.8—2.1米,肩宽约1米,最大体重接近400
千克。它们的头部宽大,嘴部突出且较长,肩膀和背部有明显隆起,肩高超过臀高。脚掌是裸露的,具有厚实的足垫,但前足腕垫不如
亚洲黑熊的宽大,与掌垫分开。四肢异常粗壮,尾巴较短。
体毛
西藏棕熊的毛色主要是棕
褐色,但也有较大的变异,可能呈棕褐色或黑褐色,甚至
红棕色。底色通常是棕黑色。老年熊的毛色呈银灰色,而幼年熊为棕黑色。胸毛长度可达10厘米。在肩部到胸前的位置,它们拥有一圈醒目的白色领圈,而这个领圈在胸部会逐渐变宽。这些特征是区分
西藏自治区棕熊与其他棕熊
亚种的主要依据。
成体熊的颈部胸前有一个比黑熊更大的白色月牙形斑,一直延伸到肩部,终身存在。四肢通常呈黑色,但也有淡色的情况。爪的颜色随四肢颜色而变化,但通常是淡色。熊的两耳和四肢一般呈现黑褐色。
分布与栖息
西藏棕熊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多栖息在海拔4500-5500米的高草原、高山
草甸草原、山地
荒漠草原和灌丛草原。它们经常在向阳的沟谷和山坡活动。在西藏南部,西藏棕熊喜欢栖息于海拔3500-4500米的高山草甸、沟谷灌丛和乱石地带。而在东南部,它们主要栖息在海拔3000-4000米的暗针叶林、灌丛草甸、山间
谷地和针阔叶混交林。
西藏棕熊的具体分布情况
西藏棕熊在暗针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地区的分布较为稀少,大约每平方公里0.03~0.05只西藏棕熊。然而,在这种生境中,西藏棕熊常会在冬眠前和冬眠后的一段时间来寻找食物。即使是在冬季,没有冬眠的西藏棕熊也会进入针阔混交林地活动。
与之相比,
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灌丛地区较为普遍,并且有更多西藏棕熊活动和栖息。特别是在
冬眠前,西藏棕熊会经常选择在这种生境中寻找食物,如
浆果等。在这种生境中,西藏棕熊的密度大约为每平方公里0.03~0.06只。
草甸是由较耐寒、喜湿的草本植物组成的生境。这种生境中有着丰富的植物和动物食源,因此西藏
棕熊的密度相对较高,估计每平方公里为0.01~0.22只西藏棕熊。草原生境是西藏棕熊活动最广的地区,在这里生长着大量多年生草本植物,为食草
根状茎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源。在草原生境中,西藏棕熊的密度平均达到每平方公里200~300只。而
喜马拉雅旱獭也主要分布在这种生境中,它们以食用草原植物的根茎为生。
荒漠地区广泛分布在
羌塘高原西北部海拔5000米以上的无人区,占全区西藏棕熊分布面积的约1.4%。高山冰缘生境则分布在
西藏自治区各大山脉的雪线以下地带,约占全区西藏
棕熊分布面积的约7%。
湿地是指薄层积水或土壤过湿的地区,包括河流、淡水湖泊和沼泽等地域。湿地在
西藏高原上广泛分布,约占全区西藏棕熊分布面积的约3.7%。夏季湿地是西藏棕熊重要的食源地,每年的6月和7月,西藏棕熊会进入浅水河流内捕捉鱼类。有时甚至会有几只西藏棕熊连续几天在一条浅水河流的两岸活动,以捕鱼为生。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早春,西藏棕熊从洞中出来,由于天气尚寒,它们多白天活动,夜间休息。西藏棕熊生境适应性很广,多活动于山间谷地、山地阳坡、河溪旁,以及食物丰富处和村寨附近。但饿急后,有时夜晚也到牧场偷食家畜。平时由于牧场猎犬看得严紧,春季的西藏棕熊每天要游荡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食物充饥。
到了5、6月份,天气转暖,青草出现,
鼠兔和其他小动物活动频繁,西藏棕熊可取的食物较多,很少到牧场骚扰。午间有休息的习惯。
7、8月份进入夏天,各种食物更加丰富,这时虻、蚊、等
吸血昆虫开始大量出现,西藏棕熊就夜间或晨昏活动,白天躲到通风阴凉处休息,昼夜活动范围也较小。
9、10月份进入秋季,林区各种
浆果成熟,高山草甸和草原地区鼠兔等食草小动物也较肥,西藏棕熊昼夜采食,以贮膘增脂,准备
冬眠。
觅食行为
由于高原特殊的动物地理生境,造就了西藏棕熊以食肉为主,但也食其他植物,是
杂食性动物,其食物组成多样。动物中鱼、蛙、
鸟卵、
鼠兔、旱獭以及有蹄
哺乳纲和幼崽均是它们
捕食的对象,有机会也抢食狼和
猞猁的猎物如
藏羚、
藏原羚、
岩羊等。每年冬春季节受
2008年中国雪灾影响,
羌塘高原一部分
有蹄动物大型动物饿死冻死,它们的腐尸对西藏棕熊也有很大的引诱力。
西藏棕熊食植物中的青草(主要是
双子叶植物)、嫩芽、野果、各种
浆果以及鼠兔贮藏的
蕨麻、
蕨麻植物的
根状茎。受季节的影响和当地生物资源的差异,西藏棕熊的食物成分有很大的变化。早春,西藏棕熊离开洞穴,首先寻找一些助泻的食物,以排除堵在肛门处的粪栓。在
藏北草原地区西藏棕熊主要挖食
鼠兔和
喜马拉雅旱獭。
社会行为
西藏棕熊能爬树善游泳。它的听觉、视觉较迟钝, 动作笨拙, 行走缓慢, 但嗅觉十分灵敏。在深山旷野中, 它可利用嗅觉提前发现目标。尤其对人的气味更为敏感, 在顺风时它可在1000m之外发现人。它没有固定的栖居场所, 雌雄多单独活动, 母熊带着幼熊一起活动, 通常1只母熊仅带1只幼熊活动, 但也有特殊的。
1994年10月在藏北羌塘的戈尔错见到1只母熊带着3只幼熊, 在发情期间多见一雄一雌在一起, 偶尔有三四只雄熊追随在1只雌熊之后。平时西藏棕熊走起路来是侧对步, 加上后脚朝内撇, 故行走方式呈摇摆前进;在着急时, 变换步法, 跑起来速度也很快, 据测算时速可达30~40km。如果是带幼仔的母熊被追赶时, 它跑一段就直立行走一段回头观望幼仔是否赶来。
冬眠行为
11月,
羌塘高原或高山地区已开始降雪, 寒风凛冽,西藏棕熊尽快寻找向阳险峻的山崖或避静的山坡筑洞冬眠;在藏东南有林地区西藏棕熊冬眠略晚, 且有垂直向下迁移, 迁至暗针叶林带选择大树根际, 枯
树洞内或向阳背风的山坡上挖洞, 筑巢冬眠。一个洞穴内通常仅有1只熊独居, 但尚未独立生活的幼熊则与母熊同住一个洞穴内。冬眠时间为11月至翌年3月, 约5个月时间。西藏
棕熊入眠和出洞的时间, 因地而异, 即使在同一地区, 亦因它们的体质状况、性别、年龄、冬寒和春暖来临的早晚以降雪和融雪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通常带仔母熊冬眠最长, 强壮公熊冬眠期最短。冬眠时呈
半睡眠状态, 如遇惊扰, 随时都可惊醒。被惊醒的西藏棕熊, 常不再冬眠, 到处游荡找食。
生长繁殖
繁殖
每年的5-6月间,西藏棕熊进入发情期。当夏季初高原上的温度逐渐转暖时,西藏棕熊们发出断断续续的叫声,以追随雌熊。有时候,2-3只雄熊会追随着同一只雌熊。交配结束后,雌雄分别离开。雌兽的怀孕期约为7-8个月,一直持续到翌年初春。雌熊通常在冬眠洞中在1-2月之间产仔,每胎通常有1-2只幼仔,有时甚至有3只。间隔1年的夏季,雌熊又开始进入另一个发情周期。这时一岁半的幼仔会离开母熊独立生活。如果在冬眠期间出生的幼仔在4月份之前丧生,雌熊仍然能在夏季发情交配,从而继续在下一年产仔,实现不间断的繁殖。
生长发育
幼仔
西藏自治区棕熊新生时约重500克,耳目紧闭,大约一个月大才开始张开眼睛。它们身上覆盖着稀疏的灰色短毛,颈部通常有白色斑点。幼仔熊最初的生长速度较慢,初春时会跟随母熊一起觅食小动物如
鼠兔,也会采食一些植物。冬眠期间,幼熊会依靠母熊度过整个冬季,并在春季继续跟随母熊。
但当夏季来临且雌熊再次发情时,母熊会将幼熊驱离。一旦幼熊达到三岁,它们就能开始发情和交配,但雄熊通常性成熟相对较晚。一般来说,
雌性和
雄性西藏棕熊需要到四到五岁才能开始繁殖后代。西藏棕熊的寿命相对较长,通常能够活到30到40年的时间。
保护
致危因素
西藏棕熊由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多年来遭受大量捕杀,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这种捕杀导致了它们的
种群数量显著下降。此外,西藏棕熊的繁殖能力较低,它们的生存条件也非常恶劣,因此它们一度面临灭绝的边缘。然而,与个体受到的威胁相比,更令人担心的是它们的居住环境遭到破坏和食物链的破碎,整个种群的生存面临严峻的挑战。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文化的限制,西藏棕熊被冠以“农牧业
害兽”的称号而遭到大规模捕杀。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增长、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捕猎技术的提高,保护、管理和宣传滞后,许多地区西藏棕熊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的自然分布范围也大大缩小,甚至在一些传统分布区内已经很少看到它们的踪迹。
保护现状
为了保护
西藏自治区地区的野生动物,中国政府决定将西藏棕熊等多种食肉动物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同时,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所依赖的自然环境,
三江源国家公园得以成立。随着进入21世纪,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多次修订,进一步扩大了野生动物及其
栖息地的保护范围,并增强了对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
保护级别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将西藏
棕熊列为二级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动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将西藏棕熊定为CITES附录Ⅱ级濒危动植物种,并严禁国际间的随意贸易。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7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西藏棕熊被评定为无危(LC)物种。,并严禁国际贸易。为了有效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并实现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西藏自治区林业局在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协会的支持下于1992年启动了专门的西藏
棕熊生态学和资源状况调查研究项目,以为自治区的宏观决策提供支持。
发现记录
2020年10月,在
青海省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边界地带,北京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的三名队员意外发现了四只稀有的藏棕熊。这种称为西藏棕熊的熊
亚种,被认为是全球最稀有的熊种之一。这次发现证明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周边野生动物种群已经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蔓延态势。
2022年5月,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哈拉湖附近再一次出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西藏棕熊和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牦牛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