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波瑶族乡位于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中部偏北,东邻者桑,南连归朝,西接新华和
花甲,北与那能毗邻,总面积535平方公里,全部为山区。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56.5公里,距国道323线10.5公里。
简介
该乡下辖洞波、洞洪、里那、安那、那哈、坡甫、坡令、洞塘、芭莱、那达、那沙、三湘洞12个村委会,共219个村小组7597户36893人,其中农业人口36196人,占总人口数的98%。境内居住着壮、汉、苗、瑶四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2766人,占总人口数的88.8%;其中,
瑶族11627人,占总人口的32%。
地势东南高,西南低,山峦起伏,群峰纵横连绵,最高海拔1518米,最低海拔470米。气候温和湿润,属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4℃,年均降雨量1199.4毫米。辖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勘探发现的有金、锰、锑、钛、、铁,很具开发价值;水利资源丰富,年降雨量1280毫米,径流量3亿立方米,水能贮藏量2万千瓦,
那马河干流具有开发梯级电站的便利条件;辖区内集
热带、亚热带、
温带气候于一身,独特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经济林木主要有八角、
绿竹笋、
肉桂、
柑橘、
甘蔗、
油桐、
油茶、梨、
葡萄,素有“八角之乡”的美称;农业作物主要有:水稻、南洋椒、菜豌、番茄。此外,牛、羊等畜牧产品在洞波经济中占有较高比重,并呈现较好发展势头,是该县牛冻精改良推广重点乡。
历史文化
文化来源
洞波乡瑶族文化有着较远的渊源。“瑶”,最早来源于
南北朝至
隋朝时期的“莫徭”,宋代的“徭”,元明清至民国初期侮辱性的“徭”等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贯彻民族平等政策,确定“瑶”为
瑶族的族称。瑶族支系众多,有过
畲族(又称盘瑶或勉瑶)、蓝瑶(又称靛瑶)、八排瑶(又称排瑶)、东山瑶、大板瑶等,目前居住在洞波的瑶族主要有蓝靛瑶、大板瑶、山瑶三种瑶族。寨老制是在瑶族村寨由各户的一家之主集会,通过民主推荐产生德高望重的、具有领导和组织能力的人所形成的一种制度,颇似原始社会的长老制,至今仍广为流传。
富宁县的瑶族寨老会议长期以来形成的特点是农历2月初2赶庙会时召开,主要是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解决村内纠纷、探讨一些经济发展之路等等。
婚姻
瑶族的婚姻与其它民族有着特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瑶族传统上实行族内婚姻制,即禁止与外族通婚,这在建国前和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均未发现与外族通婚的事例;蓝靛瑶婚姻一般都有很浓的包办色彩,父母之命在婚姻中起决定性作用;男方交给女方的“问姻”信物是一包烟丝(内装1.2元人民币)
文体艺术
瑶族宗教信仰是
道教,度戒便是瑶族道教入教仪式的总称。
文体艺术主要是丢花包、口传文学、舞蹈。瑶族民间有大量的口传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等,较著名的有《竹笛》、《田螺姑娘》、《伏曦传说》、《三妹》等。舞蹈有《道公鼓舞》、《道公战刀舞》、《道公舞》、《师公铜铃舞》等。
民族风俗
住房文化
解放前住房多是土木结构,草房居多。解放后板瑶、靛瑶多盖瓦房,认为屋向依山而朝,择吉日建,人畜方旺。一屋三格,内宽二丈余,高一丈多。立柱上梁时,木匠师傅还念道:“走!走!走!子孙后代家家有。立柱!立柱!子孙后代人人富,立起来!立起来!子孙后代个个都发财。先立左,后立右,子孙后代个个秀。”边念边立柱。上梁时,梁木中间挂一红布,写“大吉大利”四大字。房屋四周以篱、木板或泥土围墙,以避风或防盗。
山瑶支系有人死迁址之俗,故住房简陋,昔有“九分石头一分土,种一山,吃一山,走一山,丢一山”之说,生活贫困就搬窝。解放后,党和政府关心,尽力扶持,大部分已定居,少数已建瓦房,并改变了生产方式,生活明显改善。
寨老族老制习俗
瑶族自古遗留下来寨老、族老制的习俗,是族内自尊自爱自治自我传统道德修善的教育和处理内部事务的制度。
寨权由寨老行使,自古有之。有的以先住之村或户为“寨老”有的以“度戒”、“过法”后由神判决定,也有的经过民主选举。以村寨为单位,产生1至4个头人,为一寨之主,有事召集群众议决,负责解决生产、扫寨、祭鬼、献神、民事纠纷及组织武装反对外来侵扰等事务,重要事大家约法,由寨老监督执行。涉及各村寨的问题,则联合举行会议,共同议决。解放后,寨老积极靠拢党和人民政府,党和人民政府依靠他们,做了大量有益于人民的工作,阮福荣、韦恩禄、陆文忠、张金荣、赵福现、
李秀英、李大妹、邵春友等等是瑶族寨老的佼佼者,深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族权以本姓族老行使,负责处理族内事,凡嫁娶、分家、继承遗产都经族老决议。靛瑶族老可强行成年男子“度戒”,板瑶婚后亦要“过法”,认为只有“度戒”或“过法”才是盘王子孙。一家的大事均由家内老人决定。若父母健在,财产由父母与男孩平分,父母意愿跟谁就分给谁。父母未死旧房屋归父母所有,父母死所需的安葬费由诸子共同负担。父母死,兄嫂有义务教养还小的弟妹。没有兄弟的遗孤则由祖父母、伯叔或外祖父母和
舅父收养。未出嫁的姑娘有积累私财的权利,如种
木蓝、花生和棉花、
豆类等等,出嫁时可带走。一个家庭以男子为家长,兄弟间分家十分郑重,首先报请族老寨老参加,立约为据。
民俗
瑶族崇拜祖先,靛瑶、板瑶以“
盘古为始祖,盘瓠为大宗”总称“盘王”为始祖,除全村共敬,各家还有自己的祖宗神谱、家谱共一香炉。一般不写牌位,少数与
汉族杂居则写“天地国君师位”,个别与
壮族杂居则写“X氏堂上历代始高
曾祖父远近宗亲之香位”。山瑶不祭盘王,各自设神龙、香炉和牌位祭先祖。
(一)祭祖:节日重祭,并献刀。正月十五、七月十五是祭祖节日,杀鸡献酒,制作纸衣、纸钱,写上高曾祖父的四代老妣名字,献毕烧给祖先。正月十五日更隆重,各户请道师来请诸神降临保平安,把家神(祖公婆名字)、皇母娘娘、财神、土地神、、禾苗神、灶王神、药王神、
寿星神、三清大仙、社神、
盘古……一一请来献祭。其次
上巳节或
清明节,以酒肉
花糯饭上坟祭祖。
(二)祭神。
瑶族信奉多神:盘古、神农、社皇、
城隍、
玉皇大帝、瘟王、灶王、花王、境王、
山神、谷娘、雷公、
后土娘娘、三清、三元、民官、牛官、四师、五雷、
真武大帝、威德等几十种神。瑶寨均立土地神,20户以上的建有神庙,置于村边树下设香炉并写:“上世立极先生盘古大皇”、“本山境主罗侬岑史大皇”、“上界昊天玉皇大帝”、“本村爱民李社大皇”。
(三)还愿:年年举行。祭祀“四大神”(即盘王、玉皇、境王、社神),年初许愿,祈祷四大神保佑吉祥;年底还愿,在社主家举行,称为“三竹青楼
玉皇大帝青宵‘筵会堂’”。“青楼”是用竹子制成一座四方楼台模型,宽一尺,高三尺五,顶上用妇女头帕装饰,早晚由青年男子向“三青楼”唱歌,表示向“盘王”祝愿快乐。还愿结束,将“青楼”焚烧以献“盘王”。还愿一般两天两夜,结束后三五天内全寨人共同禁忌:寨内不准米磨面,不做针线活,不晾晒衣服和杂物,如无法避免者可到村外去办,否则“神”会怪罪。
(四)扫寨:一年一次,二月初举行,各户捐资集物,杀猪、鸡,每户一人到场参加祭祀活动,一说驱邪赶鬼,人丁健康;二说求龙王放水,风调雨顺,好按季节种庄稼。是日由道公率领度戒的数十人,由一人端一碗饭,其余的人各自手执大刀、棍棒、铁链、粪箕、纸钱在寨中游行,边行边舞,边呼吼,由端饭人将饭撒于村头村尾,谓之驱鬼除邪,各户同时开展大扫除活动,以此消祸得福。
(五)祭龙:三月择吉日祭龙。是日各户捐资捐物,杀猪、鸡敬献“四皇”,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户均一男人参加,敬献后分享,妇女不能参加,否则四皇会怪罪。解放以来,有的群众对神的信仰逐渐淡漠。
农村经济
全乡主要以水稻、玉米、八角等
种植业和
肉牛、生猪等养殖业为主,2007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93万亩,年粮食总产量1.34万吨,农民人均产粮367公斤。有八角面积3.47万亩,大牲畜存栏2.58万(头)匹,出栏4583(头)匹,生猪存栏3.8万头,出栏2.32万头,肉类总产量2433吨。农村经济总收入477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18元,比上年增长7.6%。
特色产业
洞波乡盛产八角,素有“八角之乡”的美称,现有成林八角面积3.47万亩,年产八角
干果60万公斤。畜牧业发展迅速,是
富宁县牛冻精改良示范乡。
基础设施
1、公路建设力度加大,交通条件极大改善。
一是建成了洞孟水泥公路。整个工程建设得到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其中省投入51万元,全乡干部职工、各社会界人士、洞波籍外出工作人员捐资15万元,群众义务备砂1000余方,在全乡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于2003年11月23日建成通车,成为当时全乡乃至全州唯一的水泥公路。二是加大了村村公路的投入力度,使全乡自然村通路率达96%,村委会通路率达100%,通车率77%。为促进全乡公路网络的形成,乡政府多方协调,筹集资金鼓励群众修挖村村公路,六年共发放炸药等物资1600余件,新修了石才等95条村村公路,新修出境公路4条,新挖公路的总里程达514公里。同时修复那达、那沙、坡令、安那、三湘洞等9条乡村公路,共修复216公里,将新寨至玉弄段进行改直,对新寨到坡令、芭莱到那达段进行了铺砂,六年的努力使全乡96%以上群众的行路难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2、水利建设稳步推进,农业发展基础得到夯实。
一是完成我乡二期国债饮水工程的实施,新增蓄水池35个,容量为510个立方,新增解决了248户,982人,366头(匹)大牲畜,重复解决了319户,1307人,477头(匹)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三湘洞村70%的群众饮水问题难得到了解决。二是完成农村饮水工程94件,共解决饮水2085户,10513人,5306头(匹)大牲畜的饮水困难。三是多方筹集资金,修建三面光沟渠,累计建成24条,长39.8公里。工程的实施,为我乡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电气化工程得以全力实施,照明问题基本解决。
2003年,我乡对未通电的131个村小组作了规划,为村村通电工程奠定了基础。通过四年的实施,至2007年全乡有213个村小组实现通电,全乡通电率达97.3%。保证群众的正常通电,为全乡群众和干部职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4、通讯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信息流通逐步加快。
经过六年的努力,全乡12个村委会均接通电话,电话用户已达550户,同时开通了联通和
小灵通,新建移动通讯发射塔3个,全乡移动用户达670户,增长65.2%。全乡通信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目前全乡电话普及率达80%,移动通信信号覆盖率达70%。使群众的信息沟通更加方便,缩短了与外部的差距。
人口卫生
洞波瑶族乡是
富宁县唯一的
民族乡,总户数7830户,总人口37327人,其中农业人口36542人。有壮、瑶、汉三种民族,其中
瑶族占总人口的32%。全乡现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21人,村级卫生室12个,乡村医生14人。2008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94.76%。
教育
乡有各类学校49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初中共28个教学班,在校生1472人;完小15所,村小12所,一师一校21所,有小学在校生3617人。办有1个学前班,共40名学生。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99.44%,适龄少年入学率96.34%。全乡现有教师268人,其中中学教师79人,学历合格率为96.3%。小学教师189人,学历合格率为97.9%。近几年来,洞波瑶族乡中心学校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原则,立足于
民族乡的实际,提出了“把握一个根本,狠抓一个中心,坚持一个原则,处理好两个关系,落实好三个方面,加强四项考评,促进五育发展,逐步达到六个学会”的办学思路,即牢牢把握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一根本,狠抓教学质量这一中心,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加强教师的德、能、勤、绩的考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之逐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生活、学会塑美审美。学校注重发挥校园主阵地和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切实加强并不断完善了适合学生年龄层次特点的系列化教育,现已初步建立了科学的育人体系。教师自尊自重,竭忠尽智,全面育人;学生勤奋学习,遵规守纪,全面发展,形成了“团结、求实、勤奋、上进”的良好校风。学校管理质量和办学效益稳步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显著。
全乡共14所中小学(其中,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完小12所)配备了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系统,丁那、石才、冒街、果布、旧交5所小学列为教学光盘播放点,该乡自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以来,积极下载优秀教育资源,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