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涌泉(1927年6月29日-),
嘉善县人,字允尧。
人物简介
黄涌泉先生能诗,工书画,擅长鉴定,生前是
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文化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委员、
西泠印社理事、上海教育学院《中国画学丛书》编委、余绍宋研究会顾问。40年来,征集元代朱玉《揭钵图》卷,
清代八大山人《双鸟图》轴等数十件珍品。1984年赴美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纽约等地进行文化学术交流,获
印第安纳州州金钥匙。行书《王勃诗》轴送展
日本,绘画《墨鱼》、《鸡》等影印于世。发表《郑\u003c拜经斋日记\u003e初探》(获浙江历史学会优秀成果表扬证)、《书画鉴定浅说》、《武林画派与蓝氏一门》、《明末清初篆刻家丁良卯考》、《八大山人\u003c双鸟图\u003e考辩》、《“二石”与“姚梅”》、《赵之谦绘画代笔考》、《任伯年卒年考》等论述。主编《浙江近代书画选集》。编著《陈老莲版画选集》、《费丹旭》、《杭州元代石窟艺术》、《李公麟圣贤图石刻》等;所著《陈洪绶年谱》,深受国内外学者推重。
人物生平
出生于
魏塘镇东门一个茶叶商家庭。父亲黄振麟是黄元昌茶叶店老板,母亲陈全珍育有四子女,老大黄鼎奎,老二黄涌泉,老三黄德宝(女),老四黄祥寿。母亲陈全珍是个非常善良的人,同情、帮助穷苦人,性格内向,相夫教子,是典型的家庭妇女,常以“老实、踏实、正直做人”教育子女,“生活要节俭,要与人为善,不要强人所难”。黄涌泉受母亲影响很大,养成了一生俭朴、克己奉公的传统美德。因茶叶店生意每况愈下,培育四个子女也不容易,故黄涌泉对母亲极孝,自离开
嘉善县工作后,总是尽量抽身回家看望母亲,让老人家得享天伦之温暖。在1954年特接母亲来杭州居住,直到“文化大革命”时,妻子、女儿都被赶往农村,老母遂回嘉善,直到96岁时病逝在家里。以前,黄涌泉每每谈起母亲,总要难受自责,不能在老母身边侍奉。为了工作,为了
书画鉴定事业,只能以忠孝难两全来作心灵上的慰藉。他曾说,母亲的长寿也是老天有眼。
黄涌泉幼时聪颖过人,记忆力很好,而且喜欢动手写字、画画。父亲黄振麟尽管忙于生意,还是尽量抽出时间来督促他临摹字帖,写毛笔字,还常对他说“字不离体”。这个“体”第一是指字体,学习毛笔字一定要学体,成体;第二是指写字的人,品格不高是写不出好字的。尤其是后来黄涌泉协助店里记账时,父亲还是这样教导他。当时的账簿用宣纸做,记账用的是毛笔。
嘉善县一带的学龄前儿童在家长的教导下,往往先识字,开始启蒙,大部分孩子先识“方字”,这方字就是把最简单的汉字写在1寸至1.5寸的薄纸板上,教孩子认字。在正式上学前,黄涌泉就已经认识数百方字了。
初小一年级是在启东小学上的。启东小学的原址叫神仙宫,是个
道教活动场所,只是在清末就破败了。“五四”以后,新学堂纷纷建立,在魏塘镇的东门,就有两所小学利用了旧寺庙作小学堂的,一是在宾阳门外的
地藏庵,另外就是谈公桥旁的神仙宫了,因为它地处东门大街,故有好文者取名为启东小学。
“8·13”事变以后,日军飞机对
嘉善县县城经常袭击、轰炸,还在念小学四年级的黄涌泉随全家逃到桐乡乌镇乡下避难。不久
桐乡市也遭沦陷,父亲看到只有
上海市的租界稍安全,就把他送到上海青华小学继续读书,并在那里毕了业,又考入了思源中学。直到1941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攻并占领各国在上海的租界,思源中学被查停,他只得返回故乡嘉善。
就在上海求学的这几年里,自小爱好中国书画的他,广泛接触了当年上海许多著名画家的作品。当年在成都路的中国艺苑经常举办书画展,有时还有古书画藏品展。这地方离他住处不远,这位身材不高的不起眼的中学生,便是这些展览的常客。他不光是参观展品,学习前人的创作手法,而且还注意其他参观者的议论,从评画一直到上海滩的画风等等,做了一个小小的“收音机”。
1942年夏,黄涌泉回到
嘉善县,插班进入县立初级中学三年级,1943年毕业。在上世纪40年代初的初中毕业生,要在县城内寻找一个工作,也并非什么难事,但要找到自己满意的职业,在小小的县城里也很难。父亲茶叶业的经营情况时好时差,总的来说还可以,父亲也希望能继承家业,继续经商。但黄涌泉的志趣却在书画上,在中学读书时,美术图画成绩总是班里最好的。在上世纪初的
上海市,就已经有
连环画出版发行,老百姓称之为“戏书”,因为它最早的内容为画传统戏剧中的人物故事,配的文字也往往是
瑞安鼓词,有的还把说白文字直接标在画面的人物边上的。在当年的学校里,喜欢画画的学生往往照“戏书”上的人物临摹。黄涌泉也一样,但不久后他更爱画大幅的中国画了。为了这一志趣,他也没出去经商,在店里先担任记账工作,余暇时间练习书画。因为基础较好又肯钻研,所以进步很快。一次他正在家里作画,所画的是人物条屏,一位亲戚看到后拍手称赞。因为那人刚新修好堂屋,厅上正缺少字画点辍,黄涌泉一口应允为这位亲戚画了大幅中堂。凡是看到此画的人都会美言几句,但黄涌泉自觉还不够。艺术也好,学习也好,要一步步上台阶必须求师。此时的黄涌泉已认识到一定要寻找名师指点,才能把握日后进取和努力的方向。
此时,他打听到王店有位画家叫施,人品、画品皆好,就产生了携画上门求教的想法。施桢是什么人呢?
施桢,字廷辅,号定夫,王店人,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画家,工人物、仕女、花卉。起初学
钱慧安,后自成一派,又善书法,也善写诗,名声很大。中年时曾游历
日本,曾任日本东京南画会长。回国后定居王店,在抗战时期曾力阻日军对王店的肆虐。日军知道他的名声,不敢造次,曾用抢来的一头牛换他的一幅画却遭斥责拒绝。1946年病逝于家中,时年72岁。传世之作较丰,《四老图》、《党姬烹雪》图轴,都曾出现在近年拍卖会上。
黄涌泉就对准这样一位老师,带着作品当面去请教。那时,
嘉善县到王店交通尚方便,中午出发,夜车可回。他聆听了
施桢对他的教诲,也看到了施桢是如何作画的,尤其是人物画,虽自成一家,但对人体、开脸以及衣服折皱线条,仍然有传统元素在里面,特别是与明代
陈洪绶的人物画极有相承之处。施桢也谈到了陈老莲,使黄涌泉初次对陈老莲有了兴趣。
由于施桢年事已高,黄涌泉产生了想要去外面见更多世面的欲望。刚好1946年一位亲戚在江苏徐州开绸布店,需要一位会计,经父母同意后,他便欣然前往。这是他第一次单身远行,因为他平时生活节俭勤快,自理能力很强,父母放心,他也觉得是一个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好机会。
徐州市虽是个交通要地,城市也大,历史上也有名,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好,绸布业是生活用品商业,然而消费较高,生意也一般。所以他的业余时间较多,当然上班时间是不能作画的,不像在家里了,但可以看书,他便把所攒的薪水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外,都买了书画一类的书。在这些书籍中,他接触到古今
书画赝品及其识别方面的知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当年的报纸上,他甚至还看了某某画家制的传闻,了解到在书画的圈子里,真伪问题自古就已经存在了。
就这样,他在
徐州市生活了一年半时间,在1947年10月回到
嘉善县结婚。
二
妻子顾彩芳,娘家也在嘉善。虽是旧式结婚,但两人婚前就认识,而且曾是同学,因此与一般的媒婚姻不同,两人有情感基础,十分相爱。在婚后的数十年里,两人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尤其是黄涌泉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妻子待他小心认真,呵护有方,半个多世纪如一日,很不容易。
家庭的和睦是一个男人事业成功的保证。后来他们育有两个女儿,一家人其乐融融。夫人顾彩芳也有自己的工作,是位医务工作者,工作也忙,还要操持家务,虽辛苦却也不觉时光流逝。黄涌泉钻研业务,在家庭生活中又风趣活泼,又疼爱夫人和孩子,传为佳话。
1948年,他受聘在
嘉善县华成绸布店做会计,业务上可以说驾轻就熟,凭着他聪明睿智和很强的记忆力,每天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和在
徐州市一样,空余时间常看书作画。接触古代绘画,研究古代绘画,
文言文是一定要精通的,光凭中学里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此时他想起了一个人,他姑夫的族兄张天方先生,说来是亲戚,平时也少有走动。但
张凤是非常喜欢好学之后人的,他是文学博士,又精通书画,尤其对古文字深有研究。这样的一位博学大家在本地,真是天赐良师。
此时的张天方已有60多岁,抗战胜利后曾受聘
杭州市和
上海市诸大学执教,并趁假期在故乡继续研究考古、挖掘,什么都参与。黄涌泉每隔几天就挟去一叠书画作品,请天方前辈一一评点,有时就在那里当场作画。张天方是个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曾是清末秀才,
辛亥革命时
嘉善县城里第一个剪辫子的就是他。他又是一个爱国者,对国家文物的大量流失海外十分痛惜,曾为了
中原地区古文字书出版之事与外国人打官司。他看黄涌泉这位年轻人聪明好学,爱国爱业,除了在古文字、书画创作上作指点外,也常常讲一些国宝和古文物流失的轶事。每每听到这里,黄涌泉总是暗暗下决心,只要将来有机会,在这一方面一定要效劳自己的国家。
1949年5月嘉善县解放,黄涌泉觉得以前的一段时间里虽也比较稳定,但总想出去干一番事业。机会终于来了,1950年由工会开具介绍,他以
高中同等学历考入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校高级会计训练班。这是一所速成性质的大专学校,两年制学业缩成一年学完。此时,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也需要大批专业财会人员。毕业后,全体学员又被留下来,进入
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教育部举办的大专毕业同学暑期培训班,政治学习两个月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1951年下半年,他被分配到杭州
浙江省工业厅工作,报到后不久又被下派到基层工厂锻炼。在这段时间里,他在业余鉴赏古书画方面越来越见长,不时地在报刊上发表一些鉴赏文章,在这个小小的圈子里崭露头角。
1953年8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不久,专业队伍奇缺人才。组织上了解了他的情况,想调他过来,经过
郦承铨副主任的当面考核,摸清了他对书画考古方面的业务水平,决定立即调往省文管会工作。这是他长期以来努力学习所积累的结果,这种机会虽是偶然的,但走这条道路却是必然的。
解放初期的
浙江省文管会,人员虽不多,但都是鼎鼎有名的大家,如
邵裴子、郦承、
沙孟海、朱家济等,与他们共事对黄涌泉的进步和裨益,真可谓不可估量。
此时的
中原地区社会稳定而欣欣向荣,国家对文化的重视也逐渐凸现出来,文物工作也是一样。文管会的工作主要是保护及管理国家重点文物及保护单位,发掘地下文物,对新发现但尚未确定的文物作鉴定结论等等。文物工作是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项新工作,它关系到国家的声誉,关系到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评价问题,关系到我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清理问题等等。而对于黄涌泉来说,可以一门心思地钻研深入下去了。他曾经说过:“一个人能找到一生志趣的工作,这个人就是幸福的。”此时举家已迁
杭州市,一个光明的未来正在向他召唤。
三
来到省文管会工作的黄涌泉,随着前段时间研究的方向,立即选择了明代画家
陈洪绶作为研究课题,收集了关于他的大量资料,对前人不确切的地方提出质疑和新的佐证,写下了关于陈洪绶生年的论文。
省文管会的工作很辛苦,要了解全省的情况就必须走遍各个县市。但是成果总是留给那些不辞辛劳的人。解放初土改运动深入开展,农民除了分到田地外,也有分配家具、农具及浮产。在诸暨小义村有农民分到藏画的,经过调查摸底,黄涌泉来到那一带农民家里,在一家农民的帐顶上发现一幅古画,打开一看:真是了得!原来是明代画家
谢缙的《草堂论诗图》。
谢是苏州人,明初的重要画家,师法
王蒙、
赵源,善画山水,但传世作品极少。经过再三做工作,那家农民觉得扔在家里也无用,就同意黄涌泉的建议捐给国家,即入藏省博物馆了。
在
绍兴市考察调研期间,发现了明代画家
陈洪绶墓,收集到一部完整的《宅埠陈氏宗谱》,于是开始对陈洪绶更进一步的研究。
1954年,
浙江省博物馆成立。为了筹办省历史文物陈列展览,请来了
南京博物院的女院长曾照。她是我国著名的古文物女专家,是解放后第一任南京博物院院长,为丰富南京博物院的书画藏品作过不小贡献。当时黄涌泉就跟着她,在博物馆藏品的甄别、归类、注释、布展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同年,省文管委还邀请了
同济大学的
陈从周教授来
浙江省作古建筑情况调查,组织上又派黄涌泉跟随协助。陈从周是我国著名的古
建筑学专家,对古建园林尤有研究,同样,黄涌泉陪同着他,做他的助手可以增加很多知识,后来便写成了《浙江省纪念性建筑调查概况》一文。
1955年,省文管会选派黄涌泉去北京学习培训。这是国家文化部、
中国科学院、
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第四届考古人员训练班”,是根据国家文物局局长王治秋的提议举办的专业考古培训,一共办了四期,全国各省市都有派员参加。这些成员是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大规模系统培训,从理论到实践,是我国考古队伍的基本力量,被后人们称做“黄埔四期”。
在京学习期间,黄涌泉曾携
沙孟海先生之介绍信,去故宫博物院拜访在那里工作的徐邦达先生,两人一见如故,徐长他16岁,他便以徐师相称。
自调入省文管会以来,因工作关系,结识了
黄宾虹、
潘天寿、
陆维钊等书画大家。但要学
书画鉴定辨伪,徐邦达是一定要结交的,这是沙孟海对他的忠告,而且特地写了推荐信让他上门求教。
徐邦达,字孚尹,号李庵,又号心远生,祖籍
海宁市,1911年生于
上海市。家里富于收藏,从小接触大量古今字画,14岁学画,为著名画家、鉴赏家
吴湖帆弟子,诗、书、画、鉴赏并齐,不到30岁在上海已很有名。解放前就撰著《古书画提要目录》,解放后由国家文物局郑振铎亲点调入北京,1953年调北京故宫博物院,一生从事古书画研究鉴定工作。数十年来练就了慧眼独识,人称“徐半尺”,即只要将画卷展开半尺,不用全部展示,就知道此画真伪及其来历,十分神奇,有“
中原地区辨画第一人”之称。
由于徐邦达的介绍,国家文物局领导张珩找他谈话,勉励他努力学习,增加各方面的知识,只有在博学的基础上才能做好
书画鉴定工作。
这次见面奠定了两人学术交流和友谊的基础,不管是面晤,还是书信来往,除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外,一直非常亲密。
(见附:“徐邦达赠涌泉诗六首”)
徐邦达对黄涌泉一丝不苟的精神和认真、踏实、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治学之风非常赞赏。他在1994年出版的《
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一书的序中说:“……委托
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黄涌泉同志,协助我检查纠正。黄君心细如发,不惮烦劳,逐一评订,使此书比初出版时完善多多,遂由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再版问世。……最后,我还要向涌泉同志致以深切的谢意。”
北京培训班结束前还到
洛阳市等地实习,参与直接考古挖掘工作。
四
1958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处于飞快发展时期,文博队伍也不断壮大。自北京回来后的两年多来,黄涌泉研究选题的深化,集中在明代画家
陈洪绶身上。陈洪绶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关于他的身世、他的作品研究还有许多迷蒙之处,而这些问题是可以经过搜集资料、旁征博引得到推断的。经过多年的准备与探索,他终于写成了传记形式的《陈洪绶》一书。
陈洪绶是明末清初的
浙江省画家,字章侯,号老莲,故又称陈老莲,是一位精通人物、山水画的大师,又是我国古代难得的版画家,他的木刻版画《水浒叶子》和《博古叶子》流传整个
清代。所谓叶子就是相当于现代的扑克牌,一副叶子有数十张至百来张,合起来就是一大组画。黄涌泉在书中介绍了陈的生平和绘画艺术,有出神入化的花鸟画,
颜师古出新的山水画和刚逸相济的人物木刻画,还介绍了他对后世的影响。可以说,这是有史以来对
陈洪绶研究最翔实、最完整的书了。1996年,美籍华人学者
翁万戈主编的大型画册《陈洪绶》的自序中提到,黄老所著的《陈洪绶》一书是他编辑最可靠的学术依据,一定要黄老为他的书写序言,并致谢意。
这一年黄涌泉调任省文管会秘书,相对在行政工作上的精力大一点,但对
书画鉴定业务还是不放弃,有着更执著的追求。就在这以后的时间里,1959年,他在
杭州市一户民居内灶柴堆里发现了八大山人的《双鸟图》真迹。这发现以前,只见有历史记载没见过此图,虽在日本出版的《支那名画宝鉴》有它的影印图,但谁也不知道它的来历和去踪。当然,经动员,画主将画捐给了国家,这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八大山人原作画咧!
作为有心人,黄涌泉时时处处注意所有能见到的古画,以他的话来说:“那就叫缘分!”我国那么大的国家,历代那么多的艺术家留下那么多的佳作,只有把它们归集起来,由国家统一保管、展出,以示后人,才能对得起原作和原作者,才能展示我们文明古国的实际的、可见的风采!
这也是黄涌泉毕生所努力、所追求的一个目标。就在1959年的一天,他到
杭州市种德堂去抓药,看见在店堂里挂有一幅刘海像,那画尺幅大,刘海的形象也大,再一看落款,真是不得了,原来是
清代大画家
任伯年的作品。任伯年是清代一大家,人物、花鸟、山水无一不精,尤其是人物,神、形、姿都惟妙惟肖,他画的钟馗尤其著名。凑近看其笔法和用墨,便知是真迹无疑,而且是一件难得的精品!当然它的主人尚不清楚此画的艺术真价,马马虎虎地挂在那里,尘垢满纸,也不去呵护清理。黄涌泉觉得那店主不了解任伯年和他真迹的价值,挂在这里太可惜了。于是他通过一定途径,终于说服该店,以他自己精心临摹原作为替代,换下了这幅宝贵的《刘海图》,在省博物馆展存。后来,尊重原主,又归还于他。
清代的大画家八大山人
朱耷是我国画史上一位重要文人画家,他作画的表现手法别树一帜,其文学主题往往深含于画题之中。他原本为明末王孙,以画寄情,表达反清旨意。笔墨放纵恣意,所画鸟鱼“皆白眼向人”,影射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他的作品对后来的中国文人画有很大影响。
这样一位古代大画家的一幅作品《双鸟图》,一度竟沦落在杭州一家厨房的柴堆里。1959年9月,有幸被黄涌泉发现,拯救了这幅名画。此画后来在“全国拣选文物展览”时,赢得了参观者和业内人士对黄涌泉的钦佩和赞誉。
当年,因为他在文博领域里的杰出表现,被评为
浙江省省级机关先进工作者,并且入了党。
经过数年的调研、检索、整理、修订,《
陈洪绶年谱》终于在北京出版了,它标志着关于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的生卒、生平、作品、影响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历史结论。对于黄涌泉本人来说,这是一个陈洪绶情结的最终完美结果,“老莲”终于结出了“莲子”。陈氏年谱的问世,给后人研究陈洪绶和他的作品,以及那个年代的中国画坛树立了可靠的参照物,它的功绩影响深远。在“文化大革命”以后,著名的历史学家
来新夏编著的《近三百年人物年谱见知录》也收进了“陈洪绶年谱”。
受精简机构的影响,浙江省文管会和
浙江省博物馆合并。
黄宾虹先生家属遵其遗嘱,将其作品手稿数以千件计全部捐给国家。1960年10月,黄涌泉带领馆内几位同志一起代表组织受理并加以整理入库。黄涌泉与黄宾虹非但熟识,更是他所尊敬的师长,也曾为黄宾虹的人品、画品写下不少评说和赞扬文字。
在整理所捐献的画中,黄涌泉看到了宾虹先生不但是一个国画大师,而且也独具慧眼,善于鉴赏,曾从市上购得
文伯仁山水册页。对于大师的博学多智及细心风范,他也曾撰文有记。
1963年,黄涌泉编就的《
李公麟圣贤图石刻》在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介绍宋代著名人物画家李公麟的文献性画册,只印了520册。李公麟最著名的作品恐怕要算《
西园雅集图》了。它是一手卷,画有他和当时的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秦观等社会文化名人,给后人留下了他们的面相及身材特征,十分珍贵。圣贤图中的所谓圣贤,即是
孔子门下的七十二贤士。宋代的李公麟距孔子时代恐怕也有1000多年吧,七十二位圣贤的画像含有很大的创作成分,这是他根据有关的文字记载或描写,“知其性而绘其形”。画页为
碑刻拓片,据业内人评点,其刻工一般,有失李公麟人物线条韵味,然为后人留下资料也是可赞许的。七十二圣贤的石刻像至今在
杭州市碑林,已成为受国家保护的文物了。
钱镜塘是现代
书画鉴定兼收藏家,1963年在
上海市病逝,因他是
海宁市人,生前就有意将家藏捐赠给
浙江省博物馆。他逝世后,浙江省博物馆派以黄涌泉为负责人的专家接收组前往上海鉴定接收。
钱先生是吴越王
钱镠之后裔,藏品中不乏明清名家,有
沈周、
唐寅、蓝琛、
禹之鼎、
任熊、
任伯年等一大批珍贵绘画。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达1000余件。后来在纪念钱镜塘先生逝世20周年时,挑选了其中的64件精品,在上海
朵云轩举办“钱镜塘捐赠浙江省博物馆明清书画精品展”。展品都是当年黄涌泉他们鉴定接收的。
1966年2月6日,故乡
嘉善县的文史大家
张凤先生逝世。张天方也是一位收藏家,根据他生前意愿,将百余件珍贵文物藏品捐给国家。当月26日,省博物馆委派
沙孟海和黄涌泉两人来到嘉善一一签收,这批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双壁,有铭文的甲骨30多片,还有
清代朱拳石山水轴等。至今,张天方先生家属仍保存着沙、黄两人签名的捐赠清单。黄涌泉很早就受张天方影响,对张先生及其家属的爱国之举十分钦佩,常与亲友谈及。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受摧残最严重的一次,凡是“古”的东西都要被“打倒”、“铲除”。“破四旧”运动更是把许多传统的优秀文物大肆破坏,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就这样大批地
湮灭。当然,那些本来舞文弄墨、研究文物的人受到冲击,黄涌泉也一样。虽然当时他的年龄还不算大,但在业务上还是很突出的,所以,“反动学术权威”,“阶级异己分子”等帽子戴到他头上,被造反派关进了“牛棚”。刚好,他与沙孟海关在一起。两个老朋友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下聚首,是谁也想不到的。
对于一心扑在文博事业上的黄涌泉,是属于老知识分子类型的人,他不善于与造反派周旋,一个劲儿拧到底。但是戴给他的都是莫须有的“罪名”,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五七”干校劳动出来,已经是1971年了,最后得到平反,恢复了
党籍。刚刚“解放”的他受省文化局的指派,去全省各地40多个县市鉴定查抄书画10余万件。这同样也给了他接触民间丰富藏品的最大机会。由于他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也感动了各地的文化文物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为了确认一件作品的真伪,查阅资料每每至深夜,也从不以“上派”或“专家”自居,不要说吃个夜宵,连喝杯热茶也得自己张罗。
就这样,他从半毁半坏的查抄书画中捡选、抢救出重要书画1000余件珍贵的名家作品。这段时间历时二三年,奔波劳累,连吃饭也不正常,生活的无规律造成了他身体的严重病害。所有这些他只是一笑而过,长期地忍耐着病痛的煎熬,腰弯了,背驼了,还是谈笑风生,工作依旧。
他来到桐乡,在废书画堆里看到了一幅纵149.2厘米、横66.2厘米的大幅重彩佛像图,虽无落款,经过仔细鉴别,确定是明代的宗教艺术绘画代表作。同时发现的还有另外8件,得以一起保存下来,对研究这一时期当地的宗教活动和宗教文化,都有相当大的价值。
他来到
嵊州市已经是1973年的下半年了。在完成了交办的鉴定任务后,他问当地的文化馆还有什么遗漏的吗?馆里的同志说还有堆废品,要不再翻开来看看。经过他一丝不苟地对每件破败品仔细过目,最终捡到了一幅明代
陈子和的《苏武牧羊图》。陈子和留给后人的作品极为稀少,而且多流失于日本、美国等地,到当时为止,国内甚至还没发现过一件他的作品。《苏武牧羊图》的发现,对研究明画,尤其是浙派的明画,提供非常好的佐证。
几乎就在这同一时间里,他在杭州又发现
清代初期画家郑 的亲笔日记8册,后来写下了《郑
“拜经斋”日记初探》论文。
长年出差,风里来雨里去,黄老的类风湿关节炎更加严重。组织上深知这位资深专家的病情及其由来,便安排他去宁波温泉疗养院治疗了半年。1976年他回到省博物馆,继续担任
书画鉴定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名望如日中天。“文化大革命”以后,在
改革开放初期,先后在
浙江省文物局和
杭州市文化、文物部门举办的全省、市文物干部培训班、杭州海关、杭州大学文博专业班、
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等单位或作讲座或授课,或传授中国书画鉴定知识,在省内确立了书画鉴定的权威地位。
近百年来,
中原地区书画大量流失海外,海外对中国文化、中国书画和书画家了解甚少。随着改革开放,许多国外的中国文化、中国书画研究者带着问题带着疑虑来到中国求教。黄涌泉先生多批接待了这些他本不想接待的,但又无法不热情、真诚接待的国外友人,解答他们的疑问。尤其是对于年青一代的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研究生,他更是热情又周到,用他的话来说,让他们为中国的文化作宣传,这不是件好事吗?
1984年4月至7月,四个月间,根据中美文化协定,黄涌泉应邀赴美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纽约、
波士顿、
堪萨斯州、印第安纳等几个城市作访问和学术交流。在美期间,美方深知他不凡的学术水平和鉴赏能力,每到一个地方都以很大的热忱、较高的规格接待他。他参观了许多州、市博物馆,在那里或多或少地收藏了许多中国古代书画。今天他们迎来了一位可以让他们的藏品体现真价值的中国神人,当然是非常尊敬的了。
他在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库房里看到了我国元代画家
吴镇的《风竹图》。遇到故乡画家的作品,他如同他乡遇故知般地兴奋,仔细地比对了吴镇所书长跋及
嘉兴市李姓藏印后,确定是吴镇真迹无疑,而且就是现存
嘉善县博物馆内的“
八竹碑”拓片之一的“风竹图”。但在他的心头,真不是滋味,明明是祖国的宝贝,如今流落在国外的地方,犹同看到了远离故土的孤儿……
吴镇的作品传世量很少,
浙江省博物馆也没有他的藏品,而在美国,除了这幅《风竹图》外,还有其他书画也流落在此。它们是怎么来的,已经不得而知了,但这种无奈的心情,一直笼罩着他的整个美国之行中。
作为访问学者,当然要作一些学术报告。在
印第安纳州作了题为《中国绘画传统》的报告,当地的许多文博工作者、汉学家、中国书画研究人员,甚至政府官员也来听讲。他的讲学与众不同,首先是非常实际,不空洞,言之有物,从具体之物讲起,逐渐归纳,在不知不觉中已上升为理论;第二是评议风趣,听起来不枯燥,随时旁征博引;第三是精神好,虽然人长得瘦小但声音洪亮,显得理直气壮。为此,印第安纳州授予了他城市“金钥匙”,象征着这个地域的最高荣誉。
在美期间,接待他的规格很高,下榻都是有名的大酒店。但主张节俭朴素的他却一点都不习惯,远离故乡,反而对故乡有加倍的思念,身在五星级酒店却不能安然入睡。窗外下着淅沥小雨,于是披衣起身,写下了《夜宿华盛顿》小诗一首:
跨海浮天万里行,乡心一片梦魂萦。
客中最爱窗前雨,淅淅零零武水声。
窗外的小雨怎么听也像故乡武水流动的声音。武水,就是嘉善东门一条大河,古称武水,
河北省居住的人以
武姓为多,有武庄之称,明、清时期又称华亭塘,因为它是东往华亭的航道。小时候,黄涌泉与大哥同住一间沿河的房间。黄家茶叶店前临街后傍河,打开他房间的窗,外面就是河,
涨潮的时候如遇有风就会有潺潺的泊水声;天晴的时候,波浪把阳光反射进房间的天花板上,跃动着一波一波的光晕。儿时的记忆是那么美,那么充满憧憬,这条河就是他在这首小诗中所提到的代表故乡的武水。
1986年,应浙江省委统战部之聘,由他主编《浙江近代书画选集》,经过排名、挑选作品,一直到校正以前的谬误,全书共收录了130多位近代浙江书画篆刻家的作品。有时为了一个介绍细节,竟跑到作者的故乡去了解。这样,历时数年,终于在1990年1月,该书得以出版问世,精装大八开,十分气派。 1993年,
气胸复发,病情严重,经长期住院治疗后有好转,即在家休养。虽然很少出门活动,但在家接待求教的人仍然很多,甚至有海外的学者,他依然非常热情,非常健谈。
六
黄涌泉先生的故乡情结,始终维系在他心头。尤其是对故乡画家
吴镇的研究和注重没有间断过。1984年,他从
常熟市参加纪念元代四大画家之一的
黄公望逝世630周年回来,特地来
嘉善县文化馆,介绍了常熟的纪念活动情况,并建议吴镇的纪念活动要如何搞,还展示了一块印有黄公望作品的桌布纪念品。
早在1980年吴镇诞生700周年时,嘉善县文化馆也曾举办过小型纪念活动,也在省内征集了著名书画家的作品,在梅花庵纪念展出。因黄先生和其他许多有识之士的建议,县里决定在1990年隆重举办元代画家
吴镇诞辰710周年纪念活动。嘉善籍的
香港特别行政区商人万春先先生捐赠了一幅具名吴镇的古画和一笔扩建梅花庵的款子。黄先生欣然在山门题额“吴镇故里”四字,同时也撰文、作画,参与纪念活动。
吴镇的“
八竹碑”原作早已佚散,但黄先生在美国却看到了其中的一幅,并认定是真迹。事后,他曾经嘱咐过笔者,日后还有可能出现其他几幅,要经常注意。在纪念吴镇诞辰720周年之际,忽然得知有一幅吴镇的山水画要拍卖,这是新建的
吴镇纪念馆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是真迹还是仿品谁也吃不准,此时就去求教黄涌泉。经过他的仔细观察研究,有很多疑问,但要考虑到卖家,又不能直截了当地说。“不能让故乡吃亏”是他的第一信条,所以就劝故乡的人“暂缓”。
1984年和1986年,他应邀两次来嘉善帮助鉴定查抄书画,工作仔细认真,住在东门老家,不住旅馆,每天三餐也全在老家,而且如同普通工作人员一样早上来到文化馆上班,中午回家,下午又准时来馆,都是步行。县文化局领导知道他身体不好,劝他就近在招待所住下,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说第一是走路锻炼锻炼,第二是好久没回家与母亲及家人团聚了,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让母亲看看儿子,开心开心,也是一种孝行呀!
说到家庭,黄涌泉有一个幸福的家,结发之妻顾彩芳是他一生的钟爱,人生的路上几十年风雨相伴走来,实不容易,然而他们总是竭力呵护对方,恩爱有加。“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他们终身的座右铭。两个女儿亦受熏陶,聪明善良。妻子顾彩芳不管退休前或退休后,一直体贴入微地照顾着身体很差的丈夫。工作的辛苦让丈夫未老先衰,但她的心里很明白,如果再照顾不好,那势必影响丈夫的事业,而丈夫的事业系着国家许多文物的命运。她完全知道,丈夫的成功,将会对国家有重大贡献,她明白丈夫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能赚大钱,当个什么官,住上大房子。说起房子,她也配合丈夫,理解丈夫,把分房的机会让给别人,自己还是住金祝新村不到70平方米的老宿舍。黄老对妻子也是十分敬爱,当他把美国
印第安纳州赠与他的“金钥匙”拿给笔者看的时候,指着夫人说:“如果这是一枚
军功章的话,有我的一半,也有她的一半。”就是这样一个和谐的家庭,一位贤惠的妻子伴着他走过80岁的辛劳人生……
2004年3月28日,黄涌泉和病魔搏斗了20年,终于不支而倒下,与世长逝。国家失去了一位敬业的文物工作者,鉴定界失去了一双睿智的慧眼,故乡失去了一位引以为骄傲的才子,他的家庭也失去了擎天的顶梁柱。在黄老逝世的追悼会上,故乡的领导和生前亲友都来送别,笔者把刚出版的散文集《煽情人间》交到他夫人手里。她打开后就看到了黄老的照片,不禁失声痛哭,原来在数十篇散文中,笔者把写黄老的放在首篇……
他的老友王伯敏的一副挽联可说是他一生的写照:
为人耿直怡然自乐气若幽兰;
为学慎严读书鉴画朴实无华。
附:赠涌泉诗六首(有序) 徐邦达
涌泉黄子相识有年,
新中国成立后南北睽违,几载才得一见,见则罄怀相询古书画鉴析种种,虽通宵不倦,辄使难倒浅识,而犹以师弟之相礼,愧何当也。国家自新施良策以来,日盛日昌,真前史未见,我辈躬预其时,万幸万快。近者
香港岛回归,普世同庆,余出所作拙笔书画若干幅张之白下
金陵美术馆,籍见心意。涌泉大书赞语寄贺,并附瑶笺述及武塘编制文化人物传记,君名亦在册,要拙笔叙二人半世交谊,入传中,因成六绝句报之,是为序。
东海徐邦达。一九九七年七月书于白下旅次。
(一)
明圣湖头近一寻,①嶙峋骨瘦雪霜侵。
①三年前曾赴杭相访。
②君夫人侍候殷勤,可比之参苓上药。
(二)
殿廷簪笔忆三月,②仰首问天何所思。③
①君谱老莲年谱一册已三十载。
②“三月曾为簪笔臣”,悔迟诗中语也。
③君曾北上神京,游故宫,忽然遐想陈事,来书中相告。
(三)
字字稽钩用力勤,丹黄涂改拙编文。①
十年伏案沥心血,②泯我瑕免教焚。
①拙编《历代绘画编年表》,近重改订,此书出版已久。
②改订中乞君删削,费十载。
(四)
兀坐层楼迎旭红,①神州一目快新衷。
两人恰合千秋乐,两地心心自然同。
(五)
天一偕寻颔下珠,橡林竟见古遗图。①
①于民间忽见梅花道人真迹一小图。
(六)
博雅当能入汗青,武塘新传记才名。
与君磨切甘附骥,《师说》无虚此典型。①
①韩退之文篇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