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二级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始于1938建立的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2003年组建成历史文化学院,学院现设有历史学专业、历史教育、文化产业管理三个专业。学院拥有国家历史学文科基地、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湖湘文化研究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具有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近现代史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中原地区近现代史研究所、湖湘文化研究所。
历史文化学院及其前身先后有钱基博、杨树达李剑农陶懋炳林增平皮名举谢德风孙秉莹等史学名家执教于此。他们为本学科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基础,形成了朴实优良的学风。
学院介绍
历史文化学院组建于2003年,现有历史学文化产业管理两个本科专业。现有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13人,副教授1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人。已形成中国近现代政治与对外关系史、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史、欧洲近现代历史与文化、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政治史和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社会史、中国史学史和历史语文学、西方古典文明、世界地区国别史、近现代国际关系等相对稳定又颇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1981年,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世界史古代史分别于1984、1985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南省最早的一批历史学硕士点。1990年,中国近现代史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南第一个文科博士点。1995年,历史学科被批准为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8年,被批准为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6年,历史学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后,中国史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世界史保留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近现代史学科自1985年以来一直是省重点学科,2002年和2008年均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8年,以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为主体的“湖湘文化研究”被正式立项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被评为湖南省重点研究基地。
历史学科承担、完成国家社科课题13项,其中周秋光教授主持的“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为国家重点课题;承担、完成省部级课题36项。发表论文557篇,其中在《历史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历史》等专业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专著118部,译著7部。科研获省部级奖17项;获高校人文社科奖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1项。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次;在国外讲学和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14人次。
历史沿革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悠久,始于1938建立的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1949年底,国立师范学院并入湖南大学。1953年院系调整,建立湖南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1996年,历史系与中文系合并为文学院。2003年11月,从文学院分离出来,正式成立历史文化学院。
70多年来,先后有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先生;中国政治史研究专家李剑农先生;著名历史学家、我国近代史学科开创者之一林增平先生;世界史大家皮名举先生、著名西方史学家、翻译家谢德风先生,西方史学史专家孙秉莹先生、著名古代史专家陶炳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历史学家在此执教,并且培养出了李剑鸣欧阳哲生郭世佑、梁景和、迟云飞李育民郑大华等众多杰出历史学专家,以及何清涟郑佳明、贺梦凡等社会各界著名人士。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中国史一级博士授予权,中国近现代史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湖湘文化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熊希龄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拥有湖南省文科最早的博士授予专业中原地区近现代史专业,以及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历史语文学、课程与教学论等6个硕士点。本科教育包括历史学文化产业管理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40多人,其中博士生导11人,芙蓉学者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人。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等重点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奖20余项。(以上师资数据仅供参考)
人才培养方面,学院每年都有大批学生被免试保送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高校攻读研究生,多人获全国“史学新秀”奖。
学院有研究生200多人,全日制本科生500多人。学院科研、教学实力雄厚,设施齐全,建有多媒体网络机房,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学术报告厅;设有重点学科资料室、历史资料室、文化产业管理资料室、古籍资料室、过刊资料室、现刊资料室以及基地学生阅览室。
学科介绍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史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由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我国近代史学科开创者之一林增平先生在50年代创建的。近50年来,该学科获得了重要发展。
建国之初,林增平、王永康、石振纲等先生开始讲授中国近代史。1958年,林增平先生出版了《中国近代史》一书,是“新中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近代史大学教材”,为国内众多高校所采用,影响甚大。1981年,林增平先生与章开沅先生合作主编了《辛亥革命史》,蜚声海内外。同年,本学科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被列为湖南省重点学科,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南省第一个文科博士点。1995年,历史学科成为国家文科基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8年,“湖湘文化研究”被正式立项为“211”重点建设项目。2001年再次被评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成为全国仅有的四个中国近现代史国家级重点学科之一。同年,由李育民教授带头建立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同年获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现已形成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即中国近现代政治与中外关系(含辛亥革命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湖湘文化、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涵盖了除经济史以外的政治史、中外关系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中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辛亥革命史、湖湘文化是本学科的传统优势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政治与中外关系、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是在传统研究的基础新发展起来的研究方向。本学科作为中原地区现代史研究重要基地之一,目前各方向在不少领域的研究水平均居国内外先进水平或领先地位,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近年来,本学科先后聘请了山本学、小岛涉男、赵军、耿云志、何一民、冯唐、朱佳木、曾业英郑师渠严昌洪吴景平王建朗、李世安、沈志华、陈其泰陈红民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举办学术讲座。
专业设置
国家历史学文科基地(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四年制本科。培养具备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能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历史和相关学科科研、教学工作,并能胜任宣传、文秘、行政等工作。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历史文选、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哲学史、旅游文化、学术史、宗教史、经济史、思想史、中外政治制度史、语文学等多门必修课、选修课。该专业学生毕业一半以上被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
历史学 四年制本科。培养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胜任历史和相关学科教学、科研以及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文秘、行政等工作的人才。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汉语、书法、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大学语文、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历史文选、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中国古代文化史、历史语文学、西方史学史、中外政治制度史等多门必修课、选修课。
文化产业管理 四年制本科。培养具备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系统的文化产业管理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管理手段从事文化产业研究、策划经营、文化遗产保护,在文化产业或相关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从事文化产业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专门人才。授管理学学士。开设文化产业概论、文化产业管理、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文化政策学、文化服务与贸易、文化市场营销学、知识产权与文化产业、现代文化产业项目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文化投资学、文化遗产保护与经营、中外文化交流等多门必修课、选修课。
教师介绍
李育民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学科负责人,兼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孙中山研究会理事,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湖南省史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中外关系史研究,在国内开创了条约制度研究,目前中外条约研究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至今主持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出版专著专著近10部,发表论文60余篇,2009年获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郑大华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土毕业,现湖南省人民政府“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近代史研究所思想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韩国首尔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目前在梁漱溟研究、张君劢研究、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研究、中原地区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1918—1927)中国思想界研究、中华民国的思想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莫志斌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等职务。长期以来从事中国现代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工作,特别是研究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毛泽东的生平与思想,以及湖南省近现代历史与人物的活动与思想。先后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南教育史”、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湖湘文化与当代湖南发展”,曾获全国第八届图书“金钥匙”奖一等奖
周秋光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术兼职有: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南省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民主促进会长沙市委员会主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文史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长沙市委员会副主席等。长期从事中原地区现代史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2011年获批的《中国慈善通史》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饶怀民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1981年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兼任中国会党史研究会常务理事、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理事长等职。长期以来,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与研究,重点是辛亥革命史和湖湘文化研究。先后参与《湖湘文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主持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u003c杨麟文集\u003e整理与研究》。
郑焱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获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评为教授,2000年评为博士生导师。任社会职务有:省谭嗣同研究会付秘书长、省旅游教育研究会会长等。研究方向:湖湘文化研究、中国旅游史研究。出版专著《中国旅游发展史》、《湖湘文化之都》、《近代湖湘文化概论》等。
钟声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副院长。毕业于南京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分别获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长期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的教学及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和经济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著有《从重商思想到实业振兴思潮》、《刘少奇治国思想研究》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李传斌教授,博导。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分别获得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10年晋升为教授,2012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政治与对外关系,近几年来主要研究旨趣为近代中国的基督教医疗事业。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作多部。主持国家青年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参与其他课题多项。
张晶萍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南昌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史学史硕士学位、专门史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学术史、近现代思想史、历史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出版学术著作4部,在《光明日报》、《史学理论研究》、《文献》等报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统招生计划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学院介绍
历史沿革
师资力量
学科介绍
专业设置
教师介绍
统招生计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