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东县第二中学
1972年创办的公办高中
鸡东县第二中学始建于1972年,是黑龙江省示范性高中
学校现有占地面积6万余平方米,教学楼1万平方米,学校教职工195人,在校生3000余人。
办学历史
鸡东县建县于1965年,建县的第二年时值“文化大革命”,与其他行业一样,教育事业发展也受到了冲击。鸡东县原隶属于密山市(原密山县)。建县初期,各乡镇(当时为人民公社)中小学设置和布局较为完善,基本满足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需求。在县城内,还只有由原密山县管辖时的两所学校,即第一中学和银峰完小(现为红少年小学),当时的第一中学为完全中学。随着县城内人口的不断增加,学校数量和布局越来越不能满足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需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成立了鸡东县新建小学,随着小学教育的发展,再建一所中学也就摆在了教育工作的日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经鸡东县教育科酝酿研究,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筹建第二中学的报告,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由建设科负责规划设计,由教育科组建筹建机构,第二中学筹建工作开始运行。
一九七二年四月,经鸡东县教育科研究决定,组成了由王恩和为主任,刘继学、李全、方成玉、张太清、孟凡海、黄宝堂等为成员的筹建机构。校舍建设从规划、设计和施工历时一年左右。一九七三年六月竣工,九月一日开始投入使用。学校初建时,校舍面积为1500平方米,设有10个教室,7个教学班,其中初中一年级3个班,150人,初中二年级2个班,80人,高中一年级2个班70人,初中二年级是由银峰中学(时称五七中学)合过来的,班主任有岳巍、边砚芬、斯平、王嘉涵。建校后,第一任书记是汪长富,第一任校长栾学权,王恩和为副校长,赵洪君为教导主任,金政洙为团委书记,张太清为总务主任。
一九七三年国家正处于十年动乱期间,大搞“批林批孔”运动,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干扰,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教育属于重灾区,国家没有统一的课程计划,没有统一的、规范的教材,全国各个学校的管理杂乱无序。第二中学也和其他学校一样,一边上课,一边搞运动。每天上午,学校基本还能按班级上一些文化课,下午则是搞运动,写大字报、小字报。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学校一切工作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学生组织纪律涣散,教师情绪消沉低落。教育百废待兴。
一九七四年九月一日,辛长久、刘桂英调入二中任副校长,调入的老师有李克玉、李熙和、体育老师曾昭录、刘长胜、祖述坤、刘连华、高洪喜,刚开学不久斯平班有一名学生叫宋丽芬,因思想狭隘,遇事想不通,在放学后到野外上吊自杀,这个事件和“批林批孔”运动相联系,批判老师是“臭老九”,县委二次派调查组,最后结论:校领导、老师不负主要责任,但对栾学全、斯平都有一定压力。
随着学生及教师数量的增加,扩建校舍、增添附属设施已成为必须。一九七五年,在原校舍两侧进行了扩建,增加了10所教室,成立了食堂和托儿所。这一年县委为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力量,派李洪文同志担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这期间,极左思潮对教育界的干扰还相当严重,“读书无用论”、无政府主义仍在毒害着广大青少年学生,随意旷课,侮辱、顶撞教师司空见惯,砸玻璃、砸桌椅等损害公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师生关系紧张。
“五。七”道路。一九六六年五月七日,毛主席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后来被称作“五。七”指示。在这个指示中,毛主席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既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同时进行资产阶级批判。“五。七”指示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办学方针,一度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按照这个指示,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向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学习。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农村,到工厂,接受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进驻学校,时称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一九七五年三月,县里派工人阶级宣传队进驻学校,参与学校管理。
为了贯彻“五。七”指示精神,学校在东海镇高峰村(原东海人民公社高峰生产大队)建了一所分校,在乡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下,征了十几埫土地,作为劳动和实习基地。每年春、夏、秋三季,师生都要坐火车到东海车站,再步行十几公里到农场参加劳动,有时一去就是几天甚至十几天。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到工厂学习技术,按着工种分工,打破了原班级建制,分为机电班、机修班。一九七六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开始恢复,工宣队撤出了学校。
一九七六年十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党集团,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和靠边站的老干部、老同志及一些专家、学者相继恢复工作,知识分子政策得到落实,发展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教育的春天到了。
拨乱反正后,学校工作逐渐步入正常轨道。十年动乱,教育是重灾区,教学计划被打乱了,教材因被视为封、资、修的产物而废止。粉碎“四人帮”后,教育得以解放,极端左翼路线对学校的影响逐步得到清除,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步恢复和建立起来。
一九七七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一九七七年九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十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一九七七年冬天,中国五百七十万考生走进曾被关闭了十年的高考考场。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二十七点三万人;一九七八年,六百一十万人报考,录取四十点二万人。七七级学生七八年春天上大学,七八级学生秋天入学,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
高考制度的恢复,让学生们摒弃了“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开始发奋读书,学校白天正常的教学工作得到了保证,开始有计划地组织晚自习。由于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一切都还处于百废待兴阶段,停电是经常的事。为了保证上好晚自习,学校给每个班级买了汽灯。这时学校教学班已达到了21个,教师队伍不断扩大。
由于建校时间短,师资力量差,又正值“文革”后期,当时实行九年一贯制,九年级学生毕业就视为高中生,七七年没有毕业生参加高考。
加强管理
一九七七年李洪文校长调出,赵国恩任校长兼书记。一九七七年春天,教育科配齐了二中领导班子成员。学校领导各司其职,恢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师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行为;加强思想教育,整顿学校组织纪律涣散现象,树立先进的典型,批评不守纪律的人和事,提高学生遵纪的自觉性。学校还特别强调老师对无政府主义表现要敢于批评敢于教育,同时强调要把严格的思想教育和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学校领导还带头抓规章制度的落实。特别提出要求各班要把违纪不服管理的典型向领导汇报,领导要分别谈话,以此作为对班主任工作的支持;发挥共青团、工会、学生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广大教师和学生参加,使学校充满朝气;开展学校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张发老师组织文艺宣传队,除参加系统汇演也为班级培养文艺骨干。体育组赵有臣等老师组织各项体育锻炼队,每年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校运动会,选出优秀成员组成学校代表队参加全县运动会。
停办校办农场
校办农场在东海乡高峰村,有10余贫瘠地,为方便二中参加劳动,照看庄稼,把高峰学校作为二中分校。每年产地和收割,学生要坐火车到东海站,步行十七八里去农场参加劳动,如果干不完还需要吃住在农场。总结几年来办校办农场的经验和教训,只是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劳动场所,学生受到一定的劳动锻炼,学会部分农业技能。但由于农场距离学校较远,影响功课,收益甚少,得不偿失,学校无力承担这种经济负担,后经请求教育科同意,于1978年停办校办农场,与高峰学校脱勾,土地还给高峰村。
县级重点校
一九七八年,学校被确定为县级重点校。
由于二中成立于“文革”期间的一九七二年,因此,教师、学校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等严重不足,要把学校办成县级重点中学,难度是相当大的。为了加快学校发展,把二中办成对全县教育有引领作用的示范学校,学校领导班子通过召开教师大会、行政领导会和党支部大会,研究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勾画学校发展蓝图。县委县政府在二中的建设和发展上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在政策和财力上都做了较大倾斜,教育科在师资调配上也给予重点保证。这是鸡东二中建校以来发展较快的一个阶段。
广纳人才
一九七八年,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了,这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转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建设,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对外开放,被确立为经济建设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的地位已不容置疑,在全社会已开始形成尊重教育、尊重教师、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学校在发展,办学规模在逐渐扩大,对教师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特别是学校被确定为重点校后,更需要一批优秀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由于学校建校于“文革”期间,很少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补充进来,选拨教师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了学校的工作日程。在教育科的支持下,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文革前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进行了认真排队,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七九年春,先后有徐倡公、刘同心、赵凤海、王宏达、王桂馨、于治洲、谢平、赵有臣等一批教师从平阳、下亮子、永安、向阳等中学调到鸡东二中任把关教师,还有一些虽不是大学毕业,但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工作多年,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也相继调入学校任教,如高守彦、时玉林、陶文秀、张弼选、朱玉福等。校领导经常亲自帮助一些教师搬家及安顿住处,表达了对这些教师的亲切关怀及求贤若渴的心情。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一九七八年一月赵国恩同志调离二中,李洪文同志调入担任校长兼书记,八月,李洪文同志调出,十一月赵国恩同志又调入二中任校长兼书记。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逐步提高。为了彻底肃清“极端左翼”思潮的影响,充分调动和有效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党组织向广大教师敞开了大门,发展知识分子入党,正确对待知识分子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只要本人积极要求入党又符合党员条件,经组织培养,可发展为党员。二中当时较有影响的党员有贾玉太、王克攻、斯平等同志。
为了稳定教师队伍,落实知青政策,一九八二年,学校先后为生物教师张树勇的爱人马桂芝、语文教师曹立为的爱人宋秀环落实政策,安排到学校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经过落实政策和一系列调整,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加强了,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决教师住房
为了解决无房和缺房教师的居住问题,学校多次向有关部门汇报,主动协调教育主管部门和各有关单位的工作,帮助教师解决后顾之忧,教师的住房问题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政府为学校拨款三万元,用于教师住房建设。为节约资金,增加住宅设计面积,学校发动师生去鸡东砖厂运砖,能自己干的活就不花钱雇人。一九七八年秋,教师住宅建成,住宅为砖瓦结构,水泥地面,火炕、火墙取暖。一部分教师搬进了新居。当时鸡东县教育科也在盖住宅,又分给二中四户房子,这一举动,当时《人民日报》记者做了报道,上了《人民日报》头版,成了尊师重教的头条新闻。一九七九年,学校为从各校调来的骨干教师在学校附近的农村买了住房。
改善办学条件,实验室开始起步
一九七八年,二中还是一所非常年轻的学校,学校附属教学设施建设还是空白。学校没有实验室,没有一件实验仪器和设备,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课无法进行。二中成为重点校后,建设实验室就提到日程上来。这不仅仅是因为建设重点校的需要,从教育的角度说,完善实验室、配齐实验仪器设备也是迫在眉睫的,为了避免重复投资,保证实验室的质量至少在几年或者十几年内不落后,学校领导班子决定实验室建设向标准化、规范化靠近,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校长赵国恩与后勤教师刘继学到哈尔滨市考察学习,在哈尔滨市教育局的帮助下,系统地参观了哈尔滨市第十九中学的实验室,就设计、规模、布局等情况分别画了草图。后根据二中实际情况,经与县建筑设计室共同研究,完成了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实验室的图纸设计。实验室总设计面积为500平方米,每个实验室使用面积大约140平方米,包括准备室、仪器室等。一九七九年十月实验室竣工,并投入使用。由于实验室是严格按照规范设计施工的,仪器设备也完全按照中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标准配备的,成为当时牡丹江市地区比较先进的实验室,因此得到了牡丹江地区教育局的赞扬。
建立宿舍和食堂
当时二中缺少单身和住校教师的宿舍和食堂,条件较差,师生动手解决住校教师宿舍、食堂、仓库用房。1977年利用基建剩余的砖瓦和部分木料,购买少量的砖瓦和木料,师生亲自动手砌砖,建成了350平方米宿舍和食堂及90平方米的仓库,节约资金约三万余元。
一九七九年七月,赵国恩调离学校,王守仁调入任书记,贾玉太任校长,九月柴尔刚同志由永安中学调入任教导主任。
第一台汽车
学校初建时有一辆牛车,用来运输建筑材料的,后来换成了马车,马房、马圈在学校操场的西北角,不久,马车被卖掉。随着住宿学生的增多,学校基本建设连年不断,运输工具越来越显得重要,当时由于马车已卖掉,学校没有任何运输工具,而且经费非常紧张。听说密山教育科有一台汽车要卖,学校领导请示县教育科,科长姜福安建议带司机到密山去看看,密山教育科科长李连昌同志非常理解学校的实际困难,决定以6000元的价格将汽车卖给学校,但6000元在当时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李科长表示:我们都是教育人,你们又急于用车,车先开回去用,以后有钱再给。学校有了自己的汽车,在后勤保障和师生福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面建设校园
建校以来,校园环境一直处于不规则、不规范的状态,基本呈三角结构。校园四周无围墙、无遮拦、无校门,学校操场犹如通道,行人和车辆畅通无阻,恶劣的环境和混乱的局面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给学校的财产安全、师生的人身安全、校园的保卫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学校领导和教师不得不轮流值班护校。
一九八零年四月,在副县长李树春主持下,协调有关部门,对学校占地和布局进行了重新规划,将学校西南面(与学校办公室和实验室相连的菜地)划为学校范围之内,学校有了今天的占地规模。一九八零年在校园东侧投资建造了6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当年即交付使用。学校的办公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一九八一九月县委书记孔广荣到校视察工作,全面听取了学校工作汇报之后,又实地视察了教室、实验室、食堂、宿舍。看到学生桌椅陈旧、影响学生学习时,当即责成有关部门予以解决。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前,全校学生的桌椅全部得到更新。
一九八二年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完成了周边围墙建设,竖起简易的校门,校门两侧修建了铁栅栏,从此封闭校园,师生们终于可以在一个较为安静的环境里工作和学习了。
由于学校电线线路老化,故障多,班级照明成了学校一大难题,有电不通,有灯不亮。有时学生早晚自习要靠汽灯或蜡烛来照明,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视力。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难题,学校领导多次找供电部门协商,一九八二年,在供电部门的支持下,重新架设了校园内低压线路,改造了教室内的照明线路,照明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五年高考
1979年高考,在二中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九七九年高考有11人被上级院校录取,姜振华、张志民考入吉林大学,刘民朴考入东北林业大学,黄海文考入牡丹江师范学院,杨春哲考入黑龙江科技大学,闫凤君、郑大庆、刘凤君、刘振华考入牡中师,王玉红考入宁安中师,胡晓辉考入牡林师。
1978年,鸡东二中参加高考的考生,有三人被录取,刘延湖同学被吉林大学录取,范春林同学被哈建工录取,李翠范同学被哈船舶录取。这三名同学考上大学给鸡东二中师生带来了希望和信心,师生们干劲倍增,刻苦努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1980年高考,由于一九七八、一九七九年两年从乡下各校抽调了多名骨干教师到二中任把关教师,一九八零年高考初见成效,有62人考入上级院校,相比较一九七九年增加了近五倍,震动了全县,其中于守山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创了历史的先河。从此鸡东二中得到了全县人民的信任,尖子生流失现象减少了,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学生更是信心倍增、干劲十足,学校进入稳步发展时期。
1981年高考,有44人考入上级院校,文科考生张世秋以457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
1982年高考,有88人考入上级院校。理科第一名杜进功同学以426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文科第一名朱书学同学以442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
1982年8月,书记王守仁调出,校长贾玉太退休,柴尔刚任校长兼书记,柴尔刚同志任校长十六年,一直到一九九八年退休。
从一九七二年到一九八二年,十年间曾几易校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各项工作的进展。
一九八二年九月一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十二大”提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加强德育工作
在党的十二大精神的指引下,一九八三年鸡东二中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了学校的议事日程,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学校利用校会、班会、团会对学生进行形势任务教育,结合社会上开展打击刑事犯罪和清除精神污染活动,对学校秩序进行整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针对学生的实际,给学生讲解国旗的象征意义,国歌的创作背景,坚持升旗仪式,并结合升旗仪式向学生宣传革命先烈和前辈为祖国、为人民利益捐躯的光辉业绩,使学生对国旗产生一种庄严感;通过政治课、语文课、历史课、地理课等学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举办诗歌朗诵会、采集树种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树立起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深入贯彻中学生守则,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学校根据《守则》内容,制定了文明礼貌标准——《鸡东二中学生一日常规》,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有了具体要求。全校学生开展了向张海迪学习的活动,听了张海迪的录音讲话,看了关于张海迪的电影,各班召开了主题班会进行讨论,学生们深受教育。全校掀起了学先进、争先进的高潮,讲文明、讲礼貌的学生多了,做好事的人多了,一九八三年全校共做好事1048件。
家校结合对学生进行教育。一九八三年,为了加强班级工作,学校选派了十九名事业心强、关心班级、爱护学生的老师担任班主任。为了便于与家长沟通联系,学校召开了家长座谈会。班主任进行家访也成为家校沟通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九八四年学校通过学习使教师树立“三全”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克服了只抓智育忽视其他,只抓少数尖子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错误倾向,使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一九八四年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以“三爱”教育为中心的各种活动。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学校涌现出2个文明班,64个文明学生,2个学雷锋先进小组,学校被评为教育系统和县级先进集体;坚持两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每次升旗后由校领导对学生进行国歌、国旗、国徽、祖国版图、中国革命史的教育;开展读书演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配合思想教育,学校创办了《简报》《火花》等校刊,用来登载好人好事;举办报告会,一九八四年四月举行革命传统报告会,五月举行“华山抢险英雄事迹报告会”、国内外形势报告会。
一九八四年空军部队第一次在鸡东招收飞行员,鸡东二中高三学生李彦杰、王恒波被招录,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并借此机会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一九八四年有解放军战士在鸡东二中复习,学校请他们对非毕业班的同学进行了军事训练,以队列为主。
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识,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思想,一九八七年党支部成立了业余党校学习班,培养了鸡东二中第一名学生党员,当年的学生会主席刘大力,后来这名同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以后基本上学校每年开展四次党课,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发展成入党积极分子,每年有1——2名学生被发展成中共党员。一九八七年写入党申请书的有50多人。凡是考入高校的入党积极分子学校将材料转至高校,这项工作由党支部副书记郭立秋负责。
加强教学管理
一九八三年,学校逐步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先后制定了《校长工作职责》《副校长工作职责》《书记工作职责》明确了领导的岗位责任制。
在教学上,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健全了教学日志记载工作,建立了各种学习成绩考核表、教研组日志和教师听课记录等。在教学工作上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贯彻了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理念。多次开展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如专题研究、课堂类型研究、野外实地标本采集等。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学校组织教师到外校、外地听课学习。语文组到一中、三中听课,数学组到密山一中听课。反复落实教学常规。把好课堂关,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建立传帮带制度,以提高新教师教学水平;鼓励教师继续深造,鼓励学历低的教师通过函授、电大、自学等渠道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及业务能力。一九八三年第二学期鸡东二中学生参加了三项县级竞赛,初中英语获得第四名,初中作文获得第三名,高中作文获得第一名。
一九八四年,在教学上,实行了教法改革,变以讲为主以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为主。教师精讲,讲练结合,学生多练,收到较好的效果。多次组织教研活动,其中有四次是县观摩教学,开辟第二课堂,各学科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写作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九八五年,学校派王桂馨老师到吉林市参加全国性教研活动,学习语文课的“六课型”教学方法并回来推广。
一九八七年,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高考升学率,学校建立了升学激励机制,设立了高考奖金制度,奖励方案由教务处副主任王广乐拟定,经校领导班子讨论通过。学校把一九八七年本专科升学指标定为80人,如果达到指标,每位任课教师可以得到一份集体奖,但当年没有完成这一指标。一九八七年考高考令人振奋的是有两名同学同时考上了北京大学,分别是文科的刘大力(534分)和理科的李成才(566分)。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奖励优秀知识分子,为其晋升一级工资。一九六四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历史教师赵凤海、一九六九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学院的语文教师王桂馨受到奖励。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日是我国第一个教师节,鸡东二中为每位教师制定一套西装,每位教师发放一个煤气罐,学校组织教师在鸡东镇中心大街自东向西游行庆祝。
一九八七年我国教师首次实行职称评定制度。这是教师教学生涯的一件大事,全校教师为之欢欣鼓舞。这一年鸡东二中被定为中学高级教师的有校长柴尔刚、教研室副主任李典勋、教研室副主任王广乐、历史教师赵凤海。他们都是一九六六年以前的本、专科毕业生。
改善办学条件
一九八三年学校已有十九个教学班,学生1100余人,教职员工100多人,住宿生三百余人,学校规模逐渐扩大。为使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本着自力更生的原则,学校行政人员和后勤全体同志利用整个暑假休息时间自己动手修水泥地面150多平方米,修建了24平方米的收发室,粉刷墙壁15000多平方米。教师高守延、朱玉福等利用星期日休息时间与学校行政人员一道维修水房,解决师生饮水问题;全体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粉刷铁栅栏,总务处同志们利用星期天维修火炕、火墙,为学校节约资金3700余元。一九八三年学校修建了一栋厕所,并在操场西侧建了一栋七十平方米的办公室和托儿所。总务处工人利用暑假自己动手修建了五十平方米的炼仓,用来清毁垃圾。制定了学校物品管理制度,对学校物品重新登记造册,期末进行物品大检查,然后按制度进行奖惩。一九八一年县教育科在二中校门西侧临街建1250平方米的办公室。后来因为二中学生住宿人数不断增加,学校多次与县政府和教育科磋商,经县政府批准,一九八四年教育科搬走,办公室全部交由二中使用,改建成学生宿舍。自此二中才拥有一个完整的校园。一九八五年七月六日学校在操场正对大门30米处建完一座假山喷泉,七日(高考)正式使用。
改制为纯高中,晋升为市级重点高中
一九八四年的九月,鸡东二中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由原来的完全中学变为纯高中,原来初中部的师生一起合并到鸡东三中,二中只设有高中18个班(每个年级6个班),每个学年6个班,每年县里定招收新生指标290人。
一九八五年学校除在校的18个班外,又成立了一文一理两个复习班。
一九八五年八月鸡东二中晋升为市级重点高中。
五年高考
一九八三年高考,有61人被上级院校录取。
一九八四年高考,杨志刚同学以555分的好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成为鸡东二中考取清华大学的第一人。这一年有53人被上级院校录取。
一九八五年学校领导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不断改变教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刻苦努力,充分利用“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时间,加强自学力度。这一年的高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176名同学升入高度,形成了鸡东二中高考史上第一个高峰,这一年应届毕业生高艳同学考入清华大学,张家军同学以441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解放军坦克学院,成为鸡东二中考入军事院校的第一人。
一九八六年有134人考入上级院校,刷新前一年的升学比率。
一九八七年学校首次设立高考奖金制度,有95人考取上级院校,文科刘大力同学以534分的优异成绩、理科李成才同学以566分的优异成绩同时考上了北京大学
五年荣誉
一九八三年学校党支部被评为系统和全县优秀党支部;在全县整党整风中被评为先进单位。一九八四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绿化标兵单位。一九八五年被县政府授予建立教学档案先进集体、端正党风先进集体。一九八六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造林绿化先进单位,被省政府授予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学校。一九八七年被鸡西市教委授予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被鸡东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集体标兵。
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学校各项工作走向正轨,中青年教师成为学校主体力量,教学步入了循环制,鸡东二中步入了全面稳步发展期。
九十年代起县内其他高中已经失去了与鸡东二中竞争的实力,二中独揽了全县高考升学的重任,。鸡东二中地理位置处于西有鸡西市一中、实验中学,东有密山一中的中间地带,鸡西市一中、实验中学和密山一中都是省级重点校,高考竞争是激烈的。九十年代高考的竞争在省内各级重点高中之间展开,严峻的现实迫使鸡东二中不断提升自己办学实力,改善办学条件,在基础建设、教师专业素养、高考成绩等方面均有长足发展。
教学楼
在一九九一年鸡东县“两会”上,县政府工作报告中决定盖一中教学大楼,政府投资150万元。政协委员们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应先盖重点中学的教学楼,并形成提案。事后县委县政府组织教育界委员进行了实地调查,经论证先盖二中教学楼有利于鸡东县教育的整体发展,于是政府采纳了这项建议,决定先盖二中教学楼,所需资金县政府投150万,县教育局投资50万元,二中自筹90万元。
一九九一年八月拆除了原平房教室,奠基剪彩,县政府要天一副县长参加了奠基仪式。当年完成了地基,盖到二层。一九九二年十月十日竣工剪彩,交付使用。
二中教学楼5100平方米,主楼五层,东西两侧四层。有32个教室、22个办公室、2个会议室、1个电教馆。
从一九九一年九月到一九九二年十月一年多的时间,高三学生在原校西厢房上课。高一、高二学生迁到鸡东四小上课。因鸡东四小也是新建的学校,没有招生,也没有供暖,这一年的冬季高一、高二的师生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一九九二年十月下旬师生返回原校上课。鸡东二中从此结束了冬季师生上山砍柴,每个寒冷的早晨自己生炉子取暖的时代,终于有了舒适、整洁、宽敞、明亮的工作、学习环境。
评定职称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全国开展了第二次教师评定职称工作。在这次评审中鸡东二中副校长李秀荣、教务处副主任王桂馨、英语教师王常玲三位同志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教务处副主任、语文教师王广乐被省教委聘为中高职称语文科评审教师。
教学工作
开展特长教育:按照毛泽东主席就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力、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要求,学校开始重视全面培养优秀学生,特别是特长生的培养工作,从八十年代初期就陆续有体育考生被高校录取,尤其是一九八八年鸡东二中有八名考生考入高校,分别是肖俭波、李晓辉、肖鹏举、于庆、蒋明健、杜荣丽、于立新、毕文利八名同学,开创我校体育高考成绩的先河。从一九九零年开始学校重视培养艺术类考生,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美术、音乐考生,并派专业教师课余时间进行辅导,教导处有一名副主任兼管此项工作。
狠抓备考工作:按计划进行复习,充分利用下午自习和晚自习进行辅导,一九九一年组织学生参加三次大型联考,第一次是鸡西市市区的,第二次是牡、佳、鸡三市点校,第三次是哈、牡、佳三市点校,鸡东二中的成绩均为中上游。
制定高考指标:将升学指标落实到班级,定期开展质量分析,分析学生状况。一九九一年原定升学人数为110人,实际考上164人。
五年高考
一九八八年有99人考取了上级院校。
一九八九年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有104人考入高等学校,是八十年代我校高考成绩的第三个高峰。
一九九零年学校升学人数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达到165人。
一九九一年有164人考入上级院校。
一九九二年有162名学生升入高校,理科杨海林同学以592分的好成绩被清华大学大学录取。
五年荣誉
一九八八年学校荣获县级“先进党支部”、市级“勤工俭学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一九八九年荣获十个奖项:①县级“先进标准化党支部”;②县级“先进单位”;③市级“先进单位”;④县级“教育先进学校”;⑤县级“基础教育先进单位”;⑥县级“文明月活动先进单位”;⑦县级“勤工俭学先进集体”;
⑧省级“庭院绿化先进单位”;⑨市级“88年档案工作先进单位”(19890125);
⑩省级“卫生文明单位”。
一九九零年学校荣获了市级“先进党支部”、市级“勤工俭学先进集体”、县级“学校卫生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并在鸡东县十八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高中组中取得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
一九九一年学校被评为市级“先进党支部”、市级“先进单位”,县级“先进党支部”、县级“标兵单位”。
一九九二年被评为市级“勤工俭学先进集体”、鸡西市“育才杯”中学组第三名,县级“先进党支部”、县级“先进单位”、县级“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学校”,在鸡东县春季越野赛中获高中组第一名。
2009年,学校被评为黑龙江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2012年9月1日晚,鸡东二中举行建校四十周年庆典仪式。
硬件设施
学校累计投入数千万元建设了现代化的教学楼、大型多功能餐厅,男女生公寓楼等,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体育馆
鸡东二中体育馆坐落于县城西部,中心大街北侧,交通便捷、环境幽雅。是全县唯一一座标准的综合性体育馆,体育馆由县政府投资1000万元修建,现已投入使用。二中体育馆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整个场馆造型庄重、典雅,气度不凡。外饰绿色玻璃,大理石墙面。肃穆、不饰浮华,体现中人务实、稳健的作风。馆内赛场面积8000 平方米,设两侧看台,可容纳2000名观众,其中固定座位1500个,设备先进,功能齐全。适合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等体育项目比赛和音乐、舞蹈、杂技等各类型的文艺演出及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司的大中型集会,也可以举行各种展览、展销会。除满足体育教学、训练、比赛外,还能为学校各类型的集会、报告会、文艺演出、演讲及演唱会、音乐会、等提供使用场所,其功能远远超出了体育活动的范畴。体育馆同时又是公益性体育设施,将充分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其成为鸡东县集健身、娱乐、有偿体育训练、对外体育交流为一体的,服务一流的全民健身活动的中心。
食堂
学校举全校财力兴建了高标准、现代化的二中食堂,本着以“学生为本,对社会负责,让家长满意”的原则,自建成使用以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学校非常重视食堂的内部管理,在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上下功夫。力求把工作做扎实,做全面。建立健全各种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紧紧围绕以“三防”为重点——防中毒、防投毒、防病毒——设立了单独的配餐间、粢饭间、消毒间。
对工作人员加强培训、加强检查、培养炊事人员的良好卫生意识和习惯,同时,食堂还认真贯彻《食品卫生法》,把依法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各项生活综合服务管理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列入重要的管理日程,并做到责任到人,抓紧抓实,抓出成效。食堂员工全部经过体检佩证上岗,食堂工作人员自身清洁卫生意识加强了,食品安全卫生意识提高了,食品营养及搭配也更加科学合理了,对涉及食品卫生安全的各个方面都有专人负责。规范进货渠道,严把进货关。从采购进货起,就注重食品原料的新鲜、卫生、安全,从源头上杜绝腐烂、变质、霉菌等不卫生的食物进食堂。出售饭菜及其他食品一律不准收现金,实行刷卡制,有效防止了细菌的传播,保证了就餐安全。
自食堂建成以来从未发生过一例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取得了另学校和社会满意的效果。
学生公寓
鸡东二中现有学生公寓两栋,建筑面积15000米,床位数1500张,生均住房面积15平米,房间分为四人间、六人间等类型。四人间每个床铺均为钢制床,配有衣橱、书架、学生卓椅。提供床上用品。公寓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寝室带有洗漱间、卫生间,热书房等。热水二十四小时供应。各公寓配有专职清洁员,每日上、下午对公共场所(楼道、水房、厕所等)进行清扫;为学生提供亲情式服务。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安全的生活环境。把学生公寓真正办成文明、整洁、安全、优美的“高中生之家”。
师资力量
二中拥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职工队伍。
学校教职工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56人,学历达标率96.7%, 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50人,一级教师65人,研究生学历39人,获得硕士学位7人,国家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模范教师、优秀教师10人,市学科带头人32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60人。县拔尖人才40人。教师撰写的科研论文每年都有近200篇获省级以上奖或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
办学成果
学生成果
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稳步提高,建校以来为上级院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高考升学率达98%,本科录取率为65%,先后有张世秋、关宇、周可等近30人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有1000余人考入全国排名前十的重点大学,十余年来培养出5位全市状元,有4名考生冲入全省前十名。
先后有20多人考入北大,清华。其中鸡西市市状元五人,全省前十名四人,2007年考入香港大学一人,清华一人。2008年又考入北大一人,中国人民大学一人。2012年任彦昆同学取得鸡西地区理科第一名。2014年郭轩达同学取得鸡西地区理科第一名,王才钰同学取得鸡西地区文科第五名,过600分人数达到三十人。成绩证明了二中的实力。
所授荣誉
学校各项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曾被评为黑龙江省改善办学条件、庭院绿化先进单位,黑龙江省卫生文明先进单位、黑龙江省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黑龙江省课程改革先进集体、黑龙江省“九五”期间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先进校、国家级创新教育实验校、黑龙江省“五四”红旗创建单位、黑龙江省依法治校先进单位、鸡西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鸡西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标兵等。
文化传统
校徽
图为该校校徽
校训
弘德、砺志、博学、笃行
校风
科学、严谨、务实、和谐
教风
教书、育人、严谨、求新
学风
勤学、慎思、探索、求真
发展纪实
多年来,学校以“德智双优,身心两健,学有所长,全面发展”为育人目标,以“因材施教、多样特色”为办学主线,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创设个性化教育文化和环境,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不断提升办学品位,形成了“科学、严谨、务实、和谐”的校风,创建了以人为本、内涵丰富的办学模式,鸡东二中正逐渐成为一所校园人文化、设施现代化、管理科学化、教育优质化,全省一流、具有一定示范性的现代化学校。
(一)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强化育人队伍建设
1、坚持抓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行风建设水平
学校以创建“家长满意工程”和落实“师德八项承诺”为重心,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到学校的每一个岗位。对照《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鸡东二中师德师风建设“十不准”》,严厉禁止有偿家教、体罚学生。利用每周政治学习时间加强对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办公纪律、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教育。由于措施扎实,落实到位,多年来全体教师都能积极发扬“无私奉献、敬业爱岗、爱生如子”的精神,普遍受到社会及广大家长的好评。
积极开展“扶贫助学”活动。平均每学期减免贫困学生的学杂费和为贫困生捐款累计达三万余元,仅以2007年为例,我校共帮扶特困学生60 人;向社会推介优秀特困高三毕业生30人,得到社会资助资金达30余万元。高二学年为学生聂思源捐款7600 元,高三学年为学生付玉伟捐款9200元,教师捐款达15000元以上。并且在党支部的倡议下,实行了党员联系贫困生的“一帮一”制度,更有不少非党员教师也积极加入到联系贫困生的行列,每学期党支部都联系教师与学校中层以上领导走访和慰问贫困生家庭,在社会上和家长中引起很大反响。
2、加大了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
学校有针对年轻教师多、骨干教师相对缺乏的局面,制订了较为长远的师训计划,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青年教师和各类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开展了诸如师徒结对、学科练兵、教学基本功比武、骨干教师教学艺术展示、新老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新教师任见习班主任等多种形式的师训工作,使年轻教师 能迅速熟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及时适应学校教学工作的要求。同时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参加各种方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使青年教师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凡是各级教研室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学校均积极为青年教师争取机会,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便利的条件。
(二)积极优化德育体系,突出管理的核心地位
1、突显和谐教育,创建育人新体系
教育和谐方能筑起美丽的校园。培养和谐的人首先需要实施和谐的教育,为此,学校提出了“微笑、尊重、民主、探究、合作”十字方针。在教学生活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倡导教师争做学生的“四友”,即关心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的良师诤友;尊重信任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公平对待学生,做学生的良师挚友。在教育管理中,学校用共识的思想凝聚人、用独特的文化塑造人、用人文的理念启迪人、用互动的策略发展人,建立了师生信息反馈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等。
创建育人新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立足本校实际,不断探索,开创了“11223344”育人工程,即树立一个目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贯穿一条主线——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落实两个教育——政治方向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提高两个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突出三全——全员都是德育工作者、全方位渗透德育、全过程体现德育;体现三主——学校是主阵地、课堂是主渠道、班主任是主力军;狠抓四育----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激励学生四会----会学习、会做人、会生存、会创新。 “11223344”育人体系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很强的针对性和高效的实践性,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给以科学指导。
2、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政教处、团委从教育实际出发,通过学生代表国旗下讲话、业余党校的培训、开设“校园之声”广播站、邀请法制工作者举行法制报告、各种主题班会等渠道,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对理想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增强了感性认识,深化了“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和“养成教育”活动。
3、强化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进行严格考核。第一是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德育主力军作用,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会议,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树立典型,以老带新;规定每学期开学第一周为强化教育周,末两周为平安周,要求班主任与学生同步,强化岗位监督;加强过程管理,实行班级日考核、周考核、月考核和学期考核,并及时将考核结果公布;加强了对班主任的培训,努力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落到实处。其次是积极培养一批热爱集体、有能力、有威信的学生干部队伍。政教处、团委和班主任通力协作,通过学生干部的竞争上岗和培训,增强了学生当主人,当管理主体、教育主体和发展主体的意识,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我管理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三是加强值周队伍建设,既扩大了管理的外延,又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第四是加强夜间巡逻和查岗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对学生夜间休息时段的管理,基本杜绝了学生夜间外出的现象。
4、重视家校联系,充分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
学校不仅注重使德育教育网络遍布校园的角落,而且有意识的将德育教育向校园外延伸,借助社会多元力量,优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学校每年11月份召开一次家长会,并对班主任家访的次数有明确的规定。
(三)坚持以质量为中心,切实加强教学管理
1、继续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落实
抓住课堂教学不放松。教务处深入扎实地抓好教学大检查,通过规范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出过程考核,强化平时抽查。各教研组开设的汇报课、研讨课、示范课等,基本做到全组参加,业务校长和教务处、教科室指导教研组及时认真地评课;每周有多次公开课,
我校在每学期对课堂教学教研活动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课堂教学教研工作开展得扎实、积极、有效。
(1)领导班子人人兼课。除校长在内,每位校级领导至少教两个班级的课,每天深入不同年级和课堂,深入早晚自习,掌握第一手学情,然后对学校教学工作作出正确决策。带动了广大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骨干教师示范课。为确保新教学理念及时渗入到每堂课,学校骨干教师在每学期初和学期中各上一堂示范课,由学校业务领导承包到人,组织学科教师听课、评课、修改教案,分析当前教学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灵活运用和新教学方法的课堂落实,确保课堂不落后于课改的发展要求。
除此之外还强化集体备课,通过修订教学质量奖励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质量意识;建立了学生监督教师的机制,平时由学习委员记载教师的上课情况及上班辅导的次数,对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务处会同学年长多次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并及时反馈给教师,期末由全体学生对任课老师进行德、能、勤、绩的问卷调查,并纳入年终岗位责任制考核。
2、重视学风建设,加强考试管理
学校坚持在学风建设上做好文章,一是进行正面引导,通过评选优良学风班级、学习标兵等来带动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积极进取,力求上进;二是严肃考风考纪,强化考试的严肃性,对监考不严的老师进行通报批评,并在结构工资中体现,对违纪学生进行处分,使学生消除侥幸心理,从而在平时抓紧学习。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稳步提高,自1999年以来已培育出 7名全市状元,有十三名考生被清华、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录取,2008年文科高考成绩突出,全市前十名有四名是我校学生,其中蔡佳宏被北京大学录取,其他三名学生均达到文科清华录取分数段。几年来,有四名考生冲入全省前10名,高考升学率达99%。
(四)实行民主管理,坚持教代会制度
学校每年召开一次教代会,向全体教职工全面公布学校党建、财务、职评、评先、考核、福利、教学、培训、后勤等整个工作情况,同时倾听全体教师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让全体教师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学校全方位的民主管理。正是由于群策群力,才使我校各项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绿色校园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陶冶学生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石,它不仅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给人以愉悦的心情,而且能激发师生高昂的斗志,鼓励师生不断努力。自2000年起,鸡东二中本着学生本位,巧心创设绿色校园,实施“添彩工程”,共投资70余万元,先后四次进行大规模的校园绿化美化建设,在"环境一流"的总目标中,突出教学条件和环境建设,提供了一流的教学条件,创设了一流的教学环境,形成了一流的文化氛围。在原有舒适、整洁、优美的环境基础上,不断加大对校园环境的建设。经过三期"添彩"工程,终于创设了一种"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绿色校园环境和幽雅别致的育人氛围。走进校园,只见绿树成荫,馨香四溢,各种雕塑构思新颖别致,造型美观大方,校园景观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
重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倡导在学生的思想深层创设一种精神环境。学校精心设计了各处牌匾上的名言警句,并号召利用《萤火》校报、“校园之声”广播站,积极营造“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心理氛围、“奖惩分明”的舆论氛围和“尊重信任”的人际关系氛围。利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达到行为举止的无形约束。经过多年努力,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就像一股浩荡的春风,感染着每一位师生,使师生关系得到健康的发展。
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各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学校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各项工作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被授予多项荣誉称号:曾被评为、鸡西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标兵,鸡西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标兵、鸡东县依法治县先进集体标兵等。
地理位置
鸡东县中心大街580号
校园环境
以下为校园景色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办学历史
硬件设施
师资力量
办学成果
学生成果
所授荣誉
文化传统
校徽
校训
校风
教风
学风
发展纪实
地理位置
校园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