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镇
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下辖镇
大市镇,隶属于锦州市北镇市,地处北镇市北部边缘,西与义县相邻,北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黑山县相接,行政区域面积112.9平方千米。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分别设立村公社、镇边乡公所;1995年,大市乡改镇。截至2018年末,大市镇户籍人口为11690人。截至2020年6月,大市镇辖9个行政村。
2011年,大市镇财政总收入800万元。2018年,大市镇有工业企业7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2个。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分别设立村公社、镇边乡公所。
1961年,析置大市公社。
1983年,大市公社改乡。
1985年,大市乡改名大市满族乡。
1990年,复名大市乡。
1995年,大市乡改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大市镇辖32个行政村。
截至2020年6月,大市镇辖9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遇
大市镇地处北镇市北部边缘,西与义县相邻,北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黑山县相接,行政区域面积112.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大市镇境内西部与北部为山地,东部与东南部为丘陵、中部为冲积平原。境内最高点位于未白台子山,海拔829.1米。
水文
大市镇主要河流为西沙河,为西北至东南走向,境内流长101千米。
自然灾害
大市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旱涝、风灾、低温、霜冻、雷击等。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大市镇总人口12333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00人,城镇化率8.9%。总人口中,男性6325人,占51.3%;女性6008人,占48.7%。总人口中有满、汉和锡伯、朝鲜、蒙古、壮5个少数民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08.2人。
2017年末,大市镇常住人口为11384人。
截至2018年末,大市镇户籍人口为11690人。
经济
大市镇是以林果业生产为主的乡镇,主要品种为安梨秋子梨、秋子梨、小梨子、杏、桃、国光苹果等。1990年以后,大市镇的葡萄品种由原来的龙眼玫瑰香、黑人粒,发展为巨丰、京亚、美国红提、秋黑等优良品种,葡萄面积为7600亩,葡萄产量13000吨,水果生产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也增加了税源,最高年份仅葡萄一项的特产税,镇政府就征收250万元。大市镇水果产品行销于全国十几个省市,大枣打入北京市场,茄梨、大核杏出口俄罗斯等国,1986年,大市镇的沙梨成为1990年北京亚运会俄罗斯代表团的指定水果,葡萄与果树生产形成了大市镇的支柱产业。
农业
大市镇畜牧业以饲养鸡、生猪为主。2011年,大市镇鸡出栏47.6万羽,年末存栏16.5万羽;生猪出栏18.81万头,年末存栏1.8万头。
2011年,大市镇水果种植面积2.1万亩,产量24000吨,其中葡萄种植面积7600亩,产量13000吨。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大市镇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120人;小学2所,在校生510人,专任教师4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298人,专任教师3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大市镇有镇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9个,图书室9个,藏书1万册。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2863户,入户率76%。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大市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个;病床56张。专业卫生人员16人,执业医师4人,执业助理医师9人,注册护士3人。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
社会保障
2011年,大市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7户,人数45人,支出14.2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61户,人数641人,支出72.8万元。敬老院1家,床位39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39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7680人,参保率98%。
基础设施
2011年末,大市镇有固定电话用户250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71%。邮政局1个,电信局1个。已建立移动通信基站。
交通
大市镇境内有304省道经过。
自然资源
冮家水库不仅水产丰富,水库周围还生长着野生的葡萄树、杏树、桑树南酸枣、山楂,熟透的桑葚又酸又甜,如此美味山果,在城市内是绝难一见的。采访中,一只小蜥蜴从草丛中奔至记者眼前,小蜥蜴憨态可掬,当地人称其为“麻蜥属”。天仙观风景区处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植物区系、华北植物区系和蒙新植物区系交界带,分布着东北亚地区特有的油松林、天然针阔混交林,区域内植物多达300多种,野生动物248种,整个景区山峦蜿蜒、沟谷幽深、奇峰高耸、怪石嶙峋、林深似海、草丰如坪、奇松古柏、古木参天。初春,莺飞草长、桃李争艳、梨花盛开、香雪如海;盛夏,林茂草丰、蝶舞鸟鸣、清溪流淌、山深谷幽;金秋,梨果飘香、枫红似火、空谷蝉鸣、云淡风轻;隆冬,山驰蜡象、银装素裹、林木霜冷、粉雕玉琢。树高谷幽是天仙观景区一绝。一进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迎客松,两棵松树躬身而立,以礼相迎。走进山谷,几十米高的林木遍布山谷,华盖松如车轮伞盖,虬龙松如蛟龙出水,竹节松如天降巨竹,昂首挺立,护庙松古老苍劲,气冲霄汉。沿着年代久远的石板路拾级而上,四大幽谷呈现眼前,仙幽谷如诗如画,情幽谷含情脉脉,小幽谷清幽质朴,大幽谷谷深林密,穿行于幽谷之中,清风徐徐,树影婆娑,怪石嶙峋,真可谓“一松一石皆成景,步移景换赏无穷”。
旅游
镇边堡北关门遗址两侧有明长城遗址,远看似一段长满荆棘的土。明长城义县进入闾山山区,山上尚存石筑烽火台,这段长城建筑风格是“高墙垣,深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烽燧斥堆,珠联壁贯”,此长城由提督辽东军务的王皋和指挥事毕恭修筑。魏家岭关在镇边堡西与义县交界处,是明辽东长城的七关之一,它凭借闾山天险而设,以险制胜,易守难攻,为辽东长城险关之一。当地老百姓习惯将大市镇所在地称为“三展皇边”。在辽西地区地区,经常会听到“边里”或“边外”的说法,所谓“边”,是指清政府为了表明禁区界限,护卫其“龙兴之地”,从辽西开始至吉林市北部,掘土为壕,筑土为墙,插柳结绳,以定禁区内外而修建的一种人防工程,所以叫“柳条边遗址”,也称“柳墙”或“条子边”。清康熙,曾三次向西北拓展柳条边,人们称之为“展边”或“三展皇边”。镇边堡及其附近的长城遗址可视为明代军事防御体系的缩影。明朝立国伊始,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率军明成祖北伐元顺帝携残余势力弃中原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为抵御北元劲旅的袭扰,明廷开始于东北地区屯兵筑城以固边防。正统七年至成化五年,陆续筑长城,建边堡,又于山海关区辽东都司之间设立驿站,继而制定屯田、冶铁及煮盐等一系列制度,以供军需;并置总兵官镇守辽东,一个完整而严密的陆海防御体系自此形成。
天门山古村
天门山古村落隶属于北镇市市大市镇,地处北镇市北部,医巫闾山北脉,与义县相邻,距离北镇市区30千米。村内共有林地面积26223亩,果园面积近1600亩,耕地面积288亩,山林覆盖率约为93%。
文化
地名由来
大市镇因以居宅形状称“四堡子”,又逐渐形成集市改为今名。
民俗风情
大市镇有董、张、王、娄四大姓,老董家是在清咸丰年间从河北省迁移过来守边的,属正白旗,这个家族还保留着清代的家谱,家里还有供奉祖先的聂氏宗祠。“我们这里逢年过节有耍路灯的风俗,就是用棉花纸沾上酱油香油松树油,裹成团,层层缠好,从永宁寺请火,然后一路抡起来,像扭秧歌似的,每家门口也点上一堆火,这叫社火祈福。这里的王姓人则喜欢踩高跷。”董永效说,社火是中原地区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近些年来,大市镇的文化工作和群众业余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农闲夜晚,秧歌队活跃在街头巷尾,锣鼓声、唢呐声此起彼伏。每到节日,镇政府就组织各单位参加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各村组织高跷队走街串巷为农民演出,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历史人文
大市镇原名镇边堡,系明代万里长城的辽东长城的重要关堡之一,是连接关内外的战略要塞;而大市镇的天仙观景区以清幽驰名省内外,素有“东北第一观”、“东北第一幽”之称。大市镇位于北镇市西北21公里,北部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黑山县接壤,西邻义县,东部、东南部、南部与正安镇富屯街道相连,总人口为13128人,少数民族9517人,其中满族占76.6%,汉族占21.8%,还有少量的锡伯族蒙古族朝鲜族壮族等少数民族,是以满族为主的少数民族镇。大市镇的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最高峰为白砾盖子,海拔829.1米,为医巫闾山山脉第二高峰,该镇境内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处,市级五处,有殷商遗址两处,平房南山鸽子洞岩有古人类活动遗址。大市镇旅游资源丰富,镇政府以天仙观、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主抓旅游开发,力争将大市镇打造成为东北的旅游名镇。大市镇在明代叫镇边堡,自明清以来是北镇市地区北部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的重要关塞。由于大市镇地处辽西地区四县交界处,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该镇成为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镇边堡残留的城墙遗址,与山海关区的包砖城墙相比,镇边堡的城墙为土石混杂型的野战城墙,城墙遗迹高约5米,墙体蒿草遍生,墙上杂树林立,城墙内有一棵柏树,树龄已过百年。镇边堡建于明正统七年,是辽东长城98座边堡之一,内外由花岗石片麻岩石块包砌,中为夯土,墙上有垛口,内有女儿墙,现墙址已破损,2005年省政府对镇边古堡依据“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了局部修复。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位置境遇
地形地貌
水文
自然灾害
人口民族
经济
农业
社会
教育
文化事业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基础设施
交通
自然资源
旅游
文化
地名由来
民俗风情
历史人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