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新绛
山西运城的综合性森林风景区
古城新,又称绛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北靠吕梁山,南依峨嵋岭,汾、浍二河穿境而过。新绛县历史上为直隶州一级的行政地名,自北周有这一名称,以后多有兴废,元、明、清为平阳府下辖县的散州或省一级政权直接管理的直隶州。古城南临汾河,北沿丘陵,据高就低随地势制胜。远眺绛州城从西至东“绛州三楼”、“绛州大堂”、哥特式“天主教堂”、唐朝佛塔”,雄居高垣之上,巧妙利用空间,“创造了生动而变化的城市轮廓与风貌”,这组古建筑群成为古绛州的重要标志。新绛县现属山西省运城市,与山西省临汾市所属襄汾县侯马市及运城市所属稷山县闻喜县相邻。
地理环境
古城新绛城以西10公里处,是一个新兴的。该公园以森林自然风光为主体景观,拥有常青森林4万多亩。并以体现民族特色,森林特色,地方特色的原则,将全国56个民族的民居仿造于林区之内,设计新颖,造型美观。置身于茫茫林海之中,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亲切感。另外还建有歌舞厅、网球场、游泳池、狩猎场、餐饮部、疗养院等,是集体春游或举办夏令营的好去处。
历史沿革
绛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南北朝时,北魏置东雍州,宇文毓改为绛州。隋开皇三年(583)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古城原为“卧牛城”,只有南北两个城门,南为嘴背为臀,东西天池为牛眼,角塔为牛犄角,唯一的南北大街为牛脊,左右62条巷为牛肋,佛塔牛尾。古城不同一般州县城制,抛弃了方城十字对称中轴的格局,而是“临川笼丘”因地制宜,街、楼、塔、园、寺、庙、碑,三关五坊,两门62巷,皆依其自然,穿插其间就地而建,形成整体而活泼的建筑群落。虽历经一千四百余年,受到各个时代的冲击与潜化,仍然较好地保留了唐朝的形制,是一座唐代古州城,其丰富的内涵在城建、交通、文化、艺术、科学、建筑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创自于唐代的“绛州大堂”,昔日曾是大唐名将张士贵的“帅府堂”,是堂进深五间,面阔七间,为全国州府大堂之最;龙兴寺内的“唐代佛塔”,其迭涩而出,直指蓝天,塔顶曾多次腾烟,青云直上,一连数日,千年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这个谜,时下尚未能解开。名闻遐迩的唐代“碧落碑”,小篆俊秀,书写特异,笔法工整,布局严峻,后人难以认读,为我国书法史上的珍品;保存完好的十二卷本宋代“绛帖”,系全国四大名帖之一,再现了历代书法名家的风貌;以“悬塑”出名的唐朝福胜寺”,完好地保存了几代民间艺术家精心创作的4O余尊彩塑,成为我国美术苑地中的奇葩。,以古代农业为题材的明代《秸益庙壁画》,名震中原地区,似可与“永乐宫壁画”媲美;创建于元明的“绛州三楼”,三足鼎立的局面,全国少有;金朝天德三年铸造的万斤巨钟,钟声悠扬,静夜可闻30华里;传说“七星坡”的“石星”子夜可以发光;价值连城的馆藏文物“战国玉壁”、“金代钞版”等等,永远折射着五彩缤纷的民族之光。
号称“晋国三城”的古绛州,不仅物华天宝,而且人杰地灵,从春秋以来,一直是山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历代帝王将帅在这里活动频繁,文人墨客多有赋诗歌咏。“赵氏孤儿”忠心保国的故事发生在这里;李世民屯兵柏壁,大战叛将刘武周;这里是唐朝名将张士贵挂帅,薛仁贵投军之地,也是唐代汾阳王郭子仪、郭晞父子平定河中叛乱之镇守地;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寓居绛州“龙兴寺”;唐宋两代王通王勃岑参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樊宗师司马光等文人学士都曾驻足绛州,留下不少诗词文赋。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转赴延安市时也曾途经新绛县寓居天主堂;爱国将领冯玉祥曾在“汾阳洞”卧薪尝胆修整三月有余;贺龙元帅曾率八路军第一二〇师路过新绛,亲笔题词为房东留下贺婚对联;越南著名人士黄文欢曾在乐楼舞台上进行抗日演讲;王震司令员曾率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住宿在天主堂……。
除这些人文景观之外,遗留在民间的各类民间工艺品更是繁华似锦,五彩纷呈。刺绣、剪纸、皮影、木雕、石雕、云雕、漆器、木版年画应有尽有。
传统产业中深受国人喜爱的“梅花点舌丹”、“小儿七珍丹”、“绛州澄泥砚”、“贡笔”、“贡墨”、“云雕漆器”。这些产品驰誉海内外,为世人所钟爱。
旅游信息
景区分类:古镇村落搜索同类景区
最佳时间:夏季时山西省旅游的最佳时间
交通指南:交通颇为方便,同蒲、候西两条干线铁路是本区交通大动脉,并有礼元至古堆铁路支线一条。公路以运城市为中心,干线有:太原市至茅津渡、晋城市至禹门口、临猗县大宁县、运城至风陵渡等;支线有:闻喜县永济市、风陵渡至平陆县等。运城至三门峡市、运城至风陵渡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大同市至运城的高速公路也正在建设之中。
铁路从运城有发往北京、西安市天津市成都市、太原、石家庄市、大同、临汾市等地的列车
主要景观
悠久的历史为新绛县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全县已发现各级文物古迹169处,其中旧石器遗址1处,新石器遗址22处,春秋战国墓群2处,汉代墓群3处,其他名人墓葬17处,古建筑64处,碑碣刻石32处。革命文物8处,古树6处,化石5处,仅2.5平方公里的县城就有各类名胜古迹33处。
在已发现的文物古迹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的有四处,属于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的有15处。创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的“绛守居园池”,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时间最早的官家园林;创自于唐朝的“绛州大堂”,昔日曾是大唐名将张士贵的《帅府堂》
绛州大堂位居新绛县城西高垣之上,新绛中学校内(原州署衙门内)。东西长29.20米,南北宽15.40米,占地面积311.28平方米。始建于唐,现存大堂建筑为元代重建遗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绛州大堂始创于唐,现大堂内仍有四块大型石质覆盆子式莲花柱础可以炫耀唐代的辉煌。一千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州府衙门的正堂,明镜高悬,衙役呐喊,百姓有冤,可以击鼓上堂,是非曲直,全凭知州的良心所栽。难怪在大堂中心,正堂前有一块已碎裂成多块的“鱼儿跪堂石”,意为鱼儿喝水各凭良心。公正与否,只有天知道了。
该堂又名“帅正堂”,史载唐王李世民在稳定朝鲜王朝的基础上,为讨伐平息外族人侵,东征高丽,命左领军大将军张士贵在绛州设帐募军,招兵处就设在州治署衙正堂内。今新绛县博物馆尚保留有张士贵的交椅遗件,传为“帅正堂”的见证物。白袍虎将薛仁贵投军,征东平西,最后在汾河湾筑台拜将,也都与“帅正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绛州大堂面宽七间,进深八,单檐歇山筒瓦顶,檐下为五铺作单下昂斗拱。大堂高大宽阔,巍峨壮观,人置其间四顾空旷,威严之感油然而生。据古建专家言,全国州衙正堂规制通例为五间,而绛州独为七间,乃国内少见。现全国尚保留有三处州衙大堂,“绛州大堂”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大堂建筑风格粗犷豪放,造型朴实无华,堂内柱子,特别是前后门楹柱,其粗难以合抱。为扩大堂内面积,内柱大量减少,横梁为三架重叠,与纵向大内额,由额相接,与横行大梁叠架承重,撑以通天立柱,坚固有力。梁柱多为原始材料剥皮稍加砍削而成,无统一规格可循。从总的风格看,现建筑应为元代重建遗构。
大堂的周围尚留有一部分附属建筑,堂前原有卷棚抱厦三间,上部虽已毁,基址尚存。左右有二排厢房南北拉开,那是昔日三班六房,差役办公的地方。中间青石板铺就的引路南端有木石牌楼一座。堂后留有二堂房屋数间,这里是州府官员下榻休息的地方。堂西侧尚留有一小桥流水,假山松涛的小型花园一座,是官员因衙事烦恼而稍作休憩的地方。再往后便是供知州、夫人、小姐消遣游览的州署花园——绛守居园池。这些建筑像众星捧月般托起巍巍绛州大堂。
堂内北壁东侧嵌有一块高116、宽70厘米的《文臣七条》石,系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刻制,上书敕赵恒御制。原文是:
一曰清心。谓平心待物,不为喜怒爱憎之所迁,则庶事自正。
二曰奉公。谓公直法已,则民自畏服。
三曰修德。谓以德化人,不专尚猛威。
四曰责实。谓专求实效,勿竟虚荣。
五曰明察。谓勤察民情,勿使赋役不均,刑罚不中。
六曰劝课。谓谕下民勤于孝悌之行,农桑之务。
七曰革弊。谓求民疾苦,而厘革之。大堂内壁,以昭示后人。“文臣七条”碑流传至今已八九百年,宋徽宗朝散大夫,知绛州军时恪能够恭刻,并表示“昭示万代,仰遵圣训”,为我们保留了这样一件珍贵的文物。在今天,不仅有其历史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而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绛守居园池在新绛县城西隅高垣上,绛州古衙署后部。隋朝绛州井水碱咸,既不宜饮用,又无法灌田。内将军临汾市县令梁轨于隋开皇十六年(596)修筑渠道,引九原山鼓堆泉水灌溉绛州,余水放衙署后部蓄为池沼,又建亭阁于池畔,始有园池。唐宋时多次重修,曾遍植竹木花草,园门与衙署相联,名虎豹门。园地中部有一南北向小土丘,可通静观楼,楼前有甬道,两侧筑有花墙,名子午梁。莲池在园西,与蓄水池(又名苍塘)有渠道沟通,渠上架拱形小桥。池西有冬景亭,池南有洄涟事。子午梁东侧有叠石假山,还有影壁六角拱门、春景亭、八卦亭、拙亭、燕节楼、望井台、苍塘风堤和孤岛等景物。唐宋著名文人学士如岑参欧阳修梅尧臣范仲淹等皆曾驻步其间,吟诗作赋,赞美园景。绛守居园池是我国较早的、保护完好的园建筑之一,为研究我国园林艺术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文化活动
除这些人文景观之外,遗留在民间的各类民间工艺品更是繁华似锦,五彩纷呈。刺绣、剪纸、皮影、木雕、石雕、云雕、漆器、刻瓷、木版年画应有尽有,《新绛民间剪纸》的出版,绛州鼓乐《秦王点兵》,打到太原市,登上中南海“怀仁堂”舞台,获得了全国“金奖”,成为杰出的国乐表演。文博副研究员蔺永茂父子通过十年精心研制的“绛州澄泥砚”产品,获“94中国名砚博览会”金奖,全国各大报纸均进行了报道,《人民画报》以15种文字向全世界进行宣传,此砚已成为国人争相收藏的热门产品。
为了保护和弘扬新绛县的历史文化,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为发展振兴新绛经济,1994年一月国务院将新绛县列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历史沿革
旅游信息
主要景观
文化活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