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评传(套装共2册)》由家世和童年;少年;哲学探索;
少年中国学会;22岁的主编;“伯乐”;文学——美学;留学德国八章,主要包括:宗泽的后裔;
桐城市“鲁方”;古城
安庆市;南京思益小学;教育家和水利专家宗嘉禄等。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邹士方编著的这本《宗白华评传(上下)》是国内外第一部美学大师宗白华的传记,是二十多年来引用次数最多的美学经典著作之一。
由于作者与美学大师亦师亦友,面对面叩问,就使得本书的内容绝对真实。由于是记述私人谈话和私人通信,内容上就有他书不可替代的真实性。
本书适读于:本书所涉及的人物的家属、亲属、学生、崇拜者、热爱者,美学研究者、爱好者,美学青年,文学艺术研究者、爱好者,
摄影专业人士,摄影艺术爱好者,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
作者简介
邹士方,方知名作家、美学学者、艺术评论家、画家、摄影家。1949年出生于
北京市,1982年1月毕业于
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美学大师
朱光潜和
宗白华及美学家
杨辛、
叶朗教授,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朱光潜、宗白华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现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员。散文作品入选《
中国散文大系》、《大学语文(艺术类)》。《
中国哲学年鉴》、《
中国新闻年鉴》以及
冰心、
季献林、
端木蕻良、
吴祖光、
常任侠、
李泽厚、
蒋孔阳、
管桦、
蒋星煜、
赵清阁、
郁风、
张允和、
吴小如、刘章对其著作均有评介。出版著作:《名人纪实》;《春天的问候》;《北大访师记》;《文学大师的流年碎影》;《艺术大师的流年碎影》;《大师的印象美学家卷》;《大师的印象文艺家卷》;《国学大师的文人情怀》;《宗白华评传》(
香港特别行政区繁体字版);《朱光潜宗白华论》(与
王德胜合著)。
媒体推荐
邹士方多年致力于美学研究,特别是
朱光潜和
宗白华两位美学大师的研究,成就显著,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他对于宗白华教授的生平和美学思想的研究在国内外尤具有开拓性贡献。——文学大师
冰心、
沙汀 邹士方是研究美学的后起之秀,著述甚丰。——漫画人师
华君武邹士方是有影响的美学家和美术评论家。——雕塑大师
刘开渠图书目录
新版自序
第一章家世和童年
一宗泽的后裔
二桐城“鲁谼方”
四南京思益小学
五教育家和水利专家宗嘉禄
第二章少年
一酷爱山水风景
第三章哲学探索
一“少中”评议员
二“少中”理论家
三“为什么要爱国?”
第五章22岁的主编
二输入新鲜血液
三“少中”的园地
四写稿最多的“少中”会员
五《学灯》发表名人名作
第六章文坛“伯乐”
一郭沫若的作品第一次变成铅字
二“异军突起”
三郭诗的第一位评论家和鉴赏家
四“合二而一”
第七章文学——美学
二诗一样的生活
三《问祖国》
四《新诗略谈》
五《新文学的源泉》
六见解和偏爱
八《美学与艺术略谈》《青年烦恼的解救法》《戏曲在文艺上的地位》
第八章留学德国
三《看了罗丹雕刻以后》《艺术生活—艺术生活与同情》
五“印象的生活”和“冲动的生活”
六“我随手掷下红花一朵,人间添了一分春色”——《流云》小诗
七《恋爱诗的问题》《乐观的文学》《之赞扬者》
九“此生不再入第二党会”
第九章哲学教授、美学专家
一回国之初
二中大哲学系的阵容
三听课印象——学生们的回忆
四中国哲学会
六与校内外名人交游
七与诗人们的友谊
八“平凡”的美德——珍贵的回忆
九歌德研究
十《席勒的人文思想》
一会见毛泽东
二教学和社会活动——朋友和学生们的回忆
三与美术家的来往
四主编《星期学灯》
第十一章辉煌的论著
第十二章天亮之前
第十三章美学散步
二不同的道路
三初到北大
四美学散步
第十四章“史无前例”
一中断美学散步
三“亲友半成鬼”
第十五章继续散步
一复苏
二《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三“寿长所历多”
四《罗丹在谈话和信札中》·周扬讲话·《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
五海峡两岸同出选集
七《关于美学研究的几点意见》《
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
八85岁大寿
九《漫谈中国美学史研究》·与唐至中通信·《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
十一任教60周年庆祝会
十二1985年
十三最后的日子
第十六章哲人其萎美学长新
后记
后记
我放下手中的笔,如释重负地长舒了一口气,抬起头远望着东方的微曦,心中弥漫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愫……
当我酝酿写作这一部书时,我的小女儿还没有出生,而现在她已经6岁了。
风霜雨雪,酷暑严寒,7年的时光是如何度过的,我自己已记不大清楚了。
本书的写作缘起,说起来也是偶然的。1980年12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计划出版一套“中国现代学术传记丛书”,由于我当时写了两篇关于
宗白华先生的散文,引起了丛书编者包遵信先生的注意。他写信约我谈话,谈话的内容就是约我写一部关于宗白华先生的学术传记,以便纳入他主编的那一套丛书。在他的鼓励下,我开始了工作。第一年在我听课读书之余,利用了北京大学的图书馆,查阅了1919年下半年至1920年上半年的《时事新报·学灯》、《
少年中国》月刊及《流云》诗集等等。多次访问了宗先生及北大的一些学者专家,不久又扩大到社会上,进一步访问了宗先生的一些亲属、朋友、学生。1981年5月9日我的小女儿出生了,她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家务矛盾。我时常奔波于北京大学和西四寓所之间。尽管这样,工作也没有停止。紧接着在1981年11月,第一场冬雪的夜里,我家被窃,财物损失尽,这使我和我的家庭陷人无穷的烦恼和恐怖之中。但我还是硬着头皮继续工作。难关渡过后,我该大学毕业了,忙于处理其他事务,没有充裕的时间考虑问题,着手工作。
1982年初,我分配在全国政协学习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这里的工作不忙,使我有充裕的时间去图书馆查阅报刊资料和继续我的访问。我永远不会忘记,日复一日地在北京图书馆报库查阅抗战时的《
时事新报》微缩胶卷的情形。时值酷暑,汗流浃背,但我抄录着宗先生在《星期学灯》上的诗意盎然的“编辑后语”,只感到浑身爽快,如置身于清凉世界。我再一次被宗老那深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所折服。与此同时,我向身在外地的宗老的朋友、学生发了许多封信(在大学毕业前夕也曾发了一些信),不久陆续得到了答复,使我欣喜若狂。
1982年夏,我开始了本书的写作,陆续写出了几个片段送包遵信先生审阅。但不知为什么始终得不到他的明确答复。据我估计可能是这一套丛书的出版计划有了变动。果然,以后再未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以这套丛书的名义出版过什么著作,只是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了
冯友兰的《
三松堂自序》和
侯外庐的一本回忆录。据我回忆,这两种都曾是那一套丛书中的选题。
情况有了变化,直接影响了我的写作的情绪。但更为主要的原因是1982年9月我开始参加了人民政协报的筹办工作,以后我就像一架快速运转的机器上的
齿轮不停息地转动起来。属于个人的时间越来越少,我只好放弃了节假日、暑期,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夜晚,断断续续地写下去。1986年我的继母身患癌症,住院,做手术,出院,再住院……我的工作又不得不暂停一段。这样直到今年春季这部书才算基本完成。
但直到此时,我还没有同与宗老关系密切的
游寿教授取得联系。当我存在着哪怕一线希望时我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努力。我根据传闻贸然给
黑龙江大学历史系写了一封信。信转到了在
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的82岁的游寿教授手中。她很快给我回了信,以后又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回忆材料和宗老写给她的两封亲笔书信。我真不知道怎样感谢她!机缘。机缘,皇天不负我也!在此之前的一次聚会上我又见到了曾多次想去访见的
虞愚教授(过去我曾给他去过信,但得不到答复),完成了对他的访问。机缘再一次找到我——常熟市政协的吴正明先生从报刊上看到我的一些研究和介绍宗老的文章后,主动写信与我联系,约我为他们的《文史资料辑存》撰写《宗白华传略》,由此我请他提供了宗老1975年回乡的情况,使我能把它们写入本书。至此本书初稿就算完成。
为了赶在今年12月15日宗老诞辰90周年时交出全部书稿。我从7月底开始了本书的誊清工作,边抄边写。暑期休假,别人都去游山玩水,我却冒着
北京市37度或更高的高温挥汗如雨。为了保持头脑的清醒。我将电扇放在距头部一尺的地方直吹。一个星期后,我病了。即使是在病中我也没有停止手中的笔。这样在紧张的编辑和采访工作之余,历时三个半月,一部30万字的书稿终于誊清并修改完毕。大功告成,我又病倒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真正懂得了这句话。
但工作还没有到此为止,168幅的手迹和照片的选择、复印、放大、编排,种种繁琐的事情都要亲自一一动手……
我的小女儿大概在她来的这个世界上睁开双眼的一瞬间就看到我在写作。当她懂事的时候她时常眨着稚气的眼睛问我:“爸爸,你在写什么?”我总是回答:“我写对你和你的孩子也许有点用处的东西。”
我不敢奢望不朽,我只希望我的这些文字能成为后来研究者的
铺路石,即使一万年以后,我的肉体和灵魂化为乌有,我也心甘情愿……
但是一代美学大师
宗白华先生是不朽的!他的思想,他的人格,他的风度。他的美的境界,都是我们永远追求而可望不可即的……
于京华前英子胡同英斋
序言
拙著《宗白华评传》繁体字版自1989年9月由香港新闻出版社出版,至今已23年。但我欣喜地发现,这本带有草创性质的国内外第一本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的传记并未过时,虽经岁月的淘洗,仍焕发着青春的光彩。2007年7月5日《宗白华评传》被
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
在互联网上可以搜索到,这本书多年来一直是美学研究者们的重要参考书,以研究
宗白华生平和美学思想为主题的博士、硕士论文及其他著作、论文都将拙著列为参考书,并大量引用、摘录此书。要知道此书只在港澳台和国外发行,大陆图书馆很少有收藏。现在此书的繁体字版几乎已经绝迹。
因此将拙著在大陆出一简体字版势在必行。恰好
西苑出版社看好这一前景,襄助出版,这是要感谢他们的。
回想30年前,没有电脑,我只能一笔一画爬格子;没有互联网,查找资料只能在图书馆一本一本翻阅旧杂志和旧书籍、一张一张翻看旧报纸的微缩胶卷。其辛苦可想而知。没有数码相机,照片要一张张冲洗出,放大挑选,要花费多少财力和精力!
时代在发展,现在写书快捷方便多了。但随之而来的是快餐式、垃圾式的书籍越来越多,真正有价值的可称为精神财富的经典越来越少。许多畅销书都缺乏原创性,只能各领风骚没几月。
这本《宗白华评传》大陆简体字版我不期待会畅销,但她可以以她的原创性和史料的唯一性而长销,以她的真实和朴素继续打动读者。一切美学研究者和爱好者们会时时眷顾她,她注定不会寂寞。
当人生的盛筵过去之后,
记忆的羹勺还能舀起几多颜色?
毕竟有过辉煌的日出,
当暮色袭来时,
情感的碎片,
仍能圆出一个金色的梦。
2012年6月27日于北京藏经斋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