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树镇战役
1934年发生于河南省的战役
独树镇战役是指1934年11月在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爆发的战役,交战双方是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中国国民党的豫鄂皖3省围剿总队。
独树镇战役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将红军围歼于长征途中的阴谋,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使得红二十五军先期到达陕北地区,为迎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北上奠定了基础。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称这次战斗为"血战独树镇",与飞夺泸定桥,激战嘉陵江等著名战斗并列长征史册。
地理位置
位于河南省方城县城东北24.4公里,独树镇境内的七里 岗南侧,七里岗是伏牛山余脉向东南延伸的一条土岗,东面临河,落差较大,易守难攻。
战斗背景
1934年11月中旬,继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后,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近3000人也奉命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帜,开始战略转移。
战斗经过
11月16日,红25军从鄂豫皖苏区罗山县何家(河南省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17日,红25军突然行动,越过平汉线,直抵桐柏山区。蒋介石闻讯红25军西进,十分震惊,急忙调动豫鄂皖3省围剿总队的5个支队和3个师等大批兵力进行围追堵截,妄图围歼红25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采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26日进抵方城县以东地区。这天寒风刺骨,风雪交加。红军指战员顶风冒雪,踏着泥泞,步履艰难地朝着独树镇七里岗急速行进,13时,红二十五军前梯队第二二四团进至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七里岗附近,准备由七里岗越过许(昌)南(阳)公路,进入伏牛山。。但弹药充足的国民党四十军庞炳勋部第一一五旅和骑兵团已于两小时前到达,并抢先占领段庄、马庄,七里岗等一线阵地,突然向中国工农红军行军队形猛烈攻击,红军仓促转入防御。
军政委吴焕先身先士卒,从交通队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率部队与敌展开肉搏,副军长徐海东率二二三团及时赶到,经一番恶战,打退了敌军的进攻。接着,红二二三团向七里岗守敌发起冲击以图打开缺口,连续冲击3次,均未奏效。入夜后,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转向杨楼镇一带集结,在叶县保安寨以北的沈庄附近,穿过许(昌)南(阳)公路,27日拂晓进入伏牛山东麓。27日上午,国民党军四十军第一一五旅和骑兵团又尾追而来,中国工农红军占领五里陂、高老山一带高地,将其击退。28日,红二十五军又在河附近击退堵截和尾追的国民党军,经由神林、熊背、下汤等地继续西进。红二十五军以不足三千人的兵力击退了数十倍的堵击之敌,当晚挺进伏牛山区,完成了向陕北地区挺进的战略转移任务。此战,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近百名将士英勇牺牲,二百余人身负重伤。
独树镇战斗是红二十五军在战略转移途中一次极为险恶的战斗。红二十五军在地形平坦和气候恶劣的条件下,遭敌“追剿纵队”的前堵后追,能否击退敌人进攻,突出重围,不仅是战略转移成败的关键,而且关系到全军的生死存亡。正是由于军首长在危急时刻身先士卒,置生死于不顾,指挥和率领部队与敌人展开博斗。后续部队跑步救援,挫败了敌人的攻击锋芒,稳住了阵地,突出了重围,把追堵之敌甩在背后,才得以转危为安,继续前进。独树镇遭遇战的胜利表明,指挥沉着灵活,将士英勇作战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历史意义
独树镇战斗,是红二十五军长征中生死关的一场血战。这次战斗,中国工农红军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在敌强我弱、敌锐我疲、地形与天气都不利的情况下,指战员们舍生忘死,英勇战斗,挫败了中国国民党数万步骑兵的猛烈合击,粉碎了蒋介石妄图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围歼于长征途中的阴谋,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为红二十五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任务,并先期到达陕北地区,迎接党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北上并在陕北建立革命大本营奠定了基础。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称这次战斗为"血战独树镇",与“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激战嘉陵江”等著名战役具有同样历史意义并列长征史册。
战斗纪念碑
1997年,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方城县委、县政府在七里岗建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纪念碑。纪念碑高耸于七里岗之上,形如刺刀,雄视穹苍,寓“血战”之意,碑身高25. 34米,蕴含红二十五军的番号和1934年的时代背景。纪念碑镌刻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原红二十五军军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程子华题写的“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遣址”和“烈士精神不死”的碑文。纪念碑建成后,成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到此参观、凭吊的青年学生、过往游客达万人之多。200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资料
独树镇战斗,历史铭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
~~~~~~~~~~~~~~~~~~~~~~~~~~~~~~~~~~~~~~~~~~~~~~~~~~~~~~~~~~~~~~~~~~~~~~~~~~~~~~~~~~~~~
现代整理历史资料一
《血战独树镇:红25军战士冻得连枪栓都拉不开》------解放军报
1934年11月中旬,继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后,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近3000人也奉命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开始战略转移。
11月16日,红25军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17日,以突然行动,越过平汉线,直抵桐柏山区。蒋介石闻讯红25军西进,十分震惊,急忙调动豫鄂皖3省围剿总队的5个支队和3个师等大批兵力进行围追堵截,妄图围歼红25军。红25军采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26日进抵方城县以东地区。这天寒风刺骨,风雪交加。红军指战员顶风冒雪,踏着泥泞,步履艰难地朝着独树镇七里岗急速行进,准备在此越过许(昌)南(阳)公路,进入伏牛山
下午1时许,程子华、吴焕先率一梯队到达独树镇七里岗一带,准备从七里岗穿越许南公路。七里岗是伏牛山东麓向南延伸的一条土岗,东面是河,地势陡峭,西南连着一片平原,许南公路与七里岗交叉处,岗顶与公路落差十几米,形成人工地堑,易守难攻。敌40军115旅和骑兵团已抢先两小时占领了马岗、七里岗、砚山铺一带。由于气候恶劣,能见度低,中国工农红军先头部队没有发现敌情。当红25军第一梯队(224团)沿七里岗脊北进接近许南公路时,突然遭到敌炮火猛烈阻击。敌人开火后,224团几乎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加上寒流袭击,红军战士穿着单薄,手冻僵了,一时连枪栓都拉不开,不能有效地反击敌人,处境十分被动。敌军趁此机会发起冲锋,从两翼包围上来。
危急时刻,从后面跑步赶到阵前的军政委吴焕先一面指挥225团冲到前面反击,一面高声呼喊:“同志们,就地卧倒,坚决顶住敌人!”在吴焕先的指挥下,指战员迅速趴在泥地里,利用地形地物进行反击。敌人仍气势汹汹地扑过来,吴焕先手持大刀指挥中国工农红军从雪地上跃起,勇猛地冲上去,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杀声连天,震撼山冈。当战斗激烈进行时,副军长徐海东带领第二梯队(223团)跑步赶到,立即投入战斗。经过一番恶战,我军终于把正面进攻的敌人压了下去,占领了公路两侧的有利地形。
随后,敌军连续发起数次进攻,都被红军一次次打退。为了打开一道缺口,通过公路,军首长指挥223团向七里岗发起冲锋。正面之敌挡不住红军的凌厉进攻,纷纷向东西两边退去。红军冲过公路,占领了七里岗村北500米处的任岗村。敌人急忙组织火力封锁,并炮击公路南北两侧中国工农红军阵地。红军不得已退到公路以南。
天黑后,风雪不止。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乘机撤到张庄附近。此时,敌骑5师和追剿纵队已分别由羊册象河关向独树镇一带逼近。红25军处在数万敌人前后夹击的危险境地。根据当地老乡提供的情况,军首长决定连夜绕道突围。当夜一更天,红25军指战员忍着极度的饥饿和疲劳,由中共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和张庄农民王永合带路,冒着风雪,悄然出发了。
当天夜里,红25军绕道保安以北的沈丘县附近,越过了许南公路。27日拂晓,抵达伏牛山东麓,突破了敌人的合围。
独树镇战斗是关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生死存亡的一场恶战。在敌强我弱、敌锐我疲、地形与天气都不利的情况下,指战员们舍生忘死,英勇战斗,终于突出重围,转危为安。
1997年,中共方城县委县政府在七里岗上建造了红25军独树镇战斗纪念碑。纪念碑以一把变形刺刀为表现形式,寓“血战”之意,碑身高25.34米,蕴含着红25军的番号和1934年的时代背景。正面和背面分别镌刻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原红25军军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程子华题写的“红25军独树镇战斗遗址”和“烈士精神不死”的碑文。
~~~~~~~~~~~~~~~~~~~~~~~~~~~~~~~~~~~~~~~~~~~~~~~~~~~~~~~~~~~~~~~~~~~~~~~~~~~~~~~~~~~~~
现代整理历史资料二
《狭路相逢勇者胜 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大河报
时而在深山老林,时而在羊肠小道,时而在溪水峡谷,时而在环山公路,时而在山间民居,时而在英烈公墓,时而在田间地头,山间天气喜怒无常,短短的几天长征路,却经历了烈日酷暑,感受了夏日劲风,领略了倾盆暴雨。
罗山县何家冲到朱堂店,到桐柏县平氏镇,历时5天,我们的队员进入方城县界的独树镇,路旁一山坡上矗立的一座纪念碑巍巍耸立,碑身呈刺刀形,此处就是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第一场生死攸关战斗的遗址。当年北上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这里突遭伏击,无处可避,陷入重围。
独树镇是桐柏山伏牛山的交会处,地势平坦丘陵低缓,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突围的场面惨烈异常。
2006年8月4日,狂风暴雨之后,本报记者走进了英雄战斗过的地方。碑刺苍穹,大地无声。
唱着战歌的劲旅
“红二十五军是一支年轻的队伍,非常有朝气。”点上支烟,烟雾袅袅中,方城县委党史研究室李率泰主任把记者带进了那段岁月。
“在这支长征队伍里,从军领导到战士,平均年龄要比别的红军部队年轻几岁。”李延龄说,这年,军长程子华29岁,军政委吴焕先27岁,年龄稍大的副军长徐海东,也才34岁。团、营干部多是20岁多点,有的还不到20岁。
走出何家冲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唱得最为响亮的一支进行曲,就是《红军青年战士之歌》:“红色的青年战士志气昂,好比那东方升起的太阳;不怕牺牲,英勇杀敌如猛虎。冲锋陷阵,无坚不摧谁敢挡!……”
蒋介石设下重重包围
“蒋介石太狠了。红二十五军刚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他就调集了大量兵力,围追堵截,企图将红二十五军一举歼灭。”李率泰说。
为了歼灭红二十五军,蒋介石调集了30多个团的兵力。怎么突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呢?红二十五军采取了声东击西战术,跳出了桐柏县山区的包围圈,计划取道泌阳县方城县以东的独树镇、保安寨地区,向伏牛山前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的意图被国民党第四十军军长庞炳勋觉察。庞炳勋急忙调整部署,令该军一一五旅返回方城县独树镇的七里岗、砚山铺一带截击,驻叶县第四十军骑兵团南下保安寨配合堵截,骑兵第五师由泌阳出发,向独树镇“围剿”,“追剿纵队”五个支队仍在后面紧追。
老天爷好像有意要考验红二十五军,豫西大地一夜间寒流滚滚而来,呼叫的北风裹着雪粒搅得天地间一片饺子。部队在风雪中连续急行军,1934年11月26日拂晓,红二十五军距离许南公路只有20多公里了,过了公路就是伏牛山东麓,一入山,善打游击战的红二十五军就如鱼得水了。
为迅速穿过许南公路,军首长决定:留下一个团就地阻击追赶的敌人,大部队继续前进。
雨雪交加,寒风刺骨。衣服单薄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指战员饥寒交迫,许多战士的草鞋被烂泥粘掉,只能赤脚行军。漫漫雨雪中,全军上下朝着方城县独树镇七里岗附近的公路急速前进。
但他们没有料到的是,一场危险的战斗也正悄悄逼近。
血战独树镇
独树镇七里岗,是伏牛山东麓向南延伸的一条土岗,长15华里。东临砚河,地势陡峭,有不少自然形成的深沟;西面坡度平缓,连着一片平原。许南公路将七里岗拦腰截断,路基下降十几米,形成一个人工地堑。
在红二十五军到达此地之前,敌军利用地势完成埋伏,构筑好了临时工事,形成了沿公路东西长10华里的弧形堵击战线,只待中国工农红军的到来。
26日下午1时许,红二十五军二二四团沿七里岗脊北进,当接近许南公路时,埋伏在公路两侧的敌军突然发起猛烈进攻,雪野中顿时枪声四起。抢先到达此地的国民党军第四十军第一一五旅和骑兵团已埋伏好,对着正行进中的红军队伍猛烈射击。因雨雪交加,能见度差,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先头部队发现国民党军时已经很迟了。
“打!”红军指挥员发出的命令,已迟于敌人的枪响。“打!打!”红军指战员吼叫着就地卧倒把枪口指向敌人。
然而,中国工农红军一方的枪却大多数没有响。原来是寒冷的天气,把枪栓都冻住了,战士们的手指也冻僵了,一时怎么也拉不开枪栓。“这该死的枪,临急还不如一根烧火棍。”战士们大声咒骂天气,抡起枪托向包围上来的敌人砸去。
独树镇四周的地形对红军十分不利。隆冬的旷野,树叶都没有一片,茫茫雪雾中没有任何依托的地方。国民党军乘机发起冲击,并从两翼包围上来,形势十分险恶。
红军被迫后撤
前卫部队陡然爆发出的激烈枪声传到后面正行进中的部队。队伍猛地停住了,一张张疲惫的脸上露出愤怒的神情。“敌人?是碰上敌人了!”“来找死吧,白狗子。老子正等着你呢!”
指挥员急忙跑上路旁的高地,命令部队就地分散隐蔽。子弹乱飞着,从头顶上呼叫而过。中国工农红军前卫部队渐渐不支,退了下来。
万分危急时刻,吴焕先当即从交通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大声疾呼:“同志们,现在是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共产党员给我来!”与国民党军展开白刃搏斗。徐海东副军长带领部队也赶过来了……
雪夜巧突围
整整一个下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阵地前堆满了敌人的尸体。
天黑以后,风雪未停,接着转为大雨,红二十五军乘机撤到张庄附近。但不断增援的敌军越来越多,如果再在张庄滞留,将陷入敌军20多个团的包围。
在张庄,军部召开紧急会议,研究下一步行动方案,认为敌军前堵后追,我军腹背受敌,又是孤军作战,如不迅速脱离这一危险地区,就会在这地势平坦的敌占区里和数万敌军进行决战,其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决定连夜突围。
“可中国工农红军对这里的地形不熟悉,怎么才能黑夜突围呢?关键时刻,张庄的农民王永合主动表示,愿意带路。”李率泰说,可惜王永合已经过世了,无法再亲口讲述当年带路的过程。
入夜,风更大,雨雪更急,王永合带着部队由张庄出发,迂回曲折,急速前进。由于天黑路滑,王永合摔倒了无数次,但他没有叫一声苦,机警地走在最前面,终于将红军带出了包围圈。
刘华清负伤参加长征
在七里岗战斗中,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在当时的红二十五军中是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在战斗的紧急时刻,刘华清急忙从一个伤员手中抓起一支步枪冲了上去。当他上好刺刀准备与敌人拼杀时,不幸左小腿中弹,跌倒在泥水地里。
当他负伤下火线进行包扎时,衣服全被水湿透,浑身滚得像个泥人似的。脚上的一双草鞋,在向敌人发起冲击时,也被烂泥拔脱。他只感到双脚麻木沉重,想动也动弹不得。
天黑夜暗,雨雪不止。军政治部主任戴季英决定把刘华清留在当地群众家养伤,并发给几块银元作安置费。刘华清得知后,挣扎着找到戴主任,坚决要求继续长征。戴季英无可奈何地说:“你不留下咋办?这次打游击,靠的就是双腿,可你……”
此情景被政治部秘书长程坦看到了。他牵着自己的马,走到刘华清身边说:“华清,你骑上我的马走吧!”刘华清看着自己受伤的腿,点了点头。
靠着程坦的马,刘华清熬过了长征途中的艰难时刻,两个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堆粮路上美名传
11月28日,突围后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到达方城县四里店镇石盘村。
中国工农红军到达之前,村里的人谁也没有见过红军,听了中国国民党政府的造谣,说红军是“红鼻子,绿眼睛”、“杀人放火”、“共产主义共妻”。当天,一听说红军过来了,村里人像炸锅一样全都跑上了山。
但红军进村后,整齐地坐在当街,有的擦枪,有的整理装束,只派出少数后勤人员到各户寻找乡亲,一户一户地敲门,亲切地叫着“老乡老乡”,可寻遍全村,连个人影也没有见到,所看到的,是破烂不堪的草棚子,空荡荡的房子,不过在一个地主家,红军发现了满仓的粮食。
战士将发现向军首长汇报后,军首长决定,粮食除部队带走做一些临时给养外,剩余部分全分给贫苦农民。
这个决定难坏了军队后勤部的同志们,部队正处于急行军途中,前有堵敌,后有追兵,不可能等老乡们回来领取,把粮食分给各户,有些人家又锁着门。怎么办?思前想后,一个战士大声说,如果把粮食堆在村头,老乡一回来,准会往家搬。
大家一听,都认为是个好办法。于是,在部队带足了干粮后,剩余的都运到了村头的一条大路上,一堆一堆连着,足有一华里长。
中国工农红军走后,躲在山上的穷苦人陆续返回。见到粮食后,果然把粮食都分了。事后,人们慢慢领悟了红军的意图,如数家珍一样经常谈起这件事。久而久之,“堆粮路”也便叫开了。
流泪的老人
在七里岗,有一个不大的村庄,叫袁五村。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七里岗遭遇伏击前,曾在这个村庄休整。
岁月悠悠,当年仅有两三百人的荒凉山村如今已变成了近两千人的大村庄,周围油桃林立,高粱茂密。走在崎岖山路上,对红二十五军还有印象的81岁老人管金山言语滔滔。当年他9岁,记事了。
管金山说,中国工农红军打着红旗来到村庄时,看上去好像很长时间没有吃东西了,母亲人善良,心疼这些年轻人,就赶紧给他们弄吃的。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没有什么细粮,红薯就是整个冬天最好的口粮,只能蒸些红薯让红军吃。
“可红军吃了红薯后,非得给钱不可,母亲不收红军不依,到最后红军把钱扔下就走了。”管金山感叹,这样的队伍在此前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红军真是公买公卖!”红军的举动让管金山刚刚记事的心灵震动很大。战斗打响了,他坐在堂屋里,在一片子弹响声中,盼望着中国工农红军能打赢。
但红军没能抵挡住国民党军的疯狂围攻,暂时撤离了。有一个红军因为饥饿过度,跑不动,没能及时撤离,被国民党军包围,牺牲在了一户居民的院子里。
“我当时的年龄太小,要是再大点,一定会把他藏起来。这个红军战士本不该死啊!”说到这里,管金山已经是老泪纵横。
来到纪念碑下面,管金山的思绪还停留在那个红军战士身上,念叨不停,埋怨自己没能把这个红军救出来。
~~~~~~~~~~~~~~~~~~~~~~~~~~~~~~~~~~~~~~~~~~~~~~~~~~~~~~~~~~~~~~~~~~~~~~~~~~~~~~~~~~~
现代整理历史资料三
《 孤军血战---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中华网
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一提起长征,人们自然会想到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震惊世界的战略大转移。而历史上共有4支红军部队进行了长征,除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二、四方面军三支主力红军,红25军的长征则鲜为人知。
红25军是一支具有传奇色彩的红军部队。在血雨腥风的年代,英雄的红25军经受了艰苦卓绝的战争考验,成长为红军独当一面的战略力量。在长征途中,红25军远离党中央,孤军奋战,不但粉碎了敌人的两次重兵“围剿”,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还先后创立和巩固了鄂豫陕和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也由2900多人发展壮大到3400多人,是唯一在长征途中创建根据地、得到发展壮大的中国工农红军部队。
红25军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自1932年红25军组建到长征结束的3年,9人历任红25军军长、政委、鄂豫皖(鄂豫陕)省委书记,其中2人早逝、3人牺牲、3人负重伤。红25军创始人之一的吴焕先一家6口惨遭国民党地方民团杀害,徐海东一家更是有66人被国民党军杀害。在共和国十位大将中,徐海东出身最苦,也是战斗负伤最多、最重的一人,他作战勇猛,人称“徐老虎”,又称“中国的夏伯阳”。蒋介石称他为中国文明的一大害,中国国民党曾把他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通缉悬赏额最高的三个人,赏额均为25万大洋。埃德加·斯诺在他的《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当斯诺听到国民党军一共杀了徐家66人,甚至连婴孩都杀了时,斯诺就此懂得了什么是当时的中国的阶级斗争。在斯诺看来,要了解中国工农红军,了解中国革命,徐海东其人其事便是最好的例证。
一、踏上征途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创建于1931年10月,隶属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建制。1932年10月,鄂豫皖苏区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红25军大部(第73师、74师、75师第225团)随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向西作战略转移。此时,留在根据地内坚持斗争有包括红25军2个团(红25军75师223、224团和军部特务营)和红9军27师等部7个主力团约万余人,加上地方武装和大批中国工农红军伤员,共有2万多人。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后,国民党军对根据地肆无忌惮的进行“围剿”、“清剿”,而红军各部队缺乏统一的指挥,不能形成有力的拳头,斗争形势日趋严峻。
为继续坚持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鄂豫皖省委决定组建一支强大的红军主力部队。1932年11月30日,在黄安檀树岗村的河滩上,红75师和红27师合编为新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政治委员王平章,下辖第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75师,74师师长徐海东,政治委员戴季英,75师师长姚家芳,政治委员高敬亭,全军约7000人,司令部设在箭厂河乡的闵姓祠。
重建后的红25军经受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严峻考验,先后取得了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等战斗的胜利,全军迅速发展到1.2万余人,并重新组建第73师。但由于敌人的强大,红25军损失很大。1934年2月,蒋介石亲任“鄂豫皖剿匪总司令”,调动大军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尽管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终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
1934年8月,粤赣军区红22师师长程子华来到鄂东北,程子华带来了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红25军主力作战略转移,去建立新的根据地。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召开常委会议作出决定:红25军实施战略转移,在京汉铁路西部桐柏山区创建新的根据地;同时,撤销师一级编制,全军辖3个步兵团、1个手枪团。会议决定,由程子华任红25军军长,徐海东改任副军长,吴焕先为政委,戴季英为军政治部主任,以省委兼军党委,省委书记徐宝珊、秘书长郑位三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领导成员为省委委员。由于此前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已经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鄂豫皖省委决定红25军在战略转移行动中,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留下红军1个团及地方武装重建红28军,坚持鄂豫皖苏区的斗争。
一开始,程子华拒绝任红25军军长,他说:“恩来同志让我来做参谋长,我就做参谋长,不当军长。”后经省委做工作,程子华服从组织安排担任军长,徐海东任副军长。程、徐二人配合密切,徐海东原是红25军军长,省委让程担任军长,徐海东没有任何不满,他们二人的互让军长一事一直是党内军内的佳话。长征途中,吴焕先政委牺牲,程子华负了伤,就全权交给徐海东指挥,程子华说:“就是天塌了下来,也还有徐海东同志指挥。”
1934年11月1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主力2900多人在罗山县何家冲集结西进,这是继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离开瑞金市后的又一支长征部队。
二、狭路相逢勇者胜
红25军虽然人数不多,但这支部队非常精干,指战员们都是战斗骨干,武器装备好且弹药充足,战斗力很强。红25军的后勤、医院等保障单位也都实行战斗化,行动便捷,一天一夜就能走100多里。红25军以善于打恶仗打硬仗著称,全军随时都保持着良好的战斗状态。不过红25军没有无线电台,对外联络和侦察敌情较为困难。
就在长征出发前的11月初,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从皖西向鄂东进行400里战略转移。国民党军获悉后,设置了四道封锁线,集中了5个师和“鄂豫皖三省追剿队”20多个团前堵后追,紧紧咬住红25军不放。徐海东选择当面国民党军的薄弱部分,果断出击,出其不意突破重重封锁线。11月7日,红25军突袭商城以南汤池,歼灭国民党军109师的工兵营,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随后红25军又在商城西南的大柳树将阻击的国民党军107师两个团击溃,紧接着又打垮了增援的国民党军108师先头部队,通过了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之后,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边走边打,连夜行军,又穿过了两道封锁线。11月8日拂晓前,红25军到达光山县扶山寨。
红25军到达扶山寨不到两个小时,国民党军第107、第117师和“鄂豫皖三省追剿队”第4、第5两个支队共约10个团跟踪而至。国民党军趁着初冬的浓雾包围了扶山寨。红25军连续作战,疲惫至极,许多指战员倒在草堆里就睡熟了。红25军警戒分队的哨兵由于过度疲劳,疏于戒备,没能及时发现尾随而至的追兵。天色刚亮,国民党军发动突袭,战斗首先在扶山寨南面打响。国民党军气焰嚣张,四架飞机前来助战,向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狂轰滥炸,“追剿队”总指挥上官云湘乘飞机亲自督战。在飞机的掩护下,国民党军第4、第5追剿支队很快攻占了朱家坳,并向扶山寨制高点发起猛攻。红25军仓促应战,形势万分危急。徐海东当机立断,决定以第74师坚守扶山寨阵地,从正面牵制消耗第4、第5支队,以第75师第224团沿迂回至107师侧后,突然发起攻击,第223团亦乘机反击,迫使107师撤退。接着,第223、第224团乘势转攻117师,将其击溃。随后,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集中全部兵力向“追剿队”第4、第5支队发起反击,将其压至朱家坳一带。激战至黄昏,将“追剿队”第4、第5支队击溃。扶山寨战斗,徐海东采取集中主力,各个击破的正确战术,使红25军由战术内线转到战术外线,取得了歼敌4000余人的重大胜利。这一仗,红25军把国民党军彻底打怕了,尾追之敌再也不敢跟踪追击了。
红25军虽然取得了扶山寨战斗的胜利,但形势仍然严峻,国民党军重兵压境,正在对红25军形成包围之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趁国民党军尚未形成合围,离开鄂豫皖苏区开始长征,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围剿”计划。蒋介石急忙调动兵力追击堵截,先后在枣阳市随州市一带,河南的桐柏、方城、卢氏县等地布置封锁线,企图将脱离根据地孤军远征的红25军围歼于途中。
1934年11月17日,长征的第二天,红25军即在朱堂店突破国民党军阻击,从信阳以南越过京汉铁路,进入豫鄂交界的桐柏山区,实现了战略转移初步目标。但桐柏山区距平汉铁路和汉水较近,机动范围小,难以立足发展。于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掉头北上,向豫西伏牛山区转移。从桐柏山到伏牛山,要越过许(昌)南(阳)公路,公路两侧是辽阔的平原丘陵地带。
长征第十天(11月26 日),红25军准备从方城县独树镇越过许南公路,突然遭国民党军115旅和1个骑兵团的阻击,同时国民党军1个师和“鄂豫皖三省追剿队”五支队又随后紧追,形势万分险恶。
红25军发现敌人较迟,一时陷入被动。而当时正值寒流南下,气温骤降,气候条件极为恶劣。中国工农红军指战员们还穿着单衣,粮不给,饥寒交加,许多红军指战员的手指都冻僵了,连枪拴也拉不开。国民党军乘机发起攻击,骑兵从两翼包抄过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防线开始动摇。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红25军政委吴焕先冲到最前线,发出“坚决顶住敌人,决不后退”的命令,红25军很快稳住了阵脚。随后,吴焕先从通信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振臂高呼:“共产党员跟我来!”在他的率领下,红军指战员们奋不顾身冲上前去,与国民党军展开白刃格斗。经过恶战,红25军终于打退了国民党军的进攻。
独树镇战斗后,红25军经过一夜急行军,绕到守敌空虚的保安寨以北地区,越过了许南公路,突破第二道封锁线,进入伏牛山区。独树镇战斗是一场遭遇战,关系红25军的生死存亡,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初期的关键一仗。“狭路相逢勇者胜”,红25军以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立于不败之地,充分显示了红25军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后任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上将在这次战斗中左腿受伤。
进入伏牛山区后,红25军发现这里人烟稀少,补给困难,加之一时无法摆脱国民党军,在伏牛山区也很难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因此,鄂豫皖省委再次改变计划,决定红25军向陕南商洛市转进。
三、建立鄂豫陕根据地
当时,国民党军分两路追击,并严密控制入陕要道。在当地群众帮助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沿一条人迹罕至的隐蔽小路,奇袭豫陕交界的铁锁关,一举突破了第三道封锁线,进入洛南县。1934年12月10日,鄂豫皖省委在庾家河召开省委常委会。就在庾家河会议当天,国民党军1个师突然扑来,一场酷烈的战斗随即展开。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身先士卒,带头冲锋,最终击退了国民党军的进攻。战斗中,一颗子弹打中程子华的动脉血管,程子华负重伤,从此双手落下残疾。若干年后,刘华清同志的回忆录中提及这次战斗时大发感慨。
庾家河战斗的胜利保证了庾家河会议的顺利召开。庾家河会议决定建立鄂豫陕根据地,同时将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鄂豫陕边区北靠秦岭,南濒汉江,地势险要,人民生活困苦,中国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适合中国工农红军立足发展。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可以牵制国民党军大量兵力,从而配合川陕苏区、陕甘苏区以及正在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坚决执行省委决议,全力投入创建新苏区的斗争。当时,蒋介石还未能统一鄂豫陕边区军队的指挥,红25军抓住时机,广泛发动群众,很快在鄂陕边区建立了第一块根据地,初步奠定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基础,并扩增红军400余名。鄂豫陕边区的“赤化”使蒋介石集团坐立不安。为扑灭红25军燃起的革命烈火,1935年1月,蒋介石调集国民党军第40军一部和第44师、陕军第126旅共11个团的兵力对红25军发动第一次“围剿”。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采用避其锋芒、各个击破的战术,以一部兵力牵制国民党军,主力突然迂回其侧后,痛击孤军冒进的陕军第126旅、重创陕军警备第二旅和第三旅,歼敌3000余人并攻克洛南县城,痛快淋漓的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红25军先后在鄂豫陕边区创建了4块革命根据地,苏区人口近50万,红25军主力增至3700人,还建立了2000余人的地方武装
红25军连战连捷,使鄂豫陕边区的革命烈火愈烧愈旺。蒋介石大为震惊,紧急增调原进攻鄂豫皖苏区的国民党军第67军和第95师开入陕南,会同第40军、第44师和陕军一部,共30多个团的兵力,发动第二次“围剿”,并限令在3个月内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全部消灭。
面对国民党军更大规模的“围剿”,红25军以根据地作依托,采取“先拖后打”的作战方针,先诱敌深入,打乱敌人部署,然后集中兵力歼敌一部。6月初,我军以地方武装牵制敌军,红25军主力转至外线奔袭荆紫关镇兵站,缴获大批弹药物资。当国民党军增援荆紫关时,红25军挥师西行,在根据地中心区的袁家沟口一带设伏待敌。袁家沟口是一条长达10多里的深沟,两侧山高林密,地形极为险要。7月2日拂晓,陕军警备第一旅进入伏击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突然发起猛攻,被杨虎城视作“精锐”的警一旅顿时乱作一团,溃不成军。经过10小时激战,红25军仅以伤亡100余人的代价全歼警一旅1700余人,俘获警一旅旅长唐嗣桐,缴获轻重机关枪40挺、长短枪1600支。红25军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作战的最后胜利。
四、红心向着党中央
由于没有电台,自撤离鄂豫皖苏区后红25军一直无法与党中央联系。在长征途中,红25军总是设法寻求党中央的信息和指示,力图策应党中央和主力中国工农红军的行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多次说:“消灭敌人一个团,不如缴获一部电台,以便能够得到中央的指示。”
袁家沟口战斗后,红25军乘胜东进,北出秦岭,威逼西安市,致使正准备由西安开往天水市的东北军第51军紧急改变计划,准备保卫西安。就在红25军进逼西安途中,徐海东等人从报纸上得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动向。此时,是继续坚持北上还是向川西方向转移,红25军面临着重大抉择。在这关键时刻,原鄂豫皖省委交通员石健民送来了党中央的文件,并确切证实了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和准备北上的消息。此时,几十万中国国民党大军正向川陕甘边地区集结,企图将主力中国工农红军围歼于川西地区。
1935年7月15日,鄂豫陕省委在长安区峪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为配合主力红军行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主力迅速西征北上,会合甘红军,发展和巩固西北革命根据地,同时成立鄂豫陕特委,领导红74师在鄂豫陕苏区坚持斗争。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次日,红25军4000余名指战员离开鄂豫陕苏区,踏上了继续长征的道路。当时,徐海东在动员大会这样说:“我们这次西征北上的行动,就是为了迎接党中央、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会师,我们这几千人就是牺牲完了也要牵制住敌人,保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顺利北上,这对全国革命是有重大意义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沿秦岭北麓冒雨向西挺进,于7月31日占领双石铺镇。俘虏的口供和缴获的文件和报纸进一步证实了中央红军正在北上,而国民党军胡宗南、马鸿宾等部,均部署于川甘边境、渭河沿线和西(安)兰(州)公路上,全力堵截中央红军。为策应党中央和主力中国工农红军北上,红25军决定进入甘肃省,威胁敌人后方。
8月初,红25军先后攻占甘肃两当、天水市县城,天水是胡宗南部的后方基地,红25军缴获大量军需物资。随后,红25军强渡渭河,攻克秦安县县城,切断了横贯陕甘两省的交通大动脉西兰公路蒋介石从成都行营接连发出5道电令,从川西调兵堵截追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红25军的行动打乱了蒋介石的部署,有力地钳制和吸引了大批国民党军,策应了主力红军在川西的行动。蒋介石在盛怒之下,悬赏25万块大洋通缉徐海东。徐海东成为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全国通缉悬赏额最高的三人。
8月15日,红25军进入隆德县兴隆镇等地回族聚住区。吴焕先颁布“三大禁令、四项注意”,严格执行民族政策,受到广大回族群众热烈欢迎,被誉为“仁义之师”。还有十多名回族青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队伍。后来,毛泽东得知此事,夸奖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政策水平很高,民族政策执行得很好。
8月中下旬,红25军在隆德、平凉市泾川县华亭市等地与国民党军周旋,切断西兰公路18天,迫使国民党军再次抽调兵力对付红25军,有力的配合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北上行动。8月21日,红25军在甘肃泾川县遭到国民党军35师208团偷袭。经过殊死战斗,红25军全歼208团1000余人。在激战中,军政委吴焕先牺牲。
红25军在庆阳市地区与国民党军周旋期了半个月,始终没有得到中央红军的确切消息。此时,国民党军第3军、第51军、第35师各一部逼近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鉴于一时无法与中央中国工农红军取得联系,徐海东决定率红25军北上与陕北红军会合,首先巩固陕甘苏区,再配合红军主力北上。9月初,红25军强渡泾河,途中多次击败尾追的国民党军。9月15日,红25军抵达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等领导的红26军、27军胜利会师。
至此,红25军孤军北上,历时10个月,转战万余里,成为长征到达陕北的第一支红军。红25军和陕甘红军会师后,为统一指挥作战,两支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刘志丹,共7000余人,极大的增强了陕北地区的革命力量。10月,为迎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北上,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分别发起劳山战斗和榆林桥战斗,歼灭国民党军近6000名,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奠定了基础。
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力抵达陕北。11月上旬,中央红军与红15军团在甘泉地区象鼻子湾胜利会师,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序列。在党中央、毛主席的直接指挥下,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战斗背景
战斗经过
历史意义
战斗纪念碑
历史资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