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信(1934—2012 ),经名白哈文吉尼,出生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
临夏回族自治州临洮拱北村人,原是临夏临洮门宦(从康乐穆夫提门宦分出来的分支)的阿訇,人称“白哈阿訇”。
人物生平
艰辛的人生
早年在临夏市清真大祁寺接受经堂教育。
1980年,受成达师范办学思想影响,在临夏市办起了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第一家穆斯林民办学校即临夏中阿学校,并任校长。探索出了一新时期穆斯林社会力量办学,培养中阿兼备人才的教育教学路子。
1944年到临夏市南寺教长绽光明阿訇(经名艾哈默德,临夏市韩家寺坊人)办的“阿文中学”学习(当时阿文中学有两所,一所是尕南寺,另一所是上二社清真寺)。
1947年,到又到上二社清真寺马明轩阿訇(经名
马哈茂德,
临夏回族自治州临洮拱北村人,是本人的三叔)办的“阿文中学”学习。
1948年,到
临夏县马莲摊上寨子清真寺马顺天阿訇(经名木退·翁拉,临夏县摸泥沟何家庄人)处学习四年。
1951年,到临夏市大西关清真寺马起云阿訇(经名
优素福·卡迪尔汗,临夏市人华寺街人)处学习三年。
1953年,马起云阿訇被聘请到
和政县罗家集乡裴家台清真寺任教长,马志信随同马起云阿訇到裴家台清真寺学习
1958年10月反宗教特权中同马起云阿訇一同被捕入狱。马志信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送到
永靖县窑沟煤矿劳改。
1959年中央检查团检查冤假错案时,无罪释放。
2012年1月10日,中午13时归真,终年78岁。
创办阿语学校
释放回家后,无以生计,先后以拉架子车搞运输、打零工搞气力活挣几个零钱谋生,生活相当艰辛。在这种情况下,他看到很多穆斯林青年逐渐走向“三盲”(文盲、法盲、教盲),老一辈阿林不断减少,伊斯兰文化逐渐走向泯灭。他出于在有生之年为教门、为民族、为家乡父老乡亲办一些有益的事情,为振兴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为民族培养人才的思想,萌发兴办穆斯林教育,挽救穆斯林青年,振兴
伊斯兰教文化,传承伊斯兰知识的念头和理想。但是,在当时
极端左翼路线下,要实现他的理想谈何容易。
从1972年2月开始,马志信先生冒着政治风险,在自己家中(
临夏回族自治州临洮拱北村六号)暗暗地办起来了男女中阿业余学习班。开始办学时,只有四个学生(男生二人,女生二人),男生每周一、三、五晚上学习,女生在白天学习,后来学员增加到十多人。当时马志信一面在白天拉架子车搞运输挣运费,养家糊口,一面在晚上抽出时间,在自己家中分上下午两个阶段,分别给男女生授课,规定早上给男生上课,下午给女生上课。
在家中教学半年多以后,因学员逐渐增多,感到家中院小房窄,不便容纳,需要找一个比较宽一点的地方。但在当时
极端左翼路线下,绝大多数群众怕引火烧身,不敢招揽他们。就在这种情况下,住在大西关城壕里的马万林伸出热情双手,他把个人利害置之度外,慷慨地腾出自己一间北房,作为男生的教室;大西关清真阁里的马忠义与他的母亲腾出自己两间东房,作为女生的教室。还有奶子桥的
马尚智和大南巷的喇文义也主动在自己家中设置了流动教学点。这样,“中阿业余学习班”便在四个地方上课。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办法,男生在夜晚,女生在白天,偷偷摸摸,战战竞竞的办着民族教育事业。
这时,住在木场街的高五德阿訇对马志信办学的精神所感动,也产生了共鸣,于是他也在木场街绽艾力的家中办起了家庭学习班。以后又迁往水泉寺街马仲仁家和大街巷尚铁匠家,马仲仁家为女班,尚铁匠家为男班。
在大西关办学不到两年,学员又增加了十多人,原有的教室显得有些窄小。这时候,住在北巷的马德录先生又主动将自己于北巷12号的整个一院房屋全部借给学习班用(因他全家都在外地工作)。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根本上否定了长期以来“左”倾路线,批判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思想,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政治气候大有好转。但在
极端左翼路线的
惯性影响下,马志信的学习班仍然处于“地下”状态。
1979年7月,学习班又从大西关迁到北巷。这时候,高吾德阿訇在木场街的学习班也同时合并到这里。这里有北房四间,西房三间,南房四间,另有厕所一间。当时两处的学生加起来,共有30多人,学生来自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临夏县尹集和临夏市区三个地方,都是具有
高中、初中和高小文化程度的人。到1980年时,学生已增至120多人。
1980年8月,中阿学习班又在王寺街111号典租了喇文孝的一院房子。院内有北房三间,西北角有楼上楼下四间,西房三间。迁到这里后,又在南面修建了四间简易房屋,基本上解决了教学用房问题。这个时期,学生已增至160多人,主要来自:
广东省、
海南省、湖北、
河南省、
山西省、
陕西省、宁夏、内蒙、新疆、
青海省、
四川省、
西藏自治区、
甘肃省等13个省份。实行全日制授课,学制为四年,分高、低两个阶段,编为四个班。共开设十二门课,主要有:
阿拉伯语语法、法学原理、词法基础、宗教常识、汉语、历史、地理、体育等。
在王寺街的五年中,毕业学生有20多人,这些毕业生中,有三人考上了兰州经学院,有一人考上了北京经学院,有三名被国家政法部门录用,有两名被国家录用为干部,其余的在全国各地清真寺任教。
男校搬到王寺街以后,女校又搬到了花园阁王努海家。在这里经过了七个年头。以后又在铁华寺街购置了一个家院,共约200多平方米,仍然不够用,又租借了邻家三间半房子,这样只解决了教学用房,而学生住宿仍无着落。这时拜秉德(2010年12月29日病逝,享年68岁)将自己小南巷27号的整院房屋十六间全部借给女生住宿。这时候的女生有140多名。1988年,中阿女校从花园阁搬到了铁家寺街35号。
1980年12月,国家拨乱反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已基本得到落实。马志信等认为,中阿学习班再不需要地下秘密办学了,应该公开了。于是,他们趁迁址开学之际,邀请有关人士、学生家长和群众五百余人,正式举行了公开的开学典礼,同时把学校名称暂定为“临夏中阿学校”。
这时,
回族内部一些守旧派,却大肆攻击中阿学校,有的人还给马志信多次投掷匿名的恐吓信和匕首来威胁,说什么“小心狗头”,“匕首对象”,“停办学校”;还联名告发,说什么“中阿学校是不安定团结的因素”,“中阿学校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白哈阿訇是暗三抬,
沙特阿拉伯国家拨经费,支持发展中国的瓦哈比耶”,“招收全国的大学生,目的不善”等等。但马志信顶住威胁,排除干扰,继续坚持把学校办下来。
创办学校董事会
学校办学初期,马志信克服了无资金、无教室、无老师、无场地、无经验等各种困难,寻求各方面的支持。最后他摸索走出了设立“董事会”的新办学模式,使学校逐渐走上了正规。经过长时间的思考、酝酿和准备,1981年正式成立了“第一届中阿学校董事会”。董事会由十一人组成,董事长:喇义礼,顾问:马志仲,成员:马尚贤、穆尚礼、马信海、马荣德、拜斌德、马玉贤、马相武、马尚志。在当时情况下,用成立学校董事会的形式来创办民办学校是一种创举。
这时候,虽然“四人帮”已被粉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开始落实,但是,“
极端左翼”思潮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
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府于1982年11月1日,以“未办合法手续”为名,勒令中阿学校停办。90多名学生被迫解散回家。
浮出地面
1982年下半年以后,国内的气候,急促变暖,国家从粉碎“四人帮”,开始走上拨乱反正和
改革开放的新路线。于是中阿学校于1983年5月迎着春风再次开办,仍然在王寺街111号恢复了学校。
1986年,在马志仲的主持下,向社会求助,捐助资金,在香匠庄228号购置了一亩九分地皮,修建了学校。修成了四个教室、五间宿舍、一个小型图书室和几间办公室,初具学校模样。1986年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这时候学生达到120余人,把学校名称也正式定为“临夏中阿学校”。
1989年8月8日,学校经
临夏回族自治州文教局报请临夏州教育局审查同意后,以临市教发(1989)36号文件正式批复成立,定名为“临夏中阿学校”,其性质为社会力量办学中的私人办学。
1997年,在云南羚羊地毯公司等企业家的支持下,男校在红园路购置了七亩地皮,并修建了教学楼和综合楼,基本解决了教学、图书、阅览、住宿、生活、活动等问题,基本具备了一所学校的规模。同时,在环城西路购置了七亩地皮,修建了女校教学楼和综合楼,把女校从铁家寺街搬到了这里。截止2006年6月,男生有430多名,女生有600多名,两校加起来,共有一千多名学生。
2008年,经
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等上级有关部门重新审察批准,将学校名称正式改为“
临夏外国语学校”,其性质为民办职业学校,列入国家管理。
教育效益
临夏中阿学校的生源来自全国各个省份,自1989年正式批准至2005年,共十六届,毕业学生2700多人,其中有80多人分别进入北京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进行进修深造;有30多人分别考入中国伊斯兰经学院、
北京市经学院、兰州经学院等院校继续深造,这些进入大学深造的部分学员毕业后,有的到有关大学去任教,成了大学教授,如潘世昌,河南人,
巴基斯坦伊斯兰国际大学博士毕业后被聘为
西北民族大学伊斯兰研究所教授;有300多人分别去国外有关大学深造留学,有的已经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有一大批人去南方各省市当翻译人员;也有一些人被录用到各地政府部门工作;也有一部分人去经商办企业,变成了老板;也有少量的人去清真寺担任教职人员,如
亚古(
藏族穆斯林,
拉萨市人),从1993年至今(2009年)任拉萨市河坝林清真大寺教长。
目前,
临夏外国语学校已与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等国家高等院校开展联合办学活动,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使民办学校走上了更高的层次,使延续了几百年的经堂教育走出了旧的模式,与时代的发展和新式学校教育接了轨,促进了清真寺经堂教育,达到了马志信办学的目的。
走向世界
1994年马志信赴麦加朝觐,途中在
巴基斯坦留居半个月,经中国巴基斯坦留学生学生会主席蓝庆忠介绍,受到
伊斯兰堡世界国际伊斯兰大学校长哈米德·哈三及副校长
安萨里、伊斯兰研究中心主任哈则接见,并和哈三校长达成每年推荐输送十名毕业生去伊斯兰大学深造的协议。
2003年马志信同马明道等三十多人组成的朝觐团,由
广州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起飞到曼谷,由曼谷乘坐汽车到
泰国南部的亚拉,参观了亚拉和平大学,会见了亚拉和平大学校长伊斯麻尔来·禄图夫,联系了毕业生去深造的问题,达成每年输送十人的协议。从泰国曼谷乘飞机抵达沙特
吉达,从吉达乘坐大巴车,到
麦加完成了
朝觐功课。朝觐毕以后,乘坐飞机经泰国曼谷、香港,回到广州。
2005年8月,马志信和赵玉龙校长去
马来西亚,参观了马来西亚大学,会见了副校长,联系了推荐学生的问题。在嘎达哈洲因萨尼大学会见了校长阿给里,联系了推荐学生留学问题。以后每年向这所学校输送8名留学生。
2007年斋月,马志信去沙特
利雅得,参加了世界穆斯林青年学术讨论会,在会上介绍了中国穆斯林
改革开放以来落实宗教政策、兴办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并完成副朝功课。
2009年斋月应本校留学生邀请,去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科威特考察本校留学生学习情况,推荐毕业生到那里留学。期间在阿联酋参观了沙加
美国大学图书馆;在科威特参观了世界基金会,接见了会长艾哈迈德·德布斯。
在马志信的努力下,使一所民办学校走向了世界,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留学生,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质量,又向世界宣传了中国穆斯林民族和中国的伊斯兰教,使世界了解了中国,也使中国的学生了解了世界。
社会效应
临夏中阿学校的诞生和发展,不仅推动了本地民族教育的发展,激励了一些有识之士办民族教育的热情,也震撼了全国各地穆斯林,他们以临夏中阿学校为榜样,先后在
甘肃省的
广河县、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平凉市、
兰州市,
青海省的
西宁市、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宁夏的同心、银川、贺兰、吴忠、平罗,西安,郑州、襄城、漯河、长葛,武汉,长治,山东进陶,西藏拉萨,海南三亚,
大理白族自治州、
沙甸区,内蒙包头,
长春市,
上海市等地成立了许多这样的民办学校。不仅推进了经堂教育、推进了穆斯林女子教育,也推动了穆斯林民族教育。
主要成就
教学成就
马志信虽然是一位阿訇出身的教育家,但他的思想非常超前,紧密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他从2001年开始,翻译出版了《穆斯林的分裂之症》(约十多万字)、《伊斯兰经济》(约六千字)、穆罕默德·本·阿布顿啦·杜外师的《教师指导》、
沙特阿拉伯教育部长穆·本·艾·莱世德的《认主学初级教材》等著作,为青年教师作出了榜样。在他的倡导和主持下,从1998年开始至2009年,学校青年教师著作、翻译、出版了22本
伊斯兰教经书,大大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优秀教师。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