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
西晋初年大臣
李密(公元224年-公元287年),又名宓,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眉山市彭山区保胜乡)人,是晋初散文家,西晋初期大臣。
李密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少时从师当时的儒学大师谯周,李密在40岁前效忠于蜀汉政权,此时期担任尚书郎,也出使过其他的国家。40岁后随刘禅向司马氏投降。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司马炎召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婉拒。因曾仕蜀汉 ,恐晋武帝怀疑,于是写下《陈情表 》,以表忠心,后得到司马炎的赞许和同情。祖母去世后,李密入仕,先后任温县县令、尚书郎和汉中市太守等职。后免官,逝于晋太康八年(公元287年),葬于彭山县保胜乡。
李密著有《述理论》十篇,在《华阳国志》《晋书》中均有李密传。《晋书·孝友传》还将其列在首位,誉之 “以孝谨闻”。《陈情表》是李密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散文名篇,“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传为千古名句,转为成语。
人物生平
年少时期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郡太守。可惜李密的父亲在其出生六个月时就因病去世了,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因素日依恋母亲,导致李密生了一场大病,直到九岁还不能行走。祖母刘氏承担起了抚养李密的责任,把他抚养长大成人。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史称他既博览儒家的《周易》《诗经》《尚书》《春秋》三礼等经典著作,力求融会贯通,同时又注意专精,潜心研治《左传》一书,多有创获。负游学,随从名师深造,本是李密的夙愿。然而临当离家之际,他又恋恋不舍。刘氏安慰他并鼓励他,最终在经过一番选择之后,李密投到当时巴蜀最负盛名的儒学大师谯周门下。凭借深厚的学识基础,焚膏继晷,勤学好问,很快便在同侨中撕露头角,确立声誉。《晋书》卷九十一《文立传》记载,谯周的门生们,曾把李密比作子夏。
学成入仕途
李密学成之后,随即走上仕途,先后在蜀汉朝廷中担任益州从事史、大将军主薄、尚书郎等职。晋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泰始三年(267年)司马炎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官名)。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或《陈事表》,此《表》写于西晋刘彻泰始三年(267)。《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表到朝廷,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祖母刘氏丧服期满后出仕。进京后,他先后担任太子洗马、尚书郎,二者都是京官中的清要之职。不久被外派到河内郡的温县作县令。县中的皇亲、豪族比比皆是,横行不法,极难治理。李密到职之后,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尽管行事极其谨慎,为人极其清廉,办公极其尽力,治绩也极其出色,但因一些权贵的不满,他依然得不到朝廷的赏识。随后,又将李密调至梁州的汉中郡知府,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升迁,因为晋朝的郡太守是第五品,而县令只是第七品。其实对李密来说,这与贬出几无二致。李密认为朝廷没有重用他,因此很有怨言。司马炎在宫廷召见并赐宴时,便令李密当场赋诗记盛。他在诗中的最末一节写道:“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晋武帝对此非常生气,在李密到任后不久,即因事被弹劾而罢官免职。
卸任辞世
卸任归田后,李密专心著书撰文。据《华阳国志》卷一,《后贤志》所载,他曾撰《述理论》共10篇,专论中和仁义等儒家道化问题,又著文论述古贤伯夷叔齐的事迹。另外,他还对东汉时温县学者赵商的文集,包括诗、赋、谋等20余篇,详细做了注释,以广流传。李密个人的文集,《隋书》卷三五《经籍志四》有著录。
太康八年(公元287年)卒于家中,享年64岁。
主要作品
李密著有《述理论》共10篇,专论中和仁义等儒家道化问题,又著文论述古贤伯夷、叔齐的事迹。另外,他还对东汉时温县学者赵商的文集,包括诗、赋、谋等20余篇,详细做了注释,以广流传。其代表作为《陈情表》。《陈情表》一文叙述了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轶事典故
顾影无俦
《陈情表》全文用了29个臣字,除了“前知府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两处指朝臣外,其余27个“臣”字均是李密自称。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普适逻辑之下,这让司马炎颇感顺眼。更关键还在于,区区一份“陈情”,不但可以免去抗旨死罪,还感动了君王铁石心肠。
据《资治通鉴》中记载,李密与人交往,往往公然议论其得失优劣而严厉地责备他人,他常常说:“我独自立于人世,自顾其影而没有伴侣,但我却心无恐惧,就是因为我对别人没有厚此薄彼的缘故。”
祖母魂归道山之后,李密已经没有借口了,他履行了在《陈情表》的承诺。先后任温县县令、尚书郎、汉中市知府等职。任期内,他在汉中勉县倡建武侯祠。某天他酒后赋诗:“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中无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激怒司马炎,免官回乡。其实在此之前在温县时,他曾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差一点被人举报。
少事荒朝
按照《陈情表》的古本,有一句“少事荒朝”,后人误以为伪朝,孙霜崖尝有诗:“‘伪朝’料得非公笔,不得当时墨本看。”
人物争议
魏灭蜀之战后,征西将军邓艾招降纳叛,急于稳定人心,他聘李密为主簿,李密力辞不受。邓艾集团的骄横已经让他胆寒。邓艾初入成都市时是“蜀人称焉”,结果却是蜀人“有识者笑之”。晋泰始三年(267年),司马炎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连下,郡县不断催促。当年李密祖母已96岁,风烛残年,他上表叙述自己无法应命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启开了中国历史上对《孝经》研究的第一个高潮,最大特征是皇帝们纷纷著书立说,弘扬孝道。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在孝道与国忠之间,在亲情与君臣之情之间,《陈情表》达成了一种“无咎”的圆通态势,悄然遮蔽了自己不愿出仕的真正动机。
有学者认为,晋武帝统一后,举国上下奢靡成风,这与李密所崇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背道而驰。由于李密没有为钦差们准备像样的“见面礼”,所以钦差们的态度难免有些生硬。“诏书切峻,责臣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李密在《陈情表》里所透露出的,是一种莫名的愤怒与无奈,因此李密拒绝司马炎的征召。
墓地遗址
李密故里,李密老家在眉山市彭山区保胜乡。保胜乡位于彭山区城西北部,至彭山25公里。李密故里四面环山,是晋朝汉中市太守李密故居,有龙洞奇观、唐朝摩岸造像、龙门寺庙、龙谭春雨等风景秀丽的人文自然景观,素有“风水宝地”之称。
李密于晋太康八年(287年)逝世后,葬于彭山县凤鸣镇的龙门桥村,民国《彭山县志·疆域》载:“治北龙门桥去不一里,即为晋李密墓。1954年时,彭山县文管所仍坚持修葺墓碑,但在“文革”中被毁坏。
史籍记载
《晋书·孝友列传·李密》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姓,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犹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皇帝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之所明知,皇天后土,实所鉴见。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刘禅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诸葛亮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明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市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刘彻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赐,字宗石。少能属文,尝为《玄鸟赋》,词甚美。州辟长史,举秀才,未行而终。
兴,字俊石。亦有文才,刺史罗尚辟别驾。尚为李雄所攻,使兴谐镇南将军刘弘求救,兴因愿留,为弘参军而不还.尚白弘,即夺其手版而遗之。兴之在弘府,弘立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兴俱为之文,甚有辞理。
《华阳国志·卷十一·后贤志》
李宓,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祖父光,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更行,见养祖母。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多所通涉。机警辨捷,辞义响起。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州辟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奉使聘吴。吴主问蜀马多少,对曰:“官用有馀,民间自足。”吴主与群臣汎论道义,谓“宁为人弟”。宓曰:“愿为人兄。”吴主曰:“何以为兄?”宓曰“为兄供养之日长。”吴主及群臣称之。
大同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刘彻立太子,徵为洗马。诏书累下,郡县相逼。宓上疏。武帝览之,曰:“宓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及祖母卒,服终,徙尚书郎,河内温令。敷德陈教,政化严明。太傅钜平侯羊祜,无子,帝令宗子为世子嗣之,不时赴丧。宓遣户曹移推毂遣之。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宓至中山,王过县,徵茭薪蒸。宓引“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一无烦费。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烦碎,所未闻命。”后诸王过,不敢烦温县。盗贼发河内馀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陇西王司马子舒深敬友之,而贵家惮其公直。宓去官,为州大中正。性方亮,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指,左迁汉中市太守。诸王多以为冤。一年,去官。年六十四卒。
著《述理论》,论中和仁义、儒学道化之事,凡十篇。安东将军胡与皇甫士安深善之。又与士安论夷、齐,及司马文中、杜超宗、郄令先、文广休等议论往返,言经训,众人服其理趣。释河内赵子声、诗、赋之属二十馀篇。寿良李骧与陈承祚相长短,宓公议其得失而切责之。常言:“吾独立于世,顾景为畴,而不惧者,心无彼此于人故也。”
宓六子,皆英挺秀逸,号曰“六龙”。长子赐,字宗硕,州长史,举秀才,汶山知府。少与东海王司马元超友昵,每书诗往返,雅有新声。少子兴,字隽硕,太傅参军。幼子盛硕,宁浦太守。
宓同时蜀郡高玩,字伯珍,少受学于太常杜琼,术艺微妙,博闻强识,清尚简素。少与宓齐名,官位相比。大同后,察孝廉,除曲阳县令。单车之县,移檄县纲纪,不使遣迎。以明三才,徵为太史令,送者亦不出界,朝廷称之。方论大用,会卒。
人物关系
主要影响
李密于文学方面有显著成就,著有《述理论》十篇等。他以孝敬祖母闻名,其代表作为《陈情表》。泰始三年(267年)司马炎下诏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但李密放心不下自己的祖母。当时祖母已96岁高龄,年老多病,生活不能自理,李密就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陈事表》),其文详细叙述了祖母刘氏几十年来含辛茹苦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同时也一再表达了对朝廷知遇之恩的感谢,更倾诉了自己实在不能从命的苦衷。全文真情流露,娓娓道来,深婉畅达。
《陈情表》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由于《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上表到朝廷后,司马炎看了不但不责怪他,反而为他的赤诚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他同意李密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全部费用。这件事在当时传为佳话。
李密写完这篇表后一年多,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在家守孝两年后,履行承诺,先后入仕任温县县令、尚书郎和汉中市知府等职。在温县,他政令严明,政绩显著,而且敢于跟当地强权作斗争。李密的敢作敢为获得百姓好评。公元287年,李密卒于故地彭山区保胜乡,其师弟、著名史官陈寿在《三国志》中为其列传
人物评价
资治通鉴》:“密与人交,每公议其得失而切责之,常言:吾独立于世,顾影无俦;然而不惧者,以无彼此于人故也。”
杨维桢评:“王孝子,魏三公。雀入幕,鲤入冰。孝子可移臣子忠,而况三老北面天子尊辟雍。何司徒,荀仆射,九锡王前相率拜。孝子龙钟亦长揖,爵级同升在三太。三太何足尊,不若犍为李孝孙”。
华阳国志》:“博览五经,多所通涉,机警辩捷,辞义响起。”
晋书》:“密、彦、夏、庾,夙标至性。”
骆宾王在《骆宾王文集》中评:“故徐庶寸心以求辞,李令伯陈情以穷䜣,上以弃兴王之佐命,下以全奉亲之笃诚,而蜀主不以为非,晋君待之逾厚。此二者,岂贪贫贱,恶荣华,厌万乘之交,甘匹夫之辱也?盖有不得巳者哉!”
宋祁在《四六丛话》引《笔记》中评:余最爱李令伯表曰:“尽节于皇帝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此言之要也。”
房玄龄在《晋书·孝友传》中评:晋泰始初,刘彻韶密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帝览之日:“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王世贞在《艺苑后言》卷三中评:李令伯《陈情》一表,天下称孝。后起拜汉中市,自以失分怀怨,应制赋诗云:“人亦有言,有因有缘,仕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陈情表》中评:连用察臣、拜臣、除臣、责臣、催臣,方法错落。又评(“但以刘日薄西山”到“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日: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臣密今年四十有四”至“愿气终养”)数语尤婉曲动人。又连用况臣、且臣、今臣、是臣,文法更圆转。俱从天直写出晋武览表,喜其诚款,赐奴婵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侧动人。
黄佩在《文选平点》卷三十七中评:出处之际宜慎固也,然诸夏废兴,臣優改隶,素非显厚,何得责以守忠,杨雄、李密并蒙垢消,此后人奴于一姓之都见也。唯置身虏廷,若李陵卫律之辈,乃真罪通于天耳。“且臣少事伪朝”句,“伪朝”犹士衡之言出敌国耳,不足以为病。杨慎妄造“荒”朝之说,岂知“荒”之与“伪”,初无轻重哉!
李格非李清照之父)在《墨客挥犀》卷八中评:“诸葛孔明《出师表》,李令伯《陈情表》,陶渊明《归来引》,皆沛然如肝肺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数君子在东汉之末、两晋之间,初未尝以文章名世,而其词意超迈如此。”吾是以知文章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故,杜甫谓之诗史者,其大过人在诚实耳。
包宏在《永乐大典》中评:“常读《诗》《李令伯表》,未尝不为之三复流涕,忧戚亦己甚,而不求世间之乐。”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年少时期
学成入仕途
卸任辞世
主要作品
轶事典故
顾影无俦
少事荒朝
人物争议
墓地遗址
史籍记载
人物关系
主要影响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