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应道
刘应道
刘应道(613-680),字玄寿,鸡泽县(今河北省)易阳县(今河北永年区)人,天宝官吏,吏部侍郎刘林甫之子。他聪明睿哲,温清孝友,曾被选为太穆皇后挽郎,后迁任太子通事舍人。刘应道迎娶李建成李建成次女李婉顺,成为其妻。他先后出任梓州玄武县令、贞观二年任户部员外郎等职。李治即位后,刘应道历任武功县令、阳城县令、武威郡司功参军事、户部员外郎、司勋郎中和秘书少监,兼任知国史事。唐高宗调露二年,刘应道去世,享年68岁,夫妻合葬于少陵原。刘应道为妻所作的《大唐刘应道妻 故闻喜县主墓志》后世闻名。
家庭背景
父亲刘林甫,为唐朝开国重臣,武德年间曾任中书侍郎,贞观年间官至户部侍郎,其兄刘祥道官至宰相,刘应道也官至吏部郎中。
人物生平
刘祎之所撰《大唐故秘书少监刘府君墓志铭并序》载,应道自幼好学,遍涉百家子史,一经目终身不忘。成长后则曾以官俸请人缮写经书,藏书甚多。“有龙管晏之才,包曾闵颜原之行。”应道多才多艺,除行军用兵以外,皆尽天下之能事。他擅长绘画、音乐,围棋“居第二品已上”,书法以草隶为高,颇受时人看重。
应道更兼衣冠伟丽,词占详雅,年二十一,自弘文馆学生选为太穆皇后挽郎,再为通事舍人,与李婉顺成婚之后出补梓州玄武县令。后因宦途不利,后在州县之间辗转七年才回到长安。他任县官时,是个教化型的循吏,“务以礼教移风俗,不为激察之化”,後来历经中央要职,操守清介。
刘应道仕途坎坷,自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任尚书户部员外郎,至高宗总章年间(668-670年)重任此职,22年未进一阶。非但如此,其间还多年沉沦,历经挫折。高宗显庆年间(656-661年)在洛州阳城县令任上,因公事除名,将近十年不出户庭。李治总章初年,行将60岁时,才因甄拔沦滞而任为武威郡司功参军。其时州僚多为少年晚进,应道俯身于其间,其狼狈惶恐可想而知。
直到高宗咸亨二年(671年),乃授吏部郎中。上元三年(676年)因文章高绝,迁秘书少监并兼修国史,不久又奉赦掌管御集。仪凤年间(676一679年),尝与文匠数人制郊庙乐章,不久又奉赦于门下省检校四部群书。应道至于晚年,则“归心释氏,乃都绝人闲赏好”。
刘应道一生行事也极谨慎,虽在朝执政皆其平生亲友,但却小心畏避,非公事不与交言。所以如此,除本人节操外,当与其妻李婉顺身世有关。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妻李婉顺去世,刘应道亲自为其撰写《大唐刘应道妻故闻喜县主墓志》。
唐朝故秘书少监刘府君墓志铭并序
府君讳应道,字玄寿,广平易阳人,刘启之后。十代祖遐,仕晋朝为北中郎将徐州市刺史、泉陵公。子孙弈叶,侯服于江左。宋元嘉之后,王室多故,遐六叶孙藻自宋来归魏氏,乃家于清丰县,仕魏至散骑常侍,封易阳子、鸿胪卿、岐秦二州刺史。子矜,魏太尉司马、青徐光四州刺史、城阳公。矜生会,即府君之大父,为北齐阳郡太守。强仕之岁,而周人灭齐,乃挂冠还乡里,有终焉之志。宇文邕甄访亡齐人物,以公为征辟之首,特降纶玺,至于再三。公以为食人之禄,而不能死人之难,岂复腼容革面,仕二姓之朝,固以疾辞,杜门不交人事。其年以忧愤卒,周代濮阳市知府、上仪同大将军。异代加荣,以示旌贤之举。考乐平府君讳林甫,仕隋累佐大郡。大业中,诏天下举廉贞尤异之士,内外所推荐者七人,而公为其冠。后主好龙而抗印,无任贤之实,竟自汝南郡司户书佐,授扶风郡阳县长。高祖创业,征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拜中书侍郎。在枢密十余年,智效闻于海内。贞观初,封乐平县男,除吏部侍郎,有知人拔士之誉,衡序用,辄为选曹轨躅。李世民方欲大委任,降年不永,于官。
伏惟府君降德挺生,聪明睿哲,衣冠伟丽,词占详雅。有夔龙管晏之才,包曾闵颜原之行。年未弱冠而孤,居丧尽礼,供养崔太夫人,极温清之义。事兄如事父,以孝友闻于四方。童幼好学,遍涉百家子史。一经目,终身不忘。于乡党恂恂然善诱人,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使人也惠。体仁足以长人,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年二十一,自弘文馆学生选为太穆皇后挽郎,再为太子通事舍人,出补梓州玄武县令。务以礼教移风俗,不为激察之化。所受官俸,悉缮写经书。三蜀多珍产,竟不以豪厘润屋。罢官东归,得书六七千卷而已,其余则不加于故。今上在东朝监国,下令搜扬,府君其选,对册高第。
贞观廿二年,擢授尚书户部员外郎。其年丁太夫人忧,去任。哀毁骨立,不胜丧,亲友咸垂涕慰勉。永徽初,授雍州华原县令。时府君第二兄为吏部侍郎,旧制,兄弟不得同省,故此授非伦。移年,徙为武功县令。所在以仁爱闻。显庆二年,复入为司勋员外郎,俄迁吏部员外郎。又属第二兄拜刑部尚书,出为洛州阳城县令。以公事除名,而非府君之罪,竟不以一言自雪。端居静室,不出户庭者殆十年,终始无忧愠之色。总章初,选司甄拔沦滞,乃用府君为武威郡司功参军事。州多少年晚进,府君年将六十。齿义非俦,士君子咸以为屈德。府君俯伛于其间,曾不以先辈自处。顷之,除尚书户部员外郎。自始入尚书省。逮此,廿二年,不进一阶,还居旧座。簪故人,尽相为邑邑。府君欣然不介怀。从容谈论之间,未尝涉身名否泰。时在朝执政,皆平生亲友。府君恒驱畏避,非公事不交言。
咸亨二年,迁司勋大夫,改为司勋郎中。按比推综,极于明审。在尚书中七迁,谙练朝仪国典,精于剖断,凡所厘正,皆为从来准的。明年,迁吏部郎中。廉正公方,无所阿挠。虽权贵请,一切不行。尝诫献臣曰:昔有遗第五伦千里马者,彼虽不纳而德其人,吾不以此为是也。府君好周急而不愿受人之施,或尊属有所赐,而不果辞让者,则愧形于容色。由是苞苴问遗之礼,虽近亲懿友,亦未尝以此接于门庭。居选部多年,介然有至清之操,颇不为流俗所悦。或谓宜有以适时顺物者,府君执志弥坚。
上元三年,迁秘书少监,又奉敕兼知国史事。府君兄之子给事中景先,姊之子左史李仁实,俱荷朝恩,与府君同预修史。仪凤调露之际,笔削于史官,专其事者,府君及甥侄三人而已。古今未有此,比文学者用为美谈。寻又奉敕掌御集。朝廷以府君文章高绝,仪凤中降敕,与中书薛令君及当时文匠数人,制郊庙乐章。府君所制祀黄帝青歌,并编乐官,奏于郊祀。俄又奉敕于门下省检校四部群书,广招四方硕学之士,刊定讹而进御焉。
府君性勤,公家之事无大小,莫不专精竭思,或忘寝与食。每朝,常以夜过半便饮装整服,坐待晓漏。居家不问家人业,子孙有干禄从官者,但以义方。至于考课名级之际,未曾降意经恤。晚年愈率素,衣食务充虚蔽体。献臣凶衅深积,先妣闻喜县主早见弃背,时以所居正室置几筵。府君即于此室东窗外架为小斋,广袤八九尺许,施一床、一小榻,寝处其中,历廿余年,不复迁徙。至于器物服玩,妾婢使之属,子侄承意候色,终莫敢有所营荐。府君年少时,遍交天下英秀,而皆夙德老成之士。又尝留意丹青及丝竹,并略尽其能。围棋居第二品以上,草书亦为时人所贵。以为艺成而下,常隐晦其迹。后归心释民,乃都绝人间赏好。于经国济时之务而非府君所留意者,盖在于行师用兵而已,其余则尽天下之能事。惟君知臣,亟蒙中旨褒勉。暮年逾见优重,遍委以文场书府之任。凡所祈奏,必有粹天容,无往而不纳。圣主方虚襟仄席,选贤任能,识者谓府君将申舟之用。而昊天不惠,宏图莫展,以仪凤三年从幸东都,舍于敬业坊私第。调露二年夏末,遇疾大渐。献臣精诚微劣,莫能感到,凶咎所诏,致此殃酷。以七月四日奄垂孤放,春秋六十八。号天扣地,攀诉无及。烦冤臆,肝心殒愦。所司闻奏,主上伤惜者久之。圣容惊惋,若有所失。乃顾侍臣,问疾之状。非夫宸心留眷,孰与于此。爰降圣书吊祭,兼赠绢布米粟。
官造灵舆,家口给传递手力还京。数极加隆,恩被孤藐。无阶报效,永誓肌骨。粤以开耀元年次辛巳十一月景申朔七日壬寅,安于雍州明堂县之少陵原,合葬于闻喜县主旧域。
子献臣、广业、友贤、令植等,缅惟今昔,重殃累衅。万钟为养,有至不申。顾复垂恩,终天长绝。怨哀咎悔,万绪千条。永慕穷号,抽心贯髓。献臣贪及残喘,粗陈实禄。志意荒僻,言无诠次。遗烈余风,百不书一。相王府司马、弘文馆学士临淮刘祎之,学府文宗,声高朝右。于孤子有累业宗盟之好,敦死丧孔怀之情,敢祈鸿勒铭终古。
其词曰:
二连纯虾,三姜友悌。马郑洪儒,扬班敏艺。贞浸远,令范斯继。倍万邻几,半千叶契。
天挺才俊,地泄英灵。岐嶷先兆,璋载形。逸踪追雷,宝气冲星。习礼陈室,闻诗孔庭。
奇操聿修,异能咸尽。学府幽,词河控引。鸾矫银书,鹤仪璇。怅观德,留连坐隐。
分形锡瑞,积庆承家。甘蔬共旨,比棣聊华。长仁穆义,处正闲邪。宅泰期损,荣诫奢。
硕彦投交,懦夫革志。一诺称重,三语为贵。藻人网,弥纶士纬。固时之杰,惟国之器。
赋推张,龙架祢。肃带天阙,缨云陛。再入宣猷,七登建礼。朝誉伊洽,政途启。
蓬阁烟深,兰图山积。是专厥事,多所弘益。综宸词,缉熙帝籍。允众论,峤惭投迹。
名唯副实,位匪适材。累冲眷,式伫时来。隆栋将举,修梁遂摧。睿襟增悼,庶辟延哀。
公业不亡,景伯有子。富平之地,高阳之里。礼备,貌沉苴。滕日戒期,潘风勒美。
荒凉书阁,寂倦楼。朱杠夕引,素朝浮。霜无色,寒泉息流。空悲垄树,摇落千秋。
撰志人介绍
刘祎之,据两唐书本传载,之少以文藻知名,李治上元年间,官至左史、弘文馆直学士,参决参军国大事,时人谓之“北门学士”。武则天临朝称制,更见亲委,李旦即位后,官泉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时军国多事,所有诏赦,独出之。构思敏速,皆可立待”。从刘应道、刘祎之二人履历可知,高宗上元年间二人同时任职于中枢。
目录
概述
家庭背景
人物生平
撰志人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