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塘镇位于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东北部,地处雁荡山南麓的乐清湾畔,与
玉环市隔海相望。行政区域面积18.18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为24929人。南塘镇历史悠久,1949年前曾为南塘镇,1985年12月改为建制镇,属清江区。2015年,行政区划调整,设立南塘镇,镇政府驻南塘镇交通中路190号。截至2021年10月,南塘镇辖12个行政村。
在经济发展方面,2019年,南塘镇有工业企业239个,其中规模以上16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9个。同年,南塘镇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66亿元,完成率达111%;实现限上批零住餐销售额3722万元,同比增长46%。南塘镇地理位置优越,依江临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展潜力。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据史书记载,南塘与
清江一带原属浅海,在潮水涨平时,波涛滔滔,巨浪滚滚,运输船只和
渔船可经江(古清江名)与自南浦山嘴始的南浦大浦沿三江大浦直达三江码头上岸。潮落之后,滩涂广宽而平展,居住在傍于蔡山、九龙山、南浦山、三江山、珠山海边及还属岛屿的鲤鱼山、瓜瓢山、蟾山的劳动人民,便可下涂捕捉蟹、虾、蛏、与兰、望潮、
口足目弹等涂鲜;或依潮水的涨落,设置篾帘、倒笼、围网进行
渔业劳作,生生息息,年复一年。直到清雍正13年(1735),闽福鼎人
陈汝白矢志在此筑塘围海造田后,才由浅海慢慢嬗变为物阜民丰的肥沃小平原。
陈汝白(1699-1779),名殿金,又名大仑,号西庚,别号怀辛。世居
福鼎市县院洋乡三都关盘,清雍正12年设置
霞浦县县,福鼎三都等地划归该县,陈汝白也更籍为霞浦。据《关盘陈氏宗谱》记载,陈汝白“少有志行,嗜学不倦,颇具经济之才,不从流俗”。
康熙帝丁酉年(1717),与胞弟肖云科试名列前茅,昆仲双双入州学附生,时有“棣萼联芳”之美誉。后因古时科场黑暗,陈屡遭失利后,遂与其弟陈肖云,改事行商,常年往来于浙、闽沿海各商埠、码头。在一次
商船遭遇台风驶入
乐清湾避风时,发现
清江海口十六都、十七都(即今清江、南塘一带)滩涂广袤,海浅平坦,眼睛为之一亮。极有商业头脑的他,便萌生在此筑塘围海造田的宏伟计划,回家后与其弟肖云商议得到赞同。经过悉心筹划后,由陈汝白招募民工主持围塘筑堤,陈肖云回乡筹措资金。兄弟俩的通力合作,计划很快便付诸实施。
他们经过缜密考察,首先在亨乾口至南浦山与珠山接合部筑塘,取名大西塘。这条塘堤长跨度大,所经之浦深宽,浪大流急,建筑时遭遇到极大的困难。特别是堤坝合拢时,
龙口市屡屡被潮水冲垮,历经7次而不成。至第8次,由于又遭大潮与风暴,众人畏惧退缩,皆以为不可能成就。在这成败一举的紧要关头,陈汝白不顾生命危险,奋然扑入决口,大声喝令:“何不往我身上倒土?迟疑不决,将前功尽弃矣!”在他的感召下,纷纷有人跳下决口,众志成城而合围成功。自此,“乡人皆以为神,无不俯首听命。”大西塘是南塘境内最长(约5市里)得田最多的塘。后来经丈测,为3760亩。
没想到,正当陈汝白兄弟进行大西塘的堤塘加固和塘田淡化、计划河道等等措施时,虹桥后塘劣绅连某某眼红陈汝白的成就,向上诬告陈汝白常用“大洋船”(指陈汝白在海上用以贸易的
商船)私通海匪郑洪达,危害百姓。大清浙江省道接到“呈状”,便派遣官员下来查办。陈汝白从友人口中得知此事后,经深思熟虑,想出一计,粉碎了连某某的毒辣阴谋。他先把自己常用的“大洋船”驶进南浦,靠近大西塘边,然后发动自己手下的上千民工,趁着落潮连夜筑起“南浦小塘”(后丈量计田80亩),把“大洋船”围在塘内。当
浙江省道的查办官员看了现场后,看到“大洋船”停在塘内,不可能进出,通匪无从说起,遂宣布陈汝白无罪,连某某诬告判刑入狱。
此后,陈汝白兄弟又围住了南塘。由
西塘镇陡门边(即南塘塘角),朝西北向蟾山,再向东面的东山尾部,回接大西塘圈围,亦得田3700亩;东山塘。由蟾山往西北的鲤鱼山沿北往东延至东山靠海的山嘴圈围,周围六里,得田360亩;镇浦塘,在南浦,长300余丈,计田370亩。丰硕的成果又多次遭到地方恶霸豪绅胥的妒忌,这帮人上下勾结、沆一气陷害陈氏兄弟,意欲鸠占鹊巢,使得陈氏兄弟遭遇弥天不幸与遗恨。陈汝白自36岁开始在南塘、清江围塘造田,历经30个寒暑,至65岁又着手改良土壤,开垦土田,直至80岁离开
乐清市,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奉献了全部家产,其间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难以用笔墨形容的,其功绩之巨,也非言语可以表述。
陈公汝白是南塘的创始人,是南塘的开山鼻祖,这是不可抹杀的历史事实,他的巨大功绩也是不能泯没的。陈汝白离开南塘作古后,南塘的先民视陈公为神人,自发地塑陈公像,立陈公庙,年年祭拜,虔诚跪祷。
地理环境
南塘是镶嵌在乐清海畔的一个璀璨明珠。地处雁荡山南麓的南塘镇,距乐清市区20多公里,
104国道倚镇而过,
甬台温高速公路横贯全境,
温州龙湾国际机场和火车站均在1小时车程内。全镇总面积为14.5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除小横床地处海岛、山马村在龟山之南外,其余村庄都在一片水网平原之上。
据考证,南塘自古为
温州市繁华之地。
北宋治平二年,因海啸而成沧海,清雍正乙卯,福建人
陈汝白从闽东迁徙居此并筑塘造田,男耕女织,几代人苦心经营,才形成今日之风貌——居民傍山者依山筑屋,近水者临河而居,青郁苍翠之处皆为人家,田园风光旖旎无比。
南塘镇地处雁荡山南麓的
乐清市湾畔,依江临海,距乐清市区22.6公里。
104国道倚镇而过、
甬台温高速公路横贯全境,
温州龙湾国际机场和火车站均在1小时车程内,建有500吨级码头一座,水陆交通方便,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全镇总面积为14.5平方公里,有水田7020亩、旱地790亩、海涂3.1平方公里,人口2.33万人。南塘镇工业基础扎实,是乐清市首家股份合作企业的诞生地,目前已形成了以电子电器、硬质合金、五金工具、机械汽配等为主的产业结构;农业走向产业化发展之路,“南塘香瓜”名闻浙南,西瓜、
葡萄、大棚蔬菜等效益农业已成规模;畜牧业又是南塘的一大特色产业,欣欣种猪场、利民奶牛场均列全市养殖业前茅;水产养殖和水产育苗业是南塘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镇上规模的育苗企业近20家,育苗品种有
对虾、
泥蚶、田蟹、
锯缘青蟹、
泥螺、
大黄鱼等等,虾塘混合放养、深水笼养和海上浮架
牡蛎科养殖都有一定的技术专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历史进程上,南塘人民正以崭新的姿态把
乐清湾这颗灿烂明珠建设得更加辉煌。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2021年,
温州市第七次人口普查分乡镇(街道)常住人口数据公布,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 ,南塘镇常住人口为19977人。
经济
秉承先人创业遗风,这片热土上的人民勇敢、勤劳、敢为天下先。早在1936年,鲤鱼山村就建立了战时青年服务团,全镇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有12人。1994年百年未遇的17号台风伴随着天文大潮,吞噬了全镇所有的堤塘,夺去无数的生命,财产损失巨大。灾后,南塘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奋起抗灾,不到一年时间投入了近千万资金,全部筑起了20一遇的标准堤塘。山马村黄永斌胆大"包海",个人投资600万元建标准塘,一时引起全国众多媒体的关注。此外,不少南塘人士在全国各地筑码头、闯市场,为当地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留下了一个个成功者的足迹。这种"敢冒风险、敢于创新、自加压力、自强不息"的南塘精神,永远是南塘人民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南塘大地波澜叠起,捷报频传,2万多南塘儿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建设美好家园,为提前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而奋斗着。特别是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上,揭开了南塘发展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效益农业已成规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教育投入力度加大,海上南塘优势凸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5057元。跨入了
温州市首批小康乡镇行列。
2006年,该镇认真贯彻乐清市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凝心聚力,奋勇争先,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全镇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95亿元,比上年增长48.4%;财政总收入2370万元,比上年增长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6002元增加到6500元,比上年增长8.2%。
2007年政府工作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乐清湾港区开发建设机遇,以港富镇,深入实施科教兴镇、农业稳镇、工业立镇的发展目标,统筹各项事业发展,全面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居环境优良的和谐南塘。
文化
故事传说
陈十四娘娘的传说
南塘镇的东山村,建有一座陈十四娘娘庙,每逢农历三月初五日,便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
一是娘娘出巡保平安。出巡的队伍庞大,整肃活跃,“娘娘”的轿前,装扮的“旗牌”高举“出巡”、“肃静”的牌子,由多人吹着长号,鸣锣开道,吹吹打打前行。后面则由村民扮演“老鼠嫁”等民间游艺杂耍助兴。并规定凡“保界”内的村落(今东山、外塘、里塘、永光、龙珠塘)都要设香案迎接,每个香案,必须由村中“丁财两旺”而且有威望的老人主祭。祭拜时,由司仪高呼“娘娘”的圣号让主祭人参拜。结束以后,“娘娘”乘坐着半副“銮驾”回庙。
二是庙会活动期间,要上演三天三夜大戏,热闹非凡。
三是庙会活动期间,进行民间贸易。本地的、外地的村民、商贾,买卖水车犁耙、箕扁担等农副产品以便备耕。
为什么“陈十四娘娘”有此威望,有关的传说很多。
有传说道,
唐朝中叶,一
白蛇千年修炼成精,统领白猿精、青虎精等大小妖魔,占据
福建省古田县临水村的灵气洞穴,残害黎庶。并强迫乡民为其立庙,要于每年的
重阳节送童男童女二人作祭礼,民不堪其苦。乡民请当地颇具法术的
道教法师陈上元(讳陈昌,官封谏议户部郎中)之子陈二相(号法通)、义子陈海清(号法青)作法除妖。法通与法青虽都是经异人传授瑜迦大法神通三界的法师,无奈妖蛇法力比法通、法青更胜一筹,无力除。那妖蛇更加兴风作浪,直搅得东南沿海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适一日观音大士赴会
南海,途经东南沿海,见人间妖气冲天,掐指一算,知是妖孽所为。乃剪一指甲化作一道金光,直往
福建省古田县临水村陈上元之元配夫人蔼氏腹中投胎,蔼氏生下一女后,取名十四,又名进姑,亦名靖姑,自小聪颖,幼年便悟玄机。至成年,观音菩萨点化传授其通天法力,并命其带领法通、法青等法师,在东南沿海一带除灭了妖蛇及其他魔怪,佑护黎民百姓免受苦难,广受尘世众生的爱戴。
后来,唐朝皇帝的皇后分娩艰难,宫中御医无能为力,有朝臣推荐靖姑解难。靖姑降玉施法,使太子安然产下,保皇后平安,立下大功,皇上敕封陈十四为“都天镇国显应崇福顺意太奶夫人”,并敕建庙堂于
古田县。陈十四娘娘的法术系观音菩萨所传授,功力高强,其人又嫉恶如仇,专在东南沿海一带除妖灭怪,保生护幼保境安民。
有一次,陈十四娘娘带着一班人众,在东南沿海巡查至乐清湾南塘段的上空,见两条
蛟龙为抢一颗明珠,一忽儿上天,一忽儿入海,直斗得海浪滔天,潮水跨过塘堤,冲毁田地房屋,弄得民众携儿带女惊慌四逃。陈十四娘娘大怒,立即降下云头,念动咒语,作法降魔。两条孽龙斗得正酣,忽见一道金光直逼脑门,一声炸雷直轰头顶,不过半刻便瘫软在地僵化为山,那颗明珠也一同幻化为山。至今,远看南塘镇的东山和南浦山极像两条龙,在其中间的龙珠山也酷似一颗明珠。当地人民感其功德,遂建庙祭祀膜拜矣。
鲤鱼山的传说
传说
元朝末年,因为统治阶级残暴压迫杀害东南沿海人民,逼使有志之士纷纷揭竿而起,奋起反抗暴政。尤其是东南沿海的
方国珍拥十数万众,割据一方,屡攻州县得胜,疆域大辟,弄得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寝食不安。
其时,仁宗信奉佛道神说,一贯溜须拍马深得仁宗信任的
军师向皇帝进言,说自己夜观天象,测知方
陈虬系金色鲤鱼精转世。鲤鱼如跃过龙门即化为龙。龙乃皇帝之谓,如是必将取代陛下。一番话说得元仁宗昏昏沉沉,那军师趁机又说自己有解救之法,经步罡踏斗后掐算出东南沿海的
乐清湾边有一座小岛,其形酷似鲤鱼,即金色鲤鱼的化身。那鲤鱼日间幻化为山,埋头睡觉,养精蓄锐,夜间成鲤,游向龙门下,试跃龙门。如将“鲤鱼”治住,使之不能跃上龙门,则
方国珍剿之必灭。皇帝忙问“治鲤”之法,那
军师神秘地向皇帝附耳述说,道是只要将“鲤鱼”的两只眼睛凿瞎,必失飞跃龙门之能。皇帝遂降旨命军师率人乘船来到乐清湾北部,找到鲤鱼
小岛,在其北、南两侧寻着两块形如鱼眼的巨大
圆石,对中凿开,还浇之狗血等污秽之物,使“鲤鱼”永远僵化为山,也就是现在座落在南塘镇的鲤鱼山。
所谓“鲤鱼”两只眼珠之处,后人围海后,建成两座陡门,成为“塘洋”泗塘河与北塘河两条大河的疏导和藏贮河水的要塞。在两处陡门建造之处,那两块巨石的确很像鱼眼,现在仍依稀可见。
永光村太子殿的传说
南北朝时代的
萧衍,名萧衍(502-520),建都城于
杭州市,其太子名
萧统,号昭明,因迷恋京都的繁华,无心求学,荒废了学业。梁武帝为纠其缪误,在
萧山区建“太子读书室”,迫其攻读。太子离开
京都繁华之地,遂潜心在读书室攻读文学,后来成了一位文学家,著有昭明太子选集等。
昭明太子成了文学家以后,一次乘船南下到
温州市江心寺进行文学探访,正值农历六、七月期间,船未至温州,受到大台风袭击,飘泊至
东山岛(就是现在南塘镇的东山)避风。太子因受风寒,突发了急病,在那年代,海边人烟稀少,缺医少药,昭明太子不得治疗而死亡。因天气炎热,死尸不能久放,所以埋葬在东山嘴头。后人念其尊为太子,客死异乡,遂在其坟边建造了太子殿,常常烧香礼拜,慰其孤魂。不想太子阴灵非常灵验,有求必应,香火渐渐鼎盛。
瓜瓢山的传说
南塘镇鲤鱼山村的瓜瓢山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民间传说,为鲤鱼山及周边村落渲染上神秘而美丽的色彩。
相传在很早很早的时候,“塘”是一个浩大的湖泊,湖水丰盈,水生物繁盛,北归的雁,南飞的燕是这个泽国世界里的常客。一次,一位仙人羡慕这块人间绝伦美境,驾着一叶轻舟到此览胜,但见湖泊中鱼肥虾鲜,馋欲油然而生,立身船头,便将一架用来捕鱼的网放入水中。片刻,一条大鱼堂然而入,仙人欣喜若狂,即把网罾扳起,但见这条肥大黄的鲤鱼在网中翻滚,似有挣脱逃逸之势,仙人急中生智,见船仓内有一只舀水用的大瓜瓢,随手取它去舀取鲤鱼,谁知,这条大鲤鱼非但没被舀进瓜瓢,却大施威力,犹如
蛟龙,蹦跳翻滚,顿时,湖面上掀起千尺狂澜,结果,船被掀翻了,网罾、瓜瓢统统被掀散了。仙人自然不会遭此劫难的,为铭刻此番非常遭遇,他略施法术,指物变山,永存人间。
当年的鲤鱼,就是现在的鲤鱼山,网罾,就是现在杨州村的蟾山,舟船,就是现在的三江村北山的船山,瓜瓢,便是鲤鱼山邻近惟妙惟肖的瓜瓢山了。
龙珠山的传说
清
雍正年间,闽人
陈汝白北游瓯越,见
乐清湾北部海涂沃衍,宜造田为民,遂与其弟肖云竭家资与乡民戮力围海,历时三十年,先后筑成北塘、南塘、南浦塘、蔡岙塘等,计田数千亩。
后因来了两条孽龙,为争夺龙珠,时不时兴大风作巨浪,或降暴雨酿灾,致使塘塌田复功亏屡败,陈汝白含愤吞塘泥魂归故里。其弟肖云悲恸之余,决心续其兄志。某夜宿于馆舍,梦杨七府神人前来点化,说恶龙夜间飞空争斗,白昼则化为山丘卧浅海深眠,只须乘其酣睡时,用柴火杂以白狗血炙烧其肚脐三个时辰,即可治死孽龙,再取龙珠投入塘之龙口,则围海造田大功可成。肖云从其说,率乡众修复塘堤,又在南塘与东浦塘交界处复筑一塘,其
龙口市设于两恶龙化山的交界地。塘成,肖云依法果然治死恶龙,并攫龙珠投入龙口,取得了筑塘围田的胜利。后将此塘取名为龙珠塘。
现在,远望南塘镇的东山与南浦山的形状,确颇像两龙,在其中间的龙珠山亦酷似龙珠。在东山西部一凹处,尚有炙龙的遗址。填入塘之龙口的龙珠虽亦化为山,因宝光灵气不灭,几百年来仍宝光闪耀。
南浦山尖求子故事
从前某村有一个妇人,人长得非常漂亮,但水性杨花,经常有些游手好闲的浪荡子弟上门勾搭她,弄得她的丈夫非常生气,但又因为她长得千娇百媚,也舍不得打她骂她,尤其是这妇人能说会道,很会撒娇,总把丑事推得一干二净,他丈夫没有办法,只好由她。
但是婚后三年,尚不见有喜,丈夫便经常在妻子面前念叨:“人生百事,无后为大。我们结婚多年,尚无子嗣,这便怎么好。”他的妻子想想也是,听别人说,南浦山尖的
送子娘娘十分显灵,某日也不告知丈夫,相约一个女友前去南浦山尖求子。她的丈夫见她打扮得妖娆百般,以为又去干不正经事,便悄悄尾随着她,一直到了南浦山尖佛堂,便悄无声息地提前钻进佛橱下面。
这妇人经过一番净手点香后,跪在蒲垫上求告道:“阿弥陀佛,弟子结婚三年,尚未见喜,要说我自己“缘故”(原因的意思),我做‘大娘’(大姑娘的意思)时生过;若讲是丈夫‘缘故’,我‘亲家’(姘夫的意思)无数,求送子娘娘给我送子。”此话一出,她丈夫气不打一处出,爬出佛橱,便大声责骂妻子:“你平日都说自己贞节,今日你求子说得一清二楚,还有何话可说”。那妇人的女友,见状况不对,拖着那妇人如飞般逃出佛堂。
南浦山尖,就是南塘镇南浦山的顶峰,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它东临
乐清湾空阔的大海,远看波涛滔滔,船驶鸥飞,水天茫茫;西壤南塘小平原,俯视可见一望无际的绿野和错落有致民居住宅。站在此处,海天空阔,清风习习,令人神旷心怡,确是一个休闲的好地方。
但来这里的人大部分是烧香拜佛的,因为这里有一座善男信女向往的王仙祖庙。世传仙祖名逢春,系
江西省南昌人氏,精于医道而娴于阴阳地理,喜山水风景。当他云游到南浦山尖时,认为此是胜地,便定居下来。仙祖慈悲为怀,乐于以医术救治百姓,活人不止千数,名声远播“塘垟”、虹桥、海山远近之地。上天念其功德,指派观音菩萨点化为仙。后人尊为仙祖,并建庙顶礼祭拜。
马栏基的传说
南塘镇的山马村,由“山下涂”与“马栏基”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并取两个自然村的首字而起名为山马村。
“马栏基”自然村的名字有些来历。据传说,元末农民起义军
陈友谅部,在东南沿海战斗频繁,他在拥有强盛的海上军队后,逐渐把目光瞄向陆战部队。在一次考察山川地理态势时,发现马栏基这个地方三面环山,东靠浩瀚的
乐清湾,占地800余亩,土地肥沃,草木丰盛,是饲养战马的好地方,遂把原养在茅岘岛的战马移至马栏基。
为了方便茅岘山大营军队与战马所在地的联系,在乐清湾茅岘岛与“马栏基”的海陆之间,搭起一座长达千米的浮桥。后陈友谅兵败,这条浮桥和马栏基及战马都毁于兵,但饲养战马的“马栏基”古迹尚存,“马栏基”这个地名也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