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安(1883-1961)是中国近现代林业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出生于安徽省巢县(今
巢湖市)。他是中国出国留学生中第一个获得林学硕士学位的人,也是中国最早的一位林学家出身的政府官员。1915年,韩安与
凌道扬、
裴义理等林学家倡议设立“
植树节”,次年实施,这是
中原地区第一个植树节。韩安率先创办铁路沿线育苗造林、兵工造林事业;主持创建中国第一个林业科研机构――中央林业实验所;韩安重视林业科研教育、森林资源调查、树木定名修志,培养了大量林业人才,为中国近代林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61年,韩安因脑病复发逝世,享年78岁。
生平事迹
韩安于1898年就读于南京
金陵大学,190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07年夏天赴美国深造,先后就读于
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和
密歇根大学,分别获得理学学士和林学硕士学位。
1912年回国后,他历任
吉林省林业局和东三省林务局主任、京汉铁路局造林事务所所长等职;1922年任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教授兼林学科教务主任。次年,他接替
梁希,兼任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森林系主任。他是最早在
中国农业大学前身担任教授和林学科教务主任及森林系主任的学者之一。他为当时的森林系的建设与发展,为中国近现代
林业教育的开拓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4年后,他历任
察哈尔省实业厅厅长、绥远特别区实业厅厅长兼垦务总办、安徽省政府委员兼省会
安庆市市长及教育厅厅长等职。1929年后,他历任
山东省青岛市人民政府参事、
青岛市教育局局长、国民政府
全国经济委员会西北办事处主任、
陕西省林务局副局长、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生产计划委员会农业组主任委员、中央林业实验所所长等职。
韩安年轻时立下攻读林学、绿化祖国的宏志,成为中国最早获取林业硕士学位的先行者。他参加编辑了中国第一份农林期刊——农林部出版的《农林公报》,并于1913年初在这份刊物上连载发表他所编译的《世界各国国有森林大势》一文,这是中国人最早向国内介绍世界其它各国林业概况的科技文献。
1915年,当时的农商部总长
周自齐采纳韩安、
凌道扬等人的倡议,在中国设立“
植树节”,经“大总统”批准,于同年7月申令定每年“
清明节”为“植树节”,规定每年这一天举行植树典礼,倡导植树造林。
国民政府时期依然推行不辍,但将日期改为每年3月12日,名称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
1917年夏,作为农商部事的韩安,提出营造水源林以护堤保路的建议。他在《造林防水意见》一文中阐述了水灾消长的原理,并向当局提出了忠告。1918年,他担任京汉铁路局造林事务所所长期间,为提供修筑铁路所需枕木和电线杆,营造大面积苗圃,开中国营造护路林之先河,为
国铁集团育苗、造林护路的一项创举。
1920年,他多次向
冯玉祥陈述森林的重要作用,并促成冯玉祥领导的部队在
信阳鸡公山一带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一举措又开创了中国现代兵工造林的先河。20世纪40年代,他担任中央林业实验所所长后,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林业事业的发展。
韩安从事林业事业50余年,并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为人气度宽宏,用人兼收并容,没有门户偏见,自书一联:“科学精神,把事当事;民主精神,把人当人”,以此作为座右铭。
成长经历
韩安,著名林学家,中国近代林业开拓者之一。他是中国出国留学生中第一个林业硕士学位的获得者,也是中国最早的一位林学家出身的政府官员;他最早向国人介绍世界各国林业概况,建议国家规定了中国第一个
植树节,并率先创办铁路沿线育苗造林、兵工造林事业。主持创建中国第一个林业科研机构——中央林业实验所。他重视林业科研教育、
森林资源调查、树木定名修志,培养了大量林业人才,为中国近代林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韩安,字竹坪。1883年1月17日出生于安徽省巢县西秦村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中生活穷困,韩安童年便在家里参加砍柴放鸭等劳动。在家乡上过短时蒙馆。9岁时,随父母移居
芜湖市,父亲在店铺当雇工,母亲为居家附近的二街福音堂传教士浆洗衣服,养家糊口。韩安在福音堂教会小学免费走读。由于他学习刻苦勤奋,成绩优良,15岁时被学校保送到南京美国美以美会创办的
金陵大学(金陵大学前身)继续攻读。汇文书院是美国在华陆续创立的13所高等学校中开办最早的一所,设有文理科、医科、圣经班和附属中学。韩安先在中学部就读,毕业后升入大学文理科,他依靠在学校按作息时间打钟等勤杂工务,半工半读,以解决食、宿、学费。由于受到美籍院长J.C.
福开森(Ferguson)等人西方教育,英语水平较高,数理化基础扎实,同时也读了不少四书
文言文。1904年他在第七届5名毕业生中成绩最优,曾受到
两江总督周馥召见并颁发七品京官札证。韩安毕业后被留校任教,其授课内容大都为平时所学的英文、数学、格致(物理)、
化学。他在汇文上学9年中,曾利用暑假,一次去上海
ymca工作两个月;另一次前往江西九江岭,协助西人翻译教会书籍兼代卖书,以所得微款补助学期零用。留校任教后,又一度被派往
日本出席世界
基督教青年大会,对日本的青山绿水留下了深刻印象。1907年新任两江总督
托忒克·端方自欧美考察归来,招考男女学生派往美国留学,韩安应试被录取在10名男生榜首,时年25岁。同年夏进入
纽约州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主攻化学,1909年毕业获得理
学士。他想再学一门实用科学,以便返国后有所建树,遂又立志研读林业科学技术,以改变故国家乡穷山恶水面貌。1911年,他又获得
密歇根大学林学硕士学位。这是中国出国留学生中第一个获得林学硕士学位者。这年国内先后爆发反清的
黄花岗起义和
武昌起义等革命活动,政局动荡不定。他自忖农林关系密切,不如留下进一步学习美国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报效祖国,于是又转往
威斯康星大学农科学习1年,于1912年夏离美回到
辛亥革命已告胜利的北京。
北洋政府农林部任命韩安为该部山林司佥事(相当于当今的科长职)。初时协助编辑《农林公报》,嗣后被派往吉林林业局和东三省林务局任主任,“以中央与地方权责未分,所需设备、人员与经费皆无,难有成就”等原因,1913年请调回北京,在农林、工商两部合并后的农商部继续任佥事。1914年3月,农商部应
菲律宾林务局之邀,派韩安前往菲律宾考察,历时3个月,后发表调查报告,对
菲律宾政府各部及所属局的组织与职责范围叙述甚详。1915年4月,韩安与农商部林务顾问、菲律宾林务局长W.F.余佛西(Sherfesse)前往南京,会同
金陵大学林科教授J.H.芮思娄(Reisner)、J.
裴义理(Bailie)及安徽第一甲种农校校长金邦正调查安徽山林概况,后在调查报告中建议政府劝告无地人民承领官荒山地造林,并划沿江淮两岸及本省境内
津浦铁路两旁为造林区域,建设苗圃育苗,以低价或无偿分给人民自植。所造之林即为承领人所有,自行保护。这和中央人民政府林业部所定的“谁种谁有”政策如出一辙。
1916年1月,农商部增设林务处,管理全国森林事务,设督办一人由农商部次长
金邦平兼任,另设会办两人,规定“以确有森林学识经验者充任”,佘佛西和韩安二人担任会办。同年10月,农商总长易人,将林务处裁并人农业司。韩安于1918年接受交通部任命,调充京汉铁路局造林事务所所长,兴办铁路沿线育苗造林。在此与
冯玉祥将军结为深交,以后多次合作共事。1922年,韩安曾应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校长金邦正之邀,任教务主任兼森林系主任。
1924年,冯玉祥任西北边防督办,先后任命韩安为
察哈尔省实业厅厅长、绥远特别区实业厅厅长兼垦务总办,对两省区的林业、农业以及地方工业多有建树。1926年1月,冯玉祥的“
国民军”遭到奉系和直系军阀的联合进攻,韩安作为翻译随冯取道
乌兰巴托(今蒙古乌兰巴托)前往
苏联考察两月,后冯派韩安经由
永明城前往
广州市与
中国国民党联系出兵北伐,事毕返居
上海市作为
西北军与苏联住沪领事馆的联络员。韩安于这年加入了中国国民党。
北伐战争胜利后,韩安于1927年10月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兼省会
安庆市市长,次年3月改兼教育厅厅长。他将安徽省
农学院改名为劳农学院,以示劳动伟大光荣。1929年韩转任山东青岛市政府参事、翌年改任市教育局长,不久辞职赴汉口,受聘为平汉铁路局顾问,参赞和筹划路局农林事务。
国民政府于1933年成立
全国经济委员会,在
西安市设置
西北办事处,次年韩安任该办事处专员、1936年升主任,负责举办西北水利、卫生、公路、合作社、农贷等经济业务。在此期间,他积极任用国内外著名的科技专家。主持建成泾惠、洛惠、湄惠、渭惠等
水利工程;建成西安至
兰州市、
汉中市、
广元市、
天水市等公路。同年
陕西省林务局副局长、德藉林学家G.芬次尔(Fentzal)逝世,韩安被派兼任遗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抗日,林务局技术科科长
乐天宇曾伴韩安同往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与林伯渠等老一辈革命家接触交谈,并酝酿过在
陕北解放区设立林务分局,后因故未能实现。翌年,经委会西北办事处结束,陕西林务局亦并入农业改进所,韩安遂离陕入川,受任
四川省建设厅生产计划委员会农业组主任委员。
重庆国民政府农林部采纳林学界多年的意见,于1941年决定设置中国第一个林业试验研究中心——中央林业实验所,韩安在
冯玉祥、
钱天鹤等举荐下被任命为所长,于同年7月在
歌乐山成立,原中央农业实验所的森林系同时并人。当时正处在抗战艰苦阶段,人力、财力、物力均极困难,韩安惨淡经营,苦心煞费,经过7年的努力,终于初具规模,成绩显著,成为他一生中最光辉的业绩。1948年末,
南京国民政府机关纷纷南迁。韩安于1949年1月辞所长职,被任命为农林部顾问,改由
傅焕光任所长。同年韩安举家迁往
西安市。1950年
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任命他为工程师,为西北林业献计献策。1953年大区撤销,韩安退职。1956年迁居
青岛市,曾被选为
山东省政协委员。他因患脑血栓,一直未能参加政协活动。1959年春又移居北京休养。1961年脑病复发,于1月31日谢世,终年79岁。
人物贡献
韩安早在清末就矢志研读林学,民国初年步入林政部门任职,毕生致力于林业建设事业,50年如一日,是中国近代林业卓越的开拓者之一。
韩安出身寒微,十余年刻苦攻读,考取公费出国留学,目睹“国中沿
长江两岸皆童山濯濯,而
日本则无山不青,有水皆绿”,因而立下攻读林学,绿化祖国的宏志,并成为中国最早获得林学硕士学衔的先行者。他于民国成立之初年学成归国,立即被北洋政府农林部延揽入山林司担任要职,是当时
中原地区最早的林业专家出身的林政官员之一。他参加编辑中国第一份农林期刊——农林部出版的《农林公报》,并于1913年初在这份刊物上连载他所编译的《世界各国国有森林大势》一文,这也是中国人最早向国内介绍各国林业概况的科技文献。
中国首次设置
植树节始于1915年。当时的农商部总长
周自齐采纳韩安、
凌道扬、
裴义理等人的意见,认为“欧美各邦,植树有节,推行全国,成效维昭”,乃报经大总统批准,于同年7月申令定每年
清明节为植树节。每年在这天举行植树典礼,倡导植树造林。1916年4月6日的清明,在北京西山马金顶举行了中国第一个植树节庆典,同时要求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机关学校都要在植树节时广泛开展植树造林。这项活动每年照例举行,持续多年,以后渐渐流于形式,成了具文。
国民政府时期依然推行不辍,但将日期改在每年3月12日,名称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每年届期,行礼如仪,但收效甚微,几乎失去当初倡立
植树节林界诸元老的本意。
韩安在北洋政府农林部任职不久,即被派往吉林林业局任主任,1913年夏又被调到
哈尔滨市充任东三省林务局主任。农林部设置这两个局的主旨,在于“发放东三省森林”,借以获得发照押金的巨额收入。当时规定的“发放”办法由承领人自绘林场地图界址,出资承领,每领一份执照,只须缴纳几万元押金,便可承领天然森林二百方里,自行雇工采伐。韩安认为局方既无人往森林中实地勘测林界、林况,承领人便可随意扩大伐区范围,肆意滥伐无度,流弊无穷。他虽两次主持局务,但始终未曾签发一份执照,加以抵制。他请调回部后,力陈应予废止这项劣政,果被当政者采纳,使
森林资源免遭恶运。
北洋政府交通部为谋自筹供应铁路所需枕木、电杆,1918年决定设京汉铁路局造林事务所,商调韩安任所长,并借用农商部英籍林务顾问波尔登协同筹办。经勘定,在河南
确山县属黄山坡及
平桥区南鸡公山
李家寨一带,收购荒山数万亩,开辟苗圃25处,每处面积200亩,选择适宜作枕木、电杆用的树种,大量育苗造林。每路置监督员一人,连同各苗圃的技术员均由农商部派遣。这是中国铁路育苗、造林护路的一项创举,开中国营造护路林之先河,每年造林数百万株。韩安还偕同波尔登前往
陇海铁路、津浦、沪宁、京绥各路视察,拟具这些线路的造林计划,报部采择施行。
协助创办兵工造林
冯玉祥将军1920年任旅长时驻军信阳,他见到韩安经营的铁路苗圃,苗木茁壮葱茏,路旁林木翠绿挺拔,极为赞赏。与韩安见面交谈中,方知两人既谊属安徽巢县同乡又同庚,而且又同是贫苦出身,同是
基督教徒,都目睹过清廷腐败,军阀混战,江山破碎,生灵涂炭的惨景,促使他们成为忧国忧民、向往革命的知音,从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韩安向冯玉祥多次陈述森林的重要作用,导致他领导所属部队在
信阳鸡公山一带进行植树造林,韩安则提供大量苗木并给予技术指导,又开创了中国近代兵工造林之先河。鸡公山原有稀疏的天然次生林,海拔较高,风为旅居
华中地区的西方人避暑胜地,经历年以来造林抚育以后,林木苍郁繁茂,鸟兽毕集,益成为华中旅游胜境,1988年已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冯玉祥后改任
河南省督军,聘请韩安为顾问,参赞实业建设政务。1922年冯任检阅使时,驻军北京南苑,调韩安前往,再次协助该军进行兵工造林活动,林界传为佳话。
呼吁广植森林预防水患
1917年夏,冀鲁等省连降暴雨,河水泛滥,京汉、京奉、津浦、京绥诸铁路纷纷告急。全国水利局会同交通部、农商部、
京兆尹共商护堤护路措施。作为农商部佥事的韩安,主张营造水源林以护堤保路。经共同研商决定,协同办理北京地区各河流上游营造水源林,并选定
密云区北的山谷一段为来年防水造林之起点,另在沿铁路及各河堤广造森林,固堤防。韩安后在《农商公报》发表的《造林防水意见》中语重心长地写到:“治河之事,不求根本之方,维听主工者各自为政,不相统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修堤也,塞口也,枝枝节节,岁岁不休,河堤愈高,宣泄无由,故终不免于溃决也。”他阐述水灾消长之原理,列举森林可增加雨水之树冠截量及其蒸发量、入土量,减轻雨水之冲击力,减少流水之挟沙力,延长冰雪溶解之时期。断言只有广植森林,才是预防水患之根本要图。他针对酿成北京水患的5条
黄河,主张首先对挟沙最多、为患最烈的永定、
姜子牙两河,进行造林
防沙治理。他忠告当局:“辅乃国家首善之区,防水为民生利害所系,尤宜积极为天下倡。所望当今之执政者,悯洪水泛滥之创,定十年树木之至计,毅然提倡,决然施行,将来京畿一带,佳木葱茏,河海清澄,国家人民同臻利福。区区之愚,不胜大愿。”其忧国忧民之心情,溢于言表。
重视森林调查,支持编树木志
韩安于1916年任农商部林务处会办时,提出“我国树木种类极繁,泰西各国派植物专家前来研究采集者,年不乏人,我国提倡林业,亟宜将诸树木择其要者,辨别种类,审定名实。”他授命林务处调查科科长波尔登,“选择中国造林树种百余种,将其性质、土宜、用途等详加研究,逐一绘图立说,汇集成书。”美国著名
植物学家E.H.威尔逊(Wilson)自19世纪末起先后数次来华,在中国西部大规模进行采集
植物标本活动,韩安聘请他为植物学顾问。在波尔登及
比利时植物学家J.赫尔斯(Hers)协助下着手编纂《
中国植物志》,后因林务处裁撤,韩安离开农商部,威尔逊将所采集的标本及其记载携回美国,写成著名的《威尔逊植物志》(其中中国部分3卷),而留在农商部的一份标本,后竟丧失无遗。赫尔斯也写了《陇海沿线树产目录》一书出版,都得力于韩安的积极支持。
韩安任
陕西省林务局副局长期间,多次派员赴
秦岭、
黄龙山等林区调查森林分布状况,并采集大量树木标本及木材标本。在担任中央林业实验所所长期间,曾先后派员调查
大巴山脉及兴山森林、
神农架林区原始林区、云山寺庙林,并通讯调查
四川省各县主要林木分布情况。1948年5月在南京成立的中国水杉保存委员会上,韩安还被推选为该委员会保存组组长。“本所鉴于中国幅员广袤,地跨寒、温、热三带,森林植物种类繁芜,其中有国计民生者甚多,惜无一整个系统之图籍,可供生产利用之依据。本所特与静生生物调查所几度磋商,合作编纂《中国森林植物图志》。自本年度(1948年)起,预定10年内全部完成,因应国内林业界之需要,前5年出版主要森林树木,后5年出版次要森林树木,实为我国空前之巨著。现正编印第一卷,包括
桦木科及
壳斗科10属,计图136幅,说明150页,明春即可出版。”这是中央林业实验所在1948年1月出版的《林业通讯》上刊登的一则报道。后由于时局变化,原定的计划未能全部实现,仅出版了桦木科卷,但仍可见到韩安的远见卓识。
中国农、林学会组织的带头人
中华农学会成立于1917年1月,韩安是最早的会员之一,后多次担任学会组织的某些职务。中华森林会在同年创立时,也得到韩安的赞助。森林会因故停止活动后,林学界又于1928年在南京筹备组织中华林学会,韩安与
姚传法、
陈嵘等10人均为筹备委员,并于同年8月举行了成立大会。1929年12月在中华林学会二届一次理事会上,韩安被选为筹募基金委员会委员。中华林学会于抗战后迁到重庆,第五届理事会上,韩安被选为监事、基金保管委员会委员、政策研究委员会委员。当时他在成都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任职,同时又被选为中华林学会成都分会理事。1943年他在林学会刊物《林学》上发表《造林与生产教育》论文。1947年11月,韩安等在南京代表中华林学会参加17个农业界各专门学会联合年会筹委会,担任常委,并作为主席团成员自始至终参加抗日战争胜利后农林界这一最盛大的学会活动。这也是他与农、林学会结缘30年来最后一次参加的活动。
主持创建中央林业实验所
重庆国民政府农林部决定于1941年夏设置了中央林业实验所,任命韩安为所长,
邓叔群、
朱惠方先后任副所长。韩安主持创建该所,初建时仅设造林研究、林产利用与调查推广3个组。中央大学
梁希教授义务兼任林产利用组主任,所校双方合作进行研究。邓叔群在甘肃岷县设中林所
西北工作站,拓荒研究,邓不久辞职,改由
傅焕光接任。1945年,中林所在四川省
南川区金佛山成立
常山种植试验场,繁殖药用植物常山,又先后几次派员前往
大巴山脉、
神农架林区等林区调查采集。抗战胜利后,中林所于1946年迁到南京,几经周折,始由“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租借钟山北麓山地千亩,作为所址;同时接收南京附近的汤山、
栖霞山、东流、
牛首山、
东善桥镇、龙王山诸林场,作为育苗造林、林业推广实验基地。重庆歌乐山旧所址改建为西南
工作站。又将
北平市的原华北造林署造林会改为该所华北林业试验场,任命
江福利为场长。另外还在
登封市设立嵩山示范林场,派徐承任场长。中林所的建制亦逐年扩大,由原来的3个组扩大为造林研究、木材工艺、林产制造、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推广和森林副产等七个系,分别由程路云、陈桂升(代)、
张楚宝、傅焕光(兼)、
王战、葛晓东、
孙醒东任系主任。
傅焕光任副所长。农林部于1945年考选
科技人员前往美国实习进修时,该所有傅焕光、张楚宝、陈桂升、杨敬睿、许绍南等选先后出国,1947年本所又选送
李继书、
贺近恪前往
澳大利亚实习。1947年1月,中林所开办水土保持训练班,3月下旬结业后,成立了水土保持田间工作队,派
任承统、
朱莲青、
沈梓培分别担任华北、华中、华南3个工作队队长。另派员会同W. S. 祁普乐(Chepil)博士在黄泛区进行调查并筹办
防沙林场。韩安还与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林业顾问、木材工业组组长、澳洲籍林业专家蓝卓支(G. W. Nunn)多次洽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林业恢复建设问题。1948年春,国民政府行政院处理美国救济物资委员会一次性拨款28亿多元(金圆券)给中林所举办工赈造林(当年全所经费每月只有5500万元“金圆券”,只及这项拨款的1/50)。从这年的3月7日起至4月6日止共雇用民工600余人,造林720万多株。这是韩安主持办理的最后一次植树造林活动。中林所曾先后出版过6种研究专刊,13期《林业通讯》。历年来在中林所工作过的
科技人员累计有100多人。他们在韩安领导、培养下辛勤工作,在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锻炼提高,后来大多成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林业科技骨干。
科学精神把事当事,民主精神把人当人
韩安毕生致力于森林事业凡50年,勤勉不懈,数十年如一日。他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以“科学精神把事当事,民主精神把人当人”奉为座右铭。一贯作风朴实,遵守纪律,上下班从不迟到、早退,不搞特殊化。他平易近人,用人兼收并容,没有派别偏见。他虽出身于
金陵大学前身的汇文书院,但在主管任何单位时,只要学有专长,都容纳器重,发挥其所长,而不论是哪个学校毕业的。他曾这样说过:“每一学科有一领导人为之倡,则必有能言能行之士从事研究,于是人材辈出,而事业得以发展”。韩安思想开朗,朝气蓬勃,不因循保守,不消极颓废。他作为
冯玉祥将军的知交,早年曾参加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他在安徽曾设法营救过被捕的
左派同志,但他从不炫耀他自己的光荣历史。他爱好书法,写一手好毛笔字,闲时经常临贴练字,陶冶情操。韩安的英文根基深厚,英语流畅,留学归来虽已隔了30多年,与外国人交谈时,依然谈笑风生,妙语连珠,谈谐风趣。
韩安告老退职以后,不甘心闲寂,潜心从事翻译外文经典书籍。他于1953年3月起开始翻译
牛津大学第四版的
查尔斯·达尔文著《
物种起源》一书,同年12月便译完全书,曾得到钱崇树、乐天宇等人的赞助,将清稿于1954年寄到上海水祥出版社待刊,后因
周建人也翻译了此书即将出版,韩安的译文遂未获问世。所译全书除正文14章外,他还将原书第6版中所载的《出版前物种起源思想简史》和增加的第7章《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反驳》以及第6版各章增订的段落对照译出,以见达尔文思想变化的梗概。1955年,韩安又翻译
阿道司·赫胥黎著的《达尔文传略》,译文有两万多字(不包括注释),曾由《达尔文主义遗传选种学教研通讯》铅印出版了抽印本。此外,他还与
复旦大学谈家桢教授合译过达波古斯原著的关于遗传学与物种起源有关的书。韩安的这种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奉献精神,永远值得后人缅怀、学习。
简历
1883年1月13日 生于安徽省巢县。
1907年 两江总督府考选派往美国留学。
1912—1913年 在美国
威斯康星大学农科学习一年后回国,任北洋政府农林部佥事、吉林林业局主任、
东北地区林务局主任。
1913—1918年 任农商部佥事,中间曾于1916年充任农商部林务处会办。
1918—1921年 任交通部京汉铁路局造林事务所所长。
1922—1923年 任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北京国立农业大学教务主任、森林系主任。
1926年 任绥远特别区实业厅厅长。
1927—1929年 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兼
安庆市市长、教育厅厅长。
1929—1931年 任
山东省青岛市政府参事、教育局局长。
1931—1933年 任平汉铁路局顾问。
1934—1938年 任
全国经济委员会西北办事处专员、主任,1936年起兼任
陕西省林务局副局长。
1940年 任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生产计划委员会农业组主任委员。
1941—1948年 任
国民政府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所长。
1949年 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顾问。
1950年—1953年 任
西北军政委员会工程师,1953年大区撤销后告老退职,从事翻译工作。
1961年1月31日 逝世于北京。
主要论著
1 韩安.
菲律宾林务调查报告书.农商公报,1915,2(2):6—10,2(4):11—14.
2 金邦正,韩安.调查皖省林况报告.农商公报,1915,2(2):6—12,2(4):11—14.
3 韩安.农商部林务处半年来事务报告.农商公报,1916(26):1—5.
4 韩安.造林防水意见书.农商公报,1918,4(7):1—13.
5 韩安.中国森林事业经过之概况(江光壁记).东大农学,1923,1(3):1—3.
6 韩安.造林与生产教育.林学,1943(10):15—19.
7 韩安.林业之重要性.林业通讯,1947(1):2.
8 韩安.世界各国国有森林大势(译).农林公报,1913,2(3):19—27;2(4):1—5;2(5):25—32.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