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亮瘤蕨(学名:Phymatosorus cuspidatus),为
水龙骨科瘤蕨属下的一个植物种。分布于中国、
越南、
老挝、
缅甸、
泰国、
印度、
尼泊尔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四川省、
贵州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东省、
海南省等地。生长于海拔230-1600米的林缘
石灰岩石壁上。
光亮瘤蕨是一种石上附生植物。植株高约40-100厘米。
根状茎横走,粗约2厘米,灰绿色,疏被鳞片;鳞片卵圆形,盾状着生,
褐色,边缘不整齐。叶远生;叶柄长约30-50厘米,禾秆色,粗壮,无毛;叶片一回羽状,长约30-50厘米,宽约20-25厘米;羽片约8-15对,长约15-20厘米,宽约2-3.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具柄(柄长达1厘米),边缘全缘。侧脉不明显,小脉网状。叶近革质,两面光滑无毛。
孢子囊群在羽片中脉两侧各1行,位于中脉与边缘之间;孢子表面具很小的颗粒状纹饰。
培养基以1/2MS为基本成分,分别附加0.4%的1500克/平方厘米强度
卡拉胶以及不同浓度的
蔗糖,调整pH在5.8-6.0,于121℃高压灭菌锅中灭菌15分钟。使用人工可控气候箱进行培养,光照度设定为3000
勒克斯,每日光照时长18小时,培养温度恒定25℃,培养湿度恒定80%。
为使孢子消毒取得更好效果,首先对孢子进行预处理,使孢子被水充分浸润,并进一步去杂,具体预处理方法为:称取1毫克供试孢子,置于5毫升离心管内,滴入无菌水,充分振荡后以3000(转/分钟)离心1分钟,弃去上清液,重复2次,至上清液无肉眼可见杂质后,再次充分振荡,得到的即纯度较高的孢子
悬浊液,备用。
使用一次性无菌滴管吸取1毫升孢子悬浊液,滴入滤纸叠成的纸包内,置于75%的
乙醇中浸泡约15s,无菌蒸馏水清洗2次,再用5%
次氯酸钠理3分钟。浸泡消毒后,用无菌水清洗5-6次,清洗总时长不少于5分钟,然后用滴管吸取滤纸袋内的孢子悬浊液,滴于1/2MS+10%
蔗糖培养基中,轻轻摇晃,使悬浮液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上。
将原叶体充分分散成单个个体,挑选出其中长势良好、大小相近的原叶体个体,接种于1/2MS+1%蔗糖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培养。在该配方下,原叶体无性增殖数量多,且原叶体个体形态较大、相互间质地疏松可分开,有利于原叶体的转接扩增以及幼孢子体的诱导。pH区间内原叶体的增殖几乎不受其影响。
根据已有文献报道,光亮瘤蕨
配子体增殖过程中会出现原叶体不断增殖,但无法产生孢子体的现象,故采用两种不同手段(①喷洒无菌水、振荡培养诱导孢子体;②使用增殖培养基配方)对孢子体进行诱导,结果均无幼孢子体产生,说明滴加无菌水、振荡培养在短期内对孢子体的诱导也没有显著作用。滴加无菌水、振荡培养可以确保精子游动并进行受精作用,在此条件下光亮瘤蕨孢子体仍未发生,说明其孢子体诱导困难可能并非是培养环境没有流动的水造成的。
使用转接继代法在经过11个月、7次转接继代后,第一株孢子体出现,说明通过不断转接继代可以诱导出孢子体,此时再将原叶体转接于1/2MS+2%
蔗糖的培养基内进行边增殖边诱导的培养。
当幼孢子体长至2-3厘米生长健壮时进行驯化移栽。首先在培养室半开瓶盖放置3天,然后用镊子从瓶内取出植株,用自来水冲洗净附着在根部的培养基,移栽到基质中,置于光照培养箱中培养,设定培养温度25℃,光照12小时,湿度90%。由于出瓶时孢子体已有根系长出,植株具备了完整的根、茎、叶结构,炼苗较为容易,期间注意喷水、遮荫和保温即可。
在观赏方面,其叶片宽大整齐,
根状茎粗壮如指,既可观叶也可观茎,又因其具有耐阴性强、相对耐旱以及养护简单的优点,适宜于做室内大型绿植盆栽,亦可庭园景观营造中绑扎作垂直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