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
两周王陵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墓建筑是
中原地区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门阙石人、石兽雕像,
两周王陵内
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从新石器时代起,墓葬多为长方形或方形坑墓,有的距地表深达10余米,并有大量奴隶殉葬和车、马等随葬。到了后来,帝王的陵墓-地下寝宫装饰得越来越华丽,随葬各种奇珍异宝,其建筑规模对后世陵墓影响很大。
唐朝是
中原地区陵墓建筑史上一个高潮,有的陵墓因山而筑,气势雄伟。由于帝王拜谒陵墓的需要,在陵园内设立了祭享殿堂,称为上宫,陵区内置陪葬墓,安葬诸王、公主、嫔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将、命官。陵山前排列石人、石兽、阙楼等。明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另一高潮,明代除了太祖孝陵在
江苏省南京外,其余各帝陵在北京
昌平区天寿山,总称
明十三陵。各陵都背山而建,在整个陵区前都设置总神道,建石象生、碑亭、大红门、石牌坊等,造成肃穆庄严的气氛。其中
定陵已经考古发掘,地下寝宫分前殿、中殿、后殿和左右二配殿,全部用石材构筑。
清代陵墓,前期的
清永陵在
新宾满族自治县,
清福陵、
清昭陵在
沈阳市,其余陵墓建于
遵化市和
易县,分别称为
清东陵和
清西陵。建筑布局和形制因袭明陵,建筑的雕饰风格更为华丽。
据文献记载,
秦始皇即位后,便在
骊山大规模修建陵墓,至他死时已修建36年;
刘彻的陵墓修建了半个世纪之久;
朱翊钧(朱翊钧)10岁做皇帝,22岁就忙着为自己修建坟墓。
西安市附近是我国皇帝陵墓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骊山秦始皇墓外,还有
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
唐朝18个皇帝的陵墓。其中汉武帝(刘彻)的
茂陵是11个西汉皇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埋藏的宝物也是最多的。茂陵还有5个陪葬墓。据文献记载,当时茂陵设置了陵令、园长等官职管理
两周王陵,仅浇树洒扫的人就有5千多。
昭陵是
李世民(李世民)的陵墓,周围30公里,园内还有17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昭陵地上地下都是珍贵的文物。据记载,墓内“闲丽不异人间”,说明昭陵地官的豪华和富丽。
宋陵在
河南省巩县境内,整个陵区南北15公里,东西10公里。
北宋9个皇帝有7个皇帝葬埋在这里。其中最大的陵墓是
赵匡胤的
永昌陵。我国皇帝的陵墓中明清两代的
明皇陵最为完整。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
昌平区天寿山下,即
明十三陵。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最宏伟的是
明长陵(
朱棣)和
定陵(
朱翊钧)。定陵已于1956年发掘。定陵
定陵地下宫殿距地面27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由前、中、后及左右5个殿联成,全部用砌石卷拱。地宫除放置皇帝
赵顼的棺木外,还有他的两个皇后的棺木。地官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很少积水,石拱无一块石头塌陷,充分说明我国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清陵共分三处:
辽宁省有老陵三座(
清永陵、
清福陵、
清昭陵)、
河北省遵化县的
马兰峪镇有
清东陵、河北省易县境内有
清西陵。清东陵是我国现存陵墓建筑中规模最宏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这里埋葬着
顺治(
清孝陵)、
康熙(
清景陵)、
乾隆(
清裕陵)、
咸丰(
清定陵)、
同治(慧陵)5个皇帝,14个皇后,136个嫔妃,共15个陵墓,占地2500平方公里。东陵宫殿及牌楼217座,建筑面积要比北京故宫大几十万平方米。陵区的北部是昌瑞山的主峰,主峰脚下是孝陵,其它诸陵分列两侧。正对
明孝陵是一条12米宽,6公里长的神道贯穿南北,两侧排列着石人、石兽等。
清东陵地上的建筑以
定东陵(
慈禧)和裕陵(乾隆)最为考究。定东陵和
裕陵地宫全用
汉白玉建造,处处是艺术高超的石雕,龙凤呈祥,彩云飞舞。地宫室内墙壁除石雕之外,全都贴金,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仅贴金一项,就消耗黄金4590两。建筑精美壮观,糜费空前。
清西陵位于
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这里埋葬着
雍正、
爱新觉罗·颙琰、
爱新觉罗·旻宁、光绪四个皇帝及其后、妃等。陵区占地约800平方公里,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比清东陵规模小得多。
两周王陵是我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陵园内
松柏苍翠、树木森森,已成为今天寻古探奇的旅游胜地。我国陵园建筑对旅游者,尤其是对外国旅游者极有吸引力。每年夏天,仅到
清东陵游览的人就高达数万人。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宫殿建筑所反映的是一个时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最高成就。宫殿建筑的起源虽然很早,但保留至今的仅有明、清两代的宫殿。集安葬与祭祀于一体的陵墓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社会盛行厚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于陵墓的建筑皆倍加用心,不惜耗费巨额财力、大批人力去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至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如
陕西省的
秦始皇陵、北京的
明十三陵等。陵墓建筑并非是单一的建筑体,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已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炉,成为反映古代先民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古代宗教有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以及
琐罗亚斯德教、景教、
摩尼教等,其中以佛教最为兴盛,道教、伊斯兰教次之。现存的宗教建筑无论是数量、技术或者艺术质量,都在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充分反映了建筑艺术各方面的伟大成就。在古老的中华文化和儒道哲理观念的孕育下,园林艺术立足于师法自然的指导原则、以表现自然意趣为目标、以山水为骨干,形成了独树一帜、在根本上不同于欧洲园林风俗的东方建筑艺术体系。
陵墓特指一种用以瘗葬帝王,墓顶有封土的建筑类型。从
商朝开始萌芽,
战国正式出现,经
秦汉唐宋以至明清,在中国一直受到极大重视。产生于史前时期的原始
祖先崇拜,经过
儒家的改造和强化,延续2000多年,体现在建筑上,除了前面谈到的祭祀祖先圣哲的“庙”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陵墓了。儒家特别强调孝道,认为是维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秩序的稳固基础,说只要躬行孝道的人,就不会犯上作乱。孝事家庭尊长,不但应该在尊长生前,即使在尊长死后,也要事死如生,按时祭祀,逢事祭告,甚至平日出门进门,也要告于祖先牌位。祖先死后,入土为安,坟墓是祖先在另一个世界的住所,称作"阴宅",理应像"阳宅"一样予以充分重视,甚至更加重视。帝王陵墓更是这样。
照古人的观念,阴宅选址的地形地势、方位和安全,将长久地影响后代子孙的命运。这一考虑,在中国称为“风水”。风水之说起源很早,
魏晋至唐及唐以后,风水学对葬地的选择越来越强调,风水著作也多以《
葬经》命名,重视审察山川形势,讲究方位、向背和位置的排列。风水学不但运用在墓葬中,即对实际人生的各类建筑也都有很大作用,只是相对而言,对墓葬的作用更大。风水中固然有一些不科学以至反科学的因素,但它对形势选址的重视及其选址原则,往往又很符合科学和艺术规律,从大量按风水原则选址建造的陵墓中,不难见出它的积极作用。在古代等级制社会,坟墓的具体规模,当然也有等级之差,不可逾越。《
礼记》说:尊循礼的法则,就应该在各方面遵守量的规定,比如宫殿、房屋或器物的大小和数量、棺材的厚度、坟堆的大小等,都要等级分明,越尊贵的才能越大越多。在陵墓中,体现等级的最重要的就是坟堆的大小。体量,从来就是建筑艺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建筑艺术与其他艺术在感染手段上的一个重大不同,就是建筑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体量。古人从自然界的崇山
黄河、高树巨石中体验到超人的体量所含蕴的崇高,从雷霆闪电、狂涛流火中感受了超人的力量所包藏的恐惧,把这些体验移植到建筑中,巨大的体量就转化成了尊严和重要。所以君王的坟堆就特别高大,特称为“陵”或“陵墓”。“陵”字原意就是高大的山。其他人的坟堆较小,称为“丘墓”、“坟墓”或“冢墓”。丘、坟、冢原意为土丘或土堆。从
秦汉直到明清,帝王陵墓顶上都有巨大的土堆。
唐朝在结合自然环境方面有很高成就,气象辽阔,有很强的纪念性格。
关中十八唐帝陵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整个陵区模仿
首都,
两周王陵规划和都城一样,渗透着严格的礼制逻辑,以突出皇权的尊严。明清在运用风水学方面更加重视,成就也更大,形制也与汉唐宋以来的有所不同,
明十三陵和
清东陵、
清西陵都是著名的例子。
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是秦汉陵墓规模最大者。封土方形,每边约350米,有如埃及金字塔,呈三层方锥体台级状,全部人工堆成,现存残高仍有43米,顶上开阔平坦,曾发现有建筑构件,可能上面曾建有享堂。封土周围有两重陵墙,都四向开门,很可能是以北门为正门。陵南枕
骊山,北望
渭河,地势南高北低,以北门为正门使骊山成为陵的天然背景,是结合地形的良好规划。在
两周王陵东墙外发现一批
兵马俑,数量极大,有高1.8米的
武士俑数千身,还有许多长2米的马俑,排成向东的方阵,气势雄伟,是陵园的地下守卫,表现了
秦朝高度的造型艺术水平和秦皇的赫赫武功。
唐朝是继
秦汉以后
中原地区第二次陵 墓建设高潮。包括
武则天在内唐共21帝,除武氏与
李治合葬,末代的两位皇帝葬在
河南省、
山东省外,其余都在陕西渭水北岸,号称“关中十八陵”,
关中十八唐帝陵大都"依山为陵",就是利用自然孤山穿石成坟,其气势磅礴,较之人工封土还要超过。如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
乾陵,以梁山主峰为陵山,高出陵前神道约70米,较之秦汉一般只高约二三十米的"方上"要雄伟得多。各陵以层峦起伏的
北山为背景,南面横亘广阔的
渭河平原,与终南、
太白县诸山遥相对望。
渭河远横于前,
泾水萦绕其间,近则浅沟深壑,前望一带平川,黍苗离离,广原寂寂,更衬出陵山主峰的高显。唐陵继承了
汉陵四向开门的传统并更加发展,形成表征帝居的宏伟构图:在陵丘四周建方形围墙,称为内城,四面正中为门,设门楼,四角设角楼;南门朱雀门内建献殿,举行大祭典礼;朱雀门外是长达三四公里的神道,最南端以一对土阙开始,阙后为门,由此向北离朱雀门约数百米至一公里是第二对土阙及第二道门,再由此门通向朱雀门前的第三对土阙。在第一、二重门之间的广大范围分布众多的陪葬墓,太宗昭陵的陪葬墓最多,达167座。整个陵区范围十分宏大。
昭陵和宣宗贞陵的范围周达60公里,超过了长安郭城。
乾陵次之,周40公里,相当于
长安。以下各陵周10公里至30余公里不等,各陵以乾陵保存最好。
关中十八唐帝陵的石刻也很精采:在神道两侧列石刻,以乾陵为例,由第二道门向北,自南而北列
华表一对、
翼马一对、
浮雕非洲鸵鸟一对、石马各附牵马人五对、石人十对。此外,乾陵在石人和第三道阙之间还有
无字碑、述圣记碑各一通,在第三道阙和阙北朱雀门前
石狮之间左右共列六十一王宾石像。内城东、西、北三门与南门一样,门外也有石狮一对、土阙一对。北门土阙外又加立马三对,号为"六龙",表明是帝宫的内厩。陵区广植
松柏槐杨,将石刻衬托出来。这些石刻无疑丰富了陵区内容,扩大了陵区控制空间,对比出陵丘的高大,对于渲染尊严和崇高的气氛起了很大作用。
中原地区帝王的坟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现代对革命领袖的坟墓也称陵,如中山陵。中国古代习用土葬,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
中国陵墓是建筑、雕刻、绘画、自然环境融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布局可概括为三种形式:- 以陵山为主体的布局方式,可以
秦始皇陵为代表。其周围建城垣,背衬
骊山,轮廓简洁,气象巍峨,创造出纪念性气氛。- 以神道贯串全局的轴线布局方式。这种布局重点强调正面神道。如
唐朝高宗
乾陵,以山峰为陵山主体,前面布置阙门、石象生、
碑刻、华表等组成神道,衬托陵墓建筑的宏伟气魄。- 建筑群组的布局方式。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境作为陵区,将各帝陵协调地布置在一处。在神道上增设牌坊、大红门、碑亭等,建筑与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庄严肃穆的环境。陵墓建筑中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下墓室大多使用木,土,石三种。帝王级陵有三种1、
黄杨提腠2、金缕玉衣3、厚葬王侯级:一般的厚葬,银缕玉衣...百官:普通的厚葬百姓:券冢 进深不等地上帝王:石像生 牌坊 神道碑亭王侯:石像 牌坊 神道碑亭(等级次之)百官:普通 神道碑百姓:普通
位于
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
中原地区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
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
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
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陕西西安附近是中国帝王陵墓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
秦始皇陵外,还有
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
唐朝18个皇帝的陵墓。其中
刘彻的
茂陵是西汉皇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埋藏的宝物也最多;
昭陵是
李世民的陵墓,
两周王陵面积极大,园内还有17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昭陵地上地下都是珍贵的文物,最负盛名的是唐代雕刻精品“六骏图”。
明清两代
明皇陵是
中原地区帝王的陵墓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
昌平区,即
明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的是
明长陵(
朱棣)和
定陵(
朱翊钧)。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