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阴雨
连续3至5天的阴雨天气现象
连阴雨指连续3一5天以上的阴雨天气现象(中间可以有短暂的日照时间)。连阴雨天气的日降水量可以是小雨、中雨,也可以是大雨或暴雨。不同地区对连阴雨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要求雨量达到一定值才称为连阴雨。例如,定义连续≥5天、日降水量≥0.1 mm、过程总降水量≥30 mm为一个连阴雨过程。
连阴雨主要危害农作物:在农作物生长发育期间,连阴雨天气使空气和土壤长期潮湿,日照严重不足,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在农作物成熟收获期,连阴雨可造成果实发芽霉烂,导致农作物减产。
简介
连阴雨(cloudy-rainy weather for several days)又称梅雨、黄梅天。连阴 雨过程常常与低温过程相伴,根据阴雨和气温的状况,可划分为:低温型阴雨、温暖型阴雨、前冷后暖型阴雨、前暖后冷型阴雨、冷暖交替型阴雨等。按照温度又可分低温连阴雨和高温连阴雨两种,前者日平均气温低于12℃,后者高于12℃。
连阴雨天气的出现主要受天气系统季节性分布的影响,但其对农业造成的危害则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密不可分,因此连阴雨的时空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与地域性。中国初春或深秋时节接连几天甚至经月阴雨连绵、阳光寡照的寒冷天气。又称低温连阴雨。连阴雨同春末发生于华南的前汛期降水和初夏发生于江淮流域的梅雨不同。后两者虽在现象上也可称连阴雨,但温度、湿度较高,雨量较大;而前者的主要特点是温度低、日照少、雨量并不大。连阴雨的灾害,主要在低温方面。初春连阴雨,往往出现在水稻播种育秧时节,易造成大面积烂秧现象;秋季连阴雨如出现较早,会影响晚稻等农作物的收成。春季连阴雨主要出现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影响春播和夏收作物生长发育;初夏连阴雨主要出现在 长江流域一年一度的梅雨季节;秋季连阴雨主要出现在中国西部地区,形成“华西秋雨”。
中国常见的连阴雨有:南方稻区春季连阴雨,长江流域初夏梅雨季节的连阴雨,北方地区盛夏连阴雨,西北东部、长江中下游平原中国西南地区秋季连阴雨,中东部地区冬季连阴雨(雪)等。
形成原因
连阴雨的出现与影响中国雨带迁移的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系统的季节性变化有关,连阴雨天气出现的区域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从冬季过渡到夏季时,连阴雨的雨区由南向北推移;从夏季到冬季时,则由北向南推移,与雨带位移的特点相一致。春季,中国南方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北方冷空气开始衰减,但仍有一定强度且活动频繁,冷暖空气交绥处(即锋)经常停滞或徘徊于长江和华南之间。在地面天气图上出现准静止锋,在700百帕等压面图上,出现东西向的切变线,它位于地面准静止锋的北侧。连阴雨天气就产生在地面锋和700百帕等压面上的切变线之间。当锋面和切变线的位置偏南时,连阴雨发生在华南;偏北时,就出现在长江和南岭之间的江南地区。秋季的连阴雨,发生在北方冷空气开始活跃、南方暖湿空气开始衰减、但仍有一定强度的形势下,其过程与春季相似,只是冷暖空气交绥的地区不同,因而连阴雨发生的地区也和春季有所不同。
影响
生活的影响
下雨时气压较低,空气潮湿,到处湿淋淋,使人不舒服。雨天道路泥泞不堪,经常弄脏衣服。阴雨天影响出游或外出办事,许多露天作业都无法进行,耽误工程进度。
阴雨连绵,空气潮湿,适合各种霉菌的生长和繁殖。特别是原来在人体皮肤上处于“休眠”状态的霉菌会“死灰复燃”,引发皮癣和脚癣,如不及时治疗,还会向身体其他部位传染,发生体癣股癣、手癣、花斑癣等。有些霉菌还会在人体内部生长繁殖,引起霉菌性肺炎等。有的人吸入霉菌后可引起呼吸道过敏症状,如过敏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轻者鼻塞、流涕、打喷嚏,重者呼吸困难,喘息不止。一旦发病往往很难治愈,日久形成肺气肿或肺心病。阴雨天气由于气温多变和湿度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易加重或恶化,腰背痛劳损、扭伤、骨折处和手术切口等部位及邻近关节常发生疼痛。阴雨天的气压、气温、空气湿度等气象要素变化较大,容易导致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管收缩,血流受阻,血压上升,心肌耗氧量增大,心脏负荷加重,甚至诱发心肌梗死、脑中风等心血管疾病。连绵的阴雨天气使人的心情比较忧郁。这是因为阴雨天氧气较少,二氧化碳增多,抑制人的呼吸功能和血液循环,人的大脑兴奋神经活动减慢。
阴雨闷热潮湿环境下食物易发霉变质,吃后可直接间接引起中毒,出现上吐下泻等症状。食用被黄曲霉素污染食物还可致肝癌胃癌等。连阴雨还可引起粮食、饲料、食品、衣服、药材、书籍、纸张等物品的霉变,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生产的影响
持续 的连阴雨可以造成连续低温冷害和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连阴雨四季都可能出现,不同季节的连阴雨对农业造成的影响不同,其中以春、秋两季的连阴雨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连阴雨有时会导致湿害,但更多的往往会因长时间缺少光照,植株体光合作用削弱,加之土壤和空气长期潮湿,造成作物生理机能失调、感染病害,导致生长发育不良;作物结实阶段的连阴雨会导致子实发芽、霉变,使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遭受严重影响。连阴雨灾害发生程度的年际间差异较大,常导致洪涝、寡照、低温、湿、渍等灾害。同时,连阴雨易诱发喜温、喜湿的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
根据连阴雨的发生时段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又可划分为春播期连阴雨、开花期连阴雨和收获期连阴雨。
①春播期连阴雨:
春播期连阴雨主要出现在中国东部地区,江南、华南地区主要出现在早稻育秧阶段,往往与低温相伴;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出现在棉花播种期。春播期连阴雨的显著特点是:降水持续时间长,雨区范围广,雨量强度小,光照差。
2-3月是南方双季早稻产区早稻播种育秧季节,此时天气多变,冬季风尚有一定强度,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当北方冷空气南下入侵到江南、华南时,尤其当从中国东部南下的北方冷空气和从热带海洋来的暖湿气流相遇时,常会在二者的交汇地带形成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华南、江南地区此时先后进入早稻播种育秧阶段,持续的低温阴雨天气使得秧苗缺乏生长所必需的热量和光照,造成早稻烂秧死苗。阴雨天气还促使秧田的棉腐病菌繁殖侵染,间接地加重烂秧程度,导致损失大量稻种;还因补种延误播种季节,使早稻成熟延迟,影响晚稻栽种,进而使抽穗扬花期遭受低温危害。早稻播种育秧期的连阴雨天气以低温型阴雨发生的频率最高,前暖后冷型及冷暖交替型次之。倒春寒是春季南方早稻播种育秧期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倒春寒天气带来的低温连阴雨是造成早稻烂种烂秧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早稻育秧期间当日平均气温在12℃或其以下,连续3~5天阴雨天气;或在短时间内气温急剧下降,且日最低气温降到5℃以下,均会造成烂秧和死苗。如果早稻播种后1~2天内雨量过大,秧田积水过多,稻谷不易扎根,也会造成烂秧。冯佩芝等对1951-1980年江南、华南双季稻区早稻播种期逐日气温、日照市降水等资料进行分析,以日照≤3小时为阴天计算阴雨日,计算结果显示,在30年中3月下旬至4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均阴天日数有14天,雨日约25天;华南北部3月平均阴天日数22天,雨日约23天。并根据同期的气温变化,对早稻育秧期气象条件进行评价,严重的低温阴雨年型,烂秧率可达30%~40%,重者可达60%~70%。这种不良天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频繁,其中以1969,1970和1976年的天气气候条件最差,造成严重烂秧,烂秧率超过30%,有的年份和区域烂秧率达50%。如1970年仅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烂种就达0.5亿kg以上;1976年长江中下游平原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有18天,仅湖南省江西省、湖北水稻就损失3亿~4亿kg。1996年春,我国江南又出现了长达20天左右的低温阴雨天气,给水稻育秧带来较大困难,不仅损失大量种子,而且因补种延误播种季节,使早稻成熟期延迟,影响晚稻栽插,使晚稻抽穗扬花期易受低温危害。在早稻三叶期前后,当出现日平均气温低于12℃的低温时,连续阴雨3天以上,会感染棉腐病,造成死苗;与此同时,由于秧苗进入二叶一心至三叶期时,抗逆性弱,在低温阴雨天气后,天空突然放晴,气温陡升,气温日较差达到10℃左右,秧苗叶面蒸腾量急剧加大,根系活力弱,吸水量与耗水量不平衡,供不应求,引起生理失水,出现青枯死苗。
3-4月份长江流域进入春季,开始春播育苗、越冬作物进入关键生长期。受北方南下冷空气和热带海洋来的暖湿气流交汇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中国西南地区东部经常出现“倒春寒”和低温连阴雨天气,往往会影响棉花适时播种,造成三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的流行。连阴雨天气对农作物的播种、出苗影响很大,当日平均气温在12℃或其以下时,连阴雨3~5天;或在短时间内气温急剧下降,且日最低气温降到5℃以下,均可造成棉花等作物的烂种、弱苗、死苗,特别是日平均气温低于10℃的低温连阴雨,持续7天或其以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尤为显著,导致地温低,土壤湿度大,日照不足,使播在地里的作物种子呼吸作用减弱,生理活动受阻,根芽停止生长,出现大面积的烂种、死苗现象。不仅损失大量种子,而且因补种延误播种季节,使作物成熟期延迟,影响一年的农事安排。如果低温连阴雨出现在春播前,就会使春播推迟;如果出现在播种后,则会导致烂种烂芽,出苗缓慢,苗势参差不齐;出苗后遇上连阴雨,会引起和加重作物苗期病害的发生,使幼苗生长缓慢,有时还会导致毁掉苗床重播。因此,时断时续的低温阴雨天气往往会影响棉花的播种进度,致使棉苗立枯病、炭疽病等苗病发生,直接影响成苗率。春季连阴雨还会因雨水过多或排水不良,造成农田积水,引起小麦、油菜烂根、早衰,生长发育迟缓,病害流行。冬小麦拔节期间,当遇到10天以上连续性阴雨寡照天气,土壤相对湿度持续大于90%以上时,可导致小麦根系衰退,有效穗数减少。例如:2000年2-3月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多雨寡照,2月份江南大部阴雨日数达10~19天,四川省东南部和贵州省大部多达14~23天,3月上中旬江南大部阴雨日达10~17天,平均每天日照不足2小时,棉花播种及冬小麦、油菜生长均受到影响。2002年入春以后,湖北大部地区降雨比历史同期偏多近1倍,尤其是4月下旬至5月,大部地区平均气温降至12℃以下,为历史罕见,且降水集中,自4月22日起的一个月里,低温伴着连绵阴雨,其间降水几乎达到湖北省全年降水的一半,给湖北省造成严重灾难,春播的水稻、棉花等农作物出现了严重的烂种死苗现象,有近一半的农田需要改种;蔬菜、瓜果、茶叶等经济作物也受到很大影响。
②开花期连阴雨:
作物开花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对外界的气象条件十分敏感,需要适宜的温湿度和充足的光照。此时,如遇低温连阴雨天气会使开花授粉受阻,造成大面积作物“花而不实”,结实率降低,对产量造成较大影响。作物开花期连阴雨主要出现在两个时段,一是春季,主要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夏收粮油作物的开花结实期;二是夏末秋初,主要出现在秋收作物开花期。
春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冬小麦先后进入开花授粉期,此时,冷暖空气常常在长江流域频繁交汇,产生低温阴雨天气,对油菜和小麦开花结实造成影响。由于春季连阴雨持续时间长,影响的面积大,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不仅使农作物的水分过剩造成阴湿害、渍害,甚至造成涝灾,又发生在夏熟作物生长的关键期,极易对作物造成致命的影响。南方油菜区,尤其是长江流域一带,油菜开花至角果形成期多阴雨天气,日照少、雨量多、湿度大,常造成阴害和湿害。研究结果表明:油菜开花期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开花数量显著减少;若遇连阴雨天气,土壤和空气湿度大,常发生湿害,引起植株早衰,花粉散落,显著影响开花结实,使角果数减少,每角粒数下降,而造成减产。小麦孕穗至开花期是受湿害的临界期,受渍后恢复能力最差,减产最严重。小麦开花期多雨寡照,空气湿度过大或遇雨,会引起花粉粒吸水膨胀而破裂死亡,降低结实率。另外,连阴雨天气极易诱发赤霉病、核盘菌、锈病等病虫害的发生、蔓延,对冬小麦和油菜产量和品质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小麦开花期遇连续阴雨天气,日平均温度在15℃以上,相对湿度在85%以上,连续3~4天湿热,光照不足,会引起赤霉病的爆发,白粉病、锈病、纹枯病较易发生和蔓延,造成湿害、病虫害并发,严重影响小麦生长发育。
水稻开花期前后对光照十分敏感,在幼穗发育过程中,如果遇上长期阴雨,会使幼穗发育不良。其中在枝梗和颖花分化期光照不足,则枝梗和颖花数减少;减数分裂期和花粉粒充实期光照不足,会引起枝梗和颖花大量退化,使不孕颖花增加,总颖花数减少,每穗总粒数下降,穗型变小;在孕穗期受连阴雨影响而发生渍涝灾害,会影响小穗生长、生殖细胞形成和花粉发育,已分化的幼穗会有死亡,正在分化的枝梗部分退化,大量颖花败育,对产量影响很大。水稻开花受精过程中,当温度低于23℃时花药开裂就要受到影响,温度越低,影响越大,甚至不能授粉,形成空壳。降水对水稻开花、落在柱头上的花粉粒数量以及花粉萌发力均有影响。连阴雨使空气湿度过高,对花粉的发芽和花粉管的伸长造成影响;降水时,水稻一般不开颖,而进行闭花授粉;但若开花时遇上大雨,花粉粒就会吸水破裂,柱头上的黏液被冲洗,使受精率降低,空壳增多。早稻开花期常常会遇到梅雨锋造成的连阴雨,由于水汽充沛,降水强度较大,会形成雨洗花的现象,导致减产。晚稻开花遭遇到的连阴雨往往与寒露风相伴,9月中旬以后出现气温连续3天低于20℃?的低温连阴雨天气,对抽穗扬花的晚稻影响很大,会引起翘稻头,导致有谷无米。
秋季低温连阴雨不仅影响晚稻、一季稻,而且影响玉米、棉花等作物开花、授粉。玉米开花期遇连阴雨,当空气相对湿度高于90%时,花粉就会丧失活力,甚至停止开花;如连日下雨,花粉遇水结团或吸水胀破,减少花丝授粉的机会,造成大量缺粒、秃尖和空秆;如低温与连阴雨同时出现,会导致玉米吐丝推迟,造成花期不遇,形成空秆。棉花开花期连阴雨会导致棉花大量落花、落蕾,使坐桃率下降。2003年为典型的秋收作物花期连阴雨年,8月中旬至9月上旬黄淮及汉江流域出现了历史同期罕见的低温、阴雨寡照天气,陕西省中南部,河南省大部,山东省西南部,湖北大部,安徽省江苏省两省北部粮棉主产区的气温比常年同期明显偏低,雨日多在20天以上,光照严重不足,其中8月中旬气温偏低3~5℃,平均每天日照时数不足2小时。此时正值夏玉米抽雄吐丝、春玉米结实灌浆、一季稻抽穗扬花及灌浆、棉花开花结铃阶段,正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寡照使开花期的玉米花粉吸水破裂,雌、雄花花期不遇,授粉受阻,导致玉米空秆、秃尖率增高,果穗短小,缺行、缺粒多,导致产量大幅度下滑。由于阴雨寡照伴随着低温,中稻和单季晚稻抽穗扬花及灌浆也受到严重影响,结实率明显降低。棉花伏桃、秋桃数量偏少,落铃、烂铃现象十分严重,产量和品质均大幅度下降。据灾后实地调查:陕西省中南部、河南省大部玉米的空秆率高,部分地区秃尖率高达50%以上,缺行、缺粒很普遍,玉米果穗长度不及常年的50%;棉花坐桃率比常年明显偏低,有的棉株几乎没有结桃;湖北东部地区中稻平均结实率仅30%~50%。受灾严重的河南粮食总产减产幅度达10%以上,棉花总产减产幅度达40%以上;安徽省粮食总产和棉花总产减产幅度均超过10%;湖北、江苏省粮食总产的减产幅度为5%~10%,棉花总产的减产幅度在5%左右。
③收获期连阴雨(烂场雨):
收获期是决定作物能否丰收的关键阶段,此时若出现连阴雨往往会导致大范围的失收,造成丰产不丰收的局面。收获期连阴雨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的麦收季节和秋季玉米、棉花等作物的收获季节,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麦收烂场雨和华西秋雨。
烂场雨的发生与小麦成熟期及雨季早晚有关,烂场雨天气形成的原因是大气环流形势转换,雨季到来,北方冷空气补充南下,与南方暖湿气流交绥,双方势均力敌,形成覆盖宽广、移动缓慢的云雨带,从而出现大范围的连阴雨或大暴雨天气。由于正值小麦成熟收获时期,往往造成很大损失,轻者减产1~2成,重则减产3~5成。黄淮地区小麦烂场雨多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过程降水量50mm以上,0.1mm以上的雨日5天以上的连阴雨一般5年一遇。长江流域夏收期一般年份多处于梅雨期到来之前的相对少雨期,小麦收获基本能正常进行。但此期气候年际间差异大,遇到副热带高压偏强、梅汛期偏早年份,使收获期与早梅雨相遇,也会导致烂场雨的发生。江淮平原“烂场雨”出现的几率平均约10年2遇,但20世纪90年代有加重趋势,1991,1994,1996和1998年均出现过“烂麦场”,最严重的是1991年,整个小麦收获期与连续阴雨基本同步,导致夏熟作物严重减产,且品质下降。小麦收获期连阴雨或潮湿天气,会造成小麦穗上发芽,诱发小麦赤霉病、锈病等;连阴雨天气还会影响小麦的收获进度,造成收割脱粒困难,使子粒受潮,增加呼吸消耗,使千粒重及产量都大幅下降。
华西秋雨是由于每年9-10月大气环流由夏半年向冬半年转变,频繁南下的冷空气与停滞在我国西部地区的暖湿空气相遇,使锋面活动加剧,从而产生较长时间的阴雨,使得我国西部地区形成特有的秋季多雨的天气现象。华西秋雨影响的主要区域为渭河流域、汉江流域、四川盆地的东部和南部,范围包括甘肃省东部和南部、陕西省渭河平原和陕西南部、重庆市、四川和贵州省大部、湖北和湖南省西部、云南省东北部,其中出现几率最大的地区为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华西秋雨的特点是以绵绵细雨为主,雨日虽多,但雨量却不大。华西秋雨的年际变化较大,有的年份不明显,有的年份则阴雨连绵,持续时间长达1个月之久,对秋收作物成熟及秋收秋种等农事活动影响较大。长时间的阴雨寡照对玉米、水稻、棉花的收晒均会产生不良影响。一般来说,连阴雨过程越长,对农作物的危害越大。华西秋雨对中稻、玉米、再生稻等作物成熟收获影响较大,使作物收后无法晾晒,致使子粒发芽、霉变,造成丰产不丰收的局面。华西秋雨使棉铃吐絮不畅,引起棉花烂桃、落铃,导致大幅度减产。冯佩芝等以8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连续3天或其以上日降水量大于0.1mm的天数作为连阴雨过程,对1961-1980年的华西秋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0年中20世纪60年代是华西秋雨的多发期,1961-1968年连续7年中仅有1963年偏轻;其次为20世纪50年代前期和70年代中期。进入21世纪以来,华西秋雨较为频繁,且强度较大。2003和2005年出现了明显的华西秋雨,连阴雨期间的降水量较大,黄河流域和渭河流域先后发生秋汛,导致部分地区秋收作物大幅度减产。2007年从9月26日到10月14日,西北中东部、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及中国西南地区东部等地出现了持续阴雨天气,其中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中南部、山东省中北部、四川东北部的降水量普遍在50mm以上,比常年同期普遍偏多2~5倍,降水日数达7~17天,使上述地区夏玉米、马铃薯等秋作物无法及时收获,玉米子粒发生霉变、发芽;马铃薯块茎腐烂;棉花无法正常采摘,出现烂铃,品质和产量都有所下降。
此外,江南和华南11月份的连阴雨天气,会造成晚稻不能及时收获、晾晒,造成子粒发芽霉变,影响产量。如2000年11月江南和华南东部部分地区出现了连续10天的连阴雨天气,影响了部分地区晚稻的收割进度,未收割的晚稻出现稻穗发芽、倒伏,已收割的晚稻未晒干而霉变。
致灾机理与成因:
农作物主要生长季内几种典型的连阴雨灾害由于其发生的季节与区域不同,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各异。春季连阴雨主要出现在华南(2-3月)和长江中下游平原(3-4月),并常常与倒春寒天气同时出现。此季正值早稻育秧、棉花等作物播种,冬小麦、油菜产量形成阶段,低温连阴雨会造成水稻烂秧、棉花烂种、冬小麦和油菜等湿害。对农业影响较大的梅雨期连阴雨为早梅雨和长梅雨,常会引发作物的涝渍灾害。初夏梅雨期正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棉花花铃期,长梅雨期间的多雨、高温、高湿、寡照天气,造成棉花蕾铃大量脱落;还会造成地下水位过高,影响作物根系的正常生长;雨量大的年份还会导致洪涝灾害发生,例如:1954年我国江淮流域的特大洪水就是由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造成的。该年份,长江中下游5月下半月春雨已经很多,梅雨在6月初就开始了,直到8月初才“出梅”,阴雨时间达2个多月之久,并不时有大雨、暴雨出现,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5-7月3个月的雨量,一般都达到800~1000mm,造成长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对农业造成严重影响。长梅雨期间的连阴雨对处于孕穗、灌浆阶段的水稻也有不利影响,造成空粒增加、粒重下降;使早稻生长缓慢、生育期延迟,影响晚稻及时栽插。秋季连阴雨主要出现在长江下游和中国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一般发生在9-10月,可使晚稻子粒发芽霉烂,棉花烂铃、落铃;华西秋雨发生于陇南市、关中、陕南、鄂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川黔铁路大部,出现在8月下旬至11月中旬,以9-10月为集中,常造成作物倒伏、霉烂发芽。
此外,冬季连阴雨(雪)主要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冬麦、油菜产区,由于阴雨连绵,日照时数不足,田间湿度大,地温低,土壤含水量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作物根系缺氧,呼吸受抑,活力衰退,吸收水、肥能力下降,且土壤中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毒害根系,导致根系生长不良,根量减少;也使植株体内的氮素代谢下降,功能叶叶片内氮素含量明显减少,造成植株苗小叶黄或僵苗。例如:2001和2002年的12月份,江淮、江汉区、江南、中国西南地区东部出现大范围连阴雨(雪)天气,阴雨寡照严重。其中,2002年12月份江淮、江汉、江南、西南地区东部阴雨(雪)累计日数达13~20天,大部分地区月日照时数仅30~80小时,降水量比正常年偏多1~3倍,农田土壤相对湿度超过90%,部分低洼田块积水明显,形成了湿、渍害,小麦分蘖受阻,晚播小麦、油菜难以形成壮苗。在华北、黄淮等地也会出现冬季连阴雨(雪)天气,对日光温室中蔬菜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并引发温室蔬菜的病害。同时,因阴雨(雪)期间常常有积雪或苫盖等覆盖,温室气温下降幅度不大,而除去积雪或揭苫后,由于连阴雨(雪)后转晴,往往正是强冷空气控制之时,夜间辐射冷却增强,温室气温随之大幅度下降,蔬菜容易遭受冷害或冻害,导致植株萎蔫或急速凋枯死亡。
另外,由于连阴雨,湿度过大,还可引发某些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及蔓延。南方地区春季、江淮平原秋季、华北平原春末夏初、华南地区的秋季等都常有连阴雨发生。例如1989年6月上中旬华北平原大部地区出现连阴雨天气,使正在收割期间的小麦霉变、发芽,造成的损失较大。
致灾指标:
连阴雨过程与降水量、日照、低温相关,对农业危害主要是由连阴雨造成的洪涝、日照过少和连续低温而产生的。连阴雨的危害程度因发生的季节、持续的时间、气温高低、前期雨水的多少及农作物的种类、生育期等的不同而异。有时因阴雨天气时间长,累积雨量大而造成地面积水,耕作层长期水分过多,使农作物根系腐烂或招致病虫害的蔓延,形成渍害,严重的春涝影响农作物适时播种和夏收作物的生长。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春季连阴雨,因光照不足,会发生三麦渍害和棉花烂种等现象。江南春季连阴雨对水稻育秧不利,易发生烂秧;此外,对已播棉花、花生等喜温作物也常常造成烂种死苗;并影响油菜的开花受粉,及角果发育不正常,降低产量;有时影响小麦孕穗,造成大面积不孕或子实质量低劣。在收获季节出现连阴雨,能造成油菜、大小麦、水稻、花生等发芽霉烂,棉花烂铃僵瓣,红薯腐烂等。初夏、秋季连阴雨对夏收、秋收不利,谷物不易晒干而易发芽霉烂。虽然连阴雨常常与其发生季节所相伴的温度条件和降水强度等组合产生不同的危害,但其显著的特征为阴雨寡照,因此,连阴雨的指标往往包含雨日和日照两个方面。一般按发生时间划分为季节连阴雨,其中3-5月为春季连阴雨,6-8月为夏季连阴雨,9-11月为秋季连阴雨。吴洪颜等将3月1日-5月31日定义为长江中下游春季连阴雨的出现时间,采用连阴雨标准为:①连续7天以上日降水量≥0.1mm的连续降水时段;②时段日降水量≥0.1mm的天数与总天数之比≥70%,无雨日的日照时数\u003c5小时,总降水量≥10mm;③连续3天无雨作为连阴雨结束。满足其中①或②即为连阴雨。利用上述标准对1961-1999年江苏省春季连阴雨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春季连阴雨累计日数、总降水量与夏粮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连阴雨累计日数≥30天时,夏粮减产非常明显,这种情况的发生概率达59.1%。
由于气候与作物布局不同,各地根据当地的天气气候条件与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制定的连阴雨指标略有差异。例如,黄土高原西部的甘肃省连阴雨指标为连续阴雨日数≥5天,过程降水量≥15mm(允许其中1天微量降水或无降水,但过程开始或结束日当日降水量必须≥0.1mm);日平均总云量≥8成。同时满足以上条件者为一次连阴雨天气过程。江淮平原安徽省将连续3天或3天以上有降水(日降水量≥0.1mm,不包括雾、露、霜量)作为一个连阴雨(雪)过程;在大于3天的连阴雨(雪)过程中间,允许一天无降水,但该日日照\u003c2小时;在连阴雨(雪)过程中间,允许有微量降水,但该日日照\u003c4小时。地处江南西部地区湖南省连阴雨指标为3月1日-10月31日期间,日降水量≥0.1mm连续7天或以上,且过程日平均日照时数≤1小时;轻度连阴雨的连阴雨天数为7~9天,中度连阴雨的连阴雨天数为10~12天,重度连阴雨的连阴雨天数为13天或其以上。重庆市地区连阴雨指标为出现连续5天或其以上阴天,无日照,其中任意3天白天降水量≥0.1mm,则定为一次连阴雨天气过程;全市有10站以上出现连阴雨即为一次区域性连阴雨,有20站以上出现连阴雨即为一次大范围连阴雨,有30站以上出现连阴雨即为一次全市性连阴雨。
针对不同农时和农事阶段,各地又对连阴雨有不同的定义,例如京津地区将小麦接近成熟及收获打场时期出现连续3天或其以上的降水天气,总降水量≥40mm,定为麦收连阴雨指标,又按其寡照日数分为轻、重二型。其中,重型:连阴雨过程期间连续3天或其以上日照时数≤6小时;轻型:过程期间连续1~2天日照时数≤6小时。而安徽省则定义发生时段为5月下旬-6月中旬的夏收“烂场雨”指标为:一次降雨过程连续雨日≥5天,且过程降水量在50mm以上;同时,雨日≤4天,但过程降水量较大(至少有一个暴雨日)产生严重洪涝灾害使得小麦受到较大损失的,也列入“烂场雨”之内。在陕西秋季连阴雨被称为秋淋,规定8月下旬—10月中旬期间,日降水量≥0.1mm,连续降雨日≥4天,总降水量≥20mm,为一次连阴雨过程。综合考虑秋季连阴雨持续时间、出现次数、降水量合计等因素,划分为弱秋淋、中秋节淋和强秋淋,其中:秋季出现1~2次短连阴雨过程,降水量合计≤40mm,为弱秋淋;秋季有≤2次中等程度的连阴雨过程,40mm\u003c降水量合计≤80mm,为中秋淋;秋季出现≥3次中等程度的连阴雨过程或≥1次长连阴雨过程,降水量合计\u003e80mm,则为强秋淋。
防御对策
(1)空调降湿
连阴雨天要尽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特别是家里有过敏体质者。必要时可用吸湿器或干燥机降低室内湿度。空调房间更要注意通风,长期使用空调而不通风,躲藏在空调器内的霉菌也会繁殖。
(2)衣物保管与食物保存
室内霉菌可在衣物、皮革、家具、仪器、家电的表面大量繁殖,应做好物品特别是衣物的防霉。衣物必须彻底晾晒或烘干才能入柜贮存。防霉防蛀剂应吊挂于衣物上方约10 cm处,使有效成分充分挥发。连阴雨天应尽可能少开贮物箱门,以免吸湿性较强的棉、麻、丝、毛等织物霉变。棉毛衫裤等衣物不宜装在塑料袋中,以免湿气集聚引起霉变。
不要食用被霉菌污染的食物,有的霉菌还会产生毒素,误食霉变食物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有些霉菌毒素还可致癌。把食物放在冰箱冷藏可抑制霉变,但时间太长也会霉变,因为有些霉菌是耐低温的。
(3)自我调节与保健
阴雨天缺少阳光使人心情压抑情绪低落,要注意调节情绪,拥有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情。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利体内湿气和热量的散发。饮食宜清淡少油腻以利消化吸收。高血压等疾病患者在连阴雨期间,要注意自我保健,饮食起居要有规律,并按医嘱服药。
中国天气网讯“往年这段时间应该是广州市一年中最舒服的季节,秋高气爽,舒适宜人,今年全被阴雨搅黄了”广州市民屈小姐抱怨道。据统计,截至今天(12月5日),广州已经连续16天出现降雨。
今日精彩推荐
气候变化催生出鸟虫博弈
土星上红色“玫瑰”飓风
新疆“夏威夷”风光如画
福州市晚霞美景好似“沙画
大雪降温仍“眷恋”美国
据广州气候中心消息,今年11月,广州降水量156.2~197.3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各区市显著偏多3~4倍,其中花都区从化区广州市增城区的降水均为建站以来历史同期最多,番禺区也为建站以来第2多。与常年同期相比,降雨天数各区市均偏多7~10天。从11月20日开始至今天,广州已经连续16天出现降雨。
据专家介绍,广州之所以连续出现阴雨是因为11月以来,孟加拉湾南海的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导致广东省上空水汽比较充足。同时,北方冷空气阶段性南下入侵广东。这种强度不强的冷空气到达广东后,在异常偏强的暖湿气流配合下导致持续性的降水。另外,副热带高压明显加强、西伸,有利于来自南海上空及孟加拉湾地区的暖湿气流与冷空气在广东交汇,造成降水异常偏多,天气湿冷。
不过阴雨天气即将告一段落,明天开始广州市将迎来久违的阳光,未来几天都将以多云天气为主。不过冷空气频繁,气温依旧较低,请公众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老人、儿童和体弱病人需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可能对健康造成的影响。雨雾时能见度较差,请注意交通安全。
参考资料
气象术语:连阴雨.weather.news.sina.com.cn.2019-07-10
1996年江南华南低温阴雨.www.weather.com.cn.2019-07-10
目录
概述
简介
形成原因
影响
生活的影响
生产的影响
防御对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