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地区根据2022年中国气象局组织规定《气象地理区划规范》指的是
黄河至
淮河之间所含的
河南省、
山东省、安徽、
江苏省等四省部分地区。
广义的黄淮地区包括河南、
安徽省、江苏、
山东省等省的30余个地级市;狭义的黄淮地区一般包括河南中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主要城市有
徐州市、
连云港市、
宿迁市、
淮安市、
亳州市、
阜阳市、
宿州市、
淮南市、
淮北市、
蚌埠市、
枣庄市、
商丘市、
许昌市、
周口市、
平顶山、
漯河市、
驻马店市、信阳等地。黄淮地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
新石器时代,当时以狩猎经济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生产经营。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淮地区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区和南北对峙的主要地带,在各个政权的漕运和军事行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黄淮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人民有着良好的重农风尚,故该地区自史前时代就是我国境内的重要粮食产区 ,从汉至唐的一千年左右的时间里一 直保持中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 ,堪为历代王朝的基本经济区。
黄淮区域经济发展,除
菏泽市外,
鲁南经济带发展能力普遍较强,2016年已经形成比较好的竞争合作格局,并成为
山东省新的增长极。
历史
原始社会
黄淮下游地区
新石器时代早期发现个别遗址,当时以狩猎经济为主。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
黄河下游地区
后李遗址和
淮河中下游的顺山集文化时期已经开始驯化、饲养家畜(猪和狗),但仍以狩猎和渔捞经济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这一阶段的生业属于“低水平的食物生产阶段”,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处于“初级开发型"阶段。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黄淮下游地区的渔猎经济呈现更加密集利用自然资源的特点,采取了强化的广谱渔猎经济的策略,并出现了适应定居生活强化利用水生动物资源的现象。
历代水路交通网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淮地区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区和南北对峙的主要地带,在各个政权的漕运和军事行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水上交通在自然河道通航的基础上,经过拓展修治,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水上交通路线与
秦汉相比,有了很大的延展与开辟,形成颇为稠密的水运网,对
隋唐大运河黄淮间的沟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深入探索水上交通路线的拓展与利用,有助于清晰展现这一时期黄淮地区水上交通的面貌。
历代粮食产区
黄淮地区该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人民有着良好的重农风尚,故该地区自史前时代就是我国境内的重要粮食产区 ,从汉至唐的一千年左右的时间里一 直保持中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 ,堪为历代王朝的基本经济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因素,该地区的水稻不可能像南方形成一大片的产地 ,但在一些灌溉条件比较优越的山麓冲击扇平原地带和低洼易涝的背河洼地 ,水稻生产分布较为密集 ,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加之汉唐间该地区一直为统治者所重视,在此推广铁器和牛耕,大力兴修水利,大量开垦水田,进一 步发展了黄淮地区的水稻事业 ,汉唐时代这一地区水稻已经形成了几个比较密集的产区 。
战略要地
不管是
楚汉战争,还是三国、
南北朝等时代,黄淮一带在古代很长时间内,都是南北不同王朝之间的对峙前线,这个范围非常广大,影响与破坏也很大。如果是大一统王朝还行,可一旦碰上南北分立时期,就坏了。这是非常正常的,而且
徐州市等地,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频繁。像是在东晋时期、南北朝时期,南边与北边隔三差五打仗,黄淮一带作为双方交锋的主要地域自然受到了巨大的侵害,百姓们流离失所不得安生。
兵灾豪强
受到这方面的影响,黄淮地区虽然繁荣了很长时间,但往往都不能持续安定,每每都是在水患与兵灾过后,好不容易恢复生机,又再次陷入折腾当中,没完没了。五代时期大运河阻塞,重新开凿运河之后,内河漕运在黄淮一带兴起,这也是黄淮地区最兴旺的时代,可随着
靖康之变,这一地区再次被毁,
元朝也不得安宁。
经过宋元时代的兵灾,黄淮地区已十分虚弱,好不容易到了明清,却又因为
黄河屡屡改道与
淮河的泛滥,难以恢复,
清朝时期,黄淮仍旧贫困,尤其是皖北与
河南省一带。
从晚清时期开始,黄淮地区因为大量农民破产,导致豪强地主做大,越来越多良善百姓变成了穷苦佃农,如此一来循环往复,使得黄淮地区产生了很多的凶悍游匪。晚清时代,著名的
捻军就出现于这个地方。
北洋政府时代,出现在黄淮地区的豪强势力,也是比比皆是,这几乎成为了一种普遍风气。因为天灾人祸使得当地风气败坏,豪强遍地民乱不断,而朝廷又出兵围剿,如此破坏之下使得当地经济继续恶化,周而复始,黄淮地区再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然地理
黄淮边界
黄淮地区根据2022年中国气象局组织规定《气象地理区划规范》指的是黄河至淮河之间所含的河南、
山东省、安徽、
江苏省等四省部分地区。
广义的黄淮地区包括
河南省、
安徽省、
江苏省、
山东省等省的30余个地级市;狭义的黄淮地区一般包括河南中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主要城市有
徐州市、
连云港市、
宿迁市、
淮安市、
亳州市、
阜阳市、
宿州市、
淮南市、
淮北市、
蚌埠市、
枣庄市、
商丘市、
许昌市、
周口市、
平顶山市、
漯河市、
驻马店市、
信阳市等地。
位置境域
黄淮地区指
中原地区由
黄河以南到
淮河以北之间的区域,大致位于北纬33。至35.5。东经105。至122。之间,包括安徽、江苏、
河南省、
山东省四个省份的部分地区,主要城市有徐州、商丘、淮北、枣庄等地。是华北平原的南部地区,主要由
黄河、
淮河下游泥沙冲积而成。
土壤
黄淮粉土研究表明:压实度为93.00 %时,黄河粉土和淮河粉土的标准CBR值分别为7.42 %,4.60 %,平衡湿度下黄河粉土和淮河粉土的CBR值分别为13.39 %,19.41 %;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黄淮粉土CBR值都逐渐减小,基本符合
指数函数规律,经过5次干湿循环,黄河粉土和淮河粉土的CBR分别衰减了27.00 %,46.00 %,且性能衰减仍无明显稳定迹象。
气候降水
黄淮地区处于
温带季风气候带,这里一年四季的气候差异明显,夏冬两季盛行的季风方向区别明显,冬季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干扰,温度低且气候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
气团或变性
热带海洋气团的干扰,温度高
降水多。黄淮地区的年降水量大约为一千毫米,其中来自夏季的降水占年降水总量的七成左右。在冬春季节
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静稳天气多,气溶胶浓度高都有利于
雾霾的形成。在静稳天气条件下,湍流受到抑制。特别是当逆温层出现时。低空中的水汽和颗粒物不易扩散,极易形成雾霾天气。调查显示,
徐州市以及
阜阳市大气气溶胶浓度在全国范围来说处于较高水平,这易于催生雾霾天气。黄淮地区属于平原地带,地区秸秆焚烧现象严重,致使雾霾季节性发作突出,而在雾霾来源的问题上,黄淮地区雾霾的来源与整个华北比较接近。
黄淮区域地处中国南方雨量丰沛和北方干旱少雨的过渡地带,夏季
降水量集中了年降水量的 45% ~65%,降水的年际变率较大,偏多年与偏少年降水量相差悬殊,因此是我国旱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
自然灾害
水患
因为黄淮地区的位置特殊。古代的水患,大多数都是
淮河与
黄河这两条河造成的,黄河时不时就改道,最北从如今的
天津市注入
渤海湾,往南甚至夺淮入海。而且因为泥沙含量太大,黄河中下游出现了地上
悬河,经常就发生大洪水。至于淮河也受到的牵连,尤其夺淮入海使得淮河原本的入海口淤积,排水不畅。整个黄淮海地区海拔都很低,地势平坦,而淮河黄河这两条大河泛滥,弄得当地的百姓时常受到水患的影响,但凡水患发生,百业俱废。晚清与抗战时代,
黄河继续泛滥,当时持续的天灾人祸,使得黄淮在内大多数地方都受到了强烈破坏,即便是1949年后,当地的自然灾害仍旧经常出现。因为地势的原因,黄淮一带常年都容易遭受洪涝,黄淮地区,长期都作为泄洪区存在。
冰雹
黄淮地区在1~2年或几年会观测到一次降雹,这种情况出现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节(如麦收季节),又常形成大雹块并伴有雷雨大风,因此,造成严重危害。这种强雹暴呈条、带,离散分布在很大范围内发生,一日可影响几省数十县。
行政区划
行政范围
中心城市徐州
黄淮地区的中心城市为
江苏省徐州市。
徐州古称彭城,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和2600多年的建城史。全市总面积117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02.85万,现辖2市(
新沂市、
邳州市)、3县(
丰县、
沛县、
睢宁县)、5区(
云龙区、
鼓楼区、
泉山区、
铜山区、
贾汪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徐州
淮海地区国际港务区。
徐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胜迹浩繁,是“彭祖故国、
汉皇故里中阳里、项羽故都”,享有“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美誉。以
汉墓、汉画像石、
汉兵马俑为代表的“汉代三绝”名扬海内外。
徐州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拥有承东接西、沟通南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战略区位优势,是
江苏省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
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交通便捷发达,素有“五省通”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已构建形成铁路、航空、公路、水运、管道“五通汇流”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全国高速铁路和普通铁路在
徐州市呈“双十字交叉”,当前正在形成“米字型”高铁枢纽,乘高铁到北京、
上海市、
西安市、
杭州市等城市仅需3个小时左右。
徐州观音国际机场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航空口岸,开通了直飞
日本、
韩国、
泰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30多条境内外航线。
徐州是
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是中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涉及苏鲁豫皖4省10市。国务院2018年印发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确定了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省委省政府将
徐州市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为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的独立板块,研究出台了专项支持政策意见。2018年底,淮海经济区十个城市的主要领导再聚徐州,签定协同发展宣言,提出携手走出整体转型振兴的新路。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
郑州市,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人口大省,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全国农业大省和粮食转化加工大省。 位于中国中东部、
黄河中下游,东接安徽、
山东省,北接
河北省、
山西省,西连
陕西省,南临湖北,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河南大部分地处暖
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
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近10年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5.1℃—15.9℃,年平均降水量为512.6毫米—1129.1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74.5小时—2024.1小时。
安徽省
安徽省,别称“皖”,安徽建省于
清代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
安庆市、
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
天柱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
合肥市,位于中国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 东连
江苏省,西接
河南省、
湖北省,东南接
浙江省,南邻
江西省,北靠
山东省;地势由平原、丘陵、山地构成,地理跨越南北,处暖温带与
亚热带过渡地区;截至2020年7月,安徽省下辖16个地级市,总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江苏省
江苏省,简称“苏”,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南京,位于
长江三角洲地区, [1]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跨北纬30°45'~35°08',东经116°21'~121°56',与
上海市、
浙江省、安徽省、
山东省接壤。
江苏省地处中纬度的海陆相过渡带和气候过渡带,兼受西风带、副热带和低纬东风带天气,气候学通常将候平均气温稳定≤10℃定义为冬季开始,稳定≥22℃为夏季开始,介于两者之间为春、秋季。江苏省受季风影响,春秋较短,冬夏偏长,南北温差明显。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3.6~16.1℃之间,全省年
降水量为704~1250 mm,江淮中部到
洪泽湖以北地区降水量少于1000 mm,以南地区降水量在1000mm以上,降水分布是南部多于北部,沿海多于内陆。
山东省
山东省,简称“鲁”,别称“齐鲁”,位于
中原地区东部沿海、
黄河下游,陆域位于东经114°48′~122°42′、北纬34°23′~38°17′,东西长721.03公里,南北长437.28公里,是革命老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儒家文化和思想的发源地,省会济南,地处中国华东沿海、黄河下游,自北而南与河北、
河南省、安徽、
江苏省4省接壤,总面积15.79万平方公里,山东的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
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11℃~14℃,全省气温地区差异东西大于南北。全年无霜期由东北沿海向西南递增,鲁北和
胶东半岛一般为180天,鲁西南地区可达220天。全省光照资源充足,光照时数年均2290~2890小时,热量条件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作的需要。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950毫米之间。
经济
黄淮地区在地理、经济以及气候方面都有其显著的特征。黄淮地区地跨苏北、皖北、鲁南、豫东,是典型的农业种植区.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产区,黄淮地区经济地位显著;据有关统计,2014年,在黄淮地区部分农作物单季播种面积占单季作物品种总播种面积比重中,小麦所占比重最大,基本维持在夏播品种的80%以上,是黄淮地区夏播作物的主要品种,保持了黄淮地区传统小麦种植的优势。在秋播作物中,玉米和大豆总量占总播种面积的 50%以上,并且一直呈上升趋势。水稻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比较稳定,维持在 10%以上;黄淮平原是中国黄淮冬麦区小麦的主要产区,占
全麦区麦田面积的82%左右,该区小麦生产的状况在全国的粮食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黄淮棉区,常年棉花生产面积占整个黄河道域棉区的80%以上,约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中国较为适宜植棉的会合产棉区域,人口密集,经济底子较好,纺织产业发达。
2012年黄淮地区
冬小麦从种到收各主要环节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而油菜、大豆等经济作物的播种与收获等主要环节基本上使用传统的作业方法,机械化水平较低。黄淮地区夏粮主要是冬小麦,秋粮南部以水稻为主,北部以玉米为主。夏粮从耕种到收获主要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但秋粮中水稻的插秧、
玉蜀黍属的收获和
秸秆清除等主要环节主要依靠传统作业手段,机械化水平低下。从地貌上看,黄淮地区基本上以
京广铁路为界,东部是平原,西部多丘陵或山地。东部平原地区机械化水平比较高,而西部丘陵与山地机械化水平较低。西部丘陵与山地部分没有退耕还林,坡度较大的耕地基本上是靠畜力与人力进行耕种和收获,根本谈不上机械化。黄淮地区是多平原少丘陵山地的地区,是中国粮食主要产区,本应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较快完成农业机械化,较早过渡到现代农业,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延缓了这一进程。黄淮地区农户
土地经营规模小是制约该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
兵灾水患导致经济滞后
隋唐时代,淮河流域已成为了并不逊于黄河流域的发达地方之一,但是,水患与兵灾的频繁,导致了一系列更大的后果,比方说黄淮地区百姓们长期流散,当地的经济文化秩序陷入持续性的塌瓦解,温良的小农经济在此逐渐消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黄淮海地区诞生的大城市也很有限,整个区域之内,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是
徐州市而已,其他城市都发展相对落后。之前经济发展困顿,大量人口外流,当地的经济也难以发展起来,而本地发展不起来留不住人,人口继续外流,经济继续不能发展。当地的资源、人口大量供应东部沿海地区,留在本地的屈指可数,本土经济发展不了,可人口又实在太多,经济更无法好转。黄淮地区的发展转折,大致上就是在明清时期,既因为黄淮泛滥之类的天灾,也因为兵之类的人祸,各种因素叠加之下形成了无法破解的循环,导致了黄淮的落后。
当代整体经济发展评价
黄淮区域经济发展,除
菏泽市外,
鲁南经济带发展能力普遍较强,2016年已经形成比较好的竞争合作格局,并成为
山东省新的增长极。苏北三市发展能力也较强,尽管发展不够平衡,但
徐州市中心城市地位突出,已成为引领苏北乃至
淮海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有望成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城市。豫东四市发展能力比较平均,整体高于皖北地区,皖北发展则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除
淮南市、
淮北市两个较小的资源型城市外,整体发展能力处于淮海经济区最后;二是从目前看,皖北地区既没有形成真正有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增长极,又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矛盾,使区域合作难以有效展开;三是
亳州市、
宿州市、
阜阳市三市的经济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发展难度很大,与周边区域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人文
诸子百家云集之地
在中原的
黄河和淮河流域之间的广大地区,中原文化、楚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激荡,文化精英云集,这些文化精英们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他们以自己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建立各自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虽然人生观、
世界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纯洁人性、拯救众生、规划人类社会的理想蓝图。在
春秋中期至
战国结束,形成了两个较为明显的文化中心,并且都在原为东夷活动地的东方
山东省,一是以
鲁国孔子为首的儒学系统,二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主体的学术集团。在春秋至战国时代所产生的学术精英和百家的代表人物中,有很多都生活在黄淮地区,如:
儒家创始人孔子和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
孟子;道家的创始人
老子,后继者
老莱子、
庄子;
墨家的创始人
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
申不害,集大成式人物
韩非子;阴阳家代表人物
邹衍等。中原文化为这些思想大家的产生提供了文化基础,而黄淮地区独特的文化因子和多文化的交汇在这里滋养了各种文化思想。
易学传播中心
在汉代《易》传播的中心是在
黄河以南、
淮河以北的黄淮地区《易》是孔子晚年喜爱的一部书,他反复诵读,‘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他死后,《易》传承不绝。《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骈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汉书·儒林传》所记与此大致相同。“田子庄何”,姓田名何,字子庄,齐国王族田氏后裔,汉初徙居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自田何以降,《易》的传播面拓大。据两《
汉书》中的《
儒林传》载,两汉400余年间,在30个郡国涌现出有名可查的56位研究《易》学的学者。从这些《易》学家的分布上看,
黄河以南、
淮河以北的东莱、琅珊、北海、淄川、齐郡、
泰山、
鲁国、
城阳镇、东海、梁国、济阴、
陈留郡、淮阳、沛郡、
汝南郡、
南阳郡、颍川、河南、河内,是《易》学家的猥集地。在有名可查的59个《易》学家中有47个出自这一狭小地带,占全国总数的近80%。其余12位《易》学家零散地分布在黄河北等地区。《易》学在黄淮中间地带却《易》学兴盛,这说明《易》学的发展适应该地区思想文化的需要。
《
汉书地理志》按秋战国的封国条陈各地风俗。我们检视
黄河以南、
淮河以北地区的风俗,便会发现这里崇巫尚巫。于是令国中民家长女亦不得嫁,名曰‘巫儿’,为家主祠。”至汉代犹然,“民至今以为俗。”位处淮水流域的宋,乃殷人后裔的封国,承继“殷人尊神”的传统,巫风也颇为兴盛。用《易》来
占卜,乃巫豌之事,《易》学家不是巫洁,他们是在更高的层次上研究易》。这就需要较高的文化修养。而黄淮中间地带恰是汉代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易》发展到
东汉末年,在黄淮中间地带出现了从神秘性向世俗性嬗变的趋势。
郑玄的《
周易注》中已蕴含着这种趋向,基本上没有脱出采互体、消息、爻辰等方法以说《易》的传统。
宋忠《周易注》中的这种倾向十分明显了。宋忠注《易》和《太玄》不重卜休咎,但但发挥“文间义说”(范望:《太玄注》引陆绩《述玄》) ,也就是说,宋忠所关注的,仅仅是《易》的哲理。
道家的发祥地和传播中心
《史记·老子列传》道:“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苦县地在今河南鹿邑东,原为陈邑。公元前479年,楚灭陈,苦县成了楚人的地盘。老子与
孔子是同时代的人,可能还年长于孔子。楚灭陈那年,年73岁的孔子病逝。《老子列传》说老子“莫知其所终”,陈亡后即使他还活在人世,他也应是陈人,不当说他是楚人。
老子开创
道家学派后,他的学说传播的主要区域是黄淮中间地带。从老子迄止汉代,道家者流的著述中,作者、籍贯可考者凡18部:《老子》《老莱子》《
列子》《公子牟》《
庄子》《
鹖冠子》《蜗子》《长卢子》《田子》《黔娄子》《捷子》《郑长者》《
老子注》《河上丈人)、《曹羽》《老子注》(毋丘望云)、《说老子》《道德指归》《老子徐氏说》。还有一些书目作者、籍贯皆不可考。在这18部著作中,有10部出自陈、郑、魏、宋、齐、鲁,即黄淮中间地带。楚国版图跨江淮,6部楚人著的道家书中,
刘向祖籍
沛县,地在黄淮中间地带,其余5部,黄淮中间地带占几部,不敢断言。但这无妨于这样一个事实:黄淮中间地带是道家思想传播的中心。
在这个地带还有大批虽然没有著作但热衷道家学说的人。如胶东高密人乐瑕公、
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史记·乐毅列传》)陈留阳武人
陈平,“少时家贫,好读书,治
黄帝、老子之术。”(《汉书·陈平传》)胶西人
盖公,“善治黄、老言。”(《史记·曹相国世家》)楚人刘德,“修黄、老术。”(《汉书·楚元王传》)东郡阳(今属
河南省)人
汲黯,“学黄、老言,治官民,好清净。”(《汉书·汲黯传》)淮阳陈人
郑当时,“好黄、老言。”(《汉书·郑当时传》)东平任城人
郑均,“少好黄、老书。”(《后汉书·郑均传》,南阳湖阳人
樊瑞,“好黄、老言,清静少欲。”(《后汉书·樊宏传》)北海淳于人
淳于恭,“善说《
道德经》,清静不慕荣名。”(《后汉书·淳于恭传》)陈国人蔡留,“好黄、老。”(《后汉书·蔡传》〉河内朝歌人
向栩,“恒读《老子》,状如学道。”(《后汉书·独行传》)。
《易》和《老》在黄淮逐渐合流
《易》为
儒家尊崇的经典,《老子》乃道家开山之作。但《易》与《老》有一个共同的意向:崇尚、遵循自然。正是因为《易》、《老》之间有这层关系,到
东汉末年,在儒学发展史上出现了一种趋势:援《老》入《易》,《易》、《老》合流。其肇端人物是北海大懦
郑玄。郑玄注《易》,引入《老子》的观点。如他注“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一句道:“虽合此三始,而犹未有分判。《
道德经》日:“‘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在他的《周易注》中,贯穿着这样几个意向:自然无为,物性自得;从无入有,有生于无;本体寂然虚无清静。尽管他引入的《老子》思想观念仅占很小比重,但却代表着《易》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向。这股涓涓细流到
魏晋时形成汹涌大潮。
玄学产生于黄淮中部
唐长孺先生指出:“魏晋新学风的兴起实在河南(指黄河以南一引者)。
王弼创通玄学,乃是山阳人,同时名士
夏侯玄是谯郡人,
阮籍是陈留人,
嵇康是山阳人。颍川荀氏虽然还世传经学,但荀氏的《易》学与王弼接近,而
荀粲“独好言道”,也属于新学派的开创人之"。我们还可举出若干。如:
何晏,南阳宛人;
山涛,
向秀,河内怀人。
阮咸,陈留尉氏人;
王戎、
王衍,琅踯临沂人;
刘伶,
沛郡人,
郭象,河南人。
魏晋间的玄学家——无论是开山祖还是后来人绝大部分都出自黄淮中间地带。这也表明,玄学不仅产生于黄淮中间地带,且初期传播的中心也在这个地带。
开发意义
第一,黄淮地区在历史上曾是文明发达较早的先进地区,
徐州市汉文化与
西安市隋唐文化、
北京市明清文化,同为我国古代三大鼎盛时期的代表性文化。黄淮地区的中心城市
徐州市四周保存有极其丰富的汉文化资源,如闻名遐迩的小龟山汉墓、
楚王陵及
汉兵马俑、汉画像石等,堪称全国之最。而强盛的汉朝又是
汉族这一族名产生的渊源。而至今为止,徐州官话仍是这一地区典型方言。深入研究黄淮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汉文化,无疑将会增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第二,黄淮地区在历史上曾是一个环境十分优美、富庶的产粮大区和朝廷主要的赋税
来源地之一。
宋朝以后,由于黄河夺淮700多年的影响,严重破坏了这里的生态自然环境,才使这一地区落后下来。时至今日,环境恶化问题仍然制约着黄淮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总结黄淮地区由盛转衰的历史变化及其形成原因,将会极大地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思想意识,并为
社会规划与开发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
第三,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一体化成为潮流之际,黄淮地区一些地市为了加强横向经济联系,于1986年3月自发建立了以
徐州市为中心,以
连云港市和
石臼港为窗口的
淮海经济区,并成立淮海经济区经济开发联合会。这是黄淮地区人民为了改变落后面貌,努力赶上东部其他先进地区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在这种时候,深入研究黄淮地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总结其先进与落后的经济教训,无疑会促进淮海经济区的运作,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地域困难
黄淮地区,属于中国南北过渡地带,历史上的兵荒战乱、黄河改道、今天
淮河沂泗水系的涝旱自然灾害、沿海地段的盐碱地、基础设施薄弱、人才外流相当严重,使得淮海地区未得到充分开发,成了东部的
欠发达地区。而淮海又因欠发达,无法发挥它应具备做南北纽带和向中西部的辐射作用。
淮河流经
河南省、
安徽省、
江苏省、
山东省等省,“走千走万,抵不上淮河两岸”这句流传甚广的民谚,是
淮河远古富庶文明史的最好概括。由于
黄河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夺淮入海频频打乱了
淮河,特别是老蒋扒开
花园口决堤、形成黄泛区,使淮河出现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沿淮人民饱受了无尽的苦难。
淮河全长1000多公里,“两头翘中间洼”。平原低洼易涝区范围较大,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约1亿亩。以
安徽省为主的数千万亩肥沃低洼土地,平均3-4年就要发生一次涝灾,一般一次灾害就长达2-3个月。低洼地“关门淹”现象致使
淮河大面积土地农业生产波动很大,遇到中小灾害,粮食生产即会明显减产。新中国,淮河流域人工挖了几千公里河道,如新
沂河,
苏北灌溉总渠,淮羡新河。就是为了排涝,但坡度太小了,效果不大。
一首“讨饭歌”:说
凤阳县,唱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其实,
朱元璋对家乡是不错的,不但下圣旨优待家乡。还大兴土木在家乡风阳建新都,但朱皇帝也管不了
黄河,黄河把
淮河塞住又跑了,留下一个
洪泽湖把朱元璋的祖坟和泗州城都淹了,真龙天子朱元璋也拿淮河没有办法。
毛泽东主席1951年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视察淮河。1991年淮河大水,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基多次亲临现场视察,对淮河救灾和治理作出指示,经过多年治理,淮河具备了一定的防洪抗灾能力,但总体排涝标准仍然偏低。1991年、2003年和2007年洪水造成的涝灾损失占全国洪涝灾害损失的2/3以上。
人为破坏与保护
环境破坏
黄淮海平原是中国严重缺水的区域之一,尤以
海河流域为甚。仅
河北省30年来就超采100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200个
白洋淀的蓄水量。据提案介绍,地下水过度超采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在华北平原形成了跨冀、京、津的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有近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同时,水资源利用效率非常低。黄淮海平原节水灌溉率不到40%,每立方米水的粮食生产能力只有1.2 公斤。
保护措施
因此,民革中央提案建议,制订减少地下水超采规划、量化压缩地下水开采指标。明确各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压缩总量、灌溉定额等指标。接下来的5年,黄淮海平原用于农业的地下水年开采量争取减少10%以上,每年压缩开采15亿立方米左右。强力推进现代新型节水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大力建设高效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体系、高效农艺节水技术体系。强力推进灌溉计量体系与用水监督体系建设。实行梯级水价制度、水权转让与生态补偿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用水管理和监督制度。提案还建议,将压缩开采地下水量的任务与节水灌溉体系建设纳入到各级政府考核责任目标,做到节水奖励、超标严罚。
按照水利部的要求,淮委负责黄淮地区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治理与保护方案编制工作的复核和汇总,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海委为配合单位。黄淮地区纳入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治理与保护的范围涉及
淮河、
黄河、
海河3个水资源一级区,共涉及安徽、
山东省、
河南省3个省级行政区的22个
地级行政区。淮委对此高度重视,及时进行研究安排,确定中水淮河公司为技术支撑单位,承担复核和汇总工作。
参考资料
中国的冰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24-02-02
治淮要闻.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2024-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