鹖冠子
先秦道家著作
《鹖冠子》是战国晚期的楚国人鹖冠子的著述,主要继承并发扬了黄老道家的思想,对儒家法家、阴阳家的学说有所收纳,主要记载了关于军事学、政治学、宇宙论等多方面的讨论,是研究秦汉文化的重要古籍。
《鹖冠子》以道家黄老思想为宗旨,对“道”“命”“气”等概念做出创新性解释,提出“道生法”“有一而有气”等思想主张。书中还谈论了君主的为政之道、选贤之方、用兵之法、治国之要等,为国家治理提出建议。全书内容庞杂,涉及范围广阔,与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常相交织,堪称子部的瑰宝。现存全书共三卷十九篇。
《鹖冠子》作为先秦黄老道家的代表作,在历史上长期被视作“伪书”,因而影响不足。20世纪下半叶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四篇黄老学佚书,其中一些文句与《鹖冠子》相仿,由此,《鹖冠子》才逐渐受到学界重视。《鹖冠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元气论”,同先秦的“精气论”一起对后世的气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是先秦黄老学派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它对于研究战国秦汉之际的文化,以及大一统的中国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书名解释
《鹖冠子》书名为作者的名字。“鹖”今名褐马鸡,《说文解字·鸟部》记载“鹖,似雉”,《本草纲目·禽部·鹖鸡》描述鹖为黄黑色,生性好斗,异常勇猛。“鹖冠”就是以鹖鸟的羽毛为头冠,赵武灵王时期正式认定为武官的官帽,因鹖冠子喜好隐居深山,所以“鹖冠”也有“隐士冠”的称号。“子”是对士大夫、老师的尊称。“鹖冠子”就是一名喜欢以鹖鸟羽毛为冠饰并以之为号的隐士。
成书背景
《鹖冠子》的成书背景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楚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处于较为领先地位,因此吸引了许多有才能的人前来投奔。在那个时期,黄老思想、刑名之学以及老子道德之说等学术流派十分盛行。《鹖冠子》一书是对这些学术思想的融合。鹖冠子的生活年代为战国末期,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斗争非常尖锐,各诸侯国彼此割据纷争。政治的不统一也会带来文化的不统一,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发表学派见解,不同思想之间的争论异彩纷呈。与此同时,文化氛围相对宽松,各种思想流派都有一定的生存空间。《鹖冠子》一书中阐发的政治理论、军事思想、宇宙论等等都是适应时代潮流,表达自身经世志民之志的表现。
作者考辨
关于作者身份学界存在争议,争议的要点在于《鹖冠子》一书的作者为鹖冠子一人还是多人,以及作者的国籍身份。以下就不同意见进行陈列。
作者身份
作者为鹖冠子
最早记载《鹖冠子》的文献为的《七略》,书中记载“鹖冠子,常居深山,以鹖为冠”,《汉书·艺文志》首次记载鹖冠子的籍贯为楚国人,《》记载鹖冠子为楚国贤人。《艺文类聚》引袁淑《真隐传》描述鹖冠子“隐居深山,衣敝履空,以鹖为冠”,他曾是庞煖的老师,是一名楚国的隐士。学者认为《鹖冠子》一书的篇章应为一个整体,作者为一人。
作者为多人
学者杨兆贵认为《鹖冠子》一书的不同篇章成书年代不同,其思想内容并非完全一致,可能出自不同人之手。如《世贤》篇为的问答,《武灵王》篇为庞焕与的对话,其中均没有提及鹖冠子之名。因此,《鹖冠子》一书作者可能并非一人,不同篇章应在不同时代由不同人写成,鹖冠子只是其中之一。学者也认为《鹖冠子》并非一时之作,也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其中第七、八、九、十四、十五几篇是由鹖冠子后学所著。
作者国籍
楚国人
汉书·艺文志》记载《鹖冠子》为楚国人,《》《隐士传》《高士传》持相同描述。学者认为《鹖冠子·王铁》篇中使用的官名均为楚国官职,且《汉书·艺文类聚》和《真隐传》中记载战国末年赵国的将军师从鹖冠子,因此认定鹖冠子本为楚国人,在赵国曾经生活过。黄怀信、大形彻持相同意见。葛瑞汉认为鹖冠子本身为楚国人,后由楚国迁往赵国定居。
赵国人
比利时学者戴卡琳认为《》等文献记载中所说的“深山”和“鹖冠”倾向于暗指鹖冠子为赵人而不是楚人。理由之一,鹖冠子居深山,以假名著书,目的是为了掩盖他神秘的隐士身份”;理由之二,《后汉书》称:“鹖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鹖冠子以“鹖为冠”是暗示其为赵人。徐文武认为,鹖冠子是的教师,赵国大将,所以鹖冠子是赵国人。
非楚也非赵
学者天文学的角度考证,认为鹖冠子是居住在楚国和巴国交界处深山的天文学家。学者杨兆贵认为并不能确定鹖冠子一定是某个国家的人,他认为鹖冠子与赵国、楚国有密切关系。除此之外,《王铁》篇描述的政治制度与的契合。因此杨兆贵认为不能断定鹖冠子是楚人或赵人,而是受到楚、赵、齐、秦的影响较多。
版本信息
宋代陆解本
赵佶年间所作《》。该本卷首为陆佃所作序,次列《读鹖冠子》,下分上、中、下三卷(也有不分卷者),十九篇,双行夹注,含校、音。宋代陆解本是历史上已知的最早注本,以陆解本为底本流传有较多经典版本。
其他版本
参考资料:
内容概述
《鹖冠子》一书共分为三卷十九篇。
卷上包括博选、著希、夜行、天则、环流、道端、近迭七篇。博选篇主要讨论选拔人才的重要性及其方法,认为君道在于选贤任才;著希篇强调统治者要把握选贤任能的要领,贤者处于乱世必然会自隐,人君需要明察;夜行篇讲述天地造化的原理以及圣人对此的妙用;天则篇主要讲述圣王治理天下所应遵循的道理与法则;环流篇讲述道的运行法则,强调人应当遵循自然的法则;道端篇讲述君主治国之道的根本所在;近迭篇记述治理天下,取法先王的重要性,那就是应当依靠人事,而人事则以兵为先。
卷中包括度万、王𫓧、泰鸿、泰录四篇。度万篇论述统治者把握事物根本的重要性及方法;王𫓧篇主要论述了治理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及如何治道的问题;泰鸿篇强调了泰一之道的重要性以及与人的契合性;泰录篇讲述了道的运行原理以及人的修养之功,强调人君应当加强修养。
卷下包括世兵、备知、兵政、学问、世贤、天权、能天、八篇。世兵篇论述用兵之道以及战争的一般规律;备知篇讨论了为臣之道以及如何养成圣明的君道;兵政篇讨论军事与政治生活中的本末问题,要求兵合于道然后能胜;学问篇讨论为学、问难的道理;世贤篇主要以治病为喻谈论治国的道理;天权篇主要讲述掌握运用天地自然之道与人事变化法则的重要性,并结合兵事讨论;能天篇主要阐述圣人效法天地之道的必要性;武灵王篇主要论述了关于军事斗争的策略。
主要思想
《鹖冠子》中的讨论涉及自然世界如何运行、如何进行个人修养、君主如何选拔贤才、战场上如何合理用兵等种种问题,以下将文本思想概括为天道论、选贤论、修养论、用兵论、为政论五方面分别陈述。
天道论
《鹖冠子》天道论的三个重要方面分别是“道”、“天”、“气”。“道”代表某种终极规律,它生生不息、循环流转,蕴含着宇宙天地万物的基本原理和法则。“天”代表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威,它是一切秩序得以建立的根据,常常用来比喻理想的君主。“气”代表某种秩序感,是沟通“道”与万物的中介,是确保“天”的权威得以实施的保证。《鹖冠子》用“道”、“天”、“气”的概念为建立完善的统治体系提供宇宙论支持。
选贤论
《鹖冠子》将选贤任能看成实现国家统治集团有序运转的重要前提,提出了“五至”观念。“五至”就是审查人才的五个方面,即选拔贤才要选择才能百倍于己者、才能十倍于己者、才能与自己相仿者、小厮杂役以及奴隶这五种,扩大了选贤的范围。统治者除了要按照标准选贤,还要加强自身鉴别贤才的能力,慎用君权。除此之外,《鹖冠子》还强调贤才要审时度势,加强自身能力。只有君主和贤才之间相互配合,国家才能进入良好的发展。
修养论
《鹖冠子》认为君主个人的修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条件。一方面,它强调君主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运用权力,以此制衡各种势力。另一方面,它也强调伦理教化的重要性,要求以礼、义、忠、信教导君主。君主要学习道术要求君主将天道作为最高的准则,顺应道的发展规律治理国家。
用兵论
《鹖冠子》对用兵之道和战争的一般规律有所揭示。《鹖冠子》强调“道”是万物运行的法则,战场上的排兵布阵要学会掌握且运用天地自然与人事变化法则,并且时刻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更改应对计策。《鹖冠子》还强调用兵要注重天时、地利、人和,在战场上学会乘势而变。除此之外,统治者要重视军备,防患于未然。
为政论
《鹖冠子》提出“道生法”的主张,强调了“法”在国家统治中的重要性。“法”一指自然法,即自然运行秩序的法则和规范,二指人为法,即由人制定的法律和规范,三指君主构建的社会政治制度,“法”的制定要遵循自然的规则,君主为政要遵循“法”的规范,不能有主观的偏狭。《鹖冠子》认为统治者把握了事物的根本就能掌握事情的规律,以此为指导就能达到无为而天下治的社会理想蓝图。
学术争论
篇卷数目问题
篇卷变化
《鹖冠子》一书在流传过程中的篇卷数并不一致。《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最早记载《鹖冠子》为一篇。《隋书·经籍志》记载为三卷,此后流传基本为三卷本。唐朝韩愈在《读鹖冠子》中称有十六篇,唐代柳宗元在《辨鹖冠子》中记载有十九篇,宋代《崇文总目》记载共三卷十五篇,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也同为三卷十五篇,清代四库全书》记载为三卷十九篇,今本分三卷十九篇。《鹖冠子》的篇章结构变化由汉代的一篇到今本三卷十九篇。
变化原因
关于篇章结构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大猜测。
其一,《鹖冠子》为伪书。唐代柳宗元认为《鹖冠子》书中言论粗鄙浅显,且司马迁司马迁博览群书,但是都未著录《鹖冠子》一书,故此书是后人假托之作,并非原本的《鹖冠子》。宋《崇文总目》、清代姚际恒均持此观点。
其二,《鹖冠子》在流传过程中有增益。晁公武认为《汉书·艺文志》中原本为一篇,及至韩愈为十六篇,其中内容已经有所增加,并非完全是旧本《鹖冠子》。《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书中内容是后人增加的。
其三,古今篇、卷体量不同导致分类不同。学者黄怀信认为《汉志》中记载的书籍,“篇”与“卷”是互通的,不同书籍的“篇”、“卷”有时候都记录为“篇”。所以,《汉志》中“篇”的体量与“卷”相同,《鹖冠子》虽为“一篇”,但是其内容繁多,如同“一卷”。后世因个人主见划分卷数,因此出现了无数种分法。
其四,学者吴光认为古书写作于简帛上,后世在传抄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同的抄本,不同的抄写人编纂体例不同,因此有不同的分卷结构。
真伪问题
《鹖冠子》一书的真伪问题出自柳宗元唐朝柳宗元在《辩鹖冠子》中对《鹖冠子》一书提出质疑,认为这本书是后人伪作,并非先秦时期的古书。关于《鹖冠子》一书的真伪问题也成为学界讨论的焦点,以下分别列出不同意见。
伪书说
柳宗元在《辩鹖冠子》一文中指出两点此书为伪书的原因。其一,《鹖冠子》的《世兵》篇引用了汉初贾谊的《赋》,此篇文字优美,而其余文字粗鄙浅显,二者不相符。其二,司马迁在《伯夷列传》引用了贾谊的《鵩赋》。司马迁博览群书,但却未引用汉之前《鹖冠子》,说明当时根本没有此书。通过以上两点,柳宗元判定《鹖冠子》为后世多事之人伪造。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描述《鹖冠子》内容多为后世之人杂乱附益。明朝胡应麟认为《鹖冠子》是后人依据《汉书·艺文志》填写。近代学者钱穆朱谦之也认同古见,认为书中内容是后人伪托。
部分伪书说
姚际恒认为《鹖冠子》篇数逐渐增多的原因是其中有后人增入,部分存伪。近代学者梁启超则认为书中的语句包含很多古训,并非出自魏晋之后,但是书中确实存在后人附会增多的篇章,故部分存伪。学者吴光认为《鹖冠子》全书并非伪作,只有《世兵》《世贤》《武灵王》三篇疑似《庞煖》三篇的混入。部分存伪。
真书说
韩愈在《读鹖冠子》一书中,表彰此书中的的内容对国家有很大帮助,肯定了《鹖冠子》的真实性。陆佃的《鹖冠子序》认为书中有一些“奇言奥旨”给人启发。刘勰的《文心雕龙》认为此书有很多地方发人深省。《四库全书总目·杂家》收录此书的时候认为不能通过对其单篇的判断,就武断的认为这是伪书。以上都是证明其真书的旁证,最直接的证据是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四篇黄老学佚书(以下简称《黄老帛书》)的出土和发表。其中《黄老帛书》中很多观点和语句与《鹖冠子》相同,由此确证《鹖冠子》为先秦古书,并非后人伪作。学界目前大多采纳此观点。
成书年代问题
关于《鹖冠子》成书年代的说法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鹖冠子》各篇成书年代一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对成书时间又有不同意见。一种认为《鹖冠子》不同篇章成书时间不同,应分别论述。
成书年代一致
战国末年
戴卡琳认为《鹖冠子》十九篇的词语思想内容等方面具有一致性,所以成书于战国末期。孙福喜从各篇内容的内部关系、所涉及的人事考辩、用词及语法、避讳与谥法四个方面论证,认为《鹖冠子》成书年代是公元前236年至前221年之间,即战国末年。学者李学勤也赞同此观点。
秦汉之际
葛瑞汉认为《鹖冠子》中的《世贤》《武灵王》两篇是后人加入的,除此之外的其他篇章都是一个整体。他将全书分为三组,第一组包括《博选》《著希》《王𫓧》,《王𫓧》篇不避秦讳,且用楚国官名,可能写于楚灭亡之前。《博选》《著希》篇避秦始皇讳,可能写于胡亥,此三篇均写于秦亡之前。第二组包括《度万》《泰鸿》《泰录》《天则》《夜行》篇,未避秦讳,且《泰鸿》篇有反秦思想,故成于秦亡之后。第三组包括《世兵》《备知》,写于秦汉之际。
汉代
学者陈克明认为《鹖冠子》主要思想为黄老学,而黄老思想直到汉初才形成,且书中主张大一统思想,均是汉代思想的产物,因此成书于汉初。学者杜宝元认为《鹖冠子》一书中有辑录汉武昭王之前的文献,因此成书于武昭之间。学者王葆玹认为《泰鸿》《泰录》两篇中的尊崇“泰一”的祭祀制度,与汉时期政治制度相符,因此成书于西汉
成书年代不一致
学者杨兆贵对《鹖冠子》中文字避讳以及哲学概念的运用进行考证,认为不同篇章的完成时间不同。如《博选》、《著希》成篇于秦代,避秦始皇讳。《泰鸿》篇成篇年代在汉代刘启末年到刘彻初年之间写成.因不避始皇讳,且继承先秦诸子对泰一的看法。全书成书年代不连贯,上自战国晚期,下迄汉武帝初年。
学派归属问题
《鹖冠子》的学派归属有不同说法,有道家说、兵家说、杂家说、黄老道家说四种。持道家说观点的古籍将《鹖冠子》列入道家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鹖冠子》列为道家。《隋书·经籍志》记载“《鹖冠子》,三卷”,也归入道家。《旧唐书·经籍志》记载“《鹖冠子》,三卷,鹖冠子撰。”同入道家。持兵家说的学者认为《鹖冠子》属于兵家。《汉书·艺文志》的作者在解释“兵权谋十三家”时以《鹖冠子》为例,学者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称:“所校兵书中亦有《鹖冠子》”故将其归入兵家
《鹖冠子》一书思想来源丰富、兼容百家,故持杂家说的学者认为应当归入杂家。《四库全书》收录《鹖冠子》时,因其内容涉及杂多不能成从类,将其列入杂家,傅增湘的《藏圆群书经眼录》也将《鹖冠子》列入杂家。学者潘俊杰在《\u003c鹖冠子\u003e为先秦杂家著作考》一文中认为,从战国晚期一直到西汉初期,学术思想存在着一种融合的趋势和潮流,故也将《鹖冠子》列入杂家。
除以上三种,学界意见大致都认为《鹖冠子》为黄老道家一派。理由主要有三,其一是《鹖冠子》很多地方引用《》和《道德经》;其二是《鹖冠子》以道家为主要宗旨,融合了儒、墨、道、法,包括阴阳五行、天文数术治学说;其三是《鹖冠子》改造和发展了老、庄道论和元气论。宋陆佃在《鹖冠子序》中形容《鹖冠子》一书“其著书初本于黄老而末流迪于刑名”,认为《鹖冠子》发源于黄老道家,在流传过程中与其他诸家合流。宋濂在《诸子辨》中提到《鹖冠子》中的“天用四时,地用五行,天子执一,以守中央”是黄老之言。学者吴光认为《鹖冠子》是发源于老庄的楚国黄老学派,其中内容与出土的《黄老帛书》相同或相近之处有十八处,因此应为黄老道家一派。
注疏
《鹖冠子解》
北宋陆佃注解。陆佃为宋越州山阴(今绍兴市)人 ,擅长礼家名数之学,他是历史上第一家注解《鹖冠子》的。《鹖冠子解》全书较为详细,陆佃在注解时对重要语句进行绝句,同时引经据典解释词义。书中还保存了大量《鹖冠子》古本的异文,为校勘提供价值。
《鹖冠子汇校集注》
学者黄怀信注解。为陕西岐山人,师从,研究关注点在历史。《鹖冠子汇校集注》以子汇本为底本,兼采用丛刊本、朱氏本、道藏本等十余种版本,每篇章节由原文、汇校、集注构成,文末附有通检以便读者查阅。全书内容翔实,多有新见。2014年出版《鹖冠子校注》由中华书局列入新编诸子集成,新版除去《通检》部分,增加《附录》,收录有历代短篇论文等。
《鹖冠子》
学者注解。章伟文为人,研究方向为、历史哲学等。2022年出版《鹖冠子》注译一书,由中华书局收录至“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系列中。此注译本以道藏本为底本,参考前人注本注解。此书突出特点为每篇原文之后附白话文翻译,便于读者理解。
其他注本
参考资料:
后世影响
首先,在政治方面,《鹖冠子》主张“举贤任能”“废私立公”,反对封建制度,主张设立郡县,建立法制。《鹖冠子》发挥道家天道哲学与人君南面之术,这些思想为后世对于道家哲学的理解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
其次,在哲学思想方面,《鹖冠子》对战国秦汉之际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鹖冠子》在中原地区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元气论”的思想,并将其与阴阳、五行相结合形成系统的宇宙自然观,不仅继承创新了先秦时期天道、自然方面的哲学成果而且“元气论”同先秦的“精气论”对于后期中国哲学中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原始的基础。
最后,在文学方面,《鹖冠子》一书思想进步,文笔雄健,瑰丽多采,作品被后世广泛传颂,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谭家健在《\u003c鹖冠子\u003e试论》的最后一部分引述古人对《鹖冠子》,他认为《鹖冠子》的专题论文推理严密,层次清晰,纲目井然有条不紊,寓言故事颇为生动,散文间或用韵多格言警句。蔡靖泉认为此书思想性不乏“奇言奥旨”,艺术性也有独创之处。它反映了战国晚期散文的状况,显示了先秦文学向秦汉文学演变的某些特点。
对《鹖冠子》历史地位的重新评价,可以启发现当代对整个先秦文化思想学术的重新审视与评价。从 20世纪 60、70年代以来,一大批战国秦汉的竹简帛书的出土,使得许多在历史上长期被认为是“伪书”的典籍得以正名并受到学界的重视和研究。《鹖冠子》的成书于战国秦汉之际,在历史与文化的转折时期,对其进行深入和更新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评价
唐朝柳宗元在《辩鹖冠子》中称此书:“尽鄙浅言也,吾意好事者伪为其书。”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四部正伪》这本书中评价鹖冠子:“此书芜紊不驯,诚难据为战国文字;然词气瑰特浑奥,时时有之,似非东京后人所为。”他认为《鹖冠子》一书内容庞杂,但是表现出的文辞气概浑然一体。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对《鹖冠子》的评价采纳刘勰观点,认为此书“亟发深言”,指此书思想醇厚。又以韩愈观点评价此书“功德岂少”。
民国学者吕思勉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中评价《鹖冠子》:“然今所传十九篇,皆词义古茂,绝非汉以后人能所为”,高度肯定了《鹖冠子》一书的文辞价值。
学者吴光在其著作《黄老学通论》中称《鹖冠子》“应当指出的是,《鹖冠子》的政治学说,由于受早期道家消极'无为'主义的影响,所以往往过分强调'无为''神化'而忽视人事的重要,因此没有也不可能成为积极进取统一中国的有效思想武器。它的作用,同《黄老帛书》一样,只是在汉初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才得以发挥,成为统治阶级实行“无为”政治的一个思想工具。而且,它在理论上是很不完善、存在许多前后矛盾的见解,所以其实际影响并不很大。因此只能将它放在黄老之学的总思潮中加以历史的考察,承认其应有的历史价值,而不应作过高的评价。”
学者戴卡琳在其著作中称赞《鹖冠子》是一个“奇特而古老的典籍”,“给人两种十分突出的感觉,既令人着迷,又令人沮丧。”
学者蔡靖泉在《楚文学史》中称:“研究先秦文学史若忽略了《鹖冠子》,就不可能全面了解散文在战国楚地演变和发展的始末,于是也难以确切知道楚文学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汉代文学的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书名解释
成书背景
作者考辨
作者身份
作者为鹖冠子
作者为多人
作者国籍
楚国人
赵国人
非楚也非赵
版本信息
宋代陆解本
其他版本
内容概述
主要思想
天道论
选贤论
修养论
用兵论
为政论
学术争论
篇卷数目问题
篇卷变化
变化原因
真伪问题
伪书说
部分伪书说
真书说
成书年代问题
成书年代一致
战国末年
秦汉之际
汉代
成书年代不一致
学派归属问题
注疏
《鹖冠子解》
《鹖冠子汇校集注》
《鹖冠子》
其他注本
后世影响
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