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董镇是
钦北区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位于钦北区中部,总面积162.62平方千米,人口98130人。小董镇东邻
灵山县,南与
大垌镇相接,西北与
邕宁区接壤。镇政府距离
钦州市城区28千米,距离
钦州港55千米,距离首府
南宁市82千米。小董镇下辖1个社区、16个行政村,驻小董社区。小董镇曾被评为“
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强乡镇”、“百强乡镇”,并被列为自治区第二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和
全国重点镇。小董镇属
亚热带季风型海洋性气候,高温多雨,日照长,无霜期长。主要景点有
铜鱼书院、小董伏波庙等。
历史沿革
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小董镇及小董乡,属
钦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合并为小董镇。
1950年,改为小董乡。次年春,分设12个乡(镇)。
1957年10月,12个乡(镇)合并为小董乡。
1958年秋,并入设小董公社。
1961年6月,分设小董、奇陵2个公社。
1963年春,2个公社合并为小董公社。
1984年9月,小董公社撤改为小董镇。
1989年,小董镇设16个村公所、1个居委会、37个村委会。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小董镇地处
钦北区中部,东邻
灵山县,南与
大垌镇相接,西北与
邕宁区接壤,镇人民政府距
钦州市城区28千米,距
钦州港55千米,距首府
南宁市82千米,总面积162.6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小董镇系半丘陵平原,丘陵多为砂页岩和
花岗石建造,平原属山间盆地,分布于河流两岸,镇内地势总体呈东北高,并向西南倾斜。
气候特征
小董镇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日照长,无霜期长,年平均日照时数约1800小时,平均气温2℃,极端最高气温达37℃,极端最低气温为0℃,无霜期达345天左右,年均降雨量为2000毫米。
水文
小董镇境内
茅岭江(上段)和板城两江在镇中部汇合,自东北向西南经那蒙、大直等镇注入
茅尾海。
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植被属桂南植被区,为高温湿润气候绿
阔叶、针叶林兼有类型,以
松木为主,间有椎木、
木荷、
杉木王、
油茶、桉树等,还有
野牡丹、铁芒箕等植被群落。
矿产资源
小董镇矿产主要有有
花岗石、
锰矿石、钛铁、
碳酸钙、矿泉水、稀土等。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小董镇下辖1个社区、16个行政村:小董社区、那兰村、多隆村、中花村、
那料村、那学村、头村、那道村、东联村、道遥村、吉水村、板董村、奇陵村、榃楼村、龙眼村、西陵村、那陵村。
截至2020年6月,小董镇下辖1个社区、16个行政村:小董社区、
那兰村、多隆村、中花村、那料村、那道村、那学村、榃头村、东联村、吉水村、逍遥村、板董村、奇陵村、榃楼村、龙眼村、西陵村、那陵村;小董镇驻小董社区。
人口民族
根据201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小董镇人口总数为8.8万人。小董镇居民以
汉族为主,讲新立话。此外有
壮族、
瑶族、
苗族、
京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
壮族居住的榃楼村,是小董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行政村,其他少数民族多是因婚姻关系到小董。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杂居,关系密切,互相融合,衣着、文化已无差别,通用的方言是
粤语。
截至2019年末,小董镇有户籍人口98130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小董镇财政总收入27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72万元,比上年增长8.51%,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217.6万元,增值税1302万元,企业所得税243.6万元,人均财政收入4126元,比上年增长29%,农民人均纯收入6012元。
2019年,小董镇有工业企业24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个,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个。
农业
上世纪90年代后,小董农村开始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向现代化农业、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建立了优质谷、荔枝、肉鸡、蔬菜、蚕桑等十大农业生产基地,形成了果园鸡养殖、蔬菜种植和花卉种植等特色产业,成为
钦州市著名的粮食、水果、蔬莱、禽畜的产地之一。其中生态果园鸡
曹操鸡毛色光亮、肉质鲜美,备受区内外客商的青睐。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各种时令疏菜、
青萝卜、
头菜、花生、玉米、
番薯、
甘蔗、
豆类等,水果有荔枝、
龙眼、
杨梅、菠萝、李子、
砂梨、方柿、青枣、香蕉、
柑橙、芒果等。
2008年,完成水稻种植面积5.7万亩,其中超级稻1亩,优质谷5.5万亩,水稻产量2.3万吨。肉鸡饲养量380万羽,荔枝产量6500吨。生猪饲养量58460头,出栏40670头,三鸟饲养量825.9万羽,出栏646.3万羽,
渔业养殖面积5230亩,新增甘蔗种植4280亩。利用那料、
吉水县、卜丹、东联蔬菜基地发展蔬菜种植,并扩建那料蔬菜生产基地,实现蔬菜种植面积2.93万亩,其中那料蔬菜基地连片种植蔬菜达到500亩,成为钦北区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据统计,2008年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4.2亿元,比2007年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4408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48元。
2011年,小董镇农业以
种植业为主,大部分水库灌溉,少部分山泉引水灌溉,完成农业总产值6.6亿元,比2007年增长78%,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萝ト、头菜、花生、玉米、
番薯、
甘蔗豆类等,水果有荔枝、
泸州桂圆、
杨梅、
凤梨、李子、
沙梨、方柿、青枣、香蕉、
柑橙、芒果等,完成水稻种植面积3800公顷,水稻产量2.24万吨,肉鸡饲养量315万羽,荔枝产量5580吨,生猪饲养量3.9万头,出栏3.5万头,家禽饲养量330万羽,利用那料、吉水、ト丹、东联蔬菜基地发展蔬菜种植,并扩建那料蔬菜生产基地,实现蔬菜种植面积2466.67公顷,其中那料蔬菜基地连片种植蔬菜达到1733.33公顷,成为
钦北区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
工业
小董工业园是钦北区三大工业园之一,重点发展食品、
大宗商品、羽绒、饮料、皮革、禽畜加工、果蔬深加工等,主要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园区。
在经过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盲目投资和盲目集资后,进入新世纪后小董镇重新调整战略,在扶持原有羽绒、建材等工业基础上,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刚祥硅锰合金公司、进发羽绒、钦欣农具等一批工业企业。
2008年,小董羽绒厂等8家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稳步发展。实现产值5.24亿元,税收1794.46万元,其中,进发羽绒厂实现产值4993万元,创税25万元,有效的带动了我镇传统产业的稳步发展。矿业生产效益明显。我镇矿业企业7家,实现产值4.25亿元,创税1945.63万元,占全镇工业产值的39%,占全年税收的76%。其中,刚祥硅锰合金厂实现产值3.4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32%,比上年增长83%,成为
钦北区唯一一个实现产值超3亿元,税收超千万的企业。
2011年,小董镇有2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3.2亿元,税收1354万元,矿业生产效益明显,全镇矿业企业7家,实现产值3.7亿元,创税1012万元,占全镇工业产值的59.6%,占全年税收的52%。
商业
民国19年(1930年),圩内有商店425家,较大的有27家,纺织、食品、铁器加工等手工业发达,细米、蚕丝、白布、手巾、铁猫、
麻通等是远近闻名的
畅销商品。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年代中期,达到空前繁荣,形成了建材、羽绒、化工、炮竹、铸造、木器加工、杆秤、草帽等二十多个行业体系,构成了建材业、交通运输业、羽绒业、商业批零饮食业、
建筑业、草帽业六大经济支柱。
1996年后,受亚洲金融风暴和经济发展过热的影响,钦南
二级公路、上大二级公路、
桂海高速公路通车,以及行业的调整,使小董失去了比较优势,经济发展陷入低谷。可是小董人并不气馁,不断认清自身优势,趋利避害。
小董是、钦、灵三县交界地带20多个乡镇的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工业品销售交易中心。商铺林立,产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一年四季商贾云集,交易活跃,素有“小南宁”之称。小董镇建立有交易场、城东市场、水果和果苗市场、米糠市场、铁木器市场、三鸟市场、小董中心市场等一批市场。
从2000年起财政收入连年超千万元,2005年仅税收收入就突破千万元大关,是
钦北区首个税收收入超千万元的镇。2008年,全镇完成社会生产总值22.2亿元,增长20.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产值4.2亿元,第二产业实现产值10.9亿元,第三产业实现产值7.1亿元,三产比重20:48: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亿元。财税收入2570.91万元,首次突破2000万元大关。
2011年,小董镇商业外贸是邕、钦、灵三县交界地带20多个乡镇的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工业品销售交易中心,商业网点102个,职工1974人,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6806.7万元,比上年增长14.35%,2个农贸市场年交易额2988.26万元。
金融
2011年末,小董镇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6.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各项贷款余额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文化
地名由来
明万历年间,董茂兰、董茂顾兄弟二人倡建,请命于
钦州市知州董延赐圩名为小董,
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四大名镇之。
风土人情
小董镇的节日有
春节、
清明节、
上巳节、
端午节、七月十四
中元节与盂兰盆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等。倡导新风尚后,生寿婚丧从简,80年代后婚宴、敲丧等风习重新流行。
特产美食
概况
小董镇的特产主要有
小董麻通、
杨梅。除此之外还有
酱油、“大红节醋”、“
酸辣椒”、果园鸡、杨梅、花卉、荔枝、
泸州桂圆、
头菜、大蒜、马蹄等等。
小董麻通
小董麻通是钦州市
钦北区小董出产的地方著名小食品。小董麻通用香糯粉加红肉芋粉为
基酒,配入
白糖,搓成小粒,置于油锅中炸成直径三四厘米、长达10~12厘米、中间发泡而不空的小圆柱,再裹以薄糖,周身滚贴炒香的芝麻即成。因用芝麻包裹,内如
通草而得名
麻通。
小董麻通具有轻、香、甜、酥、脆俱全的特点,大而不重,甜而不腻,酥脆爽口,食后余香满口,令人回味。1981年在广西糕点制作工艺评比会上,
小董麻通首摘桂冠,名列前茅,其后获奖连连,名声远扬,成为
春节期间和平常品茶最受人欢迎的食品之一。
钦州市钦北区小董镇盛产杨梅。与其他地方相比,小董杨梅早、中、晚熟的品种搭配较,红梅、黑梅、
白梅均有,共有十多个不同品种,可谓杨梅种质资源库。小董杨梅不但上市早,而且收获上市时间长,从3月上中旬的早梅成熟开始到4月中下旬的迟熟白梅上市,直到“
国际劳动节”后才收获完毕,成熟上市时间持续50多天。
社会
教育
小董曾是钦北地区的经济、交通、文化和卫生中心,教育事业比较发达,有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创建的
铜鱼书院,现为小董中学。抗日战争时期
朱守刚、陈浩等革命者为宣传革命,在镇公所创办联保学校和十几个村联保分校。
改革开放后,镇政府相继投入巨资高标准规划和重建校舍,教学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全镇共有高完中1所,初级中学3所,全日制村完小18所,幼儿园2所,学生1.6万多人,中小学教职工621人。
1996年全镇“两基”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2004年小董中学和中心小学通过自治区“甲级一等学校”的评审,双双荣获“
钦州市文明单位”,被定为“钦州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2006年中心校被评为
广西壮族自治区“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小董中学被列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小董中学2008年参加中考人数310人,就有33人取得全A等次,并独揽
钦北区中考一、二、三名,中考优秀生比率居钦北区之首。2008年高考取得较好成绩,考上重点线6人,本科158人,大专线以上329人,上线率达59.2%。一本上线人数和大学上线人数均居钦州市前列。
2011年末,小董镇有高完中1所,在校生3370人,专任教师194人;初中1所,在校生1532人,专任教师95人;全日制村完小39所,幼儿园12所,在校生1.2万多人,小学专任教师54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学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教育经费达5291.9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5010.1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3007万元,比上年增加294万元,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
总支出比例为99.99%,比上年提高了2.76%。
科技事业
2011年末,小董镇有各类科技人才26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96人,经营管理人才67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03人。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小董镇有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各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1个;各类文化专业户5户;各类图书室17个,藏书5万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人员达130人。
体育
解放后小董公共文体设施得到巨大发展。2009年另选址建设了1座镇级文化大楼,1个可容千人的电影院,1个藏书3万多册的镇级图书馆和2个村级图书室,体育设施有篮球场、足球场、
羽毛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台等公共体育设施和台球、游泳场、溜冰场等有偿服务设施,民间成立有健身队,曲艺队,舞狮队和舞龙队和文化一条街,文娱活动活跃。
医疗卫生
小董镇有镇级卫生院一个,2009年建成投入使用的新卫生大楼,是钦北区第一个拥有电梯服务的综合性卫生大楼,各行政村设有卫生所。其中小董中心卫生院是钦北区最大的综合性医疗保健机构,设备先进,医疗技术力量雄厚。
2011年末,小董镇中心卫生院是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一级甲等卫生院,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个,门诊部(所)2个;床位145张,每千人有病床1.5张;固定资产总值1427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69名,其中执业医师23人,
执业助理医师10人,注册护士55人,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23315人次,16个村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小董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26户,人数8963人次,支出183.2万元,比上年增长31.2%,月人均204.41元,比上年增长27.36%;医疗救助119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967人次,共支出12.3万元,比上年增长15.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580户,人数5993人,支出197.43万元,比上年增长69.3%,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710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12.9万元,比上年增长18.3%,社会福利费用40万元,比上年增长9.7%,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2.8万人,参保率93.6%。
基础设施
2002年以来,小董镇实现全镇移动电话信号全覆盖,全镇有移动电话用户约5万户,固定电话约13200万户,宽带用户约7500户。
小董镇镇区自来水厂始建于1975年,累计总投资3000万元,有供水管道27千米,取水点设在小董镇大虫岭、回头岭、石梯水库,
日产汽车公司水5530立方米,大小用户4000户。
2011年末,小董镇有11万伏变电站1座,年用电量达到1.5亿千瓦时,年售电量累计完成5322.54万千瓦时。
水利
2011年小董镇有茅坳(石梯灌区)、那亭等2座小型水库,灌既面积180公顷;小型水库10座,灌溉面积381.33公顷。辖区14座水库总库量为736万立方米。
道路
2011年末,小董镇镇区道路总长61千米,桥梁2座,总长300米,完成安装街灯630盏,电子眼4个。
交通
小董镇距离西北方向的
南宁吴圩国际机场100千米。
南宁市至
防城港市铁路和南宁至
钦州市、钦州至
灵山县太平镇,钦州至南宁市
邕宁区等公路经过境内。2008年,完成小董至那蒙、板城、西陵、榃头、那道上片自然村、那道下片自然村、奇陵板暮自然村、那兰村等8条35千米村级水泥道路硬底化。2011年12月,新修小董至大垌水泥硬化道路,2012年4月完工,极大地加强了小董跟钦州市区的联系。公共交通镇区汽车客运站于1996年建成,分长途和短途客运。2011年末,有小董至各地长途客运汽车11辆;短途客运汽车有小董至
钦州市22辆,小董至大直9辆,小董至那蒙9辆,小董至
南宁市27辆。
旅游
景点
铜鱼书院是小董镇小董中学的前身,创建于清光绪癸巳十九年(即公元一八九三年),由小董吉水村乡绅、有识之士方凤元倡议,民族英雄
冯子材大力赞助,地方群众集资兴建而成。校址位于
钦北区重镇——小董圩中部回头岭处,占地四十多亩,周围地势平坦,西临小董江,北距钦州名山——
板城镇(即
古窦岭)不远,故名“铜鱼书院”。书院大门宽阔,上方石刻“铜鱼书院”,两边石刻对联“铜柱功勋地,鱼龙变化时”,系
钦州市知名人士王士宗(字希曾)所书。联中“铜柱功勋”,是引用历史典故而成。
铜鱼书院落成之时,冯子材书赠“天开文运”和“尔为君子儒”牌匾,分别立于书院正门和中厅之内(此两牌匾今已散失)。中座由于多年失修,是为危房,经有关部门批准已于一九八八年拆除。1966年~1976年,学校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一些是非被颠倒,铜鱼书院原有的部份古迹被毁坏,图书资料几乎散失尽。
小董伏波庙
小董伏波庙俗称大王庙,位于钦北区小董镇东南糖行街011号,濒临小董江畔。据民国《钦县志》载,此庙建于清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与康熙岭横山伏波庙基本同时兴建。这是一座纪念历史名人的
庙宇。整座古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庙屋脊堆塑蝠迎玉出,阳塑“富贵荣华”四字。正殿沿壁“
渭河求贤”等古画尚存,彩色绚丽,
金虫翠鸟科,栩栩如生,奇花异草丹像,人物情趣怡然。该庙曾在光绪、民国年间重修几次。临街匾书“大王庙”,古庙坐东北向东南,遥望
交州。
代表人物
方凤元(1849-1895):小董吉水滩人,曾于本村建三树斋书房授徒,后率子投笔从戎抗击法
帝国主义侵略军,任
冯子材襄理文。班师回国后以军功授训导
县丞,后不满官场黑暗重操旧业,集资创建
铜鱼书院,任校务主持兼教席。
张之英(1884-1960):名海忠,字兆雄,小董那兰村人。曾任
孙中山领导的粤军排长、连长、营长。
陈济棠主粤期间,任钦廉边防警卫总队长、粤军第四独立团团长、教导师副师长、广东海军舰队司令员,1936年授少将军衔,1941年任蒋介石二十二军参谋长。
朱守刚(1918-1979):小董镇中山街人,出身贫寒,曾在国民党19师政工队、26集团军政工队和灵山县自卫大队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期间受中共地下党教育,转回小董开展地下革命工作,创办联保小学。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钦县武装起义,担任“钦县人民解放军”指挥。之后任三支队参谋长、副司令员、十万山地委委员。人民政权成立后,历任钦县工委书记、县长;
东兰县县长、县委副书记;百色地委副秘书长、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地委副书记;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
古德就:小董镇多隆村人,1965年考上
华南农业大学,后留学
英国,回国后任华南研究院院长。
陈健:小董镇多隆村人,1962年考上
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任院党委书记。
韩瑜,女,1983年出生,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小董镇中心小学教师。2003年,荣获中华孝亲敬老楷模
提名奖和全国孝亲敬老之星,200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