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寺
广东四大名刹之一
庆云寺,位于肇庆市鼎湖山南麓东部,是广东的四大名刹之一。寺庙建在山上,依山势分成7级,1-2级为花园,寺院建筑群则分布于3-7级。
庆云寺前身是始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的莲花庵。崇祯九年(1636年)以庵址扩建为庆云寺,略具规模。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又增建殿堂佛阁,再次扩展。共有大小殿房100余间,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全寺占地17000平方米。
庆云寺在国内和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在历史上鼎盛时期,曾有寺僧千名以上。清咸丰十年(1860年)因兵被焚,次年募化重修,恢复宏观。光绪十九年(1893年)慈禧六十寿,敕赐“万寿庆云寺”木匾及《龙藏经》,又一次修。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严重破坏;拨乱反正后,落实宗教政策,僧人管理寺院,重塑佛像,举行斋醮科仪,该寺得以重光。1980年后,新建唐朝日本高僧僧荣睿纪念堂、指月台及龟池。
寺内保存的文物很多,以大铜钟、千人、翡翠玉佛像和慈禧赠匾、尚可喜尚可喜赐给庆云寺始祖作为“法座”的王座椅最为有名,而舍利子、《龙藏经》及千佛僧衣更有庆云寺“镇山三宝”之称,在“文化大革命”中,《龙藏经》被毁,千佛袈裟下落不明,现仅存舍利子,成为该寺极为珍贵文物
位置境域
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位于鼎湖山中部偏东的山谷中,座西面东,环境幽静,古木参天,具有浓重的东方建筑艺术特色,是广东省四大名刹之一,也是广东自然环境最好的寺庙。庆云寺始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地成七级,倚山势构筑五层殿宇,计有大小殿堂100多间,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规模宏大。
庆云古刹,质朴而宽宏,庄严而典雅,雄伟而肃穆,以其独特的东方建筑艺术风格而闻名中外。寺内,文物古迹甚丰,如舍利子、千人镬、大铜钟、白茶花树、平南王大法座、《砂藏经》、百梅诗碑、梅花图碑刻,叶赫那拉氏的"敕赐万寿庆云寺"牌匾等,都以其神奇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现庆云寺已被列为中原地区142个重点对外开放寺庙之一。
沧桑历程
史载:“庆云寺在城庆延铺,宋咸平二年建”“寺本宋都尉蔡梦祥舍宅为兹邑为名蓝”,法脉由嘉兴市传入。然而随着岁月的剥蚀,庆云禅寺渐有颓废“寺旁隙地渐没入民间,僧徒遂散”。明嘉靖末年,寺院被道人强占。万历年,县令段尚绣查处此案,庆云禅寺回归佛门。可是此时的庆云禅寺已是面目全非,百废待兴。幸有秣陵街道(今江苏江宁区)安隐院僧洪禅师来领寺事,启告十方,募缘修寺。万历二十六年,在县令陈继畴的大力支持下,“诸檀越善信踊跃效命施财”,未几“大殿、山门、禅堂、香积无不一新”,殿内“发金身之容,石筵香案之供,皆种种庄严”,“又建二楼于殿旁,左钟右鼓,以警晨昏。”“庆云清梵”也成泰兴市四景之一,寺院再现辉煌。
顺治,硕原志禅师和洪约禅师相继住持庆云禅寺,朝廷赐“敕赐庆云禅寺”楠木匾额立于寺内(传为御笔)。康熙十六年,住持宜泽禅师建西竺庵;续有雪悟、旦孚、佛眉、德溥、妙、真济、照潭等名僧先后住持庆云禅寺,相继修缮殿宇。至光绪年间,在全寺一百一十亩土地上,拥有三门殿、天王殿、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大佛 殿、准提楼、千佛楼、定慧斋、崇福院等建筑130余间,僧众数百人,另外还有下院法乳庵、观音庵宝莲庵和普同塔院。全寺黄墙黛瓦、飞檐翘角、古木参天,四周均为河水环抱,只有一石桥通入寺内,形成城中之城。庆云禅寺成为名闻大江南北的大丛林。
民国以来,履苇、慧真、智林相继住持庆云法席。1940年,泰兴市沦陷后,伪十九师蔡鑫元部强占庆云禅寺为司令部,他们砍伐古木、毁坏僧房,佛门圣地被肆意践踏。1946年,国民党一百军刘光宇部将团部设在寺内,他们筑地堡暗道、防御工事,将寺内建筑设施损坏得百孔千疮。1946年夏秋之际,粟裕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野战军苏中战役的首战宣泰战役中,刘光宇部依托庆云禅寺作最后的顽抗,寺内建筑弹痕累累,这座凝聚着佛教文化艺术结晶的古刹,遭到很大破坏。
十年浩劫中,庆云禅寺作为“文革”接待站,1973年改为“县革会”第二招待所。1986年,庆云禅寺在其下院宝莲庵遗址上恢复重建,1990年经省政府批准对外开放!
高僧大德
妙懋禅师
妙懋禅师,庆云寺第十七代住持。史载其“十六岁因照井见僧像,悟前身乃度牒归释,性恬雅,内典外尤多所究心”。禅师修持精进,明心见性,先后两度住持庆云寺。后圆寂于寺内,史载:“逾岁圆寂,梅忽先槁,乃集大众预示以西逝期曰‘老僧本自山中来,今日仍归山中去’其来去明白,真能了彻前后身者”。
德溥禅师
德溥禅师,庆云寺第十五代住持。有“诗僧”之称,史载其“工诗,有《腰雪堂集》一卷,宋生王令树孙骥为之序”。
佛眉禅师
佛眉禅师,学识渊博,擅长书法,史载:“佛眉,庆云寺僧,性清雅,于释典外究心儒书,临摹颜真卿争座位帖》决无缁流俗态,浙人闻其名,请主灵隐方丈”。
硕揆原志禅师
硕揆原志禅师(1628-1697),号借巢,盐城市孙氏子。手刃父仇后于顺冶庚寅(1650)投海州佛陀寺出家。嗣法杭州灵隐具德弘礼门下,为汉月法藏再传弟子,临济三峰宗门下俊杰,著名的禅宗大师。康熙帝十五年(1676)硕揆禅师主庆云,主张禅净双修,为庆云寺中兴后第八代住持。《清敕修大藏经》高僧语录栏和《正源略集》中均有其在庆云寺讲经开示的语录。禅师圆寂后,朝廷赐谥净慧禅师,着《七会语录》、《借巢诗集》等行世。
法轮古塔
法轮古塔始建于清顺治,复建于爱新觉罗·玄烨二年(即公元1663年),当时位于原庆云寺下院宝莲庵内,后宝莲庵被毁,唯有此塔独存,至今已有350余年的历史。史载,清顺治中,僧人宝莲宴坐、经行于此,后在成延珍、沈兆丰、陆士明、季显庸、徐九皋等诸多善信资助下,建造法轮庵和法轮塔。庵既成,“更募老山檀香成菩萨像,就旁置香火田一百四十一亩五分。”“其地之所出煮糜济众。”一时“四方老衲雏僧携瓢提笠、安单就食者往来如织,不减胜地丛林。”只缘庵主宝莲圆寂,法轮塔未能封顶安刹而功亏一。法轮庵也因为宝莲募建,由此人称宝莲庵
幸有法轮庵“护法捐资”者之一的季式祖,于康熙帝二年继承宝莲和尚未竟事业,再修法轮塔,但不知何因,仍失其顶,遗为憾事,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1989年原县政府在宝莲庵遗址上复建了庆云寺,法轮塔现位于庆云寺塔院内,和庆云寺一体成为泰兴市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存和人文亮点。
山门
山门正上方有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居士手书“庆云禅寺”四个镏金大字;两边八字墙上的“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八个铜字为已故高僧真禅法师手迹,笔力圆润遒劲,尽显一代高僧的风骨。山门内东西两侧分立彩塑哼哈二将
天王殿
山门内甬道两侧分布着钟鼓楼,过甬道便是天王殿,殿内中央面南端座其上整日满面笑容的是弥勒菩萨,袒腹大肚,喜笑颜开,使人有一种皆大欢喜的感觉,深得人们的喜爱。两边对联尽显其心“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天下可容之事”。背后威严的护法韦驮是佛门的护法天神之一,相传他在释迦佛涅后火化遗体时曾奋勇抓获盗取佛牙舍利的罗刹鬼,夺回舍利,赢得了诸天众王的赞扬,认为他能驱除邪魔,护法佑民。因此,中国佛教寺院中的韦驮护法多以威武勇猛的将军形象出现,且面向大雄宝殿,以示护法赤诚之心。两边怒目魁伟的四大天王为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在佛门中他们各自率领着八神将守护四方天下。
大雄宝殿
出天王殿,过丹,沿着中央通道抬级北上便是大雄宝殿,大殿重建于明末清初,歇山单檐抬梁式结构,朴实而庄严,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殿上“大雄宝殿”四个大字及殿内两副楹联均出于名士之手,中间一联为已故高僧释茗山手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适逢四十年风调雨顺呈安庆市,慈云普荫三千界塔影钟声示色空”。这幅对联巧妙的将“庆云”寺名隐于其中且描绘了庆云寺的特有景观,书法精妙,笔走龙蛇,高僧才情尽在其中。两旁的一副是由泰兴市籍书法家、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书法教研室主任陈仲明教授书写的“幕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书法境界十分高深。
大殿正中供奉着本尊释伽牟尼佛,两边东为药师佛,即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大医王;西为接引佛,又称“南无阿弥陀佛”、“无量光佛”等,三尊大佛神态安详,金光耀人。大殿上方正中的斗八藻井在中国古典主义建筑的藻井样式中极为罕见,建筑学上很有研究价值。
大殿两侧供奉有十八罗汉,他们或喜或怒,或悲或慎,神态各异,妙趣横生。三尊大佛背后的是海岛观音雕塑,南海观世音菩萨手持净瓶杨柳,脚踩头,童子龙女诸多善知识分布于海岛各处,翊如生,蔚为大观。
观音殿
大雄宝殿东侧是观世音殿,里面供奉的又是一种观音造形,这尊观音像呈跌坐,结大悲印,神态端详。佛教中称为“圣观音”,又作正观音,是密宗所说的“六观音”的总体和正体,亦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观世音菩萨,以发大悲心救度持其名号者而闻名于世。
藏经楼
沿着大雄宝殿和观音殿中间的甬道往后就是藏经楼,藏经楼底层中间法堂供奉着玉雕释伽佛,佛像用上等缅甸白玉雕琢而成,工艺精湛,表面服饰镏金,华美异常。佛像呈跌趺坐,结无畏印,佛面清秀慈祥,目光烁,唇角含笑,众生观之,顿生敬仰慈悲之心。楼上藏有佛典《清敕修大藏经》一百部、清代顺治御赐“敕建庆云禅寺”楠木扁额一块和清版《大藏经》1000余部。清版《大藏经》于清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三年(1735年-1738年)在北京刻成,全藏724函,1669部,7168卷。刻成后仅印100部,颁国内名寺珍藏,所以又称“御赐龙藏”,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为庆云寺镇寺之宝。
塔院
出藏经楼,沿大雄宝殿西侧向前便是地藏殿,里面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过地藏殿,就是西厢房,法轮塔就位于寺院西厢院内,此塔建于清康熙帝二年,历经三百多年岁月的剥蚀,原已十分破旧。为保护历史文物,1994年政府拨款进行了修缮,修缮后的法轮塔,高五层,外形八角,内呈正方。三十二尊石刻佛像分嵌于佛塔内壁,古朴典雅。凭塔临风,东望,市内高楼大厦繁华市井尽收眼底;西眺,天际,江水滔滔,云帆点点,晚霞染赤,扬子胜景一览无余,颇有“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气势。使人感到妙趣横生的是,每当傍晚,总有一群八哥翔集塔顶,伴着晚霞,绕着塔顶飞来飞去,成为庆云寺独特的自然景观。塔院内莺啼鸟鸣入耳,草木幽香入腹,风过处塔铃铮然,修竹摇曳,松涛阵阵,真可谓“古刹山门枕流水,苍松翠竹有烟霞”。
当年庆云寺高僧德溥禅师曾流连于此园,留下了《夜宿法轮塔院》之吟,诗曰:城西问讯老僧家,咫尺名园隔水斜。满院烟浮孤塔影,数群鸥泛一溪沙。春风次第争新草,山色朦胧亲晚霞。好共徘徊高塔下,闲持茗碗对梅花。有居士在一览庆云风光后赞曰:禅院无须隐深山,香护绿隐生紫烟。老僧闲作庭院步,了悟何必坐蒲团。
庆云龙藏
乾隆清敕修大藏经》,又称为“乾隆大藏经”。它是清代唯一的官修大藏经,由两代皇帝雍正帝和乾隆敕命编修,由和颐庄亲王爱新觉罗·胤禄、和颐和亲王弘昼主持编刻。自雍正十一年(1733年)编刻,至乾隆三年(1738年)12月15日完成,共收经1669部,7168卷。其所收经文之多,字体雕刻之精美,历代藏经皆无出其右。
庆云寺的这部《大藏经》,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由京城请回。当时镇江焦山定慧寺、金山江天禅寺,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隆昌寺、泰兴庆云禅寺等江苏省十大名刹联合,结团偕往北京,具呈内务府,敬请十部龙藏,每寺一部。得到皇帝批准后,十大名刹自备纸张,雇工开版印刷。
印刷后,再请御旨,择吉日遍请京内高僧启建法会,装箱起运。皇帝还赐金符銮驾护送藏经,并赐请藏高僧紫衣玉印和锡杖如意。一路上请藏经的诸大寺皆制有“奉旨回山”、“钦赐龙藏”的牌匾,沿途官员接送,水陆桨轮船,上上下下,十分风光便利。
请回来的经,只是宣纸卷儿。然后将它折成经折本,每册再用泰兴市特有的银杏树制成夹板,九册一盒。盒子采用香檀木,计750余盒,分装十几大橱柜。盒子上、夹板上皆刻上经、律、论的名字。取阅时,先看目录,抽取一盒,不动余盒。
因文革之难,“龙藏”流落民间惨遭破坏。落实宗教政策后,庆云禅寺恢复重建,历经劫难的“清敕修大藏经”被重新迎回,现存于藏经楼中。
朱铭盘与庆云寺
朱铭盘(1852—1893),字俶,江苏泰兴人,晚清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幼年朱铭盘家中贫寒,衣食堪忧,但其聪慧好学,过目成诵,于儒、释道三家皆有究心。时城中有巨刹,名“庆云寺”,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历代高僧辈出,人文荟萃。朝庭曾御赐楠木匾额及龙藏,享誉大江南北。寺中藏书丰富,住持照潭和尚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学识渊博。朱铭盘常出入于庆云寺,向照潭和尚请教学问。和尚见其性情耿直,不拘小节,聪颖清雅,虚心好学,颇具释子之风,十分喜爱。断定此子必有大用,便应机相授,任其遍阅寺中藏书,时时以禅理相论,虽无师徒之名,实成忘年之交。很快朱铭盘便脱颖而出,弱冠时已负才名,与南通市张謇范当世如皋市顾锡爵、海门区周家禄并称为“江苏省五才子”。
同治十年(1871年),朱铭盘离开家乡,惜别照潭和尚,随读于六合学署。同治十三年为两淮盐运使方浚聘为记室,办理文三年,深受器重。方赞其书法诗文“高古奇逸,离尘绝俗,近今人士,得未曾有。”其间朱铭盘书法渐成一家,除善篆隶外,其魏碑熔魏碑和汉隶于一炉,气魄雄厚,风格独特。他用魏体手书“东阳市古刹,西京宗风”一联赠于庆云禅寺,照潭和尚命人勒石于山门两侧墙上。
光绪三年,朱铭盘应聘于浦口区庆军统领提督吴长庆军中,与张謇周家禄、束纶、邱履平、林葵等名士同为军幕,深受吴长庆赏识,待以师礼。八月,有人告知朱铭盘,吴督拟为朱、张二人捐官为部,朱 铭盘不愿藉人力进身,以书信相询于非闇潭和尚,和尚支持其以科名正途进身的想法。朱、张二人遂再三推辞吴督好意。光绪八年朱铭盘中举,光绪十一年张中举,二十一年中状元。不久光绪帝戊戌变法,废除科举,张就成为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状元。
其间,照潭和尚整修庆云禅寺,朱铭盘明朝军事繁忙,仍抽出空来帮庆云禅寺谋划募捐,不久寺内殿堂楼阁为之一新。光绪六年九月十二日,照潭和尚在庆云禅寺圆寂,享年五十五岁,朱铭盘闻之十分悲痛,回乡哭祭。
光绪十年,吴长庆金州军中病逝,宾客星散,朱铭盘与张謇诸人述别南归。回乡后,朱铭盘愈发崇信于佛法,时时往来于庆云寺,并与方丈贯之禅师交好。对于贯之禅师不执于经文,于行住坐卧中参禅悟道十分称道。他对贯之禅师圆融处事、统理大众井井有条很是佩服,故贯之和尚圆寂后他曾作一挽联吊曰“不执三藏经律论,只知柴米酱醋茶”。
光绪十一年五月,庆云寺为照潭和尚举行荼毗之典,造身塔于寺西普同塔院。朱铭盘彻夜难眠,写下了著名的《庆云寺照潭和尚身塔铭》,并书写书丹于寺内(即原庆云寺中之六角碑)
光绪十三年,朱铭盘丁忧回乡,常小住于寺中修身养性,并修订昭仁公主家谱序。十七年,因军功朱铭盘被保为知州,效命于金州军营。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八日,病逝于金州军营,年仅四十一岁。直隶总督王文韶奏请朝庭,按知府阵亡例赐恤。第二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因日寇入侵,朱铭盘眷属扶柩南归,曾停灵于庆云禅寺超度。后张謇为他经纪丧事,并安排眷属生计。
文革之中,原庆云寺被毁,寺院两边墙上朱铭盘手书对联同遭破坏,其与庆云寺往来信札、刻有照潭和尚身塔铭的六角碑和贯之和尚碑铭等遗存一同不知所踪。值得庆幸的是,改革开放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庆云禅寺于1989年重新建成开放,虽无晚清鼎盛时期的宏大规模,但也殿堂楼阁井然,道风纯正,修学并重,香火旺盛,不失当年之风貌。在现任住持能慧法师的主持下,庆云寺积极发掘古老的文化积淀,搜寻文革中流失的文化遗存。2005年11月,贯之和尚灵塔在一户居民院中被发现,并迎请回寺院。此塔呈六角形,四面砖雕,一面刻字,内容为变体篆书:“传临济正宗四十三世泰兴庆云堂上第十一代上贯下之平公和尚之塔”,字形优美,笔力圆润,据老人们回忆为当年朱铭盘手书。现重现于世,回归庆云,向我们证实了当年那段少有人知的秩事。
参考资料
庆云寺.携程.2023-11-03
广东肇庆庆云寺.寺庙信息网.2023-11-03
许愿祈福过大年.人民网.2024-01-16
庆云寺.肇庆市人民政府.2023-11-30
目录
概述
位置境域
沧桑历程
高僧大德
法轮古塔
山门
天王殿
大雄宝殿
观音殿
藏经楼
塔院
庆云龙藏
朱铭盘与庆云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