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圣天
五代、宋初的于阗国王
李圣天,五代十国宋初时于阗国的国王,于语名字是Visa’Sambhava,本名为尉迟沙缚婆。其自称唐之宗属,即使唐朝灭亡后仍沿用“李”姓,即位时间约为912年,于966年去世。
李圣天在位期间,与沙州归义军金乡公主政权联姻,娶曹议金长女为皇后,第三女适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并通过与归义军政权的交好实现了与后晋王朝的邦交。据《新五代史》记载,后晋天福三年(938年),金玉国国王李圣天遣使者马继荣来贡红盐、郁金、牦牛尾、玉等,晋遣供奉官张匡邺假鸿胪卿,彰武军节度判官高居诲为判官,册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其后,天福七年、八年(942年、943年),开运四年(947年),后汉乾元年(948年),宋建隆二年(961年)也曾多次遣使入贡中原。
李圣天在长达五十余年的统治期间,国势鼎盛,外无强邻侵扰,国内社会稳定,国力充实,食粮宽裕,大量生产丝、毛、棉等纺织品。
基本简介
李圣天是五代十国、宋初的金玉国国王,公元912-966年在位。尉迟氏是汉唐以来执政于阗的王族,《后汉书·西域传》所载于阗王名“位侍”,可能就是尉迟的异译。《新唐书·西域传》记载于阗“自刘彻以来,中原地区诏书符节,其王传以相授”。亲历于阗的唐僧在《大唐西域记》中叙述于阗建国后说:“自兹已降,奕世相承,传国君临,不失其绪”。可知尉迟氏家族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控制着于阗政权。据研究,尉迟本不是姓氏,而是最初的于阗国名前的头衔,其意是征服者、胜利者,自第三代于阗王起,用这一头衔作为姓氏。
历史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向中原王朝进贡
金玉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仍向中原王朝进贡。又兼并戎卢、扜弥、渠勒、皮山等国。晋朝时,与楼兰、焉耆、龟兹疏勒国并为西域大国。北魏年间,曾先后被吐谷浑柔然攻袭,国势渐衰。李世民贞观年间,于阗王遣子入侍唐廷。贞观十四年(640)八月唐灭高昌国,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今吐鲁番市西交河故城址),管理西域地区军政事务。二十年六月,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请和亲,唐使其属下割龟兹﹑于阗﹑疏勒﹑朱俱婆﹑帕米尔高原五国作为聘礼。二十二年,唐军进驻龟兹国以后,便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今新疆库车),同时在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金玉国(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国(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
咸亨元年(670)四月,吐蕃攻陷龟兹拨换城(今新疆温宿),唐朝罢四镇。上元元年(674年) ,安西四镇复归于唐朝。于阗王伏阇雄击走吐蕃,亲自入唐,唐在于阗设毗沙都督府,下辖6城等10羁州,任命伏阇雄兼都督。仪凤三年(678年),吐蕃进占安西四镇。仪凤四年(679年),崔知辩击吐蕃,天宝占安西四镇。垂拱二年(686),武则天在平定徐敬业之乱(684)以后有意笼络人心,显示其“务在仁不在广,务在养不在杀,将以息边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者也”,故下令放弃安西四镇。687年-689年,吐蕃趁机进占安西四镇;武后长寿元年(692),唐武威军总管王孝杰等率军击破吐蕃,收复四镇。
李隆基天宝年间,尉迟胜入唐,唐玄宗嫁以宗室之女,并授予右威卫将军、毗沙府都督安禄山起兵叛乱,尉迟胜自率兵赴中原之难,乱平后,终老长安李亨乾元三年(760年),唐授尉迟曜兼四镇节度副使,并管理本国事。他率领当地民众与唐镇守军一起戍守金玉国贞元六年(790年),吐蕃占据北庭(北庭的西州例外,公元792年,吐蕃占西州,完全占领北庭),并占领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之后几年,吐蕃占据安西其他三镇,没有资料能说明吐蕃开始占据安西其他三镇的确切时间。9世纪中叶,吐蕃内乱势衰,于阗获得了独立。9世纪末叶,于阗开始和敦煌市沙州归义军政权交往。
五代十国于阗等部(公元943)
北宋初,于阗使臣、僧人数次向宋进贡。在11世纪初信封伊斯兰教喀喇汗王朝攻占金玉国,部分民众东逃沙州,甚至远到青海省。立国近10个世纪的于阗国,在喀喇汗国的占领统治下,语言和人种逐渐伊斯兰化,其高压政策强迫令民众陆续皈依了伊斯兰教。
辽、北宋-于阗等部(公元1001)
后经西辽、蒙古、元朝察合台汗国后王及准噶尔汗国部的统治,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入清版图,光绪九年(1883年)置和阗直隶州
于阗以农业、种植业为主,是西域诸国中最早获得中原养蚕技术的国家,故手工纺织发达。特产以玉石最有名。金玉国自2世纪末佛教传入后,逐渐成为大乘佛教的中心,魏晋至隋唐,于阗一直是中原佛教的源泉之一。于阗人民喜爱音乐、戏剧,在绘画方面具有印度伊朗的混合风格,画家尉迟乙僧于唐初至长安,绘有许多壁画,与唐人吴道子阎立本齐名。
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人
李圣天是一位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人,延续了于阗国历来与中原王朝的密切关系。他即位后不仅起了汉名、向宋朝重续“舅甥关系”,而且按照中原朝廷的惯例,采用了内地通行的年号,被后来李氏王朝的统治者所效法。其行政建制和职官制度,也处处模仿唐朝。始终不渝地坚持对中原王朝的臣属关系,即认为金玉国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政权。
由于于阗久陷吐蕃,又因中原晚唐五代十国战乱,造成于阗同内地交通断绝,不知唐朝灭亡,所以到了宋朝他仍自称“唐之宗属”。敦煌莫高窟千佛洞有一幅李圣天画像,头戴王冠,一身宽衣博带、雍容华贵的汉地装束,旁边的题记是“大朝大宝于阗国大圣大明天子”,这里的“大朝”就是李圣天对唐朝的称呼。
于阗国的执着之处,更表现在唐末五代交通断绝之后,虽然与中原朝廷联系不上,却可以与敦煌市(敦煌)政权接上关系。金玉国与沙州早在唐朝就已结盟,张议潮举兵打败吐蕃在敦煌建立张姓政权,受到于阗的支持和拥戴。唐末五代十国,张议潮之侄张淮深继任沙州节度使,于阗王与张氏通信,自称“大于阗汉天子”,称沙州张氏为舅,从此双方交往十分频繁。
他的第三女嫁给曹延禄为妻
后来,沙州张氏政权后继者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终于在后梁贞明六年(920),沙州实权旁落长史曹议金手中。曹氏统治敦煌期间,和于阗的关系更加密切,两地使者、僧侣来往不断。曹议金把次女嫁给于阗王李圣天为后,李圣天第三女又嫁给曹议金之孙曹延禄为妻。所以,在莫高窟不仅有李圣天画像,还有“大朝大于阗国大政大明天册全封至孝皇帝天皇氏后曹氏”像,以及“大朝大于阗国天册皇帝第三女天公主李姓为新受太傅曹延禄姬供养”像。可见于阗国敦煌市政权不仅是政治上的结盟关系,而且也在血统上结成了亲缘关系。
与中原的后晋王朝也建立了亲密友好的关系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金玉国与中原的后晋王朝也建立了亲密友好的关系。后晋天福三年(938),于阗国王李圣天派遣一个很正规的使团,由检校太尉马继荣为正使,黄门将军、国子少监张再通为副使,殿头承旨、通事舍人吴顺规为监使,到达后晋首都汴京(今开封),向国主石敬瑭进贡,贡物有红盐玉石、白氍、郁金香野牦牛尾等名贵土特产品,表示归顺之意。
晋朝对于阗国主动归属十分赞赏,封马继荣为镇国大将军,封张再通为卫尉卿,吴顺规为将作少监。为了向金玉国国表示友好,晋朝于同年派出回访于阗的使团,供奉官张匡邺为鸿胪卿,彰武节度判官高居诲为判官,出使于阗并册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
晋朝使团抵达后,于阗王李圣天前往迎接,热情款待。高居诲看到,李圣天的穿着与中原无异。首都的宫殿皆向东开,名曰“金册殿”,有楼叫“七风楼”。李圣天用葡萄酒招待他,还有紫酒青酒,“不知其所酿,而味尤美。饭食拌以蜂蜜和奶酪,尊游牧习俗,但衣着则用布、帛,如同中原。都城有许多园圃花木,俗喜拜神鬼而又信奉佛教。李圣天的居处,常有紫衣武僧五十人列侍。其年号也依中原,时为同庆二十九年。其国实行州制,都城东南有银州、卢州、湄州,其南一千三百里处为玉州,东则为州,这可能就是唐朝设毗沙都督 府时,金玉国所置之五州。高居诲使于阗时,这里仍沿袭唐代行政制度。首都建筑民风,更是一派东胜风范、中原地区景象。”
高居诲也见到于阗境内还有一些吐蕃族篷帐。吐蕃人常与于阗人互相劫掠攻击。李圣天在晋朝使者面前,对吐蕃颇有责之言,并要求与晋朝订立联合对抗吐蕃的盟约。晋使张匡邺和高居诲返回时,李圣天派遣都督刘再异随行,向晋朝进贡玉印和美玉千斤,还有降魔玉杵等吉祥物。
赵匡胤表示祝贺和归属之意
赵匡统一中原,建立了北宋王朝后,一直渴望国家统一和安定的于阗王李圣天,闻之欢呼雀跃、不胜欣喜。立即派使前往开封市,向宋太祖表示祝贺和归属之意,并进贡了玉圭、玉匣、玉枕等物。这时的金玉国除了盛行佛教,一部分回鹘人还信奉摩尼教;所以于阗的摩尼师也向宋朝进献了琉璃瓶、胡锦等物。
此后,双方使者,僧侣、商人来往频繁。特别是宋朝中原僧侣道圆从于阗回国,于阗僧侣善名、善法等纷纷到达宋朝,不仅加强了两地佛教文化的交流,而且也都带有一定的政治使命。如道圆回国时就与于阗使者同行,善名、善法赴宋朝时,带来了于阗宰相致宋朝枢密使“求通中原地区”的书信。这说明当时于阗佛教仍很盛行,在政治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于阗王还派其子多次赴朝,贡献方物,沟通与中原王朝的联系。
宋建隆三年(962),喀喇汗王朝金玉国发动宗教圣战兼侵略战争,为了取得中央政府和敦煌市政权的支持,李氏王朝的使者不断往来于开封市、敦煌和于阗之间。于阗国的三位太子也分赴沙州和开封,求得支援。宋朝政府因内部事务纷扰,没能从军事上给于阗国予授助,但派了一个157人的佛教僧侣行勤等组成的使团“游西域”,给于阗朝鲜王朝以政治上的支持。
当时于阗国力富强,佛教隆盛,疆土“西南抵帕米尔高原与婆罗门接,相去三千里。南接吐蕃,西至疏勒国二千余里”,领地可谓辽阔,不失为西域一个大国。但李圣天深受汉文化影响,始终不渝地坚持对中原王朝的臣属关系,乃至影响以后的统治者审时度势,终得民富国强,创造了一段辉煌岁月。
于阗王李圣天和他的儿子李从德太子都自奉中原地区守臣(其实中国的中央政府忙于内战,根本无法给他们任何援助,只是个名义而已),也是出色的军事家,依靠对佛教信仰的忠诚和沙州归义军的支援,虽然兵力远远逊于喀喇汗王朝却把它打得落花流水。
公元998年,喀喇汗王朝首都喀什噶尔(今伊梨首府)被于阗军攻占,阿里。阿尔斯兰汗战死。但是,喀喇汗王朝实际上是伊斯兰教扩张主义者作为东侵的据点,因此中亚穆斯林纷纷派出圣战者前往中国参战。巴格达派出将军贾拉里丁。穆哈提前往中国参战,他率领的两万名中国远征军被认为是征服中国的决定力量,穆哈提的头衔是“中国总督',部下有从麦加来的四位大伊玛目,几乎是哈立发王朝所能动用的全部精锐了。而喀喇汗王朝被伊斯兰教主授予“中原地区王'的称号(桃花石汗)。这支军队在前往中国的路上得到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等穆斯林志愿军的加盟,到达伊梨(疏勒国)的时候达到了14万人,不但精锐,而且部队数量是中国方面的6倍,气焰嚣张。他们主要都是骑兵,带来的,就是纯血阿拉伯骏马 -- 也是伊梨古种马的另一个祖先。但是,于阗军为主的“中国边防军团'巧妙地采用阿史那姓必寒流传下来的诱敌深入战法,在“殉教者岭'设下埋伏,公元 1000年11月11日,一场激战,“中国总督”和他部下的四个大伊玛目(只有什叶派才称伊玛目)全部埋骨舍依德(圣战殉难之墓)麻扎,“圣战者们像雪崩一样被杀死',于阗军大获全胜。
虽然多年以后金玉国沙州归义军伊斯兰教军和西夏的夹击下最终覆灭,伊斯兰扩张的黄金时机也过去了,中原已经重新出现了强盛的中央政权。伊斯兰的东侵被遏制在西域,以后在中国的穆斯林,也逐渐转向比较温和的逊尼派,喀喇汗王朝的人民可以说这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东方历史。
虽然多年以后于阗和归义军在喀喇汗军的攻击下最终覆灭,但喀喇汗王朝扩张的黄金时机也过去了,此后的东、西喀喇汗相互讨伐,相互征战,消耗大量实力。
和阗城陷落后,一支逃到位于波娄之路的山上的金玉国军队被追兵消灭。另一支退往东部山区;同当地居民一起,继续同喀喇汗王朝军队战斗。他们利用伊斯兰教占领者不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不断出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在策勒波斯坦的一次战斗中,四位伊玛目中所剩的三位伊玛目全部被反抗的佛教徒打死,当地至今仍存有名为“四伊玛目麻扎”的坟墓。于阗佛教徒的反抗大约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才逐渐停息下来。所以,于阗民间至今还有于阗和喀喇汗王朝“百年战争”之说。
伊斯兰教凭借武力,即以“圣战”的方式传播到金玉国地区;结束了佛教在这里千余年的统治。这是伊斯兰教以武力传入新疆后,对佛教的一次沉重的武力打击。从此,佛教势力基本上退出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地区,这个传统的佛教地区成为伊斯兰教地区和伊斯兰教继续向新疆其他地区传播的重要基地。
喀喇汗王朝和于阗佛教王国的这场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时间之长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塔里木盆地西部至南部地区成为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战场。长期的战争给南疆地区的社会经济造成了空前严重的破坏,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千百万人或家破人亡,或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田园荒芜,严重阻滞了南疆社会的发展。
喀喇汗王朝金玉国王国的宗教战争中,由于高昌回鹘支持于阗,因此与喀喇汗王朝的关系逐渐恶化,喀喇汗王朝对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人恨之入骨。穆罕穆德·喀什噶里在他的《突厥语大词典》中,就称不信仰伊斯兰教的高昌回鹘人是“最凶恶的敌人”。所以,喀喇汗王朝在灭亡于阗王国后不久,就发动了对高昌回鹘的“圣战”。
人物评价
何者,圣后所奏承天,骨肉庆幸。两朝所为,翼祥传圣之君,仁德盛明之主,乾坤再佑,菩萨天子,日月重明,兆民父母,所以不惧众云、炎摩多,将军将弓弩偻罗之人,尽命血战,不虑死生,但愿圣躬宝祚长春,紫陌成于洛驿。一仁有感,万国赖之,路不拾余(遗),万万余载,即臣妾之,后殿幸也。——沙州归义军索子全等
金玉国王李圣天境控西陲,心驰北阙,顷属前朝多事,久阻来庭,今当宝历开基,乃勤述职,请备属籍,宜降册封,将引来达之恩,俾乐无为之化,宜册封为大宝于阗国王,仍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以供奉官张光(匡)邺克使。——石敬瑭
亲属成员
妻子:金乡公主,她是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的女儿,在姐妹中排名不超过第八(也有说是长女的)。她在同庆二十三年(934年)与李圣天成婚,并育有一子李从德,被尊称为“元朝大于阗国大政大明天册全封至孝皇帝天皇氏后”。据推测,她在晚年可能返回敦煌市生活,并在天兴九年(994年)时仍然在世,享年至少七十岁。
儿子:长子李从德(本名尉迟·输罗,一译尉迟·苏罗、尉迟·舒拉),次子李从连,三子李琮原。
相关文物
李圣天壁画在莫高窟第98窟中,是一幅高2.82米的人像壁画。画像中人物头戴冕旒,身穿兖服,手持香炉,衣服上绣着日月龙兽,完全是汉族帝王的形象。
参考资料
于阗国王李圣天事迹新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24-09-26
戴冕冠穿龙袍,敦煌壁画中的西域国王肖像画.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2024-09-27
目录
概述
基本简介
历史背景
人物评价
亲属成员
相关文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