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电影艺术史
新中国电影艺术史
《中国文联晚霞文库:新中国电影艺术史(1949-1965)》是写共和国电影历史著作中很有特色的一部。《中国文联晚霞文库:新中国电影艺术史(1949-1965)》的可贵,在于它是一部个人学术专著,是由犁野同志独自一人完成的。它不同于有学者定位的“官修史”,如程季华主编、邢祖文及我参加编著的《中国电影发展史》,陈荒煤主编、多位学者执笔的《当代中国电影》;也不同于在教学基础上成书的许多中国电影史教材著作;也有别于那些有各种学术基金支持的立项项目。这册书的完成,完全依赖犁野同志的浓厚兴趣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作者的“后记”中,我们得知,《中国文联晚霞文库:新中国电影艺术史(1949-1965)》起写于1992年,至2009年最终完稿,历时近二十年;中间虽有间隔,那么,真正写作的时间也差不多用去四五个春秋。这是一个不短的过程,能坚持下来,可算难得、不易了。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中国文联晚霞文库:新中国电影艺术史(1949-1965)》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孟犁野,原名孟呈尧,曾用名文犁野,笔名孟拉等,1931年11月出生于山西文水。1950年1月在北京“河北高中”读书,同时就读于北京市业余艺术学校文学系,并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1952年考入北京电影学校(院)艺术系编剧班,1954年毕业后,曾先后在《大众电影》、《电影艺术》任编辑。1958年8月到青海省,先在省出版社任编辑,1962年调到省民族歌舞剧团(后转入省话剧团)任编剧。在二十年的编剧岗位上,与人合作或独立创作了大小型剧本20部,大部分公演或出版。有一定影响的有《昆仑战风雪》、《高山尖兵》、《瀚海虹》等。1979年任青海省话剧团副团长、省剧协副主席。1981年回京任国际政治学院《后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合并)新闻系主任。1985年到中国电影家协会任电影史研究部主任;1987年被评聘为研究员;1990年任中国影协分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1998年退休。20世纪80年代初,涉足文艺史论领域,先后出版《独幕剧编剧概论》、《中国公案小说艺术发展史》、《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中国电影史论》(韩国出版)等,发表电影史论文章一百多篇。主编《再现革命历史的艺术》。
图书目录
导言独特的历史语境
第一章新中国电影的启动与人民艺术的光彩(1949—1952)
第一节新的电影制导系统的确立
一、新的时代与新的体制
二、新的指导思想与方针政策
三、新的组织机构与干部队伍
四、顺利与挫折紧相连的创作态势
第二节历史大变革中的工农与知识分子形象
一、银幕上的产业工人与市民形象
1.《桥》2.《六号门》3.《荣誉属于谁》4.《龙须沟》5.反映工人生活的其他影片
二、两部展示农村新生活的影片
1.《农家乐》2.《葡萄熟了的时候
三、走向新中国的知识分子形象
1.《民主青年进行曲》2.《思想问题》3.《走向新中国》
第三节丰富多彩的革命历史与革命战争题材影片
一、革命历史故事片
1.《白毛女》2.《新儿女英雄传》3.《翠岗红旗》4.《钢铁战士》5.《中华女儿》6.《上饶集中营》7.《团结起来到明天》二、人物传记片
1.《刘胡兰》2.《赵一曼》
三、准史诗片南征北战
第四节《无形的战线》与反特片的兴起
第五节首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内蒙人民的胜利》及其修改
第六节私营电影制片厂的历史变革及其出品
一、私营电影制片厂的沿革及其社会主义改造
1.私营电影制片厂的沿革2.私营电影制片厂的社会主义改造3.私营电影制片厂影片的历史地位
二、努力开辟新的题材领域——表现工农兵生活
1.《关连长》2.《我们夫妇之间》3.《两家春
三、从新的政治立场与艺术视角体现知识分子与市民生活
1.《腐蚀》2.《我这一辈子》3.《梨园英烈》4.《姊姊妹妹站起来》5.《武训传》及对该片的批判
第七节重视宣教功能与实用价值的电影评论
一、电影评论指导思想的确立与影评园地的开辟
二、发轫阶段电影评论的三个特点
第二章艺术规律的强调与电影创作的转折(1953—1955)
第一节 电影界两个会议的召开与政务院关于电影工作的决定
第二节工业题材影片的新进展及其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呼唤工业题材影片
二、三部雷同的工业题材故事片《英雄司机》、《无穷的潜力》、《伟大的起点
三、反映“五反”运动的《三年》
第三节《一场风波》及为合作化政策服务的农村故事片
第四节革命历史与革命战争题材影片的新风貌
一、革命战争片的新突破
1.《董存瑞》2.《南岛风云
二、反映土地改革斗争的《土地》
第五节异军突起的惊险片
一、一个新的影片样式的诞生
二、军事惊险片
三、反特惊险片
1.《神秘的旅伴》2.其他反特片
第六节迈上新台阶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
一、《哈森与加米拉
二、《草原上的人们
第七节打破停滞局面的儿童片创作
一、《祖国的花朵
二、《鸡毛信
第八节历史片《宋景诗》的成就与问题
第九节戏曲片的崛起及两部轰动海内外的影片
二、《天仙配》
第十节初步的理论成果与作为“批判武器”的影评
第三章“双百”方针的提出与银幕风格的多样化(1956—1957)
第一节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与生气勃勃的电影事业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二、电影事业出现了全方位突进的局面
三、风格多样化与电影娱乐审美功能的初步复归
第二节努力寻求突破的农村故事片
一、《凤凰之歌》
二、《洞箫横吹》
第三节革命历史与当代军人生活影片创作的新追求
一、革命历史片的新视角
1.《扑不灭的火焰》2.《五更寒》3.《海魂》4.《上甘岭》5.《柳堡的故事》6.《怒海轻骑
二、不见硝烟战火的革命斗争
1.《母亲》2.《为了和平》
三、《沙漠里的战斗》与当代军人的新征程
第四节贴近时代与现实的一批影片
一、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真实纪录
1.《护士日记》2.《情长谊深》3.《乘风破浪》4.《女篮5号》
二、题材风格有新突破的两部影片
1.《雾海夜航》2.《不夜城
第五节走向成熟的惊险片
一、反特惊险片的丰收
二、军事惊险片与地下革命斗争片
1.《铁道游击队2》2.《地下尖兵》
第六节喜剧意识的觉醒与喜剧的悲剧结局
一、吕班对新时代电影喜剧的探索
1.《新局长到来之前》2.《不拘小节的人》 3.《未完成剖喜剧》
二、《幸福》及其他喜剧片
三、可贵的探索精神
四、喜剧的悲剧结局
第七节富有精品意识的现代文学名著改编
一、《祝福》
二、《家》
第八节蓬勃发展的戏曲片
一、《十五贯
二、《刘巧儿
第九节两部别开生面的历史片
一、《李时珍
二、《秋翁遇仙记
第十节展示南疆少数民族风情的两部影片
一、《边寨烽火
二、《芦笙恋歌》
第十一节《两个小足球队》与进展不大的儿童片创作·
第十二节短暂的活跃与可贵的理论勇气
一、《文汇报》开展的有关电影问题的讨论
二、《电影的锣鼓》及对它的批判
三、几篇具有学术价值的艺术专论
第十三节电影界的“反右派”斗争及其对中国电影的负面影响
……
第四章狂热中的冷静与创作高峰的崛起(1958—1959)
第五章文艺政策的调整与艺术生机的焕发(1960—1963)
第六章山雨欲来的政治气候与电影人对艺术家园的退守(1964—1965)
结束语“十七年”电影创作成败得失初探
后记
主要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