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菉镇是
福建省连江县下辖的一个镇,位于
黄岐半岛最末端,三面临海,东濒
台湾海峡,南与
马祖隔海相望,西面与
黄岐镇相连,北面为北茭海峡,连接
罗源湾可门口和三都澳,是闽浙海上主要航道。苔菉镇总面积为7.98平方千米,辖8个行政村,截至2019年末,苔菉镇
户籍人口有26714人。
唐朝,苔菉镇属永福乡崇德里。1984年6月,撤社建乡。1992年3月,改为镇建制。苔菉镇有着
福州市“天涯海角”之称,海岸线长,港口码头众多。2019年末,苔菉镇辖区有工业企业61家,其中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有23家。镇政府驻地在苔菉村后港西南路1号。
境域概况
苔菉镇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远可查为唐朝就有居民活动。在清朝末期,苔菉曾有过包括
举人刘品华在内的“七贤士”。
苔菉镇陆地面积7.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9公里,有大小沃口13个,岛屿7个。境内有远近闻名的北茭鼻风光,系
福建省八大风浪区之一。苔菉镇辖8个行政村,人口2.7万,其中4个村跨入亿元村行列。全镇拥有大小生产船只800多艘,从事
渔业生产的渔民达9000多人,是一个集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上贸易运输、水产品冷冻加工为一体的渔业重镇,系省级首批“明星乡镇”、“省渔业十强镇”之一。
历史沿革
苔菉位于县境东北
黄岐半岛末端,镇驻地苔菉,海拔30米,距县69公里。东北部为北茭海峡,连接
罗源湾可门口和三都澳,是闽浙海上主要航道;东南与
马祖列岛仅隔4.96
海里。域内海岸曲折,港湾众多,海域广阔,海产丰富。唐属永福乡
崇德里,宋为崇德下里(后为崇德一里)。元代后属二十六都直至清末。民国初属第八区。民国24年编查保甲设苔菉、北茭、3个联保,属第三区署。民国29年设苔北琇乡。民国33年6月后与
黄岐镇合并称黄苔镇。
新中国成立初属第六区。1952年属第九区。1955年属黄岐区。1958年属黄岐人民公社。1979年4月从黄岐公社析出8个大队成立苔菉公社。1984年6月撤社建乡。1992年8月改为镇建制。1995年全镇陆地总面积仅7.7平方公里,设8个
村民委员会,75个村民小组,计6934户,27068人,分布13个自然村。
经济
苔菉镇地处
连江县黄岐半岛最末端,三面濒临
东海,陆地面积7.7平方公里,与
马祖列岛仅隔4.96公里,是一个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水产品贸易以及水产品加工四大产业为支柱的纯
渔业重镇。
镇区内港湾众多,有沃口13个,大小岛屿7个,共有大小
渔船800多艘。辖8个行政村,人口2.7万,其中4个村跨入亿元村行列,是首批省级“明星乡镇”、“省渔业十强镇”、“省渔区综合改革试验区”。2006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5.9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09亿元,农业产值14.8亿元,财政收入442.32万元该镇为连江最前沿,半岛
丘陵直逼海滨,耕地仅2662亩,多种
地瓜的做法,居民以渔业为主,定置作业历史悠久,盛产大黄鱼、
高鳍带鱼、
鳗鲡目、
毛虾属等,尤以干制
虾皮、丁香和腌制咸鱼、
虾酱闻名遐迩。历史上因受倭劫、匪盗、
海禁、迁界等灾难,经济发展缓慢。抗战时期两度沦陷,苔菉等村被日军狂炸几成平地。
新中国成立后,
渔业很快恢复发展,但因地处海防前线,发展受到很大制约。1979年后,进入高速持续发展新阶段,成为县内主要渔业基地。1995年渔业生产单位642个,船只720艘,其中400~600匹钢质
渔轮75对,占全县60%,水产品总产量10.07万吨,占全县水产总产量三分之一,水产品畅销国内外。出口商品交货总值3600万元。基础设施和渔业服务行业日趋完善,水产品
加工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742家,
总产值3.41亿元。苔菉镇社会总产值达6.85亿元,居全县首位。镇财政收入38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03元。
社会
苔菉镇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着力做好耕海牧渔这篇文章,特色产业稳步发展,
渔业经济取得显著效益。2007年苔菉镇工农业产值14.7亿元,水产品总量17.8万吨,农民人均收入6452元,乡镇企业总值以及经济各项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目前,已拥有大马力拖网赴
印度尼西亚、非洲等国际
渔场生产,参与国际竞争。3年来,苔菉镇共投入9000多万元发展大型海上贸易运输船45艘,总数达210多艘,水产品运输贸易区域拓展到
浙江省、
山东省、
辽宁省、
上海市、
海南省等一带区域,水产品贸易业阵容不断壮大。同时,充分立足区位与海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鲍鱼养殖业,苔菉镇共投资近4000万元发展工厂化鲍鱼养殖45家、海上挂养及工厂化养殖成品鲍鱼总数达1100万粒,还开辟发展东洛海域
网箱养殖3000多箱,扩大对黄瓜鱼、鲈鱼、
真鲷等新品种的养殖。
苔菉镇针对特殊的地理位置,几年来,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工业项目落地,已逐步形成海上运输、加工制冷、渔需供给、造船机修等具有渔区特色的企业发展格局。同时,积极开展
招商引资工作,出台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促进项目落地投产。
科教文卫
苔菉镇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迅速。1996年教育实现“
两基”达标,1999年进一步调整教育部局,实行集中办学,教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创办
连江县第一所民办九年
全日制学校连江明智学校以来,培养并输送众多优秀学生,教育质量在私立学校队伍中排名前列而闻名县内外。2007年底苔菉镇有教职员工165人,在校生达1690多人。其中小学41班1315人,初中9班375人。小学“四率”均达100%。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设立8家老人活动中心,发展7家KTV、6家棋牌室、2家网吧,若干家音像出租店,全民健身活动逐渐普及。民间传统文化海神灯被
福州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项目予以保护和弘扬。投资200多万元新卫生院门诊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配有医护人员19人,床位12张,基本上能满足苔菉镇群众一般疾病临床诊治需要。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顺利启动,苔菉镇农民参合率达85%。
计划生育工作保持全县一类乡镇水平,
人口出生率稳定在10‰以内,计生率在98%以上。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先后投入1200多万元用于辖区内主干道水泥路面建设和通村公路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县委“村村通”工程。先后筹资完成卫生门诊大楼、3.5万伏变电所、
黄岐半岛至辖区各村自来水管改造以及学校、老人公寓、
渔业码头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步伐,苔菉后港新区开发以来,逐步成为苔菉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容村貌日新月异。目前在建并即将完工的重点工程还有横至北茭四级公路,300吨陆岛交通码头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将为苔菉新一轮经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投资4.8亿元的北茭风电项目,设计总装机容量4.8万千瓦,共24台机组。2011年初动工,2012年3月全部机组完成装机,目前全部机组实现联网,同时为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在中控楼对面的23#
风机内部还设有观光电梯,目前该观光电梯也已建成并调试完毕。
由茭南村村民自发集资建设的
平流尾地质公园预计2016年10月份全面开园,届时将成为环马祖澳旅游区的项目之一。平流尾地质公园总投资约1500万元,2015年9月动工建设,规划建设有观景平台、露营基地、
海钓台、文体广场、亲子互动体验馆、停车场等。目前,观景平台、栈道和露营基地已建设完毕对外开放,10月份全面完工后,将打造成一体化的滨海度假区和绝美的婚纱摄影基地。
村居简介
北茭村
北茭村位于
黄岐半岛东北地区端,三面临海,扼南北航道之咽喉,与
马祖列岛仅一水之隔,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景观奇特,名胜古迹甚多“北茭鼻”风光闻名海内外,全村陆地面积0.74平方公里,总户数1865户,总人口6995人,拥有各类大马力
渔船155艘,产业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上运输为主,辅以冷冻、制冰等相关配套企业,是我省著名渔村。北茭村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人文景观丰富,宋代初叶建设的“
赤湾天后宫”以及“东升寺”、“观音阁”、“武圣庙”、“高山庙”等古文物保护良好,“北茭鼻”风光举世闻名,附近有龙珠、石船、神岛、章鱼坛,蛇吻
青蛙,观音面海,
猪肝猪肺岩石等天然胜景以及几百年历史老屋独具风格,
洋屿岛、过屿岛已有人捷足先登,构建旅游设施,努力构造具有海岛独特的旅游圣地,美丽富饶的北茭,将引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据《福州府志乾隆本-清-徐景熹》16-卷之十三《连江县志》:
【北茭】唐属永福乡
崇德里,宋为崇德下里(后为崇德一里)。元代后属二十六都仰月境直至清末。(民国初属第八区)
东南北三面临海,要紧海汛....有堡,明嘉靖间筑。
北茭山穿入海,复为巨石涌出者,为北茭礁。北茭濞前有小牛礁,濞左有大牛礁,又有复釜、乌喙二礁,交错竖立。稍左有仰月山,障南下之水,稍右有洋屿山,障东下之水。两水合冲,直注茭濞,巨浪横激,过此者必审风审流。从省会出五虎者,南风则顺,
东北地区则逆。俟汐水八分,风虽逆,而流则顺。从福宁、
福安市、
宁德市、
罗源县、马濞入者,西风则顺;东北则逆。俟土奥面水汐五分,风虽逆,而流亦顺。此皆可校驶而过,若水长、水满、风逆、流逆,冲冒竟行,多有复没者。
东洛村
东洛村,位于
连江县黄岐半岛东北部海域,
罗源湾出海口,是连江县唯一的海岛行政村,隶属于苔菉镇管辖,距
镇区中心2.96
海里。全岛南北长2.05公里,东西宽0.34公里,面积约0.96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476亩,山林覆盖面积362亩,最高海拔62.3米,岸线长5.13公里,海域面积约10万余亩。全村分为四个村民小组,253户848人,外来养殖人员1000人。
东洛岛与其周围的西洛、祉洛、马限等礁屿相拥,并称为“东洛列岛”,往东北可达闽东渔场直至
江浙沪,往东南绕过北茭湾可达
马祖列岛,海面宽阔,海上交通便捷,东洛岛海域是优良的
渔业养殖基地和还上交通要道。有始建于
明朝的天后宫
庙宇、白马尊王庙宇等古迹。
上塘村
上塘村地处黄岐半岛东南部,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其地形如双手合抱,坐西向南两侧伸出的山头,北边的牛角山与南边的鸡桂山合抱着这小港湾,小小的腹地就是上塘村,几百年来,散剧着20多个姓氏人家,全村人口1030人,总户数281户,有四个村民小组,党员29人,村两委成员5人,全村耕地面积126.83亩,山地面积1989.87亩,全村以鲍鱼育苗、养殖和锚张网生产为主业,共有鲍鱼育苗养殖厂18家,占地面积200多亩,锚张网船只20艘,
虾皮烘干厂1家,海鲜冷藏库1家,海上鲍鱼养殖户152户,总公养殖30多万笼,海参养殖21户,基本形成了以海水育苗、养殖为主,
渔业捕捞生产及海产品营销为辅的渔业生产经济发展格局,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1.2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6万元,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