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沙新镇
上海市浦东新区下辖镇
川沙新镇,隶属浦东新区,位于市中心、机场的主轴线上,毗邻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截止2021年10月10日,地域面积96.7平方公里,下辖六团、黄楼、城厢、城南、华夏、六灶等6个社区,包括42个村、46个居委。常住人口约32.1万,其中户籍人口16.9万。2021年,川沙新镇完成财政总收入269848.78万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3427.92 万元。
历史上,川沙镇曾长期是浦东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素有“浦东历史文化之根”美誉。浦东开发28年以来,名称和区域发生了四次变更。1993年,川沙县正式撤销并入浦东新区,为保留地名,县城所在地城厢镇改名“川沙镇”;2000年,川沙镇和周边的黄楼、六团合并;2005年机场镇并入后,川沙镇更名为“川沙新镇”;2012年,机场镇大部分划归祝桥镇,原六灶镇并入。
川沙新镇因沪剧和故事这两个品牌,两度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4年3月,川沙新镇获批由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的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此外,川沙镇还是华特迪士尼乐园及度假区所在地。
历史沿革
川沙镇域是古代戍卒屯垦的海疆。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归上海县
清雍正三年(1725年),隶南汇区。嘉庆十年(1805年)设川沙抚民厅。南汇与川沙县以竹行桥船舫沟(已湮没,现城南路)为界。镇域南部的城镇部分、黄楼和六团地区(以下称南部)仍属南汇县;北部的城区和城西地区(以下称北部)归抚民厅。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川沙改厅为县。
1950年6月,镇域南部由南汇县划归川沙县管辖。
1958年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域内分属星火、英雄等人民公社,村为大队。同年11月,由原江苏省管辖划归上海市管辖。
1984年政社分设,恢复乡村建制。
1993年1月1日起,川沙镇镇域隶属浦东新区
1997年,川沙、东城两镇并建川沙镇。
2000年5月,浦东新区调整乡镇区划,镇域“撤三建一”,由川沙县、黄楼、六团三镇并为新的川沙镇,成为浦东新区行政区域内最大的一个镇。
2005年12月31日,机场镇又与川沙镇合并成立川沙新镇。
2011年12月25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川沙新镇、六灶镇祝桥镇建制,组建新的川沙新镇和祝桥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6月,川沙新镇下辖42个村民委员会、46个居民委员会。
截至2021年7月,川沙新镇下辖六团、黄楼、城厢、城南、华夏、六灶等6个社区,包括42个村委会、46个居委会。政府驻地:川沙新镇新川路540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川沙新镇位于上海市中心、机场的主轴线上,毗邻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是机场进入市区的第一站。川沙新镇区域面积96.7平方千米,中心位置在北纬31°13′、东经121°37′。
地形
川沙新镇镇域地层长江冲积层。由于成陆的先后而形成四种地貌类型,镇域为第一种类型地区之一,即老护塘一线以西属早海滨平原范畴。镇域地形,从东南向西南、西北方展开,略呈横向“三角形”。东部南北长7.7千米,中部为4.5千米;北沿东西宽3千米,南部达7.5千米。地势,东南稍高,西北略低。平均海拔(1985年)3.87米(吴淞镇零点)。
气候
川沙县地处北亚热带南缘东亚季风盛行的滨海地形,属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照较足,温度适中。一年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季节的划分以五天平均气温10℃~22℃为春季和秋季,高于22℃的为夏季,低于10℃的为冬季。镇域气候受海洋调节明显,夏天昼热夜凉,冬天日暖晚寒。据镇里1985年前的气象资料记载,历年平均气温15.5℃,最高年平均18.9℃,最低年平均12℃;平均气温高于10℃的232天,30℃左右的59天,达35℃以上的极端高温为5天;平均低于0℃的41天,冷暖适中的多于260天,在零下5℃以下的极端最低气温为6天。最冷的1、2月份,平均气温分别为3.2℃和4.4℃。最热的7、8月份,平均气温为27.4℃。
土壤
川沙新镇镇域土壤为一个大类,含1个土属及2个土种。水稻土为育型水稻土亚类,由黄泥土属组成,绝大部分是黄泥头,少量为轻黄泥土种。成陆后的土地,经过长期的水耕熟化,淋溶作用,土壤日趋肥沃。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7年,川沙新镇常住人口295822人。
民族
川沙镇镇域居民中,原来少数民族不多,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有所增加。川沙新镇有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壮族布依族彝族等。
经济
综述
2013年,川沙新镇三产总收入累计完成382.04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7.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32.36亿元,同比增长10.5%;财政总收入完成21.63亿元(含迪士尼相关企业1—10月份税收),同比增长11.4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07亿元(含迪士尼相关企业1—10月份税收),同比增长21.9%;镇级可支配财力达到8.5亿元,同比增长2.41%;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37亿元。
第一产业
1949年,川沙镇粮食常年亩产240公斤左右,棉花亩产皮棉10~20公斤上下。至1978年,镇域三地区(城镇、黄楼、六团)粮食平均常年亩产983.5公斤,棉花亩产皮棉90.6公斤,油菜籽亩产157.2公斤。2002年,川沙新镇农业总产值1.82亿元,其中种植业9173万元,林业1416.7万元,畜牧业6421.7万元,渔业1141.7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6243元。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已达1306.67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73%。
第二产业
2013年,川沙新镇全年完成投引资总额30.48亿元,引进内资注册资本18.18亿元,合同外资2600万美元,实到外资3200万美元。完成5家企业清洁能源替代,整改关停15家污染源。新增28家科技型企业,获批发明专利116项;完成4800多户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情况摸底;规范合同管理,梳理各类合同2522份,提高租金收入940万元,镇级集体资产经营性收益增幅保持12%以上;审计核减投资项目资金3732万元;完成1户企业改制,收缴改制置换资金1758万元。
第三产业
2002年,川沙镇有商品流通企业384家,集贸市场17家,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6239.8万元;有旅游饮食服务企业99家,实现营业收入11623.61万元。
社会
教育
爱新觉罗·旻宁十四年(1834年),何士祁创办“观澜书院”,为全县国民教育办学之先。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观澜书院改为川沙小学堂。民国十四年(1925年),川沙县公立小学附设幼稚园,独立开班。民国三十一年创办的私立友仁中学,民国三十五年改为川沙县立初级中学,1951年定名为川沙县中学,为全县第一所完全中学,1959年定为县重点中学,1990年秋,初、高中分离,成为县境内唯一的高级中学。2013年,上海市川沙中学有高中三个年级,38个教学班。其中8个为新疆内地高中班。学生总计近1700名,全校有140名教师。2002年,川沙新镇内有中、小、幼学校24所,少体校1所,工读学校1所,中专2所,职校1所,还有各类中等成校、高等成校。镇域内4~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90%以上。
截至2021年7月,川沙新镇共有各类学校42所。
卫生
截至2021年7月,川沙新镇共有各类公办医疗卫生医院7所(其中二级医院3所)。
社保
截至2021年7月,川沙新镇共有养老机构11家。
文化事业
截至2021年7月,川沙新镇共有5家文化单位(文化中心、文化馆、沪剧团、图书馆、影剧院),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90%以上。
文化
清光绪中叶,城厢镇首创施医局,设中医分科门诊。民国七年(1918年)始有西医。解放前,镇域内的医护人员包括私人开业的中西医生在内,总数在200人左右。农村地区缺医少药,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工作极为薄弱,各种烈性传染病、妇女病和新生儿破伤风等。解放后,县政府接管川沙县卫生院后,医疗业务迅速扩大,各乡镇都建立联合诊所。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前身为川沙县卫生院。
1979年改名为川沙县中心医院。
1990年12月28日正式举行新医院落成启用仪式。1991年元旦正式对外开诊。
1998年,与浦东新区中医医院、浦东新区妇幼保健医院合组川沙医疗中心。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有开放床位642张,职工人数1053人,其中专业人员932人,正高职称21人,副高职称74人,中级职称380人。医院临床科室设置齐全,二级专科24个。
市政2013年,川沙新镇完成鹿达路、川展路等14条道路维修,完成培灶港桥、八灶港桥等6座危桥翻建;川周公路抓紧建设,川环南路、川沙路、润川路等7条道路加快推进前期工作,杜坊小学即将结构封顶,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和山佳、虹桥、华飞幼儿园有序开展前期准备工作。推进六灶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与国开金融、上海置业合作,建立国开川沙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完成六灶2.1平方千米区域开发建设的各项准备。
2013年,川沙新镇治理流动摊贩3万多人次,成功创建新川路、川沙路两条示范路;对辖区内169个小区进行双月考核,成立市场管理办公室,加大“三违”整治力度,以“村居民自治”为抓手,以“六位一体”为载体,建立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全年拆除违法建筑19万平方米,整治违法用地230宗,顺利通过市、区两级卫片执法检查。社保2013年,川沙新镇发放救助金3000万元;强化合作医疗监管,完成2.7万人新农合投保工作;新建“红十字会总站”,组织600名残疾人免费体检,为985名独居特困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200个,帮助102家小企业成功创业;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对食品经营户开展20次专题培训,取缔食品非法加工点15处。
文化2013年,川沙新镇举办“浦东川沙杯”故事邀请赛和长三角地区业余戏曲邀请赛等活动,到基层开展文化巡演211场、放映电影1600场,为39家农家书屋配置8100册图书;编排的沪剧传统大戏荣获市级以上奖项5个、区级奖3个。
历史文化解放前,川沙新镇文化娱乐场所有庙会、茶会、书场、剧场等。群众利用寺庙举办庙会,既利于物资交流,又成了艺人卖艺、戏班演出的场所。利用茶馆、书场,组织“说书”。利用剧场,组织剧目演出。
1998年川沙镇文化站创办广场文化中心,每年举办6场大型广场文艺演出活动。
1999年文化站创办城区麒麟苑戏曲角,自此每年举办一期群众自娱自乐演唱活动。1999年9月22日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50架钢琴合奏音乐会,在川沙公园鹤鸣楼前草坪上举行,著名指挥家司徒汉担任指挥,演出人员逾500名,观众2000多名。
旅游
张闻天故居
张闻天故居位于川南奉公路近闻居路,是一座一正两厢的砖木结构宅院,木格窗与周围的竹护壁,院前的青砖路面、绿化、菜园,屋后有小溪流水、竹林、桔树,凸显着浓郁的乡村气息和江南特色。正屋中间有一个30多平方米的房间,前面一半原先是个灶间,后面则是卧室。房间里陈列着一些简单的桌椅、床铺和几个外表斑驳的箱子。箱子放在靠后窗的位置,最上面的2个箱子是张闻天夫人刘英后来捐赠的。后窗外还有一个4、5平方米的小院子。
上海迪士尼乐园
上海迪士尼乐园(Disneyland of Shanghai)是世界上最大的奇幻童话城堡,有米奇大街、奇想花园、梦幻世界、探险岛宝藏湾、明日世界和迪士尼·皮克斯玩具总动员主题园区。
耶稣圣心天主堂
川沙天主堂,哥特式建筑风格令天主堂显得与众不同,无论是内部穹隆的优雅线条,还是窗户彩色玻璃、地面西洋色调的拼花彩砖,天主堂的设计都会给人留有一种庄重敦实、典雅优美的印象。这座教堂原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定名为“耶稣主心堂”。1926年重建且更名为“耶稣圣心堂”。1998年,在堂外新建了“玄义玫瑰圣母”亭。
黄炎培故居
黄炎培故居位于浦东新区川沙新镇芬堂74弄1号。原为江苏省川沙厅城王前街“内史第”,是清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内阁中书沈树镛的住宅。黄炎培故居在第三进内宅楼。占地面积306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坐北朝南,两层砖木结构院落。
1992年6月,被批准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1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张闻天故居张闻天故居始建于1892年,是一座具有江南农村特色的一正两厢房砖木结构的民宅,坐北朝南,建筑面积共495平方米,占地面积686平方米。
2002年6月25日,国务院确定张闻天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1月,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迪士尼乐园上海迪士尼乐园(Disneyland of Shanghai)是美国迪士尼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造的第六座大型童话主题游乐公园,同时也是中国内地第一座迪斯尼乐园,预计2016年上半年春节期间开园。上海迪士尼乐园包括“米奇大街”、“明日世界”、“奇想花园”、“探险岛”、“宝藏湾”、“梦幻世界”6大主题公园。
宋氏家族居住地
宋氏家族居住纪念地位于川沙镇兰芬堂74弄1-8号,此处本为清咸丰九年(1859)内阁中书沈树镛建,为宋氏家族租住处。清光绪十六年(1890),宋嘉树川沙县地方牧师,他与倪桂珍安家于此。据有关学者考证,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皆于此诞生。因其重要的历史价值,2003年6月25日,此处被公布为浦东新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川沙天主堂
川沙天主堂是上海市一座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即耶稣圣心天主堂。这座教堂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早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川沙天主堂建筑呈上下两层,平面呈拉丁十字式,大厅为巴西利卡式。外形是单钟塔,哥特式。钟楼位于主立面入口上部,顶端为尖锥形塔尖,内悬铜钟三只。外墙为青、红两色相间砌成的清水墙,门窗均为尖券。教堂内部采用束柱与尖券拱肋屋顶形式,均为灰板条粉刷。堂内地面铺拼花瓷砖,壁窗玻璃绘有人物、花卉、文字。祭台有三座,正坛供奉耶稣圣心像,高八尺余,披露赤心,拓开双臂,示慈祥恺悌,胞与为怀之意,左右祭坛分供圣母、圣若瑟怀抱耶稣像各一尊,均购自法国。天主堂占地总面积5040平方米,大堂占地575.49平方米,整幢建筑显得简洁、庄重、敦实。
川沙公园
川沙公园是一座江南古典式园林。1983年筹建,1985年12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时值投资151万元,占地3.5公顷。随着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1991年县府领导发动全县企业单位和个人集资1700万元扩建川沙公园,征地20多亩,增建现代化游乐场,建造江南明珠鹤鸣楼,扩建工程两年,游乐场1992年6月1日开放。鹤鸣楼1993年6月6日开放。
华夏文化公园
华夏文化公园位于浦东新区华夏东路2700号,也称“浦东八景园”,毗邻浦东国际航空港,该区分为东、西两块:西部为文化居住区,现已建成华夏文化公园、吴昌硕纪念馆、浦东名人馆、新天地俱乐部、华夏保龄球馆、华天娱乐中心等。
古城墙
川沙古城墙位于新川路171号观澜小学内,始建于明代,现尚存东南一角,上有魁星楼、岳碑阁、笔塔等建筑。凝聚着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川沙县古城墙建于1557年,是当时川沙人民为抵御倭寇入侵而建。凭借此城墙,川沙人民成功地击退了倭寇的多次侵袭。此城墙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物证。
川沙八景
“南园古木”、“北院疏钟”、“绿杨饮马”、“白漾观鱼”、“芳若问帆”、“层桥夕照”、“香雪城坳”和“碧阴堤曲”。
内史第
“内史第”名人辈出,曾经是碑帖学家沈树镛,毛巾业先驱沈毓庆,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及其弟、妹宋子文宋美龄,全国政协常委黄大能,音乐家黄自,会计学家黄祖方以及学者胡适等名人的居住地。
代表人物
黄炎培(1878——1965),出生于川沙镇的内宅楼。是中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1901年夏,在亲戚的鼎力资助下,黄炎培考入了南洋公学特班。
张闻天(1900-1976),世居施湾乡朱家店张家宅(原属南汇区,1950年划入川沙县)。张闻天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
宋庆龄(1893-1981),祖籍广东文昌(今属海南)。清光绪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93.1.27),她生于川沙城内王前街"内史第"沿街房。她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是一位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杰出的国际社会活动家。
黄自(1904-1938),20世纪文化名人,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也是最早全面系统地传授专门作曲技术和理论的音乐教育家。
黄万里(1911-2001),祖籍江苏省川沙县,即现今的浦东新区清华大学教授,蜚声中外的水利、水文学专家是我国致力于跨学科研究河流水泥沙的先驱者之一。
黄竞武,黄炎培的次子。1903年8月2日生于川沙,爱国民主人士,革命烈士。杨培生(1883~1927),又名杨嫩枝、培森。江苏川沙镇(今属上海市)人。工人运动杰出领导人,1927年牺牲于上海。
蔡宁林(1934-1996),上海川沙人,1934年4月3日生于黄楼农村(时属江苏南汇)。先后编著《希望来自大胆的探索——关于振兴福建经济的思考》、《成功来自勤奋的实践——论物资、投资、外资工作与改革开放》和《流通改革与经济发展》等三部经济、物资方面的专著。
林钧(1897-1944),又名林少白,化名王少英。川沙县城厢镇人,生于1897年,是川沙人入党最早的第一人,浦东党组织的起始人。所获荣誉2017年11月,川沙镇获评“2017年度中国十大品质休闲基地”。
获得荣誉
2017年11月,获评“2017年度中国十大品质休闲基地”。
2020年5月,入选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镇。
交通
截至2002年,川沙镇域内乡村道路总长为294.96千米,其中区级42.1千米、镇级为55.8千米、村级道路为197.06千米。公路桥梁50座。2002年,通往市区的线路39条,开往外省市的长途车线路32条,涉及7个省、市的32个县(市)。
S1、S2、S20、S32等高速公路跨镇而过,并有3条轨道交通线路(2号线,11号线,2号线接驳线)和1条机场联络线(磁悬浮),其中地铁2号线在川沙新镇设有三个站点,再加上通往全市各处的四十几条公交线路。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
气候
土壤
人口民族
人口
民族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社会
教育
卫生
社保
文化事业
文化
旅游
张闻天故居
上海迪士尼乐园
耶稣圣心天主堂
黄炎培故居
宋氏家族居住地
川沙天主堂
川沙公园
华夏文化公园
古城墙
川沙八景
内史第
代表人物
获得荣誉
交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