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式汤面,是指
苏州市的传统汤面,采用本地机器生产直径1.5毫米左右的细面,汤头大多由膳骨、
鸡架、猪骨及火腿等食材混合,经小火熬制而成。除了汤头与
面条之外,浇头(配菜)亦是苏式汤面不可缺少的三要素之一。
苏式汤面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苏式汤面的“面以浇变,吃法多样”特色滥觞于宋代,经年累月衍化而成的鸡丝面、笋丝面、
三鲜面、虾丝面等。苏州人韩奕《
易牙遗意》专列有“
汤饼类”,介绍了“燥子肉面”“
水滑面”的面浇头制作方法。宋元时期,种麦、面粉加工、煮面、浇头制作等为苏式汤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苏式汤面精于
制汤,形成了汤清味醇的特色。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
苏州市创建面粉磨坊公所,推动了苏州面业的发展,到民国时期,苏式汤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面浇头命名,体现食材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面业发展迅速,政府扶持老字号餐饮企业,形成独特的苏式汤面。评选活动提升了品牌形象,促进了面馆小吃业的发展,成功挑战了
世界纪录。
2021年,苏州市
姑苏区双塔街道申报的“苏式汤面制作技艺(
枫镇大面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姑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历史沿革
苏式汤面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自
北宋始,
苏州市实行稻麦复种制;至
南宋,麦类作物在苏州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麦的种植为苏州面食制作提供了食材来源。“平江城北民周氏,本以货懿面为业。”(《夷坚三志》)这一时期,苏州出现了专业的面粉加工磨户。宋代的名面以浇头著称,种类多样,面店服务方式灵活。
吴自牧《梦粱录·面食店》记载:“更有面食名件,猪羊盒生面、丝鸡面、
三鲜面、鱼桐皮面、盐煎面、笋泼肉面、炒鸡面、大燃面、子料浇虾燥面……或热,或冷,或温,或绝冷,精浇燃烧,呼客随意。”苏式汤面的“面以浇变,吃法多样”特色滥觞于宋代,经年累月衍化而成的
鸡丝面、笋丝面、三鲜面、虾丝面等。元代,
倪瓒《
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的“煮面法”详细记述了吴地面条的制作方法,并且明确了
面条的吃法。苏州人韩奕《
易牙遗意》专列有“
汤饼类”,介绍了“燥子肉面”“
水滑面”的面浇头制作方法。宋元时期,种麦、面粉加工、煮面、浇头制作等为苏式汤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苏式汤面的制作技艺日益精湛。苏式汤面精于
制汤,形成了汤清味醇的特色。鸡子面,面中加入蛋液,今天的
苏州市面条加工常效仿此法,以此来提高面条的筋道。莱殖面、槐叶面、
山药面继承了宋元时期的养生面特点,制作更显
江南风味特色。
虾面、蟹面制作精良,流传至今。
清代,苏州面业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三鲜大面、卤子面、
清汤面等名满苏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苏州创建面粉磨坊公所,推动了苏州面业的发展,面业兴盛。乾隆二十二年(1757),面馆业在宫巷关帝庙内创建面业公所。今
苏州碑刻博物馆存、立于
光绪三十年(1904)的《苏州面馆业议定各店捐输碑》中的面馆计有88家,其中的观振兴、
松鹤楼如今已是驰名中外的百年老字号了。观正兴始创于
同治年间,后改名为“观振兴”。生面特点熟糯、细软、爽滑,
捞面擅长小抓连(俗称“观音斗”),有出水清、不拖水、速度快的特点。创建于
乾隆的松鹤楼,最早以经营面为主。每到夏天,供应卤鸭面,选当年新鸭现杀现烧,面与浇头分装,俗称“过桥”,卤鸭鲜甜、香嫩,名声大噪。创始于
道光(年号)年间的
黄天源,以经营苏式糕团著称,用
炒肉馅团子的馅心制作的炒肉面,面浇独特,汤清味鲜,深得顾客喜欢。晚清,苏式汤面走出
苏州市,在
杭州市名声卓著。清
范祖述《杭俗遗风》专列一条“苏州馆”,介绍杭州的苏州面馆:
火鸡、三鲜、炯肉、羊肉、燥子、卤子等各式
浇头面,面细而且软。
民国时期是苏式汤面的成熟期,苏式汤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据民国时期的《
吴中食谱》记载:“苏城点心惠而不费,而以面为最普遍。”朱枫隐写于民国十二年(1923)的《餐家言》中专门写有“苏州面馆中之花色”一则,那时的苏州面馆“仅一面,其花色已甚多”。苏州面的花色体现在吃面的各种称呼上,今天的年轻食客听来像“接头暗号”。以面浇头命名,体现食材特征,如肉面称“带面”,鱼面称“本色”,鸡面称“壮(肥)鸡”。即使同一品种,还要分出各类档次,如以炯肉面而言,即有五花、硬膘、去皮拣瘦之分;鱼面中分为头尾、肚裆、甩水(鱼尾)、卷菜(鱼肠)等。以浇头数量区分,双浇称“二鲜”,又称“鸳鸯”;三浇称“三鲜”。其中,鱼、肉双浇称“红二鲜”;鸡、肉双浇称“白二鲜”。夏季,供应小肉面、鳍丝面、白汤面等特色时令面。根据面的价格,有大面(又叫“大鸳鸯”)、中面(又叫“小鸳鸯”)之分,中面比大面价稍廉。轻面,意思是减面的分量,加浇头的分量,价格不减。无浇者称“光面”,光面又称“免浇”,而后有了“阳春面”的雅称。根据面的质感又分硬面、烂面。冬季,浇头置于面底,称“底浇”。拌面有冷拌、热拌之分,根据拌面的
卤汁,分成鳍卤拌、肉卤拌、素拌。素拌以酱、麻、糟三油拌之,喜辣的客人可以加辣(辣油)。客人喜欢多葱的称“重青”,不喜欢放葱的则称“免青”。民国期间,面馆业在面业公所的基础上创办面馆业同业公会,与
馄饨、糕团、饼馒业合建点心业同业公会,促进了
苏州市面业的发展。在苏州面业中,省内的常锡帮、常熟虞山帮,以及省外的安徽、湖广等面店,均注重面的特色,善于经营,讲究时令面点,迎合苏州人的口味,丰富了苏式汤面。
改革开放以来,
苏州市面业得到了空前发展。政府对老字号餐饮企业的生产经营大力支持,增加资金扶持,促进了苏州面业的发展壮大,形成了风味独特、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式汤面。开展“苏州十碗面”“苏州双十佳面馆”“苏州三十强名小吃”评选活动,对提升苏州面点小吃品牌形象,促进苏州面馆小吃业提质量、树品牌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成功挑战了“世界上浇头种类最多的原汤面”
世界纪录。
制作工艺
苏式汤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浇头,浇头的风味决定了面的风格,若将不同的浇头搭配组合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王稼句所撰的《
姑苏食话》中列出的浇头就有数十种之多。苏式汤面的汤头大多由膳骨、
鸡架、猪骨及火腿等食材混合,经小火熬制而成。苏式汤面的
面条采用本地机器生产直径1.5毫米左右的细面,口感爽滑却有劲道,不会因为太粗或太韧掩盖面汤和浇头的口感。面条出水时,师傅们会使用观音斗将面条边翻边抖,沥水的同时包裹成观音头的外观。盛面时要一气呵成,讲究“不泼汤,不拖水”,尤其是不能将锅中的碱水混入汤中,影响面的口感。最后上桌的面条应利落地拱成一座桥的形状,俗称“鲫鱼背”。除了汤头与面条之外,浇头(配菜)亦是苏式汤面不可缺少的三要素之一。
菜品特色
苏式汤面,在千年传承与发展中结出累累硕果,终成一格。生面具有熟、糯、细、软、滑等特点。吊汤选用猪肉骨、鸡骨、鳍骨等鲜味足的原料,再配以精选的调味料、香料,汤的口味具有清、香、浓、鲜四大特色。助汁被称为面汤中的灵魂,一般用炳肉卤加上
白糖等调制,加白清汤,调至所需汤色。根据季节而变化,冬天汤色深,夏天汤色淡。面油,是汤头的点睛之笔,薄薄的一层熟猪油漂浮在汤上,增香保温,面油将汤和面紧密地包裹起来,锁住鲜、香、烫。
苏州市面浇头品类齐全,面以浇变,体现面的各种风味特色,著名的品种如肉类:炯肉面、
枫镇大面、肉丝面、排骨面、蹄器面;禽类:卤鸭面、老鹅面、母油鸭面、冻鸡面;水产类:虾仁面、二虾面、虾蟹面、
爆鱼面、爆鳞面、鳍糊面;素菜类:素什锦面、香菇面、面筋面。浇头或预制,或现炒,花式多样,任客挑选。一碗面,视客人喜好,可做成硬面或烂面,拌面或汤面,还可以是重面或轻面,紧汤或宽汤,甚至可以减咸或增咸,重青或免青,过桥或底浇。
传承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面业得到了空前发展。政府对老字号餐饮企业的生产经营大力支持,增加资金扶持,一批创业者脱颖而出。现全市已有3000多家面馆,有的面馆
连锁店多达100多家,促进了
苏州市面业的发展壮大,形成了风味独特、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式汤面。开展“苏州十碗面”“苏州双十佳面馆”“苏州三十强名小吃”评选活动,对提升苏州面点小吃品牌形象,促进苏州面馆小吃业提质量、树品牌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成功挑战了“世界上浇头种类最多的原
面条”
世界纪录,吸引各地游客竞相品尝苏式汤面,体验原汁原味的苏式汤面,带给游客悠闲自在的苏式生活体验。“苏式汤面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有力促进了对苏式汤面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苏式汤面的色、香、味、质、形、器、声均有独到之处。面条爽滑,汤色清澈,汤味醇美,浇头多变,吃法多样。夏吃
白汤,冬吃
红汤,汤色红白分明,深淡相宜,层次分明。盛面的器具也十分讲究,碗碟一般选用青花瓷器,小巧而精致。器具造型简约,清丽柔和,体现了苏式汤面的典雅之美。面以浇变,浇以盆、碗衬,普通面馆,分量三两的面用斗笠蓝边碗盛装,分量二两的面则用青边碗装盛;高档面馆,视浇头不同选用面碗,如蹄酷面选用红汤红花碗,烟肉面选用红汤青花碗,虾仁蟹粉面选用白汤金边碗。还有将面、浇头分开的,浇头放在小盆、小碟中,称为“过桥”,给一碗面平添了几分雅韵。
陆文夫《美食家》中描绘的“
头汤面”,为无数食客所向往。苏式面馆的店面装潢、店堂陈设古色古香,面馆门厅一般有
匾额、门柱楹联装饰,厅内台凳桌椅也用“苏式”长凳、方桌,老字号面馆的店堂还摆放一些旧时面店的老物件,都给人以“苏式”的感觉。有的店还用
苏州评弹作为背景音乐,高档面馆还请来评弹演员弹唱。
荣誉奖项
相关事件
2024年2月,浙江温州,一
快餐面实验室正式揭牌,推出的首款苏式面里有肉、没有
调料包,配料表仅为传统方便面的1/3。实验室专家谌迪表示,小时候很纳闷方便面里为什么没有包装上画的大虾、肉,现在致力于让方便面也能更健康、有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