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湖
位于宁波的湖
对当今很多宁波人来说,“广德湖”,可能是个陌生的地名。然而如果到西去,问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会如数家珍地讲述广德湖的故事,甚至跺跺脚,说脚下就是千年前的“广德湖”。
历史
宁波鄞西,从横街、集士港到高桥镇,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水带,它就是今天的广德湖。千年以前,广德湖“广袤数万顷”,面积比东钱湖要大三倍,曾巩《广德湖记》说,“盖湖之大五十里”。但它就像一条河流,周边粮田连绵。
广德湖原为海的潟湖,汉晋前就已存在,因湖面形如葫芦状的酒器罂,所以称为“罂脰湖”,又称“莺脰湖”,南梁时已成大湖。
晋代陆云《答车茂安书》写道,宁波市“西有大湖,广纵千顷”。罂脰湖湖面广阔,惠德于民,唐大历八年(773),鄞县县令储仙舟加修治之,命名“广德湖”。
贞元元年(785),明州刺史任侗又治而大之。北宋建隆年间,明州知州钱亿集万人浚修,成为鄞西“骄阳砾石无旱涝之患”的水利工程。北宋大中祥符年间,苏耆为守,又补复而浚之。宋天禧二年(1018),知州李夷庚筑堤十八里,确定湖界。
康定元年(1040),鄞县主簿曾公望主持浚湖。熙宁元年(1068),鄞县县令张峋亲自主持施工方案,“既成,而田不病旱,舟不病涸”,这是广德湖的极盛时期,可灌农田2000顷。宋王庭秀《水利记》记载,“西南乡之田所恃者广德一湖,环百里,周以堤塘,植榆柳以为固,四面为斗门闸。方春,山之水泛涨时,皆聚于此,溢则泄之江。夏秋交,民或以旱告,则令佐躬亲相视,开斗门而注之……虽甚旱亢,决不过一二,而稻已成熟矣。”明州知州曾巩以《广德湖记》记其盛,鄞县“西七乡之田,水注之者,则此湖也。舟之通越者,皆由此湖”。广德湖北通姚江,统灌溉之利,领舟之便,可通京师杭州市,广德湖之地位,可见一斑。
广德湖湖域涉及今横街、古林、集士港、高桥四个乡镇。《四明谈助》记载,“广德湖也,自望春桥西南即是。其东,自东港口抵望春桥,西自西港口抵林村,南自南港口抵清垫蒋山湖后,其北则自北港口出至高桥之南”,“望春桥南旧湖堤,人称夹塘,桃源水由此抵西塘河”。古林镇的五港交汇处,有碶闸桥的遗迹;集士港与高桥镇接壤的清垫自然村,也有夹塘遗址,因此不难想象当年的烟波浩渺。“四明狂客”贺知章《广德秋泛赋》盛赞,“泽国秋晴,天高水平,遥山晚翠,极浦寒清……”宋代杜模《秋过广德湖》诗中则尽显湖畔田园风光:“一望湖皋满月秋,西风吹雨稻花收。凭谁诉与均田使,泽国来年是沃畴。”广德湖底淤泥较厚,容易辟为水田,因此历代一直有废湖与兴湖之争。
北宋至道二年(996),明州知州邱崇元告谕赵光义下诏禁止废湖为田。但后来,赵恒却赐沿湖之沼给官吏作职田,即官吏的禄米田。《广德湖记》记载,“咸平中赐官吏职田,取湖之西山足之地百顷为之,既而务益取湖以自广。”但是历届守令都不肯轻易废湖。遗憾的是,广德湖最终还是陨落了。
北宋末年,宋徽宗治国无能,内忧外患,“蔡京当国,诏天下守、令能增赋者得优”。政和七年(1117),明州人楼异以馆阁学士知隋州事。楼异不想去隋州做官,就在西去辞谢徽宗之际,奏请将广德湖开垦为田,“废莺湖为田,可益赋四万石”,宋徽宗一听正中下怀,将楼异改任明州知州。一年以后,也就是1118年,浩渺的广德湖消失了,这一年距张峋治湖仅仅50年。废湖为田后,得农田800顷,岁入租米2万石,徽宗很满意,楼异官运亨通,直至升任苏州市(苏州)知府。楼异废湖之举历来褒贬不一。朝廷及得田者极力支持,并赐“丰惠庙”,因此经楼异之孙楼钥奏请,追封楼异为太师,祠于望春山灵波庙,后又另建楼太师庙,“丰惠庙”位于集士港丰成村。
2008年5月,庙内宋徽宗赵亲书的御笔碑被转移到广德庵予以保护。宋徽宗书体飘逸洒脱,自创“瘦金体”,雅称“鹤体”,因此御笔碑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物价值,但这也如同耻辱碑,记录了废湖的罪过。万斯同《西竹枝词》写道:“湖开莺脰匹东钱,谁把长陂决作田?却恨宣和楼太守,屡教西土失丰年!……楼公本意媚权臣,遂使千秋遗迹湮。何事还留丰惠庙,高墙大屋坐称神?”全祖望也大加指责:“莫师楼异,有靦我祠宫。”
广德湖被废后,水患旱忧加剧,《四明谈助》记载,“湖水尽泄,自是岁有水旱之患”,废湖仅三年就“下流湮塞,有妨灌溉,致失常赋”。“鄞西七乡之田无岁不旱,异时膏腴,今为下田”,高桥镇岐阳一带则“烂腐岐阳破沿江,十年倒有九年荒”。鄞西水利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应、陆尚书、藤岭等水库先后建成,特别是2006年,广德湖主流庄家溪上建成了溪下水库,废湖后的危害终于得以根除。
仅存的狭长水带是广德湖的缩影,支流纵横,湖上多桥,湖畔多寺,湖光山色,沃野连绵。睹湖思古,令人慨叹沧海桑田。踏访广德湖,可从横街镇的桃源溪开始。桃源溪发源于大雷武陵山下,上游叫武陵溪,流经千年古堰泥峙堰后,支流沙港河流向东北;主流在横街村又向北分出一支,名叫新河,新河与沙港河汇合为湖泊河,湖泊河在桃源村与大江河汇合而成现在的广德湖,经集士港镇湖山村、岳童村,最后在高桥镇内流入西塘河。《四明谈助》记载:“其水上承武陵桃源,一入湖泊,绕白鹤山后,抵西塘河,历高桥东行达郡城。一出林村大溪,注十字港,亦抵西塘河,东行过郡城。”
现状
广德湖最宽处百米左右,两岸田野按季种植水稻和蔺草。广德湖泥涂地特别适合蔺草生长,蔺草在唐朝就成为草编的原料,蔺草织席是鄞西的一项重要产业,声名远播的黄古林草席出口海外,古林镇还被评为中国草席之乡。广德湖上的桥与湖畔的寺现还留存。湖泊河畔有座寺院叫南静禅寺。下游不远有座古桥叫职湖桥,两岸村民旧时主要靠湖为生,以养鱼捕鱼为职,才有“职湖”之名,这与职田王地名得来相似,也有人说,“职”同“识”,有“识得此湖”之意。职湖桥是一座两墩三孔的石梁平桥,在明朝就已存在。桥上一块桥栏不知所踪,村中老人说,村民曾在桥上烤火,桥栏局部膨胀,桥栏断裂,断坠湖中。
下游湖山村是广德湖中心位置,那里有座古桥名叫十三洞桥。清嘉庆年间,由当地进士董澜出资建造,因桥孔多达13孔而名,是宁波市桥孔最多的塘河桥,桥墩用棱角条石叠成,上游迎水方设分水尖。桥畔原有桥亭,亭联:“暂寄足乎?欲行且止”;“请息肩矣!少坐为佳”。可惜现在桥亭已不知所踪,桥板也几经修缮。“金山隔银山,洞桥十三眼,前后千亩,杨柳十八湾”,说的就是这里。桥畔有座寺,名叫普济禅寺,也是董澜建于同一时期,十年浩劫中被废,现存之寺为近年重建。
再向下游到达湖山村朱浪漕,位于湖中的福寿庵将广德湖一分为二,过寺后又合二为一。湖水经多条支流分流,越来越窄,至岳童村,可以看到长寿寺,还有白鹤山下的白鹤神祠。广德湖中原本有望春、白鹤两山,独出水面,遥遥对峙,“望春与白鹤,双峰争瑰丽。”望春山位于桃源村,原望春乡因山而名。张峋整治广德湖时,在白鹤、望春两山建祠,“一以祠神之主此湖者,一以祠吏之有功此湖者”。
《四明谈助》记载:“广德湖碧波千顷,中峙一山,屹然如瀛州,方丈之在沧溟,是为望春”,“上有龙湫及灵波庙,今湖已久废,观亦无存。海上楼台,云烟变灭矣。”白鹤山位于岳童村鲍家,因仙童骑白鹤的传说而名,《桃源乡志》载:“白鹤山在广德湖中,南与望春山对峙,为鄞邑之西小山,山有八面,上有三塔,下有白鹤神祠。”白鹤神祠墙体红色,祠右有广德遗爱庙,祀任侗、钱亿、王安石王庭秀等有功广德湖者。
传说
在一千多年前的鄞西,有个“广纵千顷”的广德湖,它东起望春桥,西及林村,南过蜃蛟,北至高桥。湖面碧波荡漾,一派芦雁翔集、舟帆竞发的景象,其面积为当今东钱湖的3倍,蓄水是其5倍,为当时宁波市农业生产的重要水利枢纽,也是鄞西人赖以繁衍生息的母亲湖。然而,在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有一个叫楼异明州人不想去偏远的湖北随州做官,当时宋徽宗正为明州地方官奏报每年接待高丽日本来使费用庞大而大伤脑筋。楼异就在向皇帝辞行时献言:“明州广德湖可以为田,以其岁入储以待高丽人由明州至开封往来之用,有且欲造画舫百舵及涉海巨航。”
宋徽宗一听正中下怀,立即将楼异改作明州知府。回乡操办废湖为田之事。这样一来,千顷碧波顷刻夷为平地,一个浩瀚无际、水灵景秀的广德湖从此消失了,广德湖也成了历史名词,湮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考证
广德湖废湖为田的利弊一直是人们谈论的话题,仅其湖界就有好几种说法。在这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海曙区文物普查工作组经过对望春桥一带仔细勘察及多方考证:初步认定了广德湖东西的湖界。
湖堤旧迹位于望春桥巷以南,北接湖涨桥,北新塘河在此一分为二,湖堤的西边是湖涨桥河,东面为龙尾桥河。湖堤旧迹明显高于两河边的农田,据姚丰社区的许梅芳老人讲述,此湖堤自古就有,早几年村里人在湖堤上根据旧址重修了龙华寺,在勘察中也发现了这一点,并且在寺院墙体内看到了一块清道光二十五年所立的关于重修湖涨桥的石碑。而湖涨桥就在望春桥南西南不远处,桥址尚存,上世纪60年代重修后改名为红光桥。据马坚梅、俞庆芳《广德湖考》上所说,广德湖的范围“根据桥名依顺时针方向有:堰港桥,大碶桥,湖涨桥、湖白桥……”各方证明了此堤就是原广德湖东界湖堤,也与《四明谈助》中所记载的“望春桥南有湖堤旧迹”一语相吻合。
广德湖作为古代宁波市重要的水利枢纽,曾经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福祉,但后来却因“废湖为田”而“屡教西土失丰年”(万期同《鄮西竹祠》),从“芦雁翔集、千顷碧波”的美景胜地到填湖围田导致宁波西乡生态失衡,望春桥南的湖堤旧迹仿佛警示着后人:必须善待自然,尊重规律,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历史
现状
传说
考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