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钱湖(英文名Dongqian Lake)又称钱湖、万金湖,是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也是
浙江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其景色曾被中国著名作家
郭沫若先生称誉为“西子风韵、
太湖气魄”。东钱湖位于
宁波市东侧,距市中心15千米,它的东南方向背靠青山,西北方向紧挨平原,系远古时期地质运动形成的天然
潟湖,属于闽浙地质的一部分。东钱湖位于东平原中部,湖的东、南两侧是天台山余脉,西北部隔零星平原孤丘与广阔的鄞东平原相连。东钱湖南北长8.5千米,东西宽6.5千米,环湖周长45千米,面积22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2米,总蓄水量3390万立方米,被列为中国湖泊生态环保试点。
东钱湖属
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4℃,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374毫米。东钱湖包括低山丘陵和湖积平原,东南属低山丘陵地貌区,
平均海拔多在400米以下,最高峰望海峰海拔556米;西北属宁奉平原区,平均海拔2米。地势总体呈东南高西北低。该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植被种类300多,山地
森林覆盖率92.4%。
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时任鄞县县令的
王安石对东钱湖湖界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淤。2009年起,东钱湖管委会重新开始了跨越千载的清淤接力,对环湖沿岸带、旅游航运通道、湖区污染相对严重的区域进行集中清淤。同时东钱湖也为宁波市区大部分食用水提供供给,这里湖光山色两相宜,成为运动、养生、度假、访古、影视的最佳目的地。这里还有华东地区最大的成片茶园福泉山,连绵3600亩,可独享“一山观湖海,万翠拥福泉”之美景。景区内有陶公钓矶、霞屿锁岚、
二灵夕照、白石仙坪等十大胜景以及南宋石窟“补陀洞天”,元塔二灵塔,王安石庙等70余处古迹,21处文物保护点和200余具南宋时期石雕。
1985年,东钱湖风景名胜区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浙江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2010年,东钱湖荣“中国十大魅力休闲旅游湖泊”称号。2015年,东钱湖成为首批17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并先后斩获“国际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十大魅力休闲旅游湖泊”“中国最具自驾魅力景区”等诸多荣誉,成为湖泊型休闲度假模式发展的典范。2016年东钱湖获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8年国际会议中心在东钱湖正式落户;“浙东第一古市”韩岭老街开街、世界大师
隈研吾设计的韩岭美术馆动工,
2019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鸣锣、首届东钱湖
马拉松开跑。
命名
东钱湖古时候称"钱湖",以其上承钱之水而得名;又称"万金湖",以其利溥而言,
唐朝时县治在山,湖在县治的西侧,称“西湖”;宋代时县治在三江口,湖居其东,称“东湖”。
东钱湖《湖志》上说;“东钱湖在
宁波市东三十里,周围八十里,因其湖承钱棣之水,故号‘钱湖’。”由于湖在县治之东,所以又叫“东钱湖”。又因“东钱湖汇合七十二溪之流,蓄甚宏,而注溉三县七乡之田”,“其利赖甚溥”更被称作“万金湖”。
位置境域
东钱湖地区位于
浙江省宁波市东南,隶属奉化市和宁波市
鄞州区,经纬度范围:东经121°30′—121°45′,北纬29°40′—29°50′。。东钱湖东南方是福泉山,西北方是月波山;东北方是龙蜷山和梨花山,背面是陶公山。
东钱湖全湖可分为三个部分:西湖以师姑山、笠大山为界,称"谷子湖";东北以湖里为界,称"梅湖",此湖已于1961年废湖,建立梅湖农场,其余湖面称为"外湖",外湖自1976年建成湖塘边后,又分为南、北二部分。三者合起来统称为"东钱湖"。东钱湖南北长8.5千米,东西宽6.5千米,环湖周长45千米,面积22平方千米。
东钱湖自然成因
东钱湖是地质时期留下来的海迹湖泊。东钱湖区域,属于华夏陆台的东北部,是浙闽地质的一部分。震旦纪前已基本定型,在整个
古生代的漫长时期中,除缓慢升降运动和局部性
海侵外,没有较大变动。中生代和第三纪有火山活动,到第四纪末,由于海侵极盛,整个宁绍平原被一片浅海覆盖。根据浅海地带水沙运动的规律,成陆过程通常经历一个沉积阶段,因此平原北进的同时,就有一大批湖泊随着岸线北退不断出现。其中一部分逐渐发育成泻湖,随着泥沙的继续沉积以及岸线的进一步后退,一部分泻湖就就逐渐转化为了淡水湖。东钱湖的原始状态为天然池沼,后经人类改造而逐渐发展成为集灌溉、防洪、航运、水利等众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地理特征
气候
东钱湖所在区域属
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
降水量约1374毫米,4-10月为汛期,其中6-9月为最大降水期,降水量约占全年的50%,年平均无霜期239天,最低气温零下8.3°C,最高气温38.5°C,年平均气温为16.2°C,湖水对气温起到调节作用,有助于农作物的旱涝保收,对航运和消暑避寒也有帮助。东钱湖天气舒适度日变化具有季节性特征,除寒冷季节1月外,其余月中午前后起天气舒适度变差,到傍晚前后又开始趋好。
东钱湖紧靠
东海,大风是东钱湖地区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四个季节出现频率比较平均,秋季相较于冬春季略多。东钱湖水上旅游项目:帆船、
皮划艇运动、龙舟、游船、游艇等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这些水上项目能否正常开展取决于风力。当东钱湖湖面风力达6~8级时,
帆船、游船、游艇等船只就有可能被掀翻,水上项目禁止向游客开放。
地质
东钱湖地区地质复杂,工作区内规模较大的断裂主要有两条隐伏断裂,断裂构造活动对区内的地质灾害都有一定的影响。每年的雨季,降雨量较大且暴雨较多,是崩塌、滑坡的高发期。。
东钱湖区位于江山—
绍兴市结合带以东,晚三叠世以前属武夷—云开造山系,晚三叠世以来属中国东部造山—裂谷系东南沿海
岩浆弧。根据
地层出露情况,可划分为
燕山构造层和喜山构造层,燕山构造层主要由下白垩统
磨石山群陆相火山碎屑岩夹沉积岩组成;喜山构造层由
上新世嵊州市组
玄武岩和第四系松散
沉积物组成。本区的主要构造形式是断裂构造,从断裂的空间展布看,主要有北北东、北东和北西三个方向,次为东西向和南北向。
东钱湖区包含:低山丘陵区、山麓沟谷区和平原区。低山丘陵区的西山头组一段主要分布在横溪水库以东,215省道以西,出露面积44.77km2,占图幅基岩面积的24%。岩性较杂,为英安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英安质含角砾玻屑熔结凝灰岩夹
英安岩、凝灰质
砂岩、
粉砂岩等。山麓沟谷区全新统鄞江桥组主要分布于管江、大、横街、绿野等沟谷地区,出露面积约15.16km2,上部岩性为
河漫滩相或河湖相亚粘土、含砂亚粘土,下部为河流相砂、砂砾石,受河流摆动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还可能夹有若干层粘性土。常组成山前冲洪积平原和一级河流阶地、河漫滩。全组色调以灰、灰黄色为主,厚度一般为3.00~10.00m。平原区则是以冲湖积和冲洪积为主,岩性为可塑状粉质粘土和砂砾石,可见纹网构造。
地形地貌
东钱湖位于鄞东平原中部,湖的东、南两侧是天台山余脉,西北部隔零星平原孤丘与广阔的鄞东平原相连。东钱湖包括低山丘陵和
湖积平原。东南属低山丘陵地貌区,
平均海拔多在400米以下,最高峰望海峰海拔556米;西北属宁奉平原区,平均海拔2米。地势总体呈东南高西北低。
东钱湖地貌类型可划分为两大类:侵蚀剥蚀地貌(
丘陵)和堆积地貌(湖沼积平原和冲湖积平原)。细致划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侵蚀剥蚀低山,包括火山岩低山:分布于鄞州横溪水库东南部山区,海拔高度为500~600米,最高峰
白岩山为628.60米,多数成“V”型谷,谷坡坡度在35°以上;火山岩、侵入岩低山:分布于鄞州章水北部山区,海拔高度为500~600米,最高峰为红岭,高度为573.10米。多数成“U”型谷,谷坡坡度25°~35°。
二是侵蚀剥蚀丘陵,包括
沉积岩侵蚀剥蚀高丘:分布于宁波平原西部山区的鄞州章水~
鄞江~奉化江口地区,
平均海拔一般为200~400米,最高海拔为风角尖岗,海拔高度405.20米。由于沉积岩易于风化,谷坡相对较缓,一般为15°~30°,沟谷一般为“U”型谷;火山岩、潜火山岩、侵入岩高丘,分布于余姚大隐、鄞州塘溪、东吴、奉化萧王庙、
白杜、北仑城湾水库等地区。海拔高度一般为200~450米。沟谷既有“V”型谷,又有“U”型谷,谷坡坡度一般为25°~35°,局部可达40°;火山岩、潜火山岩、侵入岩低丘,分布于宁波平原、大平原与丘陵山区的接触地带,其海拔高度一般为50~150米,一般丘陵较平缓,有的以残丘的形式分布于平原上。
三是堆积平原,包括山前沟谷坡洪积—洪
冲积平原,分布于山区沟谷中,鄞江大型河谷为常年性河流,而小型沟谷则为季节性溪流。在沟口和山前地带堆积成扇形地,并与冲积平原毗连,形成复合的洪积—冲积平原。扇形地上端与山坡上的残坡积层相接,下端侵入海积平原中。组成岩性主要为晚更新统的粘性土含碎石和全新统砂、砂砾石。;海积平原,分布于宁波平原、大碶平原,由全新统
海侵沉积而成,上部岩性主要为淤泥质粘土。地势低平,海拔一般为2.10~3.0米;滩涂,主要分布于镇海、
梅山岛、
咸祥镇等海岸地带,海拔一般低于1.5米。
水文
地表水
东钱湖四周有七十二条溪汇流于湖;三峡溪从东入湖,泉月溪则在西侧入湖,郭童溪来自北部,象坎溪从南侧注入东钱湖,其余溪流如上水、下水、韩岭、青山、黄菊、紫场,大慈等从四周纵横贯注,汇成烟波浩的东钱湖。东钱湖区域内水系以
山脊分水岭为界,西北汇入东钱湖,东南汇入大嵩江,东流入海。
东钱湖环湖周长45千米,南北长8.5千米,东西宽6.5千米,面积22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2米,总蓄水量3390万立方米,是
浙江省最大的天然
淡水湖。湖水水质总体三类、局部二类。
东钱湖是一个以灌溉为主,结合淡水养殖、城市供水和航运交通等综合利用的湖泊,河湖间筑有7道堰坝以沟通船舶航行,并有楔闸5座,每秒排泄总流量63.4立方米。
东钱湖兼具防洪、供水、灌溉、通航和渔业等多种综合功能,总库容5406万立方米。湖区水质总体达到Ⅲ类标准。
地下水
根据东钱湖地下水赋存空隙介质、水理性质、水力特征、埋藏条件及所处的地貌位置等,可分为
基岩裂隙水和松散
沉积物孔隙水两大类。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本区四明山等低山丘陵区以及平原区的深部,根据含水层岩性结构不同进一步分为层状岩类构造裂隙水和块状
构造岩类裂隙水。层状岩类构造裂隙水含水层主要由
沉积岩组成,如永康群红色碎屑岩建造,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砂砾岩、凝灰质砂岩、
粉砂岩等,水量大小与构造关系密切,出露的泉流量一般小于0.1L/S,单井涌水量50t/d,水质良好,均为淡水,可作为较好的饮用水开发;块状构造岩类裂隙水含水层则主要由火山岩、侵入岩等组成,泉流量较小,一般为0.1~1.0L/S,水质类型为HCO3·Cl-Na·Ca为主,为低矿化度水,可作为较好的饮用水开发。
松散沉积物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平原区和山麓地带,根据埋藏特征,可分为浅层孔隙潜水和深层孔隙承压水两个亚类。鄞江桥组含水层常呈条带状分布于宽广、低平的山间河谷内,上游向下游微倾,且厚度逐渐变大,含水层岩性结构松散,水量(一般以3m降深计,下同)一般大于800m3/d,水位埋深一般为0.5~2.0m,水质较好,矿化度92.9~197.6mg/L,为HCO3-Ca或HCO3-Ca·Na型水;镇海组含水层主要分布于冲湖积、湖沼积平原区,该含水层透水性差、水量贫乏,水位埋深0.5-1.0m,为淡水-微咸水,矿化度为313.0~1380mg/L,PH值为6.8~8.3,水化学类型一般为HCO3-Na·Ca、HCO3·Cl-Na·Ca、Cl·HCO3-Na;宁波组含水层零星分布于坡麓地带,面积小,水量贫乏,涌水量小于2t/d,水化学类型以HCO3·Cl-Na·Ca为主,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一般为6.2~6.5,矿化度小于500mg/L,属低矿化弱酸性水。
土壤
周边土壤
东钱湖周边土壤分为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盐土、水稻土6大土类,13个亚类,37个土属,61个土种。山地土壤主要为红壤土类和黄壤土类。红壤土类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地,占山地面积的90%以上,自然肥力尚好,是本区主要的林业土壤。黄壤土类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占山地总面积的近10%,是自然肥力较好的林业土壤,适生耐寒抗风的乔木树种。
底泥
东钱湖底泥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①
潟湖在形成过程中沿海岸流和
潮汐携带的泥沙沉积;②环湖72条溪流水土流失带入湖内各种
无机化合物及有机颗粒沉积;③湖体内水生生物的死亡残体和排泄物。95%以上面积的底泥土自上而下分层构造为流泥—淤泥质黏土—淤泥—淤泥质黏土(或黏土)的结构。表层流泥厚度0∙1~0∙5m,
密度小、质量轻;第2层淤泥质黏土厚度0∙2~2∙1m,湿密度相对致密;第3层淤泥厚度0∙91~10∙9m,相对松软;第4层淤泥质黏土或黏土厚度1∙0~1∙3m,含铁锰质
结核及
氧化物,致密稳定。其中第2层淤泥质黏土与第4层淤泥质黏土(黏土)之间夹有相对松软的第3层淤泥,底泥土构造呈现为夹心饼结构这种特殊的分层特征。东钱湖底泥中重金属含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表明东钱湖底泥尚未受到重金属污染,东钱湖底泥的有机质、总氮等有机污染严重。
生物多样性
动物
2016年4月下旬,东钱湖发现属虱蠓
亚属,命名为朱光锋铗蠓。
2009-2010年,东钱湖本底调查底栖动物隶属于3门4纲28属30种,其中
寡毛类5种,水生昆虫18种,
软体动物门7种。
植物
东钱湖植被种类300多种,山地森林覆盖率92.4%。主要是较典型的中亚热带针阔混交林,优势树种有
马尾松、
疏齿木荷、
檫木、
大红袍花椒;湖区海拔较低的地方植被以不够典型的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为主,如
樟科、
壳斗科、
冬青科、蔷薇科、
山茶科植物等。
东钱湖有药用
蕨类植物门19科,22属,25种,全部具有药用价值;大部分具有观赏价值;部分为酸性土或石灰岩的指示蕨类;还有一些可作为化工原料;少数如
海金沙等可作为编织蕨类;蕨、紫萁等为人们喜爱的食用蕨类;萍等可作为饲料及绿肥。
人类活动
水利建设
东钱湖东南西三面受瞻岐、福泉、韩岭诸山环绕,山峰不高,坡度平缓。由于环湖都是山,湖水受周围七十二条溪流灌注,水满时可东流入东海,旧时可用来灌溉万亩农田,旱涝保收,且永无水患。
晋朝时期,著名学者
陆云在《答车茂安书》中称,鄮县“西有大湖,北有名山,南有林泽,东临巨海”。鄮县就是
宁波市。由此可见,早在晋朝时,东钱湖已经成为一个大湖。唐天宝年间,时任鄮县令的
陆南金,将湖西北部几个山间缺口,筑堤连接,形成了人工湖泊。
《东钱湖志》称:四明水利,江海而外莫大于东钱湖。历史上东钱湖灌溉面积覆盖鄞县、镇海、奉化三县七乡三十多万亩良田。充足的水源带来了粮食的高产,东钱湖也由此得名——“万金湖”,流传至今。东钱湖是地质时期留下来的
海迹湖,开凿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唐天宝年间(744年)鄮县县令陆金南率众修筑堤坝。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初夏,时任鄮县县令的
王元暐率领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下的百姓截溪筑堰,修建了一条长113.73米,面宽4.8米,高程3.85米的堰体。涝时开闸排洪,旱时顶潮纳淡,对鄞西河网的水量起到科学的调配,使鄞西平原农田用水得到了保障。
庆历七年,时任鄞县知县的
王安石看到的东钱湖,水草杂生,早已丧失了灌溉机能。庆历八年,王安石动员民众兴修水利,清除葑草,立湖界,起堤堰,决陂塘,整修七堰九塘,解除了湖区农民的水旱之苦。
清代末年,东钱湖水草淤塞严重。光绪十八年鄞人张祖衔的弟子忻锦崖志师之志,历经二十余年,完成浚湖。
1967年6月23日至11月1日,
宁波市连续132天没有降雨,造成宁波大旱,当时东钱湖的水也干了,为解决百姓吃水问题,
宁波市人民政府安排从
上海市运水,1968年,
浙江省批准修建
皎口水库,于1970年开工。1975年建成后,皎口水库成为以防洪、灌溉为主的大型水利枢纽,也是宁波名副其实的“大水缸”。
渔业活动
东钱湖湖区自然条件优越,水产品相当丰富,光湖鲜品种就有40多种,主要有
青鱼、朋鱼、鲢鱼、
草鱼、鲫鱼、
乌鳢鱼、洋花鱼、
黄颡鱼等,还有湖虾、螺蛳、
中华绒螯蟹、
鳖科等,年产总量在30万公斤以上。每年12月底到次年2月中旬是当地最佳冬捕时段。
东钱湖最早在
唐朝初期就有养殖捕捞的记载,当时只是零散渔户的生存之计,并未行成规模。宋代(
赵扩庆元年末)
陶公山并没有形成大规模渔村聚落。
东钱湖人,世代以务农打渔为生,明洪武年间和
清代的两次"海禁",致使大批
舟山群岛上的渔民迁入内地,其中有不少人就定居到了东钱湖。海禁后,人们又出海捕鱼,于是就形成了东钱湖渔民既捕湖鱼又捕
海鱼的生产习俗。
东钱湖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明朝
洪武年间,东钱湖人发明了一种两条船拉着一顶张开的大网捕鱼的技巧,后来用到海上作业。时至今日,东钱湖的
渔业生产从单纯的
养鱼、捕鱼的渔猎模式,转而成为人与山水和谐、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滋养”模式,近十年来,累计放流鱼苗总量上亿尾。
从明末到民国的400年间,东钱湖“湖帮”渔民成为海外渔业的中坚力量,鼎盛时期(1932年)东钱湖外海渔民达5000多人,占整个鄞县渔民数量的2/3到1/2,被誉为“东钱湖时代”。在渔业资本的高回报下,出现了一些渔业大户和富裕家族建造的大前门宅院。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为便利生产,经常出海的渔民举家搬到
舟山市,外海渔家及其后代外迁,使内湖外海的渔民从混居状态演变成分离状态,留下的渔民一部分购买田地半渔半耕,一部分专供
家鱼,使劳动单元细分为小农经济模式,带动了生活单元向个体家庭的转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强化了渔民团体的职业属性,1953年
宁波市成立了东钱湖外海渔业合作社。1959年大对船远航吕泗洋遭遇海难,
东海渔业禁止传统
木船作业,一致改为机动船,横亘600年的大对船作业退出历史舞台。1972年
冬至次年春,
浙江省开展渔业“会战”,即对位于中国、
日本、
朝鲜之间的中央渔场的越冬
大黄鱼进行过度捕捞,此后黄鱼资源枯竭,。20世纪90年代后,东海已基本无鱼可捕,一部分渔民回乡镇企业谋生,一部分回东钱湖从事淡水捕捞。
旅游开发
2001年东钱湖管委会成立,拉开了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序幕。2005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把东钱湖“建设成为文化型、生态型的旅游度假区”。近20年来,东钱湖围绕“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打造湖泊休闲产业体系,从一个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曾受污染困扰的中等发展水平的乡镇涅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截至2008年,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已拆除旧房46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85万平方米,3000多户农民住进了新居。该区提出,在2010年前要建成一个旅游特色镇、3个农业旅游示范园、6个旅游特色村和6个特色农产品基地,从而使旅游度假区从原先的“一核”变成“多核”。
2022年,宁波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精心打造钱湖宋韵文化圈。
科学研究
2013年东钱湖相关部门邀请陶瓷专家、学者对“千年湖底泥”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将泥坯送至有关科研机构化验分析,并尝试多种烧制技艺。经过
泉州市、
景德镇市等多地陶瓷专家和专业机构研究鉴定,千年湖底泥中
二氧化硅成份高达60%,重金属含量微乎其微,其他各类成份也都符合各项安全标准,且泥质细腻,比
陶土略硬又比白陶土略软,是绝佳的陶瓷用泥。2017年,“千年湖底泥”各类制品正式问世,并在北京2017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上首次“亮相”。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2006年4月12日《东钱湖清淤整治工程主要工作情况汇报》里指出东钱湖水体已经呈中度
富营养化状态,并且湖底的有害淤泥淤积加重,造成生态系统正在不断退化,局部湖湾因淤积严重,有了沼泽化的趋势。2009年,东钱湖启动了为期5年的疏浚工程。
东钱湖疏浚工程对东钱湖水质和水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短期内会对东钱湖螺类等
渔业资源带来一定影响,但清淤结束后可以逐步得到恢复。
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排,湖岸垃圾的堆积,导致湖水水质以及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造成东钱湖水生植物群落结构单一,水体自净功能严重退化。2014年,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坚持科学治水,从清洁水体、改善水质到水生态修复,扭转了湖泊水质的富营养化趋势,实现水质的大逆转——从建区前的总体四类、局部五类,提升到总体三类、局部二类,成为全国城市湖泊治理的典范。东钱湖被认定为“国家级生态湖泊”,水质的改善,为当地发展旅游业做出了贡献。
2016年,东钱湖湖区水体颜色呈现棕褐色,主要原因是
硅藻“水华”所引起,由于硅藻本身呈褐色,造成水体感官颜色呈现褐色或咖啡色。“水华”其实是淡水水体中
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
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而此次东钱湖硅藻“水华”是因为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去年秋冬季
降水相对较多,导致以总磷为主的径流污染激增,加上元旦前后天气晴朗,气温急剧升高,给硅藻爆发提供了营养基础和气候条件。东钱湖管委会跟踪监测,镇政府也正积极应对,东钱湖硅藻未来会随温度的增高,藻相结构可能会发生转变,水体颜色将有所改善。
由于
东钱湖镇属于旅游保护区,且林地主要出于山区,开发程度不高,1987-2017年东钱湖林地面积变化不大。2017年东钱湖镇农用地逐渐被建设用地“侵蚀”,建设用地呈现以发散性状态向城镇发展的趋势。
环境保护
1951年至1976年,当地政府投入巨资发动数以千计人力多次整治东钱湖,清除葑草,全面修理湖塘、堰坝、矸闸,清理湖界,大大增加了东钱湖的蓄水量。
2001年以来,东钱湖已累计投入100多亿元,用于实施疏浚、截污纳管、养殖退渔、拆违整治、流域治理、强塘固防、沿山干河、生态绿化等专项工程。
2009年7月至2013年1月,东钱湖旅游管委会对东钱湖底泥进行了生态疏浚。采用环保绞吸式疏浚船进行施工。为避免破坏水生生物环境,优先疏浚以湖中心、主航道及污染严重的底泥。管委会通过控源、截污、治污、清淤、
生物修复等手段,对东钱湖进行综合专项治理。
2009年起,东钱湖管委会开始了跨越千载的清淤接力,对环湖沿岸带、旅游
航运通道、湖区污染相对严重的区域进行集中清淤。
2010年,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东钱湖成立实验室。2013年,
宁波市人民政府颁布《东钱湖水域管理办法》,对保护水质、规范水上秩序、科学利用水域资源做出规定。2014年起,在下水片区水域进行生态恢复,试种了
苦草、
菹草、睡莲等常见的沉水、浅水、浮水植物。使得氮、磷等明显下降,湖水透明度提高。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湖面水质为III类,局部达II类。2016年起对环湖堤坝进行“生态护坎”改造,增加3米至6米的浅滩,并在浅滩湿地上种植
大花美人蕉、芦苇等
挺水植物。同年8月,东钱湖成为
国家水利风景区。2017年,为过滤、净化石油类污染源,还将对沿岸停车场、环湖道路实施“沉沙隔油工程”,挖掘下沉式草坪。
东钱湖示范区新增水生植物种类16种,修复约8000平方米水域,正在实施修复3000余平方米,逾70%水域内的水生植物长势良好,示范水域内基本形成了以沉水植物为主的稳定群落。
风景名胜
陶公钓矶
陶公山是一个半岛,横亘在湖心上,海拔110.7米、面积约1078亩,从湖上眺望,此山状似伏牛饮水,因此古称“伏牛山”。相传在春秋时期,
越国大夫
范蠡功成身退,携
西施隐居于伏牛山中,改名为陶牛公。后人追念其兴越之功,把伏牛山改为
陶公山,其临渊垂钓处也改称“陶公钓矶”。
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
庆元知府胡在陶公山上修建“烟波馆”、“天镜亭”。
清代忻恕将“陶公钓矶”作为“钱湖十景”之一时,曾写过一诗:“霸越归来别有天,一竿秋雨一蓑烟。去山早遗倪迂画,风月先为贺监缘。”现在的景区内塑了范蠡半身像。在小山坡高处,又新立一尊鎏金全身立像。
余相书楼
余相书楼景点在东钱湖正北,目前是“楼已不存,庄也不留”。景点青山环抱处,翠竹如林,岸柳成行,其地称月湖山。南宋
淳熙五年(1178年),越王
史浩始创“月波楼”,并叠石为岩,筑成“宝陀洞天”,有钦赐“慈悲普济”匾额。后在其旁筑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定名“月波寺”。万历年间,
余有丁用月波寺废址构筑庄园一所,
朱翊钧曾御书“名山洞府”。余有丁所写的《五柳庄之记》中记载余相书楼实际占地面积有一百亩之多,他晚年就在此读书自娱,因感《归去来辞》之意,名为“五柳庄”。内有“
日涉园”、“归来堂”、“觉是斋”、“晨曦亭”等,总称“舒园”。林园之胜,极一时之盛,后人称为“余相书楼”。后毁于兵火,寺亦无存。诗人咏叹:“五柳庄开僻地幽,高低亭接书楼。而今零落埋荒草,剩有波声带月流。”
霞屿锁岚
霞屿锁岚景点在小普陀景区内。东钱湖湖心有不少孤悬的
绿洲,其中霞屿与烟屿遥相呼应。霞屿山上旧有“
霞屿寺”“望湖亭”“观音洞”(即小普陀)等景观。因背靠福泉山峻岭,终年山岗郁积,水气弥漫,远眺有孤屿锁雾之感,故称“霞屿锁岚”。有诗咏此景道:“霞光倒映水光灵,装点孤山入画屏。一自洞天新琢就,晴岚锁住佛头青”。山上有“补陀洞天”,相传为南宋
大学士史岩之为供其母进香时所凿,洞长41.4米,高2.86米,宽1.76米,已有800年左右历史。现在的霞屿寺是上世纪70年代后重建的,山门高8米,宽约10米。前些年,东钱湖开发建设,管委会出资拓建了湖心堤,尽头辟为小普陀景区,每当节假日,游客众多。
白石仙
白石仙枰位于湖北的
白石山,是东钱湖的北高峰。山上白石裸露,
松柏掩映。北坡峭崖如壁,登峰颇费力气;南坡山势平和,上山较为方便。半山腰上有块约60平方米的大石平坡,可供休憩。传说八仙过海时,曾在此山逗留观赏。又有两仙人到此弈棋,被牧童窥见。牧童见其风骨不凡,不敢出见,直到二仙升空,云散雾去,才把天机识破,故事传播四处。后人作诗曰:“仙人偶下洞云深,对局弹棋坐碧岑。惆怅烂柯山寂寂,曾留片石到于今。”
双虹落彩
双虹落彩在东钱湖东北,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利用浚湖淤泥在梅湖的邵家山至杨家山之间修筑了长堤,长五里,宽七八米,故称五里塘。塘首尾各建
石拱桥一座,分别称为下虹桥、上虹桥。暮春初夏,
雷阵雨止,常有七色
彩虹挂空,景色艳丽。故取
李白“两水夹明镜,双虹落彩桥”之意,取景名为“双虹落彩”。清人作诗道:“走马梅塘五里通,洞桥高架各西东。不嫌明镜从今破,道是双虹降半空。”如今梅湖已填湖造田,那条五里长堤,已成为干堤,拱桥不存,偶现彩虹。
相关文化
东钱湖文化积淀深厚,相传商祖
范蠡携西施隐居此地,
北宋王安石曾疏浚东钱湖试验变法,
南宋史家更因“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而传为美谈。元代诗人
袁士元认为东钱湖比
西湖更清更幽,于是写了“尽说西湖足胜游,东湖谁信更清幽?”的诗句。明代大才子
徐渭则用“湖平孤屿出,天阔万峰来”赞叹东钱湖的浩淼。
天一阁主人
范钦用“野寺轻鸥外,人家细雨中”吟咏东钱湖的悠然。
瓷文化
宁波东钱湖“
越窑青瓷”是
浙江省三大青瓷窑址群之一,2007年,越窑青瓷被
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钱湖从唐
东汉开始生产瓷器,在
南北朝迅速发展,到
北宋到达顶峰,“秘色瓷”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东钱湖越窑的青瓷引领中国瓷业长达六个世纪,是全世界最早烧制出瓷器的窑口。最长的一座窑,全长达41.42米,它依山坡而建,由砖坯错缝平砌而成,至今还能清晰地看到保存完好的窑门、火膛、窑室、火门、排烟孔、排烟室,其中火膛最宽处达1.80米。
商文化
东钱湖又名“万金湖”,这里的财富故事与官儒传说渊源相连,远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这片湖山,春秋时
越国大夫范蠡隐退后携西施避居东钱湖畔伏牛山下,草耕商营,富甲天下,留传着财富与爱情的动人传说。近现代,由于“五口通商”对外开埠,还涌现了一大批宁波商帮。
佛文化
东钱湖区域内的
天童寺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佛教禅宗五山之一,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影响较大;
阿育王寺为中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至今有1700多年历史,因寺内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闻名中外;福泉山麓大慈禅寺在
南宋时期曾名振
浙东地区,有“千僧过堂”之说,是为千年古刹,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官文化
东钱湖历史上官政勤廉,儒学相长,风气清新。北宋时期
王安石曾任
宁波市县令,体恤民生,深入实际,组织民众起堤堰、决陂塘,疏浚水道,留下了众多古湖工水利遗迹;南宋时期抗金名将
岳飞因遭奸臣
秦桧陷害屈死风波亭,东钱湖人
史浩位列宰相时,屡次上奏朝廷为岳飞申冤,最终得以洗雪。史氏家族则留传下“一门三
丞相、四世两封王”的佳誉美谈,史家留下的墓道石刻(现为国家级文物)填补了中国国自秦汉以来墓道石刻
南宋时期的空白。近现代,生物学家
童第周、书坛泰斗
沙孟海、画家
沙耆更为东钱湖人文典故抹上亮丽的色彩。
宋韵文化
东钱湖始建于宋前而成于宋,有着宋代的珍贵历史遗存以及非文化遗产,南宋石刻群,可以了解东钱湖人家当年的生产、生活场景,越窑遗址出土的香薰、茶具等文物,再现了宋代宁波人的茶道、香道、花道等一幅幅风俗画卷。
东钱湖,既有因“渔歌樵夫声相参”而享誉“浙东第一古街”的韩岭老街,又有独具南方建筑美学韵味的
南宋古建筑庙沟后石牌坊,再有南宋丞相
史浩笔下“一径崎岖通下水,风物人情更淳美”的下水官驿河头等遗迹数十余处,其中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南宋古墓遗址仪仗石刻就有8处。
王安石治湖和史氏家族“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的故事流传至今。71省道有段路名叫“安石路”,钱湖工业区内有“介甫路”,莫枝堰下有“介甫桥”,还有“半山忆”公园,东钱湖畔一隅的地名皆是世人对王安石的纪念。南宋史氏家族发迹地就在东钱湖下水,四明史氏第四代人
史诏,被誉为“八行先生”,由此“八行文化”绵延至今,即“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八种品行。
东钱湖完好地留存着宋时“东湖”的诸多风韵:
岳鄂王庙守候着湖畔青山八十一峰与七十二溪、福泉山千亩茶韵飘香与九秋风露的越窑遥相呼应、梨花山上读书台滋润着宋代文人学士的求学精神、渔歌樵斧的韩岭古市旧貌换新颜。
龙舟文化
在过去,每年的九月半正赶上湖上庄稼成熟和渔民出海捕捞,出海风险很大,当地人为了庆丰收和祭海神,举行赛龙舟活动,意在祈求神灵保佑。东钱湖人把龙舟叫做"画船",赛龙舟叫做"争画船"。后来东钱湖每年九月十一至十六在陶公山开庙会赛龙舟,因此也称为陶公山九月半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