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林镇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辖镇
古林镇,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1°22'36"至121°30'38",南纬29°47'52"至29°52'24",地处海曙区中部偏西。古林镇原属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16年10月划归海曙区。古林镇原名黄古林,素有草席之乡美誉,是州历史上四大重镇之一。
古林镇地理位置优越,东与宁波市区、白云街道、段塘街道接壤,南邻石碶街道洞桥镇,西与鄞江镇横街镇交界,北接集士港镇高桥镇。古林镇行政区域面积为44.8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末,户籍人口为63993人。
古林镇历史悠久,宋时称为清道乡。2016年10月,古林镇划归海曙区。截至2021年10月31日,古林镇共辖7个社区、23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古林村中心路 191号。
2020年,古林镇工业企业达2096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2个,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8个。古林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境内有杭甬高速公路、鄞县大道等交通要道,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历史沿革
古林镇原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辖镇,2016年10月,划归海曙区。又名黄古林,是闻名中外的草席之乡,也是鄞州历史上四大重镇之一。古林镇坐落于甬江姚江奉化江上游,东与宁波市区接壤,南邻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杭甬高速公路和鄞县大道穿境而过,境内的段梅公路横贯东西,水网纵横交叉,为典型的江南水乡。
1986年1月,古林乡改名为古林镇。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原古林、布政、蜃蛟三乡镇合并建立新的古林镇。全镇行政区域面积47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2000年底人口61354人(均为汉族),拥有耕田面积35900亩。该镇地处鄞西平原,平均海拔4.2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9℃,七月平均气温28.8℃,一月平均气温4.2℃;湿润多雨,年平均降水量1400至1450毫米;日照市充足,年平均日照2010小时,无霜期259天。
九狮桥、五港桥、街心戏亭等古建筑群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重建于清咸丰九年的镇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古林庙及其周围的民居建筑群保存完好,建于清代的现存为数不多的“青阳观”等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行政区划
古林镇辖:西湖社区,古林、藕池新村2个居民区,古林、施家、俞家、包家等行政村。镇政府驻中心路501号。
2004年,古林镇由原来的33个行政村调整为24个:礼嘉桥村和方家土耷村合并为礼嘉桥村,共乐村和任家村合并为共任村,郑家漕村和石家桥村合并为仲一村,蜃蛟村和闻江岸村合并为蜃蛟村,吴家庄村、茂林村和张马村合并为茂新村,车唐村和林家村合并为龙三村,翁姚村、湖汇山村和上下陈村合并为三星村。调整后,全镇辖:古林、藕池新村2个居民区;西洋港、葑里、古林、施家、俞家、郭夏、鹅颈块、戴家、共任、仲一、布政、葑水港、张家潭、宋严王、陈横楼、藕池、礼嘉桥、薛家镇、包家、蜃蛟、龙三、茂新、三星、前虞24个行政村。
经济
2007年,古林镇有规模企业200多家,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4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9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90.8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5.0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2779元,在2007年度全区镇乡(街道)经济发展竞赛中名列第5名,获得区升位奖。
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宁波市独特的地理人文优势,外向型及三资、独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并形成了以轻纺手钩服装、电子塑料制品、化工仪表、机械五金、蜡烛、不锈钢制品、运动器材、电动工具、汽车配件等为特色的龙头产业,尤其是轻纺针织和服装,从原料、针织、漂染到制衣有较深厚的生产基础和较高的技术水平,并成为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农业生产方面,以粮食、蔺草、席草种植、家禽饲养、水产养殖为主,其中尤以“黄古林”牌白麻筋草席享誉国内外。大棚瓜果和蔬菜等设施栽培初具规模,特别是总投资500万元、占地面积500亩的翁姚优质葡萄观光园建设初见成效。
2021年4月28日,入选农业农村部、财政部“2021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2021年,古林镇地区生产总值从2016年75.4亿元增加到2021年108亿元,财政总收入从2016年8.5亿元增加到2021年15.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6年4.9亿元增加到2021年8.5亿元。
文化
十天三市黄古林花席双草白麻筋:黄古林,今鄞县古林镇,旧称黄公林,传为商山四皓之一大理白族自治州夏黄公曾隐居,有庙。古林为宁波特产草席的主要产地,早时其地有广德湖,多生蔺草,可编席,唐朝已有成批出产。其地逢农历三、七、十集市,同时也是草市和席市。花席,幅面不大,以草为经线,一草到底,一正一反穿编,因苜蓿属青尾白,正反交织后有自然花纹;双草,大幅席,两草正反合一经,其席两边白中间青;白麻筋,席中精品,草席多以浙江络麻筋作纬线编织,精品以麻筋作纬线,此麻纺成筋线比黄麻细,且色白,编成席也平滑。其具有四大特色:一是质地精密,厚实得连水也不易渗入;二是挺括硬实,草席直立地上,犹如一道围墙,显得刚劲有力;三是柔软光滑,睡在席上凉爽、光滑、舒适;四是收藏简便,不用时卷席成筒,不占地位,且能发出沁人的幽香,故赢得了国内外人士的普遍赞誉。
社会
社会保障体系业已形成,农民养老保障、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制度不断完善,镇中心卫生院、福利院、社区康复中心已达到一定的水准,并成为全国民政工作典型。
教育、文化设施比较齐全,具有全区一流水准的镇文化娱乐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镇内有区属职业高中1所,镇初中2所,小学11所,幼儿园6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教育体系比较完备。2000年至2005年投资1600万元建设了镇文化中心,投资370万元建造了古林公园——绿苑,投资120万元建造了文化长廊,投资50万元建造了国家标准塑胶篮球场2个,投资33万元完成25套体育路径建设。
旅游
著名建筑
九狮桥、五港桥、街心戏亭等古建筑群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重建于清咸丰九年的镇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古林庙及其周围的民居建筑群保存完好,建于清代的现存为数不多的“青阳观”等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风景景点
彩虹飞落五港桥
据《明嘉靖宁波府志》载,五港桥始建明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由黄古林戴氏望族、宁波知府戴浩出资。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仍由戴氏望族中的戴鳌重修,并改名为”善庆桥“,与隔河的资善观同名。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再修,桥名仍改为五港桥。
席乡五港桥,全长20米,宽3米,3个半圆桥孔跨水6米,边孔跨度各4米,拱矢离水3米,桥的两边各雕一对镇水头,中孔上方刻“五港桥”桥额,落款“同治八年里人重修”,至今已历130多个寒暑了。
最令人注目的该是五港桥的桥面上,两各有一对长约1米的石狮子摇头摆尾,极尽献媚取宠之态。桥上18级踏步的两边桥栏制成带有靠背的长石条椅,于是桥上可供“桥头老三”们的晨昏之间议古论今、谈天说地,如此周到的特殊设计,也可谓是鄞西席乡五港桥的特色吧!
这座有三个圆洞的五港桥,位于今古林镇南街之尽头。
五港桥之“五港”者,即东通宁波市栎社村;南通洞桥、鄞江;西通蜃蛟、横街;北通集士港、高桥的五条河港。五港桥不仅为水网中心,且沟通了鄞西水网腹地一条陆上通道,成了鄞西席乡中心,刻在五港桥上的两副桥联,说出了桥与水的妙处:
洞筑三环月印圆,河分五港源流条。
波心倒映开金镜,水面横飞落彩虹
古林九狮桥
在古林老街,九狮桥上那九只形态各异的群狮合雕,以其生动逼真的神工雕琢而名噪江南。它横卧于黄公林庙大门前,因桥上趴着九只石狮而得名,原称黄古林桥,仿佛是一道九天飘落的彩虹,横跨于南北两街。
九狮桥重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桥面桥栏是拱型,为单孔石梁平桥。全长15米,宽3.1米,桥两头各分9级,左右桥栏叶半圆型,62厘米高。因桥门太狭,文革中重修至桥门3.5米宽,为不减美观,桥栏桥面是从戴家槎湖桥拆来整体移放的。桥墩有4只79厘米高、39厘米宽的方型望柱,分别装蹲着不同形状雕刻精细的4只石狮,其中还镌有伏背、拖尾、缠腰、昂首、抱足等神态各异的5只小石狮。沿桥栏各设两边,历几百年沧桑,仍威风不减。
黄古林戏亭
黄古林地处鄞县西南山乡平原,河港纵横,四通八达。每当戏台开锣,庙内无法容纳成千上万的观众,于是又在紧邻黄公林庙的资善观外,增建了一座既不影响通行、又可满足于看戏的戏亭。
黄古林戏亭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建筑,四条方形的削角石柱,长5米,宽28厘米,与一般凉亭不同的是在石柱离地2米处凿有孔槽,用作支架台板,搭成的台面宽4.2米,深4.8米,戏台下仍可通行人,戏台的东、西街上和傍河陆地及水面上,都可观赏演出,因此,这座戏亭的使用价值远胜于黄公林庙内戏台。
戏亭的特色不仅是演戏,它本就是值得观赏的艺术品。若从近处观看,三面坊额,精雕细刻,各置五组斗拱,承托展翅欲飞的翘檐;戏台顶部的四围采用卷蓬顶,中心部份的八角形攒顶藻井,收聚于一面铜镜,既起到装饰、聚声、回音的作用,又可供戏台上武打和举旗帜扬枪。若远看外,翼角舒展,饰有龙头奇兽,与戏台后的少峰祠、黄公林庙、九狮桥、五港桥等荟集了气势雄伟、规模壮观的民族形式系列古建筑群。
代表人物
闻太师
闻太师名闻渊(1480-1563),字静中,号石塘。生而颖异,品质性格十分端重。六岁能诵读诗文,八九岁体貌不凡,丰伟秀拔。弘治十八年(1505)中进士,授职礼部主事正德初年,改刑部广东司员外郎。他善于治理监狱,性情亢直,面对权臣当道毫不畏惧,曾经竭力痛陈刘瑾的罪状。正德十六年(1513年),任应天府尹。嘉靖初年,太礼仪之争,众臣议论不可,闻渊唯独认为可以。进入太常少卿,升南京部右侍郎。他身在其位谋其政,复杂五事:1、用人以资修省之益;2、只举将才,以为干城之托;3、议处皂役,以革积弊;4、减息穷困;5、减派牲口。进任南京兵部尚书。一个时其宦官司侵部权,部官受密告,闻渊乃令下属:“官有常儿子纪,中官不得侵部,自今大事由通政司达部,小者悉付有司。”因张聪排挤,迫令致仕。后召为刑部尚书,因不附大学士复言,遭削职。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改北京尚书,加太子太保。其告老还乡后,居住在月湖之右天官弟。他住在城内,记挂老家父兄子弟,对于广德湖田租,米折贷事,湖民受益,都颂扬他的功德,所以建立祠祀。
闻渊是明朝四十五载的元老之臣,历官二十七任,到七十岁才告老休养,享年八十四。卒赠少保,谥庄简。
张琴
张琴,字桐,晚号留叟,又名卿岳先生。清光绪元年出生于古林镇张家。这里学风甚盛,镇内相继出现“一施二张”颇有名气的学子,后又成为甬上晚清四大家(即施竹晨、张于相、张琴冯君木)。《鄞县志》记:“其时县城著名书法家首推张琴。”
张琴的隶书师法史晨碑曹全碑及石鼓文,三碑融为贯通而自成一体。他的书法字如其人,外柔内刚、风骨嶙峋。他有笔大胆、结体纵逸,气势磅礴而笔力劲健,字里行间既有曹全碑劲健的风采,又有史晨碑灵活多姿的踪迹。吴昌硕康有为曾对他独创的由篆入隶的笔法推崇备至。“一洗古隶柔弱之习而开晚清新隶之风,功莫大焉,成就卓著”。自此,他的书法声誉远播南北,名扬海外。今存市内的有“福谦小学落成碑”、“延芳桥匾”、“民碑”等。三十年代,张琴还在破城墙中拾得百余块晋砖,写赞诗二十余万字,装订五册名《留斋藏砖》及《题跋》,陈布雷民沙孟海购见后赞颂并题签。称先生是“晚年惊世力作,书坛无人可匹,实乃晚清书坛第一人矣”。建国后收作为国家文物,在天一阁珍藏。
厉国香
名瑞兰,字墨华,号国香,以号行。1914年出生于古林镇厉江岸村,七岁时就在自家三合院前的私塾里上学读书。厉国香从小天资聪颖,1932年被送到县立女中读书,开始自习书画,1938年迁居上海市,研习诗文书画几十载,擅长楷行隶,兼工山水花卉,毛俱妙,被誉为中原地区当代女书画家中之怪杰,她的传记被收入《美术年鉴》、《书画名人辞典》、《名人传记》。著名的有6尺巨画《东方巨龙腾飞图》和《溪口二别墅图》等,还先生为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创作三幅大型花鸟画,为美国前总统布什创作《雄鹰图》,受到国际名人高度赞赏。
1988年,中央文化部曾两次为其老年书画生活拍摄电影,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放映,引起轰动,成为国家文化艺术对外交流史上的一个杰出代表。
厉国香的书画艺术师法自然,继承传统尤以创新,在瘦硬挺拔中见精神,并渗入婀娜多资的妩媚与灵秀。她的字如其人,美丽大方,极具个性;她的画更以画牡丹见长,可谓国色天香,满园春色,深受国内外牡丹爱好者的喜爱并被广泛收藏。
厉国香在晚年迁居香港特别行政区,过着平淡而充实的生活,带给故乡的则更多的荣誉与喜报。鉴于厉国香对我国书画艺术的杰出贡献,鄞县县委、县政府搜集到她历年创作的书画精品,拨专款出版了《厉国香书画作品集》,并赠送海内外友人,其精湛的书画艺术再次受到人们高度评价。厉国香的故居也正通过修缮,以对外开放。她生前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员,中国书法家、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分会名誉理事。
施求臧
我国久负盛名的老一辈水利工程专家——施求臧,1899年出生于鄞县古林镇施家三房弄,家名尔寿,号求臧,以号行。1925年,他在天津大学土木系毕业后,到沈阳奉汉铁路工作五年。1930年春回宁波市,担任市政府工务局工程师,致力于城乡建设,先后参与设计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工程建设,折旧城墙,修筑环城路,铺设城区下水道,兴建宁穿公路,修建栋社国际机场,开发北仑港等等。
1936年6月,施求臧与德国水利工程专家共同设计建造的“独洞三钢结构永久性桥梁”的灵桥,正式竣工通车,成为我省第一座现代化跨江铁桥。解放前期中国国民党飞机空袭市区狂炸灵桥,市军管会再次邀请施求臧为保护灵桥设计扩桥工程,于是他自行设计4只土堡加固桥脚,使灵桥在多次袭炸中未被炸塌。这个设计方案受到国家有关领导重视。为其记功立传,原桥东还竖有刻着造桥设计师施求臧及德国专家名字的纪念碑,以示流芳百世。
获得荣誉
上榜“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19年10月,古林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20年7月29日,古林镇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1年9月,入选“2021年全国千强镇“。
2021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镇名单,古林镇榜上有名。
2021年4月,古林镇入选2021年农业强镇创建名单。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经济
文化
社会
旅游
著名建筑
风景景点
代表人物
闻太师
张琴
厉国香
施求臧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