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梅
原天津美术学校校长
陈少梅(1909年4月~1954年9月),男,汉族,名云彰,又名云鹑,号升湖,字少梅,其山水、人物、花卉、书法无一不精。中国画坛在唐伯虎逝世近400年后终于出现此位诗书画俱佳的北派山水画大师,故有“当代唐伯虎”“唐寅以后第一人”“马夏再世”之声誉。陈少梅与张大千、溥儒、金北楼被画史合称为“民国四大家”。新中国成立后,陈少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美术学校校长。
陈少梅生于湖南衡山的一个书香之家,自幼随父学习书画诗文,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陈少梅擅山水、人物、走兽,取法戴进吴伟、周臣、唐寅诸家,工写兼长,传统功力深厚,笔墨潇洒而不失法度,画风清新劲健,刚柔相济,亦工书法。陈少梅15岁加入金绍城陈师曾等发起组织的“中国画学研究会”,17岁成为名噪一时的“湖社画会”之骨干,他是当时湖社画会最年轻的一位成员,也是学习最刻苦者之一。经几年磨砺,聪颖加勤奋,使陈少梅具备了比较坚实的传统山水、人物画收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少梅积极努力于新美术事业,焕发了新的创作激情。早年作品有《西园雅集图》等,后期有《江南春》《浴牛图》等;《小姑山》等为中国美术馆收藏。陈少梅死后天津市为其举办了遗作展览和“国画大师陈少梅与津派国画研讨会”,声誉日隆,有《陈少梅画选》《陈少梅画辑》《陈少梅画集》等行世。
2023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根据名单,陈少梅的作品一律不准出境。
人物生平
陈少梅,出生于衡东县思想进步的书香世家,是现代独步于艺坛英才早发的杰出画家,有“唐寅以后第一人”“现代唐伯虎”“马、夏再世”之美誉,与张大千、傅儒、金北楼合称为“民国四大画家”;2009年,陈少梅与齐白石、徐悲鸿等八位著名画家,被文化部列入首批《20世纪美术作品档案》。
天才也离不开成长的土地。魏巍衡岳,给了陈少梅充盈的文化滋养。陈少梅其父陈嘉言善诗词书法,清末翰林,有“铁面御史”之称,衡阳市廉政广场有其雕塑,其墓被列为衡东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外甥革命烈士夏明翰《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气吞山河,感天动地;其堂叔陈范是很有气节的清末报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是辛亥革命第一份报纸《PHY苏报》馆主;堂姐陈衡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硕士、女教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女作家。那一方“家在洞庭湖衡岳间”的印章,既反映了他感恩于家乡文化底蕴和家世对他的熏陶,也透析出家乡秀美山川给他艺术的灵气,更道出了他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
陈少梅是中国画史上公认大器早成出类拔萃的画家:14岁加入金绍城陈师曾等发起组织的“中国画学研究会”;18岁成为名噪一时的“湖社画会”之骨干;21岁,其作品参加比利时世界博览会,荣银奖;22岁,他由北京转赴天津市,主持湖社画会天津分会,从事创作授徒;23岁,陈少梅在天津举办画展引起轰动,《北洋画报》被誉为名手。
陈少梅先生在继承传统方面是集大成者。他心怀虔敬地对待所有优秀绘画传统,于南北宗巨擘大匠之作,自少至壮虹汲鲸饮,潜修默练,追本溯源,博采众长。陈少梅上承马、夏、郭熙、浙派戴进吴伟衣钵,兼师周臣、唐寅仇英,一生转益多师,能工能简,水墨与重彩并长,山水、人物、花卉无一不精,笔墨潇洒而不失法度,艺术面貌渊穆清华,洋溢着和谐的节奏与优雅的韵律,形成了自己清逸淡雅、寓柔秀于阳刚的清劲画风,于艺坛独树一帜。《西园雅集图》《金陵十二钗》《二十四孝图》等堪称经典之作。
陈少梅书法同样造诣深厚,初承家学,后学倪瓒米芾。故陈少梅书法灵活瘦硬、沉着飞,自成面貌,与其画相得益彰,并称绝伦。
陈少梅也是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他采用传统的“师承传授”的方式教学,强调“临摹入手”对于学习绘画的重要性,其入室弟子的代表有孙天牧冯忠莲刘继卣、邵芳、黄均、王叔晖等数十人。天津市画家半出其门,成就了津门画坛今天的繁荣局面,形成了陈少梅传派。
新中国成立后,陈少梅满腔热情,被推选为天津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天津市文艺工会负责人、天津美术学园校长;第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陈少梅入展作品《小姑山》备受赞誉;1953年冬天,为庆贺毛主席60岁生日,陈少梅与妻子冯忠莲分别创作了《春山图》《春江图》,寓意江山永春,现均藏中央档案馆,并收入《毛泽东珍藏名家画集》。
年富力强才华横溢的陈少梅深入新生活,如鱼得水,以传统笔墨创作了一批洋溢着时代气息、热情讴歌新中国新社会作品:《湖南老共产党员孔十爹》《江南春》《浴牛图》《现代人物》《山间小憩》《燕山秋色》《颐和园》。
回到北京的陈少梅仍然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以极大热情投入中国画创新的探索,攀上一个新的艺术高峰。只可惜天妒英才。
1954年9月9日,陈少梅作画后去北京烂漫胡同湘乡会馆探望老母,突发脑出血,猝然逝世,年仅45岁。先生英年早逝,举世扼腕。
创作特点
陈少梅短暂的一生,绝大部分作品是以模仿古人为主,这是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艺术环境所决定的。因此,形成了他绘画艺术的主要特点:传统绘画功力深厚,继承多于创新,笔墨潇洒而不失法度,精细有余但豪放不足。
三十年代
20世纪30年代,陈少梅的绘画作品还呈现单纯模仿的痕迹,山水主要模仿“北宗”的传统,还未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从陈少梅拟郭熙笔意的《松溪泛棹图》和《雪景山水》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正试着把临摹中掌握的郭熙绘画特点和笔墨技法应用到创作之中,但还缺少变化。作品中是中规中矩模仿着郭熙山水特有的鬼面石、乱云皴,配以蟹爪树和夹叶树,有的作品中,他加入了马(远)、夏(圭)的斧劈皴;有的作品中,还参入了南宋刘松年和其他画家的笔墨。从许多作品中可以看出陈少梅尝试着多种风格的契合。这个时期,他的人物画多为仕女、高士,受宋人和仇英唐寅的影响较大,画风柔秀淡雅。张大千曾称赞陈少梅的人物画“衣纹有宋人风格”,而陈少梅山水的宋人风格更加明显和优秀。
这时期的陈少梅也有用笔简率、写意传神的作品传世。陈少梅在1930年创作的水墨纸本《夏山图》立轴,以其不常见的南宗董(其昌)、巨(然)清润披麻笔墨为主,间杂马、夏刚健斧劈,融南北两派之长。陈少梅1937年仿仇英《赤壁图》手卷的原件曾在近年中国嘉德中现身,其构图准确,但气韵略逊一筹。同样是一幅陈少梅临摹的马远踏歌图》,也与原作有着技艺水平上的差异。
四十年代
20世纪40年代,陈少梅的绘画题材仍无太大变化,但画风有了新的改变,由原来简单的临摹转变向画风方面的突破。其山水画已由早期北宋郭熙的风格转向于马、夏和浙派画风,人物画偏工细者如唐寅、仇英,偏豪放者似张路、吴伟,但总体上依然是工细、清秀的风格。作于1945年的山水人物画《西园雅集图》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描写北宋时期的苏东坡、李公麟、米芾等人在王诜家聚会的情景。从当年李公麟绘有《西园雅集图》后,历代不少画家都画有这一题材的作品。陈少梅在创作这幅作品时,不同于其他画家把这一雅集场景局限于小范围内,而是将那些赋诗、作画、弹琴、题壁、问道的文人墨客置于设色明亮、笔墨工细的山林旷野之中,更像“东林莲社”的场景。他用浙派秀雅淡丽的笔墨定调整体,用马、夏刚健的小斧劈皴描绘细节,整幅画中个别局部点以重彩,形成了一种秀媚不失清逸、劲健不失雅致的面貌。
这时期的陈少梅人物画清秀与豪放并存,像《采菱图》《芦汀渔女》这类属纤秀风格,往往在山水和人物上笼罩着一股淡淡的哀愁,另外一种较为粗放的人物画,如《东方朔》《达摩》《风雨归舟》这类作品用笔相对简约,有着明代张路、吴伟的遗风。
五十年代
50年代以后,陈少梅绘画既有反映传统题材的《二十四孝图》,也有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影响所创作的一些应时题材的作品,但其画风并无明显变化。1953年创作的立轴纸本《江南春》,仍用工笔青绿山水的技法,来描写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农村景象。整幅画作从近处莲叶满池的水塘,平移到绿柳掩映的村舍和农田中插秧的农民,用路上行走的老人和小孩,把景色推向远山,而淡淡的青绿,又把远山向高处和远处引去。
与当时画家类似,50年代初,陈少梅也曾游历京郊各地,并创作了一些紧随时代的新作,试图在意境、笔墨上脱去古人之法,但在今时看来,笔墨还是旧时的笔墨,只是在题材上出了新意。《晨林石径》是陈少梅晚年用水墨在半生半熟的宣纸上创作的经典之作,出版在许多画集里。《晨林石径》让观众看到,陈少梅已经在尝试着用当时许多画家流行的小写意笔墨来描绘自然界中真实的景物,重要的是他在这幅画中的笔墨水平比当时和现在许多名气超过他的画家们的水平要高。他的画上笔笔清楚,无任何复笔赘墨,让许多古往今来的画家望尘莫及。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父亲陈嘉言,字梅生,为光绪年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福建漳州知府,也曾在湖南省主持过有名的船山学社,思想比较开朗。嘉言先生工诗文,擅书法,少梅自幼即在父亲的督导下赋诗、习字,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健康状况
1953年底由天津市回到北京,不幸于次年九月因患脑出血病逝,惜享年仅四十五岁。
社会活动
十六岁时参加了北平市湖社画会,故又号升湖。
个人作品
三十年代
早期作品,尚能见到三十年代所画的部分山水和仕女。山水还处在仿古阶段,如仿郭熙《松溪泛棹图》,完全掌握了郭的绘画特点和笔墨技法, “郭熙山水,其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鹰爪树,马尾松攒针,杂叶夹笔”,及以弧形线条勾勒山石轮廓等等特点,在一段时间里一直影响着他的画风。有时,他又将郭熙的鹰爪树、山石笔法与马、夏的斧劈皴揉于一纸(如一九三三年的《雪景山水》)。有时以郭熙的笔致与青绿重彩相结合(如《江畔山居》),这都可以看出他的变通和融合过程。现在所能见到的几幅早期人物画,多为仕女、高士,受仇英唐寅影响较多,画风柔秀淡雅。他常将人物置于山水、园林之中,既增加了情趣,也发挥了他擅画山石竹木的特长。主要是从“北宗”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的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艺术艺术个性。
四十年代
进入四十年代,由于卖画生活的影响,能在山水与人物的结合中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冶为一炉,并根据题材和情感的要求,创造了谨细、清秀、粗放等不同的艺术面貌,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
以《西园雅集图》和《桃花源》为代表。《西园雅集图》作于一九四五年,是一件大幅工笔山水人物画,描写北宋时画家兼文人的苏轼李公麟米芾等人在王诜家聚会的情景。当年,李公麟即绘有《西园雅集图》,但没有流传下来,后来南枕头画家马远也画过一件同名长卷。他没有把这一故事局限于王的家园,而将那些赋诗、作画、弹琴、题壁、问道的文人置于近乎大自然的环境里,以衬托文人志在山林的情趣。就形式而言,他以鸟瞰的构图为文人画家们提供了可游的深远空间,并将仇英秀雅纤丽的笔法与夏圭劲爽刚健的小斧劈皴交互使用,整体淡彩中局部辅以重彩,形成了一种秀逸而不媚弱、清劲而不霸悍的格调。
与《西园雅集图》同年所作的扇面《桃花源》,是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作,他在区区小扇之上,同样以鸟瞰视法展现了广阔的空间,仔细把玩,右下角岩下溪中泊一叶渔舟,往左往上便是横互在桃花源头与那世外村舍上的人物,显然就是文中的那位渔人,他刚刚穿过岩隙正执着地前行。扇面上部深远处即是那“土地平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理想境界了。读此画,如身临其境,也仿佛随同那渔人一起弃舟登岸,穿林过山,奔向那无纷乱之争的世外桃源,心境亦会为之“豁然开朗”。睹此,我们不能不佩服画家构思和布局之巧,竟那样贴切地将语言艺术转换成了视觉形象,那样自然地体现了中国山水画可居、可游的审美特点,并那样巧妙地通过画面或紧或疏的安排,不仅与渔人也与观众由惊异而豁然的心理取得了共鸣。另外,我想,当时,在日寇铁蹄下的一位画家,选取这样的画材不是没有想法的。它很可能借此说明身隐囹而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希望人民能过上桃花源般的安静生活,从面临的战乱中得到解脱,它反映了画家这一善良愿望。《桃花源》虽然只是件很小的扇面,但从创作态度和构思技巧来说,足可称为陈少梅的一件精品。一九四七年,他再度以此为题,作《桃花源诗意长卷》,在另一种章法里把我们带入了那诗的境界,不仅章法更加奇异,语言更加熟练,他那借古喻今的艺术思维方式也进一步趋于高妙,“想得耕田并凿井,依然淳朴太平民”的人生理想是益加深沉了。
四十年代还创作了一批格调清秀的人物画作品,《采菱图》《芦汀渔女》即属此例。《采菱图》作于一九四一年,表现了一位水乡妇女驾舟采菱的情景。中部画一株枝条秀美拂垂水面的秋柳,右下、左上芦草坡角映衬,加以水墨淡彩,交织出一首采菱的清歌。右上题七律一首:“苕溪秋高水初落,菱花已老菱生角。红衣绿髻谁家娘,小艇如棱不停泊。月落青山起暮烟。湖海十里镜中天。清歌一曲循归路,不似耶溪唱采莲。”此画以秋景点缀,仿佛笼罩着一股淡淡的哀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就其山水技法而论,由于题材和情思的特殊性,处理得比较柔秀,它们虽然都有马、夏和浙派山水画家关于处理的黑色韵律,常常在州头、坡角形成墨色浓度的焦点等特色。然而又不似前人那样刚硬乃至霸悍,这是经过作者的个性消化过的艺术语言。
四十年代的作品,还有一种较为粗放的意笔,这显然是他在笔墨成熟以后放笔直干 的一种变格。人物如《东方朔》《达摩》等笔法率简,有吴伟、张路遗风,与他所画仕女迥然不同;兼及山水、人物者,如《风雨归舟》(一九四一年,又称《江风海雨》),得益于古代浙派大家健拔劲锐之力,其技巧绝不在古人之下,他在题记中说:“郁郁勃勃觉江风海雨瑟瑟生指腕也”,并非虚语。更加简炼些的《秋山赏云》(又称《琴罢赏秋》),人物视线投于飘渺空际,尽得画外之画、诗外之诗的余韵,均可见其一番超俗之心。直到五十年代初,这种清逸心境仍有表现,如《观瀑图》,石用大斧劈皴,苍劲泼辣,松用中锋笔,劲如屈铁,水纹则流动似狂草,观画如闻瀑泄浪激松鸣之声,在此自然之仙李白呢,还是词人苏轼呢?如果我们广义地认识“画如其人”,那么,艺术家对于某种形式风格的偏爱,也无不透析出他的气质和精神面貌。由此,也可以说,这种粗放的意笔,流畅的气韵也体现了青壮年时代的陈少梅在那污浊的社会氛围中,对于生命力的渴求。
五十年代
五十年代初,曾游京郊各地,在此期间产生了一批新作,从意境、笔墨、章法来看已脱去古人成法,逐渐化成了自己以细密秀雅为主调的艺术语言,有的以完全崭新的面目表现了现代生活。如《江南春》,作于一九五三年,为细笔青绿山水,近景是莲叶初露的水塘,高远处是葱翠的春山,中景绿柳掩映着农田、村舍,点以插秧的农民,一前一后往田中送饭的小姑娘和老奶奶。这是一幅比较完美的新农村风景画,此画大量地运用了小而密的苔点,谨细秀丽,新颖可观。《小姑山》亦为一九五三年所作,这是一幅很可爱的写生画。画中圆如樵髻的小姑山屹立江心,半山有小姑庙,山顶有梳妆亭,右有彭郎矶与之呼应,仿佛他在作画时脑际始终萦回着民间关于小姑与彭郎的传说。他用墨细笔勾皴山石,以花青细笔密点丛树,山石尽以赭石染出,画法新颖,画风明净雅致,极富装饰趣味。这些艺术处理手法,和四十年代的作品有一定的联系,但整个情调却比《西园雅集图》和《桃花源诗意长卷》更亲切温馨,因为它来自作者自己的生活感受,来自作者自己对美的发现,是他自己独到的艺术符号。
由于新生活的启发,陈少梅的人物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三、四十年代,他主要画仕女、文人学士和神话人物,惟有一九四八年所作之《卖饼儿》等少数作品为现实中人物,并题以“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的诗句,这令人心酸的卖饼儿题句道出了贫苦人民的心境。五十年代,他除致力于山水画的创新以外,也开始了现实人物画的探索,创作态度非常认真。如《浴牛图》,表现了翻身后的农民对牛的惜爱之情。图中牵牛的农民的背影和牛都画得自然生动,认真严密。画面右上角垂下的那一组柳丝,穿插巧妙,笔法干净利落,既点出了初春的季节,又从形式美的角度使此图大为增色。
拍画价格
陈少梅是一位很有才气的画家,本应在绘画艺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可惜在他45时候因病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存世作品较少,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的作品在市场上亮相不多,价格始终处于小名头之列,超过10万元的寥寥无几,画价与任伯年、潘天寿、李可染等大家有着天壤之别。进入21世纪后,陈少梅的作品开始被专家和画坛前辈所推崇,成为海内外藏家追逐的热点之一,其作品价位呈平稳上升之势。2001年,陈少梅的精心之作《夏山图》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备受追捧,经过几十回合的竞价,以140万元成交,这是其作品首次突破百万元的大关。时隔两年,香港苏富比再次推出两幅陈少梅的作品,一件为《仿郭熙山水》,尺幅仅2方尺,该作是物主1968年在北京琉璃厂购入的,结果以高达54万元成交;另一幅是《春游载洒》尺幅也只有2方尺,物主在1967年天津文物商店购入,成交价高达50.4万元。
2004年陈少梅的作品在市场上更是势不可挡,他的《仕女》四屏尽管品相不够完美,但仍在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以 99万元拍出。在2004年天津文物公司拍卖会上,陈少梅画作《二十四孝图》长卷以60万元起拍,引来不少买家争夺,最后以561万元成交,是目前陈少梅作品拍卖的最高价。2004年梅于1950《松涛归帆》和《深林多秋》,在香港佳士得有限公司拍卖会上,分别估价为4港元和5港元,结果上拍时受到热烈的追捧,均拍出180余万港元的佳绩。现陈少梅的一般作品也在数万元,大幅精品每幅在百万元以上,后市值得关注。
人物评价
陈少梅上承马、夏、郭熙、浙派戴进吴伟衣钵,兼师周臣、唐寅、仇英,一生转益多师,能工能简,水墨与重彩并长,山水、人物、花卉和书法均有一定造诣,为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奠定了宽厚的基础。同时我认为,马、夏也好,浙派也好,他们的表现技法更接近于现实生活,笔墨的造型意义多于笔墨的书法趣味,陈少梅由此转入表现当代生活无疑是较为便当的。他沿着自己选定的路子诚挚地探索着,终于把那几欲断绝的薪火重新点燃起来,形成了自己寓柔于阳刚的清劲画风,于艺坛独树一帜。陈少梅辞世已四十余年,画界无不为他英年早逝而惋惜。如果天公识人,假其高寿,这位具有深厚的传统基础又找到了艺术新途正在向着新的高峰攀登的丹青妙手,必将对中国艺坛有更大的贡献。
陈少梅在继承传统方面是集大成者,他心怀虔诚地对待所有优秀绘画传统,以北宗为体,以南宗为用,以北宗蓄其势,以南宗添其韵,博采众长,擅长山水、人物、走兽,工写兼长,传统功力深厚。他的山水画和人物画成就都非常高,在艺术上继承了郭熙、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风格,豪放处有戴进吴伟之风,但无粗糙的习气,精细处与周臣、唐寅相近。尤其是他的人物画更为人所推重,张大千先生曾称赞陈少梅的人物画“衣纹有宋人风格”。
后世纪念
陈少梅书法造诣深厚,初承家学,后学倪、米芾。故陈少梅书法灵活瘦硬、沉着飞翥,自成面貌,与其画相得益彰,并称绝伦。
作为陈少梅先生的家乡,衡东县委县政府推动建立陈少梅美术馆和陈少梅书画院,是为了更好地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脉薪火,坚定文化自信。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创作特点
三十年代
四十年代
五十年代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健康状况
社会活动
个人作品
拍画价格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