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袍山,又名盘古大山、仙圣山等,地处鄂赣二省交界的
幕阜山中段,位于
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塘湖镇东侧,是湖北十大名山之一,湖北省生态自然保护区,主峰华罗寨海拔约1200多米,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文人古迹比较多。
黄袍山是一座古色文人的山,一座英雄红色的山,一座绿色生态的山,一座佛道久远的名山。近年来黄袍山受到全国各地旅游爱好者的青睐,特别是自助游、自驾游。另外,黄袍山的户外运动也非常有特色,一线能有多种体验,是露营、穿越户外爱好者的天堂。
地理位置
黄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塘湖镇东,湖北省十大旅游名村通城县塘湖镇
荻田村位于山下。
通城县黄袍山与
武当山、
神农架林区、大洪山、
九宫山等同列为湖北十大名山。
主要景观
主峰华罗寨
华罗寨系黄袍山主峰,海拔约1200多米,位于
湖北省通城县东,东与
崇阳县高接壤,南与江西修水相邻。华罗寨峰下为大盘山,大盘山在民间传说为盘古开天地之所在,因为神话,不足为信。黄袍山下有一岩名石溪岩、又名玉溪岩、白水岩等,有大水,奔涌泻下而成巨瀑,名黄袍山
白水岩瀑布,岩顶海拨约330米,岩高若170米,宽若80米。华罗寨东南北俱陡岩峭壁,唯西南一路,名仙人埂,从岩石凿梯,可登峰巅。峰顶宽约百余亩,有清泉可汲。
华罗寨原名罗寨或
罗山县,早在夏商王朝时期,
罗国是楚国的附属国,也可谓楚国的分支,初期的罗国古都政治中心即位于今天的
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华罗寨下的望湖洞、大埚等一带,
商业经济中心位于今天的通城县塘湖镇的城墙山内侧郭家垄、塘湖、狼荷等。政治中心以高山为安,经济中心以城墙而卫。罗国为
熊姓、部分为罗姓,罗国管辖面积并不大,主要沿今天的
幕阜山脉的通山九宫山和幕阜山、崇阳大湖山和夜合山、通城的黄袍山、修水的
黄龙山、
平江县天岳山、
岳阳县赤壁药姑山等等,罗国子民皆居山间。
罗国在楚吴交界华罗寨的存在时间并不长,后因
商朝的建立和强大,对属于
夏朝的子国罗国,自然是打压,罗国也被迫迁往他地。在西东
周代时期,在黄袍山又建立了一个华梓国,面积极为狭小,主要限于通城、崇阳隽水、梓木溪流域一带,与修水渣津“古艾国”与邻,史料上记载得很清楚,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古艾”诸侯国,所辖范围包括修水、铜鼓、武宁、永修等
修河流域一带,而
渣津镇龙岗坪即为当时的古国都。而华梓国的
首都位于梓木里(今荻田村等)。在
春秋战国、汉朝等时期都曾有小国都存在,但规模都小,或为当地百姓起义自建、或为朝庭对王候功臣的小封地。但在
唐朝时期,确是名噪
中原地区,只因
张姓号瑛的黄袍山当地豪绅。华罗寨名源
李儇干符四年(877),地方豪绅张十万,在此锯槐立寨,招兵买马,护卫一方乡民,建华
罗国,号称“兵马十万众宅舍十万间粮食十万担金银十万斤”,既拒
黄巢起义军,也不服腐唐之治。华罗寨北有200米长巨岩,状似城墙,
张凭此固守,万夫莫开。山尖高耸,雾绕霞飞,每当云开天朗,登山遥眺,可见
洞庭湖水。华罗山有插剑岩,在槐寨山腰,有巨石岩,长数丈,诸石皆青,唯此石独白,上有18穴,传为张十万插剑所留。华罗山侧有奶石,下垂如乳,四季滴水不竭。至今仍可见到华罗山古兵寨旧址基地,华罗寨之西南有平地数千坪,可以想像1000年前之古兵寨规模。悬岩绝壁至今仍在、插剑岩也依然如故、巨奶石还是滴水不竭、岩梯仙人埂终不改其艰险。
黄袍山华罗寨,早在中国的远古时期就有
黄帝在此建立兵寨,其后又有
商朝末年
姜子牙在此点兵,汉室武帝及其亲信
卫青在此培育勇士,三国时期是
蜀汉东汉的必争之峰,初始是东汉隐兵之地,后是西蜀前沿练兵之所。近代更是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罗荣桓、钟时期、傅秋涛、
沈国桢、黄全德、黄永胜等人在黄袍山建立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辖鄂南武昌、
咸宁市、
赤壁市、
通山县、
崇阳县、
嘉鱼县、
通城县等七县,赣北修水、武宁、铜鼓、永修等6县、湘北
平江县、临湘、岳阳等5县。并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红色县级政权—通修县劳农政府(包括通城县、崇阳县、修水县),黄袍山不仅是湘鄂赣省委党校原创地,也是湘鄂赣省委政府驻地,黄袍山是
秋收起义的首要策源地。今天的华罗寨芳草萋萋、竹树成林,与大盘湖水、阁壁湖水相映,山峻而湖美秀,“
华中地区第一瀑”
白水岩瀑布声响彻数里、玉溪水润万物。山上之大埚、望湖、雷吼,如在仙境,山下之润田、夏家、石港等村落村民安康,而荻田、塘湖更是街市热闹、经济欣荣。
省旅游名村
荻田村
荻田村是“
湖北省旅游名村”之一。位于湖北省
通城县县城东部20公里的黄袍山下,辖16个村民小组、2922人。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凝聚着厚重的红色历史,令人肃然起敬。开国元勋罗荣桓元帅于1927年8月20日在这里组织发动了通城县农民起义,夺取县城,拉开了湘鄂赣边界和
鄂南秋收起义的序幕,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红色县级革命政权——通城县劳农政府。这里曾经历大小战役数百次,涌现出了黄全德、金旺炳、王高升等大批革命先烈。荻田村充分发掘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修复了罗荣桓早期革命活动纪念馆,征集存放了大批革命文物、文字图片资料;整修了红河
革命烈士陵园,新建星火燎原牌坊。这里是电视连续剧《元帅从这里起步》实地拍摄取景最多的地方,是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校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先后接待中小学生和城区居民10万余人次。
荻田村旅游项目丰富,可以到白水崖攀崖,到大玉溪、小玉溪摸鱼,到
农家乐品尝绿色生态鱼、食
农家菜、饮农家
洪洞醪糟、喝菊花黄豆茶,探黄袍山成名之谜、听张十万传奇、看近代革命战争史。这里的
土鸡汤鲜香黄亮,小葱拌豆腐鲜嫩可口,
脂松香薰制的腊肉炒
食用野菜胜似山珍海味。春天可以上山采薇菜、野竹笋,秋天可以到板栗园采板栗。当你走进
幕阜山下、
红河岸边的塘湖镇荻田村,只见簇簇杜鹃竞相怒放,
松柏婆娑迎风摇曳,雄伟的
白水岩瀑布从天而降,吞金吐玉。有石形如鱼,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鸣,近听则声细,稍远则声洪;有雾绕霞飞的黄袍山主峰槐寮寨;有香火鼎盛的
宋朝古寺白玉寺,有石笋林立、幽深曲折的大泉洞、燕子岩洞、蜂窝洞等。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仿如世外桃源,令人流连忘返。
荻田村结合新农村建设,抢抓红色旅游名村建设机遇,整洁村容村貌,倡导热情纯朴的民风村风,走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旅游相结合路子,努力打造鄂南旅游名村。走过荻田桥,穿过书有“星火燎原”、“元帅从这里起步”字样的红色牌坊,来到集“罗荣桓早期革命活动纪念馆”、“苏维埃政府旧址”、“
黄氏宗祠”多个名字于一身的老式建筑前,19世纪20年代的革命气息扑面而来,枯藤、古树、老瓦房与绿树成荫、设施齐全的新街相映成趣,罗荣桓雕像、古雅的木楼、生锈的镖枪,那战火烽飞、硝烟弥漫的历史印记油然而生。
四月春风暖人心,徜徉在荻田村的
红河边,远远望到黄袍山上簇簇杜鹃竞相怒放,
松柏婆娑迎风摇曳,“
华中地区第一瀑布”
白水岩瀑布从天而降。走进激情悲壮的
红军洞,体验易守难攻的槐寮寨,朝拜香火旺盛的白玉寺;感觉那山清水秀,远离尘嚣的宁静,宛如世外桃源。攀白水崖,摸红河鱼,尝农家
食用野菜、喝
菊花茶,品
米酒,探黄袍山成名之谜,访八百壮士后裔,听
黄菊妈的故事,感受活生生的近代革命战争史。这就是令游客们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心旷神怡的通城荻田村。
近几年来,荻田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尤其是电视连续剧《元帅从这里起步》摄制组在这里大量实地取景后,更是名声大噪。2009年,荻田当选为“
湖北省旅游名村”,并进入前十行列。在荻田村大寨田,这里有总投资1100万元,占地29亩的村办企业黄袍纺织厂,犹如一座城堡,格外引人注目,年产值已达2700万元,荻田村800村民在家门口便找到了工作。走在村头,看到的是“路面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生态优化”,村里投资40万元就造出了“景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画中”的人间仙境。村支部书记汪金熬站在山顶指着不远处的村落,自信地对记者说:“再过一年,脚下的荻田将是
咸宁市乃至全省的一个独特旅游胜地。”
文化活动
黄袍山传说
黄袍山,位于通城县
塘湖镇境内的
幕阜山中段,据《通城县志》云:古代有仙人晒黄袍于此,故名黄袍山。原来这里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话说当年
玉皇大帝与
王母娘娘于瑶池设宴会仙,众仙品尝琼浆佳肴,皆赞不绝口。
吕洞宾欲窥调料秘诀,便潜入膳房,偷得仙油一瓶,藏于袍内,后降落于此山。仙厨禀告王母,王母道:“此乃仙宫神物,不可偷泄人间。”旋即派遣天兵十万云降此山,严查追还。洞宾情急,将油瓶掷出,油瓶碎,仙油溅散,洞宾袍染。这种仙油,黄澄澄,亮晶晶,竟将洞宾仙袍染成橙黄色,与玉帝所穿的
龙袍酷似。吕洞宾大惊,便洗袍晒此。当地山民据此便取名为黄袍山。
清代生吴家琏赋诗《黄袍山》云:“天匠裁成褕制工,搜悬负卓东峰。含风褶漾翩迁浪,映日襟湛衣帻踪,花乡青岩披锦翟,紫凝秋嶂晒黄袍。无人敢着仪威赫,长挂崇山袭犷侬。”从山形俊逸秀美的角度来解释“黄袍”之名。
古色人文带
黄袍山人文景点有:一门三尚书--忠臣庙(方琼纪念馆)、
北宋抗金英雄元帅
岳飞之师--方琼墓地、
黄庭坚退隐黄袍山的“鲁直第”、
明朝进士汪润田故居、刘塘湖故居、夜珠窝“文定世第”、
西汉初期
张良创办的“伐桂书院”、幕阜书院遗址、华罗山寨古兵寨遗址、苦竹岭古关、楚吴古道、
茶马古道、南虹桥、兰若桥等。
北宋兵部尚书方琼纪念馆
方琼是黄袍山里文人景区代表之一,位于黄袍山雷吼方家。由方氏后人方小桃等人士发起重修,原为忠臣庙,将军庙、福隆寺等,今天重建更名为
方琼纪念馆。
方琼纪念馆主要纪念
北宋进士、
兵部尚书、镇夷将军、抗金英雄方琼。另有敬奉进士及第、八番都元帅、
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左阁
丞相、方琼祖父方迪,进士及第、累官
户部尚书、方琼父亲
方琳等雕像。纪念馆前为水库,名“尚书池”,侧有石岩,名“将军岩”。
方琼纪念馆依山傍水,风景区秀美。设置了庭院、正堂、停车场、亲水台等。
汪润田故居,又名润田大屋,一片明清式古民居,见证着历史的青砖黛瓦,掩荫在青山翠竹之中。
润田村以
汪姓为主。据载,元末汪氏先人汪应龙由临县崇阳迁入通城。“捷足石下凹,落叶鲤港,复居润田。人丁族起,科甲蝉联。”汪应龙第六代孙汪茂实号润田,村名由此而来。
润田大屋门前一汪水塘碧波轻荡、游鱼可见。正大门上方高悬的“吏部主政”,透着古色古香。屋檐和石墙上,精雕细镂的
麒麟等飞鸟走兽栩栩如生。跨门而入,只见五重堂屋纵向相连,巨型石雕、横梁、木柱构造紧致,独具匠心,建筑的节点处看不到一根铁钉。
汪润田故居面宽20米,径深60米,总面积约500平米,是
通城县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建筑,已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汪宗翰故居位于
湖北省通城县
塘湖镇黄袍山润田湾润田老屋。
汪宗翰(翰,又为瀚),字栗庵,湖北
武昌府通城县黄袍山润田人(今湖北省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山润田湾人),精金石、通书画、善诗词。光绪己卯(1879)科举人,大挑拣选知县;庚寅(1890)科会试,中
进士,钦点
主事签分吏部(正六品),1893授侍中(正五品)。1896年调补
甘肃镇县知县(实为贬职。甘肃学政
叶昌炽在1902年8月5日日记中说汪宗翰“以吏部改官作令,签掣
镇原县,调补边缺,颇悒不得志”),加同知衔。辛丑(1902)
兰州市任乡试
同考官,调补
敦煌市知县,携老母幼子出关任职。甲辰(1904)大计卓异,赏戴花五品衔。1906调兰州,戊申(1908)调署
华亭市事,接补
甘州区知县。1909年复调吏部,晋封中宪大夫(正四品),又官至吏部待郎、
内阁学士等,封奉政大夫(从二品)。
汪宗翰,是第一位真正发现、并懂得敦煌藏经洞中经卷、画像重大文物价值的清朝官员,是第一位对敦煌藏经洞中经卷、画像文物价值进行过研究的学者,也是最先对敦煌藏经洞中经卷、画像作出了了保护、封存贡献的人,更是首先真实向
清代政府汇报敦煌藏经洞文物古迹、并申请清廷政府妥善保管的官员。
监察史刘塘湖故居
刘绣衣,名仕昌,字时亨,号塘湖,生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庚子科举人,甲辰(1424年)科
进士,登刑部宽榜,授陕西道监察史,后升任浙江副使,卒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
刘绣衣出生地狮子山大屋,系刘绣衣上辈所造,屋住
刘姓一脉。东有假山花园,西有官厅,四巷八阁,错落有致。门前左侧是旗杆石,右边是寄马桩,雄伟壮观,威严显赫,可见刘绣衣当年的地位。
刘氏后裔为纪念这一代名臣,于1994年,在刘绣衣出生地狮子山大屋重修了“塘湖故里”。
黄袍山古村落
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山上有个大埚村,记者昨日探访这个蕴含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偏远山村时,心中充满惊奇和深深的敬意。大埚村又名夜珠窝,因相传系天宫夜明珠坠入凡间陨落黄袍山而得名。据《
黄氏族谱》记载,大宋才子黄庭坚(江西
修水县人,字鲁直,为江西诗派开山鼻祖)曾在此隐居,其与
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齐名,世号“苏黄”,至今,大埚村内仍可找到始建于
北宋时期的“鲁直第”古式建筑。在这个不起眼的深山村落,还能看见张文定(
宋朝,著有《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故居“文定世第”,“江南神童”
吴寿平(3岁能诗,7岁会文,9岁应试)故居,以及汉朝时期
张良退隐黄袍山创办的的“伐桂书院”、才子吴冀泰修建的“夜珠窝”古戏台等。另有一古民居中发现了纪念张良的古匾“直德临”,还有多处宋朝时期的古雕、古监楼、古院等。
黄袍山痴情谷
在楚头吴尾的鄂南
通城县黄袍山
观世音峰下(今
湖北省通城县
塘湖镇黄袍山荻田村)有一个如世外桃源的仙谷--肝坑,其谷呈心肝状山窝,三面环山,古树、老井、小溪、石桥、茂林、修竹、山花、
溶洞山青水清,竹树成荫,风景秀丽,居住着十数户人家,与世无争。
相传在隋末唐初,这里生活着一对如胶似漆般恩爱的新婚夫妻,及一位老妈妈(相传系男方的母亲),女子貌如娇花、若比天仙,男子英俊、身强力壮,并肚有诗书是一秀才。女子纺纱、男子教书,女子采茶、男子劳作耕种,三人之家很是幸福......但由于战火波及这片净土,男子也参加了军队(是否强征不清)。女子只好独自撑起这个小小的家,日出劳作,以种绿茶、黄豆、
山茶等换取自己生活之资及养奉老母,男子一去多年,女子苦等数载不见郎归,寂夜以泪洗面......因一直没男子的消息,后来就不断有一些媒婆、乡绅、地主等来“骚扰”,后来老母亲生病,女子向邻居借了一些银两以付医资和药资,但有一地主设计将女子的欠债转移,地主成了女子的债主,地主以此为要挟,要女子做其小妾,女子不从,地主三五天就派人来劝说、恐吓......女子四处打听爱郎,地主知道后,一方面施压更甚,一方面安排下人散布其男子已阵亡的消息,女子闻听爱郎已亡,悲痛至极。她最后答应地主的下人,并要求地主给一些银两为聘礼,在婚期的前夜,女子将那些银两交给了老母亲,自己一人来到山谷的观音峰之顶,长啸数声男子的名字,说她是清清白白的,清清白白的地去天堂找男子的......后奋力掏刀将自己的心肝割出捧着......(从此,此山谷得名为肝坑,民间又有一说,因女子对爱情的坚贞感动了上天,得以升天成仙女,所以又叫仙女谷)
不久,男子功成归来的那天,却得知爱妻已不在人间,一人狂奔山顶,在爱妻自尽的地方,长跪不起,痛不欲生,悲泣三日,后老母来寻,男子忍痛同母归家。男子将从军所得酬劳自留部分,其他皆用于家乡的修路建桥,及资助当地穷苦的人家,并对当地的学生皆不收取学费。男子对母亲甚孝,没再婚娶,每日教学劳作后都侍奉在母亲身旁,讲讲从军的事情,聊聊外面的境况,母亲外出,其皆搀扶着老母亲......
五年后,母亲终老,男子守孝三年。守孝三年后,男子将自己的居家及所有财物皆给了另一位年青的秀才,嘱其教授学生。所有安排好后,在女子自尽的祭日,男子穿着一身尽白,在爱妻自尽的山顶,风中,雨中,他伫立良欠,眼神呆滞,眸带泪光.......深夜,也就是女子自尽的那个时刻,他撞向了石岩.......
――后续,多年后
狄仁杰闻听此事很是感动,亲自到这里吊念,且下令开挖谷外的大片山丘,以置良田,得名荻田村。并在山顶之石上亲书“坚贞女”“痴孝男”等字,其字已不知所踪。
文字并不能表达那感天动地的贞女痴男的爱情故事,孝子的故事,不管在传说中是否有多少夸大,或是人工修饰,我都宁愿相信,如同我相信那
祝英台的化蝶一样,很凄美.......心谷也好、肝坑也罢,神仙谷也好、仙女谷也罢,爱情谷也好,痴情谷也罢……在这个名字的后面有一个流淌血泪的感人故事就够了。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今天,对很多人来讲这恐怕都只是一种理想,一个世外的传说……
红色文化带
黄袍山红色景点:罗荣桓元帅早期革命纪念馆(
通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湘鄂赣黄袍山
革命烈士陵园、英雄母亲黄菊妈陵园、湘鄂赣省委党校旧址、通崇修县政府旧址、列宁小学、红军医院、红军洞、八百壮士墓群、抗日将领黄全德、刘青等人故居、八百壮士纪念馆(筹建)等。
罗荣桓元帅早期革命纪念馆
罗荣桓元帅早期革命纪念馆位于省旅游名村通城县
塘湖镇荻田村黄氏宗祠内(黄氏宗祠是为了纪念黄袍山
黄姓先祖、
北宋大才子
黄庭坚),也是通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总建筑面积约800多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的古屋,分两层,二层为老式跑马木楼。
1927年7月下旬中共
湖北省委派罗荣桓到鄂南通城黄袍山发展农民起义运动,组织农民自卫军。罗荣桓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同通城县农民军一道,于8月20日在通城黄袍发动了
通城县农民起义,夺取了县城,拉开了湘鄂赣边区和
鄂南秋收起义的序幕,成立了通城、
崇阳县农民革命军总指挥部,建立了我国历史史上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通城劳农政府。罗荣桓等发动“八。二0”秋收起义后,通城县相继建立了黄袍、岳姑两大苏区。黄袍苏区是通城县面积最大,时间最长的苏区。南起平江交界的
黄龙山,北抵崇阳梓木港,东至修水白岭,西达岳阳边界建基山。在这里先后建立过中共通城县委等8个县级组织,是湘鄂赣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纪念
罗帅发动“八。二0”秋收起义和黄袍苏区先烈,在黄袍荻田村建立了罗荣桓早期革命活动纪念馆。
馆门内上方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上将钟期光亲题“缅怀先烈激励后人”八个大字。馆内有罗荣桓汉白玉雕像、老式花雕床、
纺车、起义时用的枪、刀等实物,还陈列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对通城县人民的革命斗争史和部分革命烈士代表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是
通城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等。
绿色生态
黄袍山自然景点有:中国十大落差最大瀑布之一的
白水岩瀑布、
水帘洞、怪石峰、插剑岩、巨乳石、仙人埂、玉泉宫(又名大泉洞)、神龙洞、燕子岩群洞、痴情谷--甘坑谷、大泉仙谷、夹井峡谷等。
黄袍山白水岩瀑布
白水崖瀑布是中国十大落差最大的瀑布之一,列
中原地区第四。黄袍山瀑布,又名白水崖瀑布、白水岩瀑布、石溪瀑布、玉溪瀑布等。黄袍山白水岩瀑布位于
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塘湖镇荻田村东侧,白水崖海拨高度约330米,上有大水从岩石上端倾泻而下成大瀑布,名黄袍山白水崖瀑布。瀑布单级落差约210米,瀑布岩右上有天然石洞,内约数十平米,可以容近百人。黄袍山
白水岩瀑布曾被开国领袖毛泽东、开国元勋李先念、罗荣桓、
唐朝诗人李白、宋代
黄庭坚等称之为“华中第一瀑”“楚天第一瀑”。
清代正位礼生
吴镇题《黄袍山石溪瀑布》云:“谁把素丝织绫,高悬青嶂漂澄泓。
宇宙飞帛飘风闪,匝地函绢荡日明。划破顽崖联翠浪,皮开迭绣红英。珠抛玉翠寒侵骨,灌耳龙雷衣晶。”把一幅风光秀丽、气势磅薄的山水画展现在人们眼前。石溪瀑布即今日之白水岩瀑布,站在瀑布前,看到的是天际飘来的一段白绫,在清风中闪动,令人联想到舞台上挥洒的水袖,正在表演着艺术化的人生;听到的是绵远深沉的滚滚春雷,令你感到一股勃勃生气在身边躁动,似将以千军万马之势跃出山川奔腾向前。
严遂成(
清代诗人)诗云:万里水汇一水大,訇訇声闻十里外。岩口逼仄势更凶,夺门而出悬白龙。龙须带雨浴日红,金光玉
色相荡。雪净鲛绡落刀尺,大珠小珠飘随风。风折叠之绘变相,三降三升石不让。有如长竿倒拍肉飞仙,中绝援绳跃复上。伏犀埋头不敢出,怀宝安眠遮步障。我欲割取此水置袖中,曰恒若书乾封。叩门絜瓶滴马鬃,搞苗平地青芃。岂不贤于谷泉之在香炉峰,坐享大名而无功。
黄袍山天潭,天潭位于
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大山主峰华罗寨西南侧,海拨高处约800米,原名金银潭、仙人潭,水域面积约10多亩,后于90年代初期人工造湖,水域面积达到130多亩。天潭与潭上的金银冲芦苇荡、大盘山田池、谭家枫林湿地、
悬索桥水杉湿地及高山溪涧形成了一个总面积约千亩的高山大湿地。
天潭之水由山泉汇聚而成,清澈碧绿,与天相接,水天一色。天潭浅岸由芳草、野花铺盖,一个个小水坑、一蔟蔟野生的花草,非常宁静而美丽。当天潭被云雾笼罩时,若隐若现,真乃人间仙境,可谓天上瑶池。天潭西北的堤坝连接了黄袍山的三峰和大盘山坡,坝中间为小孤峰及独石峰,将堤坝间隔成了三段。天潭之东有半岛、之南为浅滩、之西有小岛屿、,可岛上静憩、可泛舟湖上、可湖滩漫步,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风景和清新空气。黄袍山天潭原生态的老式村落、自然景致,很值得户外爱好者一游,带上装备和饮食,小住几日或许更妙。
黄袍山上有近万亩野生樱桃林,每年初春,这里是樱桃花的海洋,花开约40多天后,这里的樱桃树上结满一粒粒红艳艳的樱桃果实,可以免费采摘。
黄袍山甘港峡谷
黄袍山甘港峡谷有绵延数里的林海、竹海,是黄袍山的森林公园。峡谷最高峰为凤形山和三角尖,海拨约1070米。峡谷中有鹰嘴岩、采门岩、天然大石洞、茶马古道等,风景秀丽。
黄袍山阁壁湖
阁壁湖,又名阁壁水库,是
通城县6大中型水库之一,这里碧波荡漾,山清水秀。位于
湖北省通城县
塘湖镇北侧阁壁村,阁壁村历史悠久,通城县
金姓历史名人大多从此迁出,其中明代官员
金阁壁生于斯、长于斯。阁壁水库为通城六大中型水库之一,总库容1373×104m3,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养殖等。阁壁湖泊湖水碧波荡漾、山青水秀,湖边村落错落有致,村周边遍植桃、李、梨等果树,还有一大片山油茶基地。
佛道宗教带
黄袍山佛道宗教景点:
中原地区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
兰若寺、经堂、白玉寺、普救寺、胥林寺、金轮古寺、南台寺、白水寺等佛教寺庙,还有西汉
张良始建的良山道观、八仙道观、吴芮祈天台遗址等。
黄袍山兰若寺(
来佛寺),位于
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山望湖村高山湖西南,始建于汉朝(约建于公元前118-105年之间),是在
刘彻时期的大汉使者
张骞遣副使出使大夏经身毒(今印度国的一部分)之后,由于汉武帝以开放之姿容纳八方之物,黄袍山地处皇城之偏远,才得以由身的国人在黄袍山传入佛教和建设寺庙,因是
中原地区四海九州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得名为兰若寺(来佛寺),距今已有2100多年,略早于
洛阳市的
白马寺、南宫的
普彤寺,更早于中国四大佛教名山的山西五台山、
普陀山海岛、
峨眉山、
九华山等地的寺庙,可谓为中国佛教寺庙之“佛源”和“祖先”。在汉代时期沿黄袍山大盘山来佛寺侧的古道及山窝相继建起了上寺、中寺、下寺、观音(又称东庵,女性佛教信士集聚之地)等四寺,寺庙建筑面积宏大,信徒众多,曾一度香火极为旺盛。
东汉时期在洛阳等地建起了
白马寺等寺庙,佛教也开始慢慢在我国各地广为兴起。
黄袍山兰若寺(来佛寺)的附近有
唐朝臣相金兴政、
北宋诗人
黄庭坚和北宋抗金英雄方琼等历史名人所书的“佛源”“佛宗”“佛祖”等古石刻。
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
来佛寺也和中国其他各地的寺庙一样,曾经战争及朝代更替而数度浩劫,时至今日,上寺、下寺、中寺、观音寺都已不见,只有重建于明清时期的来佛寺的几间瓦屋、几段断壁、几块裂石碑,还潇条且破落地立于黄袍山高山古道边,现存的寺庙规模、信徒香火都远不如从前,甚至是已被世人遗忘。
白玉寺
白玉寺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嫦娥峰,唐时为
山神土地庙、寺庙始建于宋,兴于明,盛于清,今日更是香火旺盛、信士众多(每逢初一、十五,信士上百人)。几经朝代更替,寺庙也几经损毁,又几度修复。寺庙占地面积约1000多平米,内有佛像一百多尊、
铜钟一、老鼓二、古香炉多个、天井二、古石刻近百块等等.....
胥林寺
通城素来就有一县两城隍之说,据说一个
城隍庙在
通城县县城东门的李家塘,另一个城隍庙就是塘湖镇的胥林寺。而胥林寺也是目前通城县唯一保存下来的城隍庙。胥林寺位塘湖社区胥林街侧,拾阶数十级可至。
普救寺
普救寺始建于
南北朝陈南时期,重建于公元2002年。天台宗智觊祖师云游此地,夜闻神鹿叫,环顾此地,见风景独特,就地建寺。明有
永历皇帝到此,清有
爱新觉罗·弘历夜宿庙中,乾隆皇帝下旨免黄袍山皇粮国税。普救寺位于黄袍山润田村夹井峡谷上、鹿叫山南侧的一山谷中,三面环山、竹林环绕。
良山道观
西汉,有初汉三杰的
张良寻退隐通城张师山的师父黄石道人,后又隐退黄袍山创办“伐桂书院”,在黄袍山修建良山道观,修道讲学。
黄袍山观音峰上有古石屋遗址,相传为八仙之
吕洞宾修炼道法之处,也是八仙琴棋怡然,集会之地。
成名之谜
黄袍山成名的来历有多达10数种说法,现整理收录其中有代表性的9种。
在中华大地上山峰称之为黄袍的就只有主峰位于现
通城县东南的黄袍山,黄袍山北界
崇阳县,东邻修水,山高约1200多米。
我们先了解一下黄袍的意义与来历:
黄袍,古代帝王的袍服。“黄袍”往往被看作古代帝王服色的象征。“黄袍”作为帝王专用衣着源于
唐朝。黄色服饰在我国古代一直比较流行,唐以后,皇帝已不情愿自己和一般人同着黄袍了,
李渊时就曾“禁止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
李治时又重申“一切不许着黄”。但这时的规定并不严格,一般百姓着黄衣仍然较多见。
到了
北宋时期,
北汉与
辽朝南侵,
赵匡胤率兵北征。960年,到
陈桥驿时,众军士以黄袍加其身,拥立为帝,旋回兵
开封市,正式登基,从而使黄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
赵祯时还规定:一般人士衣着不许以黄袍为底或配制花样。自此,不仅黄袍为皇帝所独有,连黄色亦为皇帝专用。
王楙《野客丛书·禁用黄》:“
李渊武德初,用惰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
黄袍,
黄雀的别名。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下:黄鸟,
黑枕黄鹂留也,或谓之
黄栗留……或谓之黄袍。
泰国的和尚披的袈裟也有叫黄袍的,所以泰国也有“黄袍佛国”之称。在泰国的佛教徒中,有的人家为了增加孩子的僧侣资历,在社会上博得良好的声望和名誉,从小就送入了寺庙,也有的是穷人的家孩子,因为在寺庙里,不仅可以修行,还可以读书,又节约了衣食费用,一举数得。于是,由老中青少构成的和尚队伍,组成了一支浩荡的讨食大军,煞是好看,他们斜穿着黄袍,光着头,赤着脚,托着钵,在城乡大街小巷里,穿梭似地向商家和居民化缘。虔诚佛教的群众,家家把洁净的饭菜摆在门口任其取用。不过,遇见和尚化缘时,千万不要给钱,女人给东西也不能接触和尚,要把物品放在和尚掀起的黄袍里,或是由男人转给和尚,否则就“男女授受不清”了,这一点
泰国的和尚和其它国家的和尚是有着“共性”的。
一说,赵匡说。是赵匡胤“
陈桥兵变”陈桥就是今黄袍山之唐时已建的擂鼓坪桥,这显然很不切实际,因为那个陈桥是位于今河南封丘东南的陈桥镇。又说是黄袍在黄袍山缝制,后由赵匡胤下旨命名为黄袍山。也有说是那个递黄袍的亲信就是黄袍山人,后由赵匡胤下旨命名为黄袍山,在此地建起他的分宫,并常到黄袍山小住。
这种与赵匡胤联系起来的说法的理由是,1、黄袍给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史事;2、也正因为黄袍山和赵
宋朝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从黄袍山走出在宋朝代任官的也就特别的多;如方氏祖孙三尚书,在方氏祖孙三尚书之前黄袍山人任县府将军之官的人不在少数;3、以
赵匡胤之性格,恐难忍有黄袍、黄袍山之称谓,因为他认为的就是黄袍仅能予皇帝,除非是他自己认可的。
但这个说法有一个问题就是,据地方志,黄袍山在
唐朝末期张十万揭竿起义开山立寨之时,就已称之为黄袍山了。有人反驳说是地方志是根据后来的地名变更而变更了。
(提起“
陈桥兵变”,很多人都会想到宋太祖赵匡胤,会想到发生在公元960年的那次著名的“陈桥兵变”。一件象征皇权的黄袍,一次精心策划的
政变,使赵匡胤从
后周节度使、殿前都点检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为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据《说岳全传》记载:“(
赵匡胤)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黄袍是事先准备好的,赵匡胤此举显然是在效仿前朝皇帝的装扮。因此,赵匡胤虽是“黄袍加身”典故的原型,但不是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
二说,
李渊说。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身披黄袍的皇帝唐高祖李渊。大业十一年(615),李渊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三年,拜
太原市留守。当时,
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政局动乱。李渊便与次子
李世民在
大业十三年五月起兵叛乱,并从
山西省(今
永济市西)召回长子
李建成和四子
李元吉。而早在大业十一年,李渊便已让次子李世民安排亲信在黄袍山招募兵勇,集结南方势力,在黄袍山打造武装势力基地。李世民为孝敬父亲,自己亲手在黄袍山为李渊缝制了黄色战袍。
李渊密访此基地时,就披上了次子的黄色战袍,在起义时节节节胜利,乃命名此山为黄袍山,此山中大部兵勇也随李世民而去。
这个说法的疑点就是,山西省和这个楚地的黄袍山相隔甚远,
李世民又是怎么找到这里?黄袍山在隋末的战乱也并没有记载,若真是李世民亲手打造的势力基地,怎么可能不会在记载
瓦岗寨时提起黄袍山山寨呢?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身披黄袍的皇帝是唐高祖李渊。王《野客丛书?禁用黄》中云:“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那么,
李渊为什么喜欢穿黄色的袍服呢?笔者认为有三点。一者,隋唐时期盛行袍服。二者,李渊是马上皇帝,身披战袍,更显威武英姿。三者,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遵循“终始五德说”,为自己建立的唐王朝寻找统治根据。
“终始五德说”,是战国时期阴阳家
邹衍所主张的一种历史观点。邹衍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交替统治,周而复始。李渊曾受爵唐国公,后建立
唐朝,这与曾封于唐,故称“唐尧”的千古明君尧帝,有着如出一辙之巧,异曲同工之妙。按“终始五德说”,唐尧属于“土德”,
李渊有意效仿尧帝,便推当时的五行为“土德”,服色尚黄,戴黄冕,着黄袍。
自李渊首穿黄袍起,黄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也称作“
龙袍”。
李治时,重申“一切不许着黄”。
赵匡胤“
陈桥兵变”后,更是禁止任何人穿黄袍,否则以谋反论处。
赵祯时又规定:一般人士衣着不许以黄袍为底或配制花样。自此,不仅黄袍为皇帝所独有,连黄色亦为皇帝专用。这种制度,为后来的历朝历代所沿袭,一直到清朝灭亡。)
三说,华
罗国王说。就是
唐朝后期的张十万。张十万在黄袍山主峰开山立寨,建立了一个华罗寨,身披黄袍、以显战威与勇猛,更有自立为王之念。阅
后唐时期的战争史记,所有战争均不到今天的鄂南为中心的湘鄂赣一带,因为张十万在此建立了一个“中立”的自卫之国—华罗国,周边境域义勇拥他为王。黄袍山的得名由此而来。
(据地方志及部分旁史记载:华罗寨(槐寮寨)黄袍山主峰。东临修水,北界崇阳,东南北俱陡岩峭壁,唯西南一路,名仙人埂,从岩石凿梯,可登峰巅。峰顶宽约百余亩,有清泉可汲。相传,
李儇干符四年(877),地方豪绅张十万,在此锯槐立寨,招兵买马,抗拒黄巢义军,因而得名。北有200米长巨岩,状似城墙,张凭此固守,万夫莫开。山尖高耸,雾绕霞飞,每当云开天朗,登山遥眺,可见
洞庭湖水。)
四说,皇子说。就是
宋朝之前的某个时期的少年皇帝或是皇子被皇室逼贬民间,皇室以资养他在此地,但他心中不灭天子之梦,终日身着黄袍,以天子自居,因为黄袍山地处朝堂之远,此子也没有太多武装势力,也就视而不见。此说没有根据也没有依据,所以更多是民间流传,但民间流传又有很多是真实的。
(各朝各代在正史、方志、传记中都有皇子被贬的史实,也有朝代更替,皇帝或太子逃躲的故事,所以有这种流传之说,也不足为怪,只是没有清楚的年代和姓名,很难查实。)
五说,罗国古国或华梓国古国王说。商周时期,这里曾一度建有楚王朝的附属小国,如
罗国,罗国曾在迁黄袍山,古都立山间,罗国民为
熊姓、部分为
罗姓等。后由于楚王朝对小国和异姓的打压,罗国迁往他处,罗国之后还建有华梓国等小国,但面积都不大,主要居于山峦之间,这些小国的国王都身着黄袍。
(罗国曾迁和黄袍山相去60多公里的平江,商周时期的黄袍山侧也有古艾国,今位于黄袍山相去30公里的修水渣津。)
六说,黄袍佛国说。就是从
印度而来的佛教弟子。说是印度来的佛教弟子在此山开庙,传播仙佛之说,教化
东汉子民,一心向善,布施人间。印佛教来的弟子都以黄色佛袍为主,由于后来信佛者不断增多,当地村民每日均见山顶有黄色袍服显现,称之黄袍山。如此说来,黄袍山是中国佛教的起源地之一?此说虽得一些佛教人士的认可,是因为黄袍山还能找到一些和古佛教有关的文物古迹。如始建于东汉时期的上寺(来佛寺)、中寺(
兰若寺)、下寺、经堂等,佛教寺庙规模一度也曾较大,现仅存中寺(兰若寺)。
(“黄袍古佛国”是不是也曾在黄袍山出现,还没有找到史志可以考证。佛僧着黄袍也主要从
唐朝开始,但在唐朝之前黄袍山已然得名。)
七说,
黄帝说。据修水、崇阳、通城等地的一些民间传说对黄袍山得名的解释是:黄帝在此晒袍,得名黄袍山。但传说中既没有交代年份、也没有交代黄帝来自何为,从何地而来往何地而去,是不是有率领自己的部队,这些都无法从这句简单的注释找到这些答案。然而这个种说法却又是在当地民间流传最为广泛和最为认可的。因为这个说法和相距数十公里的另一座山名
药菇山的来历很相近,也是说黄帝在该山采药得一灵妙的药菇—
野生灵芝,乃得名药菇山。
(传说中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祖先,姓姬,一姓公孙,号
轩辕姓、有熊氏,
少典之子。所处时代为原始社会末期,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传说他的发明刨造很多,如:养蚕、舟车、兵器、引箭、文字、衣服、音律、算术等,我国古文献也多有
黄帝创造发明医药之记载。《
帝王世纪》说:“黄帝使
岐伯尝味草木,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通鉴外记》亦说:“(黄)帝以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荡之于外,喜怒攻之于内,夭昏凶札,君民代有,乃上穷下际,察五色,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咨于岐伯而作《
黄帝内经》,夏命
俞跗、岐伯、雷公察
明堂,究息脉;巫彭、
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上述医学著作所以冠以“黄帝”之名,反映了人们对其尊崇和仰慕之心情。)
八说,李道说。相传古有老子李耳的
李姓后人在黄袍山宣讲儒道之理,终日以黄袍披身。后随人们信仰的变迁,儒道慢慢分成了多个派别,其中最主要的就是
道教,道教与道不同,道主要是讲道理,道教则为对神的信仰,为使人们从善,讲人世有轮回。而黄袍山是不是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呢?是不是道家最主要的洞天之一呢?显然需要更多的史志来佐证。
(黄袍山至今还有李姓道人,且不传外姓,而黄袍山也确实存在过多座古老的道观和众多道教信士。李姓道人认为黄袍山得名为古道教的李姓得道高人升天留黄袍之说。)
九说,仙人说。据通城县志
康熙年版本记载,古有仙人晒袍而此,得名黄袍山。没有讲清是什么仙人?在哪个朝代?有多少仙人?是男是女?注释简短至极,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
(古代时期,善良的老百姓对神奇的大自然总怀着无限敬仰和崇拜,而仙人之说古已有之,无论是正史、野史、方志、传记、传说等都无不加入了神妖之说。黄袍山更是有多个地名与仙人有联,如仙人埂、仙女峰、仙女瀑、
仙人洞等。
综上所述,主要为三种,一是帝王说,二是佛道说,三是仙人说。悠远史实与传说,让楚东吴西更多一段美谈。或帝王,或佛道,或神仙,虽无结论,但黄袍之名得来历史悠久,也是中国之唯一,定然是有不俗的来历,黄袍山成名之谜底但留后人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