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普鲁恩斯级
驱逐舰(英语:Spruance-class destroyer),是
美国海军的一种7000吨级大型通用
驱逐舰,于1975年-2005年间服役,是美国海军到当时历史上最大的驱逐舰,现已全部退出战斗序列。
该级舰共建造31艘,是当时美国海军的主力舰型之一,采用
燃气轮机推进,是美国海军第一艘使用燃气轮机推进的大型舰艇,舰上设有能够容纳两架中型直升机的机库,装备有127毫米
舰炮、
反舰导弹、
火箭助飞鱼雷、防空导弹等武器,能够执行多种作战任务。
1991年开始,该级舰逐步被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取代。
历史沿革
研制背景
美国海军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了数量众多的
驱逐舰,其中有不少舰龄较新、性能较好的驱逐舰在战后仍然服役,例如
基林级驱逐舰、艾伦·萨姆纳级驱逐舰等,但随着
美苏冷战的加剧,到60年代,美国海军认为
苏联的潜艇技术已经获得重大突破,是当时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国海军远洋舰队将会面临的最大威胁,这些二战驱逐舰的性能已经不能满足
美国海军对新时期
反潜作战的需求,美国海军舰船性能(协调)委员会(Ship Characteristics Board)于1962年提出了编号为SCB 239,称之为“海鹰”的研究项目,旨在设计一种搭载新型高性能
声呐探测系统、
反潜直升机和
火箭助飞鱼雷,具备较好的耐海性和机动性,能够伴随美国海军高价值编队为其进行远洋反潜护航作战的新型
驱逐舰,“
SH-60海鹰直升机”项目得到了
美国造舰业界的广泛参与,提出了非常多的设计方案。
但随着项目的推进,一方面
美国海军当时拥有型号繁多、排水量不同、所司任务各异的多种护航型舰艇,而且除了“海鹰”项目外,美国海军也在进行不同的新型驱逐舰研究项目,内部存在一定的冲突,且管理混乱;另一方面,美国开始深陷
越南战争中,对军费的利用效率和成本控制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开始干预美国海军的新型
驱逐舰计划,以更高的角度和更全局的观点重新探讨新型驱逐舰计划,包括“海鹰”项目在内的新型驱逐舰研究项目被取消,转而发展一种引进当时新颖的模块化设计建造概念以控制成本,以一种舰体平台分别延伸出防空和
反潜两种不同的舰型的新型
驱逐舰项目,1966年报请时任
美国国防部长
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同意,正式立项,称之为“DX/DXG”项目(DX指通用/反潜型,DXG指防空型)。
研制历程
“DX/DXG”项目在设计上要求一是模块化,舰上各武器、船电、推进、控制等子系统都按照标准化分别设计并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形成子模块,但各模块之间的连接与控制接口都统一标准,使得各模块的生产可以同时独立进行,届时进行组装即可,生产效率和安装灵活性大大提高;二是舰船设计高冗余度,为了保证在未来能够随着科技的进步安装更新的设备以确保先进性,舰体平台在设计之初就要预留足够的升级空间,各模块也要留足相应的扩展结构,同时也需要保证升级和改装工程的便利性,能够快速完成升级或任务转换;三是确立统包采购制度,一改之前分阶段分别招标、开放竞争的
项目管理模式,改为从设计到建造全部由一个承包商完成,将统一的项目管理标准贯彻始终,从而降低采购成本。
1968年1月,
美国海军完成了“DX/DXG”项目的基本标准,要求“DX/DXG”能够在北大西洋平均海况下能够以不低于30节航速航行,以伴随美国海军主力舰队攻击
航空母舰,20节航速下续航力不得低于6000
海里,有
舰炮、
反潜火箭助飞
鱼雷、单臂中远程防空
导弹、近程自卫防空导弹、
反潜直升机及其机库的容纳空间,并采用数字化作战系统等,按此标准,“DX/DXG”项目在规划阶段的排水量就已达6000吨,远超上一代
驱逐舰的体量,同时将计划建造49艘“DX”与33艘“DXG”,成为战后
美国建造数量最多的驱逐舰。1968年2月15日面向美国国内发布招标公告,利顿·英格尔斯、巴斯钢铁、通用昆西的等6家
造船企业参与了招标,最后
美国海军在1970年选定利顿·英格尔斯造船厂作为“DX/DXG”驱逐舰的主承包商,完成进一步设计和建造工作。
生产建造
利顿·英格尔斯造船厂为此专门投资建造一座采用当时最新的“模块化分段建造技术”的新船厂,开创美国造舰业先河:除了各个系统模块外,每艘
驱逐舰的舰体平台也分四个分段建造,每个分段制造完成后再焊接一起,旨在再将
上层建筑模块吊装上,使得每个模块的建造能够同时在不同的厂房内进行,大大提高了建造效率,此外还引进了新型船段生产、装配、下水等设备,同时也使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以及自动化库存查询系统等当时的新技术。1970年6月23日,
美国海军正式下订“DX/DXG”驱逐舰,以
海军上将雷蒙德·斯普鲁恩斯的名字命名了该级舰,1972年11月27日,第一艘驱逐舰在利顿·英格尔斯开工建造,随后开始以每年3-8艘的速度迅速建造。
但不久之后由于美国海军新一代舰载区域防空
导弹项目(Advanced Surface Missile System,ASMS,直译为“先进水面导弹系统”,也就是后来的“宙斯盾”系统)获得了重大突破,“DX/DXG”项目在规划过程中的部分指标不再符合需求,难以搭载新防空导弹系统,因此美国海军决定暂时取消“DX/DXG”项目的防空型也就是“DXG”,只建造“DX”型,防空型的设计将进一步深入修改。在1970至1975财年总共分批编列了30艘“DX”型的预算,首批3艘,1971年1月编列第二批6艘,1972年1月编列第三批7艘,1974年1月编列第四批7艘,1975年1月编列第五批7艘,1976年在30艘的基础上再追加1艘,1980年10月20日,最后一艘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海勒”号(DD-997)开工,1982年5月2日交付。
设计特点
总体设计
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标准排水量5850吨,满载排水量7800吨,部分同级舰80年代经历改装升级后满载排水量最高可达9000吨。相较于
美国海军之前的
驱逐舰,该级舰舰体庞大且修长,以两层平甲板船体为基础,在设计时充分考虑的后续改装升级的冗余度,纵向强度为每平方英寸1吨,舰面有许多位置用于容纳电子系统和武器装备,但为了便于建造且当时设计思想所限,各类上层结构外形方正平直,未充分考虑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舰面设计从前往后分别是
锚机区、主炮区(A炮位)、
导弹区(B炮位)、
船首楼及主
桅杆、前排烟道、舰武器区(C炮位)、后排烟道、船尾楼(机库)、航空甲板,航空甲板后还设有一个下沉式甲板,设有导弹区(X炮位)、后主炮区(Y炮位)和
声呐区。
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的直升机甲板和机库位置相对靠近舰体中心,而不是设置在最末段,重心中移,使得船体在海浪中的纵摇幅度减小,直升机库采用左偏置设计,向右横拉开门,初期搭载两架SH-2F海妖直升机或一架
SH-3海王直升机,后期换装两架SH-60B
SH-60海鹰直升机。1985年开始在直升机甲板上安装熊阱直升机着舰辅助系统(HHRSD)和AN/SQQ-28机载通讯数据链,以加强
舰载机的操作能力。
动力系统
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早期曾规划采用复合柴燃推进,设计类似于
美国海岸警卫队当时新服役的
汉密尔顿级巡逻舰,但
美国海军仍然对当时柴燃之间的联动和交替结构抱有怀疑态度,最后决定采用全燃气涡轮推进,成为了美国海军第一种在设计之初就采用全燃气涡轮推进的舰艇,主机选择了四具通用LM-2500燃气涡轮,衍生自
C-5运输机运输机的CF-6涡轮扇
发动机,四具共80000马力,双轴推进,每两具LM-2500布置一个机舱,前机舱布置在靠左舷轴上,后机房布置在靠右舷轴上。最大航速超过30节。舰上动力设备均设置有弹性减振基座,且在主机舱水线下设有船用气泡幕墙发生装置,以最大程度减少噪音向外界的传递,增强
反潜作战能力。其
螺旋桨直径为5.1米,采用可变螺距螺旋桨(CPP),30节航速下RPM为168,从12节的巡航速度加速到最大战斗速度只需53秒。
舰上
发电机为三具艾里逊501-K17型燃气轮机,衍生自
C-130运输机上的T56
发动机,每具功率约2000千瓦。电压为450V,并配备三个静态
变频器,60Hz变频电源,舰上设有空调系统,由三部制冷功率150冷冻吨级的空调主机组成,设有三台
废热锅炉,利用三具燃气涡轮发电机的高温废热来热水产生蒸汽,用于舰上的除冰装置、
燃油加热器、
蒸馏装置、热水器盥洗和厨房等。
船电系统
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的作战指挥中心是当时
美国NTDS海军战术数据系统的最新型号,采用AN/UYK-7标准32位
计算机取代了之前系统的AN/USQ-20标准32位计算机,处理能力提高1倍,处理速度提高2.5倍,舰上三组AN/UYK-7计算机和11台显示终端构成了指挥中枢。舰上主要雷达设备包括一具AN/SPS-40中程二维对空搜索雷达,工作在S
波段,最大探测距离约250
海里和一具AN/SPS-55对海搜索和
导航雷达,工作在X波段,最大探测距离约40海里。但该级舰最后一艘“海勒”号出厂时,对空雷达从AN/SPS-40换装为了更新的AN/SPS-49,该雷达也是
小鹰级航空母舰和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的早期
预警雷达,工作在L波段,功率更大,探测距离更远。
声呐设备包括位于舰首的AN/SQS-53舰壳主被动声呐系统,这是AN/SQS-26CX的改进版本,新增数字
计算机接口,能够接入自动化作战系统;位于舰尾的AN/SQR-15系列拖曳阵列声呐系统,这是一种大型拖曳阵列声呐系统,可探测到第二会聚区域(2CZ),搭配
舰载直升机和
火箭助飞鱼雷,使得该级舰具备当时少有的视距外
反潜能力,但该系统只装备了其中六艘舰,剩余舰艇装备的是性能稍差但更成熟的AN/SQR-18/19声呐。此外,该级舰还配备由AN/SPG-60照射雷达和AN/SPQ-9对海搜索雷达组成的MK-86火力控制系统。
电子战系统方面,按计划将装备AN/SLQ-32电子战系统,这在当时是主要用于对抗
反舰导弹(ASMD)的新型电子战系统。 但该系统的开发没有及时完成,导致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早批次的舰上只安装了AN/WLR-1无线电探测系统(ESM),到1987年,所有的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都升级到AN/SLQ-32(V)3型。
武器系统
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在服役之初,A炮位和Y炮位各装备一门MK-45型127毫米54倍径舰炮,B炮位装备一组MK-112八联装阿斯洛克火箭助飞鱼雷发射装置,航空甲板下方两侧开放式安装两具MK-32三联装324毫米鱼雷发射管,舰上可搭载2架SH-2
反潜直升机。1976年后,
美国海军为该级舰执行第一次武装强化升级,在Y炮位后方加装了一具8联装海麻雀防空导弹发射装置,在舰舯安装了两组四联装MK-141
AGM-84反舰导弹发射装置;1981年后,美国海军为该级舰执行第二次武装强化升级,升级了舰上的反潜作战系统和反潜声呐,并改装为可搭载SH-60反潜直升机,加装了两座MK-15
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
1984年后,
美国海军为该级舰执行第三次武装强化升级,将该级舰其中的7艘B炮位阿斯洛克发射装置两侧加装两组四联装MK-143
BGM-109巡航导弹装甲箱式发射装置(ABL),将该级舰其中的9艘的
北约轻型RIM-7M“海麻雀”舰空导弹点防御防空导弹发射装置换装为MK-49拉姆滚体近防导弹发射装置;1986年后,没有加装
BGM-109巡航导弹的另外24艘,将B炮位阿斯洛克发射装置拆除,换装为八组八联装共64单元MK-41垂直发射装置,用于垂直发射战斧导弹和垂直发射阿斯洛克。因此,该级舰在各个时间段、各舰的武器配置都各有不同,较为复杂。
舰载设备
本级各舰
延伸型号
基德级驱逐舰
伊朗王国(1979年
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前的
君主立宪制国家)当时与
美国关系十分友好,于70年代初向美国采购四艘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根据伊朗的需求删除了原本舰上的
反潜作战设备如
火箭助飞鱼雷发射装置,新增了两座MK-26双臂防空
导弹发射架,能够发射SM-2标准或RIM-24鞑防空导弹,以增强防空作战能力,并根据
波斯湾环境强化了舰上的环境
制冷设备,但在即将交付制式,伊朗王国被推翻,伊朗共和国成立后与美国关系破裂,这四舰被美国扣留并在
美国海军中服役,命名为基德级,一直服役到1998年陆续退役,2001年决定将四舰出售给台,2003年在台成军,改名为“基隆”级,目前仍在台海军中服役,平均舰龄已超过40年。
制海舰改型
在埃尔莫·朱姆沃尔特部长规划的体系中,美国海军还需要一种排水量较小,造价仅为当时美国海军正规
航空母舰的15%以内,能够搭载
短距/垂直起降机和
反潜直升机,类似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护航航空母舰概念的小型航空母舰,用于承担一旦与苏联作战需要的大规模海上护航任务,舰上的战斗机和直升机能够应对苏联
轰炸机和潜艇对运输舰队的威胁,称之为“制海舰”(Sea Control Ship)。因为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的舰体平台设计较好,厂商也推出了以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为基础的
制海舰改型,将大部分舰名改为飞行甲板,排水量在10000吨左右,能够搭载10余架垂直起降战斗机和反潜直升机,但后来由于内部意见不合导致制海舰未能获得持续推行。
自卫测试舰改型
虽然
美国海军作战序列的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已全部退役,但美国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海军水面作战中心(NSWC PHD)在2005年重新启用了在2003年退役封存的二号舰“保罗·福斯特”号(USS Paul F. Foster,DD-964),改番号为“EDD-964”,拆除了前主炮等武器和设备,安装自动化遥控操作系统,能够通过远程遥控无人化操作舰船,在舰上搭载了“船舰自卫系统”(Ship Self-Defense System,SSDS),该系统能够将舰上多种雷达
传感器和近防
航空武器系统的纳入一个统一的指挥平台,经过软件控制进行决策辅助或自动接战,在“保罗·福斯特”号测试对抗来袭
反舰导弹的自卫效果。此外,
美国海军于2011年4月在“保罗·福斯特”号上安装了一台15KW的
激光武器系统并成功测试1.6千米距离引燃遥控无人驾驶小船;2011年11月开始在“保罗·福斯特”号上测试加氢处理的海藻生物燃油;2016年在舰上测试了新型“
LRASM”(LRASM)。
服役情况
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自服役后,参与了多次70年代后的美国海军对外军事行动,第一次作战部署是1979年首舰斯普鲁恩斯号作为
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战斗群的一员,前出进入
黑海执行对
苏联海军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直升机巡洋舰的抵近侦察任务;实战任务主要都集中在
波斯湾,尤其是在安装了
BGM-109巡航导弹发射装置后,该级舰累计在“沙漠风暴”行动中发射了112枚战斧巡航导弹。
1988年2月12日上午9时,
美国海军以“维护
航行自由”为名,派遣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CG-48)和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的卡隆号两舰,进入黑海并一度迫近到距离
苏联海岸5
海里的位置,苏联派出
1135型护卫舰“无私”号和35型
巡逻舰SKR-6号等舰前往拦截。苏联经过2个多小时的无线电警告未果后,“无私”号和SKR-6号于11点02分加速,分别向约克城号和卡隆号撞击,双方军舰轻微受损,美国军舰随后脱离该海域,该事件一般被称为1988年黑海撞船事件,但也因为无线电记录了苏联“无私”号的强硬表态,被广泛称为“我舰奉命撞击你舰”事件。
此外,该级舰也发生过多起事故,比较主要的两次一是1989年1月25日首舰斯普鲁恩斯号在
巴哈马附近海域遭遇台风,在强大风浪中于的
珊瑚礁搁浅,
螺旋桨叶片损坏,前
桅杆也因
强风折断。二是在1989年11月12日,三号舰金凯德号从
中东返航途中在
马六甲海峡与
新加坡一艘
商船碰撞,导致金凯德号舰体右舷严重受损,1人死亡、多人受伤,舰体起火并发生进水。
到90年代,随着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批量入役和
美国海军舰队规模的缩减以及潜艇威胁的减弱,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开始退役,但与美国海军此前大部分退役后的军舰还需再封存一段时间不同的是,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的舰体较大,且是全新设计的舰体,并是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和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舰体的重要设计参考,非常适合用于当作靶舰用于检验新舰体的设计和测试武器毁伤性能,因此大部分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退役后都被当作靶舰所击沉。
参考资料
DD.Uswarships.jounin.2023-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