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背天葵
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
紫背天葵(学名:Begonia fimbristipula Hance),又名天葵、散血子,为秋海棠科(Begoniaceae)秋海棠属(Begonia)多年生无茎草本;喜欢阴凉潮湿的环境,常生于山地山顶疏林下石上、悬崖石缝中、山顶林下潮湿岩石上和山坡林下;分布于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等地。
紫背天葵根状茎球状,叶均基生,具长柄,轮廓宽卵形,先端急尖或渐尖状急尖,叶柄被卷曲长毛;雄花花被片4,红色,外面无毛;雌花花被片3,花梗无毛;蒴果下垂,轮廓倒卵长圆形;种子极多数,小,淡褐色,光滑。花期5月,果期6月。
紫背天葵营养丰富,可用其作为代茶饮料,有很好的营养保健作用,具清热凉血、止咳化痰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外感高热、中暑肺热咳嗽等,药用价值高。
形态特征
根茎与叶
根状茎球状,叶均基生,具长柄,轮廓宽卵形,先端急尖或渐尖状急尖,基部略偏斜,心形至深心形,边缘有大小不等三角形重锯齿,有时呈缺刻状,叶柄被卷曲长毛,托叶小,卵状披针形,先端急尖,顶端带刺芒,边撕裂状。。
花葶无毛,2-3回二歧聚伞状花序,下部苞片早落,小苞片膜质,长圆形,先端钝或急尖,无毛;雄花花梗无毛,花被片4,红色,外面无毛,雄蕊多数,花丝长1-1.3毫米,花药长圆形或倒卵长圆形;雌花花梗无毛,花被片3,子房长圆形,无毛,3室,花柱3,无毛。
果实与种子
蒴果下垂,无毛,轮廓倒卵长圆形,具有不等3翅,大的翅近舌状。种子极多数,小,淡褐色,光滑。
物种分布
紫背天葵模式标本采自中国广东省鼎湖山和罗浮山(合模式),在中国福建、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均有分布。
生长习性
紫背天葵喜欢阴凉潮湿的环境,常生于山地山顶疏林下石上、悬崖石缝中、山顶林下潮湿岩石上和山坡林下,多生长于腐殖质土、湿润的沙壤土或石砾质混合的水化薄层壤土中,在温度15~25℃生长良好,为典型的夏眠植物,以球茎度夏,生长周期约为6-7个月,1月中、下旬适当的低温有助于球茎的萌发,营养生长期为3-4月,5-6月开花结实,7月逐渐进入凋谢期,8-11月为休眠期。
繁殖方式
扦插繁殖
于紫背天葵健壮的母株上剪取的相同长度的嫩茎做扦插,每段保留3-4片叶或腋芽,用生根剂处理后斜插在育苗盘、营养钵或中,一段时间后即可成活。
分株繁殖
挖取紫背天葵健壮植株的地下宿根,从根基部将枝条切开,并保持每个枝条有3条以上的根,将分开后的枝条定植于土壤中,并及时浇水,以便成活。
块茎繁殖
在春季收获紫背天葵块茎,分成一定等级,选择一定等级的块茎随收随种或按一定株行距进行栽种,栽后及时覆土浇水。
种子繁殖
将适宜采收的种子于秋季进行采收,采收后晾晒至干均匀撒播至苗床,并覆土、盖草、浇水,苗木长出后及时及时揭去盖草,培育一定时间后,即可移栽。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紫背天葵可种植于腐殖质土、湿润的沙壤土或石砾质混合的水化薄层壤土中。整地前施足底肥,深翻土地,将肥土混合均匀,耙细整成一定宽度与高度的畦待用。
田间管理
可选择于每年的2-3月份或9-10月份晴天的下午进行定植。定植后温度高时覆盖遮阳网降温,温度低时覆盖大棚或小棚等保温,越冬时盖土覆塑料薄膜。定植后时追施提苗肥、采收期采收一次进行一追肥,及时中耕除草并在一定株高时打顶,采收多次后及时去除基部老叶,土壤见干及浇水,保持土壤湿润,雨季做好防涝排渍工作。
采收与加工
紫背天葵球茎可在春、夏季挖取,洗净、晒干或鲜用。其全草可在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病虫害防治
紫背天葵病虫害相对较少,主要为蚜虫及其引起的病毒病危害,可利用种子繁殖更新母株,插或分株繁殖时选用无病植株,或利用可湿性粉或抗蚜威可湿性粉剂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功用价值
营养价值
紫背天葵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粗纤维、可溶性糖等,可用其作为代茶饮料,有很好的的营养保健作用。其色素作为天然食品色素已应用于果酱、果汁等食品中。
药用价值
紫背天葵药性甘、凉,具清热凉血、止咳化痰、解毒消肿之功效,可用于治疗外感高热、中暑肺热咳嗽痨瘵咯血、跌打痛等,药用价值高。
相关研究
紫背天葵全草含黄酮,根部化学成分主要有儿茶素、芦丁豆甾醇胡萝卜苷等多种化学成分,叶片含有I、Mg、P、Na、Fe等元素,叶含花色分离可得矢车菊素氧化物、矢车菊素-3-芸香糖苷等,具有抗炎、抗病毒、增强免疫力及降血脂、抗肿瘤、抗衰老等作用。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根茎与叶
果实与种子
物种分布
生长习性
繁殖方式
扦插繁殖
分株繁殖
块茎繁殖
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田间管理
采收与加工
病虫害防治
功用价值
营养价值
药用价值
相关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