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海棠属
葫芦目秋海棠科肉质草本植物
秋海棠属(学名:Begonia),是秋海棠科(Begoni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秋海棠属是世界被子植物门十大属之一,目前全世界约1000多种,中原地区约130多种。秋海棠属植物广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尤以中、南美洲最多;在中国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极少数种广布到华北地区甘肃省、陕西南部,以云南省东南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最集中,常见多局限于多雨、多林、空气湿度大的地区。
秋海棠属为多年生肉质草本,极稀亚灌木,具根状茎。单叶,稀掌状复叶,互生或全基生;叶基部两侧不等,常有不规则疏浅锯齿,常浅至深裂,稀全缘,基部叶脉常掌状;叶柄较长,托叶膜质,早落。花单性,多雌雄同株,极稀异株;花具梗;有苞片;花被片花冠状;蒴果有时浆果状,常有不等大,稀近等大3翅,少数种类无翅,具3~4棱或小角状突起,种子小,极多数,长圆形,淡褐色,光滑或有纹理。
秋海棠属的植物形态多样,具有很高的观赏性,适用于城市山石点缀、室内生态缸、园林造景等。属内多种植物还是重要的药材,药用历史悠久,在中国很多少数民族将秋海棠属植物用作民间传统中草药。有些品种的秋海棠还可以食用、饮用或者作为动物的饲料。秋海棠属植物呈窄域分布,生境脆弱,易受到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已有近百种秋海棠生境面临或大或小的破坏,生存受到威胁,2020年,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统计,其中马来西亚特有的毛柄秋海棠(Begonia eiromischa),于2007年灭绝;另有96种秋海棠处于受威胁。2021年,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21版)中,将蛛网脉秋海棠(Begonia arachnoidea)等7种评为Ⅱ级保护植物。
起源演化
秋海棠属可能较早起源于古北大陆东南部,在太平洋扩张初期形成,作3型分布,其原始类型在夏威夷火山链上升的过程中残留在彼,而后在新大陆后期分化激烈,形成墨西哥至中南美热带亚热带的一个庞大的次生发展中心。
20世纪80年代研究表明,原产非洲的秋海棠属植物有150余种,在几内亚湾,包括费尔南多波、圣多美市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和安诺,以及附近的沿海低地和山地,存在大量古老的秋海棠属植物资源。
2003年Hughes等在位于印度洋西部的索克特拉岛上,发现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丰富度大大超过之前在同等已知范围内的记录,并占据了大部分地理面积,被认为是该岛屿上的“旗舰”物种。
东南亚及南亚为秋海棠的另一资源集中分布地区。Hoover等分别于1995年和1998年对苏门答腊岛苏拉威西岛上的部分秋海棠资源进行了多样性调查,并于2000和2001年在西爪哇岛上的山地森林中再次进行了重复。经调查得知,东南亚地区的秋海棠组资源具有十分鲜明的地理分布格局,秋海棠属的许多植物都是本地物种或区域特有物种。
中原地区也为秋海棠属中许多植物的原产地,是其种类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已知种类达210种,而且还不断有新种被发现。其中,在海拔700~2000m的地区内有其集中分布,而在该海拔范围内的地区属亚热带气候,这证明了,中国秋海棠属植物为典型的亚热带区系类型。
分类历史
秋海棠属(Begonia L.)隶属秋海棠科(Begoniaceae),是瑞典植物学家卡尔?冯?林奈于1742年以(Begonia oblique Linn.)为属名模式建立的。作为一个泛热带分布的属,秋海棠属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中美洲、南美洲、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中国、南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波利尼西亚除外),其中以美洲和亚洲种类居多。目前,广泛将秋海棠属植物的下属分类为6组,6亚组,10系。
秋海棠属植物的分类方法很多,Haegeman(1979)将秋海棠属植物分为6组。《中国植物图鉴》补编第2册根据胎座种类、子房室的数目、胎座每室裂片数目等分类依据,将中国秋海棠属属下划分为5个组。《云南植物志》第12卷主要以子房室数、胎座类型、果实类型及开裂方式、花被片数目及相态等特征,划分为8个组。其中以《中国植物志》第52卷第1分册根据胎座、雌花授粉后蒴果外面着生的片状突起,果形、叶形的变化为主要分类依据,将原产中国的139种秋海棠划分为6个组:组1为侧膜胎座组(Sect.Coeloecentrum);组2为秋海棠组(Sect.Begoni);组3为单座组(Sect.Reichenheimia);组4为四室组(Sect.Sphenanthera);组5为多室组(Sect.Pleiothece);组6为二室组(Sect.Platycentrum)。
继《中国植物志》第五十二卷第一分册出版后,近年来,关于中国秋海棠属新种及变种相继有报道。使该属的种类大大地增加,目前全世界有1550种和1500个杂交种,中国有210余种。
下级分类
以上文献来源。
形态特征
秋海棠属植物为多年生肉质草本,极稀亚灌木
根状茎,根状茎球形、块状、圆柱状或伸长呈长圆柱状,直立或横生或匍匐。大部分秋海棠属于直立草本,亦有呈匍匐、稀攀援状或常缩短而无地上茎。
多为单叶,稀掌状复叶,互生或全部基生;叶片常偏斜,基部两侧不相等,稀几相等,边缘常有不规则疏而浅之齿,并常浅至深裂,偶有全裂,在基部叶脉通常掌状;叶柄较长,柔弱;托叶膜质,早落。由于叶是一种营养器官,其形态特征不可避免地受到营养状态和坏境因素的影响,有时可致使某些特征高度变异。尤其秋海棠属植物叶的形态在野外变异幅度就很大。
花单性,多雌蕊同株,极稀异株,(1-)2-4至数朵组成聚伞花序,有时呈圆锥状;具梗;有苞片;花被片花冠状;雄花;花被片2-4,2对生或4交互对生,通常外轮大,内轮小,雄蕊多数,花丝离生或仅基部合生,稀合成单体花药2室,顶生或侧生,纵裂;雌花:花被片2-5(-6-8);雌蕊由2-3-4(-5-7)心皮形成;子房下位,1室,具3个侧膜胎座,或2-3-4(-5-7)室,具中轴胎座,每胎座具1-2裂片,裂片偶尔有分枝,柱头膨大,扭曲呈螺旋状或U字形,稀头状和近肾形,常有带刺状乳头
果实
蒴果有时浆果状,常有明显不等大,稀近等大3翅,少数种类无翅,呈3-4棱或小角状突起。
种子
子房内大量的倒生胚珠授粉后发育成种子,其形态细小,长圆形,外表面浅褐色,光滑或有网状纹理。数量极多,胚小而直,不含胚乳,富含油脂。发芽力维持时间短。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世界分布
秋海棠属植物分布于非洲、中南美洲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温带地区也有分布。在非洲主要分布于南非的纳塔尔和开普敦两省以及马尔加什海拔1000m左右的高海拔地区和西非中美洲主要分布于墨西哥牙买加危地马拉和美国夏威夷州的凉爽山谷地带。南美主要分布于海拔2500~4000m的地区。亚洲主要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缅甸、老挝越南热带雨林地带及中国、印度东北部、尼泊尔不丹锡金王国的海拔800~2900m地区,此外,还有太平洋中的新几内亚岛
中国分布
秋海棠属植物在中国分布于全国21个省市区,绝大部分种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仅有2个亚种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四川省)是中国秋海棠属植物主要分布地区,其中云南的种类最多,广西次之,贵州、台湾、四川、广东省亦各有十余种分布。
生境分布
秋海棠属植物分布多局限于多雨、多林、空气湿度大的地区,野外常见于森林底层、石壁上、山谷溪流边、瀑布旁、洞穴内外,仅有少数种类耐湿或耐较干旱环境。个别种还仅见于树干和树枝上,如产中国云南绿春县的树生秋海棠(B. garrettii)。国产秋海棠物种多数分布狭窄,一些秋海棠偏好生长的石灰岩山洞,如一口血秋海棠(B. picturata)就多见于洞穴及洞口。
生长习性
秋海棠类植物对环境总体要求高,喜温暖湿润,不耐寒,喜阴湿,不耐旱,夏季怕阳光直射,较耐荫、忌积水,不耐高温,要求土壤肥沃排水良好。
大体上,秋海棠属可分为球茎类、根茎类、须根类、亚灌木类、匍匐类和攀援类。有常绿类也有落叶类,也有中间过渡型,如一点血秋海棠(B. wilsonii)和习水秋海棠(B. xishuiensis)的块茎近球形,每年生长出一个新的,以往的仍然保留不腐烂,形成一条念珠状结构,介于球茎和根茎类之间,暂拟名为一种新类型:串珠茎类;还有一类,其根状茎粗短,无明显节间,但地上部分冬季死亡(不同于根茎类为常绿),可暂定名为拟根茎类,包括产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歪叶秋海棠(B. augustinei)和红斑秋海棠(B. rubropunctata)。
繁殖方式
秋海棠属植物的繁殖方法,因品种不同亦有所不同,但繁殖方式以种子繁殖为主,也有少量种产生珠芽和营养繁殖枝,珠芽落地后来年长成植株。产生珠芽的种类在国产秋海棠中最多,多达9种,而且产生珠芽的部位或方式也不同。其中秋海棠(含亚种)的珠芽从叶腋内长出,有一个到多个甚至数十个珠芽;金秀秋海棠(B. glechomifolia)的珠芽从叶片背部的边缘成一圈长出;小叶秋海棠(B. parvula)的部分贵州省居群株则从叶片的背脉上长出若干个珠芽;重齿秋海棠(B. josephii)、册亨秋海棠(B. cehengensis)、鞭状秋海棠(B. flagellaris)的珠芽从花序轴及顶端长出;中华秋海棠(B. gemmipara)从花序顶端及花朵中长处若干珠芽;鞭状秋海棠、走茎秋海棠(B. dioica)的珠芽从匍匐茎上端及分枝顶部长出;岩生秋海棠(B. ravenii)虽不产生珠芽,但像草莓一样生长匍匐枝条,这种营养茎匍匐生长,节处生根并长出小植株可用来繁殖。
栽培技术
人工繁殖
分株和叶片繁殖
取中上部健壮无病虫害的枝条将花蕾摘除,保留2~4节做插穗,掰下插入配好的基质中。按全叶带柄插、全叶不带柄切断主脉插和碎叶插3种方式进行插繁殖。全叶带柄插是将叶柄部位插入基质中,上部叶柄留2cm~3cm;全叶不带柄切断主脉是将叶片沿主脉切开,平铺于基质上;碎叶插将叶片切成2cm×2cm小块,基质斜划一道沟,然后将碎叶依次摆放,再将沟填平盖住碎叶插入部位。
组织培养繁殖
秋海棠属植物绝大多数是以器官发生途径实现植株再生的,其中绝大多数是以叶片或叶柄直接产生不定芽的方式增殖的。可用先诱导叶片、叶柄等产生愈伤组织后,再进一步诱导不定芽和不定根的发生,获得丛生芽,再进行生根培养基的筛选,生根苗进行移栽。目前已有大王秋海棠(B. cathayana)、丽格海棠(B. xelatior)等通过胚状体发生途径实现了植株再生。
养护管理
秋海棠属的植物用盆土以沙质肥沃壤土为最好,要作到排水良好,切忌积水。除冬季外,均应放在有适当荫蔽的地方培养,要防止阳光直射,冬季可放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夏季忌阳光直射。在生长季节要勤施肥,并以稀淡的有机肥为主,同时秋海棠属植物生长受水量影响很大,植物开花时定期浇水,其他时候控制浇水量,不能过湿或过干,过湿易烂根,过干不利于生长,一般以保持湿润为宜
种植球根海棠,需要定期摘除硕大漂亮的雄花背后的小雌花。除了花朵细小的植物,其他植物应经常摘除枯花。块茎类秋海棠可置于防霜冻的地方越冬,留作来年使用,其他植物一般花期结束后就扔掉植株。
病虫害防治
秋海棠属植物常见的病害有炭疽病、细菌洋葱软腐病、细菌性根癌、叶斑病、灰葡萄孢、白粉病等;虫害有螨和介壳虫。若感染霉菌,一发现有霉菌应立即喷药剂,杀死腐烂病菌,并保证通风良好,摘除受感染的叶子。此外,若受介壳虫和白粉病的侵染危害,可以不定期喷施矿物油丙环唑进行预防,注意通风、透气,减少病虫害发生。
保护现状
保护现状
秋海棠属植物属野生物种,大多呈窄域分布,生长环境特殊且相对脆弱,约有60%的种类仅有一个野生居群,而且许多种类的居群非常小。在中国约有81%的秋海棠属植物属濒危等级,因此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秋海棠属植物都在遭遇着生存危机。
致危原因
秋海棠属植物大部分种都处于濒危乃至极危的状态,导致其濒危的首要原因是人为干扰和破坏,同时它们生境脆弱,易受到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植被一旦被破坏,秋海棠的生存环境很难恢复,因此其特殊生境的限制也是主要的原因。此外,还与其自然更新能力差、外来入侵物种的干扰、无性繁殖能力弱等因素有关。
保护等级
2013年9月2日,秋海棠属中的20个物种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其中有12种处于近危,3种处于濒危,4种处于易危,阳春秋海棠(Begonia coptidifolia)1种处于极危。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其中已有96个品种被列入IUCN名单中,而马来西亚特有的毛柄秋海棠(Begonia eiromischa),已于2007年灭绝。
2021年,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21版)中,将蛛网脉秋海棠(Begonia arachnoidea)、阳春秋海棠、黑峰秋海棠(Begonia ferox)、古林箐秋海棠(Begonia gulinqingensis)、古龙山秋海棠(Begonia gulongshanensis)、海南秋海棠(Begonia hainanensis)、香港秋海棠(Begonia hongkongensis)7种评为Ⅱ级保护植物。
保护措施
原种的引种驯化及合理利用
学者过永惠等人从云南省的野外采集掌叶秋海棠(Begonia hemsleyana)进行栽培驯化,并成功繁殖,引种于公园和苗圃。徐菲等从昆明植物园引种91个秋海棠品种,得出引种经验。邵玲等通过野外实地观察和引种驯化栽培紫背天葵,对紫背天葵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更多科学依据。
建立自然保护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野生植物进行保护的最佳途径,世界一些著名植物园如加拿大加拿大蒙特利尔植物园纽约植物国、英国邱园、爱丁堡皇家植物园、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院植物园、南特植物园、德国柏林大莱植物园等都开辟了秋海棠属植物专室。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洛吉温室,收集了400多种秋海棠植物,其中有200个新种和栽培品种,是美国最大的观叶秋海棠收集中心。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南京中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厦门园林植物园庐山植物园等处设立了秋海棠植物专室,主要收集根茎类的观叶种类和须根类的观花种类,其中在中国台湾辜严云保育中心、台湾“‘中央’研究院”也保育有种类丰富的秋海棠,尤其是前者收集栽培秋海棠超过1300多种,为世界之最。除了活体植物收集保护外,西南国家种质资源库、上海辰山植物园等单位还保存了部分秋海棠属植物的种子,以供将来科学研究备用。
新品种的培育及其推广应用
1909年贝纳雷成四季海棠(Begonia semperflorens)新品种‘普里麦唐纳’(B. cv. ‘Primadonna’),1952年作为第1号新品种B. cv. ‘Ricky Minter’(B. manicata var. cristata×mazae)在国际秋海棠注册机构美国秋海棠协会注册,此后秋海棠的育种目标逐渐向多元化过渡,观赏成为目标之一。不少研究人员研究了秋海棠属植物的自然杂交特点,提出“杂种”将对秋海棠属植物的保护和杂交育种提供有益参考。同时,也不同程度地保护了秋海棠属植物的遗传种质资源。
主要用途
园艺观赏
秋海棠以优美的株形、奇特的叶形(盾形、心形、三角状形、斜卵形、掌状、狭条形、匙形等)、丰富的叶色和斑纹、艳丽的花色(淡粉、粉红、深红、黄、橙黄、绿黄、白色等)、形态多样的果实,部分种类的花还芳香宜人,使其成为集观形、观叶、观花、观茎、观果和闻香等多样性状于一体的优良花卉,是重要的观赏植物,不仅适合于温室和室内栽培,还可露天种植,被广泛应用于盆栽欣赏、庭院造景、园林绿化、市政景观建设等场合。
食用营养
秋海棠属植物可以作为食用野菜食用,在中国广西,食用秋海棠的叶柄被做成酸菜,味道酸爽;两广部分地区使用周裂秋海棠做汤或沙拉食用;裂叶秋海棠(B. palmata)常长在岩石上,在云南省被称为岩红,作蔬菜食用;紫背天葵肇庆市一带做茶。在国外,很多秋海棠种类也被作为蔬菜,此外还有很多大型秋海棠被当地人用作猪饲料。
医学药用
中原地区药用历史悠久,最早的文献记录见于《本草纲目拾遗》 (1765) 。此外,在《陆川本草》和《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等典籍中均有记载,著名的中药丸剂“红白二丸”就来自花叶秋海棠的块茎和全草。在中国很多少数民族将秋海棠属植物用作民间传统中草药,如歪叶秋海棠被云南当地百姓用来治疗毒蛇咬伤;广西靖西等药材市场常见一口血秋海棠、少瓣秋海棠(B. wangii)、花叶秋海棠(B. cathayana)等作为草药贩卖;美丽秋海棠(B. algaia)在湖南省江西省用来治疗跌打损伤和毒蛇咬伤;湖北恩施专区用晒干的掌裂叶秋海棠无全株泡酒喝治疗跌打损伤;紫背天葵被用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咳嗽和发热等。
栽培品种
铁十字海棠
铁十字海棠(Begonia masoniana)又名大王秋海棠,刺毛秋海棠。分布于墨西哥中原地区南部至马来西亚等地。铁十字海棠没有地上茎,叶从地下根茎抽出,斜心型,叶面具有皱纹和刺毛,黄绿色,沿主脉有一近十字形紫褐色斑纹。它株形优美,叶色美丽,庄重朴实,又以其极易养护,容易繁殖为特点。
铁十字海棠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适宜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铁十字海棠是近年来流行的室内观叶植物,适宜摆设在案台、茶几上,也适合悬挂装饰。
蟆叶秋海棠
蟆叶秋海棠(Begonia rex Putz.)又名大叶秋海棠,分布于印度的阿萨姆邦地区,是秋海棠的代表种。依据其观赏特性可分为两类,观花类和观叶类。不过蟆叶秋海棠常常列于观叶植物,是观叶秋海棠中最大型美叶种。叶片卵圆形,带金属光泽,具不规则的银白色环纹,艳丽迷人。其花淡红色,清新雅致,不仅在观叶植物中素享盛名,而且也兼具观花的艺术效果。
蟆叶秋海棠喜欢温暖阴凉的环境,在温暖、湿润的条件下,生长旺盛,是中温性,全年均可在室内栽培,在含有中性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良好,放置于间接阳光下生长。
四季秋海棠
四季秋海棠(Begonia cucullata)属须根秋海棠组,分布于巴西,栽培属园艺杂交种。茎直立,多分枝,光滑,肉质,绿或洒红晕。叶互生,光亮,绿或淡栗色。栽培品种很多,如株型有高有矮;花有重办单办;花色有红、白、粉,叶色有绿、紫红、深褐等。
喜温暖、湿润、半阴环境,生长适温为18~20℃,冬季不得低于5℃。适阳光不直射的强光下。四季秋海棠的园艺栽培品种甚多,其中依叶色分,有紫红或深红色的;依花色分,有红、白、粉各色,还有单瓣或重瓣之分。尤以粉色、重瓣、红叶的品种为最佳。
延伸文化
象征文化
秋海棠属植物中的秋海棠(B.grandis)在中国及东亚文化中具有独特的价值。由于秋海棠的自然花期正值中国农历秋季,恰逢秋意渐起之时,因此被赋予了相思情愁的意味;又因与“七夕”佳节不期而遇,故而有断肠花、相思草之名,堪称“中国爱情花”“七夕情人花”。
文化价值
秋海棠属植物中的铁甲秋海棠(B.masoniana)、盾叶秋海棠(B.peltatifolia)、变色秋海棠大王秋海棠掌叶秋海棠等,多次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秋海棠展或综合花卉展上获得大奖。在朝鲜,金正日花(‘Kimjongilhwa’)被称为“领袖花”,每年用其举办花展。
参考资料
秋海棠属.植物智.2023-04-23
Begonia.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6-01
秋海棠属.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2023-04-23
Begonia L..POWO.2023-04-23
秋海棠属.植物智.2023-04-23
秋海棠属.IUCN.2023-06-0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21版)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2023-06-01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2023-06-01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3-04-23
目录
概述
起源演化
分类历史
下级分类
形态特征
果实
种子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生境分布
生长习性
繁殖方式
栽培技术
人工繁殖
分株和叶片繁殖
组织培养繁殖
养护管理
病虫害防治
保护现状
保护现状
致危原因
保护等级
保护措施
原种的引种驯化及合理利用
建立自然保护区
新品种的培育及其推广应用
主要用途
园艺观赏
食用营养
医学药用
栽培品种
铁十字海棠
蟆叶秋海棠
四季秋海棠
延伸文化
象征文化
文化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