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泥砚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中国四大历史名砚。四大名砚中其他三种都为石制品,只有澄泥砚为陶制品。
澄泥砚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澄泥砚的诞生时间没有明确记载,但根据目前文献记录、博物馆藏以及考古发现,最早的澄泥砚应产生于唐朝。唐代为创制初期,应该只有其物,并无其名,大多直接以陶或瓦砚命名。到了宋朝,制砚业达到了兴盛时期,制砚地区的范围也大幅扩大,也出现了相对规范的澄泥工艺,关于 “澄泥” 工艺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这也是最早记载详细澄泥砚制作工艺的文献。元代时期的制砚业,在中国的制砚史上处于一个低谷阶段,然而元代澄泥砚的制作并未停止中断,元代的澄泥砚外形开始变的古拙厚重起来,带有鲜明的时代和民族特征;明代澄泥砚技艺更加成熟、知名度提升,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时期,深为历代帝王和文人学士所喜爱,名声显赫,有“砚之王者”的美誉;清朝时期前朝澄泥砚技艺已经失传,民间已无澄泥砚制作。但是清高宗乾隆偏爱澄泥砚,还有仿澄泥砚的制作;到了清末,澄泥砚这一古老制砚技艺基本失传。近现代以来,在新绛县蔺涛等人的澄泥砚传统制作技艺研制工作的推动下,澄泥砚及其制作技艺又有了新的发展。
澄泥砚择取自汾河黄河流经区域的沉积淤泥,经选料、澄泥、脱水、揉泥、制作修坯、雕刻成型、烧制,生产周期长达一年,成品率仅为百分之三十,珍稀品更是凤毛麟角。澄泥砚色泽纷呈,尤以朱砂红、玫瑰紫、绿豆青、鳝鱼黄、蟹壳青为贵。澄泥砚及其技艺具有优越的文化、科学、艺术等价值,其盛名首先始于其 “发墨而不损毫” 的实用特性,其发墨快、质细、性坚而不燥、润笔不损毫等特点,不仅实用,而且雕工讲究,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又因历代作为贡品而闻名天下。
自古以来制作澄泥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中山西省的州澄泥砚(今新绛县)、泽州澄泥砚(今泽州县),河南省的州澄泥砚(今灵宝市山西省平陆县一带)等都较为有名。2008年,澄泥砚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朝之后澄泥砚发展面临技艺失传、销售困难等困境,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尚处于发展时期的澄泥砚制作技艺,2016年,绛州澄泥砚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2019年,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杰出贡献奖”。
历史沿革
起源
砚,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文房器具。在其演变历史中,名称和形制都有所变化。
在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砚的前身“研”,也就是石质的研磨器开始出现。主要功能多用于研磨药物和谷物,或有研磨颜料。目前可见的东汉以前的文献中,并没有发现 “ 砚” 字的使用。关于独立命名器物的 “砚” 字产生于何时,无论是在考古材料还是在文献材料中,都没有具体的年代记载。目前最早出现 “砚” 字的文献,应为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与刘熙的《释名》。在清人段玉裁对《说文》所作的注中对砚所做的解释为 “谓石性滑利也” “石滑不涩,今人研墨者曰砚”,由此可见“砚” 字与 “研” 字释义最大的不同是开始对石性有了要求。用研石石研相磨研磨颜料一般石材都可以,对石研本身的石性并没有很高的要求。 而砚则不同,唯有墨与石材直接相磨,才需要考虑到石材性质,这与后世衡量砚台好坏标准的基本原则—— “是否发墨” 异曲同工。而墨与石材直接相磨,同时也意味着研石的消失,这是从研到砚在形制上的重大转变。
到了西汉的时候,研磨器中的粗糙的磨盘变成了长条砚板,磨棒变成了砚石,部分还配了各类材质的砚盒。直到东汉,由于最早的以碾压使用的墨丸变成了直接手执研磨的墨块,“研”逐渐形成了较稳定扁平的圆形样式的形态,研石慢慢的消失了,而它的材质也由石质变成了陶质,也就是陶砚。陶砚的原材料取自于江河湖泊中的澄泥,经过塑烧等一系列工艺加工而成。至此,陶砚正式与石砚中的条状和饼状外形区别开来。
目前在文献记录、博物馆藏以及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澄泥砚实物均为唐朝之物,据此推断,澄泥砚应初创于唐代。
唐代
到了唐代,砚材的种类变得多样起来,按其材质可划分为“石质砚”与“非石质砚”两大类。非石质砚中,除了陶砚、漆砚、瓷砚以外,继而出现了三彩砚和澄泥砚。而泥陶类的砚台又有,陶砚、瓷砚、澄泥砚、瓦砚、砖砚、杠砚等等。其造型不仅有前制的箕斗砚,还有龟形砚、辟雍陶砚等等。其中,多足辟雍砚是唐代陶砚中的新品种。
唐代的时候常有“以州名物”的习惯,端砚、歙砚就是均以州来命名的,但同时期出现的澄泥砚却是以工艺命名,除因为其工艺特殊以外,可以说明当时澄泥砚初创时的产地已有很多处。据唐朝文学家韩愈《瘞砚文》中记载,“土乎成质,陶乎成器,砚乎研乎,与瓦砾异。”说的就是用土制成而又与瓦不同的澄泥砚。另据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砚论》记载,“蓄砚以青州市(“红丝石砚”)为第一,绛州(澄泥砚)(今山西省新绛县)次之,后始重端、歙洮。”将“四大名砚”第二位留给澄泥砚。《陕州志·物类》载:“澄泥砚,唐宋皆为贡品。澄泥砚,唐人品之为第一。”从这些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真正意义上的澄泥砚在中唐后期诞生了,并且质量上乘,受人推崇。
不过,从唐时期的文献中没有任何关于“澄泥砚”之名的记载可以看出,其创制初期,应该只有其物,并无其名。由于澄泥砚制作工艺与陶砚、砖瓦砚的制作制艺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唐朝的澄泥砚,大多直接以陶或瓦砚命名。
宋辽时期
到了宋朝,制砚业达到了兴盛时期,制砚地区的范围也大幅扩大。据北宋米芾砚史》记载,当时的唐州温州市、成州、潭州、泸州市、淄博市虢州、信州等地生产的石砚品种多达40多种。而同时期的澄泥砚制作技艺,也继续发扬光大。
关于 “澄泥” 工艺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这也是最早记载详细澄泥砚制作工艺的文献,后世澄泥砚相关文献多参考其中记录。《文房四谱》中对于 “ 澄泥” 工艺的描述为 “ 作澄泥砚法,以瑾泥令入于水中,按之贮于瓮器内,然后别以一瓮贮清水,以夹布囊盛其泥而摆之,侯其至细,去清水令其干。” (苏易简 宋)其中详细介绍了利用清水与夹布囊对泥料进行淘洗筛选的过程,可见澄泥砚者,最重要的是其制作工艺中泥料必须经过精细的淘洗,即所谓的 “澄泥 ” 工艺。张洎的《贾氏谭录》也有出现“澄泥砚”之名及其制作方法的文字记载。
可以看出,在宋朝的时候,经过人们的实践和总结,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作方法。该方法中的每一道工序,都是让其质地能够更加的坚硬细润。这些方法时至今日还被许多的澄泥砚工匠所沿用,足见在其制作工艺的完善。
在宋代澄泥砚品质日趋完美,雕饰也开始变得多样起来。宋代的澄泥砚造型有抄手形、“凤”字形、石渠形、辟水形、钟形、护符形等。宋代已经完全解决了贮水微渗现象,对石砚质量的评析有了“着墨如澄泥不滑”的说法。色泽也相当的丰富,有鳝鱼黄、蟹壳青、虾头红、褐、紫、橘黄、灰青等,有的黑白相间如同水纹,有的绿如春波,以及正紫色的澄泥砚。由此可见,宋朝制作澄泥砚的水准已经达到巅峰时期。宋代的澄泥砚尤为重器型,自内而外蕴含着儒雅之风,有“宋形”之称。
元代
元代尚武轻文,元代时期的制砚业,在中国的制砚史上处于一个低谷阶段,“四大名砚”至此多偃旗息鼓,苟延残喘。关于元代澄泥砚的制作与流传,没有在任何文献或方志中发现记载,然而存世实物表明,元代澄泥砚的制作并未停止中断。可能是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元代的澄泥砚一改宋形之雅,外形开始变的古拙厚重起来,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蒙古族文化特点。与宋朝禅砚相比,元禅形澄泥砚,体积硕大,造型浑圆粗狂,多以动物型、花卉型、人物型等纹饰为雕刻制作的主题,带着一股游牧民族粗狂的之风。
明代
到了明代,由于帝王的赏识和澄泥砚技艺的成熟,澄泥砚的知名度大大提升,澄泥砚的造型、纹饰、雕刻、着色和焙炼技术也同期得到大幅改观。
关于明代澄泥砚工艺的评价,一直以来专家学者看法不一,根据文献记载及现存实物来看,明代澄泥砚在继承宋代工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尤其体现在澄泥砚的色彩和雕刻工艺上。
造型除传统的形状之外,开始大量的出现了仿古砚和象形砚。其纹饰也变得极为丰富,有鱼虫、花鸟、山川等各类图案,其中尤以龙、乌龟、荷叶、黑眶蟾蜍等最具代表性。铭刻题识和雕刻技巧也同时受时代风尚的影响,由粗略转向了精密发展。在色泽方面,由于烧炼技术的成熟和添加剂品种的增多,色彩方面有了更多颜色。在原有的朱、紫、红、绿等色系的基础上,又可以分为黄色系的黄、干黄、米黄和黄鳝黄等等。另外,澄泥砚的色彩,还可以根据土壤成分、配料、火候等,制成紫、红、黄、绿灯颜色的相间色。这些特殊的艺术效果,可以看出明代澄泥砚的着色技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明代澄泥砚的泥质最好,也最坚密,各类辅料运用到了出神入化。修泥雕饰的风格也由“粗狂”砖变为“雄健”,既雅致又肃穆。总体说来,明代澄泥砚色彩多样、造型多变,雕刻纹饰较唐、宋、元时期更为丰富,极具艺术性与观赏性,带有文学色彩的砚铭也开始被铭刻在砚台之上,这都使得明代澄泥砚不仅仅是实用文具,而开始步入收藏品和艺术品的行列。而到了明代的中晚期,澄泥砚的生产开始逐渐走向衰退,部分地区开始被迫停产。
清代
到了清代,砚台出现了材质多样、造型多样、雕饰题材多样、雕琢风格多样的局面。名噪一时的澄泥砚在清初的时候还有生产,但受到其他石砚的冲击,以及工艺复杂,成本高,产量低等因素的影响,澄泥砚的处境一落千丈,制做泥砚的匠人大幅减少,早期精密的制作工艺变得无迹可寻。
清朝时期前朝澄泥砚技艺已经失传,民间已无澄泥砚制作。但是清高宗乾隆偏爱澄泥砚,这从其主持编写的《钦定西清砚谱》中仅澄泥砚就占四十余方之多可见一斑。乾隆自乾隆四十年开始使用澄泥砚,发现甚为好用并留下《澄泥砚铭》。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乾隆曾名下令要求山西省巡抚组织人力在绛州汾河内收集河泥,并每年向朝廷进奉,由宫内烧造。不过,由于始终不得其法,最后不了了之。
乾隆四十三年制成有仿澄泥伏虎砚等,俱为清仿古澄泥砚的珍品。虽然清时仿古澄泥砚的制作是乾隆御令倾能工巧匠之力而为之,自不乏珍品,可其制作并不是澄泥砚制作古法,而是绛县所得的材料由苏州织造制作完成的。乾隆时期仿古澄泥砚昙花一现之后,曾经辉煌的澄泥砚更是渐渐衰落直至失去踪迹 。到了清末,战乱频发,民不聊生,澄泥砚这一延续了千年的古老制砚技艺彻底失传。
但澄泥砚的制作还没有完全消失。因为虽然乾隆之后很长时间并未见澄泥砚制作的相关文献及实物,但清末民国时期 “王玉瑞澄泥砚” 的记载与实物的出现可以说是表明当时澄泥砚仍有零星制作的切实证据。在 “王玉瑞澄泥砚” 之后,澄泥砚再无实物与记载,可谓自此失去踪迹,直至当代工艺美术家的复原后才又有出现。
近现代
1986年,山西运城市新绛县蔺涛与父亲蔺永茂开始澄泥砚传统制作技艺的研制工作,经近10年摸索,终于使失传三百多年的中原地区四大名砚之一“绛州澄泥砚”重新问世。
20世纪90年代,新安县李中献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不负所望烧制出了现代“虢州澄泥砚”。
20世纪90年代,在石可教授的指导下鲁砚烧制成功。
种类
澄泥砚常见的种类划分为根据颜色的不同。明代澄泥砚的制作、雕刻均有了极大发展,是澄泥砚的成熟阶段。制品优 良者,泥质细而肤润,泥的色泽也有许多变化,有殊、紫、黄、绿等色,清《砚小史》中记载:“ 澄泥之最上者为鳝鱼黄,其次为绿豆砂,又次为玫瑰紫……然不若殊砂澄泥之尤妙。”澄泥砚中以鳝鱼黄为最上,其次为绿豆沙和蟹壳青,除此之外还有虾虫青、玫瑰紫等颜色。
制作工艺
选料
澄泥砚制作材料主要是根据地域情况,就近采集当地淤泥。例如,山西新绛取自汾河沉积的淤泥;新安县则选取黄河沉积的淤泥。虽然不同的澄泥砚匠人采集各有差异,但优质的地理条件,往往可以使制作澄泥砚事半功倍。另外除了选料,澄泥砚还会根据制作技艺的差别,按需加入“黄丹”“云母粉末”“赤铁矿”等物质。
澄泥
澄泥砚制作中的“澄泥”技艺是其特色技艺,也是澄泥砚名称由来。澄泥工艺主要是对采集回来的淤泥进行反复精选淘洗和沉淀的过程。目的是使泥料更加的细腻,从而达到制作砚台的使用标准。为了达到古人所称的“发墨而不损毫”的砚台佳品,泥料的精选的过程,只能通过人工对泥料细腻程度进行把握。
脱水
脱水工艺是将澄泥后的泥浆脱水。绛州澄泥砚中所使用的泥浆脱水工艺采用“绢袋”进行“绢袋压滤”。其利用现代吸水率高的红砖分别在绢袋的上下进行压滤。河南省澄泥砚则采用“脱水池”脱水的方式,即“布袋法”,将多个布袋改成同样布料围成的脱水池,将其下部用红砖堆砌架空,提高脱水效率。
揉泥
揉泥是将脱水后的泥料排除泥料中的气泡,使得泥料内部组织更加均匀。从而使得泥料在后期制作好砚坯后,减少干燥和烧成的过程中产生破裂。当代的澄泥砚多采用“人工揉泥”与真空练泥机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澄泥砚制作技艺的效率。绛州澄泥砚人工揉泥发主要是沿着一个方向推挤、卷起或适当的捶打。河南省澄泥砚则采用“菊花揉泥法”“甩泥揉泥法”等。
制坯修坯
制坯是澄泥砚成型工艺的第一步,其主要分为人工制坯和模具制坯两种。人工制坯是根据砚台不同的形制、尺寸对泥料要进行初步的切割,然后根据实际砚台的工艺图纸进行轮廓制作。模具制坯则是将泥料压入前期制作好的石膏模具中压制成型。
不论是人工制坯还是模具制坯,都还是粗坯,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修坯。修坯的过程又因为地域的差异,有“干修”和“湿修”之分。山西绛州澄泥砚采用“干修”的方法;河南省澄泥砚则采用“湿修”的方法,两种方法各有千秋,不分好坏。
雕刻成型
雕刻是砚台制作工艺的重要程序之一。雕刻成型的技艺好坏极其重要,直接决定了砚台的艺术价值。澄泥砚的雕刻题材非常广泛,设计多样,技法大气优雅。根据不同的区域可以区分为,偏向硬质的雕刻和偏向可塑性材料的雕刻。
烧制
烧制工艺是澄泥砚制作工艺中最为关键的步骤。各家澄泥砚的烧制技艺,都有其独特甚至密不可传的方法。大致可分为;窑炉选择、装窑方式、烧成气氛、烧成温度等。
特点
澄泥砚的制作属于边缘学科、综合艺术。在中国传统“四大名砚”中,端、歙、洮均以天然石材雕琢而成,唯有澄泥砚是用江河湖泊中的成积淤泥烧制而成。澄泥砚的制作融物理、化学、雕塑、绘画、文字、书法、篆刻、造型设计等多门学科于一炉,属于一门综合性的表现艺术。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讲、制作具有相当焙烧和制作难度的澄泥砚又复杂于陶瓷与石质的砚种。
一、在质地方面,澄泥砚取材细腻,并经多次淘洗,使烧制成型后质地细而不腻,坚而不燥。它以江河湖泊中优质的澄泥做原料、经特殊焙烧工艺制成的一个珍贵奇特的砚种。澄昵砚属于陶瓷却又有别于陶瓷,是介于陶与瓷之间的一种炻器。它需经采选泥料、澄细、淘沙除杂、制坯、烘干、装饰、烧制、抛光等几十道极为复杂的工序,历时达一年之久方可成型。
二、在造型方面,由于澄泥砚的泥料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因而也就赋予了澄泥砚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风格。澄泥砚讲究精雕细刻又不尖古朴大方,注重形象塑造。其造型古朴、质地细腻、质坚不燥、滑而不腻、温润如玉、色泽多变、贮水不涸、历寒不冰的优良品质,以及雕琢细致,纹理缜密细腻,发墨如油,不损笔毫的特点。
三、在色彩方面、虽说因泥料中所含的矿物质不同而决定,但在烧制过程中,由于人工控制窑温和水火交融的窑变,所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色彩也是众多石质砚种无法比拟的。
四、澄泥砚具有优越的实用性能。所谓“一匙之水,经旬不涸,一洼之墨,盛暑不干”。历代文人学士奉为案上珍品,苏轼米芾、均有所钟,著文记之。澄泥砚用沉淀了几千年水渍泥制作而成,看似碧玉,莹耀生辉;抚如童肌、细润柔滑;叩之有金石之声,锵锵悦耳;用则腻而不滑,发墨而不损毫;贮水不涸、历冰不寒之特点。
五、澄泥砚的名称来源于它的制作工艺中所采用的“澄泥工艺”,这也是澄泥砚最大的特点。
产地
澄泥砚的主要制作原材料是淤泥,而中原地区的河流和湖泊分布地域甚广,所以很多的地区都可以炼泥制砚。但各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故制作的砚台造型和品性也有差异。自古以来,制作澄泥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有山西省的绛州澄泥砚(今新绛县)、泽州澄泥砚(今泽州县),河南省的虢州澄泥砚(今灵宝市山西省平陆县一带)、陕州区澄泥砚、、新安澄泥砚,山东的柘沟澄泥砚、青州澄泥砚(今青州市)、梁公砚、尼山砚,河北的相州澄泥砚(今安阳市和河北临漳县一带)、阳澄泥砚,江苏南通州澄泥砚,上海宝山黄姚澄泥砚,湖北鄂州澄泥砚等等。
山西澄泥砚
山西境内的汾河流淌的同时,将各种矿物质泥沙冲刷进汾河之中,经过不断的淘洗后将其精华部分成积于汾河湾中,为山西澄泥砚创造了天然的原材料,并且让山西成为澄泥砚的主要产地之一。
绛州澄泥砚
绛州澄泥砚,是中国古代传统澄泥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澄泥砚中的佼佼者。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澄泥砚最早出产于绛州,历史已逾千年。唐朝的时候,绛州澄泥砚成为了皇家贡品。因在中国砚史上享有极高的盛誉,所以在历代文献记载中的澄泥砚,一般均指绛州澄泥砚。唐代的时候,由于绛州是个水旱码头,所以成为山西省河北省山东省官员和客商们前往长安的必经之路。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秦砖、汉瓦等烧造技艺也就流传到了绛州。据五代十国南唐张泊所著的《贾氏谭录》中记载:“绛州人善制澄泥砚,缝绢囊置汾河中,逾年而后取沙泥细者已实囊矣。为砚,水不涸焉。”这是对绛州人取自汾河下游沉积淤泥,烧制澄泥砚的文献记载。另据《四唐全书·砚笺》中记载:“绛州澄泥砚,唐人以为第一。”这段文献可以说明,唐朝的时候,绛州澄泥砚已经名闻遐迩。
绛州澄泥砚的原料来自于山西汾河的成积淤泥。汾河从山西省北部的宁武县管涔山流出后,途经20多个县市后,水流放缓,水质变清,来到新绛县。以此同时,一些富含多种金属矿物质的泥沙也一举冲积到了新绛大河滩。这种富含硅、铁、铜、钾、镁、铝、钒等20多种矿物质的泥沙成为了制作澄泥砚的上好材料。遗憾的是绛州澄泥砚制造技艺在清代的时候彻底失传,也没有留下一个详细、准确、完整或可以具体参照烧制的方案。20世界80年代,经过10多年的不断的探索与研究,绛州澄泥砚在版画艺人蔺永茂的手中研制成功,使这失传百年的民族瑰宝重放光彩。目前,绛州澄泥砚的生产规模和产量都特别大,在诸多的澄泥砚中,无论是市场销售还是社会影响都成绩斐然。
定襄澄泥砚
定襄澄泥砚产于忻州市定襄县河边村。生产定襄澄泥砚的厂家主要有,定襄县石刻工艺厂和五台县工艺美术厂。两家厂商原本是以专业生产文山石砚为主,于1983年开始研制生产澄泥砚;1984年的时候开始量产;到了1986年左右两家厂商纷纷倒闭,澄泥的生产开始伴随工人们的自立门户,出现在五台县和定襄县。借助五台山的旅游,很快便成为当地富有特色的纪念品,年销售量达5万余件。
泽州澄泥砚
据宋代何远春渚纪闻》中记载,“高平吕老造墨常山,遇异人传烧金诀。”又云:研(砚)成,坚润宜墨,光溢如漆,每砚首必有白书昌字为志。”另据北宋学者米芾在《砚史》中记载:“泽州吕道人陶砚以别色泥于其首,纯作吕字内外透,后人效之有缝不透也。其理坚重,与凡石等,以历青火油之,坚响渗入三分许,磨墨不乏其理,与方城石等。”由此可见宋代的时候,泽州地区已经开始制作澄泥砚,并且尤以吕道人生产的质量最佳。
河南澄泥砚
河南也是澄泥砚的重要生成地之一。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虢州、陕州、信州等地均有生产澄泥砚的历史。而现如今的河南,无论生产地区还是总体生产数量都非常的可观。这些生产厂商大多位于黄河沿岸,有虢州澄泥砚、陕州澄泥砚、黄河金沙澄泥砚、虢国澄泥砚、新安澄泥砚等专业澄泥砚生产厂商,各家生产的澄泥砚也有不同。
虢州澄泥砚
据《辞海》解释:“虢州(今三门峡市),隋开皇三年(583年)置。产澄泥砚,唐时以为第一。”由此可见,唐朝的时候,虢州澄泥砚已经名扬天下。三门峡位于黄河中下游交接地带。由于河流两岸有山峰,河流流速平缓,使得黄河水在流经山脚的时候形成了众多河湾和浅滩,并且使黄河中的泥沙大量的淤积,成为制作澄泥砚的天然原料。用此原料生产的澄泥砚既发墨又细润,而且虢州澄泥砚,“有冬不冻,夏不枯,写字作画虫不蛀”的特点。到了清代的时候,虢州澄泥砚近乎失传,只有民间零星制作,且质量相差甚远。清末民初的时候,虢州澄泥砚主要在今天的陕县张村一带有生产,其中又以马寨村王氏生产的最为有名。
20世纪90年代,新安县李中献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不负所望烧制出了现代澄泥砚。并且申请注册了“虢州澄泥砚”。虢州澄泥砚目前拥有5家生产厂家,年生产总量可达1万余方。按其造型和功能不同划分为实用砚、观赏砚、纪念砚。
陕州澄泥砚
与古虢州相邻的陕州,自古就有制作陶器的传统。而陕州所产的“陕州人马寨澄泥砚”是古代澄泥砚中的一个重要的砚种。据清代嘉兴年间姚元之《竹叶亭杂记》中,就对州卢砚产地和造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清末的时候,陕州澄泥砚的主要产地是在张村塬上的人马寨村。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由官督商办的手工业工场“陕州工艺局”创立。现今能见到印有“陕州澄泥古砚工艺局XX造”等字样的砚,就是该时期的产物。清末的时候,在人马寨有众多的制砚堂号,其中尤以王氏家族的“王瑞堂”所制砚最为出名。
陕州澄泥砚分两类,一类是手工捏塑,另一类是范模成型。而人马寨生产的砚多以范模成型为主。早期的时候又以“箕形砚”为代表,例如:仿制唐朝的宝莲花簸箕砚,它由簸箕砚变异而来,主要的特征是在砚首上设计有7个莲花花瓣。其盖上纹饰都是模制,图案也很丰富,有山水、人物、禽兽、书画和吉祥词语等几大类。在砚体的表面的雕刻上,陕州人马寨的制砚匠人们运用了圆雕、浮雕、透雕、镂空、刻花、划花、印花、画彩、贴金等多种工艺。现如今,陕州人马寨澄泥砚仍然有生产,代表人物为陕州澄泥砚玉瑞公后的第五代传人王耀泽。
黄河金沙澄泥砚
1988年,毫无基础但对澄泥砚热衷的民间艺人张存生开始投入到研制黄河澄泥砚当中,经过反复的烧制试验和总结,于1991年正式烧制成功“黄河澄泥砚”。其取材于河南省境内的黄河河泥,经过传统澄泥砚的澄滤除杂、制坯、雕磨、烧制之后,再将烧制的砚放到蒸锅中用墨蜡、米醋和多种辅料蒸煮,使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烧制出的澄泥砚质地细腻、表面光而不滑、磨墨细而益笔,有黄、红、灰、绿、咖啡等天然呈色。 因为其泥料里有很多金光闪烁的颗粒,于是称其为“金沙泥。”
虢国澄泥砚
虢国澄泥砚于20世纪90年代在虢国的“老家”三门峡市成立,并开始研制澄泥砚。先前依照1936年的《陕县志》中对澄泥砚烧制的方法烧制失败之后,于是便找到陕县人马寨王玉瑞的第五代后人王国州等人的帮助下烧制成功。之后,经过不断积累和改进,虢国澄泥砚多件作品获得奖项。
山东柘沟澄泥砚
柘沟澄泥砚,因产于周代鲁国属地的柘沟镇而得名。柘沟镇毗邻柘沟河,当地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属非金属矿物的陶土不仅储量大,而且质量上乘,当地人们多以此为原材料来制作做砚。因部分砚上刻有“鲁柘砚”款印,所以又称为鲁柘砚,或鲁柘澄泥砚。是中国历史上深受文人墨客喜爱的鲁砚之一。相传,柘沟澄泥砚的制作始于唐朝,在北宋的时候达到兴盛,到了南宋的时候,鲁柘砚慢慢的失传,相关文献记载甚少。根据清代爱新觉罗·弘历收藏的一方钟式“东鲁柘砚”以及故宫博物院山东博物馆等地收藏的一些鲁柘澄泥砚中,背面除了印有“鲁柘砚”“东鲁柘砚”之外,还印有“柘沟镇兆砚”“柘沟袁家”“柘沟石家”“柘沟彭家名砚”等等,由此可见,当时的柘沟镇的制砚技艺发达,名家甚多。
由于鲁柘砚生产技艺失传已久,自1972年开始,相关部门在柘沟镇曾多次组织恢复生产,但均未成功。直到1990年至1991年期间,在石可教授的指导下,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后终获成功。现如今,泗水鲁柘砚工艺研究所,已经可以生产墨、酱红、灰、花等十几个花色,500多个柘沟砚的品种。所产砚具有造型古朴大方、质地温润如玉、不渍水、不损笔的特点。2007年,鲁柘砚成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鲁柘砚被授予“山东省标志旅游商品”。
河北相州澄泥砚
相州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河北省临漳县一带。相传,三国曹操在建造“铜雀”“金虎”“冰井”邺城三台遗址的时候,烧制台砖台瓦的土料都经过精心处理,并伴上核桃油,加上丹、铅、锡等。烧制成后的成品,坚实紧密,用以制砚则有细腻光洁,不渗水、发墨好的特点。据宋代苏轼《得澄泥砚》诗中:“举世争称邺瓦坚,一枚不换百金颁”记载和宋代苏易简的《文房四谱》中“魏铜雀台遗址,人多发其古瓦,琢之为砚,甚工,而贮水数日不燥”的记载,可以说明当时人们都在竞相争挖铜雀台的砖瓦,并将其当作砚使用。另外,据宋代米芾砚史》记载:“相州人自制陶砚,在铜雀以上,熟绢二重淘泥成之。取极细者燔为砚,有绿如春波,或以黑白为水纹,其理细滑,着墨不费笔,但微渗。”这一记载,说明相州当时的陶砚制作工艺已经与现在的手法非常相似,不过至今未见其流传作品。
价值意义
文化意义
澄泥砚是在中国古代文化和经济高度繁荣的唐朝时期创制的,它是在当时制砚材料多样化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对日常使用的砚台材质有了更高要求的社会需求下产生的,是中原地区古代非石质砚制作技艺发展成熟达到顶峰的历史见证。
澄泥砚和其它砚台一样,在古代首重实用性,但它作为一种古代文人日常使用的文房用具,本身就是记载和传承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在当今社会,虽然砚台和古代传统笔、墨等用具都己不再作为普遍使用的实用工具,但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透过这些文房用具来了解中国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而砚台由于自身的材质特点,是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中唯一的非消耗品,具备可以长久保存的优势,因此尤其被人所关注。
澄泥砚在历史上一直品质较为上乘,为古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因此开始规模生产甚至出现了制砚的名家,其原始的单一实用性范畴也渐被突破,更兼之收藏鉴赏,甚至在砚台之上铭刻砚铭,赋予诗词歌赋,其中不乏名家之作。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历史的沉淀,形成了澄泥砚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古代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价值
中国古代澄泥砚制作技艺可以说吸取了当时陶砚、瓷砚等所有其它泥料烧制而成砚台的优点,并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艺体系,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较为详细的工艺步骤记载有所体现。 中国当代澄泥砚制作技艺虽非完全源自古代技艺传承,却是根据古代文献记录复原制作,在此基础上再借鉴了当今陶器、瓷器制作的一些先进经验或适当借助现代化机械对其中一些工艺步骤进行了技术改进,使之更能适合当今社会的需求。
澄泥砚制作技艺工艺流程复杂,其中烧成温度的设定、窑内气氛的控制、 添加剂的使用等关键工艺步骤更是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内涵。
艺术价值
从宋代这一时期开始,砚台的形制始越发多样化,不再如汉代石板砚、两晋三足青瓷砚那般造型单一,各种材质砚台的制式设计都开始有了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兼顾艺术性的转变。由于人们在使用砚台时也开始看重砚台的外观,因此砚台的各种雕刻图案在此时期也开始出现。澄泥砚作为人工烧制而成的砚台,砚式较之石质砚台更为多样,从现存实物看来,除了样瑞图案、鸟兽虫鱼、花草植物等丰富的雕刻题材之外,一些仿生型砚式如澄泥虎符砚、龟形砚等也成为澄泥砚的特色砚式自此流传下来 。
砚台制作的艺术性倾向到了明清时期则体现的更为明显,各类品砚、论砚的专门著作中对于砚台样式的介绍开始占据更多的分量,甚至出现了大量详尽的图录。如清代唐秉钧的 《文房四考图说》、谢慎修的 《谢氏砚考》等著作中均对各种砚形进行了图文并茂的描述。对于澄泥砚来说,人们对其艺术性的关注除了式样之外,还开始注重其烧成的各种色彩,如清代朱栋《砚小史》等著作就曾对澄泥砚的颜色进行过品评。这种对于色彩的看重在澄泥砚制作技艺中的直接体现是在对澄泥砚的色彩控制与着色工艺上。从此时开始专门作为观赏收藏之用的 “艺术品” 砚台已经出现。
发展现状
发展困境
当代中国传统笔墨纸砚已经不再是人们日常使用的文房用具,同样的,人们对于澄泥砚的关注也从首重 “ 实用性” 转至首重 “ 艺术性”。澄泥砚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完全步入了 “ 工艺美术品” 的行列,也脱离了日常需求性质商品的道路。
以绛州澄泥砚为例,首先由于其制作工序复杂,加之其他材质砚台的大力发展等多方原因,曾经一度失传。到了现代,绛州澄泥砚作为山西省三宝之一,是绛州文化输出的软名片,加之近几年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绛州澄泥砚的发展。然而由于绛州澄泥砚的品相参差不齐,仿造品比比皆是,降低了人们对澄泥砚质量的信任度。并且绛州澄泥砚端庄、古朴的传统风格居多,题材以民俗文化、历史典故、福禄寿喜等题材为主,或是结合时政的创作题材,鲜少有以青年人喜好为主的现代设计风格的澄泥砚文创产品,多以中老年喜好的成熟稳重传统风格为主。这些因素造成澄泥砚的发展困境。
保护及影响
由于历史原因,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至明末清初已基本失传。为了抢救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经过绛州当地人蔺永茂、蔺涛父子潜心研究,已基本恢复了澄泥砚的生产。上世纪80年代初,在蔺永茂先生的主导下,开始发掘、恢复、研制澄泥砚的制作工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这一传统手工艺基本复原了古澄泥砚的优良品质,其雕刻工艺在充分借鉴古澄泥砚的基础上行了创新,创作出工艺与实用并举的绛州澄泥砚。
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尚处于发展时期的澄泥砚制作技艺,2008年,澄泥砚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占地面积约27000平方米的“绛州澄泥砚文化艺术园”建设项目正式启动。目前,建成后的绛州澄泥砚文化园,已经成为集文化交流、非遗展演、艺术展示等内容于一体的文旅融合产业集群园区,人们可以近距离地感受中华文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启了新时期传承与发展的新模式。
在砚台技艺传承方面,已经组建了一支40余人的团队,且已将澄泥砚的制造技艺授于团队。为了能让砚制技艺得到创新,部分团队成员还前往各大院校进行学习,为澄泥砚的传承储备了大量的人才。
所获荣誉
1994年,绛州澄泥砚获得“94中国名砚博览会”金奖。
2006年,绛州澄泥砚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1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6年,绛州澄泥砚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
2017年,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
2018年,被评为山西省十佳品质旅游商品。
2019年,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杰出贡献奖”。
2019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轻工联合会授予首届“轻工大国工匠”称号。
2022年,绛州澄泥砚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认定为“首届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
2022年,绛州澄泥砚被山西省文旅厅发布为“山西十大非遗保护实践优秀案例”。
仿澄泥砚
苏州山村村澄泥砚,又称为“灵岩石砚”或仿澄泥砚。从颜色上看跟山西澄泥砚难辨你我,极为相似,加之做工精美,款式、质量均可以和真的“澄泥砚”相媲美。但实际上,该砚并不是其他地区传统意义上用澄泥烧制而成的砚,而是一种色泽、质地与澄泥砚非常相近的石质砚。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一个材质是硬的,需要雕刻技艺,而另一个则是软的,采用雕塑的技艺。
据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记载,“宋以后开采天然石琢砚类澄泥砚,亦说名澄泥砚。其品类有鳝鱼黄、朱砂红、绿豆砂等。其称之为“澄泥砚”。由此可见,早在宋代的时候,就有人称其为“澄泥砚”。日本曾有藏砚家到苏州市木渎镇灵岩山实地考察后发现,所谓流入日本的大量中国“澄泥砚”,其实为灵岩山石所制石砚。
苏州澄泥石砚原名“山蒦村石砚”,产自于灵岩山西路。其历史悠久,据成书于东汉越绝书》中文献记载,可以推断,灵岩山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采石。从宋代米芾的唐宋名砚《砚史》“苏州褐黄石砚”记载中,可以说明,唐朝苏州地区的澄泥石砚已经名声在外。到了明代,人们发现灵岩山一带所产的石砚和人工陶类澄泥砚相异,于是开始在石砚面上涂抹蜡液,或者用重墨裹体遮其粗涩,并直呼为“澄泥砚”。到了清代,苏州澄泥石砚逐渐发展成为集实用、欣赏和收藏于一体的艺术品。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江苏省澄泥石砚开始恢复生产。2007年,藏书澄泥石雕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运城绛州澄泥砚.山西省人民政府.2023-02-11
新绛澄泥砚精彩绽放.今日头条.2023-02-12
砚台制作技艺(澄泥砚制作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11
魅力新绛——澄泥砚文化园.央视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23-02-12
“中国澄泥砚之都”探秘. 古州新绛.2023-03-12
工艺美术.新绛县人民政府.2023-02-12
​提升价值链.运城新闻网.2023-03-12
藏书澄泥石刻.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2023-02-14
新工匠的苏作巧技.爱生活 看一周.2023-02-14
苏州澄泥砚.澎湃新闻.2023-02-14
苏州市第一批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2023-02-1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起源
唐代
宋辽时期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种类
制作工艺
选料
澄泥
脱水
揉泥
制坯修坯
雕刻成型
烧制
特点
产地
山西澄泥砚
绛州澄泥砚
定襄澄泥砚
泽州澄泥砚
河南澄泥砚
虢州澄泥砚
陕州澄泥砚
黄河金沙澄泥砚
虢国澄泥砚
山东柘沟澄泥砚
河北相州澄泥砚
价值意义
文化意义
科学价值
艺术价值
发展现状
发展困境
保护及影响
所获荣誉
仿澄泥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