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砚,即“洮河石砚”或“洮河绿石”,其砚材是产自古洮州(今中国
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的洮河,故得名“洮砚”。与
端砚、
歙砚、
澄泥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创始于唐,盛行于宋明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洮砚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莹润如玉,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特点而驰名中外,是文房四宝中的珍品。有“洮州石贵双赵壁,端州歙州无此色”之誉。
洮砚的雕刻造型,因石构图。雕刻技巧,渗合有玉雕、牙雕的圆雕技法;砖雕、石雕的深浅
浮雕技法;木刻、石刻中的篆刻技法,着重镂空,融各种技法于一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峰。以其石质温润滑腻、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称誉文坛,为历代文人所青睐。
2006年,洮砚制作技艺入选
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洮砚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甘肃岷县为“中国洮砚之乡”称号。2014年,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
卓尼县“中国洮砚之乡”。2018年,
岷县“洮砚制作技艺”入选
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历史沿革
起源
关于洮砚的制作起源,学界有着不同的观点。根据安徽省
六安市附近曾出土一方形制继承
战国传统的汉代
洮河绿石砚板,以及引洮工程水库蓄水时,出土的一方经专家鉴定为汉代以前的研磨器,可以看出洮石与洮砚的某些关联信息,洮砚的制作历史可能要早于
唐朝。
唐代
据唐代书法家
柳公权(778—865年)在《论砚》中记载:“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端。”文中所指“临洮”又代指洮河石砚,是洮砚之名称的由来。这为洮砚在唐代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根据郭光德在其《尚水阁藏砚》中刊录的一方唐代“洮河箕形砚” 和2002年12月,《甘肃日报》第六版王如实撰写的一篇《洮砚历史有望改写——唐代箕斗型洮砚现身沪上》介绍出土于合肥市的唐代箕斗型洮砚的文章,以及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方鉴定为唐代珍品的洮砚。这些诗文记载和出土文物都说明洮砚在
唐朝的时候已经存在。初唐时期的洮砚,在砚面上通常不做纹饰雕刻,而且款式较少,形制单一。到了唐代中期的时候,洮砚的造型和砚式开始发生变化,在满足实用性的同时开始兼备观赏的价值。
宋元
到了
赵顼熙宁元年(1068年),
王韶上平戎策,议取
西夏及河湟洮岷诸边地,招谕羌、戎、氐诸族之民 。出任
秦凤路经略使司。宋熙宁六年,平定洮州之后,随即成为洮、岷、湟、河等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此时部落首领便将洮砚作为地方特产献给王韶,之后洮砚经过王韶传入到朝廷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手中。洮砚一流入朝中,文人雅士便对洮砚所赏识,倍受宠爱 ,洮砚身价一哄而起,珍贵无比。之后的一百多年,洮砚利用洮州、岷州、河州设立的茶马交易场所的时机,继而将其流向了全国各地,洮砚的知名度大大提升。文坛也留下了大量对洮砚记载的诗文。
北宋诗人
黄庭坚在其《豫章黄先生文集》中记载:“洮河绿石含风漪,能笔锋利如锥。 请书元佑开皇极,第入思齐访落诗。”
南宋鉴赏家
赵希鹄在其《
洞天清禄集》中记载洮砚:“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为珍贵,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南宋诗人
陆游在其《
剑南诗稿》中记载:“玉屑名笺来濯锦,风漪奇石出临洮。”宋代受文人学士的推崇,洮砚的市场需求大增,同时也迎来了历史第一次高峰。由于洮砚在宋代的时候开始进入宫廷,所以其雕刻工艺极其讲究,而图案则通常以人物为主。
到了元代的时候,(1271年—1368年),受北方战事纷沓,洮砚在这个时期几乎陷于中断、停顿的状态,只有一些民间制作手法制砚。
明清
明洪武二十一年(1378年),洮州资堡部落首领南秀节投诚内附,朝廷赐昝南秀节洮州千户所世袭百户。洮砚石料也划归其开采,用来制造贡品。1403年(明永乐二年),卓尼一些部落首领投诚内附并接受朝廷的分封。1521年(
正德十六年),第四代土司
旺秀调京晋见,赐姓杨名洪,所属番民由此亦随
杨姓,俗称“卓尼杨家”,洮砚产地也归杨土司所辖,桃砚石料自此即为“杨家洮砚”了。历代杨土司对矿区管理严格,采石者必须有土司衙门的书(相当于今之介绍信)为执照,绝不允许无照采石。在此,洮砚石料肆意滥采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洮砚发展也迎来了史上继宋之后的第二次高峰,并且顺应时代的改变有了重大突破,无论从设计的巧夺天工,还是从造型的古朴典雅,以及雕工的精致细腻,都远远超越了前朝。并且在形制上出现了模仿物像造型的竹节形、琴形、蛋形、桃形等仿生砚。明代洮砚纹饰题材极为广泛,不仅有山水人物,还有花鸟走兽等。而雕刻工艺则采用极为讲究的浮雕、高浮雕和镂空雕等手法。
清代对洮砚的推崇达到了新的高度。清初史学家
黄宗羲作七律喻洮砚为“寒山云”“开皇极”,认为洮砚品质远在端、歙二砚之上。
康熙至
乾隆,
甘肃省兵备道
沈青崖《狄道州志稿》之《洗砚诗》中记载:“肤如蕉宝叶嫩,波纹墨林,从今怀寸璧,助我老来吟。”
爱新觉罗·弘历有诗云:“临洮绿石,有黄其标,似
松花石,珍以平逢。”他钦定的《
四库全书》视洮砚为国宝。
近现代
民国时期,由于连年受到战乱影响,当地土司为了维护各方势力,于是加剧了对其属民的剥削和榨取。1936年,年洮砚流通量达到千方,其中有一半以上都被土司控制在手中。肆意无序的开采,造成洮砚资源严重被破坏,短短数十年,整个矿带被凿的坑坑洼洼、满目疮,对洮砚的生产和发展产生了巨大打击。
新中国成立后,
洮砚镇成立了农业合作社,矿区归农业社集体所有,石料资源变为集体开采,矿区管理慢慢的安定下来,混论的场面得以扭转。1960年,人们为了生存,于是洮砚乡民在陡峭的喇嘛崖畔,重新开发出了一条前往洞穴的崎岖的小路开采洮砚石料。至1964年,受砚台市场低迷,纳儿大队无意对其管理,矿区处于无人管理的状况。1964年底,
甘肃省工艺美术社增设了洮砚雕刻业务,石砚石料的需求量增加。于是,洮砚乡和其他属地纳儿大队又将石料管理权收回,严禁私采。1983年,
卓尼县和
洮砚镇先后成立了洮砚工艺厂,洮砚的发展又迎来了一次高潮。从2000年至2014年,洮砚制制作匠人达到3000人。2012年至2018年,经过多年的沉淀,洮砚逐渐成为高端艺术品。
制作工艺
洮砚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主要的步骤有采石、选料、设计、开堂取盖、合口、绘图、雕刻、打磨上油、配盒等。
采石
采石是洮砚制作的第一步,也是直接决定洮砚价值高地的重要环节。洮石的开采有洞内采集和露天采掘,不过全部只能靠人工手动开采,难度较大,劳动强度很高,故民间亦有“洮石一斤,价值千金”的说法。不同的坑洞所开采的石料等级有所不同,其中老坑石料最为优质。采石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洮石的成份和厚度,从而因地制宜的采用不同的尖嘴凿或平口凿的手法,同时选用粗细大小不同的钢凿、钢钻、锤子、子等工具。
选料
开采到的石料不能全部用作制砚,需要对其进行剪裁维护筛选定级。同时去掉有裂纹、瑕的砚石,保留可用的石料,再根据石纹的特征,确定其适合做砚的种类。行家品评洮砚,主要是看其内品质在和外在品相。其中,内在品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音如声;二是结构要紧密,硬度要适中,发墨和利笔都要具备;三是细腻莹润,滴水不渗,倾墨不干。外在的品相方面也有三个方面:一是砚材的颜色,主要有红、绿、黄、紫四个色别,其中尤以绿色出众。所以,古人常将洮砚称为“洮鸭绿石”“
洮河绿石”“鹦鹉衣”鹦鹉绿”“鸭头绿”“等;二是看砚材的石纹,石纹就是呈现在砚体间的各类纹路。古代洮砚又被称为“绿漪石”,其中的“漪”,就是
摩尔纹;三是看石膘,石膘就是掺杂在砚材石料中的侵入物,它与砚材不是同一个时期所形成,有
鱼鳞病膘、松皮膘、油脂膘、蛇皮膘、脂玉膘、鱼卵膘等。所以,洮砚的选材,需以“扣之有清越铿亮,玉振之声。着水磨墨,相恋不舍,但觉细腻,不闻磨声”的砚材为佳,以色泽、膘皮兼据者为上等。
设计
洮砚的雏形石坯,需要对其进行整体的构思和设计。好的构思和设计才能让成砚更加出彩。通常情况而言,设计阶段要从宏观上考虑造型、图案,构造、以及石色、石膘和石纹等因素的巧妙设计,其中又以造型最为主要。目前常见的砚形不仅有风字形、长方形、箕形、椭圆形、圆形等,还有莲花瓣头箕形砚、莲花风字形砚、蝉形砚、八
菱形砚、砚砖、案形砚、仿竹节形砚等奇特砚形。构思砚石造型又称为“审石”或“读石”,经验丰富的匠人在“审石”期间会反复观察构思,不会急于做任何剥凿取舍。有了构图思路后,通常会用刀尖划下草图的轮廓和粗线条,再根据砚材的厚度、形状、颜色、石膘的位置、石纹线条、层理等具体情况构图。
开堂取盖
开堂又称为“下堂”或“开堂子”,其目的就是按照构思的题材,在砚坯上开挖水池和墨池,而开挖的深度通常要根据砚材的厚度决定。取盖主要对双砚制作而言,以盖、底是一块石材裁开者为上等。如果是配盖,则要求盖和底的石料材地一致,色纹合一,不然最终的洮砚就会影响价值。
合口
合口,就是将砚盖和砚底相合。这道工序不仅难度大,而且也是检验洮砚匠人水平高低的重要步骤。通常情况下,成品洮砚要求砚盖边缘和墨池边缘的结合处光滑,并且无阻碍和碰撞;还要求砚盖向每一个方西都能平稳的转动,不出现翘角,以及盖和底相合后,严丝合缝,开合自如。
绘图
绘图,就是将构思好的图案用勾刀或笔在砚体上勾画出相应的位置。洮砚的制作图案题材非常广泛,有
八仙人物、
十八罗汉、应真渡海、蓬莱山、
兰亭雅集人物图案;也有如龙、
麒麟、马、鹿、
赑屃、鸟等动物图案;还有
蛋黄果、松、梅、竹、
丝瓜等植物图案。以及忍冬纹、云龙纹、
瑞兽纹等装饰图案和谐音寓意类、宗教器物类、借物寓意类和传说故事类等图案。近年来,为了迎合市场所需,洮砚的雕刻题材也增创了领袖人物像、敦煌飞天和一些重点事件的图案。
雕刻
洮砚雕刻手法不仅采用源自宋代的浅浮雕、深浮雕、线刻、镂空等技法,还融合了现代的石雕、砖雕的深浅浮雕技法,石刻、木刻的篆刻技法和牙雕、玉雕的圆雕技法。然后再利用现代化的雕凿、切割工具,使得洮砚的镂空技术从原来的上下镂空增创了水平镂空。有的洮砚的雕花面积变的非常的大,墨池和水池的面积越来越小,逐渐发展成了工艺品。
打磨上油
洮砚在完成雕刻的步骤之后,需要用细
油石、刀,以及各种型号的砂纸耐心细致的抛光和打磨,最终使砚体光润如玉。之后还要对其刷上胡麻油、
菜籽油、
毛桃油、
变压器油、缝纫机油等,目的是使之色泽雅丽,光洁明亮。
配盒
为了保护制作好的洮砚,通常会为其制作一个包装盒子。洮砚盒通常都是木盒,所选的材质大多以榆、松、柳、核桃、杏木、野丁香以及根雕木盒为主。还有将刺绣工艺用作小洮砚的包装,使刺绣和洮砚制作完美的融合,成为洮砚包装的一大亮点。
特点
质地特点
洮砚石产自青藏高原与
陇南市山地的交接地带,这里地势较高,属于寒冷温润的地带,也是“四大名砚”砚石产地海拔最高的砚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得洮砚石料形成了独特的质地特性。一是结构紧密,拥有水成砚黏土板
页岩基本结构;石料中含有金、铁、铜、铝、
石英、云母、硅等各类金属离子。二是莹润细腻,由于
洮河砚材处于水分充沛的高寒深水处,所以洮石在经过砂纸打磨抛光之后,会变的莹润细腻、不渗水、手感细腻圆润、贮墨久而不易干涸。三是硬度适中,洮砚砚材的硬度为摩氏2.5-4度,适合雕琢,制砚的难得材料。四是色泽雅丽,洮河石砚有绿色、褐色、黄色三种主色调,独具通体绿色的特性。五是声音如磬,通过轻微敲击,可以发出声音优雅悦耳,悠扬绵长的磬声。
石色特点
洮砚石料最为常见的就是绿色,兼有紫、黄、红等色。区别洮砚盒其他名砚最直观的特征之一就是绿色。通过洮砚石的颜色就可以大致的鉴别其品第和类型,并且划分为喇嘛崖、点子石、水泉湾、瓜皮黄、柳叶青、阴阳石以及其它石料等。
洮砚石纹的特点。美妙绝伦的石纹也是洮砚的一大亮点,所谓石纹就是石料中夹杂着的天然纹理。通常研究洮砚纹理的人,都能够通过石纹特点,找到该石料所产的矿坑。洮和石纹大致可以分为
摩尔纹、云纹、气体纹、墨点纹、铜钉、石筋,以及通体无纹的石料等。
石膘特点
石膘不仅可以识别
洮河绿石的真伪,而且还可以将其作为鉴定洮砚石质的等级依据。在洮砚石料中,不同的矿坑所产的石料有不同的镖形、色、层的特征。
洮河石料的石膘按照其自然状态和层理结构大致可以分为油脂状、鱼鳞状、松皮状、脂玉状、鱼卵状、墨溅霞(蛇皮状)等。另外,除了石膘形态之外,还有洮河石中带有紫红膘和绿膘的紫石。其形态各异,和普通的脂玉,油脂膘相似,较为常见的是白色石膘,紫红色和绿色的石料极为珍贵,是洮砚石料中难得的珍品。
雕工特点
洮砚的雕刻者大部分擅长使用
浮雕和
透雕并用的技法,其中透雕更能显示出物象的立体感和真实感,是洮砚雕刻艺术中最具特色的技艺。
形制特点
配有盖砚是洮砚特有的形制,其要比其他名砚使用盖砚的形制更为广泛。自古以来,歙砚通常都会以单砚的形式呈现。端砚则大多数为单砚,少数会配以木质的砚盖。只有洮砚通常都会配盖呈现,并且讲究要砚和盖均为一块砚石原料,以求鬼斧神工,独具匠心的艺术珍品。
产地
洮砚石料产于
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达勿村与纳尔村之间的喇嘛崖。喇嘛崖位于
洮河的东岸,水面至崖顶大约500米。由于,山形如同喇嘛僧帽,所以得名喇嘛崖。这里不仅山路陡峭、山峰险阻,还三面临水,水流汹涌,开采难度极大。这里所出的石料称为“绿绮石”,古称“鸭头绿”。其主要特征是有明显的水波纹,还有宽纹、细纹、暗纹和无纹,呈整齐的条状排列,没有其他的走势。有的还带有金星点,石色明亮,翠绿带黄,有透明感,石边有称为黄膘的红色皮,使之夹杂在石内更显珍贵。
老坑
洮砚石料的正宗
矿石“窝子石”,又称为“崖石”或“
老坑石”。其采自喇嘛崖底部,该坑开采砚料历史悠久。用其加工的工艺品,庄重大方,色泽深绿,质感圆润细腻,被称为制作上等洮砚的最佳选择。不过,此坑地势险要,开采难度极大,已经面临资源枯竭。崖石的石理结构最大特征是膘肥肌嫩,越挨河边的越润朗。肤肌厚实,颜色明亮,筋骨较少,至少偶有玉瑕掺杂在里面。崖石里面最多的是
金星点,又称为“铜钉”,其也是辨别崖石的重要标志。通常来说,不是所有的崖石都有铜钉,但有铜钉的肯定是产自这里的崖石。其色泽翠绿,膘色金黄,有大量的水纹、云纹、气纹。
水泉湾
水泉湾石,产自喇嘛崖北侧的约500米的半山腰。这里崇山峻岭,开采非常的艰难。产自这里的石料颜色呈浅绿色,色调光洁明亮,细润有质感,又称其为“”鹦鹉绿。不过要比老坑盒莺歌咀的软一些,非常的适合普通的匠人雕琢。有明显的条状纹理,也有云纹和无纹,排列不规则,变化莫测,黄膘发暗。虽说水泉湾和喇嘛崖老坑相隔不远,但石质却有明显的区别。其色泽要比崖石较深,石膘多数为白色或奶油色、土黄色略带有黑色的小点。石膘层较薄,纹路清淡,杂质较多,玉筋瑕通常为白色或红黄细线。
莺歌咀
莺歌咀石,产自喇嘛崖西侧的莺歌咀,距离老坑不远。这里产的石料稍逊色于老坑。其色泽呈绿色,但要不老坑石的颜色要浅而且还发蓝。分带水纹和不带水纹两种砚石。所带的黄标和铜锈色相近,有较坚硬的质感,其中还有一部分石料带有被人们称为“王羲之的点子石”的褐色斑点。
其他
除了老坑、莺歌咀、水泉湾三个重要的采砚点以外,还有喇嘛崖对岸的结拉、沙扎,以及喇嘛崖正南方的丁尕、再往西北的柳叶坑,东南方的羊肝红坑等开采点。这些地方开采的石料没有明显的纹理,通常是云纹,色泽深暗,石质同纳儿石,又称“水城又边石”或“双杆石”。通常这些地方的石料表面膘色焦黄,通常带有黑色的小点,故又称其为“墨溅霞”。色泽较暗,肤层较薄,结构不均匀,色深的地方要比色浅的地方更硬。杂质要多于其他坑洞所产的砚料,“筋骨”中有黑红色断瑕、白硬筋。石肌呈黄、子、红绿四种颜色。
传承保护
洮砚,又称为洮河绿石砚,产自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洮砚乡的喇嘛崖,是
中原地区四大名砚之一,其创始于唐,流行于宋明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1300多年的历史。优良的洮砚石材加上匠人们的精湛雕刻技艺,使得洮砚有着发墨、下墨、不损毫等特点,尤其是“风漪”的石纹,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宠爱。近年来,由于自然资源日益减少、边远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等原因,洮砚的制作技艺面临发展困境,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制作技艺,促进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2006年,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歙砚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茂棣、卢锁忠、张建华、王玉明成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传承人。2018年6月,
卓尼县、
岷县洮砚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在洮砚传承推广方面,2013年,中央电视台CCTV4《
走遍中国》 栏目,到访
洮河畔的卓尼县拍摄《走进甘南》 第四集访洮砚之乡,探寻老矿洞,访问藏、
汉族工匠,记录洮砚雕刻的生存现状、守望文化和发展历史。2020年,中央电视台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中国影像方志》 第558集甘肃岷县篇,再次记录洮砚技艺的制作与传承。
在技艺传承方面,2018年4月,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非遗
文化研究学院,同时设立
工艺美术品专业,特聘王玉明、马万荣等洮砚教授,开设洮砚制作技艺的课程。
所获荣誉
1995年,
卓尼县洮砚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洮砚之乡。
2004年,卓尼县宋坑被卓尼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
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甘肃岷县为中国洮砚之乡称号。
2014年,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甘肃卓尼为中国洮砚之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