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是中国台湾地区面积最大的天然湖泊,位于台湾
南投县鱼池乡,日月潭因湖中小岛以北湖形如日轮、以南似新月而得名,是
台湾八景之一。
日月潭地处台湾中央脊梁山脉西麓的山地与西部平原之间,是群山中的湖泊。日月潭所处地属于
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19℃。景区总面积约为181平方千米,区内包括日月潭及河岸线周围景点、头社社区、车埕、水社大山、集集大山、水里溪等多个片区,拥有九龙口、文武庙、玄奘寺等景点。
2000年1月24日,“日月潭国家风景区管理处”成立,开始着手景区的修复与开发工作。日月潭于2009年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台湾面积最大的天然淡水湖,2019与2020年连续入选“全球百大旅游目的地”。
名称由来
日月潭最早被称为水社湖,也被称为双潭,
高山族将其称为龙湖。相传
清代将帅丁汝霖领兵于此,见湖中小岛(现在的
拉鲁岛)以北水域形状呈圆形,以南水域状形状呈半圆形,便将此处命名为日月潭。日月潭的名称,最早见于由
台湾府知府邓传安于清
爱新觉罗·旻宁元年(公元1821年)所写的《蠡测汇抄》,书中《水沙连纪程》记载:“次早过水里社,望见日月潭中之珠仔山。
蓝鼎元《
东征集》所纪之水沙连即此。”同书中的《游水里社记》提到:“其水不知何来,而为潭,长约几千米,宽是长度的三分之一,水分红绿二色,故得名日月潭。”这一观点弥补了日月潭因形状得名的不足。在中国,许多江河湖泊都以水的颜色来命名,因此日月潭以其两种不同的水色得名,具备合理和依据。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
闽浙总督刘韵珂在《勘番地疏》中也提到:“至水社之日月潭,南北长约4至4.5千米,东西宽约其二分之一,水色红绿并分。”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日月潭位于中国台湾地区
南投县鱼池乡,地处南投县的中央地带、台湾中央脊梁山脉西麓山地以西、西部平原以东;地理坐标为东经120°54′、北纬23°52′,东北临仁爱乡,东南临信义乡,西南临水里乡,西北临国姓乡。景区面积约181平方千米,其中水域常态面积为7.93平方千米。
气候
日月潭湖区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内年平均气温约19℃,1月平均气温约15.0°C,7月平均气温约22.0°C。年平均降水量约3000毫米,其中迎风坡可达4000毫米,降水集中于4至8月,年降水天数约117至177天。冬季受东北风控制,夏季受西南风控制。
形成原因
数万年前,日月潭、头社、鱼池及埔里等地均为湖泊。因
地壳变动,不断的发生
褶曲与陷落作用,形成大小不一的山丘。此后,又因河川侵蚀等作用形成多个山间的湖泊。在台湾西部的构造过程中,北港高区在蓬莱造山运动中被动地嵌入。聚合过程中,其北方的
沉积物向西北逃逸,形成伸张和压缩作用,连续形成了埔里、鱼池、日月潭等三个拉分盆地。又因日月潭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受河川侵蚀时间较晚、受侵蚀次数较少、受侵蚀力度较小;其次,无外来的沙砾填充,流出水量少,且
降水补给充足,从而形成群山中的湖泊。
地质地貌
日月潭海拔745米,是群山中的湖泊,属丘陵湖。日月潭所处地区由于
地壳的变动形成多处大小不同的盆地,在湖泊附近分布有多处平原和山丘。日月潭地处台湾中央脊梁山脉西麓的山地与西部平原之间,由中下地壳主
断层外延的断层和褶皱系统组成水力坑断层主导了日月潭地区的地质结构。中央山脉带的地质特征为典型的厚复理石沉积后期遭受强烈
剪力和抬升所形成;西部山麓带和沿海平原带的地质特征为在渐新统底部存在区域性的不整合面,这与中央山脉带与海岸山脉的造山运动相对应。日月潭处于第三结粘板岩、砂岩的断层地带,由于
地壳的变动形成多个褶曲。
水文
日月潭常态面积为7.93平方千米,满水位时面积为10平方千米,最大水深40米,平均水深19.1米,湖
周长约37千米。此湖原为两个单独的湖泊,由于发电需要,在浊水溪上游的武界筑坝引水至此,水位上升,南北两湖连为一体。筑坝前此湖面积为4.4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4米,主要补给为
降水。筑坝后,四周共11条溪水向盆地汇集构成出处主要水源,水位上升30余米,湖水面积扩大70%,蓄水量为1.47亿立方米;湖水由西南部注入水社水尾溪,经五城入水里溪,最终又汇入
浊水溪。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日月潭景区内
植被发育良好,林地占比约80%,其中以包括天然阔叶林、混合林、竹林、柳杉林、果园在内的人造林和次生林为主。此外,在山头或溪谷地区分布有少数原始植物。区内气候潮湿多雨,很适合蕨类生长;其中包括台湾在内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还有包括笔筒树、铁芒萁在内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此外还有包括火烧柯、
黄杞在内的多种伴生植物。
动物
日月潭区内有5目9科33种鱼类,其中包括粗首鱲、
须𫚭、
罗汉鱼等多种代表性溪流型鱼类,包括
草鱼、白鲢、鲫鱼等湖泊型代表性鱼类。区内常见鸟类约12科37种,其中包括
蛇雕、
夜鹭、
白鹭在内的多种鸟类;包括
青蛙、
蟾蜍在内的多种
两栖动物,包括蜥蜴类和蛇类在内的多种
爬行纲,还有包括独角仙、锹形虫、青铜金龟、
天牛、
萤火虫以及在内的多种昆虫。此外,区内还有包括
凤蝶科、
粉蝶科、
斑蝶亚科、
稻眉眼蝶、
蛱蝶、
箭环蝶、天狗蝶、
灰蝶科、弄蝶9科165种
凤蝶总科。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民族文化
在日月潭风景区管理处成立之初,邵族是该地区的第一个高山族群。根据当时的
高山族民认定办法,邵族人口仅有286人。然而,随着邵族被承认为台湾高山族的第10个族群,许多归化为汉族的邵族人开始申请恢复他们的“原民”身份。截至2014年,邵族的人口逐渐增加到约700人左右。
历史传说
发现的传说
相传在300年前,有40个猎户集体出猎。有一天,他们发现一只白鹿,便紧追不放。经过三天三夜,白鹿在一片山林中消失。不甘心的猎户们在山中又搜了三天三夜。直到第四天,他们穿过山林,前面出现了一片湖水,水中有个圆形小岛把湖一分为二,一边圆形如日,另―边弯如新月,后来他们便把这个湖叫作日月潭,把那个小岛叫作“珠子屿“。
生成的传说
大尖山与水社山一东一西,耸立在日月潭边。传说很久以前,潭里的雌雄两条恶龙吞下了太阳与月亮,使得人间失去了日月光辉,灾难连连。名叫大尖哥与水社姐的青年男女为了找回日月,到
阿里山挖出了金斧头与金剪刀,杀死了恶龙。可是日月却没有办法回到天上,于是他们吞下了恶龙的眼珠,变成巨人,用
棕榈将日月托上了天空,最后自己也化身为大山。直到现在,每当秋季月圆之夜,人们还会穿着美丽的衣服,拿着竹竿和彩球,来日月潭边跳托球舞。
发展历程
清光绪21年(公元1895年),根据马关条约,台湾及澎湖被割让给
日本,此后日军在台湾地区进行相应建设。大正5、6年间(公元1916至1917年),日本人建设台湾内山和西部地区间的车道,日月潭与西部地区产生连接,此后便有了一定的知名度。1918年7月,日本人筹组
台湾电力株式会社,打算建设兴建日月潭
水力发电工程,并将其命名为“门牌潭发电所”;由于资金的不足,工程于1919年才开始动工建设。此工程通过开凿在武界建坝拦截
浊水溪上游溪水,修建长约15千米长的人工引水隧道至日月潭以供给水源,再利用落差320米的水力推动
发电机,进而产生电力,发电后的水则被引导注入浊水溪支流水里溪,从此日月潭变成浊水溪
水系的一环。日本人在日月潭以西修建了集集支线铁路,以运送电厂兴建所需要的材料。
1934年6月发电工程完工,并更名为“日月潭第一发电所”。日月潭的水位上升,湖面面积从原来的4.55平方千米扩大至7.73平方千米,当时被称为“珠子山”的
拉鲁岛面积也随之缩小。1944年在二次大战的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月潭第一发电所遭到盟军空袭轰炸受损严重,主要的发电设备均遭炸毁,发电进入停滞阶段。
1945年后,当局政府邀请日籍技术人员协助修复这个日月潭第一发电所,并于1946年10月30日恢复日月潭第一发电所的电力供应,并于1946年10月再由
蒋介石先生更名为
大观发电厂。1949年后,蒋介石先生经常浏览日月潭,修建于1916年的涵碧楼被其作为度假、观景以及接待外宾的场所;此外,还主导新建包括玄光寺、玄奘寺、文武庙、
慈恩塔、蒋公行馆、环湖公路在内的多处区内景点与基础配套设施。
景区布局
日月潭风景区以日月潭为中心,北临鱼池乡都市计划区,东至水社大山之山脊线为界,南侧以鱼池乡与水里乡之乡界为界,总面积约为181平方千米。日月潭的日潭在北,月潭在南,水社大山在潭东侧。日月潭景区包括原日月潭及湖岸线周围景点、头社社区、车埕、集集大山、水社大山、水里溪等多个片区。 日月潭湖岸线周围有多个片区,潭西岸中段为向山片区,潭西岸北端为溢水吐,潭北岸西部的半岛由西至东依次为涵碧片区、水社,潭北岸中部由西至东依次为朝雾码头、九龙口片区、文武庙片区、松柏仑步道,潭北岸东部由北至南依次为大竹湖步道、水蛙头步道、蝴蝶园,潭东岸南部为伊达邵,潭南岸中部东侧的半岛为土亭仔,潭南岸中部的半岛由东至西依次为玄奘寺片区、慈恩塔、玄光寺片区。
重要景点
向山片区
向山片区位于日月潭西岸中段,景区入口以东依次是向山行政游客中心、眺望平台、景石、婚纱广场、永结同心桥等景点。其中向山行政暨游客中心位处台21线水社隧道附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两个长度达34米高8米顶版结构组成,临近日月潭,设有多媒体影音播放室、常设展等。
向山眺望平台
向山眺望平台位于游客中心东北方向,是一座10米高,以邵族“杵”的意象为设计的概念悬臂式观景平台。平台采用钢材打造的特殊构造可承载数十人,悬臂由岸边向日月潭倾斜。平台表面採用篓空的格栅,被认为是眺望拉鲁岛、涵碧半岛及水社坝的景观光的场所。
永结同心桥
永结同心桥位于向山眺望平台以北,为水社至向山的自行车道行经景点。永结桥长约54米,设计上主要考量到自行车骑乘的流畅性,顺应著湖面勾引流畅的弧形桥面穿越山沟;同心桥设计构想起于日月潭邵族四手网之造型,另因同心桥特别搭配白色系桥主体来呼应婚纱色调,搭配邻近婚纱广场的同心桥,成为新人拍摄婚纱的热门景点之一。
溢水吐
溢水吐位于向山片区以北,地处日月潭西岸北部,是用来排放日月潭多余的水至水里溪,也被附近居民称为“天井”。溢水吐形状成圆状塔形,因圆形流放水最为快速;圆塔形的溢水吐设定有固定的水位,水位在
正常值时,潭水不会流进塔内,一旦超过满水位,就会自动流到溢水吐内排放。溢水吐是一个直径24.39米漏斗形,由上往下直径渐渐缩小,接连于内径3.48米的隧道,总长219.93米。此处也是构成日月潭
水力发电工程的一部分,被认为是“东洋最大水力发电工程”。
涵碧片区
涵碧片区地处日月潭北岸西部的半岛,区内由西至东依次是耶稣堂、涵碧步道、梅荷园、大福神等景点。
耶稣堂
耶稣堂位于溢水吐以东,教堂采用黄墙、白柱的古典
罗曼式建筑,从教堂向外望可看到日月潭全景。1971年
蒋介石夫妇为于造访日月潭时礼拜祈祷而兴建耶稣堂,
921大地震时外围客厅宿舍龟裂倾斜,由“日月潭国家风景区管理处”于2003年整修开放游客参观,成为国内外游客拍摄婚纱的热门景点。
涵碧步道
涵碧步道位于耶稣堂以东,涵碧步道的起点为梅荷园旁,步道全长约 1.5千米,平缓曲折、环绕涵半岛水滨于林荫花木中。在步道边,涵碧楼下方有一个早期专为蒋介石先生所建造的码头,码头边还设有警哨亭防止一般人靠近,而现在已成为历史景点。步道两侧还栽种蒋夫人最喜欢的桂花、
栀子等香花灌木。
蒋介石夫妻生前时常漫步于涵碧步道欣赏日月潭的风景,此处曾接待许多国内外知名人物。
梅荷园
梅荷园位于涵碧步道东北方向,地处半岛涵碧步道入口处,为蒋介石先生当年驻日月潭,随行
宪兵的岗哨要塞,以宪兵梅荷精神命名。1999年,
921大地震之后,管理处规划成为景观眺望台,往年在水社码头附近湖面施放烟火时,梅荷园占居高临下的地利,被认为是观赏花火的最佳据点,为提供在日月潭住宿的游客夜间活动,梅荷园于2011年规划成多功能的景观餐厅。
大福神
大福神位于梅荷园以北,大福神由
日本设计师
原田哲男(Tetsuo Harada)设计,通过传达白
大理石的悦目性、丰富的理想、充沛的心灵及人们情感。作者以在日本信仰中被认为会带来福气、财运的七尊神明,惠比寿、大黑天、沙门天、寿老人、福禄寿、辩才天、布袋,日本“七福神”的袋子为概念,以白色大理石为材质,创作“大福神”,作品以如日本福神般讨喜的圆润造型,展现情感,并传递快乐、和平、希望的概念。
水社
水社位于涵碧步道以东,地处日月潭北岸西部半岛。水社是日月潭重要的水路交通转运枢纽:包括日月潭线、前往溪头、车埕等景点的,还有游湖路线。此外,周边有包括饭店、
民宿、商店在内的服务设施。其中水社码头被认为是此区的主要景点,常有活动表演于此举行,一侧连结水社亲水步道,码头也被认为是观看日月潭全景的场所。
朝雾码头
朝雾码头位于水社东北方向,地处日月潭北岸中部的西岸。因气候、地形及水文的影响,清晨时湖面常雾气弥漫,在朝阳的辉映下晨曦薄雾而得名,也被称为“水社朝雾”,是日月潭八景之一。此处除了是游客搭乘游艇一览湖光的码头,也是举办万人泳渡日月潭的起点,终点在对岸的伊达邵码头,全长3.3千米。
九龙口片区
九龙口位于朝雾码头东北方向,地处日月潭北岸中部北端;片区内由西至东依次是九龙口大平台、见晶宫、内湖山步道等景点。该片区因日月潭曾有“龙湖”之称,地理勘测师认为日月潭从四周山峦向潭面延伸的半岛,就像多条钻进水潭的活龙,而得名“九龙戏珠”。潭畔也有诸多与龙相关的地名,包括龙岭、青龙山及二龙山等等,位于台21线要进入日月潭区的地方被称为九龙口。
九龙口大平台
九龙口位于地势平缓的地区,并设置了水上平台,作为露天小型表演空间的使用。该平台采用波浪造型,象征着九条龙遨游时所呈现的姿态。为了增强与水的亲密感,特别在圆弧外缘设计了篓空格栅板的亲水平台,当水位较高时,游客可以近距离观看水面上的波涛。在这里停留,除了可以观赏水上浮田外,还可以眺望远处的
慈恩塔、青龙山和二龙山等山脉。
见晶宫
见晶宫又被称为土地公庙位于九龙口、竹石园生态研习中心路口旁。根据传说,在日月潭兴建
水力发电工程时,当地居民经常能够看到一群闪闪发光的东西在天空中飞来飞去,据说这是潭底的龙仔银受到工程干扰后向埔里方向迁徙的结果。此处因阳光照射在日月潭的水面上时,会产生波光粼粼的效果,在土地公庙所在的位置,看见湖面波光,因此得名"见晶"。
内湖山步道
内湖山步道的入口位于中明村旧台21公路旁,与水巷和中明自行车道相连,全长约1500米。步道沿着溪谷
缓坡上升,铺设有青石板梯和
防腐木栈道。沿途还会经过云品酒店后方,可以在观景台上远眺日月潭。步道的终点是文武庙
乌头门,附近茂密的
杉木王和竹林,同时还有一些特色植物如笔筒树、峦大秋海棠等。步道的
生态环境丰富,在春末夏初时,可以观赏到
萤火虫的景象。
文武庙片区
文武庙片区位于九龙口片区东南方向,地处地处日月潭北岸中部东岸。片区内由北至南依次是文武庙和年梯步道等景点。
文武庙
在日据时期,日月潭畔原有两座
庙宇:水社村的龙凤宫和卜吉村(今日月村)的益化堂。然而,由于日本人兴建的发电工程导致日月潭水位上升,这两庙不得不迁离原址。电力株式会社收购了庙宇的资产,庙方利用所得的资金选择了一个新的地点,于1934年在日月潭北畔的松柏仑重建庙宇,迁建工程于1938年完成。1969年文武庙再次重建,采用中国
北朝式的建筑风格。
庙宇分为三殿:水云宫、武圣殿和大成殿。水云宫供奉开基元祖和文昌帝君等神明,武圣殿祀奉
关羽和
岳飞,大成殿供奉至圣先师孔子等神明。儒、释、道的诸神在这庙宇中共同存在。文武庙的大成殿是全台唯一设有中门的
孔子庙。据庙方表示,这是为了方便游客进出,没有特别的寓意。然而,大成殿中的
孔子青铜坐像是台湾地区唯一的孔庙供奉圣像。除孔子圣像外,还有孟子和子思子的
雕像。这三尊神像最初供奉在大陆,后来在清末义和团运动期间流落到
日本的狭山不动寺,后经复制才移至文武庙。
颜回和
曾子的神像则是后人集资塑造的,与孔子的形象相似。庙前广场两侧矗立着巨大的红色
石狮,当地民众习惯性地称为“吴火狮”。
文武庙年梯步道
在过去,如果想要前往文武庙进行朝拜和观光,必须先搭船到文武庙下方的码头,然后徒步爬升一段非常陡峭的阶梯,共365级台阶。因此,这段阶梯早年被称为"通天梯"。近年来,日月潭管理处重新修复了这段阶梯,全长约200米,建造了366级台阶,象征闰年一年的366天。阶梯两侧刻有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资料,让游客在徐徐攀登的过程中,可以了解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因此,这段阶梯被称为"文武庙年梯"或"年梯步道"。在年梯步道上,除了展示二十四节气的年俗资料外,还设计了"祈福
风铃",为游客提供祈福活动。在年梯步道上,还可观察每个台阶上都刻有日期和当天出生的中外名人的名字。
松柏仑步道
松柏仑步道位于文武庙片区东南方向,地处日月潭北岸中部的半岛。松柏仑(音译,
高山族的地名)曾经是邵族祖先用来登陆往返埔里社以收取番租的重要路线,也是他们袁姓头目祖灵祭祀的重要场所。在日月潭还未形成水库之时,松柏仑是重要的挑盐古道,步道的潭边处有挑夫雕塑形象。步道的入口位于文武庙和孔雀园之间,从曲折的茂密小径一直到展望台,沿途可以观看原始的
植被、虫鸟生态以及潭畔的浮田和
渔船。
大竹湖步道
大竹湖自然步道位于松柏崙步道东南方向,地处日月潭东北岸的水鸟保护区。此步道是日月潭边最短的步道,长度仅有200米。从公路下方的停车场旁进入步道,不久便会到达一个观景台。观景台的右侧有一条通向潭边的步道,而步道下方的潭面上有一个喷水声不绝的出水口,这就是著名的景点之—日月涌泉。实际上,这是武界引水道的出口。在日据时期,日本人从仁爱乡武界部落开凿了一条地底隧道直通日月潭,将浊水溪上游的水引入潭中,作为日月潭的固定水源。水鸟湿地是一片因长期沉积沙土而逐渐变浅、茂密生长芦苇的区域,是潭内鱼虾栖息和繁殖的重要场所,也是鹭鸶、
夜鹭和
翠鸟科等鸟类的
栖息地。在候鸟迁徙季节,此处可观看
雁鸭成群的景象。
水蛙头步道
水蛙头步道位于大竹湖自然步道以南,地处日月潭东岸北部的九蛙叠像。水蛙头步道的设计最初由青境公司的吕兆良先生负责,他受
南投县风景区管理所委托设计了这条步道。随后,知名艺术家沉政莹先生被委托塑造了青蛙
雕像的原型。计划在步道终点的水面上设置青蛙雕像,以加强“水蛙头”地名的印象。而九蛙叠罗汉的形象旨在突出日月潭的抽蓄发电功能,每天产生近两米的水位差异。游客在不同时间段或不同次数的访问中会注意到露出水面的青蛙数量不同,从而发现了日月潭抽蓄发电这一重要功能。由上至下九只青蛙的头顶海拔高度分别是748.48米、748.31米、748.14米、747.81米、747.51米、747.16、746.82米、746.38米、745.90米。因此,青蛙叠罗汉铜雕,也被认为是水位升降的观测指标。水蛙头步道全长500米,垂直落差约60米,是一条高架栈道。沿着竹林幽径行走,最终抵达水滨的环状动线。途中的孟宗竹林,原生林木和蕨类植物丰富,步道旁边有许多木荷,夏季时白色花朵开放。在步道上可以观赏到蝴蝶、鸟类、鱼类和青蛙活动的生态景观。
蝴蝶园
蝴蝶园位于九蛙头西南方向,日月潭青年活动中心一侧,地处日月潭东岸中部。该园区的木
栈道沿着山坡地形而建,沿途种植了
凤蝶总科幼虫的食草和蜜源植物,会有许多蝴蝶聚集。步道上的解说牌提供了蝴蝶和植物信息。园区内设有蝴蝶网室、水生植物生态池等设施,占地约8000平方米,游客可以自由进入参观,此处也是中小学生户外教学的场所,每年的5月至9月被认为是合适观赏蝴蝶的季节。
伊达邵片区
伊达邵位于九蛙头西南方向,地处日月潭东岸南部。片区由东至西依次是伊达邵文物馆、伊达邵步道、伊达邵码头、伊达邵逐鹿市集等景点。
伊达邵文物馆
伊达邵文物馆位于伊达邵国小,是一个展示邵族文物的场所。文物馆以邵族
图腾和意象装饰为特色,展示了丰富的文物收藏。馆内展出了传统的狩猎、渔捞、农耕和生活等方面的器物,还展示了石音的杵和传统乐器等。这些邵族文物不仅为教育资源,而且在假日还向团体游客开放参观,不过需要提前与学校预约安排。
伊达邵亲水步道
伊达邵步道总长度为2.4千米,起点位于中华电信,途经
日月潭缆车站,一直延伸至水蛙头。沿途的
栈道沿着潭畔修建,而潭畔边坡上则分布着许多原生的
笔筒树。当游客行走在栈道上,可以看到前方犹如飞碟一般的日月潭缆车站,从日月潭缆车站到伊达邵游客中心约为900米的距离。
伊达邵码头
伊达邵码头是乘坐游艇的重要基地,也是观赏日月潭全景的地点。经历地震后的整体重建,伊达邵码头广场、新建的八角凉亭和以船型设计的伊达邵游客中心翻新。近年来,此处举办多场日月潭重要活动,如日月潭花火嘉年华和日月潭万人泳渡。除了乘坐游湖巴士欣赏日月潭,游客还可以选择从水社码头乘船前往伊达邵码头。
伊达邵逐鹿市集
伊达邵逐鹿市集成立于2007年,得到了台湾地区行政机构“
原住民”委员会、台湾地区交通事务主管部门观光局和“日月潭国家风景区管理处”的指导和支持。市集内设有餐厅等配套设施,还设有表演舞台。除了提供邵族文化套装旅游服务外,市集还推出农特产品展销、
手工艺DIY体验、传统服饰租赁、拍照等服务,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体验和活动。
土亭仔步道
土亭仔位于伊达郡片区以西,地处日月潭南岸中部东侧的半岛。土亭仔原为邵族石印社遗址所在地,现为
石姓氏族祖灵祭的地点。步道以邵族的吉祥物
鸮形目为主题。从日月村向南行约四千米,抵达一座凉亭,位于沙巴山与茄崙的交接处,这里设有
猫头鹰立像的入口。 为保护现有地形和
植被,步道采用架高的
防腐木栈道设置,沿途还设置了多个解说牌,提供关于邵族文化的解说内容。步道的尽头设有观景楼,游客可以从楼上眺望南、北、西三面的山水风景。
玄奘寺片区
玄奘寺片区位于土亭仔以西,地处日月潭南岸中部的半岛。片区内由东至西依次是青龙山步道和玄奘寺等景点。
青龙山步道
青龙山脉和象征龙珠的
拉鲁岛都有许多传说和故事。该步道起点位于玄光寺码头,终点是
慈恩塔,沿着
山脊缓慢上升。
玄奘寺前的广场被认为视野较好,可以一览拉鲁岛、涵碧半岛和水社聚落的景色。步道沿途运用了日月潭特有的高温高湿
环境设计了
青苔雕塑,如山门、小沙弥、经书和心经植盘等。
玄奘寺
玄奘大师是
唐朝时期的高僧,对于当时已经翻译出来的经典存在许多差异和争议,他渴望寻找佛法的真义,不惜违反当时的禁令,私自前往
印度取经。他历经17年的艰难旅程,带回了657部经典,与他的弟子们共同翻译了75部,总计达到1335卷。他对
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在
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人在南京掠走了玄奘大师的顶骨舍利,供奉在日本
埼玉县的慈恩寺。直到1955年,部分顶骨舍利才被归还给台湾地区佛教会,并被暂时安置在日月潭畔的
玄奘寺。直到1965年11月,
唐僧寺落成后,灵骨才被迁移到玄奘寺中。
玄奘寺是一座仿唐式建筑,具有碧瓦红柱的古朴风格,环境清幽,拥有中国庭园的优雅氛围。前临日月潭,后倚青龙山。寺前有一座门楼,白色的柱子,楼顶上有着画栋雕梁的装饰,飞檐挑角,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在寺庙的三楼,有一座小塔,
唐僧的一部分遗骨就供奉在其中。
慈恩塔
慈恩塔位于海拔954米的沙巴兰山(又称二龙山),塔高46米,塔顶正好在海拔1000米的位置。这座塔是
蒋介石为纪念母亲
王采玉而兴建的,建造工程始于1969年,于1971年完成。整座塔仿照辽宋古塔式祥建造。站在塔顶上,可以眺望日月潭全景。沿着
栏杆转向西方,可以看到潭面上的
拉鲁岛,还有涵碧半岛上的一座凉亭,与拉鲁岛、
玄奘寺、玄奘寺以及慈恩塔形成了直线,被称为"幸福连线"。慈恩塔的对面有一座两层楼的王太夫人纪念堂,一楼是蒋介石先生的休息室,里面陈列着王太夫人的遗像和简单的家具。地下一楼展示了
慈恩塔的工程照片、设计原稿以及
蒋介石先生的修改指示。
玄光寺片区
玄奘寺片区位于玄奘寺西北方向,地处日月潭南岸中部西侧的半岛。片区内由东至西依次是玄光寺和玄光码头等景点。
玄光寺
玄光寺的建筑采用唐式风格,由于最初规划为临时安奉玄奘法师顶骨舍利的场所,所以没有使用青瓦和红柱,显得朴实而清雅。由于寺庙建在潭边,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到日月潭的水景。寺内供奉着玄奘大师的金身,上方悬挂着"民族宗师"的
匾额。尽管玄奘大师的顶骨舍利已经被迁至
玄奘寺,但由于水路交通便利,
玄奘寺已成为游客到访日月潭时必游的景点之一。寺庙前方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刻有"日月潭"和"玄光寺"的字样。玄奘法师顶骨舍利曾在1958年安奉于日月潭畔的玄光寺。
玄光码头
玄光码头是青龙山步道的起点,全长850米。沿着阶梯向上行走,首先抵达的是玄光寺,然后继续攀登阶梯可以到达玄奘寺。由于许多虔诚的信徒选择乘船前往玄光寺码头,并参拜这两座寺庙,就像进行宗教朝圣的仪式一样,因此这条路被称为"朝圣步道"。玄光寺与日月潭仅有十余米的距离,寺底设有码头,游客可以乘船到达码头,然后步行台阶参观寺庙。
时令景观
全国划船锦标活动
每年的7至8月间,在日月潭月牙湾水域会举办全国划船锦标活动。月牙湾位于向山片区以南、玄光片区以西,地处日月潭西岸南部。区内有月潭自行车道,沿途的
生态环境和森林景观丰富。当天气晴朗时,还可以远眺
慈恩塔的全景。由于这个水域没有船只行驶,适合骑自行车或步行。
万人泳渡
景区每年会在
中秋节前后举办泳渡日月潭活动。参赛要求为:年满10岁以上、身心健康并能长距离游泳的人。起点为日月潭朝雾码头,终点为德化社码头。参加比赛的选手会得到泳帽、游毕证书等纪念品。
樱花祭
樱花祭被认为是台湾地区最大的赏樱活动会,也是东亚地区最早的樱花祭,活动地点在九族文化村。每年春季花季期间,白天5000多株绯寒樱的花瓣会因被风吹动飘落至地上。另外,日月潭附近的暨南国际大学也被认为是赏樱花的景点之一。
其他看点
拉鲁岛
拉鲁岛是位于日月潭湖中的岛屿,传说,它是邵族最高祖灵的居所,也是邵族早期的
聚落之一。
南投县政府将拉鲁岛指定为邵族祖灵圣地,以示对邵族人的尊重。在清朝统治时期的文献中,它被称为"珠屿""珠山"或"珠仔山"。日本人称之为"玉岛"。1945年后被称为"光华岛",后被命名为拉鲁岛(Lalu)并沿用至今。
猫囒山
猫山位于日月潭北侧,海拔1020米,被认为是俯瞰日月潭全景和观赏日出的理想地点。入口处一侧是几栋日式的旧木屋,是茶改场的旧宿舍,也是被县府指定的历史建筑之一,古朴的外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旁边新建了一座茶叶文化展示馆,展示各种与茶相关的信息。旧茶厂后路旁有一排锡兰橄榄树,红色的枯叶铺满地面,被认为是拍摄婚纱照的理想景点。
潭南萤火虫生态区
日月潭以南的潭南
萤火虫生态区,因附近野溪没有受到污染,而且范围小、农作物不使用农药,因此创造了良好的
生态环境。每年的4月和5月是猫囒山的萤火虫季节,这成为了该地区的观光亮点。由于在萤火虫季节,沿着投63公路的两侧,游客可以看到成群的萤火虫在夜空中飞动。其中以
黑翅萤的数量最多。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70年,日月潭成为省定风景区。1975年后,因社会动荡,日月潭出现设施陈旧、环境紊乱等问题。1999年“九·二一”地震后,日月潭区内景观及设施出现不同程度损坏。2000年1月24日,“日月潭国家风景区管理处”成立,开始着手景区的修复与重建工作。2000年1月24日,“日月潭国家风景区管理处”成立,开始着手景区的修复与重建工作;景区北面扩大至鱼池乡,东至水社大山,西至集集大山,南至水里蛇窑。
2010年,日月潭风景区经营管理范围扩大案,经台湾地区交通事务主管部门于2011年12月20日正式公告生效,面积由此前的90平方千米,扩大至181平方千米,除
南投县鱼池乡、
水里乡外,再纳入南投县
埔里镇、
集集镇与
信义乡等3乡镇,将新纳入埔里镇
南港溪左岸,集集镇绿色隧道与
名间乡交界处,以及信义乡潭南、地利和双龙等布农族部落。
2018年开始,日月潭管理层决定加速永续实践,重新盘点并建构辖区内永续各项资源,积极接触国际永续旅游的认证的相关资讯,除了既有的行销宣传方式,透过系统化的方式与国际观光产业链,开发运动赛事旅游、自行车旅游、文化旅游、山岳旅游。
保护
2018年后,景区管理处通过持续增加低碳运具设施(电动车及
电动船充电设施、环潭自行车道串连与优化),鼓励游客使用低碳交通工具,透过环境教育传递
气候变迁对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让日月潭在推动观光旅游发展过程中,能朝向辖区经济、社区文化与
生态环境三者之间平衡发展。
相关文化
相关作品
历史上多位古人游览日月潭后有留下作品,其中包括
清代举人曾作霖的《珠潭浮屿》、清代知名学者
蓝鼎元的《纪水沙连》、清朝官员
邓传安的《游水里社记》等诸多诗词、文章、歌赋、
白话文。此外还有
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吴壮达创作的《日月潭》,被收录于小学二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文。
1996年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实行影视合流,在这一期间,制作了《中国民族民间故事和传说》动画集,制作了11个民族的民间动画故事,其中包括
高山族与《日月潭》。
邮票
邮电部于1979年10月20日发行《台湾风光》
特种邮票1套6枚,面值1.47元。这套
邮票从多个角度展示了台湾风光,分别介绍了六个名胜之地,即
玉山、日月潭、赤嵌楼、苏花沿海公路、天祥大瀑布、
单面山月夜。其中6-2是日月潭风光。这一套邮票的设计者是
孙传哲,1979年春天,他接受了《台湾风光》邮票设计任务。因没去过台湾,孙传哲花了一个月时间跑图书馆、科学电影制片厂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总部等单位,并在
八一电影制片厂,观看了从资料库里找来的台湾纪录片还有一部故事片《家在台北》,为设计好邮票搜集素材。
重要事件
热门事件
1990年8月,日月潭发生兴业号事故,共57人死亡。
1999年,“九·二一”地震后,日月潭区内景观及设施出现不同程度损坏,之后进行重建工作,并设计新的服务计划。
2018年数据表明,日月潭大陆游客锐减,仅有83万人次,比2014年的225万人次减少近三分之二。
2021年,台湾中部因干旱持续陷入缺水危机,日月潭水位大降,潭底已经露出大片杂草。
2023年3月20日,台湾中南部旱灾严峻,为配合农业灌溉用水,日月潭蓄水率跌破六成。铜雕塑像“九蛙叠像”,以及在潭区被称为“神秘黑洞”的溢流井建筑本体都已全部露出来。
2023年3月24日下午,日月潭再次发生游艇因水位下降而搁浅,游艇上20多名外籍游客全困在船上。
2023年5月30日,日月潭水位回升至747.35米(满水位748.5米)、蓄水率达92.96%。管理日月潭水库的台电大观电厂表示,水面已覆盖九蛙叠像中的第5只蛙。
主要荣誉
2009年,日月潭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台湾最大的天然淡水湖。
2014年,日月潭国家风景区被观光局列为适合银发族出游的热门风景区之一。
2019与2020年,日月潭连续获得“全球百大旅游目的地”的称号。
2022年5月,日月潭取得荷兰绿色旅游目的地基金会(Green Destinations Foundation)颁发的“绿色旅游目的地——银质奖”。
参考资料
日月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2023-05-30
日月潭.中共广州市委工作办公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2023-05-29
关于日月潭.日月潭观光旅游网.2023-05-30
日月潭生态.日月潭观光旅游网.202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