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之
明代军事家、散文家
唐顺之(1507年-1560年),明代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江苏武进人,明嘉靖年间进士。唐顺之博文多识,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同为明代重要文学流派之唐宋派代表,又和王慎中、归有光并列为嘉靖三大家,而且还名列嘉靖八才子之列。同时,唐顺之还是明代抗倭名将,曾亲率兵船与倭寇在崇明决战,在海上大破倭军,令当时的倭寇闻风丧胆,因而又有抗倭英雄的誉称。。
正德二年(1507年),唐顺之生于江苏武进的一个官宦之家,受家族与父亲的影响,唐顺之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嘉靖八年(1529年),二十三岁的唐顺之参加科考会试荣登榜首,之后以进士的资格出仕为官,先是出任翰林编修,后调为兵部主事,不过由于得罪权臣而遭到罢免。唐顺之居家三年,一边休身治病 一边开馆授业。三年后,唐顺之重新被启用为兵部主事兼任春坊右司谏,但很快就因触怒了嘉靖帝而再次被贬。此后唐顺之居家治学近二十年。直到唐顺之暮年,倭寇入侵,于是唐顺之受赵文华举荐再度被启用为兵部中,前往蓟州镇查核军籍情况。之后,唐顺之又以兵部郎中的身份督师浙江省,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县,最后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在巡视海防的途中于通州病逝。嘉靖帝为之赐葬,崇祯帝时追谥“襄文”。
唐顺之一方面淡泊名利,向往山野,不喜官场;另一方面又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社会、国家与民生持有责任、给予和关爱的道理观念。因此,唐顺之三次入仕而两次被贬,最后于任上为国操劳而死。他虽然三次为官,但每次上任的时间都很短暂,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潜心治学,在文学上,唐顺之提倡“文必有法”的同时,又提出“本色论”,主张写文章要有独到的思想见解与真实的情感意境。另外,唐顺之还受王畿罗洪先王守仁弟子的影响参悟心学,最终形成了以“天机”为宗、以“无欲”为功夫的自家学问,在王学中占据一席之地。
家世
唐顺之,明代常州府武进区人,据唐顺之的儿子唐鹤征所作的《唐氏族谱序》所记载,常州武进唐氏祖籍在高邮市,宋末时期,由曾任翰林检讨的唐鹤征的第七世祖(也就是唐顺之的第六世祖)唐华甫,从高邮迁到武进。唐顺之的祖父唐贵于明朝弘治年间中举进士第出仕,担任户科给事中。唐贵为人谨慎谦卑,曾以“毋辄入州县门,即入必伛偻。不得骑闾巷往来,族属僮奴不得闹街市中。”教导族中子弟要“谦下”。
唐顺之父亲唐,于正德五年(1510年)中举人,娶了宜兴市任端的女儿任姓为妻,也就是唐顺之的母亲。唐珤于嘉靖九年(1530年)出任河南信阳州知州,之后又升任湖广永州知府,其为官廉明仁厚,兴利除弊,政绩卓著,声望很高。
唐顺之于正德二年(1507年)出生,为唐珤与任氏所生的长子,家中有唐正之与唐立之两个弟弟,另外还有一个妹妹。受祖上教育的影响,包括唐顺之在内的唐氏子弟,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但为官都清廉节俭,从来没有为难过乡亲百姓。
生平
进学科举
出身于官宦之家的唐顺之,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再加上本就聪明异常、天赋出众,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唐顺之博览了众多文献典籍,见识很广。从小父母就对唐顺之寄于厚望,更是在教育上对其严加管教,年少时的唐顺之但凡有诵读书本不熟练或写字态度不端正的,父亲都会斥责甚至鞭打。有时候唐顺之在外面贪玩回家晚了或有时在家里耍点小脾气,母亲就会教导他要有成熟的思想,不要做一个长期在外不归的荡子。受族内家风影响又有父母言传身教再加上唐顺之本身就有志于圣贤之学,所以他常常读书至深夜而忘寝废食,其用功程度常常让母亲心痛怜悯,将灯吹灭催促唐顺之抓紧睡觉。
唐顺之通过勤勉进学,未及弱冠便读遍经史子集诸书,十六岁时就获得了进入府、州、县学校读书的资格,之后于嘉靖七年(1528年)获得乡试第六的成绩。第二年(1529年),年方二十三岁的唐顺之参加科考会试荣登榜首,随后便在这年春闱中中二甲进士
初仕被贬
嘉靖八年(1529年)四月,唐顺之在考中二甲进士之后,以进士的资格与陈束任瀚、胡经等二十人被大学士杨一清选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并非吏部任命的正式官员)。然而,曾经作为会试主考官同时又深得嘉靖帝宠信的宰臣张璁,为了排挤杨一清而在皇帝面前进言,以庶吉士为大臣(杨一清)徇私选取、私自结党、于国无益为由,主张皇上废选庶吉士。于是,唐顺之等人还没来得及进入翰林,皇上就突然降旨要尽除所选庶吉士,全部改调其他部门。不过,由于张对唐顺之特别赏识,所以在其他人被调离翰林的同时,张璁却依然想要将唐顺之留在翰林院继续供职。不过唐顺之并不想享受特权,坚决辞去了张璁所给予的留任翰林院供职的恩惠,主动调任为兵部主事。
第二年(1530年)春,唐顺之因病告归、回家休养,这年六月,唐顺之母亲任氏在跟随唐父去往河南信阳任职的途中,因病去世,唐顺之在家丁忧(去职守孝)。嘉靖十一年(1532年),唐顺之守孝期满后赴京任职,由先前的兵部主事改任为吏部稽勋主事,主要负责考评官吏的功绩与升迁。第二年(1533年),皇上下旨从朝臣中选拔翰林学士,于是唐顺之又改任翰林编修,负责校订各朝实录。就在实录校订工作完成之时,唐顺之却不受封赏,而是萌生了归隐的念头,究其原因,一方面唐顺之不阿权贵,不与官场同流合污,所以与同僚之间显得格格不入;另一方面,唐顺之的心中想要寄情于学问文章,担心自己这样混在官场会误了自己终身。于是,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唐顺之再次上书,称病告归。原本,张璁是想要在唐顺之完成校订工作之后对其进行嘉奖以笼络唐顺之的,但没想到唐顺之却称病想要离开。于是张璁便将唐顺之的奏书扣下,不予发还,想要以此来挽留唐顺之。后来有人向张璁进言说唐顺之是铁了心不与张璁为伍,其称病也只是为了回避张璁,张璁听后非常恼火,于是为皇上拟了一道圣旨,将唐顺之从吏部主事任上罢免放归,并永不起用。
再仕被贬
从嘉靖十四年(1535年)春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唐顺之归隐了三年,这期间,唐顺之一边客居宜兴就医治病,一边于当地传道授业、开馆授徒。直到嘉靖十八年(1539年)春,皇帝册立太子东宫,朝廷需要选拔宫廷官员,唐顺之才得以被起用为兵部主事并兼任春坊右司谏,赶赴京城上任。
然而就在这年冬,唐顺之因为嘉靖帝长期深居内宫、不见外臣而忧虑朝政,于是在十二月与罗洪先、赵时春等人一起联名请求朝见皇太子,要皇太子出御文华殿,接管朝政。然而,这事却惹得嘉靖皇帝大怒,于是在第二年(1540年)初,嘉靖下诏将唐顺之等人罢黜了。
居家治学
被贬之后的唐顺之回到宜兴市,开始了近二十年的隐居修学生活。唐顺之避开城市的喧嚣,闭门谢客,苦修生命之义,主要参悟经史经济致用之学。在这个过程中,唐顺之居于山中,常常静坐沉思,日夜交替而不知疲倦,面对严寒不靠火取暖,酷暑天气也不用扇降温,不吃肉,睡觉不近女色,不穿华美服饰,面对下雨也不遮盖,唐顺之以这种修行的方式尝遍了世间苦淡,以此来磨洗自己的内心、以求净除一切欲望从而回归最原始的初心。另外,在《明史》中也有记载说,唐顺之曾师从王畿学习良知之学,后来闭门独坐静思,常常数月时间废寝忘食的参悟,终有所得。
此外对于进学,唐顺之无所不读、无所不学,而且无不精心研究其原理,其学射、学算、学天文律历、学山川地志、学兵法战阵等等,同时钻研经济学问,时不时还进行诗文创作,写出很多著作《明史》记载,唐顺之学识渊博,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弧矢、勾股、壬奇、禽乙等学问都有涉及且探究其原委。他从古代与当代的文献中摘录收集相关的资料,按类别分为左、右、文、武、儒、进行分类,编辑而成《六编》流传于世。由于《六编》的内容过于深奥,因此就算是读书人也很难懂得其中的奥妙。。这段时间是唐顺之创作的丰收期,他绝大部分诗文及学术著作都出自于这一时期,其中《唐荆川先生文集》就收录了这个时期内唐顺之所做的诗歌三百一十五首,文言文数百篇。
在此期间,朝中大夫多次举荐唐顺之复官,不过都没有得到皇上的理会。其中,嘉靖二十年(1541年),御史赵炳然上书举荐唐顺之;第二年(1542年),巡按舒汀在巡查江南之时,特意向朝廷举荐唐顺之;1550年,徐阶力对唐顺之、聂豹赵时春等人一起向朝廷进行举荐。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唐顺之父亲唐珤去世,唐顺之居家服丧。后来倭寇入侵,在浙江省督察剿倭战事的赵文华于1557年又一次上书朝廷,举荐启用唐顺之,这次唐顺之虽然被起用为南京兵部主事,但是由于父丧不久、丧期未满,再加上唐顺之本身寄情于山水不愿出山,所以并没有出任。
晚年复出
唐顺之父丧期满之后,提学御史周如斗、巡按御史尚维持奉旨催促唐顺之赴任,但是唐顺之仍然犹豫不决,不知道该不该出山。一方面,唐顺之两次为官两次被黜,若是现在又应召复官,那着实有违气节;另一方面面对倭寇入侵,国势危难,唐顺之又没法安心隐居。于是,唐顺之便找好友罗洪先商议,罗洪先表示,唐顺之早就已经隶属于官籍,不能像其他那些隐士一样,单纯的只考虑自身,只是,如果真的复出,那多少有损唐顺之作为隐士的名节罢了。于是,唐顺之决定出山赴任。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春三月,唐顺之赴京师就任,其先是被任命为职方员外郞,而后又晋升为兵部郞中,被派往蓟镇查核军籍情况。唐顺之从蓟州回京述职,上奏报告说蓟州镇军籍缺额三万多员,而且在籍的兵员也基本没有什么战斗力。为此,他特意上书提出了九条建议。因为这事,当时的蓟州镇总督王忬下面的所有将领都受到降级处罚。不久之后,唐顺之又被派往南京与浙江省督察明朝军事并抗击倭寇,在这次抗击倭寇中,唐顺之与胡宗宪一起商讨应对倭寇之法。唐顺之主张应该将倭寇抵御在海岸线之外,不能让其有登陆上岸的机会,因为倭寇一旦上岸则必然对内地民众产生祸害。于是,唐顺之亲自巡视海防,他从江阴抵达蛟门,一昼夜行驶六、七百里,与他行行的随从人员都累得呕吐,而唐顺之却依然精神抖擞。
当时的倭寇屯集在崇明三沙岛,唐顺之便率领水军对来往的倭寇进行拦截与清剿,共斩杀倭寇一百二十人,击沉敌船十三艘。因为此次战功,唐顺之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被晋升为太仆少卿,同时胡宗宪担心唐顺之权力太小不方便指挥战争,于是又给唐顺之加官为右通政。后来倭寇进犯江北,唐顺之在得到消息之后兵分两路,一方面命令总兵官卢镗直接对倭寇驻地三沙岛发起进攻,同时由副总兵刘显迅速增援;另一方面自己亲自率军与凤阳县巡抚李遂合力阻击前来进犯的倭军。在姚家荡,唐顺之与凤阳巡抚李遂大胜来犯倭军,倭军溃败之后退守庙湾岛,唐顺之乘势进攻,杀伤部分敌人。当时李遂想要将敌人全部围困起来,但唐顺之觉得这样不是办法,于是指挥军队用火炮直接对敌人营寨发起进攻,但是没有攻克下来。而另一边,由总兵卢镗率军攻打的三沙岛又不占上风、频频告急,于是唐顺之只得又率军增援三沙岛,督率卢镗与刘显进攻,然而前后进攻了两次都失利。因此唐顺之非常愤恨,亲自跃马上阵,欲要发起第三次进攻。但是,倭寇由于在望楼上看见唐顺之军伍整齐,自知不敌,因而坚守阵地不敢出战。见此情形,副总兵刘显请求退兵,但唐顺之却不同意,只见他手提战刀,冲到距敌人阵地只有百米远之处叫阵,然而卢镗与刘显担心唐顺之怕出事,坚决要求唐顺之退回。
任上病逝
由于当时正值酷暑季节,而唐顺之又在海船中居留了两月之久,因此而染上了疾病,于是只得返回太仓市。在凤阳县巡抚李遂调任南京之后,唐顺之便升为右佥都御史,并代替李遂出任凤阳巡抚。唐顺之的病情日益严重,但由于战事棘手,所以他又不便辞职归养。在唐顺之到达江北时,海盗已经被李遂等人剿灭。这时,淮、扬两州发生了大饥荒,唐顺之于是上书加强海防的同时,又各处奔波处理善后事宜,他带头捐献俸金,命令大小各级官员依次捐款,以筹措钱粮来赈灾。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春,正值汛期,唐顺之带病巡视海上,经过焦山,而后在通州病逝,享年五十四岁。唐顺之生平节俭勤苦,曾以古旧的门板拼装而成睡觉用的床榻,而且所使用的铺盖也异常简朴。当他的死讯传到京都,皇帝特令公祭安葬,按常理,唐顺之所处的四品官员只能赐祭,而不赐葬,但是唐顺之因为为国操劳而死,所以得到皇帝赐葬的礼遇。后来到了崇祯中期,又对唐顺之追谥“襄文”。
思想
心学思想
明正德、嘉靖年间,王阳明心学崛起,门徒遍及天下。唐顺之虽未入王门,但据《明史》记载,唐顺之曾师从王守仁的弟子王畿学习良知之学,与此同时,唐顺之又是王阳明的“神交弟子”罗洪先等人的私交好友,所以其受心学思想的影响相当之大,曾在居家期间闭门独坐静思,常常数月时间废寝忘食的参悟,终有所得。唐顺之受王、罗洪先、聂豹邹守益徐阶等王门后进的影响,又从文献中融合了历代先贤的思想,最终形成了以“天机”为宗、以“无欲”为功夫的自家学问,在王学中占据一席之地。
唐顺之的“天机”说取自《庄子·秋水》,指人的天然本性与本能,也就是人与生具有的不可强求、不可更改的天性或天命。唐顺之表示,只有天机才是人的本身,人的出生除了人体本身不曾带来其他任何东西,同样,人的去世除了人体本身也带不走其他任何东西,人生所带来死能带走的人体本身就是“天机”。唐顺之这种“天机”的说法与王守仁“良知即人本性”的说法相契合。唐顺之认为,“天机”作为人的自然本性,具有自然之妙,非人力可为,因此,为学之道就在于顺从自己的“天机”(本心),去除妨碍“天机”的障碍,因此,唐顺之反对以人力强求“天机”。同时,唐顺之表示,虽然感觉不到“天机”所在的时间、方向,“天机”不容人力干预,而是自然流行不可强行捕捉与猜度,但是可以通过“小心”来慢慢顺应自己的“心机”。
唐顺之所说的“小心”,指的是通过对自我的观察,不断自我反省、自我检点,从而避免恶习,慢慢去除一些阻碍和遮蔽“心机”的障碍。因此,唐顺之在第二次被贬之后居于山中,静坐沉思,日夜交替而不知疲倦,面对严寒不靠火取暖,酷暑天气也不用扇降温,不吃肉,睡觉不近女色,不穿华美服饰,面对下雨也不遮盖。因为唐顺之想用这种尝遍了世间苦淡的修行方式来磨洗自己的内心、以求净除一切欲望从而回归最原始的初心。唐顺之这一切的做法都是为了去除自己的欲望,因为唐顺之认为,“天机”的障碍就是人欲。所以,唐顺之心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以‘天机’为宗,以‘无欲’为功夫”。
文学思想
一方面,唐顺之是科考进士出身,因此对于八股文的写作研究很深,但同时他又没有被八股文严格的形式所束缚心智,而是在揣摩八股文的写法过程中有效地训练出了自己写作时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八股文规定了严密的篇法与规则,同时还必须阐发儒家经典的思想,因此,唐顺之从中体悟到了“文必有法”与“文以载道”的写作观。也就是说,唐顺之通过对八股文的研究认为,写文章应该遵循一定的规矩法度也就是写作技巧来更好的承载和表达自己的思想与道理。
唐顺之曾编选《文编》,用来向后人展示前人写作文章时的法度规矩,作为初学文言文创作的入门捷径。对此,《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文编提要》中就有对《文编》介绍说,其中所编入的文章,文章结构与脉络,能使后人得以窥见并开启文章条理秩序的妙处。此外,唐顺之本身也在《文编序》中阐述了“文不能无法”的理论,也就是说写文章不能没有规则方法。当然,唐顺之在《文编序》中所阐发的“为文之法”更偏向于“文以载道”中的“道”,也就是说,唐顺之所主张的写文章的方法并不是具体的文章遣词造句、结构体式与谋篇布局,而是要写文章的人将儒家道统在文中依其本来逻辑所进行的自然深入的阐发与引申,也就是顺着“道”进行表达的写作原则。唐顺之在《董中峰侍郎文集序》中就强调说,所谓的写作方法并不是生搬硬套的规则模板,而是要作者以博学深厚的创作底蕴来按自然规则写作而成,非强力所为。
另一方面,唐顺之早年曾受前七子的影响,在文学上秉承“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中年时期的唐顺之受王慎中的影响,察觉前七子的诗文抄袭、模拟古人的流弊,提出师法唐宋而要“文从字顺”的主张。特别是在唐顺之与王门弟子结交,受王阳明心学思想影响形成自己的心学思想“天机说”之后,他主张为学之道在于顺从自己的“天机”(本性)。因此,在文学领域,唐顺之也主张与发表了与“天机说”相契合的“本色论”思想。所谓的“本色论”,其根源来自于王守仁的“良知说”,也就是倡导人民在文学创作中表现自己独立自觉的主体精神,因为当时“前七子”复古运动的流弊就在于他们的文学创作模拟剽窃古人而失去自我独立的主体精神。“本色论”作为反对“前七子”复古运动的流弊的文学理论,首先在唐顺之的《答茅鹿门知县二》中提出与发表,其主张在“文必有法”技巧的前提之下,需要强调文章思想内容方面要具有“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也就是说写文章要有独到的思想见解与真实的情感意境。
道释思想
唐顺之的道释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自我生活的态度上,其主要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与功名仕途所呈现的淡泊无为、任运随缘的思想观念。唐顺之曾对于自己的性格自嘲“粗顽近乎质木,迂疏类乎澹泊”,意思就是说本性质木淡泊、与世无争。也正是这种本性使然,唐顺之一生都怀着隐居的情怀,不喜欢官场争斗,消极避世,超然于名利之外。他曾三次出仕,但每次都很短暂。初次为官之时,即使是在相对平静只需要专注于校订各朝实录的翰林编修任上,唐顺之也在《游西山碧云寺作得悦字》、《寓城西寺中杂言五首》、《普济寺同孟中丞作》、《狂歌行赠孟中丞有涯》与《得薛君所寄三游纪》等多篇诗文中流露出厌倦官场、遁世归隐的情绪,后来实录校订完成,唐顺之便立刻称病告归;再次出仕之时,唐顺之亦在《点苍山歌赠雪屏赵考功》中写道“位高官要身不闲,惟有清梦到故山”,表达了自己渴望脱离官场,想要幽居山野的心情,后来在二次被贬之后,唐顺之便决心归隐,这一归就是近二十年,这期间他有感而发“缨冠本非分”,更是在《自述》中写道“本非食肉相,犹是饭牛身”,表示归隐故里才是他的本分;第三次出仕,唐顺之已是暮年,此次出山唐顺之的目的是抗倭而非作官,为此,他甚至写下“功成笑掷封侯印,依然被褐返茅荆”,来设想自己剿灭倭寇之后重归故里的美好画面。
此外,在唐顺之对于自我个人的思想态度中,除了以上所说的偏道家淡泊与无为的思想之外,他同时在很多诗文中表露了自己凡事不强求,顺其自然的佛家观念。其中,《答王南江提学》中所写的“大抵,人用之不敢以隐,人不用必不敢以求,亦必不敢以悔,终吾身而已矣”就已经表达了唐顺之任运随缘的人生态度。
儒家思想
对于从小受《四书》《五经》等当时正统儒学教育的唐顺之来的,儒家思想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唐顺之的儒家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社会、国家、民生所表现出来的立身行事的原则上,其主要遵循儒家责任、给予和关爱的华理道德观念。唐顺之虽然不喜官场、向往山野,但是一旦身处官场,就会在其位而谋其政,恪尽职守,绝不允许自己好逸恶劳。唐顺之初次为官,担任吏部稽勋主事之时,就对一位因为没送“折帕礼”而得罪权贵导致升迁无望的贤能县官打出很高的考评,使其得以升迁;此外,他还对另一位身居显位却德不配位的官员进行严词劾论,使其被免。第二次为官,唐顺之又因为嘉靖帝不理朝政而担心朝政荒芜,于是上书请求皇太子接手朝政,因此而触怒嘉靖帝从而被二次罢官。后来年至暮年,面对朝廷的第三次起用,唐顺之本无心出仕,只是当时倭寇为患,国难当头,于是带病出山,最终鞠躬尽,死而后已。
与此同时,唐顺之一生,亦写过许多忧国忧民的诗文,其中,“誓清万里寇,不惮一身危”表达了他誓死抗倭的决心;“心事江湖思报主”表达了他处江湖之远而心系家国之心;“谁能讼风后,一使甘霖倾”表达唐顺之面对旱灾时的忧患;等等。
著述
集类
别集类
荆川集》:《明史·艺文志四》《千顷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常州先哲遗书》与《四部丛刊初编》中都有著录,只是不同版本卷数也不尽相同。在明、清两代,《荆川集》被多次翻刻,形成多个版本系统,其中,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由无锡安如石抄录刊刻的《唐荆川先生文集》十二卷,是最早的卷本,当时的唐顺之还在世,后来唐顺之过世之后,后人又搜集其遗作,补充了初刻诗文集。
《续集》六卷:《午顷堂书目》与《唐氏先世著述目录》都有著录。在《唐氏先世著述目录》中记载:“《续集》六卷,《四库全书存目》”
南北奉使集》二卷:是唐顺之晚年复出被派往蓟镇查核军籍情况以及视师江浙时所作。《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三著录一卷;《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二卷;《唐氏先世著述目录》著录二卷。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所著录的二卷,其一为《北奉使集》,是唐顺之去镇查核军籍情况时所作;另一为《南奉使集》,是唐顺之视查江浙时所作。
《唐荆川先生续文集》六卷,《奉使集》二卷:是唐顺之的儿子唐鹤征的刻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唐荆川传稿》:是唐顺之在考试中所作的制艺文,文体在科举考试中有明确规定,可以通俗理解为是唐顺之所写的八股文,清康熙时期的刻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选集类
《唐中丞集》一卷:唐顺之的诗集,明代俞宪辑《盛明百家诗》前编所收录了的唐顺之诗赋四百余篇。
《唐荆川先生选集》六卷:唐顺之的文集,明代张汝瑚在选编《明八大家集》时所收录,清康熙时刻本,其中共选收了唐顺之的文章一百四十作篇。
《唐荆川文选》二卷:唐顺之的文集,清代刘肇虞选评《元明八大家古文选》所收录,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步月楼刊本,其中,《唐荆川文选》收录在《元明八大家古文选》中的第八卷与第九卷,共三十二篇。
《唐荆川集》:唐顺之的文集,林纾选编《林氏选评名家文集》时所收录,其中选收了唐顺之文章四十五篇,每篇结尾都写有短评。
总集类
《文编》六十四卷:在《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与《四库全书总目》中都著录了《文编》六十四卷,其中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的刻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明文选》二十卷:在《明史·艺文志》与《千顷堂书目》中都著录有《明文选》二十卷。
《唐宋八大家文格》五卷:是唐顺之编选的唐宋八大家的文集,后来日本川西潜士龙对其分类进行了重新编排,共选文一百四十七篇,共分七十个类,现存有日本文久三年(1863年)刻本与明治十一年(1878年)刻本,其中1863年的刻本藏于上海图书馆。
文史类
《策海正传》十二卷:在《明史艺文志》与《千顷堂书目》中都有著录。
经、史、子类
经类
《乐论》八卷:在《明史·艺文志一》有著录。
《春秋论》一卷:主要内容是阐说《春秋》的微言大义,在《经义考》与《明史·艺文志》都有著录。
《左氏始末》十二卷:唐顺之所编写的,主要内容就是阐说《左传》,在《经义考》与《明史·艺文志》都有著录。
《五经总论》一卷:在《明史·艺文志一》中有著录。
《勾股等六论》一卷:算数类书籍,在《明史·艺文志》与《千顷堂书目》都有著录。
史类
史纂左编》一百四十二卷:属于正史,唐顺之集历代正史所记载的君臣事迹编纂而成,在《明史艺文志》中有著录。
右编》四十卷:属于正史,唐顺之采集历代名臣议事的文章编纂而成,在《明史·艺文志》中有著录。
《新刊翰林考正纲目点音资治通鉴节安会成》:唐顺之所编纂的正史,现存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敬贤书堂余氏刻本。
《广右战功录》一卷:又名《广右战功》,属于杂史,是唐顺之对沈希仪讨伐与平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多个蛮夷的事迹记述,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有著录。
子类
《儒编》六十卷:儒家类著述,在《明史·艺文志三》中有著录。
《诸儒语要》二十卷:儒家类著述,唐顺之采集诸多儒家人物的言论所编著而成,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有著录。
《诸儒文要》八卷:儒家类著述,唐顺之采集诸多儒家人物的言论与文章所编著而成,在《千顷堂书目》中有著录。
武编》十卷:属于兵家类著述,唐顺之所编纂的谈论用兵的指导概要,在《明史艺文志》中有著录。
《兵垣四编》五卷:兵家类著述,是唐顺之所编纂的兵法之书,在《明史·艺文志》中有著录。
《稗编》一百二十卷:唐顺之广博地采集经、史等诸子百家的言论所编纂而成,在《明中·艺文志》中有著录。
《历法新书五》一卷:唐顺之与周述学合著的天文历法书籍,在《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的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类》中有著录。
评价
清代徐元文在监修《明史》时,称赞唐顺之学识渊博“无所不窥”,以及唐顺之的文辞磅礴大器、自由洒脱,有大家风范。同时还在评价在海防与抗倭事业中,评价唐顺之“捍御得宜”。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唐顺之被贬居家期间,巡按舒汀在巡查江南期间向朝廷举荐唐顺之,他在奏书中评价唐顺之说:“学以圣贤为本,道以经济自期,立朝著谔正直之风,居乡有廉静无求之节。乾坤不可无此正气,天地不可无此正人。”对唐顺之的能力、学识、人品等给予极高的评价。
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后、教授张慧琼在其著作《唐顺之研究》的前言中评价唐顺之是明中叶有重大影响的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其诗文创作自成一家,尤以古文著称。
亲属
轶事
唐顺之初入官场之时,吏部官场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新到的官员需要给吏曹送“折帕礼”,但是唐顺之从来不搞这一套。唐顺之曾在家休病之时,得知有一知县德才兼备,但是由于没有钱财去打点官场关系而得罪了乡里的显贵,因此而仕途受阴、得不到升迁。后来唐顺之回京赴任,担任吏部稽勋主事,负责考评官吏的功绩与升迁,于是唐顺之特意对这个知县加以称赞,使其得以升迁。另外还有一个官员,虽居显位,但是唐顺之知道他并不是贤德的官吏,于是大胆言这个人一定会被罢免,后来没多久,此人果然被罢免了。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家世
生平
进学科举
初仕被贬
再仕被贬
居家治学
晚年复出
任上病逝
思想
心学思想
文学思想
道释思想
儒家思想
著述
集类
别集类
选集类
总集类
文史类
经、史、子类
经类
史类
子类
评价
亲属
轶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