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内篇》是属于《抱朴子》的一部分经文,《抱朴子》是道家著名
道教理论学者、炼丹家、医学家
葛洪于
晋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著作完成的道家典籍,总共有内、外两篇。葛洪出生于
东晋公元284年,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公元363年),字稚川,号为“
抱朴子”,是东晋丹阳
句容市(今江苏句容)人,《抱朴子》是他的代表典籍。
《抱朴子内篇》共二十卷,今本1985年中华书局
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中约二十八万字,原本字数不详,其内容主要是围绕“成仙长生”这一问题展开。该经主要讲述
宇宙本体论,主张“玄”“道”“一”本体论;其次强调了“神仙之道”,论述仙人之模样道法,驳斥人不应当因为仙人不常见而认为神仙虚假;并由此论述丹药道法的妙处,讲述人应当求师修道、勤加修炼以求成仙长生的修炼之道以及养生思想,包括金丹、行气和房中术等;另外还讲述了
葛洪的儒道兼宗思想和人学思想。
《抱朴子内篇》现存的版本中,以宋绍兴临安府刻本是国内外现存完整本中最早的本子,除此外还有
孙星衍的平津馆本、明正统《
道藏》本、明嘉靖乙丑鲁藩刻本、明万历卢舜治刻本、
敦煌石室残本、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的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等。《抱朴子内篇》宣扬神仙之说,使其作为
道教神学的奠基作品活跃在社会上层中,其道教思想符合统治者的需求,从而推动道教修炼体系广为传播,为道教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促使道教发展转向以服用金丹大药追求长生成仙为最高目标,在道教思想教义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葛洪
葛洪(公元283-363年),字稚川,丹杨句容(今
句容市)人,是两晋之际著名的道教理论学者。《
抱朴子》内、外篇是他的代表著作,被学者誉为“汉唐间
南方地区区域继
王充《论衡》之后最重要的子部著作。”葛洪的著作大多收录在北京白云观藏明《
道藏》中,并且在北京市南
药王庙、平谷药王庙、密云药王庙等多处药王庙中作为十大名医祭祀神像之一,他在
道教和医学上具有重要地位。
经名释义
《抱朴子》是道家葛洪于
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著作完成的道家典籍,是葛洪在隐居于罗浮山时所著作。
葛洪的号为“抱朴子”,他在《抱朴子外篇·自叙》中说“洪期於守常,不随世变。 言则率实,杜绝嘲戏,不得其人,终日默然。 故邦人咸称之为抱朴之士。 是以洪著书,因以自号焉”,所以他号为“
抱朴子”,经本起名为《抱朴子》。“抱朴”一词源自
老子《
道德经》第十九章中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思是保持朴朴实自然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
版本
葛洪《抱朴子》的外篇先于内篇写成,也因而提前公布流传于世,内外篇内容也有所不同。而由于是分开印刷,《抱朴子内篇》的内容在流传的过程中有所遗失。
在《抱朴子内篇》现存的版本中,以宋绍兴二十二年临安府荣六郎刻本是国内外现存完整本中最早的本子,除此外还有
孙星衍的平津馆本、明正统《
道藏》本、明嘉靖乙丑鲁藩刻本、明万历卢舜治刻本、
敦煌石室的三卷残本、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的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以及慎官本、宝颜堂秘本、湖北崇文书局刊本、
孙人和《
抱朴子校补》、继昌和陈其荣《抱朴子内篇校勘记》、
日本田中庆太郎藏古写本《抱朴子》。
唐宋时编辑的类书中有《抱朴子内篇》的引文,该引文都只是片段,没有全篇内容;敦煌石室中有发现的三篇残卷,只有《论仙》《对俗》两篇和《
畅玄》篇的多半部分,是残本。
宋朝荣六郎刻本共二十卷,半页十五行,每行二十八字,左右双边,宋朝忌讳“玄”“匡”“敬”“恒”等字,因而缺笔。该版本是完书,正部内篇都有,是国内外现存完整者最早的本子。在明清时社会上流传的多为明清刻本和抄本,
宋本流传少。如今
辽宁省图书馆中藏有一本该刻本。
明正统时《
道藏》本是最早把《
抱朴子》内外篇合并起来的传播的版本,其内容较为完善,但流传并不广泛,阅读的人很少。
明嘉靖乙丑鲁藩刻本、明万历卢舜治刻本以及
清代诸版本都是内外篇合并流传,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
孙星衍进行注释时,当时所流传的是明万历卢舜治刻本,清朝藏书家
顾广圻藏有明嘉靖乙丑鲁藩刊本。
孙星衍平津馆本是现在流传的《抱朴子》本子中最为完善的,孙星衍所阅读的是明万历卢舜治刻本,以此为基础进行校对,改正误字,并结合明刻本、旧抄本、《
道藏》等诸多本子加以校订,集合众本的所长,但也存在许多瑕,内容上有错误的地方。
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该书以孙星衍本为基础,比对诸多存世《抱朴子内篇》版本,形成最终定稿;
张继禹主编2004年
华夏出版社《
中华道藏》的第二十五册中辑录了《抱朴子内篇》。
中华中华书局有限公司1985年出版的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
内容主旨
葛洪在《抱朴子外篇·自叙》中说:“《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邪、却祸之事,属道家。”《抱朴子内篇》共二十卷,包括《畅玄卷一》《论仙卷二》《对俗卷三》等,主要谈及了道家
本体论、论述神仙之存在、论述成仙途径、讲述儒道关系和介绍道家典籍。其内容立论极宏,涵囊甚广,涉及到的有道家之论、儒门之理、方仙之术、医药之方。
主要思想
“玄”“道”“一”本体论
《抱朴子内篇》中的思想注重道本儒末,将道家思想与仙学方术相结合来论述修道者长生得道的思想,而
道教本体论是难以忽略的第一基础思想。《抱朴子内篇·畅玄》中的“玄”,《道意》中的“道”,《地真》中的“一”,都是指
宇宙本原,道家的本体。“玄”、“道”、“一”同义,有时他还把“玄”与“道”连言,称“玄道”,他立“玄”为本,并且把“玄”与“道”和“一”联系起来,把“玄”、“道”、“一”看作世界的本体,万物的根源,先天地而存在。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第一卷中就提出“玄道”
本体论。《畅玄卷一》中就说到“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葛洪提出了“玄”的概念与范畴,认为“道”“玄”“一”均为《抱朴子内篇》的核心概念,以“一”为桥梁,沟通进而统一“道”与“玄”的“一贯道玄”理论构架,“一”偏向神仙方术化,故而在《地真卷十八》中强调“守一”是道教徒修练的根本方法,为求成仙长生就必须遵守“守一”之道,从而奠基了神仙
道教思想的基础。“玄”深远而高旷,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限永恒,是神秘莫测、虚无缥缈的,“其唯玄道,可与为永”、“夫玄道者,得之乎内,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要言也。”在
葛洪看来,只要体悟了“玄道”,便可以在达到“真知足”的精神境界,做到“动息知止,无往不足。”、“不以外物汩其至精,不以利害污其纯粹也。”
神仙信仰
《抱朴子内篇》中宣扬神仙不死、成仙可求的思想,而神仙信仰对于道教修炼来说至关重要,能够影响道教的发展与根本。在《论仙卷二》中,葛洪先是论述了人们尚未确定便提前否定了从而见过的事物这一行为的荒谬性,“而浅识之徒,拘俗守常,咸曰世间不见神仙,便云天下必无此事”,接着讲述服药、辟谷、咒术、入山修炼等修仙道法,论述神仙存在的可能性,“遂古之事,何可亲见?皆赖记籍,传闻于往耳”、“经典所载,多鬼神之据,……非得道者,安能见闻”、“诚无其事,妄造何如乎?”,最后以龟鹤长寿长生为依据论述长生神仙的存在真实性,讲述辨别真假仙人的方法,并提出“按仙经云,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
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在《极言卷十三》中,
葛洪提出了可以求仙修道长生的思想,“性笃行贞, 心无怨贰, 乃得升堂以入于室”。从而在《勤求卷十四》中以耕种庄稼为比喻,以说明“故治身养性, 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凡聚小所以就大,积一所以至亿也, 若能爱于微,成之于著,则几乎知道矣。”,如此进一步论述修道成仙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笃志至信,不能半途而废。
修炼之法
在《抱朴子内篇》中,葛洪开创了一套完备的修炼求仙的方法体系,以此达到长生得道、肉体成仙的目的。首先,
葛洪主张修道者要修德立功、积善除恶,遵守和坚持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从而做到内修,《微旨卷六》中提到“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另外,葛洪主张修道者外修和内养要兼具、齐头并进,即主张进行锻炼从而拥有健康的身体基础,行气养气,同时服用草药金丹,养生以强健体魄,而其中金丹大药对于求仙修道的作用最大,这一套方法体系相辅相成,需要兼顾各个方面才能得道成仙。《极言卷十三》
中将求仙道法论述为“先将服草木以救亏缺”、“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在《金丹卷四》《至理卷五》中描述为“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然则此二事, 盖仙道之极也,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矣。”、“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养生者也。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恶。”
养生思想
养生术与长生术都是道术中的一种,是长生成仙之人所必须修行的方术,养生服务于长生成仙这个目的,是成仙的必要途径、成仙的前提和条件。
葛洪提出了一系列养生理念,包括恬淡寡欲、守真存一、养气存神、吐故纳新和众术兼修,还提出了一系列养生之术,包括服食金丹、行气和房中术等。
金丹
在《抱朴子内篇》中葛洪继承了
东汉著名炼丹家
魏伯阳的炼丹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养生修仙之道,主张行气、守一和服用还丹金液,而其中还丹金液是养生中最重要的部分,他在《金丹卷四》中提到,“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 然则此二事,盖仙道之极也。 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矣。”、“长生之道,不在祭祀事鬼神也,不在道引与屈伸也,升仙之要,在神丹也。”
葛洪以
青铜防腐、五谷活人为论据来论述金丹能够使人延年益寿。葛洪虽然论述养生以求长生还需要其他方术均衡、修身养德,但最主要的还是金丹,在修道成仙的过程中金丹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甚至是决定性因素,比如葛洪在《释滞卷八》《仙药卷十一》《遐览卷十九》中又再次强调金丹的重要性:“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於宝精行,服一大药便足,亦不用多也”、“虽服草木之叶,已得数百岁,忽怠於神丹,终不能仙。 以此论之,草木延年而已,非长生之药可知也”、“若金丹一成,则此辈一切不用也”。
葛洪的金丹长生思想追求人在天地鬼神对应下的地位与存在价值,避免“伤生”的行为,以药物养身,用术数延命,既肯定保全肉体的重要性,也追求养生延命的精神修炼。
行气
行气主要关涉体内元气的
新陈代谢,其方法众多,主要是“胎息”。练习行气要循序渐进,首先以鼻吸气,然后闭气,以心默数,数至一百二十,再以口徐徐吐之。在吸入和吐出时,都不能使自己的耳朵听到气体出入的声音。要尽量延长吸气后到开始吐气的时间,逐渐练习到能数一千,就算掌握了胎息之法。行气的时间,应当在每天的半夜到日中这段时间,这段时间是天地“生炁”之时,同时还有一些禁忌:不要饱食、不食生菜肥鲜之物、不要忿怒。这种功法强调在丹田或脐下呼吸,回复到胎儿在母胞中的状况,达到培养体内元气、健康长寿、乃至长生不死。
房中术
魏晋之际的房中术门派甚多。
葛洪既反对以御女多少来判断成仙与否,也反对绝欲“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葛洪说:“房中之法十余家,或以补救伤损,或以攻治众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年延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葛洪认为其功能不小:“善其术者,则能却走马以补脑,还阴丹以朱肠,采玉液于金池,引三五于华梁,令人老有美色,终其所禀之天年。”但是如果不能节制,任情肆意,又损年命。而且,“若不得口诀之术,万无一人为之而不以此自伤煞者也。”
葛洪指出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
虚耗”,并否认“御女多多益善”的房中术,在房屋养生中有指引导航作用。
人学思想
《抱朴子内篇》作为
魏晋道教思想的代表作,它包含了丰富的人学思想,这种思想既有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又有自身独特性的创造。葛洪强调人是形、气、神的统一,形、气、神三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三者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存在的时候,人才能够生存, 一旦三者分离,人也就随之死亡。他认为人可以修炼成仙。凡人与神仙比较为,凡人是一种有限的存在,生活在俗世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局限和制约,凡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有病痛、衰老、死亡,这连凡人中之圣人亦不能幸免,但凡人只要
潜心修炼,得道成仙以后,这种种缺陷可以被克服。而神仙则是一种无限的存在,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对于荣誉钱财、名利声誉等都不在乎,最重要的就是摆脱了死亡,能腾云驾雾,拥有超越凡人的各种能力。
葛洪提出凡人难免一死,而通过修道成仙又可摆脱死亡的痛苦,所以主张修道成仙以长生。而修道向仙则可分为两步,先用服食药物、行气导引之法以祛病延年,再用服食金丹大药之法以成就神仙。
儒道兼宗思想
葛洪的“道”囊括了
宇宙中的一切,从天地万物到人类社会再到人伦道德,均为道家之道所统摄,既包含了
儒家的仁义,又兼有儒、墨、名、法之长。葛洪这种儒道兼综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塞难》、《明本》、《辨问》等卷中,具体表现为在五个方面:第一点是提出儒道皆有治世之功,即儒道皆有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在《塞难》中说:“
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来,儒教也”,只不过儒道在实现这一理想时采取的方式不同;第二点是论述学道修仙者要儒道双修,
葛洪在《
对俗》中指出学道修仙,要多做善事,不能违反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要行善积德,遵守封建纲常伦理道德;第三点是用
儒家礼教反对“妖道”,葛洪站在官方
道教立场,对那些反对朝廷、扰乱社会的教派徒众,称之为“妖道”、“妖伪”、“妖邪”,他主张要严厉镇压,甚至要斩尽杀绝那些对封建统治不利的教派;第四点是论述
孔子、
老子皆为圣人,在葛洪看来,神仙追求就是对“圣”的追求,孔子和老子、儒家与道家是相得益彰的统一体,认为老子是仙,是世事兼顾的圣人,孔子虽不知仙事,但精通世事,是圣人;第五点是主张尊道扬儒,
葛洪认为儒道二者“殊途同归”,有相一致的地方,可以互相补充,互相调和,二者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兼而修之”,主张以“外儒内道”来调和儒道的关系。
作品影响
道教发展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从早期原始的民间宗教向比较成熟的官方
正统宗教演变的重要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葛洪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抱朴子内篇》奠定了神仙道教的理论基础,葛洪儒道兼综的思想,是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既适应当时道教士族化的需要,使其向官方道教发展。《抱朴子内篇》中的论证神仙存在性的论述充实和发展了神仙道教的学说,其重在宣扬神仙之说,而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
葛洪神仙之说直接影响了道教的发展,促使道教发展转向以服用金丹大药追求长生成仙为最高目标,在道教思想教义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次,《抱朴子内篇》作为
道教神学的奠基作品活跃在社会上层中,获得了统治者的支持与信任,从而推动促使神仙道教的发展与兴起。
道教学术影响
葛洪《抱朴子内篇》归纳总结了战国时代以来道教神仙家的理论思想,详细列举了各种仙家道术符咒。同时《抱朴子内篇》也丰富了道教教义本身,融合了儒教思想,内容上是儒道兼综,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并沟通了儒道之间的关系,把治身与治国统一起来,对后来三教融合产生了一定影响。其次,《抱朴子内篇》的《遐览》卷中介绍了200余种道家经典,符书10余种,对后世
道教思想的保存和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动道教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其他影响
《抱朴子内篇》被尊为中国道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理论著作,内容丰富,思想深,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医学成就。
葛洪积极肯定“药物养身”的功效,认为修道者若能配合医术,可以避免身体损伤与精神耗伤,有益于身体的保护与健康的维护,这种药物养生理念在今天看来,依然科学合理。从该经中能看出葛洪的医学思想,包括人体的元气是生命之本,人秉气而生,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他主张对于疾病要有预防意识,未病之时就服用药物,斩断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在平时要养气静心以防病;在病后疗养中要了解注意事项及禁忌,以防疾病复发。这些医学思想对于当世医学各方面依旧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医学中依旧被应用。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在《金丹卷四》《至理卷五》《仙药卷十一》《黄白卷十六》中详细描写了如何炼制金丹大药的部分,包括列举草药、丹方等,其中尤其是《黄白卷十六》中描绘了使用金银
朱砂等物炼制金丹的方法,反映出含有汞、铅和
硫等多种元素的化合分解反应,从而是有助于中国科学史尤其是化学史研究的重要著作,促使推动化学史的研究与发展。
争议
卒年说法
葛洪在
司马炎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出生,关于这点是没有异议的,但关于他的卒年却没有统一的说法。由于年代久远,缺乏文献史料,现存资料又真伪莫辩、表述不清,有关
葛洪的卒年一直存在着争议,没有定论。对于葛洪的年寿大约有三种猜测。
第一种是
天宝天台山道士王松年在《
仙苑编珠》引用
南陈道士
马枢撰写的《
道学传》说法、元朝
茅山道士张天雨的《
玄品录》《晋书·葛洪传》、
何法盛《
晋中兴书》、
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中,都认为葛洪卒年八十一。
第二种则是民国学者
刘汝霖在《
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中依据
北宋文学家
乐史《
太平寰宇记》中说法、袁彦伯《罗浮记》、陈飞龙《葛洪年谱》、胡孚深《魏晋神仙
道教》、
程喜霖《
葛洪生卒年及隐居罗浮考》等,声称葛洪年寿六十一。程喜霖以《晋书·葛洪传》中提及
邓岳见葛洪坐化的记载,通过推论邓岳的卒年反推葛洪应卒于东晋
司马岳建元元年(公元343年),此说主要依据民国
吴廷燮先生《
东晋方镇年表》中记载邓岳在广州
刺史任上至建元元年(公元343年),程氏遂以邓岳卸任之期为其逝世之日。中国著名化学家、道藏学研究者
陈国符的《
道藏源流考》也认为葛洪卒年应该是六十一。
第三种猜测则是有民国历史学家
钱穆在《
中央日报》文史周刊中撰写认为
葛洪的年岁不超过六十。著名文学研究者
罗宗强则认为葛洪年纪在63-65岁之间。
师承说法
葛洪的师承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葛洪自述师承,《内篇·金丹》《晋书·葛洪传》中都记载他是师从
郑隐,丹经皆为郑隐所授,后来又拜
南海知府上党郡人鲍太玄为师,儒学受学于郑隐。学者窪德忠引用日本学者大渊忍尔的观点,认为葛洪从学
鲍靓应该在葛洪少年时,那时鲍靓退去太守之位隐居于句容。而
王承文认为葛洪从学于鲍靓之时应该在他二十一岁以后南渡避乱之时。然而
葛洪虽然与鲍靓相识,并迎娶
鲍姑为妻,然而他到底是否师承鲍靓,还有待考论。
评价
清代藏书家、目录学家
孙星衍在《校刊抱朴子内篇序》中评价道:“抱朴子内篇,古之神仙家言也”、“且谓老子泛论较略,
庄子文子关尹喜之徒,祖述黄老,永无至言,去神仙千亿里。寻其旨趣,与道家判然不同。”、“是稚川之学,匪特与道家异,并与后世神仙家无几微之合”。
清朝大臣
方维甸在《校刊抱朴子内篇序》中评道:“然则葛氏之书,墨守师传,不矜妙悟。譬之儒者说经,其神仙家之汉学乎。”
中国哲学史专家、道家专家王明评价《抱朴子》:“总的来说,《抱朴子内篇》是道教史上一部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有多种方术的保罗万象的重要著作,是研究我国晋以前道教史不可缺少的资料。”
经典章句
内疾不生,外患不入。——《抱朴子内篇·论仙卷二》
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得,见人之失如己失。——《抱朴子内篇·微旨卷六》
浅见之家,偶知一事,便言已足。——《抱朴子内篇·微旨卷六》
贤不必寿,愚不必夭,善无近福,恶无近祸,生无定年,死无常分。——《抱朴子内篇·塞难卷七》
有天地之大,故觉万物之小。有万物之小,故觉天地之大。——《抱朴子内篇·塞难卷七》
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抱朴子内篇·明本卷十》
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抱朴子内篇·辨问卷十二》
人无少长,莫不有疾,但轻重言之耳。而受气各有多少,多者其尽迟,少者其竭速。——《抱朴子内篇·极言卷十三》
井不达泉,则犹不掘也;一步未至,则犹不往也。——《抱朴子内篇·极言卷十三》
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也。——《抱朴子内篇·地真卷十八》
虎豹之所徐,乃狸鼠之所争也。陶朱之所弃,乃原颜之所无也。——《抱朴子内篇·袪惑卷二十》
作品特色
葛洪处于文风华丽的东晋,《抱朴子内篇》虽为子书,但受赋的影响极大,文章有明显的辞赋化追趋,显示出其独特的文学特色。葛洪行文,讲究铺采文,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随处可见,注重辞藻的丰富和美丽,运用铺排辞藻的手法,使文章有较大的感染力,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修辞美;行文
清明节畅达,注重骈偶句运用,参差中有整齐,错落中有一致,形成了骈散结合的句式美;注重押韵和叠音词的使用,诵读朗朗上口,有回环和谐的声律美;语典、事典繁密,不胜枚举,志怪故事随处可见,体现出贴切得体的故事美;有些篇章采用问答对话的形式,以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具有问难辩论的形式美。葛洪写《内篇》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向人们宣传道教,具有
教化功能,因此文章必须平易通俗,明白晓畅,为说明某个问题,葛洪不厌其烦,滔滔不绝,重事实、重推理,情理交融,体现出平易真挚的感情美。
在《抱朴子内篇》中他采用论理的方式论述,虽然是在讲述玄乎神秘的神仙之学,但是却不是毫无根据的游谈之说,论理时多用举例说明的方法,比如在《论仙卷二》《对俗卷三》《微旨卷六》《释滞卷八》《社惑卷二十》中以孔庄等圣人、人之灵性、动物之长寿为例来说服论述神仙之说,驳斥人们不应该因为仙人不常见而怀疑其存在。同时,葛洪主要以朴实浅近、富于思辨的语言文字阐明神仙之道,行文说字朴质而易懂、富于逻辑思维,以此来促使更多人相信神仙之说,从而广为传播道教神仙信仰。葛洪在《黄白卷十六》中自叙:“且此内篇,皆直语耳,无藻饰也。 余又知论此曹事,世人莫不呼为迂阔不急,未若论俗间切近之理,可以合众心也。”